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

合集下载

水稻稻瘟病菌侵染机理及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菌侵染机理及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菌侵染机理及综合防治技术水稻稻瘟病是水稻上一种严重的病害,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水稻种植区,对水稻产量和品质造成极大影响。

稻瘟病菌的侵染机理及综合防治技术是水稻生产中重要的研究内容。

本文将从水稻稻瘟病菌的侵染机理、常见的防治技术以及综合防治技术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稻瘟病菌的侵染机理稻瘟病是由水稻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引起的,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能够造成水稻叶片、茎秆、穗部等各个部分的损害的病害。

稻瘟病菌侵染机理包括感染、侵入、萌发、扩散和繁殖等几个过程。

首先是感染阶段,稻瘟病菌通过各种方式进入水稻植株内,如空气传播、水流传播、工具传播等。

其次是侵入阶段,稻瘟病菌通过伤口、气孔等途径进入植株内。

接着是萌发阶段,稻瘟病菌开始在植株内生长并形成菌丝。

然后是扩散阶段,菌丝进一步扩散并感染更多的组织。

最后是繁殖阶段,稻瘟病菌通过生殖孢子等方式继续在植株内繁殖,导致病害扩散。

稻瘟病菌的侵染机理说明了稻瘟病的侵害过程,为后续的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常见的防治技术在农业生产中,为了控制稻瘟病的发生和发展,人们开发了各种各样的防治技术。

常见的防治技术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抗性育种、栽培管理等。

化学防治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一种技术,主要是利用化学农药进行喷洒,以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

化学农药在控制效果上具有速效性和强效性的优势,但也存在着破坏生态环境、产生药害和药残等问题。

生物防治是通过利用微生物或者其他生物制剂对稻瘟病进行控制。

这种方法具有环保、可持续的特点,对植株和人体都没有明显的毒害作用。

但其防治效果相对较慢,需要在病害发生前进行预防性施用。

抗性育种是通过育种技术培育出对稻瘟病具有抗性的水稻品种,以减轻病害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抗性育种是一种长期的防治策略,对于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和维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栽培管理是利用种植密度、植株间距、施肥、灌溉等农业措施,调整水稻生长环境,减少稻瘟病的发生和流行。

水稻稻瘟病菌侵染机理及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菌侵染机理及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菌侵染机理及综合防治技术水稻稻瘟病是由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 Cav.)引起的一种重要病害。

稻瘟病菌在水稻上侵染的机理主要包括感染、侵入、生长和繁殖四个过程。

综合防治技术主要包括合理田间管理、抗病品种筛选和施用化学药剂三个方面。

稻瘟病菌感染水稻主要通过孢子传播。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稻瘟病菌分生孢子会在稻田中产生,经风雨等自然因素传播到水稻叶片上。

感染过程中,稻瘟病菌孢子利用胶质酸和降解酶对水稻表皮进行降解,进而附着在水稻叶片上。

稻瘟病菌的侵入过程主要通过产生侵入毛管和毒针等结构来进一步侵入水稻叶片内部。

在水稻叶片内部,稻瘟病菌在细胞间隙中生长和繁殖,最终导致水稻叶片出现黑色斑点和长型病斑。

综合防治稻瘟病的首要方法是合理的田间管理。

包括合理的施肥、田间排水、整地和种植密度等措施。

合理施肥能使水稻生长健壮,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

田间排水是控制稻瘟病菌传播的重要手段。

适时整地和保持适当的种植密度可以减轻水稻叶片间的湿度,降低稻瘟病菌的侵染。

选育抗病品种也是综合防治稻瘟病的重要方法。

选育抗病品种可以通过抗病基因的引入或提高水稻自身的抗病能力来降低水稻叶片被稻瘟病菌侵染的可能性。

目前已经选育出了多个抗稻瘟病的品种,并且通过杂交选育等方法进一步提高抗病品种的抗病性。

化学药剂的施用是综合防治稻瘟病的常用手段。

化学药剂主要通过抑制稻瘟病菌的生长和繁殖来控制病害的发生。

目前常用的化学药剂有铜制剂、有机锡类药剂和三唑酮类药剂等。

化学药剂的施用需要根据病情和环境条件来决定,同时注意使用过程中对环境和人体的安全。

水稻稻瘟病菌侵染机理及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菌侵染机理及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菌侵染机理及综合防治技术水稻稻瘟病是由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引起的一种寄生性真菌病害,对水稻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稻瘟病菌的侵染机理包括侵染结构形成和病原菌的侵入。

稻瘟病菌的侵染过程主要包括五个阶段:萌发、侵入、扩展、蔓延和分化。

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在湿润环境下发芽形成萌发管。

然后,萌发管逐渐穿透稻叶表皮并侵入叶片内部。

一旦进入叶片,病原菌会分化出很多的侵染结构,这包括肉眼可见的病斑(即黑点)和显微镜下可见的侵染孔、菌丝和侵染指令器。

侵染结构在稻瘟病的病原凉白油产生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稻瘟病菌通过侵染结构的形成和侵入叶片内部使得菌丝可以快速扩展,然后蔓延到其他叶片并形成新的感染病斑。

在此过程中,病原菌还会释放一些毒素,如蛋白质分泌物(AVR蛋白)等,来抑制宿主植物的免疫系统。

稻瘟病菌的分泌物可以抑制植物的防御反应,使得病原菌更容易侵染植物细胞并形成病斑。

为了控制稻瘟病的传播,需要采取综合的防治技术。

采用抗病品种是一种重要的防治措施。

通过育种选育出具有抗病性的水稻品种,可以减少病原菌的侵染和传播。

合理的田间管理也是防治稻瘟病的关键。

包括合理的施肥、灌溉和间套作物等,可以提高植株的免疫力,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喷洒药剂也是一种常用的防治方法。

