厅堂扩声系统设计规范GB50371-2006
厅堂扩声系统设计规范GB 50371-2006
厅堂扩声系统设计规范GB 50371—20061 总则1.0.1 为规范厅堂(剧场和多用途礼堂等)扩声系统设计,保证厅堂的观众厅及舞台(主席台)等有关场所听音良好、使用方便,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各类厅堂相对固定安装的扩声系统设计,不包括电影还音系统(即B环)。
1.0.3 本规范制定了各类厅堂扩声系统设计的技术要求和观众厅的扩声系统特性指标。
1.0.4 扩声系统设计必须与土建各工种设计同步进行,并出具完整的施工图设计文件。
1.0.5 设计单位应具备专业设计能力,并应完成扩声系统的调试,听音指标达到本规范的要求。
1.0.6 厅堂扩声系统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2 术语2.O.1 扩声系统 sound reinforcement system,public address system 扩声系统包括设备和声场。
主要过程为:将声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经放大、处理、传输,再转换为声信号还原于所服务的声场环境;主要设备包括:传声器、音源设备、调音台、信号处理器、功率放大器和扬声器系统。
2.0.2 扩声控制室 sound control room操作控制扩声系统设备的技术用房,简称声控室。
2.0.3 功放机房 power amplifier room放置扩声系统功率放大器的技术用房。
2.0.4 最大声压级 maximum sound pressure level扩声系统完成调试后,在厅堂内务测量点可能的最大峰值声压级的平均值。
以峰值因数(1.8~2.2)限制的额定通带粉红噪声为信号源,其最大峰值声压级为RMS声压级的长期平均值加上峰值因数的以10为底的对数再乘以20,单位:dB。
2.0.5 最大可用增益 maximum available gain厅堂扩声系统在声反馈临界状态时的增益减去6dB。
2.0.6 传输频率特性 transmission frequency response 扩声系统在稳定工作状态下,厅堂内务测量点稳态声压级的平均值相对于扩声设备输入端的电平的幅频响应。
厅堂扩声设计规范要点(2009规范)
厅堂扩声设计规范要点(GB/T50371-2006《厅堂扩声系统设计规范》)湖北艺术职业学院范国志一.厅堂扩声系统组成1.观众厅扩声系统(观众厅扩声、舞台返送)2.内部广播与通信系统(机房、化妆、服装、候场等工作房间)3.背景音乐系统(休息厅、门厅)二.厅堂扩声系统设计文件组成1.系统原理图、设备布置图、设备接线图、管线图、安装节点图、声场分布分析图2.系统设计(含辅助设计)与设备选型说明三.设计步骤与主要技术内容1.确定厅堂扩声级别与其声学特性。
即依功能要求确定其属文艺演出类/多用途含戏曲类/会议类及其级别。
2.确定厅堂扩声系统的组成。
即观众厅扩声系统/内部广播与通信系统/背景音乐系统。
3.确定主扩声系统的扩声制式(单声道扩声/双声道立体声扩声/多声道立体声扩声)、扬声器布置方式(集中式/分区式/分散式)、音频信号分频数与其方式(功率分频/电子分频、二分频/三分频/四分频)4.设计技术参数计算(最大声压级、声场分布(每个声道扬声器全场独立全覆盖)、传声增益、背景噪声)与设备选型。
5.确定音源包括传声器的分布与选型。
6. 利用辅助设计软件绘制声场分布分析图。
7.编绘系统原理图、设备布置图、设备接线图、管线图、安装节点图。
四.主要要求1.传声器(1)数量、类型要满足功能要求,有利于抑制声反馈(2)插座分布在台口、乐池及侧台等处(3)选用屏敝的平衡电缆2.扬声器与功率放大器(1)由主扩、补充与辅助、次低频及效果扬声器组成。
(2)主扬声器应与声源的视觉方向尽量一致,最大扩声距离应不大于三倍临界距离,扬声器与任一只传声器的距离宜尽量大于临界距离且在扬声器辐射角范围之外。
(3)文艺演出的大、中型场所应选用三声道分别独立覆盖全场的主扩声系统组成,使之具有较好立体声效果。
(4)主扬声器装在较高台口上方的,应在台口两侧下方安装补充扬声器,以拉低声像高度。
(5)同一声道多只扬声器要减少声波干涉。
(6)严格控制不同扬声器的声程差引起双重声或干扰主声源的方向。
音响系统验收报告
申请验收报告
至张家口市人民检察院:
本公司承建的贵单位会议室音响系统设备更新工程,根据双方签订的《会议室音响系统更新工程合同》,我方已将所有系统安装调试完毕。
现特申请贵单位予以验收为谢!
