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分析
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分析
专业名称:会计系年级:班别:会计班
学生姓名:指导教师:
中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已是大势所趋,成为世界各国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各国诼步加入到会计准则趋同中。
会计实务国际趋同是会计准则趋同的必然延伸,是会计准则趋同的目的所在,会计准则趋同则是实现会计实务趋同的必要条件。
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相关概念出发,介绍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历程与现状,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特征进行一个简单的比较,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的充分的趋同,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的证据,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主要体现,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有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正面经济后果,还有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负面经济后果,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产生负面经济影响的原因,当前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形势和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选择,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与策略所以研究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不但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也同时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
关键词: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
Abstract:With the speeding up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apital markets increasingly development, the international convergence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is the trend of The Times, become inevitable to real world problems, including eight steps added to the convergence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International convergence of accounting practices is the necessity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convergence, is the purpose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convergence, convergence in accounting standards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the
convergence of accounting practice. Starting from the related concepts of international convergence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introduces the process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convergence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ccounting standards with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 in a simple comparison, China's accounting standards with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 to achieve full convergence, evidence of China's convergence
Key Words:China's accounting standards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 The convergence
一、引言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会计国际化的必然发展趋势。
随着国际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国家对采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积极的态度,世界各国趋同国际财务报告的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已经有100多个国家或地区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趋同,或等效,这标志着全球资本市场采用统一会计语言的前景进一步明朗化。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会计国际化的集中体现,各国政府、学术界、企业界都高度关注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性,近年来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当今世界发展有两大趋势:一是政治上的多极化,二是经济上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实质是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要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到世界经济大循环中,实现资本、技术、资源等各方面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作为国际上通用的商业语言的会计,最有资格充当沟通多边关系的桥梁。
我国会计准则也正在不断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为研究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下面简略介绍一下国内外的文献。
(一)国外文献综述
会计准则全球趋同是最新出现在概念,是资本市场国际化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在市场经济较发达的西方国家,学者们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1.塞缪尔斯和派(1985)曾提出:会计准则的发展是一个由若变强的过程,应该是“比较—协调—标准化—统一性”。
这一排序的意义在于它客观地描述了会计准则国际协调进而达到趋同甚至统一的发展过程。
2.乔伊和缪勒(1991)指出解决全球会计问题的两种形式:一种是协调化,一种是标准化。
协调化是通过各国会计准则的不断协调,找出差异,增进共同的内涵,缩小所具有的差异,提高各国家之间会计实务与财务报告的可比性。
标准化是制定与实施全球统一的会计标准来取代各个国家所使用的会计标准。
3.关于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结果方面的研究。
研究主要涉及到某一时间点会计准则实质趋同,以及通过一定时期内趋同变动的计量来研究会计准则实质趋同的过程。
在大多数情况下,该类研究的目的是评价全球与区域性对准则趋同的影响。
将“趋同”的概念正式应用于会计领域,应该“归功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从全球会计准则的协调者转变为全球会计准则的制定者,“趋同”的概念正式提出,并得到了各国会计界的普遍认可,而且许多国家都表示愿意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
