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仇家店中学初三八年级物理第一章 机械运动汇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仇家店中学初三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汇编
一、选择题
1.甲乙两物体相向运动即两个物体各自朝对方的方向运动。
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遇时甲通过的路程为400m B.甲的运动速度为10m/s
C.0﹣40s内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D.甲、乙是同时出发的
2.甲、乙两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同向运动、甲做加速直线运动,乙做匀速直线运动,甲、乙两车的位置随时间t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t1时刻两车速度相等
B.从0到t1时间内,两车走过的路程相等
C.从t1到t2时间内甲的平均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
D.在t1到t2时间内的某时刻,两车瞬时速度相等
3.如图所示是测量长度的一些工具,关于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制作课桌的过程中,使用螺旋测微器测量木板长度,这样做更精确些
B.毫米刻度尺比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精确度要高些
C.我们在测量时应根据对测量结果的要求来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D.分度值为厘米的刻度尺要比分度值为毫米的刻度尺精确度高
4.甲、乙两同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
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A.在0~10s内,甲同学比乙同学运动的慢
B.两同学在距离出发点100m处速度达到了相等
C.在10s~20s内,甲同学静止不动
D.在0~10s内,乙同学的速度为10m/s
5.一辆汽车以速度v行驶了的路程,接着以20km/h的速度跑完了剩下的的路程,如果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30km/h,则v的值为()
A.12km/h B.32km/h C.60km/h D.340km/h
6.甲同学骑自行车去看望乙同学,得知消息后,乙同学步行去迎接,接到后同车返回.整个过程他们的位置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可知
A.两同学相遇时甲行驶了4km B.相遇前甲的速度是乙的4倍
C.相遇前甲的速度是相遇后甲的速度的1.5倍 D.整个过程乙的平均速度是甲平均速度的2倍
7.蹦极是一种极具挑战的活动,蹦极者在上升过程中,看到地面越来越远,所选的参照物是
A.他自己
B.地面
C.正在下落的另一个蹦极者
D.跳台
8.汽车从静止开始不断加速到正常行驶的过程称为启动阶段。
某汽车的启动阶段经历时间是半分钟,且已知它在启动阶段的最后2s内通过的路程是12m,那么,该汽车在整个启动阶段的平均速度是()
A.等于6m/s B.大于6m/s
C.小于6m/s D.无法确定
9.如图是甲、乙两物体运动时的路程---时间的图像,李红同学根据该图像得出以下结论,其中有一项是错误的,请你帮她找出来()
A.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物体在10s内运动10m
C.乙物体在10s内运动10m
D.甲物体的速度大于乙物体的速度
10.一个人骑自行车前进,开始以2m/s的速度匀速走了40m,然后又以5m/s 的速度匀速走了10s ,则他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A.3m/s B.7m/s C.3.5m/s D.2.5m/s
11.如图a,在平直高速公路上的某时刻,甲、乙两车相距s,经过时间t后,两车距离变为s1(s1<s).两车的s﹣t图象如图b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图b中的图线Ⅱ表示的是甲车的运动情况
B.图b中的t0时刻表示甲乙两车此时的速度相等
C.t时刻一定在图b中的t0时刻之前
D.t时刻可能在图b中的t0时刻之前
12.甲、乙两小车从相距20m的AB两点同时在同一直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分别如图(a)、 (b) 所示,速度分别为v甲、v乙,经过时间t后,两小车相距6m,则t不可能是()
A.20s B.260s C.140s D.180s