特此报告
2015年6月
验收报告
系统拓扑图
系统操作说明
1.先打总电源空气开关然后在打开音响部分的空气开关。
2.开起电源时序器确定所有的设备都打开。
3.会议时把主扩声音箱的主音量推到0db。
4.如做娱乐活动时,可将低音音箱的主音量推到0db。
5.检查麦克风是否有。
6.然后打开调音台,推起需要使用的会议话筒的子推子到-5db左右,设备就可以正常的使用了。
7.将需要使用的音源路打开,比如DVD、或点歌机、或主席台的音频输入。
注:因为每个人的嗓音都是不一样的所以需要对人声进行修改和美化,那么就需要使用调音台上子通道的控制旋扭,来对声音进行更好的美化。
主通道的推子固定在一定的量以后如果需要改变声音的大小应先考虑使用子通道来控制这样即可以很好的控制需要控制的音量大小也不会影响其它子通道的声音可以更好的掌握每个子通道间声音的比例。
厅堂扩声系统设计规范GB-50371-2006
厅堂扩声系统设计规范GB 50371—20061 总则1.0.1 为规范厅堂(剧场和多用途礼堂等)扩声系统设计,保证厅堂的观众厅及舞台(主席台)等有关场所听音良好、使用方便,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各类厅堂相对固定安装的扩声系统设计,不包括电影还音系统(即B环)。
1.0.3 本规范制定了各类厅堂扩声系统设计的技术要求和观众厅的扩声系统特性指标。
1.0.4 扩声系统设计必须与土建各工种设计同步进行,并出具完整的施工图设计文件。
1.0.5 设计单位应具备专业设计能力,并应完成扩声系统的调试,听音指标达到本规范的要求。
1.0.6 厅堂扩声系统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2 术语2.O.1 扩声系统 sound reinforcement system,public address system 扩声系统包括设备和声场。
主要过程为:将声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经放大、处理、传输,再转换为声信号还原于所服务的声场环境;主要设备包括:传声器、音源设备、调音台、信号处理器、功率放大器和扬声器系统。
2.0.2 扩声控制室 sound control room操作控制扩声系统设备的技术用房,简称声控室。
2.0.3 功放机房 power amplifier room放置扩声系统功率放大器的技术用房。
2.0.4 最大声压级 maximum sound pressure level扩声系统完成调试后,在厅堂内务测量点可能的最大峰值声压级的平均值。
以峰值因数(1.8~2.2)限制的额定通带粉红噪声为信号源,其最大峰值声压级为RMS声压级的长期平均值加上峰值因数的以10为底的对数再乘以20,单位:dB。
2.0.5 最大可用增益 maximum available gain厅堂扩声系统在声反馈临界状态时的增益减去6dB。
2.0.6 传输频率特性 transmission frequency response 扩声系统在稳定工作状态下,厅堂内务测量点稳态声压级的平均值相对于扩声设备输入端的电平的幅频响应。
厅堂扩声系统设计要求规范GB50371-2006
厅堂扩声系统设计规范GB 50371—20061 总则1.0.1 为规范厅堂(剧场和多用途礼堂等)扩声系统设计,保证厅堂的观众厅及舞台(主席台)等有关场所听音良好、使用方便,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各类厅堂相对固定安装的扩声系统设计,不包括电影还音系统(即B环)。
1.0.3 本规范制定了各类厅堂扩声系统设计的技术要求和观众厅的扩声系统特性指标。
1.0.4 扩声系统设计必须与土建各工种设计同步进行,并出具完整的施工图设计文件。
1.0.5 设计单位应具备专业设计能力,并应完成扩声系统的调试,听音指标达到本规范的要求。
1.0.6 厅堂扩声系统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2 术语2.O.1 扩声系统 sound reinforcement system,public address system 扩声系统包括设备和声场。
主要过程为:将声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经放大、处理、传输,再转换为声信号还原于所服务的声场环境;主要设备包括:传声器、音源设备、调音台、信号处理器、功率放大器和扬声器系统。
2.0.2 扩声控制室 sound control room操作控制扩声系统设备的技术用房,简称声控室。
2.0.3 功放机房 power amplifier room放置扩声系统功率放大器的技术用房。
2.0.4 最大声压级 maximum sound pressure level扩声系统完成调试后,在厅堂内务测量点可能的最大峰值声压级的平均值。
以峰值因数(1.8~2.2)限制的额定通带粉红噪声为信号源,其最大峰值声压级为RMS声压级的长期平均值加上峰值因数的以10为底的对数再乘以20,单位:dB。
