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奉新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2017-03-21
命题人:郭云逸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所有试题均为必考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节日文化
①节日无论今古,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文化功能,就是调节民众生活。
由于古今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古今节日形态又有着明显的差异。
②古今节日都注意节日在一年中的适度分布,如一、三、五、七、九月的节日排列,以适应个人与社会的需要,但节期选择的观念古今有着根本的区别。
古代社会以农耕为主,人们靠天吃饭,人们注意自然时序与人文节序的对应,节日是人们划分时间段落的特定标志,人们依据它安排自己的生产与生活。
现代节日以现代社会文化体系为基础,在节期选择上已很少或不再考虑自然物候变化,是一种纯粹的社会选择。
现在,即使是传统节日,人们也只是继承了它的形式以及它与当代社会能够适应的内容。
③古今节日也注重人们的身心调节。
但传统节日主要在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希望通过各种节日庆典与仪式取得与自然的沟通。
因为在传统观念中,自然属特定神灵的支配,人们生产是否丰收,身体是否康健,事业是否发达,子嗣是否兴旺,都仰靠神灵的荫庇。
中国传统节日从其起源看几乎都与神灵信仰有关,如元日驱山臊恶鬼、五月五祭水神等,神灵信仰成为传统节俗的中心项目。
人们通过传统节俗活动密切了人神之间的联系,获得一种身心的放松和精神自足。
④而现代人们面对的是社会,人们需要调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现代节日的主
题是以公共活动的方式,实现人们之间的情感沟通。
通过节日这个人们共享的文化“平台”,密切社区成员乃至民族成员的联系,并展示民众的生命活力。
很多节日还保留了传统形式,但其民俗内容已演化为一般娱乐性质,娱乐是当代节日的主导原则。
如壮族的三月三,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等,都成为欢乐的群众集会。
⑤古今节日还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而在传统社会中,节日不仅是民众生活时段切分转换的标志,而且总表现为一种新旧的沟通与过渡,节日是一道道隐形的关口,过节与“度厄”成为节日形态的一体两面。
诸多节俗都是为了在关键时日给人们以精神的抚慰与生理的放松,祈求顺利过关与争取未来的幸运。
节日在民众生活中是文化传统、地方知识与道德精神的凝聚,民众社会的稳固,得力于民俗节日的周期性调节。
⑥而现代,虽然还没有一种生活样式能取代节日所具有的文化意义,但节日与生活实践没有深刻的内在联系。
人们往往没有了传统社会中所具有的那样浓烈的情感。
现在年节,在城市中,临近除夕才放三、五天假,除了比平时的购物热情稍高些外,人们很难有兴奋的感觉。
⑦节日文化的确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
我们在建构新的节日形态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它与当代社会的适应与协调,而且也应对传统节日文化资源有一个正确的估计,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资源,利用有效的传统形式,赋予它新的意义。
以公共娱乐项目为中心,给在现实生活中日益隔离的社会成员以平等交流的机会,让人们在情感交流中获得一种生命意识的体验。
正如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教授所指出那样:“把传统民间节日活动中那些确实带有生活情趣的一些活动,认真加以挑选和运用。
这样做,不但丰富了我们的新文化,也将使这种新文化确实地具有较多的民族色彩和感情。
”
1.下列对古今节日的“社会文化背景”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是()(3分)A.古代社会以农耕为主,人们靠天吃饭,传统节日与自然时序对应,有利于安排生产与生活。
B.传统社会中,除了有助于生活时段切分外,诸多的节俗,都是为了在关键时日给人们以精神抚慰和生理放松的。
C.在古代社会,神灵支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各个方面,人们希望通过节俗活动密切人神之间的联系,获得一种身心的放松和精神自足。
