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11 晏子使楚PPT、优质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哪位先生把自己的名字写上来了?
知识拓展
故事二:
一天,德国大诗人歌德在公园散步, 在一条狭窄的小路上遇到了一位反对他的 批评家,这位傲慢的批评家说:“你知道 吗?我这个人从来不给傻瓜让路。”歌德 却说:“__而__我__恰__恰__相_反_____。"说完闪 身让批评家过去。
知识拓展
故事三:
德国大诗人海涅是犹太人,常常遭到无 端攻击。有一次晚会上,一个旅行家对他说: “我发现了一个小岛,这个岛上竟然没有犹 太人和驴子!”
自学生字词
敝国:我国。敝,谦词,用于称有关自己的
事物。
面不改色:不改变脸色;形容临危不惧,从
容自若。
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返回
阅读感悟
对照下面三 幅图画讲一下 故事梗概:
阅读感悟
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 国”,才从狗洞进去。你们先去问个明白, 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访狗国
新课程
新教材 新理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导入课文 学习目标 自学生字 阅读感悟 知识拓展
导入课文
《 晏 子 春 秋 》
导入课文 20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曾出现
了一个群雄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
导入课文
晏子 (?—前500)名婴,字平仲,夷维(今山 东高密)人,春秋时齐国大夫。公元前556年,开始 辅佐齐灵公,后又辅佐庄公、景公。他主张诛不避 贵,赏不遗贱,重视生产,提倡蚕桑,反对厚赋重 刑。在我国劳动人民心目中晏子是智慧的化身,他 以足智多谋和能言善辩为世人所称道。战国时,有 人将他的言行编成《晏子春秋》一书。本篇课文选 自林汉达编著的《春秋故事》。
(1)学生自由练背。 (2)同位练习背诵。 4. 反馈。
(1)集体齐背。 (2)指名背诵。 第三课时 一. 教学第五题 1. 审题。
2. 指导、练习。 (1) 指名认读。
(2) 引导学生说说书写是注意点。 (3) 指导,范写。 (4) 学生练习,师巡视。 3. 反馈。
(1) 出示学生写得好的字,表扬写字姿势好的学生。 (2) 指出存在的不足。 二.教学第六题
钻狗洞
访楚国
钻狗洞
楚国
?
阅读感悟
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 国”,才从狗洞进去。你们先去问个明白, 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访狗国
钻狗洞 大前提
访楚国
钻狗洞 小前提
楚国
狗 国 结论
三段论:
阅读感悟
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 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 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阅读感悟
1.大伙儿都把袖子举起来,就能够连成一片 云;大伙儿都甩一把汗,就能够下一场阵雨;街上的 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
晏子说的这句话,形容齐国的人很多。 句中连用两个“大伙儿都……就能够……” 的并列句式,起着增强语气的作用。此外, 衣袖能“连成一片云”、甩汗能“下一场阵 雨”都是夸张的说法,既说明了齐国人多, 又表现了晏子很有口才。
阅读感悟
a.“这是个狗洞,不是城市。我要 是访问狗国,当然得钻狗洞。我在这儿 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 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训练:如果让我钻洞进去,那么楚国就 是__________________,楚王就是 ______________。只要___________ 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海涅不动声色地说:“看来,只_有__你__我__
一起去那个岛上 才会弥补这个缺陷!”
故事四
俄国著名寓言作家克雷洛夫长得很胖, 又爱穿黑衣服。一次,一位贵族看到他在散 步,便冲着他大叫:“你看,来了一朵乌 云!”“怪_不__得__蛤__蟆__开__始__叫__了__!____”克雷洛夫 看着雍肿的贵族答道。
3.
细读第二段。
1指名读。
2说说这一段有几句话?用“——”画出写毛主席的句子。
3
毛主席是怎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
比较句子: 毛主席弯下腰,在自己手心上写了“毛泽东”三个字。 毛主席写下了“毛
泽东”三个字。
指名读句子。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为什么?“弯下腰”说 明了
什么?
4
指导朗读。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训练:第一次“水土不同”指________,
第二次的“水土不同”指
。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所以______。
阅读感悟
晏子使楚 三次侮辱欲显威, 识破用心妙应对。 弄巧成拙讨无趣, 维护尊严之强敌。
返回
知识拓展 迁移练习
故事一: 有一次,克林顿到外地演讲,他正
在演讲时,从下面传来一张字条,上面 写了两个字:“白痴” 。如果你是克林 顿,你会怎样回答?