13.汽车拉力赛是一项汽车道路比赛项目,赛段为临时封闭后的各种普通道路,包括山区和丘陵的盘山公路、沙石路、泥泞路等.假设某选手上午7:00从起点出发,途径三个不同的路段,先是沙石路,然后是山坡路,最后一段是平直公路,三段路的长度之比为1:2:2,该选手的赛车在三个路段上行驶平均速度之比为1:2:3,该选手上午11:00正好到达终点.则上午9:00时他行进在:
A.沙石路段B.山坡路段
C.平直路段的前半段D.平直路段的后半段
14.一辆汽车以30m/s的速度从A地开往B地,然后立即返回,速度是20m/s。
则汽车往返的平均速度是()
A.24m/s B.25m/s C.26m/s D.无法判断15.a、b两辆汽车从甲地出发沿直线运动到乙地,a车以速度v0出发,先加速再减速,到达乙地时的速度恰好还是v0;b车也以速度υ0出发,先减速再加速,到达乙地时的速度恰好也是υ0。
两车所用时间分别为t a和t b,其大小关系是()
A.t a=t b B.t a>t b C.t a<t b D.无法确定16.甲、乙两人相距18m,同时沿同一直线开始做匀速运动,其中甲的s﹣t图像如图所示。
若两人运动了30s后相遇,则乙的速度为()
A.一定是1m/s B.可能是0.6m/s
C.可能是2.2m/s D.一定是1.6m/s
17.下列图象中,能正确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A.(1)(3) B.(2)(3) C.(1)(4) D.(2)(4)
18.如图所示,两列火车并排停靠在站台上,某一乘客坐在车厢中向另一列车厢观望。
突然,该乘客觉得自己的列车开始缓缓地前进了。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乘客坐的列车一定开始前进B.与乘客并排的列车一定开始前进
C.一定有一辆列车开始运动D.两辆列车一定都开始运动
19.甲、乙、丙、丁为四辆在同一平直公路上行驶的小车,它们的运动图像如图所示,由
图可知其中受到平衡力作用的是( )
A .甲和丙
B .甲和丁
C .甲、丙、丁
D .乙、丙、丁
20.如图所示,小学从“东外环怪坡”上骑自行车下来,他并没有蹬踏板,却发现自行车越越快,根据这一生活现象,同学们提出的最有探究价值的科学问题是( )
A .自行车从山坡上向下运动的速度是否越来越大?
B .物体沿斜面向下运动通过的路程是怎样变化的?
C .自行车从山坡上向下运动的速度与那些因素有关?
D .物体沿斜面向下运动的过程中速度是怎样变化的?
21.甲、乙两地间距s ,某小车从甲地运动到乙地,前13s 路程的速度为1v ,后
23s 路程的速度为2v 。
那么该小车从甲地运动到乙地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
A .122
v v + B .1212
2v v v v + C .1212
32v v v v + D .1212
32v v v v + 22.甲、乙两同学在t =0开始从同一地点沿平直路面同方向运动,他们运动的路程s 随时间变化t 的规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同学速度比乙同学速度大
B.乙同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1m/s
C.甲同学第20s后做匀速直线运动
D.甲、乙同学再次相遇时距起点60m
23.如图在奥运会圣火传递活动中,现场某记者同时拍下了固定在地面上随风飘动的旗帜和附近的甲、乙两火炬照片。
根据它们的飘动方向,可以判断()
A.甲火炬必定向左运动B.乙火炬必定向左运动
C.甲火炬必定向右运动D.甲乙两火炬运动方向必定不相同24.冰壶运动是冬奥会比赛项目之一。
冰壶被运动员掷出后,在冰面上减速滑行到停下的过程中,冰壶的平均速度与冰壶被掷出时的速度成正比,冰壶的滑行时间也与冰壶被掷出时的速度成正比。
若冰壶以1.6m/s的速度被掷出时,在冰面上滑行了8m,则冰壶以
3.2m/s的速度被掷出,在冰面上滑行的距离为()
A.8m B.16m C.24m D.32m
25.小明利用分度值为1mm刻度的尺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四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3.35cm,3.36m,3.55cm,3.36cm。
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A.3.405cm B.3.36cm C.3.38cm D.3.41cm
26.一辆汽车以速度v1行驶了2
3
的路程,接着以速度v2=20km/h跑完了其余的
1
3
的路程,
如果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v=40km/h,则v1的值为()。
A.32 km/h B.50 km/h C.60 km/h D.80 km/h
27.小强在湘江风光带上骑自行车,看到江中轮船在向北运动。
轮船上的乘客看到小强和树木都向南运动,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小强和轮船可能都向南运动
