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骨碎补种质资源调查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骨碎补种质资源调查研究
作者:黄宝优,黄雪彦,彭玉德,等
来源:《湖北农业科学》 2014年第16期
黄宝优,黄雪彦,彭玉德,韦莹,潘春柳,张占江
(广西药用植物园/广西药用资源保护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南宁530023)
摘要:采用走访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广西优势药材骨碎补(DavalliamariesiiMooreexBak.)种质资源种类与分布、生物生态学特性、资源及开发利用状况、有效成分含量等进行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广西骨碎补种质资源丰富,基源植物共3科5属7种。

骨碎补原植物喜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多附生于林中岩石或树干上,偶生于墙上,土生较少。

广西骨碎补药材品质佳,质量好,有较好的利用和开发价值。

骨碎补生境受到一定程度破坏,资源逐渐减少,建议加强对骨碎补种质资源收集和原生境保护,开展种苗繁育和人工栽培技术研究,建立较大规模的人工种植与繁育基地,为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保障。

关键词:骨碎补(DavalliamariesiiMooreexBak.);种质资源;调查;广西
中图分类号:Q9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6-3832-03
收稿日期:2013-10-14
基金项目: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桂科攻1099063-15)
作者简介:黄宝优(1978-),男(壮族),广西都安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药用植物保育技术研究工作,(电话)0771-5603824(电子信箱)huangbaoyou948@hotmail.com;通讯作者,彭玉德,广西临桂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药用植物资源保育研究工作,(电子信箱)pengyude@126.com。

骨碎补(DavalliamariesiiMooreexBak.)为槲蕨科(Drynariaceae)植物槲蕨(DrynariaroosiiNakaike)干燥根茎。

味苦,温,归肝、肾经。

具有疗伤止痛,补肾强骨及外用消风祛斑的功能。

用于跌扑闪挫,筋骨折伤,肾虚腰痛,筋骨腰疼,筋骨痿软,牙齿松动;外治斑秃,白癜风[1]。

骨碎补为中国历代常用中药,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等诸多领域。

目前对骨碎补研究主要集中在生药学、化学成分、药理、临床等方面,但种质资源调查与评价、种质资源收集方面少见报道。

本试验对广西骨碎补的种质资源类型与分布、生物生态学特性、开发利用情况、有效成分含量等进行实地考察与研究,旨在掌握骨碎补种质资源特征及其开发现状,为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骨碎补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1方法
1.1种质资源调查
采用走访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查阅文献和标本记载,咨询有关专家和学者及当
地医药公司、药材收购商、产区群众等,初步了解广西骨碎补种质资源的种类和分布概况,
根据文献和标本记载及骨碎补药材基源植物的物候特点,实地调查当地骨碎补种质资源的种类
和分布、生物学特性、资源及开发利用情况等内容,采集部分植株在广西南宁市东郊广西药用
植物园内仿生境栽培,建立种质资源圃,同时采集原植物标本或拍摄照片作为凭证标本保存。

1.2样品采集与分析
采集不同产地的药材新鲜样品(根茎)2.0~2.5kg经切片晒制处理后测其柚皮苷(C27H32O14)含量。

试验涉及的色谱条件及系统适应性考察、供试品制备及测定法
均参照文献[1]的相关操作进行,每份样品平行测定3次,取均值。

2结果与分析
2.1种质资源种类与分布
中国骨碎补类生药原植物有3科6属12种[2],广西是中国骨碎补药材主要产地之一,种质资源十分丰富。

通过调查,广西骨碎补药材使用种类达7种,隶属于3科5个属[3-6],详见表1。

其中槲蕨是被作为正品中药材骨碎补广泛使用,是中国历届药典收载品种,
常见品种有团叶槲蕨(DrynariaboniiChrist)、大叶骨碎补(Dav
alliaformosanaHayata)、崖姜蕨[Pseudodrynaria
coronans(Wall.exMett.)Ching]等,圆盖阴石蕨(Dav
alliateyermanniiT.Moore)、光亮瘤蕨[Phymatodeslucida(D.Don)Pic.Serm.]、石莲姜槲蕨[Drynariapropinqua(Wall.ExMett.)J.Sm.exBedd.]在民间少量应用。

由于骨碎补基源植物药用部位根状茎的形态、疗效相似,加上产地分布互相叠加等
原因,导致骨碎补药材来源比较混乱,应注意鉴别。

2.2生物生态学特性
2.2.1形态特征槲蕨成龄植株主要鉴别特征为根茎、鳞片、不育叶(营养叶)、
能育叶(孢子叶)等(表2),调查样地植株特征记录如下:根茎(直径1.30~1.93
cm),鳞片长(6~9mm、宽0.8~1.2mm),不育叶长(5~7cm、宽3~5cm),能育叶长(33~41cm、宽12~17cm),裂片6~12对。

