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设计的可能起点与现实起点
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在“复制”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出现了“形似神散”、“虎头蛇尾”的现象,往往是教师上课开始很让人激动,课中是云里雾里,课后感叹“学生会这样回答真没想到”。
分析原因,其一是我们的教师已习惯于自己做好充分的准备去面对毫无准备的学生,牵着学生走,而课堂一旦出现生成,教师就无以应对;其二是教师只注重“搬动”,而不重视分析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即“学习起点”。
把学生带到哪里,首先应知道学生现在在哪里。
因此,作为教师要正确分析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本文结合自己的实践以及听的课例作如下阐述:一、教学设计要充分研究学生教师设计时,我们常常会这样:让学生“知道装不知道,懂装不懂”。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忽视了对学生起点的分析,所设定的学习起点只是教材的逻辑起点而并非是学生的现实起点。
因此,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
1、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强、逻辑严密的学科,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因此,我们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分析教材,做到真正的理解每一册、每一单元,每一节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要细致研究知识间的种种联系,把握知识的贯通和延伸。
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在教学中利用各种联系,把知识贯穿起来,使它们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以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是教师准确寻找教学起点的前提,没有系统的教材体系做支撑,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
如学习“三角形的面积”,由于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然后根据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底、高、面积的相等关系,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分析以上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已经对数学的转化思想有了初步的感知——把未知的知识转化成已知的知识,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有能力通过合作学习,利用转化思想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教案从哪里开始写比较好
教案从哪里开始写比较好教案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一份详细计划,用来指导教学活动的进行。
好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那么,教案应该从哪里开始写比较好呢?本文将从教案的基本结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案的基本结构。
教案的基本结构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几个部分。
在开始写教案之前,教师应该先明确教学目标,然后再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最后进行教学评价。
这样的基本结构能够使教案更加系统和有条理,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希望学生达到的预期效果,它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因此,在写教案时,教师应该首先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性,能够指导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评价学习效果。
三、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它是教学活动的核心。
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相一致。
此外,教学内容应该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结构。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的具体步骤,它是教学活动的实施环节。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更加科学和有效。
此外,教学过程应该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五、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它是教学活动的实施手段。
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和有趣。
此外,教学方法应该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能够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六、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课堂教学设计是一项规范性和操作性都较强的行为实践活动。
它需要教师从系统理论出发、从全局出发、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出发,把握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原则和方法,熟悉和掌握一系列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模式、操作程序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
一、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模式一般来讲,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学习自导能力。
我们知道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都是由开始的陌生,经过产生兴趣、积极参与等环节到最后的熟悉和掌握;学习能力也是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而不断提高。
这其中要经历四个阶段:学生依赖阶段、学生参与阶段、学生主导阶段和学生自导阶段。
这与格罗(G.Grow)提出的依赖、产生兴趣、积极参与和自导学习四阶段有相似之处。
基于这四个阶段的划分,我们认为当前课堂教学设计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学生依赖—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这一阶段的学生在学习上具有很低的自导能力,有较强的依赖性。
教师在他们心中是权威的、可信赖的。
这种设计模式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打好基础,学习基本技能,为进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因此,这种设计模式主要适用于没有基础知识或技能以及没有学习经验的学习者。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大多属于这种类型,而且我国传统的教学也大多使用这一设计模式(如图1-1)。
