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2015届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安市2014—2015学年度高三信息调研测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160分。

凡选考历史科目的考生要做加考题40分,延时30
分钟。

2.答题前,请务必将县区、学校、姓名、考试号填写在试卷及答题纸上。

3.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按题号在答题纸上指定区域内作答;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纸交回。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正是在那段并不陡峭的山路上,赫尔岑开始了思想家的思想,奥加辽夫则开始了诗人的创作。

麻雀山成为他们友谊的见证,也成为他们▲的开端。

尽管他们的父辈都是沙皇宠爱的大臣,都
是家财万贯的贵族,他们在原有的体制下▲的话完全可以拥有无比美好的前程,但他们清晰地意识到:他们不能再容忍邪恶如此▲地存在,他们将至高无上的沙皇陛下看作罪恶的根源。

A.反抗顺服无所不至
B.反叛顺从肆无忌惮
C.反叛顺服肆无忌惮
D.反抗顺从无所不至
2.下列诗句与“雪满山中高士卧”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分)
A.月临秋水雁空惊B.江弄琼花散绿纹
C.月明林下美人来D.云开汶水孤帆远
3.劝说他人应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应因别人的身份地位而改变自己的态度,下列句子体现这一原则
的选项是(3分)
A.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B.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C.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君子易事而难悦也,悦之不以道,不悦也。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日美双方决定把自卫队和美军的合作扩大到全球规模,提出了从平时到发生突发事件时的“无
缝”合作的构想。

B.在“拼低价”的旅游业经营模式下,底薪只有数百元的导游接团时往往需要垫付人均数百元的
“人头费”,他们往往千方百计通过诱导购物以获得高额返点来盈利和“填坑”。

C.《速度与激情》在创造了15天破20亿的票房奇迹后,《左耳》也迎来了两天近两亿的好消息,
这个票房表现显得异常珍贵。

D.网络专车平台吸纳私家车进入,在客观上有助于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但在服务质量和安全
性上存在较大问题。

5.下面的语段已被打乱,排列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这可以增加对于“洞庭波涌连天雪”的一点新的理解
②本地人说不起白花的是“波”,起白花的是“涌”
③“波”和“涌”有这样的区别,我还是第一次听到
④有三四级风,洞庭湖里的浪不大,没有起白花
⑤我们登岳阳楼那天下雨,游人不多
A.②③①⑤④B.⑤④②③①C.③②①⑤④D.⑤④③②①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与凤翔邢尚书书
韩愈
愈再拜:布衣之士,身居穷约.,不借势于.王公大人,则无以成其志;王公大人功业显著,不借
誉于布衣之士,则无以广其名。

是故布衣之士,虽甚贱而不谄;王公大人,虽甚贵而不骄。

其事势
相须,其先后相资也。

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威行如秋,仁行如春,戎狄弃甲而.远遁,朝廷高枕而不虞.,是岂负大丈夫平生之志愿哉?岂负明天子非常之顾遇哉?赫赫乎.,洸洸乎,功业逐日以.新,名声随风而流,宜乎欢呼海隅高谈之士,奔走天下慕义之人。

使或愿驰一传,或愿操一戈,
纳君于唐虞,收地于河湟。

然而未至乎.是者,盖亦有说云:岂待士之道未甚厚,遇士之礼未甚优?
请粗言其事,阁下试详而听之:
夫士之.来也,必有求于阁下。

夫以贫贱而求于.富贵,正其宜也。

阁下之财,不可以遍施于天下,
宜择其人之贤愚,而厚薄等级之,可也。

假如贤者至,阁下乃一见之;愚者至,不得见焉。

则贤者
莫不至,而愚者日远矣。

假如愚者至,阁下以.千金与之;贤者至,亦以千金与之;则愚者莫不至,
而贤者日远矣。

欲求得士之.道,尽于此而已;欲求士之贤愚,在于精鉴博采之而已。

精鉴于己,固
已得其十七八矣;又博采于人,百无一二遗者焉。

若果能是道,愈见天下之竹帛,不足书阁下之功
德,天下之金石,不足颂阁下之形容..矣!
愈也,布衣之士也。

生七岁而.读书,十三而能文,二十五而擢第于春官,以文名于四方。

古之
兴亡,未尝不经于心也;当世之得失,未尝不留于意也。

常以天下之安危在边,故六月往焉,来观
其师,及至此都,徘徊而不能去者,诚悦阁下之义,愿少立于阶墀之际,望见君子之威仪也。

居十
日而不敢进者,诚以无以为荐,惧阁下以众人..视之,则杀身不足以灭耻,徒悔恨于无穷。

故先此书,
序其所以来,阁下其无以为狂,而以礼进退之,幸甚,幸甚!愈再拜。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布衣之士,身居穷约.约:卑微
B.朝廷高枕而不虞.虞:忧虑
C.惧阁下以众人
..视之众人:一般人
D.不足颂阁下之形容..矣形容:形体容貌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戎狄弃甲而.远遁生七岁而.读书
B.赫赫乎.,洸洸乎然而未至乎.是者
C.夫士之.来也欲求得士之.道
D.功业逐日以.新阁下以.千金与之
8.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其事势相须,其先后相资也。

