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虎门硝烟的目的和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则徐虎门硝烟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篇:林则徐虎门硝烟的目的和意义
林则徐虎门硝烟的目的和意义: 意义
(1)虎门硝烟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鸦片在中国的泛滥,遏制老百姓吸鸦片,在民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这次禁烟运动大大增加了中国广大民众对鸦片危害性的认识,使很多人看清了英国向中国贩卖鸦片的本质,极大地唤醒了中国人们的爱国意识。

(3)大大抑制了英国在中国的鸦片交易,沉重打击了英国资产阶级在中国的贸易掠夺,展示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坚定决心。

(4)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的胜利,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定决心,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

目的:
强健国民身体,控制白银外流,扭转贸易逆差,宣扬朝廷威严,挽救腐败的清政府,就黎民于水火之中,这是林则徐一生的志向吧,“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第二篇:《虎门硝烟》读后感
《虎门销烟》读后感塔谈小学四(1)班吕家豪
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清朝,已是江河日下,日趋衰落。

与此同时,世界上英、法、美等各国的资本主义却在迅速发展。

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扭转中英贸易给英国带来的庞大的贸易逆差,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企图用商品敲开中国的大门。

英国人发现,鸦片可以牟取暴利,就大量向中国走私鸦片,赚走了中国大量白银,还助长了官吏的腐败,削弱了清军的战斗力,严重摧残了中国人的体质,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的灾难。

朝廷中,有一位非常有见识的大臣,名叫林则徐。

林则徐看到鸦片走私的严重情况,愤怒不已,上书道光皇帝,请求严禁鸦片。

道光皇帝感到了问题严重,就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东禁烟。

就这样,两万多箱200多万斤鸦片在23天内全部销毁。

这一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
读了《虎门销烟》这篇文章,我心潮澎湃。

我们要树雄心,立壮志,记住昨天,把握今天,牢记作为中国人的自尊,建设祖国美好的明天!
第三篇:《虎门硝烟》观后感
《虎门硝烟》观后感
今天,老师给我们放了《虎门销烟》这部电影,它讲的是林则徐这位大臣带领中国人民一起抵抗英国侵略者的故事。

林则徐接到皇上圣旨之后,便和邓廷桢坐船来到广州。

他们又从渔民哪儿得知那些外国洋鬼子们在这定了居。

见到洋鬼子们后,林则徐便命令军队包围了他们的家,让他们想逃也逃不了。

在深夜时他们在一个人的帮助下出逃,却被渔民发现,被装入麻袋送进了府里,林则徐要求洋鬼子们不要再向中国卖鸦片并将所有鸦片交出来。

洋鬼子们写信回伦敦求救,但仍以失败告终,他们最后只好把鸦片交给林则徐,林则徐随后便将这大批的鸦片销毁。

但是当时无能的政府和他们签订了赔款条约,所以鸦片最后还是传到了中国,林则徐最后也被贬职了。

我们最终还是没能打败英国侵略者,一场失败残害了多少生命啊!
看完这部《虎门销烟》,我不禁想感叹:林则徐这个满怀大志的名人也没能实现他的愿望——让中国胜利、强大,该有多遗憾啊!

(三)班王思淇
第四篇:8.《虎门硝烟》教案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四年级语文教案虎门销烟
主备学校:河滨路小学主备人:赵建锁课型:阅读课审核:授课时间:两课时
【教材分析】
《虎门销烟》是一篇写事的文章,课文记叙了1839年6月3日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事件的经过,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旨在培养学生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
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课文共有6个自然段,是按故事发展顺序记叙的。

第一自然段交代了虎门销烟的时间;第二到五自然段具体记叙了虎门销烟的经过,并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群情激奋、大快人心的销烟场面;第六段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

全文结构严谨,首尾照应,记叙清楚有序。

在叙事过程中还不惜笔墨地描述了老百姓对这件事的强烈反响,从侧面反映了虎门销烟是顺乎民意的正义之举,也显示中国人民伟大力量的爱国行动。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掌握多音字,理解并熟记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虎门销烟时的壮观场面,初步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4、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写一段表示动作的语段。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阅读末段,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资料链接】
【林则徐】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

