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视阈下“培养什么人”理论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2月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Feb.ꎬ2020第38卷第1期JOURNALOFSOCIALSCIENCEOFJIAMUSIUNIVERSITYVol.38㊀No.1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视阈下 培养什么人 理论探析∗
王㊀慰ꎬ张乐丹
(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ꎬ陕西西安710064)
[摘㊀要]新时代ꎬ我们要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ꎮ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立场ꎬ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理论基石包含着实践的观点㊁人的本质和马克思主义道德观ꎬ这就要求我们以立德树人为抓手ꎬ培养政治信仰坚定㊁为人民服务㊁勇于实践和价值观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ꎮ
[关键词]人的本质ꎻ立德树人ꎻ 培养什么人
[中图分类号]G41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7-9882(2020)01-0067-03
㊀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10日的全国教育大会上ꎬ站在历史和发展的角度ꎬ将 培养什么人㊁怎样培养人㊁为谁培养人 定位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问题ꎮ自党的十八大以来ꎬ教育根本问题备受关注ꎬ教育工作者们在实践中探索出了教育发展的新思想和新观点: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ꎻ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ꎻ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等ꎮ通过实践的探索和检验ꎬ教育的首要问题被定位在了 培养什么人 上ꎮ依据国情ꎬ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ꎬ因此ꎬ站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立场上分析这个问题ꎬ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ꎮ
一㊁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界定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问题曾在文本中给出三个界定ꎮ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ꎬ他提出 劳动这种生命活动㊁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ꎮ而生产生活本来就是类生活ꎮ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ꎮ一个种的全部特性㊁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ꎬ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ꎮ [1]这是马克思给出的第一个界定ꎮ在该界定中ꎬ劳动被提升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ꎮ作为人的类特性ꎬ劳动不仅可以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ꎬ而且着重体现着人所特有的自由自觉的活动ꎮ换言之ꎬ在«手稿»这一时期ꎬ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或者人的本质就是劳动ꎮ第二个界定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的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ꎬ在其现实性上ꎬ它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ꎮ [2]简言之ꎬ人的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ꎮ人总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
人ꎬ在这种社会关系中ꎬ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并
存ꎻ并且ꎬ人并非是在某一具体的社会关系中生存的ꎬ
而是在以生产实践为基础ꎬ以政治关系㊁情感关系等
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关系总和中生存的ꎮ第三个界定
的提出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ꎬ 在任何情况下ꎬ
个人总是 从自己出发的 ꎬ但由于从他们彼此不需
要发生任何联系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不是唯一的ꎬ由
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ꎬ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
式ꎬ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㊁交换㊁分工)ꎬ所以他
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ꎮ [3]在这个界定中ꎬ马克思沿用了第二个界定的范畴ꎬ将人放在社会关系的总和
中进行分析ꎬ强调人的需要更接近人的本质ꎮ人为什
么劳动?人为什么处在社会关系中?是什么东西将
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人连接在一起的?是人的需要ꎮ
从不同层面上讲ꎬ人的需要可以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
需要㊁个体需要和集体需要等ꎮ
在马克思提出的三个界定中ꎬ 人的需要即人的
本质这个界定ꎬ从某种特定的角度讲ꎬ在内涵上比前
两个界定更深刻 从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说ꎬ人的
需要即人的本质这一界定ꎬ是对前两个界定的综
合 [4]ꎮ人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ꎬ进行创造和劳动的过程ꎻ人的需要不仅受主观因素的影
响也受客观条件的制约ꎬ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人的
需要也会不同ꎮ自我实现的需要在马斯洛需求理论
中是处于金字塔顶端的最高需要ꎮ而马克思主义经
76
∗[收稿日期]2019-09-15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 双带头人 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王慰(1964-)ꎬ男ꎬ陕西西安人ꎬ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ꎬ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㊁中国哲学ꎻ张乐丹(1993-)ꎬ女ꎬ山西运城人ꎬ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ꎬ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ꎮ