2.0.5 最大可用增益 maximum available gain厅堂扩声系统在声反馈临界状态时的增益减去6dB。
2.0.6 传输频率特性 transmission frequency response 扩声系统在稳定工作状态下,厅堂内务测量点稳态声压级的平均值相对于扩声设备输入端的电平的幅频响应。
国家标准-声学特性指标-摘自《GB 50371-2006 厅堂扩声系统设计规范》
会议类扩声系统声学特性指标等级最大声压级(dB)传输频率特性传声增益(dB)稳态声场不均匀度(dB)早后期声能比(可选项)(dB)系统总噪声级一级额定通带内:大于或等于98dB以125~4000Hz的平均声压级为0dB,在此频带内允许范围:-6dB~+4dB; 63~125Hz和4000~8000Hz的允许范围见图4.2.3 -1125~4000Hz的平均值大于或等于-10dB1000Hz,4000Hz时小于或等于+8dB500~2000Hz内1/1倍频带分析的平均值大于或等于+ 3dBNR-20二级额定通带内:大于或等于95dB以125~4000Hz的平均声压级为0dB,在此频带内允许范围:-6dB~+4dB; 63~125Hz和4000~8000Hz的允许范围见图4.2.3 -2125~4000Hz的平均值大于或等于-12dB1000Hz,4000Hz时小于或等于+10dB500~2000Hz内1/1倍频带分析的平均值大于或等于+ 3dBNR-25多用途类扩声系统声学特性指标等级最大声压级(dB)传输频率特性传声增益(dB)稳态声场不均匀度(dB)早后期声能比(可选项)(dB)系统总噪声级一级额定通带内:大于或等于103dB以100~6300Hz的平均声压级为0dB,在此频带内允许范围:-4dB ~ +4dB;50~100Hz和6300~12500Hz的允许范围见图4.2.2 -1125~6300Hz的平均值大于或等于-8dB1000Hz时小于或等于+6dB;4000Hz时小于或等于+8dB500~2000Hz内1/1倍频带分析的平均值大于或等于+ 3dBNR-20二级额定通带内:大于或等于98dB以125~4000Hz的平均声压级为0dB,在此频带内允许范围:-6dB ~ +4dB;63~125Hz和4000~8000Hz的允许范围见图4.2.2 -2125~4000Hz的平均值大于或等于-10dB1000Hz,4000Hz时小于或等于+8dB500~2000Hz内1/1倍频带分析的平均值大于或等于+ 3dBNR-25 图4.2.2 -1图4.2.2 -2。
声场测试总结
声场测试总结依据1.GB 50371-2006《厅堂扩声系统设计规范》会议类扩声系统声学特性指标2.GB T 4959-1995《厅堂扩声特性测量方法》测试步骤:一.系统初始化,选测试点。
二.校准SmaartLive的声压级三.测试音箱相位四.测(调)试以下指标:序号指标测点选取手段备注1 传输频率特性8点,无楼座5点多频率2 传声增益8点,无楼座5点声压计有源音箱90dB粉红噪声3 最大声压级8点,无楼座5点声压计4 稳态声场不均匀度不少于座位数1/60 声压计85~90dB5 系统总噪声级空场,不少于5点声压计如果测试之后作了调整,那么记录调整之后的参数。
指标术语解释:摘自GB 50371一2006《厅堂扩声系统设计规范》传输频率特性transmission frequency response扩声系统在稳定工作状态下,厅堂内各测量点稳态声压级的平均值相对于扩声设备输入端的电平的幅频响应。
传声增益transmission gain扩声系统在最大可用增益状态时,厅堂内各测量点稳态声压级平均值与扩声系统心型[R(θ)=(1+ cos θ)/2 ]传声器处稳态声压级的差值,单位:dB 。
最大声压级maximum sound pressure level扩声系统完成调试后,在厅堂内各测量点可能的最大峰值声压级的平均值L M 。
以峰值因数(1. 8-2. 2)限制的额定通带粉红噪声为信号源,其最大峰值声压级为RMS 声压级的长期平均值L RMS 、加上峰值因数的以10为底的对数再乘以20,单位:dB 。
)2.2~8.1lg(20+=RMS L L声场不均匀度sound distribution厅堂内 (有扩声时)各测量点的稳态声压级的差值,单位dB 。
系统总噪声级system total noise level扩声系统在最大可用增益工作状态下,厅堂内各测量点扩声系统所产生的各频带的噪声声压级(扣除环境背景噪声影响)平均值,以NR-曲线评价。
标准规范
GBJ76-84《厅堂混响时间测量规范》;
GB/T14476-93《客观评价厅堂语言可懂度的“RASTI”法》;
CYJ-25-86《厅堂扩声系统的声学特性指标》;
?
JGJ/T 131-2000《体育馆声学设计及测量规程》;
? GB/T 15859-1995《视听、视频和电视系统中设备互连的优选配接值》;
CB9002-1996《视听、视频和电视设备及系统一般术语解释》;
SJ/T 10444-93《电声学术语》;
GBl2060-89《声系统设备一般术语解释和计算方法》;
?
