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产业园总体建设方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园总体建设方案
第一节项目区规划
一、地理位置及规划范围
泰州市IT产业区位于泰州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内,疏港大道以东,北起永定西路,南至纬八路,总面积约2.03 km2。

二、项目定位
1、区域功能
(1)贸易出口的基地
泰州市IT产业区的首要功能是建设成为泰州出口加工的大基地,通过发展加工贸易,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准、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泰州市IT产业区,逐步实现外资企业由全部进口材料加工向逐步采用国产材料加工出口的转变,形成特定出口产业,带动经济迅速增长。

(2)利用外资的新高地
加工贸易既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的一种贸易方式,也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密不可分,随着加工贸易的发展,必然伴随跨国公司更大规模地向我国产业转移,通过泰州市IT产业区建设,实现利用外资水平新的格局。

(3)产业功能
以促进泰州经济开发区产业链的形成,提升经济开发区产业为目标,依托泰州经济开发区已有产业基础,以发展电子信息、物流储运等产业为主体。

2、项目功能
项目功能定位于为IT产业区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

具体功能包括:
(1)管理办公
参照其他IT产业区的经验,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设立IT产业区配套管理部门,为进区企业提供更及时的全方位服务,
并负责区内的日常管理工作和其他相关事物的协调处理。

(2)一站式服务
内设“一站式”管理服务中心,由政府22个职能部门设立视窗提供投资专案的咨询、审批、办证等政策服务。

(3)基础设施配套
设置便捷的交通流线,为进区企业的生产配套必需的水、电、气等基础设施。

三、功能分区
项目区由公共服务区、工业加工区和物流区组成,公共服务区具备管理、查验与停车场功能,工业加工区主要引进大型加工企业的进驻,物流区主要为入区企业提供保税物流服务,规划总用地面积203.33 ha,主要功能布局如下:
(1)一类工业用地
工业用地为IT产业区的主要用地性质,用地面积139.70ha。

(2)道路用地
规划道路广场用地共51.69ha。

(3)绿化用地
规划绿地系统根据现状情况,与河、路等结合,形成以绿化通道、景观节点等网状均匀分布的绿地系统,用地面积5.95ha。

(4)水域
主要为周山河占地,面积约5.99 ha。

第二节建设内容
为了加快泰州市IT产业区建设步伐,泰州市政府委托泰州鑫泰集团有限公司开展项目区规划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方便区域管理。

基于项目区大部分为农用地和乡村道路的现状,根据项目区规划方案,本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一是道桥及沿线市政管线建设;二是河道整治;三为征地拆迁工程。

1、道桥及管线
项目区按“九通一平”标准建设,主要工程内容包括:区域道路19条,其中园区主干道4条,次干道及支路12条,对外交通
道路(即城市干道)3条;配套建设园区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燃气、供热等公用管线。

2、河道整治
整治河道920m,包括清淤、护岸、两岸绿化工程。

3、征地拆迁工程
征地约775.3亩,拆迁民房建筑面积17.38万m2、企事业单位建筑面积4.60万m2。

第五章建设条件
第一节自然条件
一、地理及行政区划
泰州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中下游北岸,位于北纬32°01′57″~ 33°10′59″,东经119°38′24″~120°32′20″。

南部濒临长江,北部与盐城毗邻,东临南通西接扬州,是苏中入江达海5条航道的交汇处,是沿海与长江“T”型产业带的结合部。

1996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组建的地级市,现辖靖江、泰兴、姜堰、兴化四市和海陵、高港两区。

