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新加坡养老保险制度的分析

合集下载

浅探新加坡养老方式与我国的区别

浅探新加坡养老方式与我国的区别

浅探新加坡养老方式与我国的区别摘要:人口老龄化已是全球普遍存在的现象。

如何让老年人安享晚年,是各国普遍关心和努力探索的问题。

在新加坡迅速崛起为一个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过程中,人口老化及其引发的老人问题也不可避免地困扰着这个国家。

对于这一问题,新加坡充分重视并采取了积极措施予以解决,逐渐形成了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四位一体的养老体系。

通过比较我国与新加坡养老方式的区别,探寻影响和局限养老现状的种种因素,借鉴新加坡解决养老问题的成功经验,宽容接纳适合我国发展的养老模式,促进我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与此同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也有一定程度上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老年人;老龄化社会;养老方式老龄化问题现在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而当今老年人最关心的也是如何选择恰到好处的养老方式。

通过从人口结构,经济水平,文化背景等各个方面比较我国与新加坡养老方式的区别,探寻影响和局限养老现状的种种因素,借鉴新加坡解决养老问题的成功经验,浅谈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方向和办法。

作为东南亚最发达、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小国寡民”的新加坡积极推行政府、社区、家庭与个人相对合的养老方式。

他们认为,家庭是老年人的支柱,直接照料老年人;政府、志愿者和社区福利机构则作为正式的照料网络,承担着辅助照料的责任。

目前,我国的养老方式主要有三种: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

1 老年人口结构的区别新加坡是马来半岛南端的一个小国,大约有400万人口,其中77%是华人。

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20%。

2008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4亿,是世界上唯一一个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

200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1%,预计到本世纪中叶,大概到2045年左右,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占到30%。

更不容乐观的是我国8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 300万,约占老年总人口的9.7%,且近年来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以年均约4.7%的速度增长,明显快于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

中国与新加坡养老保险制度的分析

中国与新加坡养老保险制度的分析

中国与新加坡养老保险制度的分析中国与新加坡是两个具有不同的社会制度的国家,养老保险制度也有所不同。

本文将比较和分析两国的养老保险制度。

一、中国养老保险制度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一般分为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三部分。

基本养老保险是指向符合条件的退休职工和农民工提供退休金、养老金和离退休生活津贴等保障。

这是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投资组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是指由企业在基本养老保险基础上自主加强的养老保险。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对员工的认定,为其提供更好的保障措施。

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可以在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基础上,个人自愿选择的商业保险,主要具有可灵活选择缴费方式、保障范围和效益的特点。

二、新加坡养老保险制度新加坡的养老保险制度也称作“中央公积金制度”,是由政府领导的个人储蓄计划。

该计划鼓励个人自主储蓄以应对养老风险,并要求雇主和雇员共同缴纳强制性储蓄金。

新加坡养老金计划分为两部分:中央公积金(CPF)和私人储蓄。

CPF作为一个强制性的储蓄工具,要求雇主和雇员分别缴纳一定比例的薪金,以享有保险和养老金的保障。

私人储蓄则是个人自愿储蓄的计划,任何人都可以自愿加入。

三、两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比较和分析从制度本身来看,中国和新加坡的养老保险制度都是基于政府和个人缴纳来进行资金筹集的模式,关键在于政府和个人缴纳的比例和储蓄金的用途上。

首先,对于缴费比例方面,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要求企业和个人缴纳,而新加坡的CPF自2016年以来,对新加坡公民和持有永久居民身份的人的缴纳比例为37%。

也就是说,新加坡的政府更加强调个人肩负养老金的储蓄风险,更加鼓励个人自愿储蓄以满足养老和医疗风险。

其次,在资金用途上,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多数采用了国家对基本养老金的财政补贴方式,而新加坡的CPF则要求缴纳者自己管理资金,可以自由选择使用和投资方式。

综合来看,新加坡养老保险制度更加强调个人自愿储蓄,政府主要起到监管和协调的作用;而中国则更加强调政府补贴,为缴纳者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

新加坡养老保险制度成功的原因济对我国的启示

新加坡养老保险制度成功的原因济对我国的启示

新加坡养老保险制度成功的原因济对我国的启示新加坡养老保险制度自2000年开始实施,被普遍认为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制度,以下是该制度成功的原因及对我国的启示:新加坡养老保险制度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普及性。

在新加坡,每个国民都必须为养老保险缴纳一定的金额,无论职业、收入高低。

这就保证了制度的公平性和普适性,确保了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相应的养老保障。

相比之下,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在覆盖面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很多低收入人群无法参加或参加程度较低。

新加坡的做法对我国启示是要在推行养老保险制度时注重普及性,保障每个人的基本养老权益。

新加坡的养老保险制度具有强大的资金积累能力。

新加坡将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金和国家资金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养老基金。

这个基金不仅可以用于支付当前的养老保险金,还可以投资运营,增加资金积累。

这种资金积累的方式可以有效地保证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虽然也有相应的资金积累,但目前来看还不够强大。

我们要借鉴新加坡的做法,加强养老基金的资金积累,确保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新加坡的养老保险制度还具有灵活可调的特点。

在新加坡,根据人均工资的变化和人口结构的变化,政府可以灵活调整养老保险金的水平和领取条件。

这种灵活性可以使养老保险制度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保证养老金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在我国,由于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保险制度也需要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我们要借鉴新加坡的经验,在制定和调整养老保险制度时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可调性。

新加坡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宣传和教育方面也做得很到位。

新加坡的政府和相关部门经常举办各种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养老保险制度的认知和了解。

他们还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向公众普及养老保险知识和养老规划方法。

这种宣传和教育工作可以增加公众的保险意识和参与度,促进养老保险制度的顺利实施。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宣传和教育方面还有一定的不足,需要加强相关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养老保险的认知和参与度。

