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印花布设计艺术发展摭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蓝印花布设计艺术发展摭谈
□郭安晓
摘要:蓝印花布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印染纺织品,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其因独特的花纹样式、素净淡雅的视觉表现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彰显出我国人民的独特审美趣味和我国文化神秘而丰富的底蕴。
蓝印花布富有装饰性与实用性的特征,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目光。
有关人员在运用这种传统艺术形式时,要注意提取其神韵、保留其工艺,使其在保留古典特征的基础上兼具现代特点。
关键词:蓝印花布纹样视觉表现
蓝印花布又称靛蓝花布,以天然蓝草为染料印染而成。
蓝印花布的纹样千姿百态,色彩清新素雅,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在强调挖掘中华优秀文化资源的今天,有关人员应认真了解并探索蓝印花布纹样的发展历程和日后的发展方向,以此推动这些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下语境下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一、趣味的视觉化:蓝印花布的设计理念表现
1色彩渲染
蓝印花布根植于民间,可分为蓝底白花和白底蓝花两种。
印染手工艺人在蓝白两色之间创造出鲜明而朴素的独特美感,体现出中华传统的美学观念。
《周礼•考工记》最早提出了“五色”的具体概念:“画缋之事:杂五色。
东方谓之青,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
”1蓝印花布从蓝草中提取的靛蓝之色对应的是“五色”观中的青色,即万物生长之色。
古人从大自然中的青色得到灵感,赋予其“生”的哲学内涵,反映到蓝印花布上,是“青与白相次也”体现的阴阳相生、和谐统一。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色彩文化强化了封建等级制度,使色彩与伦理道德相挂钩,普通民众对于色彩的选择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青色成为普通民众的象征,这进一步促进了蓝印花布在民间的产生和发展。
蓝印花布的蓝是质朴而素净的,这种蓝不因时光的洗礼而衰败,陈旧反而给予其宁静温柔的韵致,其裹挟的是民族的记忆与情感的沉淀,记录着欢喜与祝福。
2.纹样构型
蓝印花布有扎染、蜡染等艺术形式,
以蓝白花布最为广泛,其与扎染等艺术形
式的最大区别是丰富多样的花纹样式,其
中常见的纹样为动物纹和植物纹,此外还
有人物、建筑、器具、文字、几何、抽象纹样
等。
蓝印花布虽然纹样元素众多,但主体
思想都是表达美好的祝愿与吉祥如意的
寓意。
动物纹中的常见纹样有喜鹊、蝙蝠、
鸳鸯、鲤鱼、喜鹊、梅花鹿、蝴蝶、老虎、蛇,
除了日常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动物,还有中
国神话中的龙、凤凰、麒麟等。
植物纹有
牡丹、荷花、桃花、菊花、兰花等,品种繁多
复杂。
一张完整的蓝印花布纹样通常是
不同种类纹样的复数组合,且中心图案往
往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双重体现,蕴含着
古代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和美好
的祝愿。
如:“龙凤呈祥”一一龙和凤是自
古以来我国象征吉祥的神物,象征吉祥喜
庆,多用来比喻夫妻之间情比金坚;“凤戏
牡丹”一一凤是鸟中之王,牡丹是花中之
王,两者相得益彰,象征吉祥富贵,幸福美
满;“吉庆有余”一一由罄与双鱼构成,
“罄”同“庆”,象征神来气旺,“鱼”同“余”,
象征年年有余在造型表现上,这些
纹样多由点、线、面组成,这与蓝印花布的
制作工艺息息相关。
工匠在设计好图案
后将纹样用刻刀刻在纸板上,雕刻时需要
一气呵成,否则镂空的花纹便会出现毛
边,影响最后的成品效果。
如果图案面积
过大,后面的刮浆程序可能会断裂、漏
浆。
制作工艺体现了蓝印花布朴拙的特
点,民间手工艺人对物象进行高度概括,