典作家则将人的需要分为三层需要:生存需要㊁发展需要和最高层次的发展需要ꎮ换言之ꎬ在哲学语义中ꎬ自我实现的需要意味着人的类本质特征的自我展现ꎬ意味着人成为衡量社会关系的尺度ꎬ意味着人需要完成自己的使命ꎬ实现自己的价值ꎬ获取人的本质ꎮ实践作为人的本质性规定ꎬ是人类自我实现的主要路径ꎮ因此ꎬ我国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ꎬ应坚持实践的基本观点ꎬ以人的需要(或是人的本质)为出发点ꎬ辅之以道德的手段进行培养ꎮ
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理论基石(一)实践是人的本质的规定性
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观点中ꎬ实践性是人的本质规定性ꎬ对象化的实践是人和动物相区别的最本质的特征ꎮ人所从事的是自由自觉的活动ꎬ而实践恰恰是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的一种活动ꎬ它规定着人类特征ꎬ彰显着人的本质ꎮ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 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ꎬ他们自己就是怎样ꎮ因此ꎬ他们是什么样的ꎬ这同他们的生产一致ꎮ [2]首先ꎬ人是通过实践来生存的ꎬ离开了实践ꎬ人就无法生存ꎮ物质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ꎬ其他的实践活动都建立在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ꎮ人离开了物质生产ꎬ就不可能生存下去ꎬ也不可能创造历史活动ꎮ其次ꎬ人的生存并非消极地适应外部世界ꎬ而是能动地改造世界ꎬ应当认清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ꎮ动物之所以不能区分自己和自己的活动ꎬ是因为没有自觉的意识ꎮ与动物不同的是ꎬ人的生命活动不仅是按照一定的目的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ꎬ而且是有意识的自觉的活动ꎮ第三ꎬ人的生存具有鲜明的历史性特征ꎮ动物的生存几乎没有变化ꎬ进化也只是种的本能的进化ꎮ人的生存活动则是一直发展变化的ꎬ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ꎮ所以ꎬ人的生存条件㊁生存状态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具有不同的发展状态ꎮ
随着人与世界关系的发展ꎬ人类实践的具体形式日益多样化ꎬ从内容上看ꎬ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一是物质生产实践ꎬ二是社会政治实践ꎬ三是科学文化实践ꎮ教育活动属于科学文化实践ꎬ教师的教学活动并不是纯粹的意识活动ꎬ而是通过教书育人的过程实际地改变受教育者的存在状态ꎮ也就意味着ꎬ教育不仅可以改造客观世界ꎬ也可以改变人的主观世界ꎮ(二)人的本质的同一性与个体差异性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在人的本质第一个界定中已经承认劳动是人的本质ꎬ但是这一界定只是把人从动物中划分出来ꎬ把人和动物做了明确的区分ꎮ之后在第二界定中ꎬ他提出了在现实性上ꎬ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观点ꎮ 社会关系 这一综合性表述说明了同时代人与人之间横向对比的差异ꎬ也说明了不同时代人与人纵向对比的差异ꎮ由此可见ꎬ第二界定的观点强调的是人的具体本质ꎬ而非共有的一般本质ꎮ在第三界定中ꎬ他将人的需要作为人的本质ꎬ由此展现的是不同的人之间需求的差异性ꎬ也强调了关注人的个性ꎮ因此ꎬ承认同一时代人与人之间㊁不同时代人之间的差异性是回答 培养什么人 这一根本问题的前提ꎮ马克思强调了人的本质的共性:一是人是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人ꎬ人的发展㊁人的本质的发展受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ꎮ社会生产力决定社会关系ꎬ经济关系作为最基础的生产关系ꎬ决定着上层建筑ꎮ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ꎬ人的发展程度相应地会提高ꎬ反之亦然ꎮ二是人的最高需要是自我发展的需要ꎬ而且以实现全面自由的发展为最高目标ꎮ但是ꎬ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ꎬ同时代同地域的人与人之间㊁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与人之间㊁不同时代同地域的人与人之间㊁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与人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ꎮ受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ꎬ不同时代㊁不同地域的人发展水平不同ꎬ以自我实现的需要为最高目标的意识也有强弱之分ꎻ另外ꎬ受民族㊁家庭背景等先天条件的限制ꎬ个人的发展状况也存在明显的差异ꎮ这时ꎬ人的属性之一 可塑性的作用就展现出来了ꎮ人后天能力的提升㊁素质的培养和目标的达成可以通过教育来实现ꎬ而通过教育来塑造人的关键手段是道德约束ꎬ即德育ꎮ
(三)道德是人的本质的最高体现
自古以来ꎬ中西方对道德在人学中的地位都有过经典的阐述ꎮ苏格拉底在人的问题上强调 认识你自己 和 德性即知识 ꎮ强调道德在人认识自己㊁追求理性和善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ꎮ 认识你自己 不仅是认识流于表面的外表和身材ꎬ而是要认识人的灵魂中的理性部分ꎮ人的本质就在于理性ꎬ换言之ꎬ人的最高追求就在于追求与正义和真理相关的理性㊁道德ꎬ在于回归人的本质ꎮ 德性即知识 主张美德和智慧的统一㊁善与真的统一ꎬ人可以借此改善灵魂ꎮ苏格拉底将善看作道德追求的最高境界ꎮ孔子在他的学说中强调 仁 的作用ꎬ把 仁 作为成人的道德标准ꎬ即成 仁 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的ꎬ是一个人行为过程中的自觉标准ꎮ中国古代道家经典中的 道 是一种本然的存在方式ꎮ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了为 一 ㊁为 无 的道ꎬ作为一种存在方式ꎬ道是天地万物的本体ꎬ是人的本体性ꎬ它关系到为人的基本方向和目标ꎮ«礼记 大学»中有记载: 大学之道ꎬ在明明德ꎬ在亲民ꎬ在止于至善ꎮ 这表明君子之道在于发扬人善的本性ꎬ在于改故向新㊁弃恶从善ꎬ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ꎮ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ꎬ道德是人的本质的最高体现ꎮ一方面ꎬ道德是 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反映和体现ꎬ从其深层本质来看ꎬ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发展和完善的需要以及社会稳定和谐的需要ꎬ在个人欲望的满足和社会和谐之间确立的一种平衡机制 [5]ꎮ
86
这就意味着道德既是维护人的本质即社会关系㊁人之需要的手段ꎬ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ꎮ另一方面ꎬ道德既是人之为人的标志ꎬ也是自我实现的最高追求ꎬ只有立足唯物主义实践观ꎬ用道德进行自我约束ꎬ才能从自然人上升为道德人ꎬ回归人的本质ꎬ成为真正的人ꎮ
三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实践路径
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ꎬ就要以德育为抓手ꎬ培养他们坚定的政治信仰㊁为人民服务的本领㊁勇于实践的精神和正确的价值观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ꎬ教育的评价导向应当倾向于德育ꎬ要把立德树人融入一切教育ꎮ因此ꎬ立德树人就成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抓手ꎬ对于培养的内容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ꎮ