阅读感悟
b.“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 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大伙儿都甩一 把汗,就像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擦肩,脚碰脚。 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训练:举( )成( ) 挥( )如( ) 摩( )接( )
阅读感悟
C.“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 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家, 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 儿来了。”
训练:“最不中用” 是指_________。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感悟
d.“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桔,又大 又甜。可是这种桔树一种到滩北,就只能结又小又 苦的果,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 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 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阅读感悟
2.淮南的桔,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桔树一种到 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 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 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 国的水土不同吧。
这句话里打了个比方,齐国人在齐国能够 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干起盗 贼来,就像淮南又大又甜的柑桔一种到淮北就 变得又小又苦一样,这是因为水土不同。这句 话有力地抨击了楚国败坏的社会风气和混乱的 国家统治。
阅读感悟
1.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乘机 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这句话说明了楚国想凭强盛而欺侮 弱小的国家,点明了楚王存心侮辱晏子、 侮辱齐国的用心。话中也预示了晏子这 次访问楚国的艰难处境。
阅读感悟
2.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 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
晏子到了楚国,楚王叫人关起城门, 让晏子从洞口钻进去,这是对晏子人格的 侮辱。而晏子用这句话来回答楚王,意思 是你楚王让我钻狗洞,就得首先承认楚国 是狗国,楚王是狗国的国王。
1. 审题。 2. 指导。 (1) 出示谜面,要求学生边读边看图,边猜。 (2) 揭示谜底。 (3) 教师范读。 (4) 学生自由练读。 3. 练习。
(1) 同桌互读。 (2) 指名读。 (3) 反复练读。 4. 反馈。
(1) 指名试背。 (2) 集体背。 (3) 指名背。 第四课时
教学第七题 一. 审题 1. 揭示说话的话题:可爱的…… 2. 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图下的要求。 二.指导 1. 指导观察。 (1)出示观察图画的要求。图上画了哪些小动物?你最喜欢哪一种? 按照一 定的顺序观察你最喜欢的小动物,要抓住小动物的特点。 (2)学生回答上面的问题。 2. 指导说话。 (!)指导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特点。 (3)指导学生按从头至尾的顺序说说小动物的样子。 三.练习 1. 学生同位练说。 2. 指名说。 3. 评议、补充。 4. 指名说。
知识拓展Biblioteka 和别因发——帮人为展
助的这有说
富 。同直很话
兰 情接大和
克 、关的事
林 合系关业
作到系的
,
返回
f. 指导学生用重音读出“不但……而且……”,初步体会递进句式表 达的意思。 3. 练习。 反馈练读,在读中体会三句话的含义。 二.教学第四题
1. 审题。 2. 指导。 (1)学生自由读。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练读。 (4)理解成语发意思。 3. 练习。
13.要好好学字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懂得干革命要文化知识,教育学生从小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教学
重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具学具准备:词卡、投影。 主要板书安排:13.要好好学字 毛主席:问、说、听、写 小八路:回答 (参加革命了,要好好学字) 作业设计: 课内:抄写字词、说话、组词、填空。 课外: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岁
刘
泽
参
二. 总结全文
1.指名读课文。 2.毛主席希望两个小八路干什么?听了毛主席的话,你是怎么想 的?
三. 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四. 课堂练习
1. 读写词语
延安
革命 参加
毛主席
2. 组词
点头
毛泽东
延(
)
刘(
)
过(
(
)
3. 扩词
贵(
) )(
)
(
(
4(.照样子,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腰 )(
返回
学习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并且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 2、初步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认识简单的
推理。 3、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晏子反驳的话,体会他
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沉着睿智、机智灵活,以 及维护齐国尊严的凛然气节。
返回
自学生字
肃押嘻赔 淮橘柑罪
自学生字
晏 (yàn) (晏子) 淄 (zī) (淄河) 敝 (bì) (敝衣) 臣 (chén)(大臣) 枳 (zhǐ) (枳实)
入楚
盗
( 生活环境不同,导致本质的改变 )
阅读感悟 生淮南为橘
水 土 异 也
生淮北为枳
在齐为君子
在楚为强盗
阅读感悟
晏子和楚王的三次交锋
楚王侮辱
晏子反驳
结果
要晏子钻狗洞 访问狗国才钻狗洞 “只好”大开城 门
说晏子是下等人 我最不中用,所以 “只好”陪着笑 派来访问楚国
说齐国人是强盗 好人到了强盗国就 “只好”赔不是 会变成强盗
4.读后讨论,引导填空:毛主席在( 毛主席教导他们要(
)。 三. 精读课文
)遇见(
)。
1.