B.小强可能向北运动,轮船一定向北运动C.小强一定向北运动轮船可能向南运动D.小强一定在向南运动,轮船一定向北运动
28.王八驾驶汽车在一条公路上单向直线行驶,前一半路程用去总时间的2
5
,最后用总时
间的3
5
驶完后半路程,若已知汽车在全程的平均速度为60km/h,则前、后半程内的平均速
度分别为()
A.75km/h,50km/h B.50km/h,75km/h
C.72km/h,48km/h D.48km/h,72km/h
29.某汽车沿直线运动时,前半段路程用40m/s速度行驶,后半段路程用60m/s速度行驶,在整个路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为()
A.24m/s B.48m/s C.50m/s D.100m/s
30.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所示,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若超声波的速度保持340m/s不变则该被测汽车的速度是
A.28.33m/s B.13.60m/s C.14.781m/s D.14.17m/s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B
【详解】
A.由图象可知,相遇时(即两图线相交),甲通过的路程为
400m-100m=300m
乙通过的路程为100m ;故A 错误;
B .由图象可知,甲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在30s 内通过的路程为300m ,甲的运动速度为
300m 30s
s v t =
==10m/s 故B 正确; C .由图象可知,在0-10s 内,乙处于静止状态;在10s 后乙物体才做匀速直线运动,故 C 错误;
D .由图象可知,在0-10s 内,甲做匀速直线运动,而乙处于静止状态;10s-30s ,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乙比甲要晚10s 出发,故D 错误。
故选B 。
2.D
解析:D
【详解】
A .根据x ﹣t 图像的斜率表示速度,斜率越大,速度越大,则在t 1时刻甲车速度小于乙车速度,故A 错误;
B .根据纵坐标的变化量表示位移,可知从0到t 1时间内,两车走过的位移不等,乙车的位移大于甲车的位移。
由x ﹣t 图像的斜率表示速度知道,两车均沿正向运动,路程等于位移的大小,所以,从0到t 1时间内,乙车的路程大于甲车的路程,故B 错误;
C .由于两车均做单向直线运动,位移大小等于路程,可知,从t 1到t 2时间内,两车的路程相等,故C 错误;
D .在t 1时刻乙图像的斜率大于甲图像的斜率,在t 2时刻乙图像的斜率小于甲图像的斜率,在t 1到t 2时间内的某时刻两图像的斜率相同,两车速度相等,故D 正确。
故选D 。
3.C
解析:C
【详解】
A .在制作课桌的过程中,下料时精确程度达到1mm 就比较适当,所以测量时选用分度值是1mm 的刻度尺就可以,故A 错误;
B .游标卡尺精确到0.1mm ,螺旋测微器精确到0.01mm ,都比毫米刻度尺精确,故B 错误;
C .测量时应根据对测量结果的要求来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故C 正确;
D .分度值越小越精确,故分度值为毫米的刻度尺要比分度值为厘米的刻度尺精确度高,故D 错误。
故选C.
4.C
解析:C
【解析】
试题分析:(1)在s ﹣t 图象中,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根据图象读出甲乙同学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可比较出两物体的运动速度;
(2)由图象可以看出两同学在距离出发点100m 处的状态,利用速度公式求出速度再判断.
(3)在s ﹣t 图象中,和时间轴平行的线段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4)根据图象可知乙同学在0~10s 内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图中数据利用速度公式求出乙同学的速度.
解:A 、由图象看出两同学在0~10s 内的图象是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且在相同时间内甲同学通过的路程大于乙同学通过的路程,所以v 甲>v 乙,故A 错误;
B 、由图象看出两同学在距离出发点100m 处,甲同学在10~20s 内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表示甲同学静止不动,而乙同学是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所以两同学的速度达不相等,故B 错误;
C 、甲同学在10~20s 内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表示甲同学静止不动,故C 正确;
D 、由图象看出乙在0~10s 内通过的路程为约60m ,所以,v 乙===6m/s ,故D 错
误.
