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气词语气义及口气义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语气词语气义及口气义的思考
一、引言
语气词的意义比较空灵,以往对语气词的研究大多采用“随文释义”的方法,即“在语气词的使用过程中结合语气词所在的句子来考察语气词所表达的语气意义。
”①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随机性太大,很容易把句子中某些词语或结构或句调所表示的语气意义误加在语气词上,因此是不可取的。
二、对语气词语气义及口气义问题的思考
我们认为:语气词语气意义的研究,首先是要区分句子的语气意义和语气词的语气意义,还要注意语气词的语气意义包括语气意义和口气意义。
我们可以根据义素分析法对语气词的语气意义进行概括,还可以采用替换分析法,看用不同的语气词所表示的语气意义和口气意义有什么差别。
下面我们以啊(包括啊的音变以及叠用形式)、吧、么(吗)、呢、的、了六个基本语气词为例进行探讨。
1.啊
①四凤(轻蔑地笑)自然您有眼力啊!(《雷雨》)
②曾思懿(低声,紧张地)别出去,你要找死啊?(《北京人》)
③曾思懿(讽刺地)拿你写给她的情书啊!(《北京人》)
上述的例子分别表示感叹、疑问、陈述、祈使,仔细体味,我们可以发现语气是由其相应的句调来表现的,并不是由语气词“啊”带来的。
我们采用替换分析法,尝试去掉“啊”,这是一种零替换,上述句子仍然表示原来的语气不变,由此可以得出“啊”在这里不表示语气,它的作用是增添口气。
如例①②③去掉“啊”,口气相对急促,加上“啊”后口气相对缓和,这种“舒缓”的口气才是“啊”加上去的。
我们认为,一个语气词能出现在所有的句类的句末,它是不表语气的,仅表口气义。
2.啊的音变——呀、哪
①愫方(哀痛地)姨父,我从来没有想过要您的钱哪!(《北京人》)
②刘麻子二位爷,别那么说呀!(《茶馆》)
上述的例子我们也采用义素分析法来分析,用语气词的零形式来替换句末语气词,即删除语气词,我们可以观察到“二位爷,别那么说”口气变得急促生硬;
加上语气词,口气就相对缓和了很多,可见“舒缓”口气是“啊”的音变形式所赋予的。
有一特殊情况,如“吗呀”“天哪”“上帝呀”“娘啊”等等都成为固定结构,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语气词是不能去掉的,也不表示缓和语气的作用。
我们认为这是特例,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3.了
①王淑芬他抱怨了大半天了!(《茶馆》)
②鲁贵不多,三十块就成了。
(《雷雨》)
我们尝试采用义素分析法对语气词“了”进行分析。
“了”基本意义是已经如此或表示新情况。
如例①中他抱怨了大半天这一事实是已经存在的。
例②中是鲁贵对三十块就要拿到手的这一新情况的欣喜。
4.啦——“了”和“啊”的叠用
①周冲听见了。
(走了两步)爸,没有事啦?(《雷雨》)
②李三,这儿的茶钱我候啦!(《茶馆》)
“啦”是“了”和“啊”的叠用,是用舒缓的口气来表达已然的事实或者情况。
我们也用“义素分析法”对这一叠用进行分析。
“了啊”→了[已经如此或出现新情况]+啊[舒缓],通常写作“啦”。
表示用舒缓的口气陈述已然的事实或新情况。
这种意义的相加实际上体现了语气词叠用的层级性。
“啦”的语气意义是二者的结合,但是语气意义往往偏重于“啊”。
如例①中“爸,没有事啦?”可以分析为这样一个过程:⑴爸,没有事了。
——⑵爸,没有事了啊。
——⑶爸,没有事啦。
⑴用以申明“没有事”这一情况的出现,而这一情况是听话人事先所不知道或不明确的。
⑵中加上“啊”使焦点突出,引起听话者注意,并且期待着对方对此变化做出积极反应(没有别的事我就走了)。
⑶中“啦”集“了”和“啊”于一身。
例②中“李三,这儿的茶钱我候啦!”可以分析为:⑴李三,这儿的茶钱我候了!——⑵李三,这儿的茶钱我候了啊!——⑶李三,这儿的茶钱我候啦!⑴用以说明或者强调,让李三知道这儿的茶钱我候了这一情况。
⑵后加上了“啊”使焦点突出,提醒对方,说话人是期待李三对此有所反应的。
⑶中“了”与“啊”叠用,表示用舒缓的口气陈述已然的事实或新情况。
5.呢
①四凤(不安地)老爷呢?(《雷雨》)
周萍在大厅会客呢。
②刘麻子洋东西可真是漂亮呢!(《茶馆》)
