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雅明论技术与文艺的关系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照相摄影的出现, 又让我们视觉接受方式占据了主要的地 术再到文献领域中的印刷, 最终到 20 世纪的机械复制技术。 证, 这些复制技术的诞生对艺术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单就石印术 而言, 他说 “这种复制方法第一次不仅使他的产品一如往昔的 大批量销入市场, 而且以日新月异的形式构造投放到市场。 石印术的出现使得版画艺术能解释性的去表现日常生活, 并 复制技术对文 开始和印刷术并驾齐驱。 ”细细品味他的观点, 艺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文艺作品存在方式和我们的感知方式的变化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论述的主要观点就是复制带 来艺术作品光晕的消失。文中的光晕有这样几个意思, 光晕 就是指艺术作品的即时即地性及其独一无二性和艺术作品从 他产生那一刻起 “可继承的所有东西, 包括他实际存在的时间 长短以及他曾经存在过的历史证据” 。艺术作品的光晕使得 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具有神圣的意义, 如雕像, 希腊时期 “有 些神像只有庙宇中的神职人员才能接近, 而有些圣母像几乎 全年被遮盖着, 中世纪大教堂的有些雕像就无法为地上的观 位。 电影等高科技的复制技术的产生对我们的感知方式是一 个更大的改变, 他可以通过对过程的延长和压缩、 通过放大和 缩小进行介入, 从而解放了人的感觉, 展现出日常状态下人们 习焉未察或视而不见的东西。正如本雅明所举的一个例子, 我们日常的手拿东西, 我们根本不会注意其中有什么变化, 而 电影可以通过慢动作让我们看到很多东西, 甚至此时本人的 什么心情都可以看出来。他说, 我们对于电影的情景的无法 把握性让我们产生的惊颤效果是我们触觉的发展。 有声电影 的问世使我们的听觉也得到了发展, 可见, 有声电影的产生使 得我们的感知方式得到了综合的发展, 再也不是一个感官分 离的时代。 二、 艺术社会功能的变化 本雅明在 《讲故事的人》 中讲述了新闻报道的兴起如何使 得讲故事的艺术消失。他认为故事的魅力是无穷的, 远远不
赏者所见。 ” 由于当时大多数的文艺作品与礼仪联系在一起, 是新闻所能替代的。 “新闻报道的价值无法超越新闻之所以 因此使得很多艺术作品具有本雅明所说的膜拜价值, 还是以 雕塑为例, “希腊人把威尼斯雕像视为崇拜的对象” 。 而随着复制技术的出现, “技术复制能把原作的摹本带到 原作本身无法抵达的境地。 ” 如照相摄影, 将一张底片冲刷很 多张, 可以带向世界各地, 这样区分原作的就没有什么意义 了。艺术品的膜拜价值开始遭到人们的冷遇。人们那种 “视 万物等同” 的意识发展到如此地步, 因此艺术作品的可展示性 为新闻的那一刻, 他只存在于那一刻, 他完全屈服于那一刻, 即刻向他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故事就不同了, 他是耗不尽 的。 ” 本雅明对于讲故事的艺术消失是持一种惋惜态度的, 此 时的他还有着精英主义的立场, 对传统艺术 (讲故事) 的光晕 还有所眷恋。 在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 中, 他放弃了对传统艺术 “光 晕” 的深深眷恋, 转而对无情侵蚀 “光晕” 的机械复制艺术高唱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 技术的进步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技 术成为人类征服自然、 确当人类种族类性的重要因素。所以 在历史上人们对技术颇为重视。在 20 世纪的非理性主义潮 流和部分法兰克福学派成员们哪里, 对技术则是持一种批判 态度, 阿多诺、 霍克海默的 《启蒙辩证法》 , 马尔库塞的 《单向度 的人》 都是这方面的代表著作。 而本雅明却是一个特例, 他对 技术持有一种客观的态度。 在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中, 他论述了各种复制技 术的进步对文艺所造成的影响, 从铸造和制模到木刻到石印
的—变成了作者。 这肇始于日报向读者开辟了 “读者信箱” 。 现在, 几乎没有一个参与劳动的欧洲人原则上会没有机会在 某一个地方发表劳动经验, 烦恼, 新闻报道或诸如此类的文 章。由此, 区分作者和读者就开始失去了根本意义。这种区 分只成了一种功能性的, 对具体情形的区分。读者随时可以 成为作者。 传统的文学观念受到了的挑战, 传统的纯审美文学 (如个 人的小说, 诗歌等) 更多的是作者个人的东西。 现代传媒的快 速发展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大众化的艺术。 本雅明在当时特别 指出光晕的消失使得文学艺术成了大众的艺术。 只不过他没 有走得更远, 在我们今天日常生活被图像和信息所包围的时 候, 任何一个符号系统都是一个文学文本, 这对传统的纯审美 文本更是一个挑战, 可以说传统的纯审美文本已经退出了历 史的主流了, 取而代之的是传媒所主导的符号化的生活样态 的文本。正如某大学教授说的: 在当今的消费社会: 大众传媒影响力的空前扩张, 日常世俗生活经由传媒改 造之后直观的 “陌生化” , 商品世界在 “工业设计” 和广告之后 的艺术品化, 拚贴和复制作为大规模生产的文化工业与生俱 来的特性, 让现代主义所追求的创造个性落地无声。而这种 拼贴和复制在语境下不断迁移的商业文化气氛中实际上已经 由符号能指化的不断转换而获得了具有充分审美个性的文本 特征。 传媒作为一个符号系统, 他就是一个文本, 同时, 体育竞 赛, 生活事件等作为一个符号系统, 同样也是一个文本。 随着机械复制技术在艺术中的运用, 促进了艺术生产力 的发展, 使艺术成为人人可以享用和参与的东西, 改变了艺术 与接受者的关系, 使艺术与大众及其社会活动水乳交融在一 起, 而且机械复制技术扫荡了笼罩在艺术品之上的膜拜价值, 使得展示价值占了主导地位, 人们开始审视传统。唤醒了群 众否定异化现实的批判意识。
2008 年第
3期
安徽文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61
文 艺 理 论
颂歌, 因为他惊喜的发现: 机械复制技术在艺术生产中的运用 发展, 不但是艺术的革命, 而且适应了时代革新的呼唤、 群众 运动的要求。“本雅明指出复制艺术的暂时性、 可重复性的 他说 “文学已经变成了公共财富。 ” 传媒技术的产生使得人人 都可以是作者, 同时他也可以随时成为读者。 他是这样说的: 几百年以来, 文献中的情形都是很少的一部分作者面对
注释: [德]本雅明. 摄影小史.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王才 勇译. 江苏: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山小琪. 反思阿多诺与本雅明的大众文化效果之争. 兰州学 刊. 2004 (3) . 王慧青. 技术的礼赞—本雅明机械复制艺术理论探析. 电影评 价. 2006. 蒋荣昌. 消费社会的文学文本. 四川: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4.
