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吕氏春秋 共18页
六年级语文吕氏春秋
• 五、朗读感知“刻舟求剑”故事。 • 1.组织学生品读“刻舟求剑”,并对学生的朗读 作出评价。 • 2.布置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作者对此 事是什么态度? • 六、比较阅读两则故事。 • 1.比较阅读的方法指导:可从选材、裁剪、立意、 构思、表达方式、语言风格、写作特点等方面去 考虑。 • 2.通过比较找出两则故事在上述各方面的异同点。
Hale Waihona Puke 【思维训练】• 1.本文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墨守成规、死抱教条,拘泥固执、 不知变通的人。) • 2.课文分几个层次? • 课文分两个层次: • 一是写刻舟求剑的故事。这个层次,又有三层意思: • ①先写事情的起因: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②再写事情的经过: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 ③后写事情的结果: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二是写作者的议论,指出此人的糊涂可笑。这是未能找到剑的关键: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 最后的一个反问:“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引人深思,给人启示。 • 3.刻舟求剑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 做事要尊重客观规律,要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发展,因地制宜,不能因 循守旧,墨守成规。
教学过程:
• • • • • • • • 一、导入新课。 简介《吕氏春秋》。 二、朗读感知“引婴投江”故事 1. 范读。 2. 评价指导学生齐读。 三、研读课文,思考探究。 1.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2. 作者(编者)对此事是什么态度?
• 四、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 1.提示重点掌握的词语:方、引、遽、任 等。 • 2.挖掘故事寓意,了解“以小见大”的写 法。(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不 变——“悖”) • 3.对学生的感想进行评点,揭示故事的现 实教育意义。
【思维训练】
• • 1.解释下列加点词: 引(拉着) 任物(处理事物) 遽(就,引申为一定) 悖(荒谬) 过(经过) 方 (正要 ) 投(掷 ) 岂……哉(难道……吗) 2.写出下列各字的拼音:遽( jù ) 悖( bèi ) 3.补充下列句子的主语: ①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过江者 ); ②曰:“此其父善游。” (引婴儿而欲投之 江中者)。 4.请你围绕本文的内容,写三百字议论性文字。 5.搜集出自寓言的成语。
六年级语文吕氏春秋
• 3.补充下列句子的主语:
• ①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过江者 );
• ②曰:“此其父善游。” 江中者)。
(引婴儿而欲投之
• 4.请你围绕本文的内容,写三百字议论性文字。
• 5.搜集出自寓言示】
• 1.题解。刻舟求剑:“刻舟”在船上刻记号; “求剑”寻找剑。
• 2.《吕氏春秋》是先秦杂家的代表著作,我国第 一部理论散文总集。
第41课《吕氏春秋》两则
教学目标
• 1.反复朗读成诵,借助注释,了解文意并 能形象生动地复述主要内容。
• 2.掌握、积累常用实词的用法。 • 3.从叙议结合的表达中理解“引婴投江”
和“刻舟求剑”两个故事寓意及其现实意 义。
• 教学重点、难点:
• 了解寓言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 喻其所不知”,即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 说明深刻的道理。
• 这则故事,说明“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将开酿成大错。这就叫 “因人制宜”,或“因人而异”。
【思维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词:
• 引(拉着) 任物(处理事物) 遽(就,引申为一定) 悖(荒谬)
• 过(经过) 方 (正要 岂……哉(难道……吗)
) 投(掷 )
• 2.写出下列各字的拼音:遽( jù ) 悖( bèi )
• 2.布置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作者对此 事是什么态度?
• 六、比较阅读两则故事。
• 1.比较阅读的方法指导:可从选材、裁剪、立意、 构思、表达方式、语言风格、写作特点等方面去 考虑。
• 2.通过比较找出两则故事在上述各方面的异同点。
• 七、课后作业。 • 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写一篇读后感。
• 这则故事,后人称之为“刻舟求剑”。作者通过 故事,说明情况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 要随之变化,否则就开失败。这就叫“因地制 宜”。
教科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41《吕氏春秋》两则》PPT课件 (1)
•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国时 期秦国相国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而成。其 中多见寓言故事。
• 本课的两则故事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 察今:明察当今实际情况,不死守故法。
经过
正在 牵,拉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 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扔
原因
婴儿啼。人问其故,曰 :“此其父善游!”
寓意:
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
则寓言的共同之处?
表达方式上都是先( 后(
两则寓言都采用了( 的写作手法。
)叙事 )议论
借事)说理
本文的体裁属于( )寓,言
选自( 《吕氏春秋)》又名(
)是
(《吕览)》时期秦国相国(战国 )组织他的门客
编写的。吕不韦
本文对人物进行了(
• 荒唐举动 • 荒唐言论 • 反问驳斥 • 表明观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引婴投江 其父善游 其子岂遽善游哉? 以此任物, 亦必悖矣。
寓意:
“ 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手段也要随之变化, 否则,将会酿成大错。
渡
从
掉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 契其
急忙 刻
这
地方
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
)动和作
( 语言 )描写,每则故事都运用了先( )
后( )叙事
议论
两则故事分别可以概括为 ____引_婴__投__江__和______刻__舟__求剑
掉下
寻找
入水求之。
已经
像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
糊涂
不亦惑乎?