国内外养老保险制度环境差异

国内外养老保险制度环境差异

国内外养老保险制度环境差异摘要:国内的养老保险研究虽然已经在较短的时间内有了较快的发展,但与国际研究现状相比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从环境比较和制度比较两个方面对国内外养老保险进行了差异性分析,并实例比较了中美两国在养老保险制度、政策、管理等一些具体的情况。

关键词:养老保险;运作机制;比较1国内外养老保险制度的环境差异分析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无积累。

国外发展市场经济时间较长,如高福利国家瑞典等已经从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中不断总结经验,并积累下来相当规模的养老保险基金。

而我国,建立养老保险初期,全国总工会负责领导并组织实施企业劳动保险工作,劳动保险基金按职工工资总额的3%提取,并在全国范围内调剂使用。

在企业保险体制下,企业职工并没有直接为自己积累养老金,而是通过企业上缴财政利润和扩大再生产形成了国有资产,而养老保险制度本身几乎没有任何积累。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供养人数增长迅速。

我国正式进行养老保险改革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各项配套制度的完善,90年代逐步进入正规,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非常迅速。

企业离退休人员急剧增长,养老金支出也同步增长。

据统计,1978年全国企业离退休人员仅为314万人,与在职职工之比为1:,养老金费用总支出为亿元。

而到了2001年底,企业离退休人员己增加到3381万人,在20多年里,增长了10倍,与在职职工之比为1:,一些老工业基地如辽宁省己达到l:,实际发放基本养老金2321亿元,远远超过同期GDP增长率和在职职工工资增长率。

而国外是在积累相当的养老保险基金,而且社会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还没有我们快。

法制体系不健全。

从国外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的发展实践来看,尤其是总结美国、新加坡等养老保险法制建设比较规范的国家的先进经验,养老保险必须建立在一整套严密的法律体系支撑下有效地发展下去。

我国目前主要靠政府或政府职能部门颁布行政法规和一般性文件来推行,缺少新制度建立初应有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这种立法的滞后严重影响了养老制度建设的进程。

养老金融优秀案例

养老金融优秀案例

养老金融优秀案例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养老金融逐渐成为全球各国政府和金融机构关注的焦点。

以下是一些养老金融领域的优秀案例,展示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养老金融方面的创新和实践。

1. 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是全球公认的养老金融优秀案例之一。

该制度要求雇员和雇主每月向中央公积金基金缴纳一定比例的工资,作为养老金的储蓄。

这种强制性的储蓄制度确保了老年人的经济保障,并为他们提供了充足的退休金。

2. 澳大利亚的超级退休金:澳大利亚的超级退休金是一种强制性的养老金制度,要求雇主为员工提供退休金计划。

员工的工资的一定比例将自动转入个人的超级退休金账户,由专业的基金管理机构进行投资管理。

这种制度确保了员工在退休时有充足的养老金。

3. 瑞典的全民养老金制度:瑞典的全民养老金制度是一种基于国家税收的养老金方案,旨在确保每个瑞典公民在退休时都能获得足够的养老金。

该制度采用了分配制和积累制相结合的方式,公民根据个人的工作收入和纳税情况来确定养老金的数额。

4. 中国的企业年金制度:中国的企业年金制度是一种自愿参加的养老金计划,旨在补充国家养老保险制度的不足。

企业和员工共同缴纳一定比例的工资作为养老金,由企业年金基金进行管理和投资。

这种制度为员工提供了一个额外的养老金来源。

5. 加拿大的养老金计划:加拿大的养老金计划是一种全民参与的公共养老金制度,旨在为加拿大公民提供基本的养老金保障。

雇主和雇员每月向养老金计划缴纳一定比例的工资,作为养老金的积累。

该计划由政府管理和投资,确保了老年人的经济保障。

6. 日本的雇员退休金制度:日本的雇员退休金制度是一种企业自愿设立的养老金计划,旨在为员工提供额外的退休金保障。

企业根据员工的工作年限和工资水平来确定退休金的数额,并由企业进行管理和投资。

这种制度为员工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养老金来源。

7. 德国的职业年金制度:德国的职业年金制度是一种由雇主和雇员共同缴纳的养老金计划,旨在为员工提供额外的养老金保障。

新加坡地区养老经验总结及借鉴

新加坡地区养老经验总结及借鉴

新加坡地区养老经验总结及借鉴1、新加坡养老模式总结新加坡共有420万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20%。

新加坡采取以下三种办法实现老有所养:(1)居家养老。

家庭是老年人的大本营、终身的依靠和归宿,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优秀道德传统之一是尊敬老人、孝敬父母。

新加坡政府在制定养老政策时也传承了这个美德,为了防止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家庭出现“空巢现象”,在购买组屋时制定了一个优惠政策,即对年轻人愿意和父母亲居住在一起或购买房屋与父母亲居住较近的,经有关部门审核、批准后可一次性减少3万新元,目的是鼓励年轻人赡养父母、照顾老人。

(2)日托养老。

对于无暇照顾在家的老年人和孩子,新加坡成立了相应的机构——“三合一家庭中心”这些照顾中心将托老所和托儿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即照顾了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又兼顾到乐龄人士。

有些家庭可能是每天由年轻的夫妇将老人和幼儿一起送到这里。

老少集中管理,即顺应了社会的发展需要、解决年轻人的后顾之忧,又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增进了人际交往与沟通,防止了“代沟”的出现。

(3)机构养老。

与我国目前各类养老机构主办的老年公寓的建设运营基本一样,且分为高、中、低等不同档次的收费标准。

2、新加坡养老模式推广背景分析(1)政府政策及扶持层面:首先,新加坡将老年人照料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对待,着眼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解决这一难题。

在制定政策的思路上,将个人、家庭、社区、国家这四个层面都纳入到了老年人照料体系的构建当中。

要求个人必须负起责任规划自己的晚年生活;家庭要成为提供照料的基础;社区要协助和支持家庭,担负起照顾老人的责任;国家提供基本框架,创造条件,帮助个人、家庭和社区各尽其责。