出示投影,引导观
察这。是什么地方?图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
2.
细读第一段。
1自由轻声读。 2讨论: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主要学什么? “才”是什么意思?
这里强调什么?
3齐读第一段。
4小结。这一段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4. 细读第三段。
1
指名读。
2
投影出示第三段。师画出毛主席说的话。
3
这是谁对谁说的?
4
这里的革命指的是干什么?
5
为什么说参加革命了,就要好好学字。
6
指导朗读。 四.
作业
1.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用“参加”说一句话。 第二课时
一. 1. 2.
复习检查 抽读词语卡片。 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拼音。(拼音略)
例革:(毛主席(弯下腰))写字。)(
)
(1)爸爸(
()看起报纸来。
(
(2)小白兔( )走进家门。 5.练
席 )(
写生字。
14.梅兰芳学艺
)划
) )) (
阅读感悟
3.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 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
楚王讽刺齐国无能人,晏子针锋相对地 予以回击。话意是:按照我们齐国的规矩, 什么等级的人才去访问什么等级的国家。我 是齐国最不中用的人,因此只能到你们最不 中用的楚国来访问。晏子用先贬低自己的方 法,达到贬低对方的目的,使楚王再次感到 没趣。
上等人 下等人 我最不中用 楚国
上等国 下等国 派到楚国 ?
阅读感悟
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 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 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上等人 下等人 我最不中用 楚国
上等国 下等国 派到楚国 最下等的国家
阅读感悟
类比推理: 橘
人
生于淮南
橘
生于淮北
枳
水土异也
生长于齐
不盗
第一课时 一. 揭示课题,引导质疑 1. 板书课题,齐读。 2. 讨论: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
初读课文
1. 学生自读课文两遍。 (1) 画出生字词。 (2) 画出长句子,练习朗读。
(3) 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练习读通课文。 2. 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说说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抽读生字词,正音。 (3)指名分节读课文。 (4)齐读课文。 3.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写谁?写关于他们的什么 事?
知识拓展
故事二:
一天,德国大诗人歌德在公园散步, 在一条狭窄的小路上遇到了一位反对他的 批评家,这位傲慢的批评家说:“你知道 吗?我这个人从来不给傻瓜让路。”歌德 却说:“__而__我__恰__恰__相_反_____。"说完闪 身让批评家过去。
知识拓展
故事三:
德国大诗人海涅是犹太人,常常遭到无 端攻击。有一次晚会上,一个旅行家对他说: “我发现了一个小岛,这个岛上竟然没有犹 太人和驴子!”
自学生字词
敝国:我国。敝,谦词,用于称有关自己的
事物。
面不改色:不改变脸色;形容临危不惧,从
容自若。
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返回
阅读感悟
对照下面三 幅图画讲一下 故事梗概:
阅读感悟
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 国”,才从狗洞进去。你们先去问个明白, 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访狗国
新课程
新教材 新理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导入课文 学习目标 自学生字 阅读感悟 知识拓展
导入课文
《 晏 子 春 秋 》
导入课文 20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曾出现
了一个群雄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
导入课文
晏子 (?—前500)名婴,字平仲,夷维(今山 东高密)人,春秋时齐国大夫。公元前556年,开始 辅佐齐灵公,后又辅佐庄公、景公。他主张诛不避 贵,赏不遗贱,重视生产,提倡蚕桑,反对厚赋重 刑。在我国劳动人民心目中晏子是智慧的化身,他 以足智多谋和能言善辩为世人所称道。战国时,有 人将他的言行编成《晏子春秋》一书。本篇课文选 自林汉达编著的《春秋故事》。
(1)学生自由练背。 (2)同位练习背诵。 4. 反馈。
(1)集体齐背。 (2)指名背诵。 第三课时 一. 教学第五题 1. 审题。
2. 指导、练习。 (1) 指名认读。
(2) 引导学生说说书写是注意点。 (3) 指导,范写。 (4) 学生练习,师巡视。 3. 反馈。
(1) 出示学生写得好的字,表扬写字姿势好的学生。 (2) 指出存在的不足。 二.教学第六题
钻狗洞
访楚国
钻狗洞
楚国
?