D.由于节日已与生活实践没有深刻的内在联系,现在社会尤其是城市中,人们对传统节日的感情已经有所淡漠。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3分)
A.古今文化节期选择的观念不同:古代节期考虑自然物候变化,现代节期考虑适应社会需要。
B.古代节俗活动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代节日活动是调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古今文化节俗的作用(或“身心调节的内容”)不同。
C.古今的节日在民众生活中皆是文化传统、地方知识与道德精神的凝聚,民众社会的稳固,得力于民俗节日的周期性调节。
D.作者认为,挑选和运用传统民间节日活动中与当代社会适应与协调的确实带有生活情趣的一些活动是在现代社会发挥传统节日的文化功能有效的手段。
3.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是()(3分)
A.传统的观念中,神灵支配着自然,庇佑人们生产丰收、身体健康、事业发达、子嗣兴旺。
B.社会进步了,人们更加文明理性,人们一般不再有传统社会中所具有的浓烈情感,但目前也还没有一种生活样式能取代节日所具有的文化意义。
C.现代节日是以现代社会为基础的,是一种纯粹的社会选择,它们继承了传统节日的形式以及它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内容。
D.现代节日以公共活动的方式开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人们希望通过节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们之间的情感沟通。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房玄龄,生而为宰相
水鹿
初唐的天空,星光灿烂。
在后人看来,这些光芒属于魏征、王珪、尉迟敬德、李世勣……一个个激情张扬的人。
他们思考、磋商、争辩,挺直了脊梁建功立业,做人成事。
然而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问题是:这么多个性鲜明的人,最容易骄傲不服气,碰撞成灾难性的内斗和党争。
他们太需要一个没有个性、没有激情的人,来做稳压器。
这个人,就是房玄龄。
他总是笑眯眯地洞明世事,又总是不吭声地隐忍委屈。
皇亲李神通攻击过他,重臣萧瑀攻击过他,“第一宠将”尉迟敬德也攻击过他,眼看都要变成朝里的“出气筒”了,可他还是和没事人一样。
他简直天生是给李世民做宰相的。
有一次房玄龄得了重病,一个口齿轻佻的小官吏开玩笑道:“宰相小病去探访有好处,如果病得快要死了,去探访也就没什么用了。
”有人将这话挑唆到房玄龄那里,房玄龄对此的反应是——见到那个随众来探访自己的小官吏时,笑着调侃一句:“你都肯来看我,那我一时半会儿还死不了啊……”
房玄龄还是出名的“怕皇帝”者。
急躁任性的李世民,也和大臣们一样,经常拿房玄龄当“出气筒”,越用越顺手。
房玄龄照例不争辩、不顶撞,逆来顺受,道歉了事。
有人因此讥讽老房“没骨气”,尤其是他身边还有傲骨铮铮的魏征作对比。
其实房玄龄心里很明白,李世民是个多么骄傲的人,成天被魏征骂来骂去又不能还嘴,难免心理不平衡。
那我老房做做自我牺牲吧,皇帝把气撒在我身上,总比他攒多了委屈以致决策失常要好。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次又一次心照不宣的表演:皇帝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发雷霆痛骂宰相,剥官落爵叫他回家待罪。
房玄龄也就乖乖回家,平静地告诉家人“把房子打扫打扫,待会儿皇帝要过来接我回去”。
而李世民果真就来接了,两人携手上车回宫,谁都不多说什么,好像发脾气那一幕从来就没发生过。
那些君臣的脾气,终于在性情温和、通达睿智的房玄龄手里,揉捏成方向一致、和衷共济的“合力”了。
但“老好人”房玄龄的本事绝不止于此,他有着令人惊叹的办事效率和实干能力。
李世民和魏征等人通过争辩讨论定下了大政方针,房玄龄就和他选拔的一批实用性人才一起埋头苦干,去实现贞观的宏图大卷。
贞观时代,朝廷全部官员只有643人,房玄龄做了22年的宰相——除了贞观的最后一年他已过世之外——他总是日复一日处理着繁杂的日常行政事务,让一个高度精简的行政机构,发挥出强大的作用,支撑起贞观之治的日常大局。
以致于李世民有时会抱怨他太过细致,警告说,身为宰相应该只管大事,把那些小事丢给下属就好。
可房玄龄还是继续“我行我素”地“琐碎”着。
当时尚书省下辖的各部里,工作最繁琐、最被士人看不起的,是管理财政预算和账目的“度支司”,一度无人肯任其职。
房玄龄竟以宰相之尊自任“度支郎中”,亲自把守着大唐国库。
