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吕氏春秋 共18页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补充下列句子的主语:
• ①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过江者 );
• ②曰:“此其父善游。” 江中者)。
(引婴儿而欲投之
• 4.请你围绕本文的内容,写三百字议论性文字。
• 5.搜集出自寓言的成语。
刻舟求剑
• 【课文提示】
• 1.题解。刻舟求剑:“刻舟”在船上刻记号; “求剑”寻找剑。
• 2.《吕氏春秋》是先秦杂家的代表著作,我国第 一部理论散文总集。
• 这则故事,说明“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将开酿成大错。这就叫 “因人制宜”,或“因人而异”。
【思维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词: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 引(拉着) 任物(处理事物) 遽(就,引申为一定) 悖(荒谬)
• 过(经过) 方 (正要 岂……哉(难道……吗)
) 投(掷 )
• 2.写出下列各字的拼音:遽( jù ) 悖( bèi )
泳吗? • 原文: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 翻译: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一定是荒谬的。
【课文分析】
• 这则故事,后人称之为“引婴投江”。游泳不是 先天遗传的技能。家庭对孩子的成长确有影响, 但只能为其成长创造某种可能性,最终还要看孩 子自己。而引婴投江者却不明此理,依着老话 “有其父必有其子”的逻辑,主观地将这种可能 视作必然,差点溺杀了小生命。
第41课《吕氏春秋》两则
教学目标
• 1.反复朗读成诵,借助注释,了解文意并 能形象生动地复述主要内容。
• 2.掌握、积累常用实词的用法。 • 3.从叙议结合的表达中理解“引婴投江”
和“刻舟求剑”两个故事寓意及其现实意 义。
• 教学重点、难点:
• 了解寓言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 喻其所不知”,即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 说明深刻的道理。
• 四、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 1.提示重点掌握的词语:方、引、遽、任 等。
• 2.挖掘故事寓意,了解“以小见大”的写 法。(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不 变——“悖”)
• 3.对学生的感想进行评点,揭示故事的现 实教育意义。
• 五、朗读感知“刻舟求剑”故事。
• 1.组织学生品读“刻舟求剑”,并对学生的朗读 作出评价。
• 2.原文《察今》一共有三个寓言故事。 我们把三个故事联系起来,可以看出作者 的目的:“引婴投江”者“悖”;“刻舟 求剑”者“惑”。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 简介《吕氏春秋》。 • 二、朗读感知“引婴投江”故事 • 1. 范读。 • 2. 评价指导学生齐读。 • 三、研读课文,思考探究。 • 1.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 2. 作者(编者)对此事是什么态度?
我的剑落下去的地方。” • 原文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翻译 船停了,他从自己刻的地方跳入水中寻找剑。 • 原文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 翻译 船已经走了,但是剑没有走,像这样找剑,不也是
糊涂吗?
• 【课文分析】
• 楚国人乘船渡江,不小心把剑掉入水中,他不是 马上潜水寻剑,而是在船帮上刻个记号,等船停 后才去寻找。剑却沉到江底,而船已向前行驶, 这怎么能寻着剑的踪影?
• 【学习目标】
• 1.了解“寓言”的特点,能够用自己的 语言讲这两个故事。
• 2.理解“引婴投江”和“刻舟求剑”的 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概括故事的 哲理。
• 3.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认识要随客 观事物变化而变化,不能因循守旧,墨守 成规。
• 【学习提示】
• 1.寓言故事的作用,是通过生动的人物 和情节,把道理形象地表达出来。
• 【补充词释】
• 其:他,楚人。
所从坠:落下去的地方。
所契者:刻的地方。
• 行:走。
不亦…乎:不也是…吗?
• 【串讲课文】 •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翻译 楚地有一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里。 • 原文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 翻译 急忙在这只船上刻(记号),说:“这里(就是)
• 2.布置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作者对此 事是什么态度?