阅读感悟
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 国”,才从狗洞进去。你们先去问个明白, 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访狗国
钻狗洞 大前提
访楚国
钻狗洞 小前提
楚国
狗 国 结论
三段论:
阅读感悟
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 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 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阅读感悟
1.大伙儿都把袖子举起来,就能够连成一片 云;大伙儿都甩一把汗,就能够下一场阵雨;街上的 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
晏子说的这句话,形容齐国的人很多。 句中连用两个“大伙儿都……就能够……” 的并列句式,起着增强语气的作用。此外, 衣袖能“连成一片云”、甩汗能“下一场阵 雨”都是夸张的说法,既说明了齐国人多, 又表现了晏子很有口才。
阅读感悟
a.“这是个狗洞,不是城市。我要 是访问狗国,当然得钻狗洞。我在这儿 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 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训练:如果让我钻洞进去,那么楚国就 是__________________,楚王就是 ______________。只要___________ 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海涅不动声色地说:“看来,只_有__你__我__
一起去那个岛上 才会弥补这个缺陷!”
故事四
俄国著名寓言作家克雷洛夫长得很胖, 又爱穿黑衣服。一次,一位贵族看到他在散 步,便冲着他大叫:“你看,来了一朵乌 云!”“怪_不__得__蛤__蟆__开__始__叫__了__!____”克雷洛夫 看着雍肿的贵族答道。
3.
细读第二段。
1指名读。
2说说这一段有几句话?用“——”画出写毛主席的句子。
3
毛主席是怎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
比较句子: 毛主席弯下腰,在自己手心上写了“毛泽东”三个字。 毛主席写下了“毛
泽东”三个字。
指名读句子。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为什么?“弯下腰”说 明了
什么?
4
指导朗读。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训练:第一次“水土不同”指________,
第二次的“水土不同”指
。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所以______。
阅读感悟
晏子使楚 三次侮辱欲显威, 识破用心妙应对。 弄巧成拙讨无趣, 维护尊严之强敌。
返回
知识拓展 迁移练习
故事一: 有一次,克林顿到外地演讲,他正
在演讲时,从下面传来一张字条,上面 写了两个字:“白痴” 。如果你是克林 顿,你会怎样回答?
阅读感悟
b.“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 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大伙儿都甩一 把汗,就像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擦肩,脚碰脚。 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训练:举( )成( ) 挥( )如( ) 摩( )接( )
阅读感悟
C.“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 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家, 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 儿来了。”
训练:“最不中用” 是指_________。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感悟
d.“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桔,又大 又甜。可是这种桔树一种到滩北,就只能结又小又 苦的果,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 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 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阅读感悟
2.淮南的桔,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桔树一种到 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 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 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 国的水土不同吧。
这句话里打了个比方,齐国人在齐国能够 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干起盗 贼来,就像淮南又大又甜的柑桔一种到淮北就 变得又小又苦一样,这是因为水土不同。这句 话有力地抨击了楚国败坏的社会风气和混乱的 国家统治。
阅读感悟
1.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乘机 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这句话说明了楚国想凭强盛而欺侮 弱小的国家,点明了楚王存心侮辱晏子、 侮辱齐国的用心。话中也预示了晏子这 次访问楚国的艰难处境。
阅读感悟
2.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 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
晏子到了楚国,楚王叫人关起城门, 让晏子从洞口钻进去,这是对晏子人格的 侮辱。而晏子用这句话来回答楚王,意思 是你楚王让我钻狗洞,就得首先承认楚国 是狗国,楚王是狗国的国王。
1. 审题。 2. 指导。 (1) 出示谜面,要求学生边读边看图,边猜。 (2) 揭示谜底。 (3) 教师范读。 (4) 学生自由练读。 3. 练习。
(1) 同桌互读。 (2) 指名读。 (3) 反复练读。 4. 反馈。
(1) 指名试背。 (2) 集体背。 (3) 指名背。 第四课时
教学第七题 一. 审题 1. 揭示说话的话题:可爱的…… 2. 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图下的要求。 二.指导 1. 指导观察。 (1)出示观察图画的要求。图上画了哪些小动物?你最喜欢哪一种? 按照一 定的顺序观察你最喜欢的小动物,要抓住小动物的特点。 (2)学生回答上面的问题。 2. 指导说话。 (!)指导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特点。 (3)指导学生按从头至尾的顺序说说小动物的样子。 三.练习 1. 学生同位练说。 2. 指名说。 3. 评议、补充。 4. 指名说。
知识拓展Biblioteka 和别因发——帮人为展
助的这有说
富 。同直很话
兰 情接大和
克 、关的事
林 合系关业
作到系的
,
返回
f. 指导学生用重音读出“不但……而且……”,初步体会递进句式表 达的意思。 3. 练习。 反馈练读,在读中体会三句话的含义。 二.教学第四题
1. 审题。 2. 指导。 (1)学生自由读。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练读。 (4)理解成语发意思。 3. 练习。
13.要好好学字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懂得干革命要文化知识,教育学生从小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教学
重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具学具准备:词卡、投影。 主要板书安排:13.要好好学字 毛主席:问、说、听、写 小八路:回答 (参加革命了,要好好学字) 作业设计: 课内:抄写字词、说话、组词、填空。 课外: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岁
刘
泽
参
二. 总结全文
1.指名读课文。 2.毛主席希望两个小八路干什么?听了毛主席的话,你是怎么想 的?