二、地形地貌
泰州市除靖江有一独立山丘外,其余均为江淮两大水系冲积平原。

地势呈中间高、两头低走向,南边沿江地区真高一般在2~5m,中部高沙地区真高一般在5~7m,北边里下河地区真高在1.5~5m。

全市总面积5790 km2,其中陆地面积82.74%,水域面积占17.26%。

三、水系河流
泰州境内河网密布,纵横交织。

北部地区,地势低洼,水网呈向心状,由四周向低处集中,这里的湖泊分布较多。

江淮分水岭由西向东从中部穿过该市,境内河流大致以通扬公路为界,路北属淮河水系,路南属长江水系。

长江水系水位高于淮河水系水位1.2m左右,平均水位差为0.9m。

四、气象条件
泰州市在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季风性特征。

这里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具有无霜期长,热量充裕,降水丰沛,雨热同期等特点。

泰州市的气温最高在7月,最低在1月,冬夏季南北的温差不大,年平均气温在14.4℃-15.1℃之间,年平均降水量1037.7mm,降雨日为113天,但受季风的影响,降水变率较大,且南北地域
之间亦存在着差异。

泰州市地区的温度带属亚热带、干湿区属湿润区。

泰州地区,一般在3月底、4月初进入春季,6月上、中旬进入夏季,9月中旬开始进入秋季,11月中旬转入冬季。

大致上每年冬季有4个多月,夏季有3个多月,春、秋季各2个多月。

五、工程地质
项目建设区域为江淮冲积平原,地层属第四纪冲积(淤积)的粘性土、砂性土,沉积物属海积冲积物,厚度一般为2000~500m,岩相变化较为明显。

土壤类型主要有粘土、来粘土,地耐力一般为1.2kg/cm2。

本地区地质构造受扬州——铜陵大断裂带控制,区域内未发生较大断层及破碎带等对建筑不利的构造。

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项目所在地地震烈度为7度,在抗震设计时采用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本工程据此设防。

第二节社会经济发展条件
200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泰州市上下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宏观形势变化,着力克服发展中的各种困难,抢抓机遇、奋力拼搏,较好地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国民经济平稳增长。

泰州市地区生产总值1394.2亿元,比上年增长13.5%。

第一产业增加值109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808.6亿元,增长14%,其中工业增加值704.7亿元,增长16%;第三产业增加值476.6亿元,增长15.3%。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7.8: 58.0: 34.2。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0256元,增长13.5%。

地方财力明显增强。

泰州市财政总收入262.31亿元,比上年增长24.1%。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1.08亿元,增长18.6%,其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分别增长23.2% 、20.6%和35.8%。

财政总支出183.36亿元,增长21.1%。

地方一般预算支出120.95亿元,增长18.1%。

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对医疗卫生、环保、社会保障和就业等领域的资金保障力度加大,分别增长46.7%、
33.1%和25.6%。

1、农业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

全年粮食总产量300.62万吨,比上年增长10.5%;棉花总产量2.12万吨,增长29.3%;油料总产量11.94万吨,增长18.3%。

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60个,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71个,特色高效农业生产面积扩大到147万亩。

农业机械总动力218.42万千瓦,增长5.9%。

新增3家省级、1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全市重点龙头企业销售、利税增长18%。

林牧渔业稳定增长。

全市新增造林面积 1.24万ha,增长10.3%。

农田林网四旁植树130.5万株,全市森林覆盖率14.1%,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主要畜产品中,肉类总产量21.92万吨,增长7.8%;禽蛋总产量8.8万吨,增长4.8%;牛奶总产量2.86万吨,增长5.9%。

全市水产养殖面积6.38万ha,水产品产量29.18万吨,增长31%。

2、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保持增长。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949.82亿元,增长31.3%。

其中,轻工业828.91亿元,增长18.4%,重工业2120.91亿元,增长37.1%。

其中,国有企业114.64亿元,下降1.8%;集体企业151.73亿元,增长12.4%;股份合作企业33.52亿元,增长23.1%;股份制企业1610.43亿元,增长31.1%;外商和港澳台企业818.64亿元,增长45.4%;其他经济类型企业220.83亿元,增长25.1%。

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明显体现了出口强劲的拉动作用,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478.74亿元,增长41.8%。

工业运行质态平稳。

全市新增销售过亿元的企业72家,其中过10亿元的企业8家。

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7.8%,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销售收入2794.88亿元,增长29.6%;利税总额287.5亿元,增长47.8%;利润总额152.01亿元,增长40.2%。

四大支柱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四大支柱产业产值1879.96亿元,销售收入1770.95亿元,利税198.29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2.7%、29.8%和50.8%。