故选C .
【点评】本题考查了由s ﹣t 图象比较物体的速度大小、判断两物体的位置关系等内容,由图象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找出物体的路程与所对应的时间,是解题的关键. 5.C
解析:C
【详解】
设全程为s ,前
12路程的速度为v , ∵s v t
, 则全程所用时间为 t =
30km/h s , 前12
路程所用时间为 t 1=12s v
, 后12
路程所用时间为 t 2=201s 2km/h
,
由t =t 1+t 2,代入数值,
12=30km/h s s v +1220km/h
s , 解得:
v =60km/h .
故选C .
6.C
解析:C
【解析】
A 、由图象可知,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路程,在10min 时两同学相遇,相遇时甲行驶了4km-1km=3km ,故A 错误;
B 、由图象可知,甲同学10min 经过的路程为3km ,相遇前甲的速度是
v 甲 =s 甲/t =3km/10min=0.3km/min ;乙同学10min 经过的路程为1km ,相遇前乙的速度是v 乙 =s 乙/t=1km/10min=0.1km/min ,则v 甲 =3v 乙,故B 错误;
C 、由图象可知,相遇后甲15min-10min=5min 经过的路程为1km ,
速度v 甲′=s 甲′/t ′=1km/5min=0.2km/min ,v 甲=1.5v 甲′,故C 正确;
D 、由图象可知,整个过程,甲经过的总路程为4km ,总时间为15min ,甲的平均速度为v 甲平=s 甲总/t 总=4km/15min=4/15km/min ;乙经过的总路程为2km ,总时间为15min ,甲的平均速度为v 乙平=s 乙总/t 总=2km/15min=2/15km/min ;所以,v 甲平=2v 乙平,故D 错误,故选C . 7.A
解析:A
【解析】
物理学中将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位置的改变称为运动,故蹦极者在上升过程中,看到地面越来越远,即地面相对他自己的位置发生改变,故所选的参照物是他自己,答案选A . 8.C
解析:C
【解析】在最后2s 内汽车的平均速度: 126/2s m v m s t s
===, 汽车由静止开始加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大,在相等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越来来越大,
因此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小于最后2s 内的平均速度,则汽车在整个启动阶段的平均速度小于6m/s ;
故选C .
【点睛】知道汽车在启动阶段的总平均速度小于最后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应用平均速度公式即可正确解题。
9.B
解析:B
【解析】
A.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两个物体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因此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 正确;BC 、根据图示可知,当甲、乙运动10s 时,甲通过的路程为20m ,乙通过
的路程为10m ,故B 错误,C 正确;D. 显然相同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大于乙通过的路程,因此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故D 正确.
点睛:根据路程s 和时间t 关系的图象,可以看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可以根据时间相同比较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10.A
解析:A
【详解】
第一段的运动时间
11140m 20s 2m/s
s t v =
==; 后一段的路程 2225m/s 10s 50m s v t ==⨯=;
总路程
1240m 50m 90m s s s =+=+=,
总运动时间
1220s 10s 30s t t t =+=+=,
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
90m 3m/s 30s
s v t =
== 故选A .
【点睛】 本题考查了求平均速度问题,是一道基础题,熟练应用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出运动时间及路程是正确解题的前提与基础.
11.D
解析:D
【详解】
A 、由图b 可知,两车同时出发,在0~t 0时间内,两车的距离逐渐减小,说明是甲车的速度快,由s ﹣t 图象可知,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且斜线的倾斜程度越大,表示速度越快,
图b 中,图线Ⅰ的倾斜程度越大,所以图线Ⅰ表示甲车的运动情况,则图线Ⅱ表示乙车的运动情况,故A 错误;
B 、图b 中的t 0时刻,说明两车的位置相同,表示甲乙两车相遇,由A 的分析知,两车的速度不相等,故B 错误;
CD 、由A 项解答可知,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所以,两车距离变为s 1(s 1<s ),有两种情况:一是甲车尚未追上乙车,二是甲车超过乙车;所以,t 时刻可能在图b 中的t 0时刻之前,也可能在t 0时刻之后,故C 错误,D 正确.