三环唑、吡咯酮和吸收菌腈等化学药剂可以有效抑制稻瘟病的发生。

由于药剂使用过量会导致病菌出现抗药性,因此合理使用药剂并遵循剂量和频次是十分重要的。

生物防治也是防治稻瘟病的一种有效手段。

利用具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来控制稻瘟病的发生,如拮抗菌和溶解菌等。

这些微生物可以通过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侵染,来减少病害的发生。

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水稻稻瘟病是一种严重危害水稻生产的病害,其发生率高、危害大、传播迅速,给水稻生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为了有效地防治水稻稻瘟病,需要采用综合防治技术,从源头控制病原体的传播和繁殖,加强管理措施,提高抗病能力,以达到防治的目的。

一、病害特点水稻稻瘟病是由稻瘟病菌引起的,属真菌类,其菌丝生长在叶片、茎、花序和穗上,病原菌侵染后能直接破坏叶片、茎、花序和穗的正常生长,导致作物减产,严重者可导致稻穗颗粒状泡状,使庄稼失去收获价值。

稻瘟病菌具有很强的生存能力,可以通过种子、土壤和空气传播,整个生殖季节都可能感染,因此防治水稻稻瘟病需要长期持续的控制和管理。

二、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水稻稻瘟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科学家研究发现,不同品种的水稻对稻瘟病菌的抗病能力各不相同。

因此,应该特别选用抗病性好的品种进行种植,既能减轻病害发生的程度,又能提高产量,达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合理施肥做好水稻的施肥工作也是防治水稻稻瘟病的重要一环。

科学家研究发现,合理的施肥能够提高水稻的免疫力,增加水稻对病害的抵抗能力,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

在施肥时,应按照养分需求和作物生理特点进行施肥,合理控制氮肥、磷肥、钾肥等营养元素的供应,避免病菌在富有营养的环境中生长和繁殖。

3、防治和清除病源为了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生,需要充分进行病源防治和清除工作。

对于已经感染稻瘟病的植株,应及时割除和清除,并将其深埋在地下,避免病毒污染土壤和空气,防止病菌传播。

同时,也要注意加强田间管理,保持稻田整洁清爽,避免病原体在作物生长过程中传播和繁殖。

4、合理使用化学药物如无特殊情况不建议一般使用化学药物进行治疗。

若水稻稻瘟病病情严重,必须运用化学药物进行治疗,应该选择可靠安全的药品,并按照指定剂量、用药期限和用药方法进行使用,避免对庄稼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同时在管理过程中要做好药物残留监测和田间巡查等工作,确保水稻生产的质量和安全性。

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稻瘟病向来是水稻的天敌,因其流行性和灾害性常造成惨重的损失,甚至颗粒无收。

下面为大家的介绍的就是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一、物理防治
1、选用抗病良种:这是防治稻瘟病的最有效措施,特别是选新育的免疫、高抗高产水稻品种。

2、减少菌源:及时处理田间病稻草,可将病稻草集中烧掉。

3、种子消毒:可用75%三环唑2000倍液,浸种24小时。

或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用强氯精1000倍液浸种。

4、加强栽培管理:秧田应选用排灌良好、土壤肥沃、光照充足的田块育秧,均匀撒播,培训壮秧,对抗稻瘟病有一定作用,大田期实行合理密植,采用条栽方式;施肥做到基肥足,追肥早,氮磷钾配合,比例要符合品种需肥规律;实行合理浅灌,分蘖末期进行排水晒田,孕穗到抽穗期要做到浅灌;应用生物多样性进行防治。

二、药剂防治
1、带药移栽:栽秧前2-3天每亩用75%三环唑喷雾。

2、苗瘟、叶瘟防治:每亩用75%三环唑30克或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45公斤喷雾预防,或用40%稻瘟灵100毫升进行防治,或用50%稻瘟净乳剂或40%稻瘟净600-800倍液喷雾。

3、穗颈瘟预防:穗颈瘟的药剂抓住关键生育期(破口5%和齐穗期两次预防)。

可选用75%三环唑25克/亩、40%硫环唑200ml/亩、40%富士一号乳油100ml/亩,在破品5%时结合穗颈瘟的预防加5%井岗霉素预防稻曲病。

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方法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一定要记住哦!希望小编的介绍能为大家带来帮助。

想要了解更多病虫害的信息,请关注火爆农资资讯。

水稻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
意义。

然而,水稻生产中经常受到稻瘟病的侵害,给农民带来了很大
的经济损失。

为了有效防治水稻稻瘟病,保障水稻产量,实施综合的
防治措施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从优质种子选育、田间管理和化学控
制等方面,介绍水稻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一、优质种子选育
1. 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通过繁育、筛选,选育出对稻瘟病抵抗力
较强的水稻品种,提高整体的抗病性。

2. 种子处理:在播种前,对水稻种子进行处理,可以通过浸泡在5%的盐酸中10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然后在阴凉通风处晾干,可
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二、田间管理
1. 合理地培育土壤:在田间管理中,保持土壤适宜的湿度和通风性,为水稻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

2. 清除聚集中的杂草:水稻生长期间,定期清除田间的杂草,减少
病害的传播途径。

3. 合理的灌溉控制:避免过度灌溉和积水,以减少稻瘟病菌的繁殖
和传播。

4. 种植制度轮作:通过轮作,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可与其他非稻瘟病作物进行轮作,如小麦、玉米等。

三、化学控制
1. 预防性喷药:在水稻生长期间,定期使用药剂进行喷洒,如代森锰锌等有防治稻瘟病效果较好的药剂。

2. 解毒剂的使用:当田间水稻确诊感染稻瘟病时,可以使用解毒剂进行喷洒,如硫酸锌等,将有利于水稻恢复生长和健康。

综上所述,水稻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措施包括优质种子选育、田间管理和化学控制三个方面。

通过科学地实施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水稻稻瘟病的发生,提高水稻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水稻稻瘟病菌侵染机理及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菌侵染机理及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菌侵染机理及综合防治技术水稻稻瘟病是由水稻稻瘟病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病害。