其中,机电产业产值804.57亿元,增长24.3%;化工产业产值492.67亿元,增长25%;医药产业产值226.5亿元,增长25.6%;船舶产业产值356.22亿元,增长83.2%。

建筑业稳定发展。

全市建筑企业全年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954.07亿元,增长20.2%;竣工产值772.8亿元,增长10.5%;工
程结算收入606.44亿元。

建筑业劳动生产率18.4万元/人,增长19.9%。

建筑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1653万m2,增长8.7%;房屋建筑竣工面积5412万m2,与去年基本持平。

3、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00.52亿元,比上年增长27.9%,其中城镇集体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37.66亿元,增长25.9%。

第一、二、三产业投资16.54亿元、505.96亿元和378.02亿元,分别增长44.6%、24.6%和31.9%。

民间投资668.95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4.3%。

房地产开发稳步发展。

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111.78亿元,增长21.4%;商品房施工面积1095.82万m2,增长48.8%;商品房竣工面积315.55万m2,增长77.6%;商品房销售面积302.87万m2,下降3.6%;商品房销售额111.87亿元,增长11.4%。

4、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繁荣兴旺。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5.73亿元,比上年增长23.3%。

其中,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65.25亿元,增长34.3%;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328.03亿元,增长21.6%;其他行业零售额2.45亿元,下降9.4%。

城乡市场协调发展。

城市市场零售额282.07亿元,增长24.4%;农村市场零售额113.66亿元,增长20.4%。

消费结构调整升级。

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中,金银珠宝类、服装鞋帽针织品类、日用品类商品零售分别增长43.9%、25.9%和21.4%。

城镇居民消费支出10985元,增长21.8,其中居住类、交通和通讯类、医疗保健类分别增长54.8%、37.7%和37.3%。

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5075元,增长13.8%,其中居住类、医疗保健类、文化教育娱乐类分别增长49.3%、22.6%和15.6%。

5、开放型经济
对外贸易较快增长。

全年进出口总额63.42亿美元,增长60.3%。

其中,出口总额48.87亿美元,增长65.3%;进口总额14.55亿美元,增长45.6%。

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机电产品、一般贸易出口额分别为28.6亿美元和23.1亿美元,分别增长74.6%和36.7%;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58.5%和47.3%。

外商投资企业出口33.5亿美元,增长107%,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8.5%。


欧盟、美国、东盟、拉美的出口分别为13亿美元、5.1亿美元、5.8亿美元和3亿美元,分别增长82.2%、41.4%、110%和89.1%;从韩国、欧盟和日本进口分别为3.3亿美元、2.7亿美元和2.2亿美元,分别增长17.0%、49%和35.3%。

外向型经济加快发展。

利用外资再上升新台阶,全市新批协议注册外资19.5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8%;实际到帐注册外资10.5亿美元,增长19.9%。

新签劳务承包合同额3.62亿美元,增长37%;完成外经实际营业额4.14亿美元,增长38.4%。

第三节基础设施条件
一、交通
泰州交通十分便利,京沪高速、宁通高速、宁靖盐高速和沿江高速公路将泰州融入全国高速公路网络。

全市每百平方公里拥有高速公路里程3.46km,位居全省第一。

两条铁路从泰州境内纵横穿过。

其中新长铁路(江苏新沂至浙江长兴),北接陇海线,南连京沪和浙赣线,货运能力150万t,宁启铁路(南京至启东)连接京沪,货运能力200万t。

拥有国家一类开发港口泰州港,是长江下游北岸理想的海、江、河换装良港,年吞吐量2000万t。

上距南京145km,下离南通119km,距上海247km,港口处于长江B级航区。

二、供电供热
泰州市内供电设备配套齐全,拥有变电所93座,主变容量367.3kV A。

规划中建设的泰州热电厂总容量达360万kW。

本项目所在的泰州经济开发区建成金泰环保热电厂,每小时供气160t;总投资4000万美元的联美生物质发电项目正在建设,建成后将解决高新技术园、医药园和周山河街区的集中供热。