图1-1学生依赖—教师主导的设计模式选择这一教学设计模式应当注意,教师主导,不能忽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应适当地采用引导式、探究式的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导学习意识,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及时提供帮助等。
(二)学生参与—教师引导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这一阶段的学生能够进行独立的判断,对所学的内容已经开始感兴趣,能够主动配合教师,乐意接受教师安排的任务。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引导者和指挥者。
该设计模式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因此,课堂教学设计中各个环节应当由教师来控制,学生应该主动参与(如图1-2)。
教育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与现实起点
2008年第2期高教探索HigherEducationExploration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与“现实起点"兰先芳摘要:高职教育的课程开发关键要解决的是职业性的问题.即应从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未来所从事的工作任务出发来确立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与“现实起点”。
本文对我国高职教育的课程开发“起点”进行分析和阐述,以期对改变传统学科教育课程占高职教育主课堂的现状,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开发;逻辑起点;现实起点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的起点,指的是高职教育从何处人手设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开展整个教与学的活动过程的问题。
能否正确设定课程开发的起点,决定了高职教育的教学是否有针对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的“起点”误区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的起点是高职教学实践中的关键问题,实际上,它也是反映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效果能否满足市场实际需要的晴雨表。
对此问题的认识与做法。
从根源上看。
大致存在以下两种误区。
(一)知识本位——“课程内容起点”误区普通高等教育是以知识、学科为主体的教育体系,我国高职教育从其诞生以来,就可以说带着普通高等教育知识本位的烙印.高职教育以技术、行为为主体的教育体系的特征没有很好地凸现出来。
一直以来存在着系统性偏差.集中表现为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市场实际的需求。
导致“系统性偏差”的直接原因是课程内容.因为任何一种教育思想的实施最终都取决于直接面对学生的课程内容。
受传统学科课程教学观和教学实践的影响,高职教育的课程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被理解为传递人类社会所积累的系统文化知识和形成学习知识的技能、技巧,把课程内容的起点确立为获取事实性知识。
教师在学科中传授学科知识,以学科结构为基础,只对自己的“学科”负责。
课程内容与工作没有直接联系。
学习进程由教师安排.只需使学生掌握本学科“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即所谓完整的知识理论体系即可。
在教学实践中。
以学科系统化课程内容为起点的教学。
在教学设计中如何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
在教学设计中如何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1.在审视教科书中确定学生的知识起点教科书是我们设计教学目标和判断学生的知识起点的重要依据。
教师在处理教科书时,要理解到教科书所提供的教学内容及其作用,预设学生理应掌握的内容,提供学生学习该内容的可能,不能仅以教科书作为教学设计的唯一依据,也不能仅仅对教科书作知识层面的理解与把握,而要从育人的角度,充分解读教学内容所蕴涵的丰富育人价值,教师还必须去注重、了解所任教学科在整个学程中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充分了解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学段表现上的不同,仔细研读所任教课程各个阶段课程标准,增强对要求呈螺旋上升部分教学内容的研究,做好教学的衔接。
2.细致分析学生的现实起点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也就是确定教学的起点)是确保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中,现有知识和经验具有重要作用。
也就是说教师在具体教学中所设定的教学起点,要尽量与实际的教学起点吻合。
首先教师应该根据课标、文本的具体要求对学生的学习逻辑起点有深人的把握。
只有自己站得高,才会把学生带进有效的学习过程。
但是,很多教师对此往往理解不足,思考不深,功夫下得不够。
就说对具体教科书的理解吧,有时只停留在学生差不多的水平上,甚至有时还没有到学生的水平。
因为自己对教科书理解得不到位,造成了对教学起点的定位低。
我们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大多是无效劳动而已。
接着便是对学生现实起点的把握。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把握学生注意力的最佳途径是形成、确立并保持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学生体验到实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
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内部状态,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脑子的学习活动只会带来疲劳。
“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那么学生已经能站在什么高度跳,这就是个教学起点问题。
所以我们在教学准备中必须准确把握教学起点,从教科书理解上根据起点确定重点,从学情把握上确定教学难点,才能为学生的发展真正形成生长点。
完整的课堂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完整的课堂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教学目标设计;2.根据学生已有水平确定教学起点设计;3.教学内容设计;4.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选用设计;5.教学评价设计;6.课堂教学结构设计。
上述几个环节是互相联系的。
其中教学目标的设计是课堂教学设计的起点,它对课堂教学的发展起着调整和控制作用,制约着课堂教学设计的方向。
学生的已有水平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内在条件”,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须确定学习者的已有水平,确定向教学目标努力的起点,并据此设计相应的外部条件。
这些外部条件包括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用及课堂教学结构的安排等。
这些外部条件的设计要与学习者的内在条件有机地配合起来,从而优化地达成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必须考虑到课堂教学系统各要素以及整个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方案。
