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2015届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安市2014—2015学年度高三信息调研测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160分。
凡选考历史科目的考生要做加考题40分,延时30
分钟。
2.答题前,请务必将县区、学校、姓名、考试号填写在试卷及答题纸上。
3.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按题号在答题纸上指定区域内作答;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纸交回。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正是在那段并不陡峭的山路上,赫尔岑开始了思想家的思想,奥加辽夫则开始了诗人的创作。
麻雀山成为他们友谊的见证,也成为他们▲的开端。
尽管他们的父辈都是沙皇宠爱的大臣,都
是家财万贯的贵族,他们在原有的体制下▲的话完全可以拥有无比美好的前程,但他们清晰地意识到:他们不能再容忍邪恶如此▲地存在,他们将至高无上的沙皇陛下看作罪恶的根源。
A.反抗顺服无所不至
B.反叛顺从肆无忌惮
C.反叛顺服肆无忌惮
D.反抗顺从无所不至
2.下列诗句与“雪满山中高士卧”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分)
A.月临秋水雁空惊B.江弄琼花散绿纹
C.月明林下美人来D.云开汶水孤帆远
3.劝说他人应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应因别人的身份地位而改变自己的态度,下列句子体现这一原则
的选项是(3分)
A.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B.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C.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君子易事而难悦也,悦之不以道,不悦也。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日美双方决定把自卫队和美军的合作扩大到全球规模,提出了从平时到发生突发事件时的“无
缝”合作的构想。
B.在“拼低价”的旅游业经营模式下,底薪只有数百元的导游接团时往往需要垫付人均数百元的
“人头费”,他们往往千方百计通过诱导购物以获得高额返点来盈利和“填坑”。
C.《速度与激情》在创造了15天破20亿的票房奇迹后,《左耳》也迎来了两天近两亿的好消息,
这个票房表现显得异常珍贵。
D.网络专车平台吸纳私家车进入,在客观上有助于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但在服务质量和安全
性上存在较大问题。
5.下面的语段已被打乱,排列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这可以增加对于“洞庭波涌连天雪”的一点新的理解
②本地人说不起白花的是“波”,起白花的是“涌”
③“波”和“涌”有这样的区别,我还是第一次听到
④有三四级风,洞庭湖里的浪不大,没有起白花
⑤我们登岳阳楼那天下雨,游人不多
A.②③①⑤④B.⑤④②③①C.③②①⑤④D.⑤④③②①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与凤翔邢尚书书
韩愈
愈再拜:布衣之士,身居穷约.,不借势于.王公大人,则无以成其志;王公大人功业显著,不借
誉于布衣之士,则无以广其名。
是故布衣之士,虽甚贱而不谄;王公大人,虽甚贵而不骄。
其事势
相须,其先后相资也。
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威行如秋,仁行如春,戎狄弃甲而.远遁,朝廷高枕而不虞.,是岂负大丈夫平生之志愿哉?岂负明天子非常之顾遇哉?赫赫乎.,洸洸乎,功业逐日以.新,名声随风而流,宜乎欢呼海隅高谈之士,奔走天下慕义之人。
使或愿驰一传,或愿操一戈,
纳君于唐虞,收地于河湟。
然而未至乎.是者,盖亦有说云:岂待士之道未甚厚,遇士之礼未甚优?
请粗言其事,阁下试详而听之:
夫士之.来也,必有求于阁下。
夫以贫贱而求于.富贵,正其宜也。
阁下之财,不可以遍施于天下,
宜择其人之贤愚,而厚薄等级之,可也。
假如贤者至,阁下乃一见之;愚者至,不得见焉。
则贤者
莫不至,而愚者日远矣。
假如愚者至,阁下以.千金与之;贤者至,亦以千金与之;则愚者莫不至,
而贤者日远矣。
欲求得士之.道,尽于此而已;欲求士之贤愚,在于精鉴博采之而已。
精鉴于己,固
已得其十七八矣;又博采于人,百无一二遗者焉。
若果能是道,愈见天下之竹帛,不足书阁下之功
德,天下之金石,不足颂阁下之形容..矣!