针对这四个层面新加坡政府制定了相应的扶持政策。

如,对个人,推行以房养老模式。

即:60岁以上老年人把房子抵押给有政府背景的公益性机构,由公益性机构一次性或分期支付养老金,老人去世时产权由这个机构处分,“剩余价值”(房价减去已支付的养老金总额)交给其继承人。

新加坡养老保险制度成功的原因济对我国的启示

新加坡养老保险制度成功的原因济对我国的启示

新加坡养老保险制度成功的原因济对我国的启示1. 引言1.1 新加坡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性新加坡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性在于其在保障老年人生活质量、减轻个人和家庭负担、稳定社会政治局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加坡的养老保险制度为老年人提供了稳定的经济来源,帮助他们维持基本生活水平,享受晚年生活。

养老保险制度也减轻了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压力,降低了贫困率,促进经济稳定和社会和谐。

新加坡的养老保险制度还有助于稳定社会政治局势,减少社会不满情绪,维护社会稳定。

新加坡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

1.2 我国养老保险面临的挑战1. 人口老龄化问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保险制度将面临更多的压力。

人口结构的变化导致养老金支出增加,而缴费人口减少,这将给养老保险基金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

2. 缺乏全民覆盖: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相对较窄,大部分农村居民和自由职业者等群体未能得到充分保障。

这导致一部分人在老年时面临贫困的风险。

3.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渠道有限: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相对单一,主要投资于国债和银行存款等传统安全性较高的投资工具,导致收益较低,难以满足养老金的增长需求。

4. 养老金水平不足:目前我国养老金水平相对较低,无法完全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这将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

面对这些挑战,我国需要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促进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实现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建立全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全民养老保险制度是新加坡成功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制度覆盖了所有居民,包括公民、永久居民和外国人,确保每个人都能在老年时享有一定的经济保障。

这种制度的建立需要政府的积极参与和指导,同时也需要广大民众的理解和支持。

在我国,养老保险面临的挑战主要是覆盖面不足、待遇水平较低和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我们可以借鉴新加坡的经验,建立起覆盖全民的养老保险制度,确保每个人都能享有基本的养老保障。

新加坡终身入息计划对我国社保制度的启示

新加坡终身入息计划对我国社保制度的启示

新加坡终身入息计划对我国社保制度的启示【摘要】新加坡终身入息计划是一项为老年人提供稳定养老收入的制度,其设立背景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和经济转型的挑战。

该计划通过强制储蓄和投资管理来确保老年人能够持续获得稳定的收入。

我国社保制度存在的问题包括养老金不足、资金缺口等。

借鉴新加坡终身入息计划,我国应加强养老金的建设,优化投资管理,确保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

新加坡终身入息计划的启示对我国社保制度的完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种可持续的养老金方案,未来我国社保制度的发展方向应包括加大对养老金的投入和管理,并提供更多的选择及保障。

通过借鉴和学习新加坡的经验,我国社保制度有望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提升。

【关键词】新加坡终身入息计划、社保制度、背景、运作机制、问题、启示、完善意义、发展方向1. 引言1.1 新加坡终身入息计划新加坡终身入息计划(CPF Life)是新加坡政府为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保障问题而设立的一项计划。

该计划旨在确保新加坡公民在退休后能够稳定地获得一定的收入,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与传统的养老金计划相比,CPF Life的最大优势在于其提供终身领取的保障,确保退休人员不会因为存款耗尽而面临贫困的风险。

该计划的设立标志着新加坡政府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为公民提供了更稳定、更可靠的退休保障。

新加坡终身入息计划的设立也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通过学习和借鉴新加坡的经验,各国可以更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和退休保障等社会挑战,为公民提供更好的福利保障。

新加坡终身入息计划对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进和完善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1.2 我国社保制度我国社保制度是我国政府为保障国民的基本生活和社会保障需求而实施的一项重要制度。

我国的社保制度分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五大范畴。

我国社保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养老保险基金不足、医疗保障缺乏可及性、失业保险覆盖面狭窄等。

中国与新加坡养老保险制度的分析

中国与新加坡养老保险制度的分析

中国与新加坡养老保险制度的分析
中国与新加坡都是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的国家,两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也各有特点。

首先,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主要由企业年金、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城市居民养老保险等组成。

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广泛,纳入比较广泛,但是也存在着统筹不够、待遇偏低、投资收益率低等问题。

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尚处于初期阶段,覆盖率有限,而城市居民养老保险则存在缴费年限较长、补贴不够等问题。

企业年金则主要由企业自主实行,但由于企业普遍负担较重,普及率不高。

与之相比,新加坡的养老保险制度则以“三支柱”为主要体系,即以自愿储蓄为基础、对亏损作出补偿的个人储蓄计划(CPF)为第一支柱,以基于社区的社会保险为基础的中央公积金(CPF)为第二支柱,以社会援助为基础的国家基金为第三支柱。

这种制度具有财政稳定、市场化调节等特点。

其次,两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同之处也在于资金来源和投资方向的不同。

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主要由企业和个人缴纳,国家也有资金投入,但相比之下不够充足;同时,由于资金来源的单一性,投资方向也局限在银行、证券等较为“安全”的领域。

而新加坡的养老保险制度则倾向于以个人为主体,通过“三支柱”的体系,让个人具有更多选择权利,个人对未来的养老金也有更多的掌控权。

在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化养老保险制度等方面,中国可以借鉴新加坡的经验。

例如,逐步建立以个人为中心的养老保险体系,注重创新投资方式,引导更多资金流入实体经济等领域。

另外,加强对国家基金等支柱的投入和相关政策的完善也是很重要的。

中国与新加坡养老保险规章制度的分析

中国与新加坡养老保险规章制度的分析

中国与新加坡养老保险制度的分析[摘要] 组织治理效率的高低与组织治理结构有着紧密的关联,制度不同,组织治理的治理结构也就不同,治理效率也就产生差异。

本文从组织治理治理结构的角度分不对新加坡公积金养老保险制度和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组织治理效率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新加坡公积金养老保险制度的组织治理的借鉴意义以及完善中国养老保障制度的组织治理的治理结构提出了建议。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回忆新加坡公积金制度是政府立法强制个人储蓄、采取完全积存模式和集中治理模式的社会保障制度。

