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乳腺癌雌、孕激素受体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指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准与规范・
DOI :10.3760/cma .j .issn .0529-5807.2015.04.005
执笔人单位:200032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杨文涛,E -mail :yangwt 2000@163.com );61004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病理研究室病理科(步宏,E -mail :hongbu @
scu .edu .cn )
乳腺癌雌、孕激素受体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指南
《乳腺癌雌、孕激素受体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指南》编写组大量研究表明雌激素受体(ER )和孕激素受体
(PR )是乳腺癌中重要的预后因子和预测因子[1]。

ER 、PR 表达水平与内分泌治疗的疗效密切相关,ER 、PR 检测有助于预测患者对内分泌治疗的反应,
其检测结果将直接决定治疗方案的选择[2-3]。

准确检测和报告 ER 、PR 状态对乳腺癌的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非常重要,已成为乳腺癌病理诊断报告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免疫组织化学是目前 ER 、PR 检测
的最佳方法[4-5]。

该方法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且简单、易行,也是目前 ER 、PR 检测中使用最普遍的方法。

但由于组织处理、染色方法、判读标准等影响,
ER 、PR 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因此在已获实践验证和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参
考国际上已有的实践指南和公认的研究结果[6-10]
,由病理医师和临床医师组成的专家组制定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乳腺癌 ER 、PR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指南。

本指南对乳腺癌 ER 、PR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技术路线、结果判读标准、质量控制等方面提出规范,以供我国病理工作者参考,旨在促使 ER 、PR 检测的操作程序和结果判读标准化,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可
重复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并更客观地评估乳腺癌患者的预后。

一、适宜人群
ER 、PR 的检测适宜人群包括:(1)所有新诊断的浸润性乳腺癌病例;(2)多发性乳腺癌病例,若组织形态相似,至少应对其中一个癌灶进行检测,以最大癌灶为佳,若组织形态不同,则应分别进行检测;(3)所有复发或转移的乳腺癌病例应尽可能再次检测;(4)建议对新诊断的原位癌(包括导管原位癌和
小叶原位癌)病例进行检测[11]
;(5)新辅助化疗后仍有肿瘤残留的病例建议再次检测;(6)临床提出需要进行检测的其他情况。

二、组织标本的前期处理
1.可检测标本的类型:(1)手术切除标本;(2)
粗针穿刺标本;(3)麦默通活检标本;(4)缺乏上述标本的情况下,也可考虑使用冷冻后组织或针吸活检标本。

2.标本的固定:穿刺或切除后的乳腺癌组织离体后都应尽快固定(1h 内)。

当组织较大时,应将其每隔5~10mm 切开,并可在组织间嵌入纱布
或滤纸等物,以保障固定液的充分渗透和固定。

建议固定液量与所浸泡组织的比例应足够。

固定时间以6~72h 为宜。

固定液应使用4%中性(磷酸盐缓冲)甲醛固定液。

3.组织切片:切片厚度以3~5μm 为宜。

未染色的切片置于室温不宜超过6周,以防抗原丢失。

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1.抗体的选择:用于 ER 、PR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抗体应当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ER 检测中有循证医学依据的是ER α抗体
[6]。

建议使用
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 )认证批准的检测试剂。

对自行组配的检测系统则必须经过严格的内、外部质量控制,建立完善的实验室标准操作程序(SOP ),并与权威机构批准的检测试剂进行比对,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2.染色对照的设立:每批 ER 、PR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都应当设立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

外对照可以选择已知明确的呈现阴性和阳性表达的细胞株、子宫内膜组织或已知阴性和阳性的乳腺癌组织。

癌旁正常乳腺导管上皮细胞的 ER 、PR 染色表现为强度不一的着色,这是十分重要的阳性内对照。

乳腺组织中的肌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不表达 ER 、PR ,可以作为阴性内对照。

3.检测方法的选择: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各步骤包括抗原修复方法、抗体稀释度、孵育时间等应严格按各试剂盒的标准程序进行。

自动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系统更易达到标准化,有更好的可重复性,但应进行严格的对比试验和程序优化,并定期维护机器。

四、染色结果的分析与解读
1.ER 、PR 阳性的临界值: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

732・
显示 ER 、PR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阳性率达到1%时就与临床内分泌治疗的疗效显著相关,结合内分泌治疗相对低毒性的特点,本指南建议将
ER 、PR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阳性阈值定为≥1%。

2.有关原位癌的 ER 、PR 检测:建议对原位癌进行 ER 、PR 检测。

对于原位癌标本,报告原位癌的 ER 、PR 状态,而对于伴有原位癌成分的浸润性
癌,应报告浸润性癌的 ER 、PR 状态,可在备注中说明原位癌的 ER 、PR 状态。