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入侵中国的借口。

尽管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

根据文献记载,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

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四年级语文教案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课前预习和课堂交流,了解虎门销烟的背景。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课文对销烟时壮观场面的描写,初步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自学生字词语,给生字组词,在书上圈画做记号,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出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写出段意。

3.查阅林则徐、鸦片等相关资料。

4.《习字册》完成生字部分的描红和临写。

二、课堂助学
(一)了解背景,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罂粟花)上课前,老师先让大家来欣赏一幅图画。

你觉得这些花长得怎么样? 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 小结:这些花虽然有着美丽娇艳的外表,但它们的果实却能制成一种伤害人的身体甚至生命的毒品,那就是鸦片,俗称大烟。

2、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有关鸦片的文章——《虎门销烟》。

(板课题)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谁能采用给课题加上时间、人物的方法,用一句话来说说。

(理解“销烟”:销毁鸦片)课题中的生字“销”和我们学过的哪个字很像?(板书:消)因为“销”的本意是溶化金属,所以是金字旁,一定要记住。

4、林则徐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要销烟?相信你们通过预习已经知道了许多。

谁来介绍一下? 小结:(课件出示图片)自18世纪开始,英国就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赚取白银。

到1838年已增至400万斤一
年,中国流失白银达1亿两,造成清政府财政严重困难,百姓极度贫困。

士兵吸食鸦片后战斗力日渐减弱,做工种地的吸食鸦片后劳动能力日益丧失,甚至失去生命。

英国政府深知鸦片的危害,他们禁止本国人吸食鸦片,却别有用心地支持不法商人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无数的中国家庭因此而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中华民族正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威胁。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站出来一位民族禁烟英雄——林则徐,他被当时的道光皇帝任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并在虎门海滩上将收缴来的鸦片全部销毁。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四年级语文教案
【本文的特殊之处在于,不明确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学生就无法真正走进课文,无法真正领会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和林则徐的形象,所以这一环节比一般课文的处理要细些。


过渡:大家想看看这大快人心的一幕吗?
(二)交流预习,整体感知
1、过渡:下面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进入十九世纪的虎门,去观看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场景。

观看视频,说说自己的想法。

2、过渡:你想亲自去感受一下吗?就让我们走进课文。

(先过生字关)出示生字词:历史值得虎门寨盐巴
销毁响彻二百多万斤欺侮
收缴一担锅烟渣卷进
咆哮嚣张
(1)自由读、开火车读(正音)、齐读。

(2)找多音字:担(dān dàn)、卷(juǎn juàn)
3、开火车分小节读课文,思考:哪些自然段写了虎门销烟的经过?
4、交流:
(1)2—5自然段写了虎门销烟的经过。

(2)开头、结尾又写了什么呢? 指名读,分别找一个词概括:值得纪念、伟大壮举。

(板书:伟大壮举)
(3)重点理解“伟大壮举”。

(师:“举”是举动、行为的意思,那么什么是“伟大壮举”呢?相信你弄懂了“壮”的意思就能明白这个词的意思。

出示词条,选义项,释词。

)(出示:给“壮”选择正确解释:a健壮有力;b伟大、有气魄;c增加勇气或力量;d中国少数民族。

) (三)精读课文,理解场面壮观,学习第二自然段。

1、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一次伟大壮举呢? 默读第2自然段,划出能表现“壮”的词语或句子。

2、交流:(相机板书:壮观、隆重)△“这一天……把古老的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


(1)天还是那样的天,海还是那样的海,树还是那样的树,为什么今天在人们的眼里就显得格外美呢?(不同往日,将要发生一件大事——销烟,令人高兴)(讲述:其实景物本身并没有变化,但它们却会因人们的心情而显得与往日不同。

风吹得小树哗哗地响,伤心透顶的人会说“小树哭了”,心情愉快的人会说“小树笑了”“小树在唱歌”,而遇到困难受到打击的人会说“小树啊小树,连你也来嘲笑我”。

简简单单的一句环境描写也能揭示人们的心情,这就是环境描写的魅力。

)(板书:环境描写)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四年级语文教案
(2)指导朗读:突出“分外壮丽”、心情高兴。

△“一大早从各地赶来的男男女女……挤得水泄不通。


(1)哪里看出人多?(“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宽阔”、“水泄不通”)(板书:人物描写)(2)你还有什么词可以用来形容人多的场面?(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万人空巷、门庭若市……)(3)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赶来观看?(关心此事、禁烟愿望强烈)(4)指导朗读:听了他的朗读,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 △ “新搭起的礼台上彩旗林立……外国商人。