也确实是讲,新加坡建立的是以个人账户为标志,强制储蓄的保障模式。

该制度不仅解决了新加坡的养老难题,而且对新加坡的社会经济稳定进展提供了重要的保证,现在通常被认为是东亚乃至世界范围内养老保险制度成功运行的典范。

对新加坡公积金制度的研究,从现有的文献来看,要紧集中在公积金制度的差不多内容、差不多功能、筹资模式、治理方式等方面,稍为深入的研究涉及到对这种制度安排、政府干预以及效率的分析。

但对新加坡公积金这种养老保险制度的组织治理的治理结构及其治理绩效的分析的文献却相对稀少,不能不讲是理论研究的一大缺憾。

分析新加坡公积金制度的组织治理结构及其绩效,透视这种治理组织结构安排的制度背景,这是值得认真关注的问题。

对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组织治理结构蕴藏着重要的意义。

1997年我国正式确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对这一新型养老保险制度不论在理论上和政策上如何界定或者争论,但在实践过程中,政策的执行者实际上是默许了现收现付统筹账户基金应负担“转制成本”的职责,由此导致了统筹账户对个人账户的透支。

因此,这种模式被一些学者称为“统账结合、混账治理、空账运行”的模式。

个人账户空账运行带来许多问题,对中国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构成了极大的潜在威胁。

关于个人账户“空账”问题,理论界提出了通过把“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分账治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治理思路。

中国社会保障基金制度与新加坡中央公积金的比较

中国社会保障基金制度与新加坡中央公积金的比较

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一)我国传统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建立1949年新中国成立即着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1951年2月26日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以下简称《保险条例》),《保险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除失业保险外,包括养老、工伤、疾病、生育、遗属等的职工社会保险制度已初步建立。

该法规适用于国营企业和部分集体企业。

与此同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险制度也以颁布单行法规的形式逐步建立起来。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重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了社会保障制度的重构。

这一过程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是同步的。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部分城市实行社会保险制度的试点改革,继而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经过20年的努力,我国已建立起了适用市场经济秩序的社会保障制度。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完全由国家财政支撑的项目,包括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对军人及其军烈属的优抚安置、对无依无靠的孤老残幼、残疾人员以及社会大众举办的社会福利和有关的社区服务,完全属于国民收入再分配范畴,充分体现社会公平;二是由用人单位、职工个人缴费、国家给予适当补助的三方共同筹资的项目,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目前我国有关社会保险法律规定,属于用人单位、职工个人和国家三方共同缴费的项目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主要由用人单位缴费、国家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属于社会保险范畴,其中,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实行个人账户与统筹相结合,其他三项保险属于完全统筹的项目。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以下简称社保基金)是指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以下简称理事会)负责管理的由国有股减持划入资金及股权资产、中央财政拨入资金、经国务院批准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及其投资收益形成的由中央政府集中的社会保障基金。

社保基金是不向个人投资者开放的,社保基金是国家把企事业职工交的养老保险费中的一部分资金交给专业的机构管理,实现保值增值。

几个典型国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

几个典型国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
管这项制度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制度本身还是不可避免的存在不21建立健全相关法律规范方但是由于该项制度充分展现了个人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而且在在对如上几个国家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构建和发展历程的梳理一定程度上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竞争的需要也减轻了政府负担所以许比较之后可以总结出这几个国家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都是多国家都倡导采取这一保险模式比如日本美国等国也是采取的这种遵循的先立法后实施的步骤
老保险进行制度 比较 ,从而得 出有利 于我 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 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 :农村社会 ;养老保险 ;国际比较
三农 问题一直 以来 都是 关乎 圜计 民生 的大事 ,随着 改革 开放 的深 入 ,要想彻底解决三农问题 ,就必须不遗余力的大力推行城镇 化发展找 略 。但是对着城镇化进程 的加快 ,也 出现 了许多现象 问题 ,比如农 民失 去赖 以生存 的土地 问题 、城 乡身份尴尬 问题 、就业 问题 以及 年老面 临的 个人养 老保 障问题等等 ,这些 问题不解决都将阻碍城镇化进 程 ,不利于 社会长远发展 。 然 而国外农村养 老保 险制度历经几十年 的探 索发展 已 日 趋完善 ,梳理 国外农村社 会养老保 险发展 历程 ,学 习借 鉴其发 展经验 , 对 于探 索适合 我国农 村社会 的养 老保 险模式 ,促进我 国城镇 化发展有着 重要 意义。 1 .几个典 型国家农 村社会 养老保 障制度比较 国外农 村社会养老保 险制度选 择与其本国的保 障传 统以及在城 市率 先实行 的社会 养老保 险制 度都有着 密切 的联 系。从世界 各国农村建立社 会 养老保险历史来看 , 农 村社会 养老保 险制度模 式主要 有三种 ,即 “ 投 保资助型” 、“ 福利 型” 、“ 储蓄保险型” 。
1 .3新加 坡 的 “ 储 蓄 保 险 型 ” 养老 保 险制 度 新加坡于 1 9 5 5年 7月建立 了中央公积金 制度 ,它是 一项强 制性 的

新加坡的老年社会政策及其启示

新加坡的老年社会政策及其启示

新加坡的老年社会政策及启示新加坡于2000年正式进入老年型社会,与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接近。