(一)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是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须正确处理的首要问题。
所谓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指向或预期的学习者行为改变的结果。
这里所说的行为改变,包括知识、智力、情感、身体素质等各个方面。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对课堂教学活动起着调整和控制作用。
现实表明,对课堂教学目标认识不清,没有看到它是进行教学活动首先应该明确而又必须全面贯彻的问题,是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低下的原因之一。
所以课堂教学活动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设计应从目标开始,我们必须重视教学目标的选定和准确的.(二)根据学生已有水平确定教学起点设计要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及特征,表现出不同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
以思维的发展为例,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初中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而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则有了很大发展。
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对这些一般的特点必须加以考虑,这对于教学方法、媒体的选择十分重要。
小学数学课堂学习起点的选择
小学数学课堂学习起点的选择作者:邱艳桃来源:《亚太教育》2015年第07期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3-0017-01在课堂教学中,学习起点的选择往往决定着学习课堂的长短。
精准的学习起点的选择是开展课堂学习的得力推手。
而学习新内容所必须借助的知识准备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习起点。
一、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逻辑起点与现实起点这里所说的学习起点,是指学生学习新内容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及能力贮备。
它可分为学习的逻辑起点与学习的现实起点。
学习的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学习进度,应该具有的知识、技能积累。
学习的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经具备的,多于教材提供的知识、技能积累。
由于我们使用的教材本身具有阶段性、封闭性和系统性,所以学生的学习起点是明确的,不必选择。
然而,当今信息化社会的迅猛发展,各种学习资源也水涨船高,其丰富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父母长辈文化素养的提升,带动了整个家庭教育质量的提高。
父母长辈们十分希望孩子能提早接触不同的文化知识,就会在日常的生活中有意无意的向孩子渗透。
所以,在某一知识的系统学习之前,学生往往具备了不少零碎、甚至是关键的知识储备。
其次,孩子们的课外阅读资料十分丰富,而且都在不同程度地渗透了一定的数学知识,特别是数学故事、数学童话、科普报刊、杂志等学习资源的广泛传播,这也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很大而广的学习平台。
另外,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媒体、网络、微视频等的广泛传播,都能让学生从中接触到大量的数学知识。
所以孩子们的学习储备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
如果我们教师还是把视角只局限于使用的教材,显然是不符合当今信息化社会现状的教学方式的,这就意味着学生的知识状况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有待了解而且必须了解的未知数。
这样无疑给原有的课堂教学策略带来极大的挑战。
很多数情况下,大部分学生的现实起点往往已经在逻辑起点之上了;而对于个别的优等生来说,他们的逻辑起点可能已经高于现实起点了;而对于个别的学困生来说,不管是现实起点或逻辑起点都是无法达到目标。
如何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如何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一书的扉页中指出:“如果我们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该如何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呢? 一、改善对起点的“不清不楚” 1,关注逻辑起点:系统、细致分析教材。
所谓逻辑起点,指学生按照教材的学习进度,应该具有的知识基础。
学生的逻辑起点是教师准确寻找教学起点的最基本前提。
教师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理清小学阶段现行教材的编排特点与编排体系,对每册教材所涉及的知识点、各领域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和分布情况需要细致地加以研究。
只有将这些了然于胸,才能把握好学生的逻辑起点,确定好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时,学生应该具有的知识基础是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而这一知识点的学习距离该课时间已久,所以教学前教师需要相应的了解学生是否还记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否能熟练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以此来确定是否需要在教学时设计复习旧知的环节。
而探索三角形面积公式,教师应知道学生刚学习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本课的逻辑起点,一般情况下不需要设计专门的复习环节,教学的重点应在于如何让学生运用“转化”思想探索面积公式的推导。
2,关注现实起点:切实、深入掌握储备。
所谓现实起点,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具有的知识基础。
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之前,学生对它们的基本特征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能很快地区分不同的形体;学习“可能性”之前,学生已经有过从口袋里或书包里拿东西的经验;学习“年、月、日”之前,已知道一年有12个月……学生获得的这些关于数学的朴素的认识,直接影响并制约着学生的数学学习。
因此,教师需要切实、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相关的知识储备,然后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完善、提升已有的认识,实现从粗浅的生活经验向深入的数学理解的过渡。
学情分析——有效教学设计的起点
学情分析——有效教学设计的起点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起点,它通过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和分析,为教学设计提供有力支持。
学情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符合学生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下面将从学生特点、学习目标和学习困难三个方面阐述学情分析的重要性和具体步骤。