12.D
解析:D
【分析】
根据图a 和图b 读出对应的路程和时间,首先根据速度公式求出甲、乙两小车的速度,经过时间t 后,甲、乙相距6m 时有以下情况:
①甲、乙同向运动,甲在乙后面20m ,甲追乙还没追上相距6m ;
②甲、乙同向运动,甲在乙后面20m ,甲已经追上乙并且超过乙6m ;
③甲、乙相向运动,两车未相遇相距6m ;
④甲、乙相向运动,两车相遇后相距6m ;
根据路程关系列出等式即可求出时间t 。
【详解】
由图象可得:
甲的速度
2.4m =0.4m/s 6s
s v t =
=甲甲甲; 乙的速度 3.6m =0.3m/s 12s s v t =
=乙乙乙; 根据题意可知,经过t 后,甲、乙相距6m 时,有以下情况:
(1)甲、乙同向运动,甲在乙后面20m ,甲追乙还没追上相距6m ,题意知:
0.3m/s×t +20m=0.4m/s×t +6m ,
解得:t =140s ;
(2)甲、乙同向运动,甲在乙后面20m ,甲已经追上乙并且超过乙6m ,由题意知:
0.4m/s×t =0.3m/s×t +20m+6m ,
解得:t =260s ;
(3)甲、乙相向运动,两车未相遇时相距6m ,由题意知:
0.3m/s×t +0.4m/s×t =20m−6m ,
解得:t =20s ;
(4)甲、乙相向运动,两车相遇后相距6m ,由题意知:
0.3m/s×t +0.4m/s×t =20m+6m ,
解得:t ≈37s ;
综上所述,ABC 有可能,D 不可能,故D 符合题意。
13.B
解析:B
【详解】
已知沙石路、山坡路、平直公路,三段路的长度之比为
123::1:2:2s s s =,
平均速度之比为
1231:2:3v v v =::,
所以三个路段时间之比:
111123111
22::::3:3:223s s s t t t v v v ==, 赛车在三个路段上行驶的总时间,
3328t t t t t =++=总;
全程所需时间为
11:00-7:00=4h t =,
所以在沙石路上行驶的时间为:
133×4h =1.5h 88
t t ==总 则经过砂石路时刻为8:30;
在山坡路上行驶的时间为:
233=?4h =1.5h 88
t t =总, 则经过山坡路时刻为10:00,则上午9:00时他行进在山坡路上.故选B .
