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朝钢琴曲《皮黄》的创作特征及演奏探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感为感叹于大自然的神奇,从第52小节起,出现了连续行进的十六分音符,如清风拂过般温柔,至第67小节结束时,仅在第62小节出现了右手双音,氛围格外热烈。

就“快三眼”而言,调式再次变化,即b E宫调—b B 徵调式。

这一部分可看作是“原板”的加花处理,较快的速度与作者在青年时期的意气风发相匹配,音响效果非常饱满。

十六分音符的演绎需要双手的配合,得到的效果仿佛是京剧之中的打击乐、弹拨乐,且从谱例上来看,第84小节中的第2个音上为记号“sfz”,演奏者可进行拳奏,作者的情绪在此来到高潮,紧随其后一个长琶音,为抒情做好了准备。

就“慢板”而言,这是京剧唱腔中最慢的一种,给人的想象空间也更为宽广。

这一部分的调式为b G宫b E 羽调—E宫—C徵,其中有对大自然的描述也有对大观楼的回忆,从第87小节至第93小节,节拍变化不断,重点在于右手部分的高音,其跨度多达两个八度,营造了一种飘忽不定的氛围,第94小节模拟了钟声,格外悠扬、神秘。

就“快板”而言,讲述的是作者的青年时期经历,其中有多次转调,分别为第102~110小节(A徵调—B 羽调式)、第111小节(时值为五个小节的过渡+前一句的三度模进,即#C徵调—D羽调式,情绪更为上扬)、第128小节(具体变化为作者情绪慢慢平复)。

就“摇板”而言,这一部分意在模仿武打场面,突出的是作者对于先辈的敬佩之情,究其调式,在b A宫F 羽调上行进,其主旋律在上,仿佛从远处传来的人声,中、低声部同样重视延音及滑音的演奏,此外,作者还融入了托卡塔、刮奏、震音,使得整体来看更为紧凑,体现出了作者的紧张、焦虑与躁动,更为生动。

就“垛板”而言,这一部分在G宫上进行,是这一独奏曲中速度最快的一部分,可理解为京剧之中的小碎步,兼具西皮、二黄,形成了首尾的呼应,主要用于表现作者的愤愤不平。

若将右手部分的演奏看成是京剧中的拉线,那么左手部分则为板鼓,从低到高,反复三次,直至第248小节逐渐加速,推动了情绪的发展,直至巅峰的程度。

就“尾声”而言,作为整首钢琴曲的末尾,其调式回归b E宫,也可看作是对“原板”的变化再现,双手交替演奏了柱式和弦。

(二)模拟京剧伴奏乐器
作者以京剧皮黄腔为基础进行创新创作,融入了钢琴以模仿京剧伴奏乐器的音效,从而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个人风格。

就伴奏而言,京剧素有文场及武场之分,前者以管弦乐器为主,会用到京胡、京二胡、月琴以及三弦这四种乐器,而后者则以打击乐器为主,如板鼓,如大小锣,又如铙钹,而钢琴独奏曲《黄皮》兼具对打击乐及弦乐的模仿。

以“二六”部分为例,从第26小节起便是对打击乐中板鼓音色的模仿,需要由左手部分负责,同时也起到了把控节奏的作用,至第45小节,左手部分开始变化,主要是对京二胡的音效模仿,尤其是拖腔,此时的右手部分主要起到烘托得作用,实现了对弹拨乐器、拉弦乐器音色的模仿,而滑音部分的灵感则源于京胡。

以“摇板”部分为例,其中出现了对多种京剧伴奏乐器的音效模仿,以四个声部间的配合,实现了类似于京剧的紧拉慢唱。

就高声部而言,主要是类似于人声的声腔,无助而又凄凉,亮点在于拖腔,以鼓点充做节奏;就中声部而言,左手模拟京胡、右手模拟京二胡,以体现滑奏音效,实际上为京剧中的紧拉慢唱;就低声部而言,模拟的主要是弹拨乐器,还有板鼓的鼓点。

从整体来看,这一部分讲述的是林冲受人陷害后于雪夜上梁山的故事,以钢琴模拟京剧伴奏乐器的方式再现了生动的情境。

钢琴伴奏只能做到模仿,无法实现完全再现,为此李朝才基于京剧伴奏乐器的音色特点进行创作,想尽办法让钢琴音效更为贴近,从而使整首曲子更具东方音乐的魅力。

在“二六”部分之中,第35、36小节模仿的都是京胡的滑奏及揉弦效果,设计了小二度倚音;在“快三眼”部分之中,第69、70小节模仿的是弹拨乐器的演奏效果;在“垛板”部分之中,模仿的是拉弦乐器的演奏效果,演奏时由低到高,后一个乐句较前一句都高出八度,使得情绪也更为饱满、更为激昂,其中右手用于模仿拉弦乐器而左手则模仿了板鼓的鼓点以做节奏。

