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疗效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疗效观察
陈昱;张煌;傅义平
【摘要】目的观察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63例(74足)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32例(37足)及对照组31例(37足).观察组采用小切口微创复位内固定法,对照组采用外侧"L"形切口复位内固定法.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Bohler角、Gissane角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1年患足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Bohler角、Gissane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Bohler角、Gissane角均较本组术前升高,且观察组升高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1%,低于对照组的2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观察组优良率97.3%高于对照组的8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效果显著,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医药》
【年(卷),期】2017(012)017
【总页数】3页(P25-27)
【关键词】小切口微创手术;跟骨关节内骨折;疗效观察
【作者】陈昱;张煌;傅义平
【作者单位】351200 仙游县医院骨科;福建中医药大学骨伤系;351200 仙游县医院骨科
【正文语种】中文
跟骨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致残性骨折之一, 约占全身骨折的2%, 其中跟骨关节内骨折占跟骨骨折的75%[1]。

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是目前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主要手段之一, 但许多证据表明切开复位手术术后预后不良, 且伴有显著的并发症[2]。

小切口微创手术的发展降低了开放手术的风险, 改善预后。

作者通过对两组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患者分别进行小切口微创复位内固定和切开复位内固定, 比较两组术后临床疗效, 现详细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8月~2016年2月收治于本院骨外科的63例(74足)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 随机分成观察组32例(37足)及对照组31例(37足)。

观察组患者年龄21~47岁, 平均年龄(38.5±5.6)岁;对照组患者年龄19~48岁,平均年龄(38.8±6.1)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术前常规拍摄跟骨X线片、CT扫描, 完善术前检查, 全面评估患者病情。

1.2.2 手术方法硬膜外麻醉或腰麻, 采用健侧卧位或俯卧位。

1.2.2.1 对照组采用外侧“L”形切口复位内固定法。

经典“L”入路, 皮肤切口始于外踝尖上2 cm, 跟腱与腓骨后缘连线的中点, 垂直向远端至足背与足底皮肤交界处, 再弧形折向前方, 至第五跖骨基底外侧缘水平。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向上掀起皮瓣及腓肠皮神经(注意保护神经), 显露距骨颈和跟骰骨关节。

暴露出骨折线, 从跟骨结节处沿跟骨纵轴方向转入4.0 mm的克氏针, 纠正跟骨内翻畸形, 用骨刀从骨折间隙进入, 撬起塌陷的后关节面, 必要时从跟骨粗隆部垂直转入4.0 mm的克氏针, 向后、下方牵引。

直视下恢复Bohler、Gissane角和跟骨的高度和长度, 再将纵轴处的克氏针继续转入, 临时固定在距骨上。

若有空腔, 用人工骨或自体髂骨填
充,尽量恢复Bohler、Gissane角。

再挤压跟骨的内外侧, 恢复跟骨的宽度。

C形臂X线机透视跟骨侧位和轴位以观察跟骨的恢复情况, 复位满意后, 钢板固定, 缝合切口, 加压包扎。

1.2.2.2 观察组采用小切口微创复位内固定法。

自外踝尖下1 cm与第4跖骨底的连线上做1个切口, 大小约为4~5 cm,显露腓骨长短肌腱鞘和腓肠神经, 将其往下方拉, 必要时在跖短伸肌的起点处分离些许, 充分的暴露跟距和跟骰关节面,余复位
方法同前, C型臂X线机透视下, 跟骨复位良好, 选择合适大小的跟骨结合型微创解剖板(大博), 用锁定钉固定。

余处理同前。

1.2.3 术后处理两组均应用抗生素1 d, 预防感染;术后48 h嘱患者进行足部各关节屈伸活动, 术后2周拆线。

术后3个月复查X线片, 随访1年。

1.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Bohler角、Gissane角情况, 术
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术后随访1年患足功能恢复情况, 按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2]评分系统评估患足功能恢复, 分为优、良、可, 优良率=优率+良率。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Bohler角、Gissane角情况比较术前, 两组患者的Bohler 角、Gissane角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两组患者的Bohler角、Gissane角均较本组术前升高, 且观察组升高程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1%, 低于对
照组的27.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2.3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1年患足功能恢复情况比较术后随访1年, 观察组:优19足, 良17足, 可1足, 优良率为 97.3%;对照组:优12足, 良18足, 可7足, 优良
率为81.1%;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45, P<0.05)。

跟骨骨折是最常见的跗骨骨折, 由于足部复杂解剖结构复杂、局部软组织覆盖薄弱, 导致术后皮缘容易坏死、感染, 这些问题仍是目前治疗难点。

距下关节复位不良严重影响着跟骨关节内骨折的预后。

目前临床上对于Sandars分型Ⅱ~Ⅳ型的跟骨
骨折采用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 一般选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和小切口微创复位内固定[3]。

切开复位内固定能够良好的暴露骨折部位, 直观的观察跟骨损伤状况, 尽可能恢复
解剖特点, 但由于术中有大面积软组织分离, 损伤较大, 皮瓣血供受损, 易导致切口
边缘坏死;切开复位过程中, 暴露组织较深, 容易引起浅层或深层组织的感染, 感染发生率1.3%~7%[4,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术前, 两组患者的Bohler角、Gissane角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
学意义(P>0.05);术后, 两组患者的Bohler角、Gissane角均较本组术前升高, 且观察组升高程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术后并发
症发生率为8.1%, 低于对照组的27.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随着微创
技术的发展, 微创手术逐渐应用与跟骨关节内骨折, 不仅可以充分暴露骨折部位, 而且避免大面积软组织损伤, 降低皮缘坏死、感染发生率。

小切口微创手术的最佳适应证为Sanders Ⅱ型和Ⅲ型关节内骨折, 患足功能恢复优良率达86%。

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优良率97.3%高于对照组81.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小切口微创复位内固定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有效方法, 可以降低并
发症发生率, 获得满意疗效。

【相关文献】
[1]朱学敏.跟骨骨折复位质量与疗效评价分析.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4, 22(6):524-527.
[2]郑移兵, 齐越峰.跟骨骨折治疗研究进展.中国骨伤, 2012, 25(11):962-966.
[3]张涛, 万春友, 徐卫国, 等.Orthofix外固定支架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技巧及疗效分析.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6, 18(12):1040-1045.
[4]高迪, 贾斌.微创小切口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前瞻性对照研究.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1,
11(12):1099-1102.
[5]胡彦, 高祥文, 李其富, 等.微创方法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观察.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2012, 9(3):56-5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