突出主体,省略细节,并进行一定的艺术
加工,将世间万物凝聚在蓝白之间。
蓝印花布的纹样往往包含了人们对
美好生活的向往,进而使蓝印花布成为一
种具有意象性的心理寄托C3]o旧时女儿
出嫁时都要带上几条蓝印花布的被面、饭
单,喻示吉祥。
此外,蓝印花布在民间的
衣物、桌布等上的使用都极为广泛。
这种
淳朴自然、典雅大方的艺术形式被人们认
可,反映出深厚的文化积淀。
3.结构布局
蓝印花布纹样具有独特的魅力,图案
结构之间的变化体现出点、线、面之间的
协调关系,这往往能决定画面的最终呈现
效果。
蓝印花布中常见的布局结构有二
方连续、四方连续、平视性构图、中心对
称、单独图案、框架式与中心结合等。
包袱布中“福寿满园”是典型的四方
连续图案。
以一朵最大的花和周边较小
的一组花与叶为一个单位,进行不断地复
制循环。
四方连续图案规律,疏密均匀,
整体画面节奏流畅,具有强烈的装饰感,
因而经常出现于印花布、墙纸等装饰用品
上。
蓝印花布采用四方连续的方式进一
步增强了装饰意味,在视觉上也给人美的
感受。
包袱布“五福捧寿”是一个框架与
中心图案结合的结构,纹样由几个部分组
成----最中心围绕寿字团纹的是一圈蝙
蝠纹,外层分别是寿桃纹与蝴蝶纹。
这样
的结构使整个布面显得非常具有节奏感,
层次分明。
此外,单独图案在蓝印花布中
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如帐檐“三星高照八
74
视觉设计ART EDUCATION RESEARCH
仙过海”,表现的是古代神话“八仙过海”的故事,画面中生动地刻画了几位仙人在应邀参加蟠桃大会的途中,凭借各自的法宝各显神通,渡过海面的场景妙画面内容丰富,不再局限于元素的堆砌。
二、温故知新:蓝印花布的沿革与发展
1蓝印花布的历史沿革
蓝印花布的传统印染技术可追溯至秦汉时期,当时这种有花纹和颜色的面料被称为“缬”,运用蓝草进行布料染色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迹可循。
唐宋是蓝印花布发展的正式开端。
唐朝经济的繁荣和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彩色夹缬技艺的传播与发展。
宋朝在审美倾向与封建等级制度色彩观念的影响下,印花渐趋于单色,蓝白两色开始在民间广泛流传。
明清以后,蓝印花布主要分布在江浙和福建地区,以南通较具代表性。
南通史称通州,土地资源丰富,当时因地制宜地发展了较大规模的棉纺织业,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又便于种植蓝草,于是蓝印花布开始成为南通民间的通用符号。
蓝印花布在历经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后融入现代社会,其境遇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过去,它曾经是江浙地区劳动人民的必备品;到了今天,已经难以在寻常人家觅得蓝印花布的身影。
这反映出蓝印花布举步维艰的发展现状与传承人才的流失。
笔者认为,只有扎根于民族现实的土壤,凸显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双重特征,才能使蓝印花布迸发出青春活力。
2.蓝印花布的传承与发展
现代化的进程加快了人们生活的步伐与节奏,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不同外来文化的冲击。
处于日新月异的时代中,人们的精神需要和价值观也在不断变化,蓝印花布应围绕人们的精神发展需求而不断发展与延伸。
基于以上观点,笔者就蓝印花布的传承、发展与现代设计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现存的蓝印花布多为家族传承的小作坊式生产,缺乏组织性与规模性,技艺传承人的人数不足且在逐年减少。
对此,有关部门需要重视对地方蓝印花布技艺的保护与开发,切实做好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工作,出资扶持蓝印花布专项工
艺和对专门人才的培养;同时,也要注意
收集和保护流落在民间的蓝印花布。
第二,非遗文化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
同努力,尤其是发挥较大作用的学校教
育。
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
有组织的专门教育,能够对青少年进行有
针对性的教育,以此向全社会普及非遗文