(4分)
(2)故先此书,序其所以来,阁下其无以为狂,而以礼进退之。

(4分)
9.韩愈认为邢尚书怎样做才能“得士”?请用自己的话概括(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东鲁门泛舟
李白
【其一】
日落沙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萦回。

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①。

【其二】
水作青龙盘石堤,桃花夹岸鲁门西。

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②?
注:①山阴:今浙江绍兴。

山阴雪,指晋王子猷雪夜访戴逵之事。

②剡溪:王子猷雪夜访戴之事即发生于此地。

(1)请具体分析第一首诗是如何紧扣题中的“泛舟”二字展开的。

(4分)
(2)试分析第二首诗首句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分)
(3)两首诗中的主人公形象有什么共同点?请简要分析。

(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2)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韩愈《师说》)(3)飞湍瀑流争喧豗,▲。

(李白《蜀道难》)
(4)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5)▲,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已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6)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礼记·中庸》)
(7)历览前贤国与家,▲。

(李商隐《咏史》)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大山深处的织女
聂昱冰
在太行山的深处,有一座千年古镇,名字叫王碯。

它距离最近的城市邢台,也有一百多公里。

这个小村庄位于海拔六百多米的半山腰,在村子里,沿着弯曲而狭窄的小路朝前走,几乎每一条小
路的尽头都是悬崖。

这里的山层层叠叠,无边无沿,一眼望去,你会觉得即使肋生双翅,也飞不出
这群山。

这里的日落让人荡气回肠,一轮浑圆的、已经几万岁的、熊熊燃烧着的太阳,与已经几万
岁的、嶙峋而幽暗的山,完成了一次次生命的交错。

在这个小村庄中,我生平第一次见到了“还活着”的老式织布机——因为村子里的织布机仍旧
都在吱吱呀呀地工作着,仿佛一直在讲述一个古老的传说。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一幅原本存在于传说中的画面,一段已然随历史远去的音乐,此刻,却明明白白呈现在我眼前、
响彻在我耳畔。

织布机的高度超过一米八,长度超过两米,宽度也有一米多。

因为使用时间久了,有些凹槽的
边缘处已经有了裂痕。

“这是我们家传下来的老东西,有二百多年了”,主人道。

对这个年龄,我深信不疑。

这台织布机与这个家族相伴了二百多年,它一定记住了这二百年里家族中每一位女性的双手和容颜。

现在,
它的主人是一位三十多岁的少妇。

此刻,这位年轻的妇人就端坐在织布机前,一边织布,一边回答我们提出的各种问题。

从始至
终,所有对话都没有影响到她织布的节奏和速度,她的目光也一直停留在眼前的棉线和布匹上。

妇人挽着最简单的发髻,别着一个鲜艳的塑料发夹,留着齐眉的刘海,穿着一条黑绸和碎花布
拼接的连衣裙。

她的发髻、发夹、裙子,本都是街头最常见的式样,包括她的容颜,都是一个最普
通的乡间农妇,可现在,却因为这台织布机,她变得非常非常不同了。

妇人的双脚控制着踏板,双手交替操作着梭子和那根推动整个织布机工作的巨大横梁。

所以她
必须端坐,双膝摆放端正,腰背和脖颈都挺得笔直,双肩自然下沉,双臂每一下伸出、收回都沉稳
有力。

但手指又必须轻柔灵活,才能完成这一系列动作,并且保持匀速循环。

这样的体态,让她自
然而然就拥有了一种端庄娴雅的气度。

她右手边放着一盆清水,水中浸着六个枣木制成的梭子。


子的外壁打磨得光滑如镜,六个梭子依次在她眼前这片方寸之间来回穿梭——从右向左滑过白色的
纬线丛林,拉一下横梁,“哐当”一声,再由左向右滑回来,再拉一下横梁,又是一声“哐当”。