首先,学情分析可以帮助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在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学习方式等方面存在不同的特点。
只有通过学情分析,教师才能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把握学生的学习方式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
比如,一些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比较困难,需要教师通过具体事例和图示来帮助学生理解;而另一些学生对具体实物的认知较弱,需要教师通过提供大量实物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只有通过学情分析,教师才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科学准确地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其次,学情分析可以帮助教师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是指导教学的方向和标准。
通过学情分析,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科素养和能力发展需求,从而明确学习目标。
只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提供与学生需求相匹配的知识和技能。
比如,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目标可能是提高解题能力和创造性思维,那么教师就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启发式的学习活动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只有通过学情分析,教师才能明确学习目标,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
最后,学情分析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存在的学习困难和问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理解困难、记忆困难、学习习惯不良等。
通过学情分析,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根据问题的具体表现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比如,在发现学生存在记忆困难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多种记忆技巧和方法来帮助学生提高记忆能力。
只有通过学情分析,教师才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和问题,并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帮助和支持。
浅析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起点
浅 析 物 理 课 堂 教 学 设 计 的 起 点
徐 雷
( 锡 高 等 师范 学 校 , 无 江苏 无 锡 摘 要 : 理教 师 在做 课 堂教 学设 计 时要 准 确 地 定 位 教 物 学 的起 点 . 须 走 出如 下 两 个误 24 0 ) 10 0
一
、
法 。 统课 堂教 学 以认 识 论 为 基 础 , 知识 传 授 作 为 课 堂 教 学 传 把 的 中心 或 唯 一 任 务 , 确 全 面 地 解 读 教 材 、 准 把握 教 材 和 讲 授 教 材 是 其 基 本 特 征 。 这 种 课 堂 教 学 观 念 下 , 定 一 堂 课 的 教 学 在 确 起 点 便 是 根 据 教 材 的 进 度 , 定 一 节 课 的 目标 起 点 , 找 出 重 确 并 点 、 点 与讲 解 逻 辑 。 难 这 种 依 循 教 材 编 排 逻 辑 和讲 解 进 度来 确 立 课 堂 教 学 目标 起 点 的做 法 . 然 保 证 了 教 材 传 授 的 系 统 性 与 严 密 性 。 是 却 虽 但 没 有 认 识 到 教 材 是 按 照 学 年一 学 期一 单元 一 课 时 .匀 速 安 排 教 学 内容 及 其 进 度 ,其 前 提 假 设 是 学 生 能 够根 据 教 学 内 容 进 行 匀 速 推 进 。而 忽 视 了学 生 在 学 习过 程 中 可 能 超前 或 落 后 于 教材所预想的进度。 教 材 的 安 排 是 以一 节 节 课 为 主要 构成 。在 编 排 教 材 时 应 将 整 体 知 识 分 解 成 一 个 个 由易 到 难 、 序 渐 进 的知 识 点 , 而 循 从 将 原 本 有 机关 联 的知 识 结 构 . 为 地 分 为 以 “ ” 单 位 的 符 人 点 为 号 系 统 。 果 仅 依 照 教 材 设 计 教 学 起 点 , 能 会 导 致 教 师 的 教 如 可 学 设 计 局 限 在 “ 识 点 ” 思 考 上 , 忽 视 对 教 材 内 容 的关 联 知 的 而 性 整 合 处 理 , 法 引 导 学 生 向 整 体 性 、 深 处 思 考 . 而 削 减 无 纵 进 知 识本 身 对 学 生 多方 面 发 展 和 高 质量 发 展 的力 度 。 “ 教 材 为 起 点 ” 教 师 仅 凭 经 验 预 测 的 学 习起 点 , 仅 以 是 这 仅 为 学 生 学 习 的 逻 辑 起 点 , 即依 据 教 材 编 排 的 逻 辑 性 和 系 统 性 , 学 生 应 该 具 有 的知 识 基 础 。 是 这一 起 点 往 往 低 于 学 生 学 习 的 现 实 起 点 。 着 社 会 的 发 展 , 技 的进 步 , 络普 及 , 及 家 随 科 网 以 庭 教 育 水平 的 提 高 , 生 的 学 习 渠 道 已经 大 大 拓 宽 . 习 资 源 学 学 也 1 丰 富 多 样 。 他 们 除 了依 据 教 材 的学 习进 度 获 取 知 识 以 3益 外 , 可 以从 父 母 长 辈 、 外 读 物 、 体 网络 等 学 习 渠 道 中 接 还 课 媒
教学设计的起点
学情分析——教学设计的起点凤台县杨村中学常开来【摘要】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建构。
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知识、经验、情感基础,对新内容进行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
学习意义的获得,是对新信息进行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会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地重视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
【关键词】建构设计知识经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学习者自己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根据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新知识。
①外部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的。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观,在教学设计时,要对学生的初始状态进行全面科学地分析。
刚入初中的学生,他们对于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并不陌生。
已经从小学课文中以及各种媒体中,知道一些历史知识。
我们要充分地利用学生原有的资源。
那些知识可以帮助他们去学习新的历史知识,从已知迁移到未知,从旧知识推出新知识。
学生已具备的旧知识,可以称之为“固定点”,有了它学生就可以更好地去建构。
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
他们对很多问题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都有自己的理解。