稻瘟病菌主要寄生在水稻叶片和茎秆上,引起水稻呈现黄化、枯死等症状,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本文就水稻稻瘟病菌的侵染机理及综合防治技术进行分析和探讨。

1. 病原菌感染途径水稻稻瘟病菌主要通过叶面、土壤和种子传播。

其中,叶面传播是最为普遍的途径。

在高湿条件下,病原菌在叶面产生孢子,随着水珠滴落或被昆虫等介体传播到健康的水稻植株上,感染健康植株后,在植株内部产生病斑。

2. 病原菌的生长繁殖水稻稻瘟病菌繁殖速度快,生长温度适宜范围为18℃~30℃,在25℃左右生长最为迅速。

病原菌在水稻叶片或茎秆上繁殖,产生大量的孢子,并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传播到更多的水稻植株上。

3. 病原菌侵染机制水稻稻瘟病菌侵染水稻植株的过程中,主要涉及菌丝侵入叶片和茎秆后,繁殖产生的胞子侵入新的植株。

在侵染过程中,病原菌引起植物组织的细胞膜破坏和代谢产物生成,导致水稻叶片出现黄化和蟹爪状变形等症状。

1. 化学防治化学药剂防治是目前防治水稻稻瘟病最为广泛使用的方法之一。

在病情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化学药剂能够快速有效地控制病情,并减少病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但是,由于药剂在大量使用过程中对环境和生态构成的压力较大,因此,化学防治需要慎重使用。

2.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一种防治方法。

通过引入具有杀菌功能的微生物或其他生物资源,控制水稻稻瘟病病害发生。

比如可以使用枯草芽孢杆菌和链格孢菌,用其产生的代谢产物抑制病原菌生长,从而达到防治的目的。

生态防治是一种以生态学为基础的防治方法,主要从整体上考虑防治病害。

生态防治方法一般需要使用生态资源调控,通过改善土壤环境、植物生长结构等来增强植物自身的抗病能力。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较少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有利。

总之,水稻稻瘟病菌的侵染机理复杂,光靠一种防治方法往往不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

建议可以通过生物防治和生态防治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综合防治,做到针对症状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最大限度地减少水稻稻瘟病的危害。

水稻稻瘟病菌侵染机理及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菌侵染机理及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菌侵染机理及综合防治技术水稻稻瘟病是由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 Cavara)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水稻病害。

该病菌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下生长迅速,症状表现为叶片上出现黄褐色的小斑点,逐渐扩大并汇合形成长条状或不规则形的病斑。

严重感染时,叶片呈焦枯、干瘪状,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稻瘟病菌的侵染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病菌入侵:病原体主要通过氛围孢子、分生孢子或腐生体进入植株。

氛围孢子主要通过水流或气流传播,进入植株后,侵入叶片上皮组织。

分生孢子直接通过叶片上皮组织透过,或通过伤口侵入植株。

腐生体则通过伤口侵入植株。

2. 病原体的生长:病原菌在寄主体内通过产生酶类和毒素等物质破坏植物组织,从而造成寄主的病症。

病原菌在寄主体内长出菌丝,通过菌丝无性生殖产生分生孢子,继续感染其他部位的植株组织。

3. 寄主抗性:水稻对稻瘟病具有一定的抗性。

抗性主要通过两种机制实现:一是通过激发植物的免疫系统来抵抗病原菌的入侵;二是通过产生抗病物质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这些抗病物质包括化学物质、酶类和抗菌肽等。

为了控制和防治水稻稻瘟病,可以采用综合的防治技术:1. 遗传抗性:利用遗传工程的手段,选育抗稻瘟病的水稻品种。

通过基因转化或杂交选育,将具有抗稻瘟病基因的品种和优良品种进行杂交,培育出具有抗病性和高产性的新品种。

2. 病害监测:定期对水稻稻瘟病进行监测,及时发现病害的发生和流行趋势,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数据支持。

3. 种植健康种子:选用健康的种子进行播种,避免因种子携带病原菌而引发病害发生。

4. 配套栽培措施:合理的施肥和水分管理,保持植株的生长健壮,提高植物的抵抗病原菌的能力。

5. 农药防治: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防治。

在病害发生的高发期,及时对叶面进行喷洒农药,防止病害的进一步扩散。

6. 病害防治措施:包括病田封堵、轮作、间作、深松土地等。

封堵病田可以防止病原菌扩散,轮作和间作可以减少病菌的数量,深松土地可以促进土壤通气和排水。

水稻稻瘟病田间症状及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田间症状及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田间症状及综合防治技术水稻稻瘟病是水稻生长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病害,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

主要是由水稻稻瘟病霉菌侵染引起的。

水稻稻瘟病是一种由水稻传导组织内寄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发生在水稻的叶片、叶鞘和茎部。

一、田间症状水稻稻瘟病主要是在水田田间才能得以发展,其症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叶片症状:水稻叶片出现灰白色或灰绿色不规则形状的小斑点。

随着病情的加重,小斑点逐渐扩大,融合成大斑,形成黄褐色或红褐色的斑块。

叶片受害较为严重时枯黄脱落。

2. 茎部症状:在水稻茎部也会出现灰白色或灰绿色的不规则形状的小斑点,使得茎部变得不健康,影响水稻正常生长。

3. 叶鞘和穗部症状:受侵染的叶鞘会呈现出不规则形状的小斑点,病变处逐渐蔓延整个叶鞘,叶鞘发黄脱落。

穗部也会出现类似的小斑点,导致水稻的穗部受损。

二、综合防治技术在水稻稻瘟病的综合防治中,主要是针对病害的发生规律、危害特点和发展趋势,采用多种方法综合治理。

综合防治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优良品种选择:选择对水稻稻瘟病抗性较强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减少水稻稻瘟病的发生。