14.A
解析:A
【详解】
设A 、B 两地距离为s ,则往返用时分别为
1130m /s
s s t v == 2220m /s
s s t v =
= 则往返平均速度为 122224m /s 30m /s 20m /s s s s v s s t t t =
===++
故选A 。
15.C
解析:C
【分析】
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
【详解】
a 、
b 两车都是从甲地到乙,总路程相等。
而a 车是先加速运动,假设加速到速度为v 1时,进入减速阶段,速度从v 1减至v 0,而v 1> v 0,则a 车全程的速度都大于v 0,所以a 全程的平均速度v a >v 0。
而b 车以v 0的速度出发先减速再加速,则b 车的速度变化是由v 0减小到0,再由0加速到v 0,则b 车全程的速度都不大于v 0,那么b 全程的平均速度v b <v 0,所以v a >v b 。
在经过相同的路程时,平均速度越大,所用时间越小,所以t a <t b 。
故选C 。
16.C
解析:C
【详解】
由图知道,t 甲 =6s 时,s 甲 =9.6m ,则甲的速度为
9.6m ==1.6m/s 6s
s v t =甲甲甲 由于两人运动了3s 后相遇,此时甲通过的路程
s 甲 ′=v 甲 t =1.6m/s ×30s=48m>18m
说明甲乙同向运动,若乙车在前,甲车在后,运动30秒时两车相遇时, 则乙通过的路程
=18m=48m 18m=30m s s '--乙甲
则乙的速度
30m ==1m/s 30s
s v t =乙乙乙 若甲车在前,乙车在后,运动30秒时两车相遇时, 则乙通过的路程
=18m=48m+18m=66m s s ''+乙甲
则乙的速度
66m ==2.2m/s 30s
s v t '=乙乙乙 综上所述,只有C 正确。
故选C 。
17.D
解析:D
【详解】
(1)图像中随着时间的变化物体通过的路程没有发生改变,说明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故(1)不符合题意;
(2)图像中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说明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故(2)符合题意;
(3)图像中随着时间的变化物体的速度越来越快,说明物体在做变速直线运动,故(3)不符合题意;
(4)图像中随着时间的变化物体的速度不变,说明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故(4)符合题意。
故选D 。
18.C
解析:C
【分析】
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时,要首先选择参照物,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断变化,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物体是静止的。
【详解】
该乘客觉得自己的列车开始缓缓地前进了,说明两列火车之间的位置一定发生了变化,则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可能有一辆列车开始运动,另一辆列车静止,可能是乘客坐的列
车开始前进,也可能是与乘客并排的列车反向前进;②两辆列车可能都开始运动,且两辆车的速度大小不同。
综上分析可知,只有C正确。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根据运动状态确定参照物,难度不大,是一道基础题,掌握判断相对静止与相对运动的方法即可正确解题。
19.A
解析:A
【详解】
由路程和时间图象知道,随着时间增加,甲的路程不变,说明甲处于静止状态,受到平衡力作用,故符合题意;
由路程和时间图象知道,随着时间增加,乙的路程不断增大,并且乙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不断增大,说明乙车进行加速直线运动,所以乙车受到非平衡力作用,故不符合题意。
由速度和时间图象知道,随着时间增加,速度不变,说明丙车进行匀速直线运动,受到平衡力作用,故符合题意;
由速度和时间图象知道,随着时间增加,速度增大,说明丁车进行加速直线运动,所以乙车受到非平衡力作用,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0.D
解析:D
【详解】
A.已知下坡过程中自行车的速度越来越快,所以速度一定是越来越大。
此问题没有探究价值,A不符合题意;
B.自行车无论如何运动,只要在运动,路程一定是增加的,此问题没有探究价值,B不符合题意;
C.自行车下坡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压力和路况是一定的,其它影响运动速度的因素不明确。
此问题不容易探究,C不符合题意;
D.自行车下坡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但是不是匀加速还是一般的加速运动,利用刻度尺(测绳)和秒表,测量不同路段(或时间段)的路程和所用时间,就可以得到不同路段(时间段)的速度及全程的平均速度,比较测量结果就能确定速度变化的规律。
此问题有探究价值且易于探究,D符合题意。
