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八年级下册论述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八年级下册论述题
一、土地改革相关。
题目1:
论述土地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
解析:
- 背景。
- 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还未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
-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 内容。
-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 意义。
- 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 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 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 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一五计划相关。
题目2:
论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背景、基本任务和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其意义。
解析:
- 背景。
-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
- 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
- 基本任务。
-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 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 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 主要成就。
- 工业方面: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 交通运输业: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 意义。
-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三、三大改造相关。
题目3:
论述三大改造的内容、形式和历史意义。
解析:
- 内容。
-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 形式。
- 农业、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组织生产合作社。
- 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采取赎买政策。
- 意义。
-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 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四、“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相关。
题目4:
论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背景、主要表现及其严重失误的原因和教训。
解析:
- 背景。
- 1958年,党中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 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 主要表现。
- “大跃进”: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大幅度地提高计划指标。
在工业上,大炼钢铁。
- 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是“一大二公”,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将农业合作社合并为人民公社,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 失误原因。
-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对国情认识不足。
- 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 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 教训。
- 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 要立足本国国情,实事求是。
- 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五、文化大革命相关。
题目5:
论述“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开始标志、主要危害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解析:
- 原因。
- 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 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 国际形势紧张,中国面临着外部压力。
- 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发展。
- 开始标志。
- 1966年,“五一六通知”的发出,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 主要危害。
- 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
- 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大批工厂、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 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受到严重摧残,优秀的文化遗产遭到破坏。
- 社会思想和风气遭到严重毒害。
- 启示。
- 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 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 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阶级斗争问题。
六、改革开放相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题目6:
论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解析:
- 背景。
- 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为农村改革提供了政策支持。
- 内容。
- 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
- 意义。
- 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
- 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 为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中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七、经济特区相关。
题目7:
论述我国设立经济特区的背景、目的和经济特区在我国改革开放中的重要意义。
解析:
- 背景。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需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对外开放道路。
- 当时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需要吸引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
- 目的。
- 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 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试点,探索对外开放的新途径。
- 意义。
- 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 为我国的改革开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带动了沿海地区及内地的发展。
八、国有企业改革相关。
题目8:
论述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
解析:
- 背景。
-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缺乏活力,存在政企不分、企业缺乏自主权、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
- 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 主要内容。
- 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 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 意义。
- 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 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九、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关。
题目9:
论述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解析:
- 背景。
-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交流、融合过程中,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
- 历史上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不平衡,需要一种符合国情的民族政策来保障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
- 内容。
-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 意义。
- 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
- 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 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十、“一国两制”相关。
题目10:
论述“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背景、内涵和成功实践的意义。
解析:
- 背景。
- 香港、澳门、台湾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
- 实现祖国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
- 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
- 内涵。
- “一国两制”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 意义。
-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
- 洗刷了中国人民的百年耻辱,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 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成功范例,对保持香港、澳门的长期繁荣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
十一、香港回归相关。
题目11:
论述香港回归的背景、过程和历史意义。
解析:
- 背景。
- 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 “一国两制”构想为香港回归提供了可行的方案。
- 香港租期即将届满,英国无力继续维持对香港的殖民统治。
- 过程。
- 1982年,中英开始就香港问题进行谈判。
- 1984年,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 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 意义。
- 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 对保持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 为澳门回归和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成功范例。
十二、澳门回归相关。
题目12:
论述澳门回归的背景、过程和历史意义。
解析:
- 背景。
- 与香港回归背景相似,中国国力增强,“一国两制”构想的推动。
- 澳门也面临租期届满的问题,葡萄牙对澳门的殖民统治难以继续维持。
- 过程。
- 1987年,中葡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 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 意义。
- 澳门回归是中国统一大业中的又一盛事,洗雪了中国的百年国耻。
- 有利于保持澳门的长期繁荣稳定,促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 进一步推动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借鉴。
十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相关。
题目13:
论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解析:
- 背景。
- 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需要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 为了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提高中国企业的竞争力。
- 过程。
- 1986年7月,中国正式提出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
- 经过长达15年的谈判,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决定。
-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意义。
- 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有利于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 促进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了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 对世界经济发展也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十四、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相关。
题目14:
论述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背景、主要内容和在新中国外交实践中的体现。
解析:
- 背景。
- 新中国成立时,国际形势复杂,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和包围威胁。
- 新中国需要在国际上站稳脚跟,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发展经济。
- 主要内容。
- 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即不依附于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不屈从于任何大国的压力。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 体现。
- 在建国初期的“一边倒”外交政策中,虽然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但仍然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 在与印度、缅甸等国的外交关系中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在后来的外交实践中广泛应用,如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十五、万隆会议相关。
题目15:
论述万隆会议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解析:
- 背景。
- 亚非地区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许多国家取得了独立。
- 亚非国家希望加强团结与合作,共同反对殖民主义,发展民族经济。
- 主要内容。
- 1955年,亚非29个国家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会议。
- 会议主要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 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 意义。
- 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 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 从万隆会议开始,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十六、中美关系正常化相关。
题目16:
论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背景、过程和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解析:
- 背景。
-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挑战,美苏冷战进入苏攻美守的态势。
- 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 中苏关系恶化,美国也有改善同中国关系的需要。
- 过程。
- 1971年,“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关系改善的大门。
-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 影响。
- 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 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促进了中美两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十七、中国科技发展相关(“两弹一星”)
题目17:
论述“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背景、主要历程和意义。
解析:
- 背景。
-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新中国进行封锁、威胁。
- 为了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保卫国家安全,需要发展强大的国防力量。
- 主要历程。
- 1960年11月,我国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 意义。
- 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 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
- 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十八、中国教育发展相关(义务教育的普及)
题目18:
论述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解析:
- 背景。
-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建设需要大量有文化知识的人才。
- 我国人口众多,教育水平总体较低,文盲率较高。
- 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教育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 过程。
- 国家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