2. 合理密植:合理密植可以减少水稻稻瘟病的发生,适当的密植可以提高水稻的抗病性,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3. 土壤改良:合理施肥和灌溉,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加强土壤肥力,提高水稻的营养状态,提高水稻的抗病性。

4. 合理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可使用药剂进行喷施,但需注意选择合适的药剂,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5. 生物防治:可以利用一些对水稻稻瘟病具有特异性的微生物来控制病原菌的发展,达到防治的目的。

6. 密切观察:在水稻生长期间,及时发现并且处理病变的叶片,以防止病害的扩散。

综合防治水稻稻瘟病,首先要从品种选择、土壤改良、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多个方面入手,做好田间管理工作,提高水稻的抗病性,减少病害的发生。

在实际生产中,需要结合具体的田间情况,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措施,科学合理的进行病害防治。

水稻稻瘟病田间症状及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田间症状及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田间症状及综合防治技术水稻稻瘟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它会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给农民的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所以,对水稻稻瘟病的田间症状及综合防治技术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对于保障水稻产量和质量,提高农民的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水稻稻瘟病的症状及综合防治技术进行详细介绍。

一、水稻稻瘟病的田间症状水稻稻瘟病是由稻瘟病菌引起的一种水稻真菌性病害。

它在水稻生长的不同阶段都会发生,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水稻稻瘟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叶片和穗粒的病害。

下面将对水稻稻瘟病的田间症状进行详细描述。

1. 叶片病害水稻稻瘟病在水稻的生长期内会表现为叶片的病害。

初期病斑为淡褐色,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直径约1-3mm。

随着病害的发展,病斑逐渐扩大并融合,形成大片的病斑。

叶子上的病斑表面会出现灰白色的霉层,这是病原菌丝的繁殖。

受害叶片会逐渐枯黄并落叶,导致水稻植株的叶片减少,影响光合作用,进而影响水稻的生长和发育。

2. 穗粒病害水稻稻瘟病还会影响水稻的穗粒,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罹病的穗部会出现穗枝枯黄、穗部结实不良、穗粒减少等情况。

严重的情况下,整个穗部都会受到病害的侵害,导致穗部枯败。

以上就是水稻稻瘟病的主要田间症状,一旦发现这些症状就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避免病害继续扩散,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二、水稻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技术针对水稻稻瘟病的田间症状,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包括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两个方面,以便更加全面、有效地控制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和蔓延。

1.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控制水稻稻瘟病的一种重要手段。

目前常用的化学防治方法是喷洒杀菌剂。

在水稻生长的不同阶段,通过选用适宜的杀菌剂进行喷洒,可以有效地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减轻病害的损害。

常用的杀菌剂有多菌灵、三唑酮等,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选择和使用。

2.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高效的防治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水稻稻瘟病的发生。

通过喷洒生物防治剂,可以促进土壤中益生菌的繁殖和生长,增强水稻植株的抗病能力,减轻病害的损害。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水稻稻瘟病是一种常见的水稻病害,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防止水稻稻瘟病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一、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最基本方法。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许多抗病品种,如“杂交稻杂交优势1号”、“杂交稻杂交优势2号”等。

这些品种具有抗病性强、产量高、品质好等优点,是防治水稻稻瘟病的首选品种。

二、加强田间管理田间管理是防治水稻稻瘟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田间管理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增强水稻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在施肥时,应根据土壤的性质和水稻的生长需要,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

2.及时灌溉:水稻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但过多的水分会导致病害的发生。

因此,在灌溉时,应根据水稻的生长需要,适时适量地进行灌溉。

3.及时除草:水稻田间的杂草会影响水稻的生长,同时也是病害的重要来源。

因此,在生长期间要及时进行除草,减少病害的发生。

三、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在化学防治中,我们可以使用一些杀菌剂,如三唑酮、氧化锰等。

这些杀菌剂可以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生,但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安全和环保。

四、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安全、有效的防治方法。

在生物防治中,我们可以使用一些有益微生物,如枯草芽孢杆菌、拮抗菌等。

这些微生物可以与病原菌竞争营养和生存空间,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

综上所述,防治水稻稻瘟病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

只有综合运用这些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生,保障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稻瘟病是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与水稻纹枯病、水稻稻曲病、水稻病毒病并称水稻四大病害,该病分布广泛。

病害流行地区,一般减产10%~20%,严重时可达40%~50%,特别重的田块甚至颗粒无收。

1 病原菌的特性稻瘟病病原菌菌丝生长温度为8~37%,适宜温度为26~28%。

分生孢子在10~35%范围内均可形成,以25~28%为最适。

萌发温度范围为15~32%,适宜温度为25~28%。

分生孢子致死温度:湿热时为52%、5~7min;病节内的菌丝为55%、lomin;谷粒组织内的菌丝为53%、5min。

病菌对于热、冷冻有较强的抵抗力:干燥条件下,分生孢子在60℃经30小时仍有部分存活,于4~6%条件下,经50~60天,仍有20%存活;在速冻条件下,一30%可存活18个月。

稻节和麦粒上的培养菌,在室温条件下,放置真空干燥器内,可存活10年以上。

分生孢子的形成,要求相对湿度在93%以上,并需有一定时间的光暗交替条件。

萌发要求相对湿度在90%以上,最好有水滴或水膜存在。

侵入要求条件较严格,在适温条件下,需持续结水6~7小时,病菌才能侵入寄主,即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叶表结水时间越长,病菌侵入率越高。

所以,低温、寡照、高湿容易引起稻瘟病大发生。

2 发病的原因2.1单一品种的大面积栽培引起水稻稻瘟病的病原菌为兼性小种专化性寄生菌,不同的生理小种对不同品种的致病性不同。

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也因此被分为两种类型,即水平抗性品种和垂直抗性品种。

具有水平抗性的品种对病原菌的各个生理小种均具有抗病性,但这种抗病性不强,因此在品种选育过程中经常会因其病症的点状发生而被淘汰,故具有水平抗性的品种较难育成。

而具有垂直抗性的品种只对一个或几个生理小种有抗性,但这种抗性较强,在田间表现发病率极低。

这种具有垂直抗性的品种刚育成时,能够侵染它的生理小种其实已经微量存在或很快经突变产生,当该品种大面积推广时,能够侵染该品种的生理小种得以大量繁殖并不断积累菌量,一旦环境条件适宜即可大面积发病,直接导致该品种抗病性的丧失,这也正是垂直抗性品种的致命弱点。