化,使非遗真正得到活态传承。
通过让学
生了解蓝印花布背后的文化内涵,串联起
剪纸、织锦、年画等一系列的中国传统民
间工艺,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手
工艺,并对其的传承与发展作出贡献。
如,在学校开展地方课程,将蓝印花布的
制作工艺、形式美感、历史渊源内容融入
基础课程,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交叉课
程。
第三,将蓝印花布打造成地方城市名
片,利用其丰富的文化底蕴构建具有意象
性的文化身份叫将蓝印花布推广到公
共设施中,在标牌、屏风、手帕、水壶等物
品中运用蓝印花布元素,可以扩大蓝印花
布的影响力,以“标签化”的形式为现代都
市增添一分古韵色彩叫同时,有关人员
应深入挖掘蓝印花布的艺术特色,将其与
江南的地域文化相结合,进行多层次、多
种类的旅游纪念品开发。
第四,社会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发展,
而文化的传承在于不断地更新。
在保留
蓝印花布美学底蕴的同时,有关人员可以
尝试通过运用现代元素和审美意识为蓝
印花布注入新的活力。
早在20世纪70年
代初,一些印染厂为了迎合客户的审美需
求,已经开始了蓝印花布的纹样研究与创
新工作。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代表性
传承人吴元新几十年来一直从事着蓝印
花布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同时开展了诸多
的创新设计。
如P:他以新石器时期彩陶纹
作为纹饰的装饰布作品,画面中以人面纹
为主、动物纹为辅,生动地刻画了原始氏
族社会中人们手牵着手舞蹈的和谐景象,
图案匀称、流畅,蓝底白花与白底蓝花并
用,内圆外方,结构严谨,在蓝印花布的传
统形制的基础上,带给人独特的视觉感
受;将雕塑的艺术形式融入绘画装饰的
《壁挂一一奔马图》,将东汉青铜雕塑“马
踏飞燕”的图案运用在蓝印花布中,以马
的形象体现蓝印花布朴拙和冰裂的艺术
特点,以不同字体的“马”字为背景,营造
出千军万马的磅礴气势。
第五,蓝印花布具有装饰性的纹样和
古朴、沉静的色彩搭配,可被广泛地运用
在室内软装的领域中。
有关人员可以直
接用蓝印花布制作各类布艺品,如抱枕、
餐垫、门帘等;也可以改变其材质,将陶
瓷、大理石作为图案载体。
无论是哪种形
式,都要注意蓝印花布与室内整体风格的
协调搭配。
因其花纹繁复的特点,蓝印花
布的装饰不宜大面积出现,作为点睛之笔
装点在空间中则更具韵味。
结语
蓝印花布作为我国源远流长的艺术
瑰宝,其既是物质文明,又是寄托了千百
年来人们美好愿望的精神文明。
立足当
下,将蓝印花布的艺术特色与现代特征相
结合,已经是延续非遗艺术形式的必然趋
势,创新是寻求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生活
相结合的途径,更好地将蓝印花布的技艺
与精神传承下去,在贯彻传统文化精髓的
基础上,融入这个时代人们的审美取向与
精神需要,将传统审美理念革新为当代趣
味叫有关人员应通过提炼传统文化的
精髓,让古老的蓝印花布穿越时空的洪
流,在现代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戴吾三,注释.考工记图说济南:山
东画报出版社,2003:55.
[2]吴元新.中国蓝印花布纹样大全上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35.
[3]简圣宇.中华审美现象学与"意象”概念
的现代阐释问题一从杨春时教授的意象论谈
起2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20(2):193—205.
[4]朱志荣.论意象的特质及其现代价
值一一答简圣宇等教授4J.东岳论丛,2019,40
(1):102—110.
[5]罗小凤.论新媒体语境下诗歌批评的"标
签化”趋向4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2019(5):102—109.
[6]简圣宇.历史格局转换中的传统审美理
念革新问题一一从“东方美术座谈会”谈起4.
关东学刊,2020(3):98—109.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编辑张瑞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