译文:楚国有一个坐船渡江的人,他的剑不小 心从船上掉入水中。他急忙在船帮上用刀刻上记 号,并自言自语地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 地方。”船靠岸后,他就从他刻了记号的地方跳 入水中去寻找丢失的剑。
六年级语文吕氏春秋
• • • •
• •
刻舟求剑
• 【课文提示】 • 1.题解。刻舟求剑:“刻舟”在船上刻记号; “求剑”寻找剑。 • 2.《吕氏春秋》是先秦杂家的代表著作,我国第 一部理论散文总集。 • 【补充词释】 • 其:他,楚人。 所从坠:落下去的地方。 所契者:刻的地方。 • 行:走。 不亦…乎:不也是…吗?
• • • • • • • • •
【串讲课文】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翻译 楚地有一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里。 原文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翻译 急忙在这只船上刻(记号),说:“这里(就是) 我的剑落下去的地方。” 原文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翻译 船停了,他从自己刻的地方跳入水中寻找剑。 原文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翻译 船已经走了,但是剑没有走,像这样找剑,不也是 糊涂吗?
• 【学习目标】 • 1.了解“寓言”的特点,能够用自己的 语言讲这两个故事。 • 2.理解“引婴投江”和“刻舟求剑”的 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概括故事的 哲理。 • 3.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认识要随客 观事物变化而变化,不能因循守旧,墨守 成规。
• 【学习提示】 • 1.寓言故事的作用,是通过生动的人物 和情节,把道理形象地表达出来。 • 2.原文《察今》一共有三个寓言故事。 我们把三个故事联系起来,可以看出作者 的目的:“引婴投江”者“悖”;“刻舟 求剑”者“惑”。
【思维训练】
• 1.本文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墨守成规、死抱教条,拘泥固执、 不知变通的人。) • 2.课文分几个层次? • 课文分两个层次: • 一是写刻舟求剑的故事。这个层次,又有三层意思: • ①先写事情的起因: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②再写事情的经过: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 ③后写事情的结果: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二是写作者的议论,指出此人的糊涂可笑。这是未能找到剑的关键: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 最后的一个反问:“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引人深思,给人启示。 • 3.刻舟求剑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 做事要尊重客观规律,要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发展,因地制宜,不能因 循守旧,墨守成规。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上卷)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上卷)《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
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
《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
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
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 ,这说明最早的注释者早已点明《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导思想之特征。
《吕氏春秋》卷一·孟春纪·孟春【原文】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1]。
其日甲乙。
其帝太皞[2]。
其神句芒[3]。
其虫鳞。
其音角。
律中太蔟[4]。
其数八。
其味酸,其臭[5]膻。
其祀户,祭先脾。
东风解冻。
蛰[6]虫始振。
鱼上冰。
獭[7]祭鱼。
候雁北。
天子居青阳左个,乘鸾辂[8],驾苍龙,载青旃,衣青衣,服青玉,食麦与羊。
其器疏以达。
是月也,以立春。
先立春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
'天子乃斋。
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
还,乃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
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
庆赐遂行,无有不当。
乃命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忒,无失经纪,以初为常。
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
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参于保介之御间,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籍田,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大夫九推。
反,执爵于太寝,三公、九卿、诸侯、大夫皆御,命曰'劳酒'。
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知识锦囊)《吕氏春秋》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 战国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国丞相,姜子牙23世孙.早年经商于阳翟,扶植秦国质子异人回国即位,辅佐秦庄襄王,拜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带兵攻取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设立三川郡、太原郡、东郡,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庄襄王去世后,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为相邦,尊称“仲父”,权倾天下.受到嫪毐集团叛乱牵连,罢相归国,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饮鸩自尽.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包含八览、六论、十二纪,汇合了先秦诸子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史称“杂家”.《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秦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战国末期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这说明最早的注释者早已点明《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导思想之特征.内容简介《吕氏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上应天时,中察人情,下观地利,以道家思想为基调,坚持无为而治的行为准则,用儒家伦理定位价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观念、名家的思辨逻辑、法家的治国技巧,加上兵家的权谋变化和农家的地利追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治理学说.