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

( 四) 发病条件 1 . 品种 抗 性 水稻不 同品种对稻瘟病 的抗性有明显差异 ,同一 品种
三依据 、 二看 。四结合 即化肥与有 机生物肥结合 ; 氮、 磷、 钾 与微量元素结合 ; 土壤施肥与叶面施肥结合 ; 深施 与表施结 合。 三依据即依据 品种特性施肥 ; 依据地力和产量指标标准 施肥 ; 依 据叶龄进程诊断施肥 ; 二看 即看天 、 看苗具体施肥 。
增施硅肥与锌肥。 切忌偏施迟施过量氮肥 。 适当降低氮肥用 量, 避免追肥过晚 , 做到氮 、 磷、 钾配合施用。 病草 、 病谷是稻瘟病菌的越冬 场所 , 也是 翌年 的初次侵 染源 , 因此必须妥善管理。 收割 时病草病谷与健草健谷分开 堆放 , 不得 四处散落 , 收割后尽早对其进行处理。 3 . 抓住关键 , 适时治疗 加强苗床调 查 , 发现病情及时喷药 防治 。 若苗 床出现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心病 团, 应拔 除病 团内病株深埋 , 然后喷药。 用2 0 %或 7 5 %三环唑可湿性粉剂稀释液浸秧 f 浸泡秧 苗1  ̄ 3 分钟 , 捞出用塑料薄膜盖严堆 闷 3 O分钟) , 或者 喷秧 f 移栽 前 3天喷雾秧苗) , 然后带 药移栽 , 这种方法能基本控 制 本 田叶瘟 , 防效 达 9 0 %以上 , 从 而大大减 少本 田叶瘟 的 发生面积和防治次数 。因此 , 无论重病 区和轻病区 , 无论秧 苗是否 已发病 , 均应实行费省效宏 的带药移栽法。总之 , 水 稻稻瘟病是完全可以有效控制 的, 要夺取水稻丰收 , 选用 良 种是基础 , 带药移栽是关键 , 预防穗瘟是保证 。 ( 作 者单位 : 1 5 1 7 0 0黑龙江省明水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育的 田间小气候 , 因此 , 在改进栽培技术 中 , 特别是肥 、 水管 理与病害的发生 和流行关系密切。 ( 1 ) 肥料 : 肥料 中以氮肥对发病的影 响最大 。氮肥施用 过迟或过量 , 易引起植株贪 青徒 长 , 株 间通风透光差 , 有利 于病菌的侵染 和繁殖 。 ( 2 ) 灌溉 : 分蘖前期浅水勤灌 , 分蘖盛期适时排水 晒田 , 抽穗后湿润灌溉 , 可控制土壤 中氮肥的供应 , 增加土壤通透 性, 促进根系发达 , 使稻株生长健壮 , 增强抗病力 。 ( 3 ) 土壤 : 有机质丰富的土壤 如草炭土 , 在春季冷凉时 , 有机物分解慢 , 至夏季高 温分解 快 , 大 量释放出 的氮素 , 为 稻株吸收, 造成贪青徙长 , 使抗病力 降低 , 加 重发病 。 地下水 位高, 土质粘重 , 排 水不 良的土壤 , 有机质在嫌气状态 下分 解, 往往产生毒质 , 伤害根部 , 降低稻株抗病力 , 也易感病 。 二、 稻瘟病综合 防治方法 1 . 因地 制 宜 , 选 用 抗 病 优 质米 品种 选用抗病丰产 良种是 防治稻瘟病 的一条经济有效 的途 径。 常发病 区尤其要注 意更换历年感病品种 , 推广对稻瘟病 具有较好抗性 的品种或组 合 , 实行多质源品种布局 , 避免布 局上 的品种单一化。 2 . 加强栽培管理 , 提高稻株抗病力 大力 推广大中棚旱育壮秧 、 合理密植 、 半旱式栽 培 、 宽 窄行条 栽 、 平衡 配套施肥 、 科 学管水等措施 , 创造有利 于水 稻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害发生发展 的环境条件 ,增 强水稻 抗病力 。实行 “ 浅一 湿一 干” 间歇灌溉技术 , 加强水稻健身栽 培, 提高抗病 能力 。田间要保持浅水层 , 尽可能降低田间湿 度 。分蘖末期进行排水晒田, 孕穗 到抽穗期要做到浅灌 , 以 满 足水稻需水的要求 , 有条件的地 区设 置晒水池 , 以提 高灌 水温度 , 有助 于水稻生育与提高抗病性 。 割净水渠和池埂上 的杂草 , 以增加通风透光性。本 田施肥技术要做到 四结合 、

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

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

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水稻稻瘟病是水稻主要的真菌性病害之一,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有效防治水稻稻瘟病,农民和研究人员们不断探索和总结了一系列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希望对相关人士有所帮助。

1.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好的水稻品种是防治稻瘟病的首要措施。

目前,已经培育出一些高抗病品种,如“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II优良组合”、“超级杂交水稻第三代组合”等。

这些抗病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可以降低稻瘟病的发生和传播。

2. 合理田间管理:合理的田间管理是防治稻瘟病的关键。

首先,要保持田间通风良好,避免稻株叶片湿度过高。

其次,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避免病菌在水中传播。

此外,还要注意适度施肥,避免过量施肥导致稻株生长过旺,易感染病菌。

3. 病害监测与预警:定期进行病害监测和预警,可以及时发现稻瘟病的发生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常用的监测方法包括田间巡查、病害标本采集和实验室检测等。

