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临床试验 【中图分类号】R512.6+2 【文献标识码】A
慢 性 乙 型 肝 炎 (chronichepatitisB,CHB)感 染 是一个非常 严 峻 的 世 界 公 共 卫 生 问 题,据 报 道,全 世界约 20亿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2.4亿人 为慢性 HBV感染者,每年大约有 65万人因为 HBV 感染所致 的 肝 功 能 衰 竭、肝 硬 化 和 肝 癌 而 死 亡[1]。 全球范围内,由 HBV感染引起的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HCC)患者比例分别为 30%和 45%。我国曾是全 世界乙肝病毒的主要流行区域之一,慢性乙型肝炎 位列危 害 我 国 人 民 健 康 的 常 见 慢 性 传 染 病。2006 年我 国 一 项 流 行 病 学 调 查 研 究 表 明 [2-3],1~59岁 人群 携 带 乙 型 肝 炎 表 面 抗 体 (HBsAg)的 比 例 为 7.18%。在我国,60%的肝硬化患者和 80%的肝细 胞癌患者是由 HBV感染引起的[4]。每年因慢性乙 型肝炎病毒所致的肝硬化和肝癌死亡人数约为 30 余万例。长期随访研究发现,每年大约 1% ~8%的 肝硬化患者会发展成 HCC,其中 HBV感染的肝硬 化患者发生率为 2%[5]。HCC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 呈上升趋势。1990年—2015年,新诊断的 HCC病
DOI:10.13935/j.cnki.sjzx.20044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673847);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 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213-YQ-029) 作者单位: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2.中国中医 科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北京 100700;3.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 医学研 究 所,北 京 100700;4.山 东 丹 红 制 药 有 限 公 司,山 东 菏 泽 274000 通信作者:王阶,Email:wangjie0103@126.com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年第 15卷第 4期 WorldJournalofIntegratedTraditionalandWesternMedicine 2020,Vol15,No4 · 77 9 ·
·综述·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陈寅萤1,2 王忠3 南景一4 王阶1
【摘要】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hepatitisB,CHB)感染是我国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最主要致病因素,仍 然是威胁中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一个主要健康问题。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乙型肝炎病 毒(HBV)复制,减轻肝细胞炎性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失代偿、肝癌及其他并发症的发 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因此,慢性乙型肝炎及其相关性疾病(肝硬化、肝癌)的防治仍面临巨大 挑战。目前临床使用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有长效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ideanalogue,NA]。尽管抗 病毒药物在抑制 HBV复制方面非常有效,但其治疗价格较高,有严格的适应症、易耐药、停药后易反复、疗程较长、 不良反应多,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新的抗病毒药物和更有效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方法。越 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医药治疗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恢复 肝功能、保肝降酶、调节免疫及抗肝脏纤维化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而且药物副反应少,安全可靠。许多中药及有 效成分的抗病毒作用被逐渐确认,为开发新型抗病毒药物提供依据。因此,文章旨在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慢性乙 型肝炎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为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及方法。
例增加了 75%,主要是由于年龄结构的改变和人口 增长[6]。因此,慢 性 乙 型 肝 炎 及 其 相 关 性 疾 病 (肝 硬化、肝癌 )的 防 治 仍 面 临 巨 大 挑 战。 现 代 医 学 以 抗病毒、保 护 肝 细 胞、调 控 免 疫 和 抗 肝 纤 维 化 等 治 疗为主,但 目 前 为 止,所 有 药 物 只 能 最 大 限 度 地 长 期抑制 HBV复制,还没有任何一种药物能够彻底清 除 HBV病毒。目前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 恩替 卡 韦、替 诺 福 韦 酯、阿 德 福 韦 酯、拉 米 夫 定 等 ) 在一定程度 上 能 减 缓 病 情 发 展,但 其 价 格 较 贵,在 我国患者中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且抗病毒药物 具有明显的耐药性和剂量依赖等副作用,治疗效果 并不理想。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新的抗病毒药物和 更有效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医药治疗在改 善患者临床症状、恢复肝功能、保肝降酶、调节免疫 及抗肝脏纤维化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而且药物副 作用少,安全可靠。加之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辨证治 疗是对慢性乙型肝炎进行个体化治疗,从而可达到 很好的疗效。在我国中医药被广泛用于治疗慢性 乙型肝炎,虽 然 似 乎 可 作 为 抗 病 毒 治 疗 的 替 代 药 物,但因中 药 活 性 成 分 复 杂,其 治 疗 慢 性 乙 型 肝 炎 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随着细胞动物模型的发展 和实验技术水平的提高,许多中药的抗病毒作用及 有效成分被逐渐确认,这为开发新型抗病毒药物提
1 中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慢性乙型肝炎在中医学中属于“胁痛、黄疸、臌 胀、积聚、疫 毒 ”等 疾 病 范 畴。 中 医 学 认 为,正 虚 邪 盛交织,湿、热、郁、毒、痰、虚、瘀等多种因素相互作 用导致慢 性 乙 型 肝 炎 发 病,正 虚 表 现 为 肝 郁 脾 虚、 肝郁气滞、肝肾阴虚、脾肾阳虚;邪盛表现为瘀血阻 络、湿热蕴 结 等。 一 般 认 为,湿 热 瘀 毒 蕴 结 肝 胆 常 贯穿慢性乙 型 肝 炎 的 整 个 病 程,湿 热、瘀 血 是 慢 性 乙型肝炎的主要病理产物,受累的关键脏腑主要是 肝、脾、肾,病理改变主要是瘀血阻滞。正气亏虚既 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的原因,也是感染后的 必然结果。根据疾病的时期和患者体质等方面的 不同,本病又分为六种证型:肝郁脾虚型、湿热蕴结 型、肝郁气 滞 型、瘀 血 阻 络 型、肝 肾 阴 虚 型、脾 肾 阳 虚型。其中最为常见的是肝郁脾虚型,其次为湿热 蕴结型。
· 78 0 ·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年第 15卷第 4期 WorldJournalofIntegratedTraditionalandWesternMedicine 2020,Vol15,No4
供依据。本文旨在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 肝炎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为慢性乙型 肝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及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