这些经验,也是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重视的。
因此在教学伊始,如果学生原有知识经验,能够使他们顺利地完成新学习任务,就要激活其知识经验。
如果学生不具备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就要补充其知识基础,为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
在设计七年级下册第六课《对外友好往来》时,学情分析就可以设计如下:同学们已经学习过有关丝绸之路的情况,那是一条中西交往的要道。
说明了汉朝与其他国家的交往频繁,同时促进了汉的强大。
这些学习过的知识,有利于新知识的构建。
同学们都看过电视剧《西游记》,其中主人翁唐僧的原型,就在本课中。
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一般说来,教学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目标设计;根据学生现实发展水平确定教学起点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时间设计;教学措施设计;教学评价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一)设计教学目标的意义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因此,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最先要考虑的问题。
设计教学目标的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目标是教师选择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媒体以及调控教学环境的基本依据。
教学目标规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进程和预期结果,或者说,它具体指引着教学活动往哪里走,只有知道了往哪里走之后,才能选择适当的内容、方法来达成预期目标。
如缺乏清晰的目标,教学将失去导向,只能盲目进行。
因此,设计教学的第一步即在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效果的基本依据。
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评价功能,由于它具体规定着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和质量要求,因而在检验、评价教学效果时必须从目标出发,以教学目标为基本的评价尺度。
缺少教学目标或教学目标不明确,都会给教学评价工作带来困难。
从这个意义上讲,设计明确的教学目标也是由教学评价工作的需要所决定的。
3.教学目标是学习者自我激励、自我评估、自我调控的重要手段。
由于教学目标能提供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方向,使学生明确了通过学习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增强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根据目标指引的方向不断调整学习方式,积极克服困难,为达成预定的学习目标而努力。
由此看来,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指向、评价和激励等多方面作用。
在教学设计中科学、合理地确定好具体的教学目标,对于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设计教学目标的步骤1.钻研教学大纲,分析教材内容。
教学大纲是以纲要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及进程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着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知识范围、教学的时间分配以及教学法上的要求等,而教材则是教学大纲的进一步丰富和具体化。
找准教学起点优化课堂教学
找准教学起点优化课堂教学——“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内容摘要】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本人从参加市区开展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团队赛课”,“区初中数学课改论坛”等活动,在学习借鉴他们先进教育教学经验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变革课堂教学,探索实施了“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素质为基础,把握学生的学习规律,探索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主线,以学生得到充分发展为目标,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学习状态和学习方式,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灵活调整课堂教学方法,把教师“教”的思路和学生“学”的思路动态融合。
关键词:教学起点以学定教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手段一、以学生的学习思路定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同的课题需要不同的课型,处在不同思维发展水平的学生需要不同的教学设计。
因此,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每一种教学设计都有其缺陷和不足,应综合运用,互相渗透,整合各种方法的优点。
教师不仅仅是研究教材,更重要的是研究学生,用学生的眼光来研读教材,要看学生想知道什么,能知道什么。
面对具体的学生,必须“寻找”到最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最能启迪学生心智的教学设计才是最成功的。
【案例1】:参加区“找准教学起点优化概念教学”为主题的第五届瓯海区初中数学课改论坛中发现, 概念教学可以通过“举三反一”,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归纳”事物的本质特征,并类比已学过的某些方面相似的概念下定义,得出新概念。
笔者也尝试在不等式的概念教学加以运用:师:下面请大家来观察刚才得到的几个等式,说说它们有什么特征呢?生1:它们都是一元一次不等式。
生2:它们含有同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生3:x 必须同时要满足两个不等式.师:很好!这两个是我们前面学过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这里的x 必须同时满足两个不等式,那么在书写上如何来体现它们的相关性呢?生:用大括号“{}”.师:很好!你是怎么想到的呢?生:因为我们学过用大括号来表示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的相关性,所以我想可以用大括号来表示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相关性.师:对!我们可以运用类比思想方法来研究新问题。
中小学教学设计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齐鲁师范学院
绪论单元测试1.教学设计,就是让我们的教学梦想变为现实的过程。
A:错B:对答案:A第一章测试1.教学设计有助于增强教学的科学性。
A:对B:错答案:A2.既然教同一年级的学生,教案可以不用变。
A:错B:对答案:A3.课标与教材分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
A:对B:错答案:A4.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
A:错B:对答案:B5.教学设计中,要发挥学生的()作用。