这22年的殚精竭虑,比起早年辅佐李世民征战天下、决战玄武门,更值得记录在房玄龄一生功业的榜首。
诚如后世史学家所公认的那样:作为宰相,他开国有功,却从不突出自己;王珪、魏征以谏诤闻名,他就竭尽全力给他们提供机会;李靖、李世勣善于带兵,他就在后方做好后勤支持;每一个官员,他都能让他们在贞观时代淋漓尽致地展示才华;他没有一项拿得出手的“政绩工程”,然而天下人都知道,这个国家少不了他。
李世民也一样知道。
人生终是难免一死。
贞观二十二年,房玄龄走到古来稀的71岁。
在那个时代里,他已经是活得很长的老人了。
高龄带来的疾病难以克服,房玄龄的身体越来越差。
而此时,比房玄龄年轻许多的皇帝也已重病缠身,那太过绚烂的一生迅速地消耗掉了李世民的寿命。
重病
中的李世民,让人把房玄龄抬到殿中,在御座之侧放下,君臣对坐流泪,竟是相视无言。
回首他们在渭北秋风之中的初遇,时光已经流逝了32年。
一段浩浩汤汤的贞观时代,回荡着各种各样的旋律。
人们立德,立言,立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把自己独一无二的声音,铭刻在这个时代上。
“贞观”因此而朝气蓬勃、气象万千。
但贞观的第一宰相房玄龄,却在洪亮之声中沉默着,埋头忙于记录、整理、实施——他从来都没有自己的声音,他的声音就是“贞观”。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是()(3分)
A.本文开头写了魏征,王珪等人的激情张扬、骄傲。
个性鲜明,为的是反衬房玄龄的沉稳、低调大度的性情。
B.房玄龄是出名的“怕皇帝”者,他被皇帝当作“出气筒”,逆来顺受,他的软弱性格导致他做事也不干脆。
C.房玄龄作为宰相处理政事的人文环境并不太好,作者描写人文环境,突出了房玄龄的执政能力和隐忍性格。
D.作者在叙事时,通过运用把人物放置在具体的场景中来刻画的手法,使传主的形象血肉丰满。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
......是()()(4分)A.文中叙述一个口齿轻佻的小官吏开房玄龄玩笑的事件,从房玄龄的回话中可以看出房玄龄的机智。
B.房玄龄身为重臣,几十年来,没有做过大事,处理的都是一些琐碎的事情,以至于君王李世民抱怨、警告他。
C.文章写李世民的急躁、骄傲、任性的性格是为了侧面表现房玄龄的温和、通达、睿智等性情。
D.从小官吏开房玄龄的玩笑、被君王遣回家、君臣年高体衰时惺惺相惜等方面来突出传主形象,以小见大,可谓匠心独运。
E.本文用鲜明的事例反映人物形象,也通过作者的评述补充人物形象,行文叙评结合,以评为主,使人物形象鲜明丰满。
6.文末“他从来都没有自己的声音,他的声音就是‘贞观’”,这句话的内涵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进行概括。
(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9题。
原阳秋
香菜又叫芫荽,可她更喜欢把它叫香菜。
听听,香,菜。
不由分说气势逼人地就把香字占了去,这股子傲娇劲儿,啧啧。
不过,名字和味道都很傲娇的香菜真到成了菜的时候,就
显出了矫情。
乍一看似乎挺低调,因它从不做主菜,只是一道配菜。
只是凉菜的底边儿,热菜的俏尖儿,煲汤时也是最后一道花色儿。
可是再细品,这低调不是真低调,有没有它,菜的品相还真是不太一样。
该有它的时候没有它,菜到底就短了些微的精气神儿。
香菜成了她厨房里的日常,每一顿都离不了。
可市场上十有八九见到的都是大香菜,大杆子大叶儿,样子糙,香味儿也跟着糙。
好香菜要水嫩嫩的,一点儿不能干。
还不能久放,一放两三天,蔫样子就出来了。
为了香菜,她没少发愁。
说来好笑,为香菜发愁,也不算是个正经事儿。
那天,她在小区闲逛。
逛着逛着,她就闻到了香菜味儿。
这香菜味儿是很随意的,随意里却有着一种浓郁,她直觉来了:好香菜。
她小心翼翼地循着这味道,轻手轻脚地跟踪着,走了不多一会儿,眼前果然就出现了一盆香菜。
香菜种在一个废弃的花盆里,刚刚长出了俏模样。
半尺高,婷婷袅袅,细碎的叶子嫩嫩地擎着。
她蹲下来,摸了摸她们的绿叶子,又摸了摸盆里的土,那土有点儿黏手的润。
真是一盆好香菜。
真想掐两棵。
她犹豫了一会儿,终于还是掐了。
回家配了紫菜和虾米,吃了一顿虾肉馄饨。
味道好极了。
有一次就有两次,越掐她越觉出了这香菜的好。
现掐现吃的新鲜劲儿也着实让人惦记。
也是奇怪,她从秋天掐到冬天,又从冬天掐到春天,掐了一次又一次,居然一次也没有碰见过那个主家。
掐着掐着,香菜还又多出了一盆。
有一天,她在厨房忙着,腾不出手,便喊儿子去掐。
“我不去偷。
”儿子断然拒绝。
“怎么叫偷?”她恼了。
“人家知道不?不知道就是偷。
”儿子言之凿凿。
“我倒想告诉人家,可找不着人。
”她气得要撂勺子。
“你找了没?诚心找能找不着?”小家伙要把她给噎死了。
怎么找?偌大的小区,还真是毫无头绪。
贴个启事:寻找香菜主人?这也太可笑了吧?她寻思,这香菜主人是个什么人呢?是退休的老人家吧?千万别碰到个老太太,老太太多半是难缠的,她又该怎么脱身呢?