通过监测和预警,可以帮助农民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病害的蔓延。

4. 种植病害间套作物:病害间套作物是一种有效的防治稻瘟病的方法。

比如,在水稻田间种植豆类作物,如大豆、豌豆等,可以抑制稻瘟病的发生。

这是因为豆类作物根系中的某些化合物具有抑制病菌生长的作用,可以减少稻瘟病的发生。

5. 施用生物防治剂:生物防治剂是一种绿色环保的防治稻瘟病的方法。

常用的生物防治剂包括枯草芽孢杆菌、木霉菌等。

这些生物防治剂能够通过竞争和产生抗菌物质的方式,抑制稻瘟病菌的生长和繁殖,达到防治稻瘟病的目的。

6. 合理使用化学药剂:在防治稻瘟病时,合理使用化学药剂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常见的化学药剂有三唑酮、噻菌酯等。

使用化学药剂要遵循剂量和使用方法,避免过量使用,以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7. 清除病源和病残:定期清除田间的病源和病残,可以减少稻瘟病菌在土壤中的存活和传播。

清除病源和病残的方法包括病株深埋、田间消毒等,可以有效控制稻瘟病的发生和扩散。

水稻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水稻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水稻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是由于生长季节长、适应性广、容易滋生病虫害等特点,使得水稻受到多种病虫害的威胁,严重影响着水稻生产的正常发展。

为此,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保障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一、病害防治(一)稻瘟病发病特点:稻瘟病是水稻一种极为常见的病害,主要发生在水稻移栽后的40天左右。

发病初期呈现灰绿色,后来逐渐变为稻叶上的白色霉点,霉点愈来愈大,相互连成片状,并向叶缘蔓延。

最后可导致叶片完全枯死。

防治方法:防治稻瘟病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可以有效地抵御稻瘟病的危害,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2.合理施肥:充分施肥可以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特别是增施有机肥可以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降低稻瘟病的发生率。

3.及时清除病害来源:病株及时清除可以有效减少病害传播,防止病害扩散。

4.化学防治:在病害高发期,可以采取化学防治方法进行防治,一般选用三唑酮或甲基托布津进行喷洒,但不能过度使用,防止产生药害。

(二)白叶枯病发病特点:白叶枯病是一种高温、高湿条件下水稻易受感染的病害。

发病初期,水稻叶面有白色粉末状斑点,随着病程的推进,叶片渐渐变黄,形成大片坏死,最终叶片脱落。

1.搭建遮阳棚:高温、高湿条件下易使水稻感染白叶枯病,适当搭建遮阳棚可以降低气温、湿度,减少病害的发生。

3.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可以采用2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进行防治,工作液浓度为400倍左右,每隔7-10天进行一次喷洒。

发病特点:纹枯病是一种常见的水稻病害,主要发生在生育期后期。

发病初期,叶片表面有灰色细长的纵条状斑点,随着病程的继续,病斑逐渐变大、变形,形成不规则的褐色干枯斑片。

防治方法:防治纹枯病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选用先进品种:选用耐病、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是防治纹枯病的首要措施。

2.积极除去鼠害:鼠类是纹枯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应该加强田间鼠害的防治。

水稻稻瘟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对每个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防治 措施的有效性、适用性和局限性。
防治效果评估方法与标准
评估方法
采用田间调查、实验室检测等方法,对稻瘟病的发病率、病情指数、产量损失等进行定量评估。
评估标准
制定统一的评估标准,包括病情分级、产量损失计算等,以便对防治效果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
防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未来防治策略制定依据
稻瘟病发生规律研究
深入了解稻瘟病的发生规律,包括病 原菌的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发病 条件等,为防治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 据。
抗病品种选育
环境因素分析
分析气候、土壤、水质等环境因素对 稻瘟病发生的影响,为制定针对性的 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加强抗病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从源头 上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
02
稻瘟病发生规律
稻瘟病的发生条件
气候条件
温度、湿度、光照等气候因素对 稻瘟病的发生和流行具有重要影
响。
品种抗性
不同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存在差异 ,抗病性弱的品种容易感染稻瘟病 。
土壤条件
土壤质地、pH值、有机质含量等因 素对稻瘟病的发生也有一定影响。
稻瘟病的传播途径
01
02
03
气流传播
稻瘟病菌通过气流传播, 从发病稻田传播到其他稻 田。
未来防治策略实施计划与步骤
加强宣传培训
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培训,提高 他们对稻瘟病的认识和防治技 能。
实施化学防治
在关键时期进行化学防治,控 制稻瘟病的蔓延。
制定全面的防治计划
根据稻瘟病的发生规律和环境 因素,制定全面的防治计划, 包括预防、控制和治疗措施。
推广抗病品种
加强抗病品种的选育和推广, 引导农民种植抗病性强的品种 。

水稻稻瘟病菌侵染机理及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菌侵染机理及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菌侵染机理及综合防治技术水稻稻瘟病是水稻上一种重要的病害,能够对水稻的生长产生严重的影响。

稻瘟病的侵染机理及其综合防治技术一直是水稻病害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分析水稻稻瘟病侵染机理及其综合防治技术。

1.稻瘟病菌的传播途径稻瘟病菌主要通过种子和土壤传播,种子感染是稻瘟病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感染的种子可以传播到健康的水稻株。

同时,稻瘟病菌能够在土壤中长期存活,通过阳性水稻根际感染健康的水稻株。

2.稻瘟病菌的侵染过程稻瘟病菌在侵染水稻时,会先从水稻的叶片或其他的组织上释放出孢子,然后孢子通过风或者雨水的作用飘散到其他水稻上,利用酸性酶和树脂酶等酶类将薄膜破坏,使菌丝渗入到细胞内部,繁殖和侵染导致水稻凋萎。