(1)“彩旗林立”、“身着朝服”、“文武官员”说明什么?(事件重大,场面隆重)(2)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还要邀请外国商人?)交流:打击贩卖鸦片的不法商人,维护中国人的尊严,我们就
是要告诉他们,中国人是不可欺侮的……
(3)指导朗读:突出隆重、庄严。

3、小结:同学们,课文第2自然段用短短的三句话由远而近地为我们描绘了销烟现场的壮观场面。

看似可有可无的环境描写却预示了有一件大事将要发生,一件令人高兴的大事将要发生,一件震惊全国震惊全世界的大事将要发生;而对于众多人物的描写,则直接揭示了饱受鸦片之害的中国人强烈的禁烟愿望和愉快的心情;这庄严隆重的场面也在告诉那些外国不法商人和他们的政府,中国人禁烟的决心是不可动摇的。

4、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再一次感受一下那庄严隆重激动人心的画面。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虎门销烟的壮观场面,并初步学会了这种描写场面的方法。

那么林则徐是怎么销烟的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三、当堂训练 1.看拼音写词语。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一个lì shǐ()事件: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虎门zài()xiāo huǐ()了二百多万jīn()鸦片,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2.用横线“——”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古老的虎门寨被装点得分(fēn fân)外壮丽。

(2)礼台下,一侧是身着(zhuó zhe)朝(zhāo cháo)服的文武官员,另一侧是应(yīnɡ yìnɡ)邀前来观看的外国商人。

3.选择
(1)课文题目的特点是________。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四年级语文教案
A.以人物的名字命题 B.以人物的语言命题 C.以文章的主要事件命题
(2)领导虎门销烟的主要英雄是________。

四、巩固练习1.完成习字册。

2.熟读课文,读出感情。

3.完成补充习题一、二两题。

A.郑成功 B.林则徐 C.关天培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进一步学习销烟的经过,体会“伟大壮举”之“壮”。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以及对林则徐的崇敬之情。

【教学过程】
一、温故导学 1.听写词语。

销毁
历史
山寨
彻底
盐巴
欺侮
水泄不通
震惊中外
2.虎门销烟的具体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销毁了____________多万斤鸦片,共持续了________天。

二、课堂助学
(一)学习销烟的经过(三至五自然段),体会“伟大壮举”。

(1)过渡:上节课,我们了解了销烟前的场面是这样的壮观、隆重,可见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

接下来第三、四、五自然段写了这个“伟大壮举”的经过。

默读第三至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这三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虎门销烟的经过)(板书:经过)让学生概括说说主要经过:下令、销烟、结果。

(2)从“虎门销烟”的经过中,哪里看出“壮”?
①指名读第三自然段中描写下令销烟情景的句子。

让学生说一说哪些词句写出了事件的“壮”?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交流:“群情沸腾”、“礼炮轰鸣”反映人民禁烟的强烈愿望,林则徐“一声令下”,说明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坚强决心,这些词语都写出了事件之“壮”。

指导诵读:抓住上面这些词语进行诵读,让学生读出中国人民激昂奋发之情,读出气势,显示出“壮”来。

先学生试读,再指名读,评价,指点,最后齐读。

5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四年级语文教案
②指名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边听边想:是分几步销烟的?
(第一步:撒盐巴教师为主概括)(第二、第三步:抛鸦片、倒石灰让学生自己概括)(板书:撒盐巴抛鸦片倒石灰)
自由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看看课文用什么词表示这三步的先后顺序,并用“先……再……然后……”这几个词语复述工人是怎样销烟的。

(板书:先再然后)
指导朗读;这样的销烟方法真是简易、独特,而且有效。

教师引读。

师:“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只见……,先向……,再把……,然后又把……顿时……”然后,自由练读,结合插图在头脑产生图像,通过销烟的过程感悟这是一次“伟大壮举”。