3.对照染色的判读:在判读时应首先检查各对照的染色情况,包括外部对照和内对照。

如果不符合预期结果,此病例的 ER 、PR 结果应报告为无法判读。

应该进行问题分析并重新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直到所有对照结果正常。

4.需要重复检测的情况:(1)ER -/PR +的病例需要对 ER 和 PR 进行重复检测,以排除 ER 假阴性或 PR 假阳性的情况[12-13];(2)Ⅰ级的浸润性导管癌、经典型浸润性小叶癌、小管癌、黏液癌、实性乳头状癌等通常为 ER 阳性[14],如检测结果为阴性,则视为检测结果与组织病理学特征不符合,需要核实诊断或重新检测;(3)对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无法判读的病例应重新检测;(4)建议对结果为1%临界值附近的病例进行重新检测;(5)建议对弥漫弱阳性的病例进行重新检测。

五、报告规范
1.检测结论:分为阳性、阴性、无法判读。

(1)阳性:需评估整张切片中阳性染色的肿瘤细胞占所有肿瘤细胞的比例,当≥1%的肿瘤细胞核呈现不同程度的着色时,即为阳性。

(2)阴性:指整张切片中<1%的肿瘤细胞核
呈现不同程度的着色或完全无着色。

阴性结果的判定必须建立在内、外对照染色良好的基础上。

缺少内对照(如正常乳腺导管上皮细胞)情况下获得的 ER 、PR 阴性染色结果都需要更换蜡块或组织块重新进行染色判定。

并且报告中不应该是“阴性”,而应该报告为“无法判读”。

(3)无法判读:通常是指检测前处理或检测步骤不符合指南规定,或染色定位于细胞质而非细胞核,或对照未出现预期结果,或阴性染色但标本中缺乏内对照组织。

对该结论应该指出导致无法判读的原因,建议重新进行检测。

对于没有条件另选蜡块或组织的病例(如会诊病例、穿刺组织),若外对照符合预期结果,但缺乏内对照组织,在报告结果供临床参考的同时应备注说明缺乏内对照组织。

2.阳性肿瘤细胞的百分比:需对整张切片进行观察并分析阳性染色细胞占所有肿瘤细胞的百分比。

可以大致估计,也可以通过人工计数或图像分析的方法进行定量。

虽然图像分析技术目前还缺乏公认的标准,但该技术有望提高判读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在肿瘤细胞含量有限的细胞学样本中,必须计数至少100个肿瘤细胞。

为提高可重复性,建议10%~100%阳性着色时以每10%为一个等级,即约10%、20%、30%……
3.阳性染色强度:包括弱、中、强。

应该对整张切片中阳性肿瘤细胞的染色强度作出评估,如果同一张切片中肿瘤细胞的染色强度存在差异,可采用弱-中等,或中等-强的报告方式。

4.报告格式:建议在 ER 、PR 的免疫组织化学报告中包括如下内容:患者身份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门诊/住院号);送检医师姓名;送检日期;取样部位及标本类型;标本信息(病理号、蜡块号);抗体信息(克隆号/生产商);检测方法;是否采用图像分析、对照设置、样本量是否适合评估、检测结论(阳性、阴性、无法判读),阳性应报告染色强度和阳性肿瘤细胞的百分比。

六、内部和外部质控
开展乳腺癌 ER 、PR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实验室需要建立完整有效的内部质量控制和认证体系,不具备检测条件的单位应按照《指南》妥善准备标本,以备质控良好的病理实验室进行检测。

实验室内、外部质量控制的主要要求如下[15]:(1)准备开展乳腺癌 ER 、PR 检测的实验室有责任确保其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检测方法需要通过严格的比对验证,或通过参加有关外部质量控制活动(建议每年1~2次)来实现。

(2)应建立完善的 SOP ,并严格遵照执行,做好每次检测情况的记录和存档工作。

(3)应定期对相同组织的不同批次染色结果进行重复性分析。

每次染色设置阳性、阴性对照。

检测相关的仪器和设备需定期维护、校验。

(4)任何操作程序和试剂变化均应重新进行严格验证。

(5)从事乳腺癌 ER 、PR 检测的实验技术人员和病理医师应定期进行必要的培训、资格考核和能力评估。

准确的 ER 、PR 检测是乳腺癌患者得到正确治疗的基石。

分析前、分析中及分析后多个环节均可能影响检测结果。

规范化的操作程序和标准化的结果判读能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当 ER 、PR 表达存在异质性时,可导致穿刺标本与手术切除标本、原发病灶与复发转移病灶检测结果之间存在差异。

因此在 ER 、PR 检测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多学科合作,
・832・
加强临床与病理沟通有助于对 ER 、PR 检测结果的正确诠释和对内分泌治疗疗效的客观评价。