“呢”的用法有两种:一是用在陈述句末,增添“不容质疑”的口气。
如例①②中语气词“呢”不仅带有动作或状态持续的意义,还增添了不容质疑的口气。
二是用在疑问句句末,增添“深究”的口气,如例①中语气词“呢”不仅有完句功能,还增添了深究的口气。
6.的
①鲁贵我跟你说,太太这两天的脾气有点不大对的。
(《雷雨》)
②曾文清(笑着)秋天放不起风筝的。
(《北京人》)
我们将义素分析法与替换分析法结合起来分析语气词“的”的语气意义。
“的”基本语气意义是表示对事实的确认,增添肯定、确认的口气。
例①中加上“的”后加深了对太太这两天的脾气不大对这一事实的肯定。
例②中的语气词“的”增添了对秋天放不起风筝这一情况的肯定与确认。
7.吧
①王利发唐先生,你外边遛遛吧!(《茶馆》)
②周朴园(忽然)好!痛痛快快地!你现在要多少钱吧?(《雷雨》)
③刘麻子松二爷,留下这个表吧,这年月,带着这么好的洋表,会教人另眼看待!(《茶馆》)
④王利发二爷,(指鸟笼)还是黄鸟吧?(《茶馆》)
“吧”可用于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句末。
“吧”在疑问句句末,消减疑惑口气,如例②去掉“吧”后,疑惑口气较重,加上“吧”消减了疑惑口气。
同样,例④中去掉“吧”疑惑口气较强,加上“吧”疑惑口气弱了,因为“吧”表示“半信半疑”,还含有期望对方给以肯定或否定回答的意思。
“吧”在陈述句末,“消减肯定的口气,带有商量的口气”。
如例①中“吧”在祈使句句末,消减祈使的语气,带有商量的口气。
如例③中如果不用“吧”,口气很生硬,不符合人物性格;加上“吧”才符合刘麻子的心理状态,把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刻画得活灵活现。
8.么(吗)
①四凤(惹怒)您是父亲么?父亲有跟女儿这样说话的么?(《雷雨》)
②刘麻子有人卖,有人买,我不过在中间帮帮忙,能怪我吗?(《茶馆》)
句末用与不用语气词“么(吗)”是有口气上的差异的。
例①中我们去掉句末语气词,“(惹怒)您是父亲?父亲有跟女儿这样说话的?”疑多于问,疑惑的口气较强,加上语气词“么”,问多于疑,疑惑的口气消减了。
例②中句末带了语气词“吗”,问多于疑,符合人物当时的心理状态。
三、余论
语气词意义比较空灵,往往很难把握,在研究中很容易把语气词的意义与句子的语气相混淆。
句子的语气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不是单纯由语气词决定的,可见语气词意义研究之复杂。
在这里,我们所要指出的是应该区分句子的语气意义和语气词的语气意义。
语气词的语气意义包括语气意义和口气意义,应该把语气和口气分开,不能忽视对口气的研究。
四、关于本文用例的说明
我们选择了老舍作品《茶馆》以及同时期的曹禺作品《雷雨》、《北京人》为语例出处。
用例取自北京口语,不仅提高了语料的纯度,也增强了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注释:
①孙汝建.《语气和口气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131页.
参考文献:
[1]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重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2]孙锡信.近代汉语语气词[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3]孙汝建.语气和口气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4]范晓.三个平面的语法观[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
[5]储诚志.语气词语气意义的分析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4).
[6]齐沪扬.与语气词规范有关的一些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3,(2).
(孙苹,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