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内容主旨:

自十六国以来,北方民族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冲突中出现了交融的趋势。面对前秦覆亡的教训,为巩固政权,北魏孝文帝顺应趋势,推行汉化改革,迎来了民族交融的高潮。不同文化在相互交融中彼此影响,共同发展,丰富了中华民族物质文化生活,同时也为隋唐的统一与繁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建立、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大交融等基本史实。

运用多元史料透过民族关系的转变建构民族交融的历史,初步掌握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懂得历史壁画在集证、辨据上的价值。

明确北方虽然长期处于政权分立的战乱状态,但在民族交往和民族冲突交织下,民族交融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重点难点:

重点:北方民族关系的变化

难点:从民族关系看民族交融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出示《西晋时少数民族内迁》图。

设计意图:地图引入对民族关系的探讨,导入本课主题

过渡:我们首先来看西晋灭亡后,北方政权的变化。

环节二:出示西晋后北方政权变化图

设计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掌握北方政权变化的基本史实,对北方形势有一定的认识

过渡:连绵的战争,使北方遭到了极为严重的破坏。但同时,随着少数民族政权的一一建立,胡汉文明之间的碰撞也愈发激烈。

环节三:出示两幅“酒泉丁家闸十六国壁画”、《资治通鉴》和《晋书载记》的相关记载,分析得出虽然处于战乱,但随着各民族频繁的交往和交流,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初步体会战争的两面性。

设计意图:懂得历史壁画在集证、辨据上的价值。

过渡:苻坚就是这种形势下,依靠武力统一北方的。

环节四:出示《资治通鉴·淝水之战》相关材料,分析淝水之战的失败

设计意图:知道虽然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但是民族的隔阂还是存在的,光靠武力是无法统一的。

过渡:淝水之战后,前秦迅速衰败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直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局势才稳定下来。

环节五:出示孝文帝改革相关史料

设计意图:理解孝文帝汉化措施的意义,认识到孝文帝改革让存在于鲜卑贵族和汉人文士间的文化隔膜被进一步破除。

环节六:出示两位历史学家对孝文帝改革的评论

设计意图:初步学会多角度评价历史人物的事迹

过渡:孝文帝汉化政策,对于南朝的汉人文士构成了相当大的吸引力。

环节七:出示《周书・魏玄传》

设计意图:从另一侧面证明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认同上的成功。

过渡:在孝文帝改革的推动下,迎来了民族交融的高潮。

环节八:问题提问:北方民族大交融,对我国历史产生的影响。

设计意图:点出交融由表层向深层发展,升华本课主题

小结:结合板书,师生共同总结。最后从这节课来看,西晋后,民族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明确北方虽然长期处于政权分立的战乱状态,但在民族交往和民族冲突交织下,民族交融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设计意图:前后呼应,有始有终。

结构板书:

前秦衰亡

民族隔阂

冲突交往、交流交融趋势孝文帝改革(汉化)交融高潮

(表层)民族认同(深层)

丰富中华民族奠定隋唐统一

物质文化生活与繁盛的基础

资料附录:

1、猛为相,刚明清肃,善恶著白,劝课农桑,练习军旅。由是国富兵强,战无不克,秦国大治。——《资治通鉴》

2、猛…外修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教以廉耻。…于是兵强国富…猛之力也。

——《晋书载记》3、秦王坚会群臣于太极殿,议曰:“自吾承业,垂三十载,四方略定,唯东南一隅,未沾王化。今略计吾士卒,可得九十七万,吾欲自将以讨之,何如?

——《资治通鉴·淝水之战》4、北魏统治者面临着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前秦淝水一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

——樊树志:《国史概要》

5、(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魏书》

6、北魏孝文帝……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在文化上汇通南北,大量汲取南朝文化,不仅补充了北朝文化的缺失,更有助于消除南北歧见。

——胡阿祥《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7、(孝文帝)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四《魏孝文迁洛》

8、魏玄……六世祖休,仕晋为鲁郡守,永嘉南迁……自梁归魏。——《周书・魏玄传》

教后反思:

基于本课围绕民族交融的主旨,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处理,连接了之前学习的内容,从西晋灭亡开始,通过民族关系的变化来构建民族交融的历史。这节课有一定深度,因此在教学时,也尽可能让学生听懂让学生多参与,所以选用的材料都是相对简单,尽可能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我所有的教学内容,主旨、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设定均围绕民族关系展开,我整堂课就在完成一个过程与方法,即通过多元史料建构民族交融的历史,让学生们能通过这节课更好的对民族交融有一定的,哪怕是特别粗浅的理解。

从授课结果来看,学生对本课参与度很高,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度也非常好,总体来说还不错,但是授课中其实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主要有1)材料的代表性问题。材料8中回归者并不是个著名人物,不具有典型性。2)部分地方有点推论过度,还需要语言铺设。3)历史壁画的证史运用,没有很好的交代背景,也没有铺陈文献史料加深学生对如何证史的理解。从中可以看出,本人还需要更多的磨练自我,多加思考,继续提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