3.稻瘟病菌的主要病征稻瘟病菌侵染后,水稻呈现出各种病症,如黄化、凋萎、死亡、叶面斑点、叶尖干枯、叶鞘腐烂等。

与此同时,稻瘟病菌还会在稻株内部形成黑色菌丝团,影响水稻的营养吸收和生长发育。

目前,针对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技术主要包括农艺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

1.农艺防治适宜的播种时期和足够的灌溉水是农艺防治的基础。

通过改变农业生态环境,增加氮、磷肥的施用量、调整水肥比例,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水稻的根牙活力等,能有效地减少稻瘟病的发生。

2.物理防治物理防治主要是利用温度、光照等因素对稻瘟病菌进行控制,例如通过晒晾、烘烤、熏蒸等方法,使自种子、田间土壤中的稻瘟病菌受到杀灭。

3.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指的是使用农药进行防治。

在治疗稻瘟病时,可以考虑使用氯氰菊酯、乙撑菊酯等低毒、高效、广谱的农药,针对稻瘟病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生物防治可以选择生物肥料,通过制备生物肥料、根际菌剂等,引导根际微生物的群落构建,促进水稻健康生长,提高水稻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稻瘟病的效果。

综上所述,水稻稻瘟病的侵染机理及其综合防治技术是研究该病害的重要内容之一。

针对不同的病情和防治需求,应该采取综合措施,综合应用各种防治手段,全面提高水稻的健康和产量。

水稻稻瘟病田间症状及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田间症状及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田间症状及综合防治技术水稻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许多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然而,水稻病虫害给水稻种植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其中水稻稻瘟病是最为常见和危害性最大的病害之一。

稻瘟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多发生在生长季节中后期的高温、高湿的环境中。

如果不及时治理,会严重降低水稻产量,甚至造成歉收。

本文将介绍水稻稻瘟病田间症状及综合防治技术。

(一)叶片上的症状1.灰白色小斑点:比病斑稍小,有锐角,中央枯死,周围有一圈不规则的深褐色边界,这是初期症状。

2.叶面斑点:变大变黄,形成不规则的褐色或黄色斑点。

3.大斑型:斑点扩大,形成不规则大斑,中央开裂或破碎,有时形成长椭圆形或椭圆形的焦斑,边缘不整齐。

(二)茎秆的症状1.小溃疡:涌出糊状物,并在表面结痂。

2.中心坏烂:水稻秆曲折,中心部分腐烂,细胞分解后形成一个清澈的、黑色的、空心的管状空腔。

3.从大斑发黑的斑点处开始,茎秆向下开始腐烂,使倒伏的严重程度一天比一天加重。

1.选用抗病品种水稻稻瘟病是由细菌引起的,有些品种比其他品种更抵御细菌侵袭。

因此,在水稻种植中,应尽量选择具有抗病性的品种。

2.清除秸秆、残茬及杂草为了减少病菌的传播,必须清除秸秆、残茬及杂草,以保持农田的清洁和干燥。

3.全面施肥充足的氮肥、磷肥和钾肥可以提高水稻的免疫力,减少稻瘟病的感染几率。

4.合理防治在病害高发期采用药物控制病害,可采用化学防治或生物防治,如灰霉菌、木霉素、拮抗细菌等。

在化学防治时,应选择注册授权的农药,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使用。

5.改变种植方式在水稻的种植中,应尽量减少密植和连作,避免积水,增加透风透光,以此减少稻瘟病的发生。

总之,水稻稻瘟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给水稻种植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为了保障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我们可以采取全面的综合防治措施,选择抗病品种、清除秸秆、残茬及杂草、全面施肥、合理防治和改变种植方式等,有效减少水稻稻瘟病的发生。

稻瘟病的防治措施

稻瘟病的防治措施

稻瘟病的防治措施稻瘟病是稻谷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病害,它会导致稻谷的减产和质量下降,给农民带来经济损失。

因此,稻瘟病的防治措施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稻瘟病的防治措施。

一、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的首要措施。

在品种选育中,应该注重选育抗病性强的品种。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许多抗病品种,如“杂交稻杂交优势”、“超级稻”等。

这些品种具有抗病性强、产量高、品质好等优点,是农民选择的优良品种。

二、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防治稻瘟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稻谷生长需要充足的营养,如果缺乏营养,就会导致稻谷生长不良,抵抗力下降,易受病害侵袭。

因此,农民在施肥时应该根据土壤肥力和稻谷生长需要,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保证稻谷的充分营养。

三、加强田间管理加强田间管理是防治稻瘟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田间管理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及时清除杂草,保持田间通风透气。

2.及时排水,避免积水。

3.及时除虫,防止虫害对稻谷的危害。

4.及时修剪稻株,保持稻株的健康生长。

四、科学施药科学施药是防治稻瘟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施药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适当的药剂,根据病情选择杀菌剂或抗生素。

2.按照药剂说明书的要求,正确使用药剂。

3.在药剂使用前,应该进行药剂浸泡处理,提高药效。

4.在药剂使用后,应该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药剂使用量和使用频率。

五、加强病害监测加强病害监测是防治稻瘟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病害监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定期巡视田间,观察稻谷生长情况。

2.及时发现病害,进行病害鉴定。

3.根据病情变化,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4.记录病害发生情况,为下一年的防治提供参考。

防治稻瘟病需要综合施策,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加强田间管理、科学施药和加强病害监测都是非常重要的措施。

只有综合施策,才能有效地防治稻瘟病,保障稻谷生产的顺利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
稻瘟病又称稻热病,俗称火烧瘟、麻叶子、卡颈瘟等,是我国水稻主要病害之一。

分布普遍,南自海南岛,北到黑龙江,西起新疆、西藏,东至台湾,凡有水稻栽培的地方都有发生。

发病特点:一般是山区重于平原,晚稻重于早稻,粳、糯稻重于籼稻。

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重的达40~50%,局部地区及田块甚至颗粒无收。

一、症状: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中都可能发生,为害秧苗、叶片、穗、节等,分别称为苗瘟、叶瘟、穗颈瘟和节瘟。