A:主要B:主导C:主体D:主观答案:C6.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包含()、教学理论、系统理论和传播理论等。
A:教育理论B:信息理论C:学习理论D:程序理论答案:C7.()教案即用分条呈现的方式描述教学流程的主要内容及顺序。
A:表格式B:图表式C:条目式D:工资条式答案:C8.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条件、()、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
A:教学手段B:教学目标C:教学技术D:教学方法答案:BD9.教学准备包含( )、( )、( )的准备等。
A:教学工具B:环境C:场地D:资金答案:ABC第二章测试1.只有分析学情,才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A:对B:错答案:A2.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
()A:错B:对答案:B3.学情分析不只是体现在教学之前,应该是全程参与于教学之中、教学之后。
()A:对B:错答案:A4.学情分析可以模糊,观其大略就可以了。
()A:错B:对答案:A5.学生做错数学题的主要原因是马虎。
()A:对B:错答案:B6.在国外,一些教育家、学者把学情思想融入在()研究里。
A:教育B:教学C:课程D:作业答案:C7.学情分析贵在具有(),要与实际的教学内容匹配,才有价值与意义。
A:科学性B:创新性C:民主性D:针对性答案:D8.学情分析,就是()特征分析。
A:学习者B:教学者C:考试者D:指导者答案:A9.美国的古德莱德认为影响教学效果的四个变量是:()、()、()和传递。
对课堂教学设计起点的思考
困惑 : 册 书 第 五单 元 的《 乐 天 扬 州初 逢 席 上 见赠 》 本 酬
一
诗 , 生 已经 接触 过典 故 的相关 知 识 , 《 路 难 》 学 在 行 课
其 实 ,课 堂 教 学 的 效 果 本 身 已 经 回 答 了 这 位 老 师 的 困惑 。在余 老师 没有 进行 微 型讲 座 前 , 生对 《 路 学 行
课 文 , 领学 生重 温该 册 书第 五单 元 的 《 乐 天扬 州初 引 酬 逢 席上 见赠》 运用 典故 的诗句 。 中
在 第 二 天 的 座 谈 会 上 ,有 教 师 提 出 自己 听 课 后 的
异 构 语 文 课 。三 位 教 师 执 教 的 是 人 教 版 八 年 级 上 册 《 老
生 进 行 深 入 学 习 。在 进 行 微 型 讲 座 时 , 老 师 并 没 有 简 余
单 机 械 地 进 行 知 识 点 的重 复 讲 解 ,而 是 向知 识 的 纵 向 深 入 , 学 生深 入体 会用 典 的妙 处 , 创 设情 景 让学生 让 并
自 己运 用 典 故 , 联 系 学 过 的 诗 文 , 导 学 生 进 行 知 识 并 引 的 迁 移 , 由 一 个 点 到 一 个 面 。 学 生 于 是 从 课 内 走 向课
相 关 知 识 ,教 师 在 教 学 时 肯 定 就 进 行 过 这 方 面 知 识 的
教 学 ,那 么 在 以后 的 教 学 中 就 不 应 该 再 进 行 比较 全 面
#-从 知 识 走 向 能 力 。 1 ,
余 老 师 在 课 堂 教 学 中 穿 插 了一 个 微 型 讲 座 《 歌 诗 中 的 典 故 》 先 用 投 影 出示 了 相 关 的 文 学 常 识 , 带 领 , 并
如何保证教案开头与教学目标的紧密结合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目的和达成的效果,而教案开头则是教师向学生介绍教学内容和目标的重要环节,教案开头与教学目标的紧密结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这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学内容的意义和价值,促进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下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大家介绍如何保证教案开头与教学目标的紧密结合。
一、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明确是教学中的基础,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活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
同时,也需要充分了解教材的内容和重点,确立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教案开头与教学目标要相互呼应教案开头是教师向学生介绍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平台,需要与教学目标相互呼应。
教案开头应该引出本次教学的主题和目标,让学生看到教学的内容和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引用一句富有感染力的引言、介绍一些文化背景、以及相关课程的实践案例等方式,来达到引出教学目标的效果,从而让学生更加关注教学内容,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
三、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进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方法,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进展,从而更好地知道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
教师一般会采用教学评估表,课堂练习、家庭作业等方式来进行学生学习情况的跟踪。
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在下一节课上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和知识点。
四、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反映教学目标。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询问学生的看法和意见、安排合作学习和小组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研究题目等方式,来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教案开头与教学目标的紧密结合是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只有达到了理想的结合效果,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发掘学生的潜能。
教学设计确定教学起点
智慧技能和心智运动技能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
1. “学生必须已经具备什么知识,只要再有少量的教学,就能学会这个任务?” 2. “学生必须要知道如何做什么,才能学会这个从属技能?”
例:问题求解 要解决问题,需要知道规则;会用规则需要理解概念;理解概念需要会辨识
• 试演 • 只对某类人教学
实例
• 智慧技能层次分析 – 管理小组讨论:三点注意事项
• 言语信息从属技能簇分析法 • 运动技能分析:重复过程表示法 • 态度目的从属技能分析:why+what;action • 确定入门技能
总结
• 如何分析从属技能? – 针对不同类型的技能用不同的分析方法
• 如何确定从属技能? • 如何判断分析是否完成?
• “学生为什么会有这个态度?” – 言语信息类
教学分析流图 将目的分析与四类从属技能分析图示融合在一起
2
1
1 是言语信息,2是智慧或运动技能 1 is used in support of the 2
1
A
2
2 是态度信息,1是智慧或运动技能 1 is used in support of the 2
教学设计确定教学 起点
迪克和凯里模型
进行教学 分析
修改教学
评价需求 确定目的
编写绩 效目标
分析学习者 和环境
开发评 价方案
开发教 学策略
开发和筛 选教学材
料
设计并实施教 学的形成性评
价
设计并实施总 结性评价
教学分析
确定教学应该包含的技能和知识
第一步:教学目的分析 如果学生要证明他们已经完成了目的,他们必须要能够做什么?
教师如何根据小学新起点教案进行教学设计
要理解小学新起点教案的基本要求和指导意义。