中新两国渊源颇深,新加坡与中国都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信奉“孝道”观念。

在新加坡,老年人被称为“乐龄人士”。

这个名字由来主要是缘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新加坡的老年人经济上有保障,没有后顾之忧;二十新加坡的老年人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乐享晚年生活。

基于新加坡老年事业的成就,我们简要总结新加坡养老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得出启示,以促进我国老龄事业的发展。

(一)新加坡的中央公基金制度的养老保障功能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是一个综合的社会保障储蓄计划,包括了养老保障计划、医疗保健计划、“居者有其屋”计划、家庭保障计划以及资产增值计划等方面的内容,能够给予尚在工作的新加坡人以安全感以及对于自己老年生活的信心。

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的最初建立的时候,其实就是一项为新加坡受薪人员而设立的养老储蓄基金,是一项强制性的储蓄计划。

在今天看来,它仍然是一种独特的、有效的养老保障制度,并得到了社会和国民的认可。

其主要目的是为职员提供足够的储蓄,以便在退休或者丧失工作能力时有所依靠。

但经过40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一种全面的,可以满足人们退休、购房、医疗、保健及教育等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

在新加坡,养老保险制度依靠其中央公积金制度来实现,这是其社会保障模式最富有特色之处,政府将来公积金的目的是为了防老而储蓄,这些储蓄只有在退休或残废时方能使用。

公积金的强制性储蓄计划是由雇主和雇员共同交纳,雇主必须为新加坡籍的雇员上交一定的比例的公积金,每一个雇员都必须从工资中拿出一部分上交中央公积金局。

政府规定,55岁以下雇员的公积金上缴率是雇员工资的40%,雇主和雇员各一半。

上缴的公积金按比例分别存入普通户头、保健户头和特别户头,其中,普通户头可在退休以后动用,特别户头平时不得动用,以便作年老及应急之用。

新加坡工薪阶层的养老金问题基本上由个人和社会力量解决,从而减少了对政府财政的依赖,因此,养老保障的公积金实质上是一种完全的积累制模式。

中国与新加坡养老保险制度的分析

中国与新加坡养老保险制度的分析

中国与新加坡养老保险制度的分析养老保险制度是一个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社会地位。

中国和新加坡作为两个拥有不同经济和社会背景的国家,其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对中国与新加坡养老保险制度进行分析,并比较两国制度的优缺点。

一、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与问题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主要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构成。

其中,基本养老保险是最重要的一环,覆盖了绝大部分职工和城乡居民。

然而,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在城乡之间存在差异。

由于城乡居民的差异化,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险制度尚不完善。

农村地区养老保险缴费意愿低、参保率低,导致老年人养老金待遇相对较低。

其次,中国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着不平衡的待遇问题。

由于缴费年限和缴费金额的差异,不同参保者之间的养老金待遇差距较大。

有些人在退休后仍无法获得足够的养老金,导致老年贫困问题日益突出。

最后,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值得关注。

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养老金的支付压力不断增加。

同时,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供给不足也给养老保险制度带来了挑战。

二、新加坡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与问题新加坡的养老保险制度以“三支柱”为基础,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员工公积金和私人养老储蓄计划。

这个制度的特点是全民参与、自愿性、个人储蓄为主,与中国的制度有所不同。

新加坡的养老保险制度具有一定的优势。

首先,员工公积金的设立有效解决了人们储蓄不足的问题,为老年人提供了稳定的养老金来源。

其次,私人养老储蓄计划的推行为个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控制权,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然而,新加坡的养老保险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该制度的运营成本较高,需要大量的管理和监管资源。

其次,由于新加坡的养老保险制度以个人为中心,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如果个人储蓄不足或者投资失败,可能导致退休后的生活不稳定。

三、中国与新加坡养老保险制度的比较中国与新加坡养老保险制度在设计和运行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国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国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根据联合国老龄化社会标准,一个国家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便称为“老年型”国家或地区。

截至2009年底,我国老龄人口已达1.67亿,占总人口的12.5%,表明我国开始进入“老年型”国家,并且社会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

养老人群的扩大,给我国养老保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国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概要目前,有代表性的养老保险模式有四种,即美、德、法等国的传统型养老模式,英国、日本、瑞典、加拿大等国的普惠制福利型模式,俄罗斯、东欧诸国的国家型保险模式,智利、新加坡和瑞典等国的储蓄积累模式。

1.传统型养老保险。

传统型养老保险以美、德、法等国为代表,选择性覆盖部分社会成员参加保险,强调待遇与工资收入及缴税相关联。

德国作为现代社保制度发源地,一直备受国际社会关注,其养老保障体制发展时间较长,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养老保障制度体系。

德国养老保险目标在于保障退休者及其配偶生计,维持其购买力。

目前,其法定养老保险覆盖率已达从业人员的85%左右,包括年老养老金、职业康复待遇、职业能力或就业能力丧失养老金及遗嘱养老金。

法定养老保险机构共27个,具有独特法律地位并享有资金管理权,与国家公共预算相脱离。

2.福利型养老保险。

福利型养老保险以英国、瑞典、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为代表,贯彻“普惠制”原则,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全体国民,所需资金完全源于政府税收。

但是,其保险水平偏低,退休者必须同时加入其他养老保险计划,才能维持基本生活支出。

日本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老龄化形势极为严峻,低迷的经济形势、过高的保障水平以及家庭结构变化等因素,使得日本必须对现收现付为主、基金为辅的“跨代抚养”制度进行改革。

3.国家型养老保险。

国家型养老保险制度曾在多数计划经济国家实行,前苏联、波兰、匈牙利、捷克等东欧国家实施“国家统包”原则,由用人单位缴费,国家统一组织实施,工人参与管理,待遇标准统一,保障水平较高。

新加坡养老保险(1)

新加坡养老保险(1)