故选D。
21.C
解析:C
【详解】
由题意可知,前1
3
s路程所需要的时间是
1
11
1
3
3
s s
t
v v
==
后23
s 路程所需要的时间是 222
2233s s t v v == 那么该小车从甲地运动到乙地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121212
32v v s v t t v v =
=++ 故选C 。
22.D
解析:D
【详解】
A .从图中可以看到,前20s 甲同学速度比乙同学速度大,但是20s 之后,甲是静止的,乙同学的速度大于甲同学的速度,A 错误;
B .从图中可以看到,50s 内乙同学走过的路程是75m ,那么乙同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
75m 1.5m/s 50s
s v t =
==乙乙乙 不是1m/s ,B 错误; C .从图中可看到,甲同学第20s 后距离不再变化,处于静止状态,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C 错误;
D .甲、乙同学再次相遇时,走过的路程是相同的,从图中可以看到,第40s 时甲、乙同学再次相遇,并且距起点60m ,D 正确。
故选D 。
23.B
解析:B
【详解】
因为旗杆是固定在地面上的,所以根据上面的旗帜判断,风是从右向左刮的。
甲火炬飘动方向与旗帜相同,则有三种情况:一是甲火炬向右运动;二是静止不动,三是向左运动,且火炬运动速度小于风速。
乙火炬飘动方向与旗帜相反,则乙火炬必定向左运动,且火炬运动速度大于风速,故选B 。
24.D
解析:D
【详解】
若冰壶以1.6m/s 的速度被掷出时,在冰面上滑行了8m ,假设平均速度为v ,滑行时间为t ,根据速度公式有
8m s vt ==
当冰壶以3.2m/s 的速度被掷出时,为原来抛出速度的两倍;因为冰壶的平均速度与冰壶被
掷出时的速度成正比,冰壶的滑行时间也与冰壶被掷出时的速度成正比,所以平均速度和滑行时间均变为原来的两倍,则有
22448m 32m s v t vt '=⨯==⨯=
故ABC 错误,D 正确。
故选D 。
25.B
解析:B
【详解】
观察四个数据,很明显3.55cm 这个偏差较大,忽略这个,另外三个数据取平均值
3.35cm 3.36cm 3.36cm 3.36cm 3
L ++=
≈ 故选B 。
26.D
解析:D
【详解】
全程平均速度
121212
321233
v v s s v s s t v v v v ===++ 代入数据,得 11320km/h 40km/h 220km/h v v ⨯=
+⨯ 解得
v 1=80km/h
故D 正确,ABC 错误。
故选D 。
27.B
解析:B
【详解】
A .轮船上乘客看到小强和树木向南运动,故轮船向北运动,故A 选项错误;
B . 轮船一定向北运动,小强可能向北运动,或者向南运动,故B 选项正确;
C .由AB 选项可知,小强可能向北运动,轮船一定向南运动,故C 选项错误;
D .小强肯向南运动,或者向北运动,轮船一定向南运动,故D 选项错误。
故选B 。
28.A
解析:A
【详解】
设总路程为2s ,前一半路程为s ,后一半路程为s ,总时间为t ,汽车在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260km/h s v t
=
= 即 30km/h s t
= 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
15530km/h 75km/h 2225
s s v t t =
=⨯=⨯= 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 25530km/h 50km/h 333
5s s v t t =
=⨯=⨯= 故A 正确,BCD 错误。
故选A 。
29.B
解析:B
【详解】
设总路程为2s ,由s v t
= 可得,前半段路程行驶的时间 1140m /s
s s t v == 后半段行驶的时间 2260m /s s s t v =
= 则整个路程汽车的平均速度
122248m /s 40m /s 60m /s s s v s s t t =
==++
故选B 。
30.D
解析:D
【详解】
由图知:超声波第一次从测试仪发出到与汽车相遇的地点A ,经过的时间为
10.32s =0.16s 2
t =
, 超声波通过的距离为 s 波1=v 波t 1=340m/s×0.16s=54.4m ;
超声波第二次从测试仪发出到与汽车相遇的地点B ,经过的时间为
20.24s =0.12s 2
t =
, 超声波通过的距离为 s 波2=v 波t 2=340m/s×0.12s=40.8m ,
所以AB 之间的距离为
s AB =s 波1-s 波2=54.4m-40.8m=13.6m ;
测试仪发出的超声波两次间隔时间为1s ,且测试仪第一次发出超声波记为0时刻,则超声波第一次从测试仪发出到与汽车相遇的地点A ,经过的时间为0.16s ;
超声波第二次发出的时间为1s 末,超声波第二次与车相遇在B 点的时刻应该是
1s+0.12s=1.12s ,
汽车从A 点到B 点行驶的时间是
t =1.12s-0.16s=0.96s ,
所以汽车行驶的速度为
13.6m =14.17m /s 0.96s s v t =
= . 故选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