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干预效果。
方法82例产妇,按照随机抽签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预防性护理干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对比两组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以及产后心理状态。
结果观察组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7.3%,远低于对照组的2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产妇产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为(8.1±0.7)分,对照组产后HAMD评分为(16.2±2.5)分,两组产后HAMD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干预效果确切,可明显降低产妇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并解除其抑郁情绪,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性护理干预
本研究为明确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干预效果,对82例产妇予以随机分组,分别予以预防性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现报告两组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和产后抑郁程度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纳入本次研究的82例产妇均为本院2014年11月~2015年9月收治,产妇或者产妇家属均在参与本次研究前签订了知情同意书。
随机将产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
其中,观察组产妇年龄19~37岁,平均年龄(29.1±3.2)岁;体重51~70 kg,平均体重是(61.5±3.2)kg;分娩方式:剖宫产23例,自然分娩18例;对照组产妇年龄19~36岁,平均年龄(29.2±3.0)岁;体重52~70 kg,平均体重(61.6±3.1)kg;分娩方式:剖宫产24例,自然分娩17例;两组产妇分娩方式、年龄、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对照组产妇应用常规护理,包括产前检查、产中陪护、产后健康指导、溶栓治疗以及病情监测等,不强调特殊护理内容;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预防性护理干预,其干预措施包括:①心理护理。
产妇产后往往会产生抑郁情绪,且无法快速转换母亲角色,加上担忧并发产后疾病等,容易产生抑郁、紧张等负面情绪。
护理人员需寻找恰当时机同产妇交流,了解其心理变化,并鼓励其主诉,予以针对性的情绪疏导与精神支持。
同时,护理人员需详细讲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下肢肿胀、疼痛等现象产生原因以及治疗方法等,使其对产后护理做好充分心理准备;②体位护理。
护理人员需叮嘱其严格卧床休息,适当抬高其患肢,一般需抬高30 cm,不可于膝下垫上枕头,维持髂内静脉松弛,以促进其静脉回流;③饮食、运动护理。
叮嘱产妇饮食清淡,多进食高纤维、高热量、高蛋白和低脂食物,并摄入充足水分,降低其血液粘稠度,增加其血流速度;同时,指导其进行适度运动,但不可长期走动、站立,预防便秘,防止其因便秘而导致腹压上升,影响产妇下肢
回流;④患肢护理。
观察产妇制动肢体皮肤颜色、温度和周径变化等,一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则需增强对产妇下肢保护力度,避免其受到挤压、碰撞;同时,及时给与溶栓、抗凝治疗,穿刺时尽可能应用静脉留置针,减少其穿刺机会,避免其反复穿刺增加痛苦;同时,观察患者是否有皮下瘀血、尿血等现象,保证其静脉通道通畅、溶栓剂静脉滴注顺利。
1. 3 观察指标①统计两组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②使用HAMD[1]评估产妇产后心理状态,其评分越高,表示其抑郁程度越深,反之则表示其抑郁程度越浅。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7.3%,远低于对照组的2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 2 两组产妇产后抑郁程度比较观察组产后HAMD评分为(8.1±0.7)分,对照组产后HAMD评分为(16.2±2.5)分,两组产后HAMD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指的是血液以非正常形态凝结于人体下肢深静脉系统中,堵塞管腔,造成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2],好发于术后长期卧床修养时期。
而产科领域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包含两个因素:其一,是妊娠子宫影响;其二,是妊娠期女性机体血液保持高凝状态,血液凝固性较高[3]。
妊娠晚期、产褥早期,大部分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明显上升,纤溶活性下降,某些因素作用下可促使其产后下肢血栓形成[4]。
因此,在产妇产后予以适宜护理干预,对于降低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而言意义重大。
预防性护理干预应用于产妇产后护理中,要求护理人员针对产妇可能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采取预防性措施予以干预,从而降低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及时控制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进展[5]。
本研究中观察组即采取预防性护理干预,通过心理护理可明显缓解其抑郁等情绪,并增进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基本知识的了解,从而增强对本病的警惕心,改善其遵医行为;体位护理、饮食和运动护理则可进一步预防其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肢护理则可了解产妇下肢情况,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产妇予以早期溶栓治疗,促使其快速康复。
本研究结果亦显示,观察组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7.3%,远低于对照组的2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产后HAMD评分为(8.1±0.7)分,对照组产后HAMD评分为(16.2±2.5)
分,两组产后HAMD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预防性护理干预在预防产妇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改善产妇心理状态上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中梅.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预防和护理体会. 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4):407-408.
[2] 钟琴,刘珍媚,罗雪冰. 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性研究. 求医问药(学术版),2013,11(1):310-311.
[3] 李红梅. 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护理效果评价. 吉林医学,2014,35(1):206-207.
[4] 张红侠,冯绵云,梁洁. 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24(6):754-755.
[5] 王宝君,张旱愉,张韵. 1例剖宫产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的护理. 全科护理,2011,9(7):65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