文 艺 理 论
本雅明论技术与文艺的关系
◎蒋艳青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4)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本雅明的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的分析, 阐释他对技术与文艺的关系的看法。复制技术对文艺 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文艺作品存在方式和我们的感知方式的变化, 社会功能的变化以及文学价值观念的转变。 关键词 复制技术 文艺 展示价值
62
2008 年第
3期
安徽文学
就代替了其膜拜价值。 艺术作品不再以神圣不可侵犯的方式 存在, 而是遍布天下。人们也不再是一种望而生畏或顶礼膜 拜的方式去感知艺术作品。机械复制使得艺术作品大众化, 人人都可以享有他。 这些复制艺术作品的存在给我们带来娱乐功能, 如电影, 我们可以用一种欣赏加评论的悠闲的眼光去看待他。 而不是 一种仅仅像阿多诺说的被控制接受的态度。 复制技术的进步 使得我们的感知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石印术时期, 人们对艺术 作品的感知主要靠触觉的方式, 特别是古希腊的雕塑可以作
时间结构模式代替了古典艺术的惟一的持续性地时间结构, 成千上万倍的读者. 在上世纪末出现了一个变化, 随着新闻出 事物、 现实在艺术中的一次性地显现变为可以无数次地重复。 版业的日益发展, 新闻出版业不断给读者提供了新的政治, 宗 从而产生了改变事态, 改造现实的革命愿望。 在这个意义上, 教, 科学, 职业和地方的喉舌, 越来越多的读者—首先是个别 他认为复制艺术是革命的文艺, 复制艺术与现代社会的群众 政治运动密切相联。复制艺术最起码可以作为鼓励、 宣传革 命的手段和工具。 ” 传统艺术大半都是建立在礼仪基础上的, 具有“膜拜价 值” 。如古希腊的维纳斯雕像。而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使得 艺术作品从他的礼仪功能中解放出来, 本雅明举了照相的例 子, 将一张底片大量的复制, 这样艺术作品就 “不再建立在礼 仪的根基上, 而是建立在另一种实践上, 即建立在政治的根基 上。 ” 这种政治就是他后来所说的社会主义的政治。 也即艺术 的展示价值代替了艺术的膜拜价值取得了主要的地位。 艺术 的政治功能图显, 以摄影为例, 没有人的景物图片使得人像摄 影最后的光晕也消失了, 而没有人像的图片给了我们许多遐 想的空间, 本雅明以阿杰所拍的巴黎无人街区来说了这个问 题。 他认为这个无人街区就如一片作案现场, “拍摄它是为了 寻找线索。 ” “这就使摄影具有了潜在的政治意义。 ” 新型的机械复制艺术如电影、 摄影、 唱片等, 满足了大众 的民主要求, 使艺术品脱离了少数人的束缚, 成为千百万人能 够欣赏和消费的对象。更为重要的是, 机械复制技术使艺术 创作从天才、 精英的专利中解放出来, 使原来只作为消费者存 在的大众, 也可以作为生产者参与到了艺术生产中。本雅明 说: “现在, 几乎没有一个参与劳动的欧洲人原则上会没有机 会在某一个地方发表劳动经验、 烦恼、 新闻报道或诸如此类的 作品。由此, 区分作者和读者就开始失去了根本意义。??文 学成了公共财富。 ” 他认为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 彻底打破了艺术为少数精 英和权贵的垄断的传统, 粉碎了大众与艺术之间的隔膜, 使大 众不仅可以作为欣赏的主体, 而且还作为生产的主体存在, 人 人可以平等地写文章、 画画、 拍照、 拍电影, 从而使越来越多的 大众在听(读、 看)的同时也可以讲(写、 演), 由消极的艺术接受 者成为积极的艺术生产者。 “艺术, 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明, 它走下神龛, 揭开神秘的面纱来到了人民大众之中, 因此便获 得新生, 拥有了广泛的社会性, 它不再是少数人构筑审美天堂 的圣地, 而成为大众参与社会改革的 ‘战场’ ” 。 三、 传媒技术带来文学价值观念的改变 传统的文学观念是文学是私人的, 纯审美的, 是 “美的表 象” 的艺术。 复制技术的产生使得艺术不再是个人的, 而且完 全纯审美文本的艺术不再是主流, 本雅明已经意识到了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