(三)速度变化
速度是极为重要的一种构成要素,这是因为不同的速度可以表达不一样的情感及情绪,一般来说,分为快速、中速以及慢速这三种。

钢琴独奏曲《皮黄》之中的节奏与速度变化通常都与不同场面相适应。

“导板”部分的速度相对自由,可见谱例上有明确的“Rubato”,演奏者可在此处自由地发挥,前提是必须保持在弹性范围内,切不可彻底松散;“原板”部分的速度记号为“Largo pacatamente”,这意味着安详,同时又规定了慢板(速度为46),节奏趋于平稳,以叙述
通过触键的改变、踏板的配合得到不同的音响效果,联合和声织体、舞台演绎来展现京韵的魅力。

(二)节奏的把控
板眼是京剧特有的一种板式结构,板指的是强拍,而眼指的是弱拍,具有规定节奏、点明速度的作用,最为常见的类型为一板三眼,即4/4拍,其次为一板一眼,即2/4拍,还有无板无眼的情况,意味着散板/导板。

在钢琴独奏曲《皮黄》之中,正因为有多样的板式,速度变化才非常频繁,演奏者不仅要按照谱例上的表情记号去演奏,还要综合考虑京剧本身的风格与特点,尤其是伴奏部分,其节奏更为自由,其中可见不规律的重音,节拍也并不规整。

特殊的节奏类型有其特殊的表达方式,以“摇板”为例,在重复音结束之后连接了时值为四小节的大切分,在京剧伴奏之中,切分音的时值会较长一些,且此后的八分音符较短,其目的是展现京剧表演的张力及京韵。

就节奏而言,京剧对精确性的要求并不算高,影响了理性表达及自我表述,作者在这方面提出的要求是自由而富有弹性,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弹性处理相对固定,并非随意而为。

以“导板”部分为例,节奏的变化为慢—快—慢,力度也要随之变化,通常以渐快的速度搭配渐强的力度,由此可见,要想获得理想的演绎效果,就必须兼顾自由地发挥以及京剧本身的特点。

这一钢琴独奏曲中多次出现了自由节奏,除上述的“导板”部分,还有“慢板”及“摇板”部分,作者明确要求“慢板”的演奏要做到徐中有节,而“导板”及“摇板”则需要采用“散板”节奏,但这里所说的“散板”并未是指一种确切的节奏类型,一定要避免因速度过慢而失去规律性,也要避免因速度过快而影响情感的准确表达,由此可见,演奏之时一定要强调“准”,即轻重急缓。

(三)踏板的使用
踏板的配合对于钢琴演奏的效果影响非常大,具体表现在音色变化上,还有力度上的变化,以及声部层次的变化,以钢琴独奏曲《皮黄》为例,作者明确要求要保持和声的和谐以及听觉效果的清晰,为此一定要避免过多地使用踏板,而为了不使音效听上去过于干涩,也要避免踏板使用过少,由此可见,踏板的使用情况对于作品的诠释至关重要。

踏板的使用关系着京韵的表达情况,虽然作者已经明确在谱例上标注了踏板的使用要求,但部分较自由的节奏需要依靠演奏者的二次创作,踏板的使用细节也会受到演奏者的能力水平及主观感受的影响。

以“导板”及“原板”部分为例,双手在演奏快速分解琶音后才转为行板,只有保持住踏板,才能保持住原有的琶音效果,印象派的创作技法影响下,踏板的音响效果更为饱满,结束时应当干净利落地抬起踏板,避免低音余韵影响下一小节的演绎。

又以“二六”部分为例,虽然作者已经标出了踏板的使用情况,但踩下的深浅需要演奏者控制,浅踩踏板之时会得到一种相对缥缈的效果,符合印象主义及现代主义音乐审美,又可以模仿板鼓回响,而单音与倚音的交替则用于模仿京胡特点,但若联合延音踏板就会削弱模仿的效果,适得其反。

结 语
中西合璧是钢琴独奏曲《皮黄》的最大标签,虽然使用了西方打击乐钢琴进行演奏,但其曲式结构却借鉴了京剧的板式结构,调式上亦沿用了民族五声调式,通过触键等方式变化模拟了不同的京剧伴奏乐器,不仅讲述了作者对于童年及青少年时期的回忆,同时也有对滇池及大观楼等景观的描写,彰显了作者对于民族英雄的无限敬仰。

为了更好地演绎这首作品,就必须突出其京韵,而要想凸显京韵,就必须牢牢把握整体布局、了解创作背景、体会音乐风格、明确思想内涵,此外,还要提升演奏技法水平并在局部细节之处雕琢,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融合现代钢琴艺术实现了中华传统音乐的发扬。


参考文献
[1] 李炎.张朝钢琴作品《皮黄》创作风格与演奏分析[J].黄河之声,2022,(14):119-121.
[2] 裴迪.张朝钢琴独奏曲《皮黄》分析[D].上海音乐学院,2022.
[3] 李岩玑.钢琴曲《皮黄》的艺术特征与演奏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22.
[4] 白敬徵.张朝钢琴曲《皮黄》解析[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21,(03):137-141.
[5] 杨琳.《皮黄》对传统音乐的继承探究[J].四川戏剧,2021,(02):181-183.
[6] 胡云香.论张朝钢琴曲《皮黄》的京剧元素与演奏诠释[D].四川音乐学院,2020.
[7] 檀伯才.中国钢琴作品的探索与解读[M].吉林大学出版社,2020.
[8] 邵圆圆.当代中国钢琴作品教学研究[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