几个来回,几下声响,一寸花色鲜艳的布匹就织了出来。

伴随着她的动作和声音,织布机另一
端那个巨大的缠绕着白色棉线的卷轴一点点变细,她脚边堆积的彩色布匹一点点叠高。

从清晨到日
落,从少年到白头,一代又一代,山里的女人,就这样把光阴编织成了生活。

我站在织布机的另一端,久久望着她。

在织布机的中央,几百根白色棉线高高挑起,分成三层,
每一根细线都穿过不同的针孔悬挂在三根交错着的横杆上,于是我和她之间就仿佛有了一层半透明
的屏障。

白色的光影模糊了现实与梦境的边界,我再一次被带入了历史的长河。

几千年来,古老中国的土地上,有过无数台织布机;每一台织布机前,都有过这样一个普通但
却坚毅的妇人。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孟子的母亲也有过这样一张织布机,她为了训导儿子,
用剪刀剪断了我眼前这几百根细细的白线,然后再一一接起。

这些普通但却坚毅的妇人,就这么年复一年纺着,织着,把地里的棉花纺成线,把线织成布,
再用这些布换回一家老小的被褥衣裳、柴米油盐,让家中有了温暖、色彩和滋味。

所以在古代神话
中,那些让人心动的仙女一定都是特别善于纺织的——织女,七仙女……因为只有家中有一个会织
布的女人,这个家才算是有了家的模样。

山里的女人们织布是没有固定花样的。

布的花色,全凭她们在织布的过程中用眼睛看,然后凭
着自己对美的感悟去选择下一种颜色。

也正因为如此,这里从来没有织出过两匹完全相同的布。

这些女人和她们织出的布一样,也许一辈子都没有机会走出大山,但却实实在在地守护着太行
深处的男人、孩子和家。

(摘自2014年11期《散文百家》有删改)12.简要分析第一小节所描写的环境特点及其作用。

(6分)
13.作者为什么说她见到的老式的织布机还活着?(4分)
14.简要概括大山深处的织女的形象特点。

(4分)
15.结合全文,探究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深意。

(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多样性:文化讨论的起点
单世联
①人类和世界的文明化,意味着不同文化之间更多是一种和平的交流而不是冲突的交流。

因此,
在有关文化多样性的讨论中,不应把尊重和维护多样性当作讨论的结束,而应当视之为文化讨论的
起点。

②一种文化首先应发现并张扬自己的优点和特殊价值。

一种文化只有在有了比较和鉴别,能够
发现并辨识自己的美时,其存在才是有意义的。

③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但因此也养成了妄自尊大、坐井观天的文化观。

进入近代以来,中国在
遭遇西方的挑战时一败再败,不得已而形成一种“文化失败”的观念,以至有“五四”新文化运动
的自我揭发和自我批判。

有学者认为,只有通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揭发和批判,中国文化的“美”才真正呈现出来。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不但没有割断儒家,而且还是儒家新发展的前
提条件。

对儒家思想的发展来说,“五四”批判也是积极的、必要的,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自我意识
也才是清醒的,才可能真正发现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真价值。

④在文明社会中生活这一事实本身就意味着对其他文化的承认。

贺麟在1947年说:“我们从一开始,认识西洋文化的方法就错了。

……直到最近十年来,才渐渐地有一种觉悟,觉得西洋文明,
不仅是物质文明,而在物质文明的背后,有很深的精神文明的基础。

”综合地看,西方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都有值得中国欣赏学习之处,这里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单向选择。

只有全面认识西方文化,
认真反省中国文化,才能对西方之“美”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⑤不同文化之间没有对其他文化的认识和欣赏,没有自觉的交流和交融,对其他文化的承认也
可能是被动的、消极的。

但若因此而以为可以通过各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欣赏来消除文化冲突,显然
是不清醒的。

就一种文化而言,可以发现一脉相承的发展过程;就不同文化而言,可以发现人类精
神创造的共同法则。

“共性”或普遍性不是存在于各个文化之外、之上的另一种文化,而是体现、蕴
含在各个文化之中的为全人类所实践并能共同接受的文化价值、意义、形式和风格。

只有在着眼于
文化的个性或特殊性的同时,又能坚持文化的共性或普遍性,才能进入处理文化多样性的最高境界
——不同文化之间互相倾听、模仿、学习,自觉地取长补短,在差异中发现共性,在交流中建立共
识。

(摘自2014年12期《上海采风月刊》有删改)16.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思路。

(6分)
17.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文化观?(6分)
18.结合全文,你认为在文化多样性时代,不同文化间交流应有什么样的的认识和态度。

(6分)19.作文(70分)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爱是美好的,也是艰难的。

真正的爱是以“人”去爱“人”:这应该是我们的必修课,是人生考
场中最难的考试,是最高的工作,别的工作都不过是为此而做的准备。

所以一切正在开始的青年们
还不能盲目地去爱,我们必须学习怎样去爱人。

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20-23题。

(10分)
不读非圣之书,耻为郑卫之作,故其言多似天仙之辞。

凡所著称,言多讽兴。

自三代已来,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