第四阶段从1994年底至今,为改进完善时期。 重点对未来 30 年内国民年龄构成、生活水 平状况、公积金积累以及与社会保障体系的适 应程度等诸多方面情况的变化走向进行超前预 测,分步采取改进完善措施。公积金制度费率 随着经济的发展进行调整,公积金全部记入职 工的个人储蓄帐户中,职工退休时连同本息一 次发还给职工。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历经 50 年沧桑曲折,人们对这一制度已从不理解到 普遍接受、积极参与,呈现出健康发展的好势 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新加坡养老保险模式
• 新加坡公积金模式。其主要特点是通过建立个人公 积金账户,并通过对公积金账户的管理,提高自我 保障能力。
• 公积金账户通过在职职工与其雇主共同缴纳养老保 险费建立,劳动者在退休后从个人账户领取养老金, 国家不再以任何形式支付养老金。
• 个人账户的基金在劳动者退休后可以一次性连本带 息领取,也可以分期分批领取。
4. 基金的使用 主要包括: (1) 用于退休或失去工作能力后 的生活保障;(2)支付本人或家庭成员住院治疗 的费 用 ;(3)为本人或家属购买保 险 ;(4)购买 政府 建造 的组 屋 或 私人住宅产业;(5)购买公 积金定期人寿保险; (6) 购买房屋 抵押递减保 险;(7)购买非住宅产业;(8)投资于获批准的股 票、单位信托基金、黄金和债券;(9)资助子女 在国内大专学 府的教育费。为防止会员使用储 蓄不当造成失误 ,影响晚 年生活,公积金局 对每项使用计划都订立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
三、中央公积金制度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从1950年到1955年7月,为初创时期。 1955 年 5 月 17 日,由两名立法议员倡议的公 积金法案正式提呈议会讨论。 1953 年 1O 月,殖 民地政府的特选委员会向议会提呈有关的总结报 告,对公积金 的性质、用途、缴纳率以及管理 等问题提出了具体意见。1953年12月11日,公积 金法令终于获得通过。 1955 年 7月,政府成立了 专门负责管理公积金的中央公积 金局。至此, 作为一项强制实行的制度——中央公积金制度正 式建立并开始实施。

强制储蓄型养老保险制度

强制储蓄型养老保险制度

强制储蓄型养老保险制度
1)新加坡模式是一种公积金模式。

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强调自我保障,建立个人公积金账户,由劳动者于在职期间与其雇主共同缴纳养老保险费,劳动者在退休后完全从个人账户领取养老金,国家不再以任何形式支付养老金。

个人账户的基金在劳动者退休后可以一次性连本带息领取,也可以分期分批领取。

国家对个人账户的基金通过中央公积金局统一进展管理和运营投资,是一种完全积细小的筹资模式。

除新加坡外,东南亚、非洲等一些开展中国家也采取了该模式。

2)智利模式作为另一种强制储蓄类型,也强调自我保障,也采取了个人账户的模式,但与新加坡模式不同的是,个人账户的管理完全实行私有化,即将个人账户交由自负盈亏的私营养老保险公司规定了最大化回报率,同时实行养老金最低保险制度。

该模式于20世纪80年代在智利推出后,也被拉美一些国家所效仿。

强制储蓄型的养老保险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强调效率,但无视公平,难以表达社会保险的保障功能。

浅探新加坡养老方式与我国的区别

浅探新加坡养老方式与我国的区别

浅探新加坡养老方式与我国的区别摘要:新加坡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城市国家,其养老方式具有其独特性和特点,因此本篇论文旨在探究新加坡和我国之间在养老方式方面的区别,着重分析新加坡的养老方式,并探讨其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新加坡、养老方式、区别、借鉴。

正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严重加剧,人们对于养老方式的探讨变得越来越频繁。

新加坡作为亚洲国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其养老方式自然具有其独特性和特点。

与我国相比,新加坡的养老方式在许多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一、养老金制度的区别新加坡的养老金制度与我国不同。

新加坡设立了三个养老计划,分别是中央公积金(CPF)基金、中央提供的公共养老计划和私人保险。

此外,新加坡确立了一个“三支柱”的养老计划,即基本公共养老金、可弹性支配的辅助计划和个人储蓄计划。

这种三支柱的养老计划被认为是相对有效的,并且具有高度透明性。

而在我国,目前仍处于单一的社会保险体系之下,缺少多样化的选择。

二、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差异在社会化养老服务方面,新加坡也不同于我国。

新加坡强调家庭是养老的核心,同时也注重社区服务以及长者护理中心等设施,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的服务。

而我国的养老服务在发展方面还存在不少困境,由于长期受制于传统思维,其服务内容和质量也较低。

三、文化传统的差异新加坡和我国在文化传统方面也存在差异。

新加坡强调尊重老人,鼓励家庭团聚,对于家中老人的照顾有相对较高的社会支持。

而在我国,存在着一些传统文化因素,如父母的子女有责任照料年老的父母等。

这种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未必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有时也会造成一些矛盾。

结论:综上所述,新加坡的养老方式体现出高度的透明度、多样性与社会化服务。

虽然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当前面临着一些挑战与制约,但这种养老方式的基本特点和理念,对于我国未来的养老发展也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可见,新加坡在养老方面的建设中注重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多渠道保障机制。

在家庭、社区、政府等方面设立了多项政策和计划,为老年人的养老生活提供了全面的帮助。

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管理模式探析——基于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和中国香港强积金制度的比较分析

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管理模式探析——基于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和中国香港强积金制度的比较分析

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管理模式探析——基于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和中国香港强积金制度的比较分析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管理模式探析——基于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和中国香港强积金制度的比较分析摘要:养老保险体系是一个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个人账户基金的管理模式直接关系到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以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和中国香港的强积金制度为案例,通过比较分析两种制度的运作模式、改革历程和效果,旨在探索有效管理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所具备的关键要素和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管理模式;新加坡中央公积金;中国香港强积金一、引言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养老保险问题备受关注。

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管理模式作为保障养老金发放的重要环节,对于确保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际范围内,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和中国香港的强积金制度被广泛认为是管理个人账户基金较为成功的案例。