(二)国内文献综述
2005年,我国财政部在全面总结多年会计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同年11月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CASC)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签署联合声明指出:中国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时下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
我国经过多年的会计改革,会计准则在重大问题上基本实现了与国际会计的接轨,实现了实质性趋同。
刘玉廷(2008)经过2005年初开始到2006年近两年的艰苦努力,中国建成了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相适应、并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趋同的会计准则体系。
从2005年初到年末,我国财政部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于2006年2月份正式对外颁布新会计准则,同年10月发布应用指南,从2007年1月在所有的上市公司实行。
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相关概念
在对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趋同进行分析前,要先对会计的国家化与国际化、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相关概念做一简单介绍,以便对后文的理解。
(一)会计的国家化与国际化
会计国家化:指会计与特定的社会制度、经济体制、文化传统、生产力水平紧密相关, 会计理论和方法表现出明显的国家特色。
会计国际化:是会计领域中的国际化行为的简称,指由于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各国在制定会计政策和处理会计事务中,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以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相互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亦即采用国际上公认的会计原则和方法来处理和报告本国的经济业务。
会计国家化与会计国际化是一对相互对应的概念。
会计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不同的传统、经济、政治及法律等环境因素对会计发展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般认为,会计一直带有浓厚的国家特色,可以说,有多少国家就有多少会计标准,没有两个国家的会计标准是完全一样的。
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社会环境,必然产生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会计。
(二)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最终或最高目标是建立一套国际性的会计准则,用以协调各国的会计实务,这个目标实际上就是会计准则的国际标准化,表现为各国会计实务的统一性。
各国会计职业组织和会计准则机构对各国的会计准则的形成、修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这些组织、机构之间的国际沟通和协调,有利于它们在会计准则国际协调问题上取得共识,这也是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基础和保障。
(三)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趋同指的是一种运动的过程,力求达到某一个统一点。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涵义: 首先,在世界各国经济交往日益频繁的发展趋势下, 趋同是世界各国在协调基础上的进步,是世界各国达到的一个共同目标,而不是一国向另一国靠拢。
其次,趋同是一个动
态过程、渐进的过程,是永无止境没有终点的。
最后,趋同不等于完全等同,应该允许世界各国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阶段等现实情况,在会计准则的制订和完善过程中保持自己的独特之处。
在国家开放背景下,会计准则的背后蕴含着重要的经济利益。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可以说是资本市场国际化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指受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各国国内会计准则在不断的国际比较和趋同中,在国际强势集团的推动下,向建立全球通用的会计准则目标发展这样一种动态过程。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可以提高国际贸易的效率,促进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提高跨国公司的管理水平,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不等于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一统天下,趋同是一个动态博弈过程,是各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互融合的过程,对于我国来说更是我国构建和谐会计的一种体现。
趋同是进步,是方向。
趋同是协调的进一步深化,体现了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要求。
三、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历程及现状
(一)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历程
第一阶段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趋同的开端:会计准则的改革与探索阶段(1978年---1992年),在此阶段会计制度改革是渐渐增加的,国际化进程较慢,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出现迅猛发展现象。
为适应这种现象财政部实施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
第二阶段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趋同初步发展:会计准则诼步建立阶段(1992年---2000年),在此阶段会计改革采用增量式模式,在原有的会计制度体系基础上,采纳国际惯例制定会计准则,形成准则与制度并存的状况,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有了较大的发展。
第三阶段是我国会计准则确立以与国际财务报告趋同作为主导策略:会计准则的全面发展阶段(2001年---2005年),为解决分业务、分行业的会计制度导致各个会计制度之间在衔接上所存在的问题,规范企业会计核算,财务部制定一套适用一般企业其中就包括工
商业企业的《企业会计制度》和适用中小企业、金融企业的《中小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通过这次会计改革,基本实现我国会计标准的国际化。
第四阶段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趋同全面确立:新会计准则的建立和实施阶段(2005年---2009年),为全面是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这一阶段的会计改革要充分考虑市场化与国际趋同的要求,构建心会计准则体系时机已经成熟。
我国在这段时间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已实现实质性趋同,并且在上市公司有效的实施,得到国内外广泛的认可。
第五阶段我国会计准则实现持续全面趋同:(2010年---至今),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都进入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在以后的实务中如果有出现新的事项或交易,财政部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双方将通过持续全面趋同机制加以解决。
