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级第五学期样本学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考试题及答案.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级第五学期样本学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考试题及答案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共5题) 1.下列词语中,每组加点字的读音与例子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尖:____________
B.赴:____________兵____________不可思
____________ D.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加
重 B.桓侯不
____________ D. 臣是以无______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5)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

(《〈论语〉十则》
(6)杜甫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扇动想象的翅膀,迅捷如飞,回到故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微微泛出淡青色;(2)野渡无人舟自横;(3)似曾相识燕归来;(4)春蚕到死丝方尽;
(5)士不可以不弘毅;(6)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7)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8)示例: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每小题1分,写错别字该小题不得分)
难度:容易 知识点:诗 五、现代文阅读(共2题)
1.(甲)__________________;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

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

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

”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

看时又全没有人。

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

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

”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

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

”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

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__________________。

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

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乙)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__________________”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

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__________________”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

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

”老太太哭道:“怎生
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

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

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13.请分别概括上面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2分)
14.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用括号里的词语代替?为什么?(3分)
原来他便用这手(爬)来的。

15.请从描写方法上赏析乙文中划线的句子。

(2分)
16.请结合甲乙两文,分析其主题、人物形象的异同。

(3分)
【答案】13.(2分)(甲)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看榜后__________________(或:中举发疯)。

(画线处为给分点,意思对即可)
14.(3分)不能。

“爬”:是手和脚一齐着地走路。

(1分)用“走”不用“爬”,说明孔乙己腿脚已经完全被打断,受伤惨重,(1分)突出了丁举人的残忍以及孔乙己命运的悲惨。

(1分)(画线处为给分点,意思对即可)
15.(2分)(1分)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手法,(1分)形象地刻画出
__________________。

(1分)(画线处为给分点,意思对即可)
16.(3分)主题相同——都是对封建文化、封建教育毒害人的批判。

(1分)人物形象相同——都是旧时代的痴心功名的读书人。

(1分)异:孔——读书未成的落魄者;范——读书有成的侥幸者。

(1)(画线处为给分点,意思对即可)(教材p35“思考与练习”一、三的变式)
难度:中等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2.不求甚解
邓拓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实也不尽然。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

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

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③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

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书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

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

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

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

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

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读,而亮独观其大略”。

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⑥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

绝对不应该这样。

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⑦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

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⑧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

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节选自《语文读本》九年级·上)
1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8.作者围绕中心论点,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说明其作用。

(3分)
19.我们可以从这篇文章中获取那些读书的好方法?(3分)
【答案】17.(2分)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也是好的。


18.(3分)__________________。

(1分)文章举了陶渊明、诸葛亮、陆象山等古代名人不求甚解读书的例子,(1分)说明读书不能死读,而__________________(或“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或“不死抠字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局部而放弃整体”)的道理,增强了说服力。

(1分)(画线处为给分点,意思对即可)
19.(2分)①读书要会意;②养成“好读书”的习惯;③要虚心;④要活读;⑤要反复阅读。

(每点1分,答到任意3点即可)
难度:中等知识点:论述类文本阅读六、作文(共1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40分)
十四五岁的花季里,我们大步向前。

一路播撒着希望,一路编织着梦想… …生命的旅途上飘溢。

着二月的芬芳。

请以“走在__________________的路上”为题,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记叙文。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

2有适当的抒情和议论。

3不少于600字。

4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请用ⅩⅩ代替。

【答案】作文评分
等级
分数
内容及语言要求
一等
37分—40分,基准分37分
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完整;语言通顺,简洁得体。

二等
34分—36分,基准分34分
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较完整;语言通顺。

三等
31分—33分,基准分31分
基本切题,中心基本明确,内容欠完整;语言答题通顺。

四等
30分以下
不切题,中心不明确,内容不完整;语言不通顺。

难度:中等知识点:命题作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