本文将以这两个地区的制度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分析两种制度的管理模式、改革历程和效果,旨在总结出有效管理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的关键要素和可借鉴的经验。

二、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新加坡中央公积金(CPF)制度是一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由政府设立和管理。

该制度于1955年开始实施,通过强制性的员工和雇主缴纳制度,为新加坡公民提供退休金、住房贷款、医疗等多种福利。

1. 运作模式新加坡CPF制度采取的是资本积累模式,即个人和雇主在劳动关系中按一定比例缴纳公积金,形成个人账户基金。

个人账户的资金主要用于提供退休金、住房贷款和医疗费用。

退休金以年利率3.5%的方式增值,积累至退休时实行一次性支取,同时也可以部分提前支取。

2. 改革历程新加坡CPF制度通过不断的改革完善,逐渐增加了待遇和福利。

随着年金支付规模的增长,政府相继引入了限制提取公积金的政策,以保证公积金的充足性。

同时,根据经济发展和人口变化的情况,新加坡还对CPF制度进行了多次调整,包括提高公积金缴存比例、提高账户利率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与新加坡养老保险制度的分析[摘要] 组织管理效率的高低与组织治理结构有着密切的关联,制度不同,组织管理的治理结构也就不同,管理效率也就产生差异。

本文从组织管理治理结构的角度分别对新加坡公积金养老保险制度和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组织管理效率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新加坡公积金养老保险制度的组织管理的借鉴意义以及完善中国养老保障制度的组织管理的治理结构提出了建议。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回顾新加坡公积金制度是政府立法强制个人储蓄、采取完全积累模式和集中管理模式的社会保障制度。

也就是说,新加坡建立的是以个人账户为标志,强制储蓄的保障模式。

该制度不仅解决了新加坡的养老难题,而且对新加坡的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证,现在通常被认为是东亚乃至世界范围内养老保险制度成功运行的典范。

对新加坡公积金制度的研究,从现有的文献来看,主要集中在公积金制度的基本内容、基本功能、筹资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稍为深入的研究涉及到对这种制度安排、政府干预以及效率的分析。

但对新加坡公积金这种养老保险制度的组织管理的治理结构及其管理绩效的分析的文献却相对稀少,不能不说是理论研究的一大缺憾。

分析新加坡公积金制度的组织治理结构及其绩效,透视这种管理组织结构安排的制度背景,这是值得认真关注的问题。

对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组织治理结构蕴藏着重要的意义。

1997年我国正式确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对这一新型养老保险制度不论在理论上和政策上如何界定或者争论,但在实践过程中,政策的执行者实际上是默许了现收现付统筹账户基金应负担“转制成本”的职责,由此导致了统筹账户对个人账户的透支。

因此,这种模式被一些学者称为“统账结合、混账管理、空账运行”的模式。

个人账户空账运行带来许多问题,对中国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构成了极大的潜在威胁。

对于个人账户“空账”问题,理论界提出了通过把“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分账管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管理思路。

从目前把握的材料来看,研究中国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管理问题,早期文献主要集中在对养老社会保险制度存在的保障覆盖面窄、基金来源相对不足、企业负担比较重、保障功能相对低下等方面问题展开讨论。

现在,由于养老保险分账管理已经提到日程上来,因此对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账化管理问题的研究逐渐成为理论界和实践部门研究的热点问题。

从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研究的侧重点也主要集中于如何去做实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基金如同管理和运营、个人账户基金的投资策略以及保值增值等问题。

对于组织管理模式和监管模式,在目前已有的少量研究文献中也充满着不同的看法。

有学者提出可以设计基于市场化调节的组织管理模式和监管模式圆;也有的学者从非营利组织的角度提出了要建立一套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相对应的“非营利法人治理”结构的设想。

上述这些研究成果大多从组织体系的外部找出了养老保险管理面临的新情况、个人账户基金运行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据此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政策建议。

但是,对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的组织管理方式和管理绩效的分析和研究方面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一个组织体系运行效率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外部条件的影响,也取决于组织内部协调机制的影响。

对于一个制度运行效率的理解,仅仅分析外部因素而忽视对组织系统内部的分析是难以全面客观看到整个组织系统的运行效率的。

其次,笔者认为,养老社会保险管理面临许多问题,根源之一是没有系统地理解治理结构与组织的关系。

中国的养老社会保险的管理仍处于组织治理结构的无序状态,没有充分运用组织的系统协同能力,其典型特征是部门设置随意,职能边界不清,业务流程不畅,责权关系重迭,缺乏部门之间的系统协调。

在这种组织治理结构状态下难以达到理想的组织目标。

第三,我国养老社会保险的管理组织大多数不是战略导向型的结构。

由于组织管理的理念淡漠,不能按照有效性整体实施架构,形成基于战略的组织治理结构,因而也就无法按照战略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形成稳定的核心业务和有效的管理模式。

尤其重要的是,环境一旦发生变化,缺乏内在自我变革能力的组织治理结构无法适时进行调整与变革,只能以不变应万变,最终导致整个组织管理的低效甚至失效。

实现统筹账户基金与个人账户基金分开管理,个人账户实账化运营的管理方式,必将对原有养老社会保险管理体制和组织管理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

如何适应这一变革来调整组织管理方式,最终以比较小的社会成本来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组织目标,这是一个值得及时关注的重要问题。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本文拟从组织管理的角度对新加坡公积金制度与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的组织治理结构在理论上尝试作一分析。

二、新加坡公积金制度的组织治理结构及其绩效分析新加坡公积金制度的高效运行是在法律的规制下进行的,公积金制度运作的法律依据是1953年通过的“公积金法令”。

同期成立的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局是公积金制度的管理机构,它是隶属于劳工部的一个具有独立的、具有半官方性质的管理机构。