(二)中国会计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选择标准
原财政部部长助理冯淑萍指出,“在对待会计国际协调方面,我们一贯坚持:在立足于我国国情、立足于我国当前会计环境的前提下,除了那些相关国际会计惯例与我国的法律法规存在冲突或者明显不切合我国实际的情况之外,我们都努力促使我国会计标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协调或者一致”。
这一指导原则己经体现在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制度中,也将指导我国未来会计准则、制度的建设。
多年来,中国一贯高度重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和发展,也一直把它作为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一个基础和参考蓝本。
选择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作为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标准,主要原因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制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目标十分明确,即要制定并发布全球范围内适用的会计准则。
这一目标定位有别于国家会计准则,使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超脱于单个国家,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兼顾普遍适用性,并且,这些准则在全球范围内公开发行,是可以获取的。
还有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是高质量的,,改组后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更为明确地界定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质量特征——“高质量、可理解并具有强制性的
全球性会计准则”,以提供“高质量、透明且可比的会计信息”。
(三)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现状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新会计准则,新准则的发布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这次会计准则体系为社会公众与投资者在经济决策阶段提供有价值的会计信息新理念,实现与国际惯例的趋同。
会计准则带来一些方面的重大变革:如“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更名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注重公允价值,债务重组方法变革,合并报表基本理论变革,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变革,金融工具准则变革等。
而这系列的变革,正是与国际会计准则相趋同的产物。
中国会计准则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本准则,第二层次为具体会计准则,第三层次为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
该标准体系在力求与国际接轨的同时结合了我国国情,最大程度地避免了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撞车的现象。
就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所规范的经济业务看,除了在我国没有或较少发生外,基本都能找到相应的规定,只有个别准则存在差异。
虽然在现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没有单独的债务重组具体准则和非货币资产交换准则,但在国际会计准则第39 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对于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终止确认有类似我国准则中债务重组的规定。
会计准则体系借鉴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适合中国国情的内容,绝大部分会计政策和方法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体系的要求是一致的。
从总体上看,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间保持了高度的趋同性。
四、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特征的比较
为了深入分析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可能性与经济后果,以下对两类准则的特征加以比较。
(一)中国会计准则体系
中国会计准则体系是由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构成的。
中国会计准则是中国法律法规体系的组成部分,采用“章节”和“条款”规定。
其中,基本准则为纲,为具体会计准则的研制、修订和评价提供指导和依据,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着统驭作用;具体准
则为目,是依据基本准则原则要求对有关业务或报告做出的具体规定;应用指南是补充,根据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制定的,是对具体准则相关条款的细化和重点难点内容提供的操作性规定。
(二)国际会计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AS/IFRS)主要特征
IAS/ IFRS主要特征共发布41项IAS(其中12项全部已经被取代或撤消,1项部分被取代)和8项IFRS,这些准则的制定没有严格的前后顺序。
现行的IAS/IFRS通常由引言、目标、范围、定义、规范的主要内容、披露、过渡性规定和生效日期等部分构成。
IAS/IFRS 没有特定的法律框架,其制定以原则化为导向,遵循真实与公允理念,另有少量的应用指南和解释公告。
此外,用于指导原则导向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本身不属于国际准则的构成内容,其任何内容都不能支配特定的IAS/IFRS,不能直接用于规范和指导会计实务的情况。
(三)准则特征
两个准则在特征上的差异具体有如下内容:
1.法律框架的制约。
中国会计准则受到很多法律框架的制约,如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等,还要与一些其他行政法规相协调;国际会计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AS/IFRS)就没有特定的法律环境,它的基本指导原则是“真实与公允”,它根本目标是能够促使主体实现财务报表的公允列报。
2.准则结构层次的关系。
中国会计准则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是一个有机整体。
基本准则是纲,具体准则是目,应用指南作为补充部分,三者之间是递推的,整个体系逻辑严密。
而这种严密的递推关系能使体系枝干分明,充分发挥体系对于各行业会计处理的指导和规范作用。
国际准则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本身并不是准则的构成内容,不能直接用于规范与指导会计实务的情况,它所包含的具体项目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没有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3.准则表述方式的特点。
中国会计准则的表述体现的是规范化与原则化的特点,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侧重原则化,会计准则的解释与应用指南则是侧重规范化,强调具体和可操作性;国际会计准则/国
际财务报告准则(IAS/IFRS)的表述是原则是基础模式,侧重原则化表述,另外有少量的应用指南和解释公告,很多地方是需要专业分析、选择判断的。
这种原则为基础的模式不仅明确准则制定思路,还有助于培养以专业判断来取代机器套用准则的弊端。
4.构架模式和行文结构。
因为中国的法律法规一般用“章节”模式,行文用“条款”结构,会计准则作为中国法律法规体系的组成部分,它的构架模式和行文结构就是“章节”和“条款”。
而现行的IAS/IFRS通常由引言、目标、范围、定义、规范的主要内容、披露、过渡性规定和生效日期等部分构成。
五、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的证据