培养他们坚定的政治信仰ꎮ政治信仰是人对于社会模式认同情况的体现ꎬ科学的㊁正确的政治信仰是我国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前提ꎮ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成立的ꎬ新中国也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建立的ꎮ因此ꎬ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ꎬ是检验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否合格的首要标志ꎮ只有引导他们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ꎬ才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政治环境中看清纷争和变化的本质ꎮ所以ꎬ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定的政治信仰刻不容缓ꎮ第一ꎬ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政治观教育ꎬ培养他们的政治认知能力ꎬ引导他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㊁毛泽东思想㊁邓小平理论㊁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㊁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ꎮ第二ꎬ通过营造良好的政治氛围ꎬ培养他们浓厚的政治认同情感ꎮ学校应通过对学生提供政治类服务㊁开展政治讲座等方式提升学生在政治上的参与感ꎮ第三ꎬ通过树立典型ꎬ培养他们坚定的政治意志ꎮ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ꎬ可以通过树立政治模范㊁优秀党员等榜样ꎬ积极号召他们向榜样看齐ꎬ培养他们坚定的政治意志ꎬ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㊁理论自信㊁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ꎮ
培养他们为人民服务的本领ꎮ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ꎬ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ꎬ这就意味着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ꎮ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ꎬ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ꎬ更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ꎮ伟大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站起来ꎬ富起来ꎬ强起来ꎬ正是因为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ꎬ是人民撑起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片天ꎮ因此ꎬ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ꎬ就要从理论维度和实践维度进行引导ꎬ通过红色理论教育㊁革命事迹教育和榜样教育等方式ꎬ让他们深刻感知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伟大力量ꎮ培养他们勇于实践的精神ꎮ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进行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活动ꎮ对于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来讲ꎬ勇于实践就意味坚守奋斗的理念ꎮ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 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ꎬ历练敢于担当㊁不懈奋斗的精神ꎬ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ꎬ做到刚健有为㊁自强不息 ꎮ一方面ꎬ敢于奋斗ꎬ勇于实践ꎬ这就要求他们要掌握实践的内在矛盾ꎬ把握客观规律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ꎬ担当使命ꎬ勇于创新ꎬ把深厚的家国情怀植根于工作中㊁学习中ꎬ做时代的奋斗者ꎬ做奔跑的追梦人ꎮ另一方面ꎬ要坚持实践与理论的相统一ꎮ新时代奋斗者的实践是建立在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导向之上的ꎬ不能离开理论基础空谈实践和奋斗ꎬ也不能只谈理论不谈实践ꎮ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上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ꎮ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ꎮ马克思认为ꎬ人的本质决定了人的价值并且人的价值实现并体现着人的本质状态ꎮ因此ꎬ只有正确地理解人的本质ꎬ才能正确理解人的价值ꎮ人的社会性或者社会关系规定了人的本质ꎬ也规定了人的价值ꎮ在价值关系上ꎬ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是最重要的部分ꎬ也是影响价值观的重要环节ꎮ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辩证统一的ꎬ人的社会价值越大ꎬ即个体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ꎬ为社会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就越多ꎬ社会对个人的回报就会越多ꎬ其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就越高ꎬ从而人的自我价值就越大ꎮ反之ꎬ人的自我价值越大ꎬ即个人从社会得到的回报就越多ꎬ其需要得到的满足程度就越高ꎬ说明他对社会的贡献越大ꎬ从而其社会价值就越大ꎮ将集体利益和社会价值放在首位ꎬ这种以集体为先的价值观是正确的ꎬ且是毋庸置疑的ꎬ是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之特质的ꎮ
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ꎬ必须紧紧围绕人的本质对人进行剖析ꎬ依据国情ꎬ立足实践ꎬ以立德树人为抓手ꎬ培养他们坚定的政治信仰㊁为人民服务的本领㊁勇于实践的精神ꎬ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ꎬ为我国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ꎮ
[参㊀考㊀文㊀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ꎬ1979:9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ꎬ1995:24-5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ꎬ1979:514.
[4]赵家祥.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界定[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ꎬ2005(7):20-26.
[5]杜振吉.近三十年来关于道德本质问题的研究综述[J].道德与文明ꎬ2010(2):135-141.
[责任编辑:周立君]
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