她仔仔细细地琢磨了好几天,终于想好了,每次给一块钱,而且必须是硬币,半深半浅埋在盆里,这样主人总能看到吧,也不至于风吹了。
从此,她掐得越发踏实了。
那一天,她又去掐香菜,刚刚直起身,就看到一个老太太在看着她。
“你这香菜,是在这盆里掐的吧?”老太太口气很平静,却是一副押解罪犯指证现场的口气。
她站住,点点头,谄媚地笑笑,回头指指那个盆:“您种的?”
“嗯。
”老太太的脸突然硬起来,“吃人家的菜,也不打个招呼啊?”
“找不着人。
总不能整天蹲在这里等吧,还是挨家挨户问?还上班呢,特别忙。
”她忐忑着奋力往语气里注入诚恳,“我每天放了1块钱的。
”
“都是你放的?十二块。
我是卖菜的?”老太太脸更硬了。
“对……我不是那个意思。
”她有点儿心慌,果然是个难缠的老太太。
“不是钱的事儿。
我不缺那点儿钱。
”老太太又说。
“知道,我知道。
”她赶紧应答,“您的劳动,很辛苦的。
”
她有些后悔掐那些香菜了。
“好吃不?这是原阳秋。
”老太太终于又开了口。
“好吃,好吃,真好吃。
这香菜……还分种类啊?”她暗暗松了口气,“过两天,我也去买点儿种子,跟您学种香菜吧。
”
“不是特别忙么?你知道啥时候浇水?浇多少?你们年轻人,啥都不知道。
就知道吃。
”
她乖乖点头,任老太太抢白。
老太太回身看一眼楼群:“住几号楼?”
“三号楼一单元。
”——又有点儿悬心,不会是去物业告她一下吧?
她看着老太太的脸色,把手里那根香菜递了过去:“还给您。
”
“嗤,”老太太倒是一副气笑了的样子,“都掐下来了,还我干啥?”
“那,您的香菜,我以后还能吃不?”
“这人,我还甩不脱了。
”老太太又笑了,“以后,吃你自己的。
也别往盆里放钱了。
”
“哦。
”她有些落寞。
说到底,这老太太,还是小气呢。
——她打了一下自己的脸。
呸,这念头起得没良心呢。
不能太贪婪不是?碗米养恩,斗米养仇。
难不成人家的好香菜还养出了自己的小怨恨?
一周后,她发现自己家的单元门口,出现了一个花盆。
花盆里,种的也是香菜。
她端详了好一会儿,这香菜和老太太盆里的一模一样,也是原阳秋呢。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
......是(4分)()()A.小说的首段写香菜有一股子傲娇劲儿,是一道低调的配菜,有了它,不仅菜的品相好,也多些微的精气神儿,这样写突出了香菜的特别。
B.小说中“儿子”虽着墨不多,却是作者肯定的人物,他不肯去摘别人家的香菜,可
以看出他的正直,也反衬出他母亲的自私和贪小便宜。
C.小说注重写出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如在被老太太拒绝后,“她”有些落寞,继而责怪老太太小气,马上又自责,充分展现了“她”的性格。
D.小说善于从细微处暗示情节内容,为下文作铺垫,香菜虽然种在一个废弃的花盆里,但是模样俏,盆里的土还有点粘手的润,暗示是有人精心养的。
E.小说以散文化的语言,舒缓细腻的笔调,围绕“一盆原阳秋”叙述了“她”和“老太太”之间发生的故事,充满邻里之间的融融温情。
8.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老太太”的形象特点。
(6分)
9.“她”的形象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余珊,字德辉,桐城人。
正德三年进士。
授行人,擢御史。
庶吉士许成名等罢教习,留
翰林十七人。
珊以为滥,疏论之。
语侵内阁
..,不纳。
巡盐长芦,发中官奸利事。
为所诬,械
系诏狱
..,谪安陆判官。
移知澧州。
世宗立,擢江西佥事,讨平梅花峒贼。
迁四川副使,备兵威、茂。
嘉靖四年二月应诏陈十渐:纪纲之颓,风俗之坏,国势之衰,外裔之强,邦本之摇,人才之凋,言路之塞,邪正之淆,君臣之暌,灾异之臻。
“此十者,天子有一,无以保四海
..。
陛下圣明,何以致此,无乃辅弼召之欤。
窃见今日之为辅弼第一人者,徒以奸佞,伴食怙恩,致上激天变下召民灾中失物望臣逆知其非天下之第一流而陛下乃任信之不至于鱼烂不已。
愿亟去其人,更求才兼文武如前大学士杨一清,老成厚重如今大学士石珤者,并臵左右,庶弊政可除,天下可治。
臣又闻献皇帝好贤下士,容物恕人,天下所共知也。
今议礼诸臣,一言未合,辄以悖逆加之。
谪配死徙,朝宁为空。