三、供水
泰州市区现有3个自来水厂,水质符合GB 5749-2006国家饮用水标准日供水能力30万吨,市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四、排水
本项目所在的的泰州经济开发区已建成滨江、高新技术园两
座污水处理厂,区内工业废水、小区生活污水全部接入管网,日处理污水设计能力为12.5万吨。

五、通讯
建立以电信目标局为中心的由模块局(或接入网点)、光节点组成的光纤接入网,交换机总容量达到20万门。

第六章工程建设方案
第一节道路桥梁工程
一、道路工程
1、设计标准及规范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公路水泥砼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02)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道路交通标志及标线》(GB5768-1999)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2、建设内容
(1)现状
本项目规划泰州市IT产业区区域边界北侧已建成城市干道永定西路;中部引江大道将开始筹备动工,属于即将开建状态;地块西侧的纬创路、南侧的纬八路尚未建。

项目区域内规划的6号路位置原本即为道路用地,已有道路纬六路,但由于修建年代久远,路面较为残破,道路路幅与路面设置不合理,须重新修建;其余地块多为农用地与村镇居住用地,零星布有几条乡村道路,项目区域内尚未建有成型的区域道路网。

(2)规划
——外部交通
根据泰州经济开发区和开发区IT产业区规划,在明确道路功能,确保项目区人流、物流畅通快捷、安全、高速的前提下,建设项目区内道路系统。

由于本项目区与外部连接的一条主干道永定西路已经建成,因此,本项目还需建设东、西、南部和连接区内南北两个区域交通的四条主干道;连接项目区主入口及对外交通的城市干道;根据区内地形地貌、用地性质、道路网的功能和布局确定的园区主干道和支
路等。

本项目涉及的对外联系交通(城市干道)根据项目区域地块形状沿边布置,道路主要为东部的引江大道、西部的纬创路和北部的纬八路。

——内部交通
本项目区域内部道路根据项目区域用地功能、性质和面积进行布局,充分结合地形地貌特征,合理布置区内道路。

内部道路分为三级,即:园区主干道、园区次干道和支路。

项目地块为东西向平行、南北向倾斜的多边形,被周山河分割为南北两区,因此需在南北两区建立竖向连接,以承载项目区南北两区块的主要交通,交通量较大;在主入口处建立连接产业区内、外的主干道,以负荷整个区域的交通容量;北区地块分割较多,建立一条主干道连接北区交通,汇集北区较大的交通量。

根据以上分析,项目范围内将建成东西向路1号路、16号路、6号路、7号路、8号路、11号路、12号路和15号路,南北向路2号路、3号路、新4号路、5号路、9号路、10号路、13号路和14号路,构成的“八横八纵”的区域路网。

其中1号路、2号路、11号路和新4号路为园区主干道,3号路、5号路、6号路、7号路和11号路、16号路为园区次干道,其它的为支路。

3、设计方案
(1)工程内容
本工程拟建设泰州市IT产业区周边及内部工程路网,完善区域交通条件,满足区域发展需求和交通需要。

项目共新建普通道路19条,累计长度19474m(含桥梁长度),道路工程明细情况见表6-1-1,道路工程平面布置详见附图3。

(2)设计参数
●设计车速
本项目所在地泰州属于中等城市,城市道路应按城市道路Ⅱ级标准设计道路车速,由于交通量按照城市干道设计时速为50km/h,园区主干道设计时速为40km/h,园区次干道(包括消防通道)和支路设计行车速度为30km/h。

●设计年限
城市干道20年;
园区主干道20年;
园区次干道15年;
园区支路10年。

(3)横断面结构
根据泰州市经济开发区规划和泰州市IT产业区规划,本项目所涉及的城市干道的车道宽度根据规划、道路红线宽度及交通量分别设计为3.5m和3.75m;区内机动车道宽度设计为3.5m、机非混合车道宽度一律设计为4m。

●城市干道
本项目涉及建设的城市干道主要为地块东、西、南部边缘及连接南北两区的引江大道、纬创路和纬八路。

纬创路和纬八路道路红线宽35m,均按照宽度设置为三幅四车道;引江大道路幅宽40m,设为三幅四车道。

设有机动车道、机非隔离带、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具体车行道宽度根据道路红线宽度进行确定。