• 六、比较阅读两则故事。
• 1.比较阅读的方法指导:可从选材、裁剪、立意、 构思、表达方式、语言风格、写作特点等方面去 考虑。
• 2.通过比较找出两则故事在上述各方面的异同点。
• 七、课后作业。 • 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写一篇读后感。
引婴投江
【课文翻译】
• 原文: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 翻译:有个人从江边经过,看见有人正牵着一个小孩要把
他扔到江里。 • 原文: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 • 翻译:小孩大哭。有人问这个原因,那人回答说:“这个
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 • 原文: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 翻译:孩子的父亲虽然擅长游泳,难道他的孩子就擅长游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 最后的一个反问:“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引人深思,给人启示。 • 3.刻舟求剑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 做事要尊重客观规律,要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发展,因地制宜,不能因
循守旧,墨守成规。
6662019qq 6662019sina lpu48hln
晚饭后,咱们夜校班就开始正式上课啦!所有的课本,晚上来了以后再发。你们都看到了,咱们的授课学习室就在丙班旁边。这以后哇, 咱们每天晚上酉时开始授课,每次授课学习时间为一个半时辰。如果不是家里有什么特别重要的事情,大家伙儿最好不要迟到早退或者缺 课。现在没事儿了,都回去干活儿去哇!”夜校班的学生们七嘴八舌的答应着,陆续回家干活儿去了。大壮过来,和耿老爹一起将孔夫子 的牌位请回室内重新安放好。耿老爹对大壮说:“你也回去哇。俺想逗留一会儿再走!”大壮答应一声也回去了。耿老爹先轻轻地走到丙 班授课学习室的窗前,听到耿直还在给学生们分发课本。一会儿,耿直开始按照计划上课了。再仔细听一会儿,感觉这个平日里有些个喜 欢闹腾贪玩儿的淘气包,今儿个这第一课,讲得还挺不错呢!耿老爹放心了!再走到乙班和甲班授课学习室窗前简单地听一听,感觉耿英 和耿正讲得都挺好,耿老爹自个儿笑笑,愉快地回家考虑编写二年级小学童的教材去了。“耿家小学堂”的教学程序步入正规以后,耿家 父子们就在教学之余,一边修改完善二年级小学童的教材,一边从耿英已经编写好的剧本中先挑选了几个剧情比较简单一些的出来。大家 坐在一起商量着仔细修改一番,再经过反复的琢磨和改进,编排成了乡民们自己演唱的戏曲。然后,由耿老爹亲自出面,把乡镇上的几十 名平日里非常热爱文娱活动,并且又有这方面天赋的乡亲们组织了起来。在六、七月农闲挂锄期间,耿老爹就在自家门前不远的场地上, 组织大家认真地拉奏演唱排练起来。而每每到了晚饭后,他们的排练场地就搬到了大戏台上。如此,在每日晚上的两个多时辰内,大戏台 上一准儿都是灯火通明的。每到此时,小学堂的大院儿里乐声悠扬、歌声嘹亮,被选入到土戏班子里的乡民们群情高昂,学得像模像样的。 在当年的春节期间,就齐心协力正式演出了几场。“三六九镇”上的全体乡亲们,乃至附近村子里赶来看戏的乡民们细细地欣赏品味着这 些乡土气息十分浓郁,同时又充满了朴实无华劝世意味儿的“土戏”,无不欢欣鼓舞拍手称赞……5第百三七回 紧张有序筹备中|(付印课 本赴省城,顺带家人开眼界;父子四人巧谋划,咱镇上还需要大课堂。)早在耿家双喜临门为长子耿正和长女耿英同一天操办婚礼的时候, 耿老爹已经初步编制好了一套“耿家小学堂”一年级小学童准备采用的教材。此时,距离“耿家小学堂”开学也就两个多月了。时间不等 人,耿正和耿英新婚未满一月,就和弟弟耿直一起,将这套新编的初级教材认真仔细地研究了一遍。除了增加了为数不多的一些小娃儿们 喜闻乐见的内容之外,基本上没有做太大的改动。与此同时,耿老爹还编制了一套夜校教材。由于夜校针对的是十
• 这则故事,后人称之为“刻舟求剑”。作者通过 故事,说明情况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 要随之变化,否则就开失败。这就叫“因地制 宜”。
【思维训练】
• 1.本文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墨守成规、死抱教条,拘泥固执、 不知变通的人。)
• 2.课文分几个层次? • 课文分两个层次: • 一是写刻舟求剑的故事。这个层次,又有三层意思: • ①先写事情的起因: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②再写事情的经过: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 ③后写事情的结果: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二是写作者的议论,指出此人的糊涂可笑。这是未能找到剑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