识别其症状,对于精确判断,开展测报和防治都非常重要。

1、苗瘟:苗瘟多由于种子带病引起,一般在三叶期发生,稻苗变褐枯死。

南方稻区,早、中、晚稻秧田均有发生,以晚稻重于早稻秧田。

2、叶瘟:一般在分蘖至拔节期盛发,病菌侵染叶片产生褐色斑点。

严重时病斑密布,叶片枯焦,全株萎缩,根腐枯死。

由于气候条件和水稻品种而抗病能力不同,病斑形状、色泽、大小也各异,因而区分为慢性、急性、白斑和褐点四种类型。

(1)慢性型:病斑通常呈菱型或纺锤型,最外层为黄
色晕圈,内环为褐色,中央为灰白色,长1厘米左右,亦有达3~4厘米的。

病斑两端常有纵长的褐线,在多湿条件下,背面产生少量青灰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

(2)急性型:在有利发病的气候条件下,氮肥使用过多,在感病品种上常产生椭圆形、圆形、菱形或不规则的暗绿色浸状病斑,表现密生青灰色霉。

这种病斑发展快,常为叶瘟大流行的先兆。

(3)白斑型:斑点白色或灰白色,圆形或不规则圆形。

这种病斑不常见,多在阴雨后天气放晴突转干旱或稻田缺水情况下,在高度感病品种的嫩叶上产生,表面不产生孢子,如气候潮湿则迅速转化为急性型病斑。

(4)褐点型:病斑为针头状褐点或稍大褐点,局限于两知叶脉之间,多在抗病品种及稻株老叶上产生,很少产生孢子,传病性小。

此外,在叶枕部常发生褐色或赤褐色病斑,称为叶枕瘟。

叶枕瘟能导致叶片时期枯死,尤其是剑叶叶枕温,在气候条件适宜时,常引起穗瘟的发生。

3、穗瘟:发生于穗颈、穗轴、枝梗和谷粒上。

穗劲瘟一般多在出穗后受侵,亦有包在叶鞘中尚未完全外露时受侵染。

病部初现暗褐色,逐渐向下扩展,形成水浸状褪绿病斑,最后变为黑褐色。

也有的后期呈枯死白色,病斑长可达2~3
厘米。

穗颈瘟严重影响产量,发病早常造成白穗,全不结实,与螟害极为相似,但在病部有青灰色霉状物,发病迟或轻时,秕粒增加,千粒重降低,米质差,碎米率高。

4、节瘟:病节初为黑褐色小点,以后呈环状扩大到全节,变成黑色或黑褐色。

有时病斑可上下伸展延长到节间,在节间立生长条状黑褐色病斑。

多湿条件下,病节上产生一层青灰色霉,后期病节干缩凹陷,易折断倒状。

由于病组织干枯,不能输送水分和养料,影响灌浆结实,谷粒不饱满。

早期发病可造成白穗。

二、发生规律:
发病条件:穗瘟病的发生,菌源是先决条件。

其流行则受气候、品种、栽培管理等因素影响。

1、气候:气候条件对病菌的繁殖和稻株的抗病力均有密切影响。

特别是阴雨连绵、日照不足、稻株同化作用缓慢,呼吸量减少,使组织柔嫩,抗病力减弱,就易发病。

相反,病害的发生、发展便会受到抑制。

气候因素中主要有以下两种:
①温度:温度超过30℃,发病受到抑制,25~28℃之间,则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侵染。

当抽穗期日平均温度在20℃以下并延续一星期左右,或日平均温度17℃以下延续3天,水稻生育失调,抗病力减低,发病就严重。

湿度:一般平均相对湿度在90%以上时,则有利于大发生。

温度的大小则与阴雨有密切关系,雨日多而又持续不断,或山区、峡谷、沿河多雾,清晨有浓雾及露水,日照不足,湿度高是发病的有利条件。

②品种及生育期:水稻不同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往往导致该病的大流行,粳、糯稻易感病,连续多年在同一地区、同一田块、同一品种也易造成该病的流行,如甘溪坝上连续种植糯谷,十多年来,年年发生重,个别田块竟多年颗粒无收。

同一品种生育期不同,抗病性也有差异。

籼、糯以幼芽期、四叶期、分蘖苔期和抽穗期最易感病。

同一器官组织的抗病性因组织的老嫩而异。

分蘖期新叶增长速度最快,感病程度最重,始穗时抗病性最弱,感病最易。

3、栽培管理:栽培技术既影响水稻抗病力,也关系到田间小气候。

在改进栽培技术中,特别是肥水管理。

氮肥使用过多、过迟,引起稻株徒长,硅化细胞少,株间通气透光差,有利病菌的侵染和繁殖。

同时,分蘖期延长,无效分蘖多,抽穗迟而不整齐,易增加感病机会,加重发病程度,长期田间深水灌溉,土壤透气性差,根系不发达,植株长势柔嫩,抗病力也降低。

三、防治方法:
1、及时处理病草、病谷,减少菌源。

2、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

3、加强田间水、肥管理,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4、抓住关键,适时喷药保护。

四、防治药剂及时期:
1、防治药剂:目前较为有效及常用药有三环唑较好,每亩每次用药2两兑水80~120斤喷雾。

2、防治时期:
(1)播种前用强氯精进行消毒,以杜绝菌源。

(2)菌叶瘟:发现病斑,特别是急性型病斑,就应立即施药防治。

(3)叶瘟:当田中发现发病中心后,如品种易感病,生长嫩绿,气象部门预报又将有阴雨天气,气温在20℃以上,往往一星期左右,大田将普遍发病。

必将连续全面防1~2次。

(4)穗瘟:穗瘟的防治应着重保护抽穗,在水稻破肚期必须施药防治,等齐穗后再施一次药。

(5)加强统防统治,提高喷药质量,喷药要细,要均匀周到,一定要做到按时、按量做到全面统一防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