三. 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四. 课堂练习
1. 读写词语
延安
革命 参加
毛主席
2. 组词
点头
毛泽东
延(
)
刘(
)
过(
(
)
3. 扩词
贵(
) )(
)
(
(
4(.照样子,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腰 )(
返回
学习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并且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 2、初步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认识简单的
推理。 3、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晏子反驳的话,体会他
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沉着睿智、机智灵活,以 及维护齐国尊严的凛然气节。
返回
自学生字
肃押嘻赔 淮橘柑罪
自学生字
晏 (yàn) (晏子) 淄 (zī) (淄河) 敝 (bì) (敝衣) 臣 (chén)(大臣) 枳 (zhǐ) (枳实)
入楚
盗
( 生活环境不同,导致本质的改变 )
阅读感悟 生淮南为橘
水 土 异 也
生淮北为枳
在齐为君子
在楚为强盗
阅读感悟
晏子和楚王的三次交锋
楚王侮辱
晏子反驳
结果
要晏子钻狗洞 访问狗国才钻狗洞 “只好”大开城 门
说晏子是下等人 我最不中用,所以 “只好”陪着笑 派来访问楚国
说齐国人是强盗 好人到了强盗国就 “只好”赔不是 会变成强盗
4.读后讨论,引导填空:毛主席在( 毛主席教导他们要(
)。 三. 精读课文
)遇见(
)。
1.
出示投影,引导观
察这。是什么地方?图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
2.
细读第一段。
1自由轻声读。 2讨论: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主要学什么? “才”是什么意思?
这里强调什么?
3齐读第一段。
4小结。这一段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4. 细读第三段。
1
指名读。
2
投影出示第三段。师画出毛主席说的话。
3
这是谁对谁说的?
4
这里的革命指的是干什么?
5
为什么说参加革命了,就要好好学字。
6
指导朗读。 四.
作业
1.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用“参加”说一句话。 第二课时
一. 1. 2.
复习检查 抽读词语卡片。 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拼音。(拼音略)
例革:(毛主席(弯下腰))写字。)(
)
(1)爸爸(
()看起报纸来。
(
(2)小白兔( )走进家门。 5.练
席 )(
写生字。
14.梅兰芳学艺
)划
) )) (
阅读感悟
3.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 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
楚王讽刺齐国无能人,晏子针锋相对地 予以回击。话意是:按照我们齐国的规矩, 什么等级的人才去访问什么等级的国家。我 是齐国最不中用的人,因此只能到你们最不 中用的楚国来访问。晏子用先贬低自己的方 法,达到贬低对方的目的,使楚王再次感到 没趣。
上等人 下等人 我最不中用 楚国
上等国 下等国 派到楚国 ?
阅读感悟
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 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 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上等人 下等人 我最不中用 楚国
上等国 下等国 派到楚国 最下等的国家
阅读感悟
类比推理: 橘
人
生于淮南
橘
生于淮北
枳
水土异也
生长于齐
不盗
第一课时 一. 揭示课题,引导质疑 1. 板书课题,齐读。 2. 讨论: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
初读课文
1. 学生自读课文两遍。 (1) 画出生字词。 (2) 画出长句子,练习朗读。
(3) 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练习读通课文。 2. 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说说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抽读生字词,正音。 (3)指名分节读课文。 (4)齐读课文。 3.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写谁?写关于他们的什么 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