愈也,布衣之士也。
生七岁而.读书,十三而能文,二十五而擢第于春官,以文名于四方。
古之
兴亡,未尝不经于心也;当世之得失,未尝不留于意也。
常以天下之安危在边,故六月往焉,来观
其师,及至此都,徘徊而不能去者,诚悦阁下之义,愿少立于阶墀之际,望见君子之威仪也。
居十
日而不敢进者,诚以无以为荐,惧阁下以众人..视之,则杀身不足以灭耻,徒悔恨于无穷。
故先此书,
序其所以来,阁下其无以为狂,而以礼进退之,幸甚,幸甚!愈再拜。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布衣之士,身居穷约.约:卑微
B.朝廷高枕而不虞.虞:忧虑
C.惧阁下以众人
..视之众人:一般人
D.不足颂阁下之形容..矣形容:形体容貌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戎狄弃甲而.远遁生七岁而.读书
B.赫赫乎.,洸洸乎然而未至乎.是者
C.夫士之.来也欲求得士之.道
D.功业逐日以.新阁下以.千金与之
8.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其事势相须,其先后相资也。
(4分)
(2)故先此书,序其所以来,阁下其无以为狂,而以礼进退之。
(4分)
9.韩愈认为邢尚书怎样做才能“得士”?请用自己的话概括(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东鲁门泛舟
李白
【其一】
日落沙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萦回。
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①。
【其二】
水作青龙盘石堤,桃花夹岸鲁门西。
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②?
注:①山阴:今浙江绍兴。
山阴雪,指晋王子猷雪夜访戴逵之事。
②剡溪:王子猷雪夜访戴之事即发生于此地。
(1)请具体分析第一首诗是如何紧扣题中的“泛舟”二字展开的。
(4分)
(2)试分析第二首诗首句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分)
(3)两首诗中的主人公形象有什么共同点?请简要分析。
(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2)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韩愈《师说》)(3)飞湍瀑流争喧豗,▲。
(李白《蜀道难》)
(4)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5)▲,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已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6)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礼记·中庸》)
(7)历览前贤国与家,▲。
(李商隐《咏史》)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大山深处的织女
聂昱冰
在太行山的深处,有一座千年古镇,名字叫王碯。
它距离最近的城市邢台,也有一百多公里。
这个小村庄位于海拔六百多米的半山腰,在村子里,沿着弯曲而狭窄的小路朝前走,几乎每一条小
路的尽头都是悬崖。
这里的山层层叠叠,无边无沿,一眼望去,你会觉得即使肋生双翅,也飞不出
这群山。
这里的日落让人荡气回肠,一轮浑圆的、已经几万岁的、熊熊燃烧着的太阳,与已经几万
岁的、嶙峋而幽暗的山,完成了一次次生命的交错。
在这个小村庄中,我生平第一次见到了“还活着”的老式织布机——因为村子里的织布机仍旧
都在吱吱呀呀地工作着,仿佛一直在讲述一个古老的传说。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
一幅原本存在于传说中的画面,一段已然随历史远去的音乐,此刻,却明明白白呈现在我眼前、
响彻在我耳畔。
织布机的高度超过一米八,长度超过两米,宽度也有一米多。
因为使用时间久了,有些凹槽的
边缘处已经有了裂痕。
“这是我们家传下来的老东西,有二百多年了”,主人道。
对这个年龄,我深信不疑。
这台织布机与这个家族相伴了二百多年,它一定记住了这二百年里家族中每一位女性的双手和容颜。
现在,
它的主人是一位三十多岁的少妇。
此刻,这位年轻的妇人就端坐在织布机前,一边织布,一边回答我们提出的各种问题。
从始至
终,所有对话都没有影响到她织布的节奏和速度,她的目光也一直停留在眼前的棉线和布匹上。
妇人挽着最简单的发髻,别着一个鲜艳的塑料发夹,留着齐眉的刘海,穿着一条黑绸和碎花布
拼接的连衣裙。
她的发髻、发夹、裙子,本都是街头最常见的式样,包括她的容颜,都是一个最普
通的乡间农妇,可现在,却因为这台织布机,她变得非常非常不同了。
妇人的双脚控制着踏板,双手交替操作着梭子和那根推动整个织布机工作的巨大横梁。
所以她
必须端坐,双膝摆放端正,腰背和脖颈都挺得笔直,双肩自然下沉,双臂每一下伸出、收回都沉稳
有力。
但手指又必须轻柔灵活,才能完成这一系列动作,并且保持匀速循环。
这样的体态,让她自
然而然就拥有了一种端庄娴雅的气度。
她右手边放着一盆清水,水中浸着六个枣木制成的梭子。
梭
子的外壁打磨得光滑如镜,六个梭子依次在她眼前这片方寸之间来回穿梭——从右向左滑过白色的
纬线丛林,拉一下横梁,“哐当”一声,再由左向右滑回来,再拉一下横梁,又是一声“哐当”。
几个来回,几下声响,一寸花色鲜艳的布匹就织了出来。
伴随着她的动作和声音,织布机另一
端那个巨大的缠绕着白色棉线的卷轴一点点变细,她脚边堆积的彩色布匹一点点叠高。
从清晨到日
落,从少年到白头,一代又一代,山里的女人,就这样把光阴编织成了生活。
我站在织布机的另一端,久久望着她。