此岂献皇帝意?非其意,虽尊以天下,无当也。
陛下何不起而用之,使骏奔清庙,以慰献皇帝在天之灵哉!”疏反覆万四千言,最为剀切,帝付之所司。
其所斥辅弼第一人,谓费宏也。
珊律己清严,居官有威惠。
外艰
..归,士民祠之名宦。
后副使胡东皋谒祠,独顾珊叹曰:“此吾师也。
”服阙,以故官莅广东。
终四川按察使。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是(3分)()
A.致上激天变/下召民灾/中失物望/臣逆知其非天下之第一流/而陛下乃任信之/不至于鱼烂不已。
B.致上激/天变下召民灾/中失物望/臣逆知其非天下之第一/流而陛下乃任信之/不至于鱼烂不已。
C.致上激/天变下召/民灾中失物/望臣逆知其非天下之第一流/而陛下乃任信之/不至于鱼烂不已。
D.致上激天变/下召民灾中失物/望臣逆知/其非天下之第一/流而陛下乃任信之/不至于鱼烂不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3分) A.内阁,最早出现于明朝,其最高领导称首辅,其次为次辅,其余皆称群辅。
B.诏狱,是皇帝直接监管的监狱,罪犯多是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的高级官员。
C.四海,古代认为中国的四周环海,因而称四方为四海,用来指称天下、国家。
D.外艰,是指外任,到边关任职。
古代官员离开京城外调做官称为“出”,一般有贬谪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3分) A.余珊早年官微,言轻招祸。
他批评朝廷任用的官员过多,而且牵扯到内阁官员,建议不被采纳;他揭发宦官谋取私利,反被诬陷,遭牢狱之灾。
B.余珊直言敢谏,不惧权威。
他做四川副使时,应诏进言,直指朝廷存在的十种潜在弊端。
C.余珊奉诏上奏,态度鲜明。
他在奏章中指出当朝首辅费宏不称职,建议尽快除去他,也指出应善待重用杨一清、石珤等人。
D.余珊恩威并施,受人爱戴。
他为官威严而有恩惠,士人百姓将他列为名宦为他立了生祠,被胡东皋尊奉为师。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并置左右,庶弊政可除,天下可治。
译文:
(2)一言未合,辄以悖逆加之。
谪配死徙,朝宁为空。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
......是( )
A.诗歌首句劈头自问,其中暗含诗人无所事事的烦闷。
B.三、四句用“古树”和“秋声”交代诗人居住的环境。
C.“鲁酒不可醉”中的“鲁”指的是当时诗人所在地——山东,这句诗是说鲁酒不能醉人。
D.第六句“空复情”中“空”的意思是徒劳地、白白地。
E.最后两句是说想要解除思念就跟随汶水一路南行。
15.从结尾来看,这是一首思念之作,请简要说明中间四句是如何表达思念之情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
②杜甫《登高》中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白居易《琵琶行》中写音乐婉转流畅的相关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
.....是(3分)()
①在大众传播媒介高度发展的今天,“名人”辈出,而过去要成为名人必须在某一领域
出类拔萃,才能通过薪火相传
....、书籍记载等方式广为人知。
②虽然离开母校多年,但一提起各位老师的名字,我就能回想起他们在讲台上讲课的样
子,他们对我耳提面命
....的教导,我一刻都不能忘。
③1月16日,50余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国际组织主要负责人,数以千计的全球商
业精英纷至沓来
....,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
④登上凌云山山顶,遥望江水从苍茫中迤逦而来又奔流不息地融入苍茫的远方,真有一
种回肠荡气
....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