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老师在学生阅读中的引导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老师在学生阅读中的引导作用
从学生的阅读兴趣出发引发学生的阅读需要、阅读动机,进而产生阅读行为,这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和认知规律,但如果过分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完全由着兴趣去阅读,完全不顾提升阅读能力的目标要求,放弃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这显然是不对的。

这就譬如吃饭,如果让学生完全按自己兴趣选择食品,可能会出现偏食现象,导致营养不良。

学生不喜欢,没有兴趣,并不等于他们不应该喜欢,不应该产生阅读的兴趣。

其实,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固然重要,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样不能偏废。

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做好学生的阅读指导,全面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要善于抓住引导学生阅读的契机
教师的引导一般应该是在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不知道是,教师要推荐引导
学生原来并不知道,所以只囿于自己的狭小阅读范围,这时,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给他推荐适合他阅读的图书。

2.学生不喜欢时,教师要点拨引导
在学生不喜欢时,教师要善于通过点拨引导,让他理解后,渐渐地喜欢上阅读。

例子一,三年级《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为地球撑起一把伞》是学习完课本第二单元“保护大自然”这一主题后安排的相关阅读内容,课文中“让天空碧蓝,让河水清澈,让草木茂盛,让动物自由自在地生活……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望。

”学完本单元后,教师带着《为地球撑起一把伞》一书走进教室,声情并茂地读起来:“我真希望,烟囱里飘出来的,不是浓浓的黑烟,而是轻盈洁白的云彩。

我真希望……我们居住的地球上,树更绿,花更红,小鸟的歌声更悠扬。

”孩子们听完后,也学着用教师的语调读起来:“……什么也别留下,除了你的脚印。

如果一定要留下什么,就请把生机留给小树,把美丽留给彩蝶,把清澈留给山泉,把飞翔留给小鸟……”小学阶段,大声阅读时引导孩子阅读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最有效、最简单、最古老的教学手段,也是引导孩子由不理解到理解、由不喜欢读书到喜欢读书的重要途径。

教师的“下水阅读”和孩子的自读自悟,让所有嘈杂的东西都在阅读的河流里沉淀,让孩子心甘情愿回到书籍的世界钟来。

例子二,九年级上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大自然的乐章》是对应课本第一单元安排的相关阅读内容,教师首先播放彭丽媛演唱的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引导学生进入阅读情境。

借机激情导入——雪,是历代文人墨客喜爱歌咏的对象。

文人笔下的雪,可谓千姿百态:有“燕山雪花大如席”的夸张,有“大雪飘飘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比喻,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绮丽,也有鲁迅先生笔下江南雪的滋润美艳、朔方雪的壮美,岑参笔下边塞雪的奇异雄伟……而我们又刚刚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领悟了诗人笔下北国雪景的妖娆、壮丽,展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并由此引出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价,抒发了革命的豪情。

今天让我们共同欣赏《大自然的乐章》各篇文章中奇异的雪景,进行一下比较阅读和鉴赏。

学生由于自己的阅读兴趣使然,可能较喜欢故事性的,那么将来可能只停留于浅层次的感受上,不能在阅读中借助文学作品将自己的素养变得厚重。

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课前可以歌曲导入,激情体验,引领学生渐入文学情境;教师在读前设计简洁生动的导入语,可以导引阅读方向,激起学生深入阅读鉴赏的欲望和兴趣。

例子三,整本书的引导,主要采用名著梗概法。

可以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

比如教师向学生推荐《夏洛的网》时这样说:“最近,老师读了一本好书,书中主要讲的是一头猪将要被宰杀时,被它的朋友——一只蜘蛛想尽各种办法救了下来。

最后,蜘蛛却因为操劳过度而死去。

这本书是世界儿童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曾经感动了一代代的孩子,我相信你们读了也一定会被感动的。

”这样学生就会被兴趣推动,纷纷要求借书阅读,在读中感受名著的魅力和灿烂文化的艺术所在。

实践证明,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二、要善于运用引导学生阅读的方式
引导,并不等于讲解,引导的方式不一而足,可以灵活多变,没有固定的方式。

1.针对不同学习时机,选择不同引导方式
阅读学习中,时机不同,要求我们要采用多变的引导方式,不能一成不变地采用一种模式,教师要善于抓住不同的时机,选择恰当方式进行引导,如课前创设情境导入,课中娓娓讲解、朗读品味,课后谈话闲聊、讲故事等等。