●园区主干道
本项目园区主干道路幅为35m,与城市干道设置相同,均为三幅四车道,设有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或机非混合道)、机非分隔带和人布置为行道。

其中机动车道单车道宽度为3.5m,非机动车道单车道宽度为5m,人行道单侧宽度为4m。

●园区次干道
本项目园区次干道路幅宽度为26m,道路断面布置为单幅四车道,设有机非混合车道和人行道。

其中机非混合车道单车道宽
4m,单侧人行道宽度为5m。

园区支路
园区次干道路幅宽度为12m,道路断面设置为单幅四车道,设置机非混合车道及人行道。

机非混合车道单车道宽度为4m。

园区支路多为区内边缘路断,人员通行较少,故人行道设置较窄,单侧宽度为2m,上面种植行道树。

本项目各道路路幅设计及路面结构形式如表6-1-2所示。

道路横断面形式明细表
备注:道路长度为扣除桥梁面积
(4)路面结构
本工程所建设城市干道、园区主干道、次干道及支路路面按国家城市道路标准设计,行车道(包括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及机非混合道)设计采用沥青混凝土结构,人行道铺设面包砖。

道路路面结构具体情况如下:
行车道路面结构从上到下依次为:
●细粒式沥青混凝土
●粗粒式沥青混凝土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沥青下封层(沥青砂)
●二灰碎石
●石灰土
人行道路面结构自上而下为:
●道板砖
●M10水泥砂浆
●二灰结石
道路路面结构及厚度详见表6-1-3。

道路路面结构明细表
⑤路面标高、弯道及坡降
本项目道路标高根据项目区域建设,需在用地地势的基础上,满足防洪标高的要求,进行道路标高设计,行车道道横坡坡向外,采用1.5%直线坡;人行道横坡坡向内,采用2%直线坡。

行车道路拱采用直线形式。

绿化横向坡度为2%,道路纵向最小坡度为
0.3%,最大坡度为3%,以满足排水要求。

⑥路基设计
根据泰州市经济开发区的地质情况,路基施工时一般先铲除原地面表层耕植土30cm厚,然后开挖至结构层底面,路床采用8%石灰土处理30cm厚,进行整平、碾压,其压实度要求不低于95%;遇河塘沟渠处特殊路基时,先要清淤降水,并采用5%的水泥土处理100cm后,再按规范要求回填素土至路床下30cm。

⑦交叉口设计
项目区道路纵横交错形成众多交叉口。

内部交叉口设计方案定为平面交叉口形式,平面交叉口的道路红线半径,城市干道和园区主干道按20~15m控制,园区次干道和支路按8~15m控制。

平面交叉口均设有信号灯管理和人行横道。

4、工程量
根据本工程各道路路幅宽度、长度、横断面布置形式可以确定行车道(包括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机非混合车道)和人行道工程量。

本项目建设主要道路总长度为19474m,扣除桥梁长度
后为19114 m,总道路工程量为482138m2(扣除桥梁面积后),详见表6-1-4。

2
二、桥梁工程
1、设计标准与规范
《城市桥梁设计荷载标准》【CJJ 77-98】
《城市桥梁设计准则》【CJJ 11-93】
《内河通航标准》【GBJ139-90】
《防洪标准》【GB50201-94】
2、工程内容
泰州市IT产业区中部有周山河穿越而过,将园区分为南北两区。

项目区域内道路在与河流相交处,拟建设桥梁,以满足区域道路交通、防洪和排涝的要求。

本项目将拟建桥梁3座,详细情况见表6-1-5。

3、设计方案
(1)主要设计参数
桥梁工程的技术参数如桥面宽度、跨径、净空高度等在满足防洪排涝的前提下,尽可能与所连结道路等级及幅宽相一致。

本项目连接城市干道及园区主干道的桥梁设计载荷等级为城-A设计。

设计洪水频率按50年一遇。

(2)平、纵、横设计
本项目桥梁均设计为直桥,桥面车道幅宽与所衔接道路的行车道一致;桥梁坡度参数主要考虑桥面横向坡度和桥梁纵向坡度,桥梁纵坡一般不大于4%;横断面尽量与道路保持一致,与城市主干道及园区主干道连接的桥梁均设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