然后,指名读。

最后齐读第三自然段。

(3)老百姓的反映怎么样呢?自读第四自然段,读时你想到什么?想想应该怎么读?
教师点拨:①从“跳哇、叫哇”想到销烟大得人心、大快人心。

②从“成千上万”、“欢呼声”想到销烟的声势撼天动地,爱国拒侮的志气、力量震惊中外。

你能把这一段读得更好吗?把欢天喜地的“壮情”和撼人的力量读出来。

(4)想不想来看看当时的情景?师播放虎门销烟的课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结果如何?请自读第五自然段,再通过朗读告诉大家。

引导学生抓住“整整”、“23天”、“二百多万斤”朗读体会“伟大壮举”战果之大。

(二)拓展练说,激发情感。

(1)教师引导看图:看看咆哮的大海,看看林则徐指挥销烟的场景,再看看林则徐的塑像,你想说些什么?可以结合现实总结出:中国人民不可侮。

(板书)指导朗读。

(2)出示第六自然段。

练读,最后齐读。

(3)说说你们读完这句话后有什么想说的?
(4)师总结,激发孩子们为了中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

(5)齐读课文。

引读: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1839年6月3日。

(三)学法练笔
1、齐读第三自然段
2、师出示“……先……再……然后……”,仿照课文中的描写方法,用这些词写一段表示动作的话。

3、小组合作练说,并互评。

4、推荐或自荐说,师生共评。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四年级语文教案
三、当堂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难闻的()伟大的()
宽阔的()嚣张的()
沉重地()
迅速地()
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彩旗()()
()()中外水泄()()
()千()万
天气()()
()()轰鸣
四、巩固训练
1.阅读语段并完成练习。

林则徐一声令下,的虎门销烟开始了。

只见一群群光着脊梁、赤着双脚的工人,先向灌了水的销烟池里下盐巴,再把收缴来的鸦片入池内,然后又把一担担生石灰下去。

顿时,销烟池里像开了锅一样,“咕嘟咕嘟”直冒泡,散发出股股难闻的气味。

(选自《虎门销烟》)(1)填空
(2)这段话中工人们销毁鸦片的经过是、、。

这段话中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是、、。

(3)读了文中林则徐指挥销烟的一幕,你想对林则徐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
教后记:
第五篇:《虎门硝烟》教学设计
《虎门硝烟》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6段。

能力目标: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范读第二自然段。

2、这一天的虎门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3、学生交流,相机指导读好词语,理解词语,体会那一天的热闹、场面的隆重,景色的壮丽。

4、小结段意:第二自然段向我们描写了1839年6月3日的虎门不寻常的场面,暗示了重大的历史事件即将发生。

接下来,我们该怎么来读好第二自然段呢?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投影图片,导读第一、二句
2、工人们是怎样销烟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然后画出描写销烟过程的语句
3、学生自读自划。

(1)(指读)
(2)出示:只见一群群光着脊梁、赤着双脚的民工,先向灌了水的销烟池里撒下了盐巴,再把收缴来的鸦片抛入池内,然后又把一担担生石灰倒下去。

顿时,销烟池里像开了锅一样,“咕嘟咕嘟”直冒泡,散发出股股难闻的气味。

(3)销烟分几步完成?哪三步?
4、请大家看看图画,再读读这句话,想想这些民工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做这些动作的呢?
四、导读第四自然段
1、看到害人的鸦片被销毁了,在观看的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有什么反映呢?
2、你能想象当时的场面是怎样的呢?在旁边观看的外国商人目睹了这个壮观的销烟场面,他们又会有什么感想呢?
3、是啊!这些鸦片商都是惟利是图的资本家、不择手段的侵略者。

他们打着平等经商的旗号,把无数的鸦片运到中国,牟取暴利,他们想让我们中国人成为他们的奴仆和挣钱的机器。

林则徐邀请他们来观看这次销烟,就是为了打击他们的嚣张气焰,就是向他们发出警告,也向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板书)
4、看录象。

五、拓展说话,加深理解
1、现在,当我们看完林则徐指挥销烟的场景,面对着端坐在我们面前的这位伟大民族英雄的塑像,此时此刻,你们想说什么呢?
2、讲述历史意义。

六、作业
1、找一些讲述中国近代史的书籍来读一读,了解虎门销烟这伟大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与相关的一系列事件,如鸦片战争等;认
识林则徐,并对他及虎门销烟这一事件做出自己的评价。

2、以“我站在林则徐塑像前”为题,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虎门销烟(1939年6月3日)
值得纪念震惊中外伟大壮举
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