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简谱大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别简谱大全
送别(扬琴伴奏谱)胡琴乐谱该歌谱演奏者为黄玲,歌曲名称为送别,歌谱类型为胡琴乐谱。

胡琴,琴类一种,因为来源于北方少数民族,古代汉人称谓北方少数民族为胡,从北方传过来的琴,因此而得名。

蒙古族弓拉弦鸣乐器。

古称胡尔。

蒙古族俗称西纳干胡尔,意为勺子琴,简称西胡。

元代文献称其为胡琴。

汉语直译为勺形胡琴,也称马尾胡琴。

历史悠久,形制独特,音色柔和浑厚,富有草原风味。

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

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尤以东部科尔沁、昭乌达盟一带最为盛行。

后有同名人物,在该领域有一定贡献的有南京医科大学教授胡琴等。

简介
胡琴,又称乡胡、稽(同奚)琴。

历史悠久、形制古朴。

发音柔美,音色动听。

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为歌舞伴奏。

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尤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最为盛行。

流行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唐宋时期的胡琴曾传入朝鲜。

朝鲜成伣编《乐学轨范》(有1494年序)载:以黜檀花木(刮青皮)或乌竹海竹弓马尾弦,用松脂轧之。

按用左手,轧用右手,只奏乡乐。

历史
胡琴在唐宋时期,既是拉弦、又是弹弦乐器,两种演奏方法兼而有之。

与陈旸同一时代的北宋文人欧阳修,在他的《试院闻胡琴作》一诗中写道:胡琴本出胡人乐,奚奴弹之双泪落。

演奏方法则是弹拨,没有用竹片轧之的含意。

在另一首诗中有着颇为详尽的记载:奚人作琴便马上,弦以双茧绝清壮。

高堂一听风雪寒,坐客低回为凄怆。

深入洞箫抗如歌,众音疑是此最多,可怜繁手无断续,谁道丝声不如竹。

这里显然描写的是两弦弹拨乐器胡琴。

可见,唐宋两代,胡琴正处于由弹弦乐器向拉弦乐器过渡的时期。

宋代的胡琴又称稽琴。

宋代高承公元1080年撰辑的《事物纪原》中有:杜挚赋序曰:秦末人苦长城之役,弦鼗而鼓之,记以为琵琶之始。

按鼗如鼓而小,有柄,长尺余。

然则击弦于鼓首而属之于柄末,与琵琶极不仿佛,其状今稽琴也。

是稽康琴为弦鼗遗象明矣。

照此记述,稽琴在北宋之时,仍靠弹拨琴弦来发音,而不是轧弦发音的拉弦乐器。

在宋代陈元靓《事林广记》(卷八)中,则明确地记载着稽琴是拉弦乐器。

文中说:稽琴本稽康所制,故名稽琴。

二弦,以竹片轧之,其声清亮。

把稽琴归于公元3世纪的稽康所制,显然是伪托古人的一种附会,这可能是陈氏效其阮咸造阮之说吧。

同是宋人,又同是记述稽琴,却记载着两种不同的演奏方法。

这充分说明,宋代稽琴仍处于由弹弦乐器向拉弦乐器的过渡阶段。

宋代晚期,中国北部边疆地区已经开始使用以马尾作为弓毛拉弦擦奏的乐器了。

在陕西榆林石窟第十窟的壁画中,画有一飞天用马尾弓拉奏卷首、二轸、二弦、圆筒形琴筒的乐器。

此窟年代约当西夏(公元1038年1227年)时期,即与中原的宋代相交错。

在山西省繁峙县岩山寺的经幢(为特赐广济大师之塔)上,有一线刻乐器图形,一人正盘腿而坐,手持马尾弓拉奏。

有关学者认为,繁峙在元代之前即为蒙古管辖,并以大元为年号,此经幢为大元二十三年十月十日建成,即公元1236年,也正值宋代末年。

上述两处之乐器图像,均与今日之二胡维妙维肖。

这种用马尾弓代替竹片擦弦发音的乐器,是中国北方长期过着游牧生活的少数民族的创造,它是拉弦乐器向前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南宋之时,胡琴类拉弦乐器开始走上发展时期。

中国大批制造乐器用的丝弦,也始于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之际,故丝弦有杭弦之称。

在当时文人的笔记、小说里也不时提及,在《绿窗新语》中的金彦游春遇春娘故事里,就写有:金彦与何俞出城西游春,见一庭院华丽,乃王太尉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