《乳腺癌雌、孕激素受体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指南》编写组成员(姓名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步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病理研究室病理科)、陈杰(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陈林莺(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常秀青(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病理学杂志编辑部)、邓永键(南方医院病理科)、邓云特(湖北省肿瘤医院病理科)、丁华野(北京军区总医院病理科)、付丽(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病理室)、高鹏(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病理科)、郭德玉(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郭双平(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病理科)、韩静绮(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何向蕾(浙江省人民医院病理科)、胡夕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复旦大学
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江泽飞(军事医学科学院307医院乳癌肿瘤科)、李惠翔(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李金范(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病理科)、梁智勇(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刘斌(兰州军区总医院病理科)、刘梅(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刘艳辉(广东省人民医院病理科)、刘月平(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病理科)、刘志红(湖南省肿瘤医院病理科)、柳剑英(北京大学医学部病理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病理科)、马韵(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孟刚(安徽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聂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病理科)、戚基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瞿伟(南昌市第三医院病理科)、任国胜(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外科)、阮秋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病理研究所)、邵牧民(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附属医院病理科)、邵志敏(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沈丹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师永红(内蒙古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中心附属医院病理科)、水若鸿(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滕晓东(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王国平(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病理研究所)、王晋芬(山西省肿瘤医院病理科)、王明华(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王妍(中国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及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徐兵河(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徐方平(广东省人民医院病理科)、徐澍(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薛卫成(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病理科)、杨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病理科)、杨举伦(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病理科及成都军区临床病理中心)、杨文涛(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曾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张庆慧(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病理科)、张巍(新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张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病理科)、郑杰(北京大学医学部病理学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病理科)、郑唯强(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病理科)、周晓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病理科)
参考文献
[1]Viale G ,Regan MM ,Maiorano E ,et al .Prognostic and predictive value of centrally reviewed expression of estrogen and progesterone receptors in a randomized trial comparing letrozole and tamoxifen adjuvant therapy for postmenopausal early breast cancer :BIG 1-98[J ].J Clin Oncol ,2007,25(25):3846-3852.
[2]Rhodes A ,Jasani B ,Balaton AJ ,et al .Frequency of oestrogen and progesterone receptor positivity by 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 in 7016breast carcinomas :Correlation with patient age ,assay sensitivity ,threshold value ,and mammographic screening [J ].J Clin Pathol ,2000,53(9):688-696.
[3]Zhang Z ,Wang J ,Skinner KA ,et al .Pathological features and clinical outcomes of breast cancer according to levels of oestrogen receptor expression [J ].Histopathology ,2014,65(4):508-516.[4]Harvey JM ,Clark GM ,Osborne CK ,et al .Estrogen receptor status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is superior to the ligand -binding assay for predicting response to adjuvant endocrine therapy in breast cancer [J ].J Clin Oncol ,1999,17(5):1474-1481.[5]Elledge RM ,Green S ,Pugh R ,et
al .Estrogen receptor (ER )and progesterone receptor (PgR ),by ligand -binding assay compared with ER ,PgR and pS 2,by immunohistochemistry in predicting response to tamoxifen in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A Southwest Oncology Group study [J ].Int J Cancer ,2000,89(2):111-117.
[6]Hammond ME ,Hayes DF ,Dowsett M ,et al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 guideline recommendations for immunohistochemical testing of estrogen and progesterone receptors in breast cancer
[J ].J Clin Oncol ,2010,28(16):2784-2795.
[7]Wolff AC ,Hammond ME ,Schwartz JN ,et al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 guideline recommendations for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testing in breast cancer [J ].J Clin Oncol ,2007,25(1):118-145.
[8]Goldhirsch A ,Winer EP ,Coates AS ,et al .Personalizing the treatment of women with early breast cancer :highlights of the St Gallen International Expert Consensus on the primary therapy of early breast cancer 2013[J ].Ann Oncol ,2013,24(9):2206-2223.
[9]Taylor CR ,Levenson RM .Quantification of immunohistochemistry :Issues concerning methods ,utility and semiquantitative assessment
Ⅱ[J ].Histopathology ,2006,49(4):411-424.
[10]Yaziji H ,Taylor CR ,Goldstein NS ,et al .Consensus recommendations on estrogen receptor testing in breast cancer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J ].Appl Immunohistochem Mol Morphol ,2008,16(6):513-520.
[11]Allred DC ,Anderson SJ ,Paik S ,et al .Adjuvant tamoxifen reduces subsequent breast cancer in women with estrogen receptor -positive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a study based on NSABP protocol B -24[J ].J Clin Oncol ,2012,30(12):1268-1273.[12]Hefti MM ,Hu R ,Knoblauch NW ,et al .Estrogen receptor negative /progesterone receptor positive breast cancer is not a reproducible subtype [J ].Breast Cancer Res ,2013,15(4):R 68.
[13]Cserni G ,Francz M ,K álm án E ,et al .Estrogen receptor negative and progesterone receptor positive breast carcinomas -how frequent are they
[J ].Pathol Oncol Res ,2011,17(3):663-668.[14]
Lakhani SR ,Ellis IO ,Schnitt SJ ,et al .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the breast [M ].Lyon :IARC Press ,2012.[15]骆新兰,林兴滔,徐方平,等.乳腺癌雌孕激素受体及 HER 2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质量控制[J ].中华病理学杂志,2012,41(5):356-357.
(收稿日期:2015-02-09)(本文编辑:倪婧)・932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