小学新起点教案是一种全新的教学设计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和创新,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面发展。
教师在根据小学新起点教案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以这些要求为准,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个性差异,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全面成长。
要了解小学新起点教案的基本框架和内容。
小学新起点教案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思维的培养与创新、价值观的塑造与行为习惯的养成、社会实践与团队合作。
教师在根据小学新起点教案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结合具体年级、科目和学情,合理选取和组合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和教材,并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创造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其三,要重视教学评价和反思。
小学新起点教案强调教学评价和反思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和成就,调整教学方法和能力,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成功。
教师应该根据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合理选用评价方式和评价指标,综合运用学科知识、技能和情感类别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的实际表现和进步,以激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和成长。
同时,要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方法,积极寻求教学改进的途径和措施,力求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要关注教学过程和效果。
小学新起点教案注重教学过程和效果的完美结合,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习需要和综合素质,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创造富有情感色彩和人文关怀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自我认同和思维创新。
教师在根据小学新起点教案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注重教学素质和个人修养的提高,积极探索和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技术手段,通过全方位和立体化的教学方式,促进生的轻松愉快的学习体验和全面成长。
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和尊重小学新起点教案的指导意义和要求,灵活运用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特点,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并注重教学过程和效果的全面评价和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学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教学设计的“可能起点”与“现实起点”所谓课堂教学设计的起点,指的是课堂教学从何处入手设定教学目标、教授新知识、开展教与学活动过程的问题。
能否正确设定课堂教学起点,决定了一节课的教学是否有针对性与适切性,难度过大会使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难以落实,难度过低可能没有挑战性,学生吃不饱,课堂实效性不高。
因此,设定正确的课堂教学目标起点,如同一位优秀的歌手在歌唱前为自己定好音调,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堂教学设计起点的两类认识及其不足课堂教学设计的起点是教学实践中的老问题,对此问题的认识与做法,大致有以下两种类型。
(一)教材起点说这是传统课堂教学最典型的一种认识与做法。
传统课堂教学以认识论为基础,把知识传授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任务,准确全面地解读教材、把握教材和讲授教材是其基本特征。
在这种课堂教学观念下,确定一堂课的教学起点便是根据教材的进度,确定一节课的目标起点,并找出重点、难点与讲解逻辑。
这种依循教材编排逻辑和讲解进度来确立课堂教学目标起点的做法,虽然保证了教材传授的系统性与严密性,但是,却没有认识到教材是按照学年—学期—单元—课时,匀速安排教学内容及其进度,其前提假设是学生能够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匀速推进,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超前或落后于教材所预想的进度。
因此,教材只是提供了课堂教学的可能起点,而无法顾及真实状态中全班学生的水平与能力。
再者,教材的安排是以一节节课为主要构成,在编排教材时将整体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知识点,从而将原本有机关联的知识结构,人为地分为以“点”为单位的符号系统。
如果仅依照教材设计教学起点,可能会导致教师的教学设计局限在“知识点”的思考上,而忽视对教材内容的关联性整合处理,无法引导学生向整体性、纵深处思考,进而削减知识本身对学生多方面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力度。
(二)学生直接经验起点说在传统的教学观和教学实践中,教学任务被直接规定为传递人类社会所积累的系统文化知识和形成学习知识的技能、技巧,把教学起点的确立依据于知识逻辑与水平,忽视了儿童经验的基础性价值。
针对此,杜威的现代教学观批判了上述观点,提出教学起点应直接从儿童经验出发,并通过扩展、丰富儿童直接经验的方式来学习人类文化知识,并最终走向对科学知识的系统掌握。
这是杜威较传统课堂教学起点的深刻之处与贡献之处。
但是,以“儿童直接经验”为起点的教学,强调教学“像他(指儿童)在家庭里,在邻里,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那样”,从“采取和儿童继续在家庭里已经熟悉的活动”开始从事教学,带来的后果则是忽视了学科系统知识逻辑与儿童心理逻辑的统一性,一切学习都从直接经验开始,低估了儿童对间接经验的学习能力,无异于浪费生命。
基于对上述两种课堂教学设计起点的认识,“新基础教育”在多年实践探索与理论建构的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构思与实践探索。
二、课堂教学设计的“可能起点”与“现实起点”的内涵及其意义在“新基础教育”看来,确立课堂教学设计的起点,既要考虑可能起点,也要考虑现实起点,既要考虑知识逻辑,也要考虑心理逻辑。
“新基础教育”在确立课堂教学设计的起点时,既考虑教学内容所提供的可能起点,又兼顾学生发展的现在状态和潜在状态所暗示的现实起点与可能起点,并在教学过程的具体展开中设定与生成更多新的起点。
(一)教材(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设计的“可能起点”“新基础教育”认为,要充分考虑教材作为“可能起点”有两个层面含义。
一是指在考虑处理教材时,教师要认识到教材所提供的教学内容及其水平,只是预设学生应当掌握的程度,提供学生学习该内容的可能范围与程度,并不代表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与可能状态,不能仅以教材作为教学设计起点的唯一依据。