CB-T50312-2000《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
CECS 72:97《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工程设计规范(修订本)》;
?
CECS 89:97《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修订本)》;
GB-50169-92《电气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CB-50254-96《电气安装工程低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
?
GB-50258-96《电气安装工程1KV以下配线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CB4959-1995《厅堂扩声特性测量方法》;
GBJ 115-87《工业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J 79-85《工业企业通信接地诊计规范》;
?
CB2887-89《计算机场站地技术条件》;
GB50174-93《电子计算机房设计规范》;
GB/T 14947-93《声系统设备互连的优选配接值》;
? GB/T 14947-94《声系统设备互连用连接器的应用》;
? GB/T 15135-94《广播及类似用途声系统设备互连用连接器的应用》;
厅堂扩声系统设计要点
声频工程技术高级培训班(第一期)厅堂扩声系统设计要点就厅堂扩声系统设计中,需要注意和把握的一些问题分六个小题目进行简要的讨论,其中的有些设计原则也适用于体育场、馆和会堂等。
一.我国专业音响工程应用的发展与现状二.扩声系统设计的根本问题是声学问题三.正确理解“扩声系统声学特性指标”国家标准GB 50371-2006《厅堂扩声系统设计规范》四.使用电声的方法改变室内声学特性五.剧院音响系统数字网络化将是今后发展的趋势六.剧场扩声系统音质控制和系统调试一.我国专业音响工程应用的发展与现状半个多世纪以来,伴随文化、体育等建设事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我国专业音响工程应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这里仅就专业音响在剧院、会堂和体育场馆工程中的应用进行简要的阐述。
我国专业音响工程应用的发展按时间顺序划分大致可分为这样几个阶段:1.解放初期至文革前这个时期新建的专业剧场和体育场馆为数不多,以北京为例主要有:建于1959年的北京工人体育场;为举办第26届世乒赛于1961年兴建的北京工人体育馆;天桥剧场始建于1953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座剧院;隶属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首都剧场1955年交付使用。
当时大多是一些社会上或单位的俱乐部或礼堂。
这个时期的文艺团体演出基本上不使用扩声,只是会议使用一些简单的《扩大》通常采用的是带收音、前级的电子管功放《一体机》。
2.文革至改革开放初期文革期间的“样板戏”为了“突出英雄人物”在演出中开始普遍使用扩声,当时的音响器材基本上都是国内产品。
可以这样的说“样板戏”为文艺团体演出使用扩声“开辟了先河”。
1974年第四机械工业部为配合中央乐团出国演出,组织了6个省市18个厂家在半年左右的时间里研发、生产了我国第一套专业音响产品,后来有人把它称之为“零的突破”。
具有代表性的器材是:CR1-1、CR1-3、CR1-5话筒;20瓦两分频音箱;DK-100电子管功放和16路前级等,这套器材后来被广大文艺演出团体所采用。
影剧院扩声系统设计方案-系统设计依据和设计原则
3.系统设计依据和设计原则3.1扩声系统设计指标本设计方案是集流行剧院扩声系统的标准和要求为一体来设计的。
我们综合吸取了当前国内各种剧院音响系统的特点而设计制作,都具备了很好的先进性、实用性、高稳定性以及良好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等特点。
我们经过缜密思维、精心设计,制作出了此套科学、严谨、完美的系统方案。
其中,方案中扩声系统的主要设备以Soundbullet(声必力)专业音响设备为主,其它相关配套设备均选用了稳定可靠的国内外知名品牌产品。
工程完工后,本影剧院将达到国内外一流专业标准!根据剧院的声学环境、节目类型及音源动态要求和使用功能,以语言为主的扩声系统设计指标如下,达到并部分超过“语言兼音乐扩声一级”标准。
具体设计指标整理如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数字技术在音频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使得声信号的记录与重放有了很大的改善。
但音质的好坏不仅与设备有关,还与声学环境和人耳的听觉特性有关,在同样设备的条件下后者显得更为重要。
所以,在扩声系统设计中:➢以听众厅实际建声条件为基础➢紧密围绕“音质、方向感、响度与传声增益、稳定性”四项要素相对应的技术要求进行优化设计在设计本系统的过程中要达到以下设计目标:1、整个观众席有均匀的声压级,减少“声阴影区”。
2、有稳定音响系统频率响应。
3、尽量提高清晰度和可懂度。
4、音响效果得到真实的再现。
5、视听一致性(声像一致性)。
6、控制声反馈增加声场传声增益。
3.2设计依据依据现有的国家标准、规范、并参照国际上通用的规范进行。