桥面车行道设计横坡以利于快速排水,主、次干道桥上横坡均采用1.5%。

(3)桥梁结构
本期建设范围内共有桥梁3座,拟设计成跨度为50m、35m 预应力简支梁,结构简单,外观整洁。

桥面铺设沥青混凝土面层,下部结构桥台采用实体墩台,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确保桥梁横向受力。

本项目桥梁结构详见表6-1-6。

三、路灯工程
1、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06)
2、设计方案
(1)照明要求
根据本项目具体需要,在道路沿线设置灯光照明系统,以保证道路夜间行驶安全和公路亮化的需要。

道路应达到平均照度、照度均匀度和眩光限制三项指标,本项目道路照明设计指标见表6-1-7。

注:1、照度均匀度为最大照度与平均照度之比
2、亮度均匀度为最大亮度与平均亮度之比
3、表中数值均为机动`车行车道上的数值
(2)灯具的布置
●布置形式
结合道路宽度,项目道路照明均采用两边双叉布置形式。

安装高度根据道路等级和幅宽统一规定,城市干道和园区主干道路幅宽度为35m或40m,路灯安装高度为12m;园区次干道路幅宽为26m,路灯安装高度为9m;园区支路路幅宽度为8m,路灯安装高度为7m。

道路照明灯具根据道路照明规划及照明需求,选择灯具和照明方式,并结合道路幅宽和断面形式进行布置。

本项目城市干道和园区主干道按30m间距布置,园区次干道和园区支路按20m间距布置。

●布置方案
城市干道、园区主干道、园区次干道及支路路灯均布置在规划道路两侧人行道上并靠近行车道一侧。

(3)灯具的选择
道路照明应选择效率高、机械强度高、耐温、耐腐蚀的灯具,同时具有重量轻、防水、防尘等性能,并具备寿命长、光效高、可靠性好的特点,次干道路灯照明拟采用高压钠灯,支路路灯照明采用小功率高压钠灯,接近中心的交叉口采用高显色的高压钠灯,灯杆拟采用镀锌锥形灯柱。

根据当地区特点,每一条路照明
灯具采取一种形式造型。

照明电缆采用双排电缆,穿保护管沿灯杆线路埋地铺设(两侧分隔带或人行道),平均埋深70cm。

3、工程量
本项目道路照明工程按照道路等级进行设置,照明杆高分12m、9m、7m三种,其中城市干道和园区主干道路灯安装高度为12m,按30m间距布置;园区次干道安装高度为9m,按20m间距布置;园区支路次干道按20m间距布置。

照明电杆均采用双边双叉,共需道路照明电杆1615盏。

本项目道路照明工程详见表6-1-8。

道路(含桥梁)照明工程明细表
四、道路沿线绿化工程
1、设计标准与规范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 75-1997】
2、绿化设计方案
(1)规划
由于本项目所涉及新建的道路为城市干道和园区主干道、园区次干道和支路,拟在道路内设置机非隔离带绿化,种植常绿草坪和绿化树木、花木等;在人行道上种植行道树,起绿化、隔音和空气净化的作用,以美观城市景观,提高居住与工作环境的质量。

(2)工程方案
在满足城市道路绿化规范要求,并与泰州经济开发区绿化建设保持一致的前提下,初步确定本项目道路的绿化方案。

本项目主要涉及城市干道、园区主干道及园区次干道和支路绿化,道路幅宽范围内绿化主要包括机非隔离带绿化和行道树,行道树单排排列。

隔离带:机非隔离带以种植常绿灌木为主,并且与花卉、地被植物相结合。

布置形式为矮常绿灌林、花丛和红花继木,以及各种草木。

行道树:在道路两侧人行道上行车道一侧间隔布置行道树,单排排列,株距5m。

采用一路一树的方式选择行道树品种,品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