二是指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冲破认识论的框架,不能仅仅对教材作知识层面的理解与把握,而要从育人价值的高度,充分解读教学内容所蕴含的丰富育人价值,“从单一地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学科、书本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是‘育人’的资源与手段,服务于‘育人’这一根本目的”。
比如,在考虑数学教学时,不能只考虑到一节课所涉及的具体的命题、定理、概念和运算等具体的知识,要同时认识到数学教学对形成学生精确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的眼光和数学审美能力等育人价值方面的可能层次。
只有这样,“数学教学才有可能在这个超越的过程中得到活化,才有可能实现面向未来的转型性变革”。
如果从以上两个层面把握教材,将之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可能起点,那么,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有可能在分析和把握教材时,从结构化、递进化和有机化这三个角度来转化教材。
什么是结构化地转化教材呢?在“新基础教育”看来,教材的知识排列往往出于教学课时的考虑,在呈现时往往会将知识分解成一个个孤立或块状的知识点,无法在整体结构中呈现出知识间的内在结构性关系。
但是,教学是一个实践转化过程,在处理教材时不能拘泥于教材已有的呈现方式,要在实践转化过程中从整体上作纵向重组或横向关联。
在纵向重组方面,比如在英语教学中,“新基础教育”提出了“单元整体备课”的理念,要求在处理单元教材时,要纵向打通一个单元教学内各课时教学内容间的关系,重组教材和教学内容,采用“长程两段式”的办法,把每一结构单元的教学分“教学结构”和“运用结构”两个阶段。
在“教学结构”阶段,主要采用发现的方式,让学生通过体验、发现、建构,形成知识结构和学习的方法结构。
这一段的教学时间可适当放慢,是整个单元教学的重心阶段。
在“运用结构”阶段,主要让学生借助于前一段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主动学习和拓展与之类似的相关内容。
这一阶段更多具有巩固的性质,可适度加速教学进度。
而横向关联方面,就是把相关知识点按其内在的类特征组成一个整体,使学生在整体感悟中把握知识的共性与差异性。
同样以英语教学为例,在处理英语教材时,比如可以把某一语音、词的构成或词的意义作为关联点,将与之类似或接近的音、词、义进行归纳,突出共通性的方面,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掌握知识的结构。
所谓递进化地把握教材,就是把握教材时不仅要考虑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环节间的递进与转承关系,还要将其放在教学单元中、学期中、学年中、学段中乃至学程中,整体递进地把握教学内容,解决环节与环节、课与课、单元与单元、学期与学期、学年与学年、学段与学段之间不相关的隔离状态,整体递进地理解教学内容间的内在关联性,既不能将教学起点定得过低,也不能定得过高,要放在时间维度中考虑。
比如,英语教学内容在小学一、二年级,往往是以单句的方式出现,教学目标往往也没作语段上的要求与把握;但是到了小学三年级以后,虽然教材内容仍然是以单句的方式呈现知识点,但在教材把握上,就不能再用低段的单句教学要求进行把握,而要从中段的大视野中对教学做语段上的要求。
如果没有这一递进的眼光,则英语教学的起点就会走低,教学目标也会因低目标要求而无法落实。
但在教育实践一线,这种情况的出现却是屡见不鲜。
所谓有机化地把握教材,意指虽然从结构化和递进化的角度把握教材与重组教材,但并不能保证教师在处理与重组教材时的意义有机化,教师往往会做一些简单线性的“加减法工作”,使一些知识处于纯粹逻辑化、系统化的状态,虽然层次清晰,梯度有序,但却无趣、无味,激发不起学习的兴趣。
原因就在于未考虑到儿童的学习状态与发展状态,对教材没有作教育性的处理,没有从儿童发展的角度对教材作有机化处理。
使教材既有结构性、递进性,也有趣味性、可学习性,这样的教材处理方式才是真正的适合课堂教学的教材转化方式。
当然,进一步的问题是,即便从如上三个方面把握教材,也不能保证课堂教学起点的恰当性,因为这样处理教材时,仍然是以学生的类发展状态作为假设的。
当面对由一个个具体个人和具体群体的班级时,只是基于教材分析的课堂教学仍然是抽象的,提供的也只能是可能的起点。
因此,要真正使课堂教学设计具有现实针对性,把学生发展状态作为分析的起点之一,便成为必需。
(二)具体学生发展状态——课堂教学“现实起点”与“可能起点”的统一与教材所提供的课堂教学设计的可能起点不同,学生发展状态不仅仅提供了课堂教学的“现实起点”,也提供了基于现实基础上的“可能起点”,这与学生发展中的两种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原苏联教育学家维果茨基曾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在儿童的发展中,其实一直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现实发展水平,是呈现出来的显见的发展水平;一种是可能发展水平,在这种水平之间有一个区域,即“最近发展区”,如果给予适当的教育引导,那么,“最近发展区”就会变成“现实发展区”,可能发展水平就会变为现实发展水平。
受此理论启示,“新基础教育”认为,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状态,并从学生的现在状态与潜在状态两个方面把握。
教学设计如果不能从学生的实际状态出发,学生就很难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教学如果只关注学生已经表现出来的和达到的现实水平,忽略学生的潜在发展可能,那么,就很难提升学生的发展状态,无法促进学生多种潜力的发展。
从此意义上,对学生状态的把握,既是课堂教学的现实起点,也是设定了课堂教学的可能起点。
分析学生的现在状态,既包括从学生现实相关知识、学习能力与习惯、思维水平具体分析学生的基础,也包括分析学生在掌握新的教学内容时,他们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与障碍。
教学只有从这个意义上分析确定起点,才更具针对性和现实性。
但是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促进和提升学生发展需求,只分析学生的现在状态,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将要呈现的各种可能状态进行预设,“有了对学生潜在发展可能性的思考,在教学设计时,就不会只关注教学结果性目标的预设,就有可能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为学生多种发展可能性的实现创设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就有可能更为敏锐地发现、捕捉、利用学生的各种可能性,促进学生的发展”。
从此意义上讲,学生发展状态的分析又成为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另一个“可能起点”。
此外,仅对学生发展状态作现实性和潜在性的分析还是不够的,还应从“具体学生”的角度进行分析。
学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如果只从整体上对学生发展状态进行把握,预设每个学生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以同样的速度,沿着同样的路径,达到相同的终点,其结果必然是“要么牺牲好学生来换取落后学生的进步,要么牺牲落后学生获得一小部分好学生的发展”。
教师应该如何面对群体学生的个别差异性进行教学设计呢?这就要求教师树立弹性教学方案和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有区分度地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开放性的教学过程中都能不同程度地发展。
三、课堂教学设计“起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预设生成与动态调整既然课堂教学设计兼具“现实性”与“可能性”的特征,那么就意味着,课堂教学设计方案与课堂教学过程的展开之间不是“建筑图纸”与“施工过程”的关系,即课堂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执行教学设计方案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