基本技术依据的概念,在此为参照和等同。
(包括特性参数要求标准、特性参数测量方法,规范标准、电气设计规范,安全要求等)➢业主对该场地的使用功能➢甲方提供的装修图纸(1)、《厅堂扩声系统设计规范》 GB50371-2006 (2)、《厅堂扩声特性测量方法》 GB4959-95 (3)、《声系统设备互连用连接器的应用》 GB/T14197-93 (4)、《声系统设备互连的优先配接值》 GB/T14947-94 (5)、《声系统设备一般术语解释和计算方法》 GB12060-89 (6)、《客观评价厅堂语言可懂度的RASTI法》 GB/T14476-93 (7)、《厅堂混响时间测量规范》 GBJ76-84 (8)、《语言清晰度指数的计算方法》 GB/T 15485 (9)、《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58-96 (10)、《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T50311-2000 (11)、《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168-92 (1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照明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59-96电声设计常用计算公式混响时间计算公式室内平均吸声系数α =(∑S iα i+ ∑N jα j)/ SV ——房间容积,M3; S ——室内总表面积,M2;α ——室内平均吸声系数;m ——空气中声衰减系数(M-1);S i ——室内各部分的表面积,M2;α i ——与表面Si对应的吸声系数;N j——人或物体的数量,M2;α j——与Ni对应的吸声系数音箱功率计算公式10lgPe=SPL+20lgr-SPLs式中:Pe —音箱的额定功率(W)SPL —听音区期望的声压级值(dB) r —音箱与听音区的距离(m)SPLs —音箱灵敏度声压级值(dB/W.m)3.3设计原则在本次设计的系统是以扩声系统及其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为依据,并且完全满足这些依据的相关要求,同时在系统设计中我们还充分考虑、制定和贯彻了如下的设计指导思想和重要原则:3.3.1采用成熟技术的原则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扩声系统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各种先进的技术已经进入扩声系统的各个环节,它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提高了工作效率,为现代化娱乐场所提供了保障。
扩声标准及多功能案例
一、概述本厅主要作为报告厅,同时兼有小型文艺演出功能。
因此,其扩声系统按国家标准GB50371-2006《厅堂扩声系统设计规范》中多用途类1级指标设计;视频部分为两侧大屏幕多媒体投影显示系统,符合国家标准GB50464-2008《视频显示系统工程技术规范》要求。
业主对其设计要求是:在确保功能完善、设计先进、品质可靠和使用简便的前提下尽量节约资金,力求高性价比。
本厅容积约为4500立方米。
观众厅深度18米、宽35米、高6米;舞台宽14米、深8米,观众厅共有座位656座,其平面图见图1,建筑装潢效果图见图2。
由图可见,该厅采用敞开式舞台,观众厅围绕舞台3个面,有点类似音乐厅的形式,这就给扩声系统扬声器的布局和显示系统屏幕的位置等带来一定特殊性。
建声设计主要考虑语言清晰度要求,文艺演出时另加电子混响。
其观众厅侧墙采用两种不同吸声特性木质吸声板,顶部为阶梯状造型并敷设铝塑板,有一定的共振吸声效果。
观众半场时实测全频混响时间在1.5秒以下。
二、系统设计系统设计的原则是:满足使用功能并具有良好的先进性、易用性、可靠性、可扩展性和可维修性。
扩声系统采用了EASE声频设计软件进行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声场模拟。
系统方框图见图3。
1、扩声系统由于观众厅围绕舞台3个面,因此本厅采用立体声扩声已没有意义,故采用单声道扩声;而为了有较好的声像一致性,采用集中扩声方式。
主席台设置8只会议发言用传声器。
为方便调音人员操作,将8只传声器接至8路智能混音器,以自动选择发言传声器信号,避免多只传声器同时打开减低传声增益、增加声反馈的可能性。
智能混音器输出经图示均衡器进行均衡处理后送至调音台第1通道;无线传声器接收机输出送入调音台第3~6通道;演唱和乐器传声器分别送入调音台第9~12和13~16通道。
供电声乐器或前置调音台使用的舞台线路信号送至调音台17和18通道;DVD播放机、硬/光盘录像机和笔记本电脑输出的声频信号经音视频选择器选择一路送至调音台21和22通道。
厅堂扩声系统设计规范GB 50371-2006
厅堂扩声系统设计规范GB 50371—20061 总则1.0.1 为规范厅堂(剧场和多用途礼堂等)扩声系统设计,保证厅堂的观众厅及舞台(主席台)等有关场所听音良好、使用方便,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各类厅堂相对固定安装的扩声系统设计,不包括电影还音系统(即B环)。
1.0.3 本规范制定了各类厅堂扩声系统设计的技术要求和观众厅的扩声系统特性指标。
1.0.4 扩声系统设计必须与土建各工种设计同步进行,并出具完整的施工图设计文件。
1.0.5 设计单位应具备专业设计能力,并应完成扩声系统的调试,听音指标达到本规范的要求。