以树附生特别古树、老树为主的桂北、桂东植株特别大型,其中桂北的灵川最大,不育叶长、宽,能育
叶长、宽分别达到7、5cm,41、17cm,裂片达12对。

以石附生为主的桂西、桂
西北的植株较矮小,不育叶长、宽,能育叶长、宽分别为5、3cm,30、13cm,裂
片6对。

调查发现,人为破坏越少植株越大型,根茎越粗,生境受到破坏的,很难找到大型植株,带孢子的成龄植株也很难采到。

2.2.2生物生态学特性槲蕨是典型的附生蕨类植物,喜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多附生于林中岩石或树干上,偶生于石砖墙上,土生较少。

槲蕨生长适应性较强,在广西全区各地均能生长,尤以年平均温度17.9~22.4℃,年平均相对湿度56%~80%,降雨量为1013.6~1869.6mm的地方生长较好。

调查发现:槲蕨主要附生植物16科16属16种,其中槲蕨最为常见的附生植物有樟(Cinnamomumcamphora)、枫杨(Pterocaryastenoptera)、厚壳树(Ehretiathyrsiflora)、龙眼(Dimocarpus longan)等,伴生植物有24科28属30种,常见有九里香(Murrayapsniculata)、瘤皮孔酸藤子(Embeliascandens)、石山棕(Guihaiaargyrata)、石蝉草(Peperomiadindygulensis)、光亮瘤蕨(Phynatosoruscuspidatus)、岩生铁角蕨(Aspleniumsampsoni)、锈色蛛毛苣苔(Paraboearufescens)、小叶冷水花(Pileamicrophylla)等。

调查发现,桂西、桂西北石灰岩山区如都安、天等、德保以石附生为主,丘陵地区如平乐、临桂、玉林等以树附生为主。

其他基源植物附生植物种类较少,团叶槲蕨常见有萍婆(Sterculianobilis)、水锦树、粉单竹(Bambusachungii)、假槟榔(Archontophoenixalexandrae)、鸭脚木(Scheffleraoctophylla)等,崖姜蕨附生植物种类有秋枫(Bischofiajavanica)、鱼尾葵(Caryotamaxima)、鸭脚木、水锦树等,圆盖阴石蕨附生植物种类有桉、枫香树等,分布于高纬度或高海拔的石莲姜槲蕨、大叶骨碎补以石附生为主,未见树附生。

2.3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
骨碎补为中国常用中药,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等诸多领域,主要中成药产品有骨碎补丸、骨碎补散、复方骨仙片等。

广西是中国南方地区骨碎补药材交易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年产销
量达150t,约占全国总销量1/3。

骨碎补虽然分布较广,但生长环境特殊,生长缓慢,
如果环境被破坏将很难恢复。

近年因公路改扩建、旅游开发等原因,赖以生存的大树被迫砍伐
或移植,生境受到一定程度破坏。

目前,骨碎补人工栽培还处于摸索阶段,尚未形成规模供应
市场,仅靠野生资源供应市场。

近年由于需求量增加、劳动力成本加大及上市量减少等原因,
导致骨碎补价格不断攀升,价格从2007年3元/kg上升至2012年13元/kg。


查发现,在靖西、南宁、东兰等产区由于近年劳动力的上涨,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加上槲蕨
采收加工繁琐等原因,造成了产地无人采挖的现象,而相对易采的大叶骨碎补、团叶槲蕨、盖
阴石蕨却以2~3元/kg低价收购混作骨碎补使用。

2.4不同骨碎补种质有效成分含量
柚皮苷(C27H32O14)是骨碎补药材的主要活性成分,其含量不得少于0.50%,不同种质指标成分含量见表3。

本研究除了采自桂平市西山镇的样品指标成分含量不合
格外,其余均达到或超过了药典指标要求,合格率为93.3%,其中容县容州镇样品的柚皮
苷含量最高,为2.223%。

团叶槲蕨是骨碎补药材的主要基源植物之一,是民间常用的代
用品,在广西各药材市场、收购站比较常见,本研究分别测定了隆安、玉林、龙州、靖西、那
坡5个团叶槲蕨种质的柚皮苷含量,均远达不到药典标准。

另测定了采自北流市的崖姜蕨和海
南儋州市的栎叶槲蕨中柚皮苷含量为0.552%、0.027%,其结果与周铜水等[7]
报道骨碎补12种基源植物中只有槲蕨、团叶槲蕨、崖姜蕨、栎叶槲蕨含有指标成分柚皮苷一致。

3小结
广西骨碎补种质资源丰富,种源混杂,生境受到一定程度破坏,资源逐渐减少,需要进一
步加强对骨碎补种质资源收集和原生境保护。

广西是中国骨碎补药材主要产销地之一,应用广泛,随着骨碎补药材用量不断加大,单靠野生资源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建议改进加工方法,开
展种苗繁育和人工栽培技术研究,建立较大规模的人工种植与繁育基地,为资源可持续利用提
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2]周铜水,周荣汉.骨碎补类生药原植物调查与分类鉴定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3,24(2):70-72.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4]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研究所.广西药用植物名录[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
[5]广西中药资源普查办公室.广西中药资源名录[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
[6]覃海宁,刘演.广西植物名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7]周铜水,林东武,李瑞洲,等.12种骨碎补黄酮类成分定性定量分析[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6,27(9):540-543.
(责任编辑程碧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