畅谈感受。

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孩子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比如读完三年级《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多味童年》一书后,教师就谈了自己的读书感受:“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不一样的,我的童年里没有玩具、没有洋娃娃,也没有电视、电脑,甚至连一台收音机、录音机都没有,你们的童年真幸福……你想了解其他人有什么不同的童年吗?那就赶紧阅读《多味童年》吧!”孩子们便饶有兴趣地读起了这本书。

涵咏品味。

品味文章可以以朗读为突破点,学生通过对精彩文段的反复朗读,可以领悟到文章丰富的内涵,体味到其韵味之致,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从而领会到语言的无穷魅力。

在教学九年级下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生命放歌》一书时,教师先配乐朗读陈志宏的《江南柳》一文,朗诵到结尾“灵魂不灭,生生不息,江南柳啊,你是灵魂的诗篇,生命的乐章”时,学生早已沉醉其中了,老师趁机鼓励学生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地美读其他篇章,并指导他们朗读的技巧,让学生在朗读之中深入文章艺术境界,达到心境与“文境”融为一体的效果。

“文章不是无情物”,这样,一句话甚至一个词都可能成为了我们与作者情感共鸣的触发点。

2.针对不同年龄特点,选用不同引导方式
随着年龄、阅历的飞速增长,孩子们的阅读期待、阅读情感、阅读体验都发生着极大的变化,这就要求老师要善于甄别区分不同年龄的孩子特点,选择不同的引导方式。

小学中低段可采用故事悬念法。

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直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

随着我声情并茂地娓娓叙讲,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或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

正当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情感跌宕,期待大结局之际,教师戛然而止,神秘地告诉孩子:后面的故事情节更精彩呢,要想知道结局,请大家自读原文吧。

在三年级《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真情传递》一书中有一篇文章《石头汤》,是美国作家琼·穆特写的,我就用了故事悬念法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这样让孩子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初中段可采用创设情境法。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伴以语言描绘,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绪体验,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提高阅读效率,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任。

在教学七年级下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爱国情怀》一书时,教师先播放背景音乐《肖邦钢琴曲》,通过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感,唤起对肖邦的敬意,对爱国志士的崇敬之情。

随之语言导入:同学们听到的这首激情澎湃的钢琴曲是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肖邦所做。

他在临终时嘱咐从华沙赶来的姐姐说:“波兰反动政府不会允许将我的遗体运回华沙,就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去。

”一颗拳拳的爱国之心让我们感动。

“一枝一叶总关情”,爱国不仅仅表现在危急关头献出自己的生命,其实,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爱护祖国一草一木,节约祖国每一份资源,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都是爱国的表现:《黄河颂》热烈歌咏黄河,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最后一课》以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寄托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土地的誓言》倾诉了对国土沦丧的强烈思念之情;《木兰诗》塑造了一位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巾帼英雄形象。

“谁怜爱国千行泪”“一寸山河一寸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阅读《爱国情怀》,倾听一下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爱国心声,体悟一下在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爱国情怀吧!创设情境、语言描绘提高了学生的感知效应,情境会更加鲜明,并且感情色彩作用于学生感官,学生因感官而兴奋、主观感受得到强化,从而激起阅读情感,促使自己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主动阅读、乐于阅读,从而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

3.针对自己的特点,选择恰当的引导方式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专长,都在自己的专业成长中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

因此,要善于根据个人特点,用自己喜欢的、熟悉的、驾轻就熟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阅读。

李吉林老师可能会使施展她“情境”教学的功夫,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领略文字的奥妙;于永正老师可能会在他的精心的示范中、生活化的描述中,引导学生从从容容、简简单单、轻轻松松地步入阅读的天地;宁鸿彬老师可能会点燃几个思维的火花,抓起一根思考的主线,让学生在熠熠闪烁的火花中透视文思、感受文意,“遵路识其真”;魏书生老师则可能会跟学生商量商量,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意见,进行“定向”,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地状态中品味文章的美妙。

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无论以“趣”、用“情”、诱“思”,还是协商定向,其目的是一样的,就是让学生去读他应该读的文本、应该学的文章、应该领悟的文意。

教师不可或缺的引导不是剥夺学生的兴趣,而是以高屋建瓴的导向、引领,培养学生对不喜欢的体裁、不喜欢的作者的作品产生认同感,让学生能够领略不同风格的文本、不同风采的作品之深广内涵、深层底蕴,体悟其价值,品味其韵味,从而达到营养全面均衡、素质整体提升的目的。

让学生读他应该喜欢的作品,让学生吸收他应该吸收的营养,是当前中小学阅读教学中急需逾越的障碍。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让我们正视现实,共同努力,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用爱心、用勇气去解决这个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