1.0.6 厅堂扩声系统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2 术语2.O.1 扩声系统 sound reinforcement system,public address system 扩声系统包括设备和声场。
主要过程为:将声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经放大、处理、传输,再转换为声信号还原于所服务的声场环境;主要设备包括:传声器、音源设备、调音台、信号处理器、功率放大器和扬声器系统。
2.0.2 扩声控制室 sound control room操作控制扩声系统设备的技术用房,简称声控室。
2.0.3 功放机房 power amplifier room放置扩声系统功率放大器的技术用房。
2.0.4 最大声压级 maximum sound pressure level扩声系统完成调试后,在厅堂内务测量点可能的最大峰值声压级的平均值。
以峰值因数(1.8~2.2)限制的额定通带粉红噪声为信号源,其最大峰值声压级为RMS声压级的长期平均值加上峰值因数的以10为底的对数再乘以20,单位:dB。
2.0.5 最大可用增益 maximum available gain厅堂扩声系统在声反馈临界状态时的增益减去6dB。
2.0.6 传输频率特性 transmission frequency response 扩声系统在稳定工作状态下,厅堂内务测量点稳态声压级的平均值相对于扩声设备输入端的电平的幅频响应。
厅堂扩声系统设计规范GB 50371-2006
厅堂扩声系统设计规范GB 50371—20061 总则1.0.1 为规范厅堂(剧场和多用途礼堂等)扩声系统设计,保证厅堂的观众厅及舞台(主席台)等有关场所听音良好、使用方便,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各类厅堂相对固定安装的扩声系统设计,不包括电影还音系统(即B环)。
1.0.3 本规范制定了各类厅堂扩声系统设计的技术要求和观众厅的扩声系统特性指标。
1.0.4 扩声系统设计必须与土建各工种设计同步进行,并出具完整的施工图设计文件。
1.0.5 设计单位应具备专业设计能力,并应完成扩声系统的调试,听音指标达到本规范的要求。
1.0.6 厅堂扩声系统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2 术语2.O.1 扩声系统 sound reinforcement system,public address system 扩声系统包括设备和声场。
主要过程为:将声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经放大、处理、传输,再转换为声信号还原于所服务的声场环境;主要设备包括:传声器、音源设备、调音台、信号处理器、功率放大器和扬声器系统。
2.0.2 扩声控制室 sound control room操作控制扩声系统设备的技术用房,简称声控室。
2.0.3 功放机房 power amplifier room放置扩声系统功率放大器的技术用房。
2.0.4 最大声压级 maximum sound pressure level扩声系统完成调试后,在厅堂内务测量点可能的最大峰值声压级的平均值。
以峰值因数(1.8~2.2)限制的额定通带粉红噪声为信号源,其最大峰值声压级为RMS声压级的长期平均值加上峰值因数的以10为底的对数再乘以20,单位:dB。
2.0.5 最大可用增益 maximum available gain厅堂扩声系统在声反馈临界状态时的增益减去6dB。
2.0.6 传输频率特性 transmission frequency response 扩声系统在稳定工作状态下,厅堂内务测量点稳态声压级的平均值相对于扩声设备输入端的电平的幅频响应。
剧院声学设计说明(供装修说明)
电视的声学设计说明(供装饰招标用)一.设计依据1.XX院提供的XX广电城建筑平、剖面图纸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剧场建筑设计规范”JGJ 57—2000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剧场、电影院和多用途礼堂建筑声学设计规范”GB/T 50356—20054.Acoustics–measurement of the reverberation time of rooms with reference to other acoustical parameters (ISO 3382)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厅堂扩声系统设计规范”GB 50371—2006 6.“音乐厅和歌剧院”(白瑞纳克著)二.功能及建筑概况使用功能:以大型舞台剧、综艺演出、歌剧为主,兼顾音乐会和会议功能。
容座:观众厅容座为XX座,其中池座XX座(其中轮席椅4个),一层楼座XX座,二层楼座76座。
建筑概况:建筑平面呈马蹄形。
三.主要建声设计技术指标1.中频满场混响时间:(设置可变混响装置,建议采用木格栅后藏可升降吸声帘幕)RT=1.4±0.1秒(大型舞台剧、综艺演出、歌剧演出时)RT=1.2±0.1秒(会议时)RT=1.6±0.1秒(音乐演出时,舞台设置音乐反射罩)混响时间频率特性如下:中频基本平直,低频有一定提升(相对中频约提升20%),高频由于空气吸收,允许略有下降。