中央公积金局只是一个行政机构,负责公积金的行政管理,公积金的具体运营是由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投资运营。

公积金局的组织治理结构如下图1—1所示:新加坡通过中央公积金局对公积金进行统一的企业化管理。

从内部组织结构来看,中央公积金局设立理事会,理事会成员由劳工部部长委任,理事会向劳工部部长负责。

理事会有领导成员9人,其中政府代表、雇主代表和雇员代表各2人,由教授、专家、博士等所谓“中性”人士组成的代表3人。

理事会下设主席1人。

在理事会领导下设具体管用机构,设总经理1人,直接管理副总经理和内务审计部,副总经理之下设立五部一处;即雇主服务部、成员服务部、计算机服务部、团体服务部、财政部和人事处。

中央公积金局通过该管理机构对公积金进行管理。

尽管中央公积金局在财务上和行政上拥有自主权,但总统有权审核中央公积金局的账目。

从其组织管理的治理结构来看,这种治理结构仍然属于英美传统式的“所有者至上”的组织管理治理结构。

它的特点在于即使存在经理人员掌握实际的经营管理权的现象,由于所有者拥有经理人员的选聘权利,因此公司追求利润最大化也就等同于追求所有者的财产价值最大化。

这种组织管理的治理结构尽管有其内在不足,但其组织管理的绩效仍然表现出突出的地位。

第一,在这种组织管理的治理结构中,中央公积金管理局作为全体公积金所有者的受托人,一方面通过契约制,避免营办商的经营风险转移到公积金计划参与者身上;另一方面是规定了养老金可以投资的都是信用等级比较高的资产,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公积金计划参与人的最低回报。

新加坡这种全新的“个人账户”的保险模式,不仅确保了公积金所有者的养老保险收益,而且给国家建设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减轻了政府的压力。

比如,1995年新加坡国民储蓄总额为GDP的51%,其中公积金占国民储蓄总额的93%。

这不仅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可靠的、源源不断的建设资金,而且有利于国家搞好宏观经济调控。

第二,在这种组织管理的治理结构中,由于新加坡拥有一个高效的政府,建立了一套有效的公共管理机制。

在这一良好的制度环境下,公积金管理局尽管管理着规模庞大、利益主体众多和服务项目烦杂的公积金保障系统,但没有把公积金管理局变成一个可怕的官僚衙门,而是以其精明能干、健全的职能、科学的管理及其优质的服务赢得了组织管理的高效率。

第三,从公积金管理的组织治理结构模式可以看到,由于公积金管理局只负责行政事务,公积金的具体运营是由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投资运营,这就使得公积金能够以一个恰当的身份进入资本市场,从而确保公积金的保值增值。

第四,从组织的治理结构来看,由于公积金管理局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公积金从汇集、运营、储存、结算到雇员利益的获得,都独立于政府财政,因而,政府财政的丰歉对公积金没有直接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政府无权动用公积金去弥补财政可能存在的赤字。

第五,在公积金制度中,由于明确了政府在养老保险中的责任和义务,也就是政府以自身实际持有的资产储备作为公积金的担保,政府财政负有担保偿还公积金的义务,这就保证了公积金制度的良好信誉。

由于制度本身确保了制度的安全性(到期可按照约定支付),有利于保证公积金养老保险制度的社会保障层面。

第六,从公积金管理的组织治理结构的内部机制来看,由于公积金所有者(stakeholders)代表了不同利益团体的利益,他们对组织管理治理结构的影响不是通过政府的直接规制,而是一方面通过政府立法间接规范秩序,为组织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部分公积金所有者代表通过直接介入组织管理的决策机构,参与组织的战略制定,以此来保证公积金所有者自身的利益。

三、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科层制组织管理的绩效分析(一)基于科层权力关系的养老社会保险组织管理绩效分析我国原有的养老社会保险的组织管理的治理结构是一种以垂直分工为特征的组织管理体系。

它通过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权力层次进行设计,在组织的不同角色之间形成一种上下级关系。

可以把它称为基于科层权力关系的养老社会保险组织管理的治理结构模式。

这种组织形式是一种组织内部功能分化、垂直、分层的金字塔式的组织形式。

这种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组织管理体系的显着特征是建立在政府信用和政府承担无限责任基础上的组织管理体系。

在这里,不同层级政府属下的社会保障职能部门,是这一组织管理体系的核心,它承担了政策制定、保费征收、基金管理、投资运用、养老金发放、争端处理等多项职能。

因而,“它是一种特殊的政企合一的模式”。

在我国养老社会保险的起步阶段,由于社会保险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市场组织与社会组织发育相对不成熟,在这种情况下以这种科层制为特征的组织管理模式有其合理性。

从组织治理结构的绩效来看:第一,这种结构能使最高层管理部门摆脱了日常事务,成为有力的决策结构,并使各个职能部门充分发挥其管理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第二、这种结构扩大了有效控制的幅度,对管理人员的水平要求比较高,因而有利于组织管理中业务管理人才的培养。

第三,伴随着垂直分工,组织必然要求进行分权,这可以促使组织中各个层次的成员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采取较为灵活的应对策略,从而使组织的灵活性增强。

同时,由于各个部门获得一定的分权,而且,岗位管理人员的职位升迁与部门的业绩有着相应的关联,因而各个职能部门之间也会产生比较和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组织的效率。

然而,这种以科层制为特征的组织管理体系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1)这种组织管理体系需要的管理人员多,管理成本比较高,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其管理的经济性就比较差。

(2)这种组织管理体系是以分权为纽带的管理模式,集权与分权的关系比较敏感,一旦处理不当,不仅削弱上级对下级的管理和监管力度,而且容易产生本位主义,由此削弱整个组织的协调一致。

(3)这种以垂直分工为特征的组织管理体系,管理层级比较多,随着垂直分工的进行,组织的控制难度加大,这就有可能导致整个组织管理能力的分散和组织资源利用的低效甚至无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