在充分吸收了1993年以来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的成功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增强我国在国际准则制定博弈中的实力,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获取有利位置。
对于财政部发布的一系列会计准则国际社会给予很高的评价,一致认为我国会计标准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实质上的趋同。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主席戴维·泰迪爵士认为,中国2006年2月份发布的新准则体系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仅在关联方交易披露和资产减值两个问题上存在差异。
中国会计准则的质量由此得到了提高,并且中国在会计准则趋同方面前进了一大步。
六、中国会计准则与趋同的经济后果
会计准则作为会计信息生产和提供的规范,不仅是技术手段,更具有经济后果。
美国著名会计学家斯蒂芬·泽夫(1978)在《经济后果学说的兴起》一文中指出,“经济后果”是指会计报告对企业、政府、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决策行为的影响,这些个人或团体行为的后果被认为可能影响其他团体的利益。
会计准则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条件下企业对外财务报告的规则,不同的会计准则势必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决定企业利益关系集团的利益分配格局,使一些方面受益而另一些方面受损。
因此,会计准则的实施会影响信息使用者决策、影响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分配,从而具有“经济后果”。
上面泽夫所说的“经济后果”是从微观分析的。
从宏观看,会计准则也是具有经济后果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会引起各国家的利益增减变化,会引起各种经济利益的调整,而这种调整不仅会在一个国家范围内不同主体之间发生,更会引起各个国家之间利益的重新分配。
由于会计准则会影响各方的利益分配,进而会对国家的宏观经济产生影响,因而会计准则也是国家利益的一部分。
会计准则有“经济后果”,必然导致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具有经济后果。
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有如下定义: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就是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过程中对各利益主体产生的经济影响以及各利益主体为获取最大利益而采取的一切行为。
也就是从会计准则经济后果性质角度看待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问题,从而使制定或采纳的会计准则对我国的国内利益主体受益最大,受损最小。
在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过程当中,我们要立足于用会计准则去规范本国会计实务的基础,去与国际接轨,而不应该顾此失彼。
要在两者之间求得一种平衡:既充分考虑各方经济的、政治的利益,做到公平合理,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协调和持续发展,又要达到高效率,即让会计准则规范下的会计信息能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也就是使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最公平、合理。
由此可见,我国会计准则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转变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经济后果。
按照产生的经济后果是否有利可分为正面的经济后果和负面的经济后果。
因此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中在考虑准则的技术属性的同时也要考虑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
(一)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正面经济后果
1.有助于提升中国市场经济的国际地位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来说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是很重要的。
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虽然在不断提高,但在过去几十年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因为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得不到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认可,也遇到过如倾销与反倾销的磨难,中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会计标准是判断一国市场经济地位很重要的一条标准。
在反倾销案的调查中,独立的、清晰的、根据国际会
计准则记账并进行过审计的会计账簿是唯一能验证生产商提供信息的证据。
2006 年我国会计准则改革已经在许多重大方面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取得了实质性的趋同,今后我国企业在应对反倾销调查时,其提供的成本数据的真实性也不能轻易否定了。
因此,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对于我国企业的商品出口和外贸活动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2.有助于加快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进程
随着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其科学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可理解性以及提供的会计信息的透明度进一步增强,将极大地提高企业财务报表的可比性,使国内外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在可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各项分析,对于外国企业来说,一方面可以减少编制转换会计报表的转换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增强他们采用我国会计准则编制会计报表的信心。
新准则体系的出台,既有利于国内企业进行海外融资,拓展国际业务,实施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也有利于国外企业来我国融资,将引进来的国际战略赋予新的内涵。
“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我国企业吸引外资的竞争力大为增强。
伴随外国资本涌入的是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管理经验,我国企业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套,拓展发展空间。
3.有助于加快中国国际贸易的发展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北京下,世界范围内的贸易规模不断增加。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它的外贸发展速度引人注意。
在国际贸易交往中,贸易双方都要通告会计信息来了解对方的财务状况和其经营状况。
但是因为不同的会计准则所生成的会计信息会成为彼此双方了解的障碍。
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有利于贸易双方会计信息交流,从而进一步加快中国国际贸易的发展。
4.有助于提高中国会计的国际地位
在制定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过程中,我们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理事会和一些地区性会计组织进行了广泛交流与合作,并从中受益。
同时,中国的制定原则、实施优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鲜明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