2.低频比重BR:在1.1~1.3之间3.透明度C:在-1~3dB之间4.清晰度D:在35% ~ 60%之间5.重心时间t s:≤130ms6. 侧向反射系数LF:在10% ~ 20%之间7. 声场力度G:≥0dB8. 初始时间延迟间隙t I:<25ms9. 声场不均匀度ΔL P:≤±4dB10.本底噪声:LA≤30dBA 或NR≤25曲线四.观众厅的体形设计1.确定观众厅的体积为了使观众厅获得合适的混响时间,观众厅需要合适的体积。
声频工程适用标准规范解析(一)——音响扩声、公共广播等系统工程设计中技术标准规范适用性探讨
声频工程适用标准规范解析(一)——音响扩声、公共广播等系统工程设计中技术标准规范适用性探讨李冄【摘要】简要介绍了当前现行的一些国家和行业主管部委,针对声频工程制定的技术标准规范,并撰文说明在声频工程设计过程中,如何正确选择引用对口并适用的国家和行业,针对声频工程制定的技术标准规范,避免滥用和误用.真正将声频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检测验收工作搞好.努力构建一套比较完美的声频工程系统,为使用场所和用户提供一个满意的,并符合实际应用需要的声频工程项目.【期刊名称】《电声技术》【年(卷),期】2012(036)005【总页数】9页(P52-60)【关键词】标准;规范;扩声;声频工程【作者】李冄【作者单位】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B541 引言声频工程本身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
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声频系统构架(路由)不断扩大,所配置各种设备的不断更新和增加,其系统复杂程度和对于施工工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能够更好地规范管理声频工程的建设工作,多年来国家标准化组织和国家行业各个主管部委,从声频工程的规划开始,直至系统整体建设完成,在其中各个阶段都努力制定了相对应的技术标准,用来规范管理声频工程的规划设计、设备制造、工程施工、系统和设备的检测验收等各阶段的工作任务。
使每个阶段的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使承担声频工程规划设计、设备制造、工程建设、检测验收的各个相关单位,能够更好地按照科学的方法、技术要求和相关参数,条理化地完成声频工程的建设任务,让各种声频工程更好地满足不同专业用户的使用需求,为来宾大众的听音和欣赏服务。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目前国内针对声频工程相关的标准规范,还显得很不完善。
且不说很多急需的标准规范未制定,就是已制定完成并颁布实施的现行声频工程相关的标准规范,也常被曲解和误用。
并没有发挥其真正的技术规范作用。
目前声频工程标准规范方面最典型的事例就是照抄照搬。
扩音系统工程技术方案
全国总工会国际交流中心扩音系统工程技术方案技术资料所有未经许可请勿外传设计:市科裕信达工程技术设备代理商:市科裕信达工程技术地址:丰台区大成路6号金隅大成时代D座1604网址:.bjkyxd..目录1 概述 (3)2. 扩声系统工程设计理念 (4)3. 扩声系统工程规划 (5)4. 扩声系统设计依据55. 综合会议厅扩声系统声学特性指标 (6)6. 对建声要求 (7)7. 音控室技术要求 (11)8. 扩声系统设计 (12)9. 扩声系统主要设备配置2010. 工程保障 (24)11. 技术服务 (25)12. 服务方案 (26)13. 部分成功案例 (29)1概述全国总工会国际交流中心以综合性会议、演出为主,满足大型会议、大型报告会兼顾戏剧、歌剧、舞剧等各种类型演出的使用。
扩声系统在使用时应有高的语言清晰度,保证音乐丰满度与优质的重放效果、适宜的响度,系统要有足够的动态余量与声、视像的一致性。
会议厅剧场扩声系统工程将综合该会议厅的使用功能,结合电声技术设计的理念,以完善的设计全面满足会议剧场功能需求,使全国总工会国际交流中心具有一流水平的多功能综合会议厅。
全国总工会国际交流中心数字报告厅平面图:全国总工会国际交流中心报告厅平面图:根据全国总工会国际交流中心上述两个厅建筑结构图纸,报告厅呈矩形,数字报告厅座位为阶梯式,池座9排,153座。
报告厅座位为水平式可移动座位,14排,196座。
2.扩声系统工程设计理念扩声系统是为大型会议与演出服务的,应该最大限度地、准确地表达出完整的会议人声与演出的表现力。
因此,扩声系统是一个为大型会议与演出服务的高品质声音重放展示平台。
对扩声系统而言,应该摆脱传统的“工程”设计理念,提升到“工程艺术”相结合的层次,一切的工程都为会议与表演艺术服务,全面地满足大型会议与表演艺术的使用需要。
第一、服务于“声音艺术”的扩声系统的核心目标,是实现高质量声音重放和还原。
基于对人听觉生理与心理特性的研究成果,如何在大型观演建筑中让所有观众能获得“自然”、“真实”、“优美”的听觉艺术享受是建筑声学和电声学研究者与设计者所共同关注的问题,这也是我们设计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报告厅扩声系统设计简述
技师专业论文职业(工种):音响技师(二级)题目:报告厅扩声系统设计简述姓名:身份证号:所在单位:申报等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准考证号:鉴定单位:鉴定日期:报告厅扩声系统设计简述【摘要】对报告厅扩声系统所需实现的几种功能进行详细分析,根据报告厅实际情况以及国家相应标准,设计报告厅扩声系统。
【关键词】报告厅扩声系统设计指标混响时间声场均匀度声像,报告厅立体声实际使用。