在织布机的中央,几百根白色棉线高高挑起,分成三层,
每一根细线都穿过不同的针孔悬挂在三根交错着的横杆上,于是我和她之间就仿佛有了一层半透明
的屏障。
白色的光影模糊了现实与梦境的边界,我再一次被带入了历史的长河。
几千年来,古老中国的土地上,有过无数台织布机;每一台织布机前,都有过这样一个普通但
却坚毅的妇人。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孟子的母亲也有过这样一张织布机,她为了训导儿子,
用剪刀剪断了我眼前这几百根细细的白线,然后再一一接起。
这些普通但却坚毅的妇人,就这么年复一年纺着,织着,把地里的棉花纺成线,把线织成布,
再用这些布换回一家老小的被褥衣裳、柴米油盐,让家中有了温暖、色彩和滋味。
所以在古代神话
中,那些让人心动的仙女一定都是特别善于纺织的——织女,七仙女……因为只有家中有一个会织
布的女人,这个家才算是有了家的模样。
山里的女人们织布是没有固定花样的。
布的花色,全凭她们在织布的过程中用眼睛看,然后凭
着自己对美的感悟去选择下一种颜色。
也正因为如此,这里从来没有织出过两匹完全相同的布。
这些女人和她们织出的布一样,也许一辈子都没有机会走出大山,但却实实在在地守护着太行
深处的男人、孩子和家。
(摘自2014年11期《散文百家》有删改)12.简要分析第一小节所描写的环境特点及其作用。
(6分)
13.作者为什么说她见到的老式的织布机还活着?(4分)
14.简要概括大山深处的织女的形象特点。
(4分)
15.结合全文,探究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深意。
(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多样性:文化讨论的起点
单世联
①人类和世界的文明化,意味着不同文化之间更多是一种和平的交流而不是冲突的交流。
因此,
在有关文化多样性的讨论中,不应把尊重和维护多样性当作讨论的结束,而应当视之为文化讨论的
起点。
②一种文化首先应发现并张扬自己的优点和特殊价值。
一种文化只有在有了比较和鉴别,能够
发现并辨识自己的美时,其存在才是有意义的。
③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但因此也养成了妄自尊大、坐井观天的文化观。
进入近代以来,中国在
遭遇西方的挑战时一败再败,不得已而形成一种“文化失败”的观念,以至有“五四”新文化运动
的自我揭发和自我批判。
有学者认为,只有通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揭发和批判,中国文化的“美”才真正呈现出来。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不但没有割断儒家,而且还是儒家新发展的前
提条件。
对儒家思想的发展来说,“五四”批判也是积极的、必要的,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自我意识
也才是清醒的,才可能真正发现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真价值。
④在文明社会中生活这一事实本身就意味着对其他文化的承认。
贺麟在1947年说:“我们从一开始,认识西洋文化的方法就错了。
……直到最近十年来,才渐渐地有一种觉悟,觉得西洋文明,
不仅是物质文明,而在物质文明的背后,有很深的精神文明的基础。
”综合地看,西方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都有值得中国欣赏学习之处,这里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单向选择。
只有全面认识西方文化,
认真反省中国文化,才能对西方之“美”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⑤不同文化之间没有对其他文化的认识和欣赏,没有自觉的交流和交融,对其他文化的承认也
可能是被动的、消极的。
但若因此而以为可以通过各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欣赏来消除文化冲突,显然
是不清醒的。
就一种文化而言,可以发现一脉相承的发展过程;就不同文化而言,可以发现人类精
神创造的共同法则。
“共性”或普遍性不是存在于各个文化之外、之上的另一种文化,而是体现、蕴
含在各个文化之中的为全人类所实践并能共同接受的文化价值、意义、形式和风格。
只有在着眼于
文化的个性或特殊性的同时,又能坚持文化的共性或普遍性,才能进入处理文化多样性的最高境界
——不同文化之间互相倾听、模仿、学习,自觉地取长补短,在差异中发现共性,在交流中建立共
识。
(摘自2014年12期《上海采风月刊》有删改)16.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思路。
(6分)
17.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文化观?(6分)
18.结合全文,你认为在文化多样性时代,不同文化间交流应有什么样的的认识和态度。
(6分)19.作文(70分)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爱是美好的,也是艰难的。
真正的爱是以“人”去爱“人”:这应该是我们的必修课,是人生考
场中最难的考试,是最高的工作,别的工作都不过是为此而做的准备。
所以一切正在开始的青年们
还不能盲目地去爱,我们必须学习怎样去爱人。
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20-23题。
(10分)
不读非圣之书,耻为郑卫之作,故其言多似天仙之辞。
凡所著称,言多讽兴。
自三代已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