目录1. 概述 (1)2. 扩声系统现状 (1)2.1 报告厅结构特点 (1)2.2 报告厅原有扩声系统 (1)3. 设计指标 (2)4. 扩声系统改造方案 (2)4.1 系统分析 (2)4.2 系统设计 (3)4.3 设备选择 (4)4.4 系统连接图 (5)4.5 扬声器位置摆放图 (5)5. 总结 (6)参考文献 (7)报告厅扩声系统设计简述1、概述报告厅的功能定位:莱芜国际航空园报告厅是航空园举办各种盛大演出活动的场所,又是航空园召开各种大型会议的会场,是集会堂、演出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场所,主要用于召开各类型会议、报告、文艺演出的多功能综合性场所。
下面就莱芜国际航空园报告厅为例对报告厅扩声系统进行分析设计。
2、报告厅扩声系统现状2.1 报告厅结构特点改造后该报告厅设计成开放式舞台,分为舞台、观众席两部分;舞台台口宽约14米,高8.5米,舞台深约6米,内高8.5米;观众席区域为一层,一层观众席长约18米,宽约16米,共26排,每排约17人,可容纳498人,共设置四个出入口。
报告厅尺寸图如下:3、扩声系统设计方案3.1 系统分析报告厅的功能是以会议、文艺演出等活动为主,多种功能结合的报告厅的声学系统,从广义上讲是将多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如建筑声学系统、报告厅扩声系统等有机的集合在一起。
要保证在实际使用中考虑实际变化的复杂性,保证系统最大可能多功能兼容并可扩展的前提下,同时兼顾所选设备及系统搭配可以方便操作人员的使用,充分的发挥其设备性能的最大化。
报告厅扩声系统设计说明
报告厅音频系统方案说明1系统概述1.1.项目概况府谷中学报告厅,是举办各种讲演、报告、会议、文艺演出的场所。
为了能够作好设备选型和优化设计工作,首先考虑报告厅的使用功能定位,经过综合分析该扩声系统以下几项使用功能是必不可少的:❑满足报告、演讲、会议等使用需要;❑满足综合文艺节目的演出需要;❑满足各种音乐会、歌舞等专场演出需要;❑满足摄像、录音的基本需要;❑满足其它各类型艺术活动和群众活动的使用需要。
1.2.设计依据1.1.1设计标准现行的有关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WH/T 18-2003 《演出场所扩声系统的声学特性指标》;⏹WH/T 18-2003 《演出场所扩声系统的声学特性指标》;⏹JGJ 57-2000/J 67-2001《剧场建筑设计规范》;⏹GB50371-2006《厅堂扩声系统设计规范》;⏹GB 4959-95 《厅堂扩声特性测量方法》;⏹GBJ 76-84 《厅堂混响时间测量方法》;⏹JGJ/T 16-92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GB/T 14476-93 《客观评价厅堂语言可懂度的“RASTI”法》;⏹GB/T 14197-93 《声系统设备互连的优选配接值》。
⏹GB 50198 《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 7401 《彩色电视图象质量主观评价方法》⏹JBJ 93 《工业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技术规范》⏹GY/T 106 《有线电视系统技术规范》⏹GY/T 121 《有线电视系统测量方法》⏹GBJ 79 《工业企业通讯接地设计规范》通用的规范和标准:⏹JGJ-57-2000/J67-2001《剧场建筑设计规范》⏹GBJ 16-92(95年修订)《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T50314-2000《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1-2000《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工程设计规范》⏹GB/T50312-2000《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50259-9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照明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92《电气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J 232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300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3 《建筑电气安装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057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T14549/93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GB/T126661/6/90电缆的耐燃性考核标准⏹GB50217/94电缆设计规范⏹GB50258/96电缆敷设规范进口设备所遵循的标准和要求:各种进口设备要符合上述国家标准外,同时要符合以下国际标准,还要符合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和CIE(国际电工协会)制定的国际通行标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