战国晚期的吕不韦,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商人.他由商入政,扶立国君,进入政治高层.他志向宏大,主编《吕氏春秋》,留下了“一字千金”的典故.后人一般把《吕氏春秋》归入杂家.在管理思想史上,这部书有着特殊的价值.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从学术角度观察,它具有浓厚的自然主义色彩;从管理角度观察,它充满了功利主义色彩.《吕氏春秋》通过对先秦诸子的修正,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管理思想的全局性、整体性和深刻性上,都有自己的建树.从阴阳五行的理论架构,到经验主义的具体论证;从养生和贵己的“内圣”,到君臣之道和善治天下的“外王”;从个人和国家、社会和政权之间的关系调适,到自然之道支配下的生理、物理、事理和心理的互相配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吕氏春秋》总括先秦诸子,开启秦汉先声,在管理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哲学意义上的自然主义,是对人类反省而形成的.反映在国家治理思维上,古希腊曾经诞生了自然法思想,以芝诺为代表的斯多葛派主张自然法,到古罗马的西塞罗,对自然法理论完整化体系化.自然法学说认为,人类社会的现存法律为人定的(包括制定法和习惯法),而超越于人定法之上的是自然法.所谓自然法,指存在于自然中的理性,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表现了自然的和谐和完美.人定法则由于人类的认识局限和私利屏蔽,肯定会有缺陷,因之,人定法必须服从于自然法.具体的法理,就是人定法自身的合法性和正当性,不可能经由人定法来证明,而必须依赖于自然法来证明,不合于自然法的人定法没有合法性.合于自然法为“善法”,不合于自然法为“恶法”,恶法非法.在中国,老子的道,具有自然法的意义,但是,老子仅仅强调了“道法自然”,再没有细说.《吕氏春秋》则发展了老子的思想,通过十二纪,把人的行为与自然秩序一体化,在自然秩序中验证社会管理的正当性.。
六年级语文吕氏春秋
第41课《吕氏春秋》两则
教学目标
• 1.反复朗读成诵,借助注释,了解文意并 能形象生动地复述主要内容。 • 2.掌握、积累常用实词的用法。 • 3.从叙议结合的表达中理解“引婴投江” 和“刻舟求剑”两个故事寓意及其现实意 义。
• • • • • • • • •
【串讲课文】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翻译 楚地有一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里。 原文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翻译 急忙在这只船上刻(记号),说:“这里(就是) 我的剑落下去的地方。” 原文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翻译 船停了,他从自己刻的地方跳入水中寻找剑。 原文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翻译 船已经走了,但是剑没有走,像这样找剑,不也是 糊涂吗?
• 四、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 1.提示重点掌握的词语:方、引、遽、任 等。 • 2.挖掘故事寓意,了解“以小见大”的写 法。(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不 变——“悖”) • 3.对学生的感想进行评点,揭示故事的现 实教育意义。
• 五、朗读感知“刻舟求剑”故事。 • 1.组织学生品读“刻舟求剑”,并对学生的朗读 作出评价。 • 2.布置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作者对此 事是什么态度? • 六、比较阅读两则故事。 • 1.比较阅读的方法指导:可从选材、裁剪、立意、 构思、表达方式、语言风格、写作特点等方面去 考虑。 • 2.通过比较找出两则故事在上述各方面的异同点。
• 【课文分析】 • 楚国人乘船渡江,不小心把剑掉入水中,他不是 马上潜水寻剑,而是在船帮上刻个记号,等船停 后才去寻找。剑却沉到江底,而船已向前行驶, 这怎么能寻着剑的踪影? • 这则故事,后人称之为“刻舟求剑”。作者通过 故事,说明情况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 要随之变化,否则就开失败。这就叫“因地制 宜”。
中学六年级语文 下册课件:28 《吕氏春秋》两则 (共18张PPT)
• 荒唐举动 • 荒唐言论 • 反问驳斥 • 表明观点 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引婴投江
其父善游
其子岂遽善游哉? 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 随之变化,否则会酿成大错。
你知道现实生活中有类似引婴投江的 现象或言论吗?
•“龙生龙,凤生凤”
•“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
理解
正要
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
擅长,善于
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 就 处理 亦必悖矣。
荒谬
<<引婴投江>>译文
有个人从江边经过,看见有人 正牵着个小孩想把他扔到江里去。 小孩放声大哭。于是他就问那个人 为什么要这样干,那个人回答说: “这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孩子 的父亲虽然擅长游泳,那么,他的 孩子难道就擅长游泳吗?用这样的 方法处理事情,必定是荒谬的。
启
示
做事不能主观臆断, 要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 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 事物,如果用静止的眼光来 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 导致错误的判断。
出自《吕氏春秋》的成语:
一窍不通;三豕涉河; 盗钟掩耳;贪小失大;
连枝同气等。
讽刺 意 这则故事是带有____ 讽刺 义的,通过____的手法来告 诉我们——本领的获得要靠
后天学习,而不能靠先天遗 传。可见,讽刺的手法在古 代时就有了。
(二)刻舟求剑
急忙,快 刀 刻 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 渡 落 这里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 用
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
思考:楚人找不到宝剑的原因是什么? (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优秀课件 (五四制)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8课 吕氏春秋 (共19张P191PT)
叙述
议论
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 看问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楚国有一个渡江的人, 他的剑从 船上 掉落到水中,
遽 契 其舟 曰:“ 是吾 剑之所从坠。”
(他)立刻在他的船上刻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 方。”
舟止,
从其所契者 入水 求 之。
船停了,(那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入水中寻找那把剑。
1、引婴投江 2、刻舟求剑
3、循表夜涉
人(变化) 地(变化)
时(变化)
讨论: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智者”?
世界是物质的;客观 物质是运动的;发展 运动是有序的。规律
把握规律,依律而动,是为智者
方: 欲: 啼: 故:
善:
任:
投江》寓意:
提示: 同样一道数学题,我给我们 学校九年级同学做,他们都能顺 利完成,所以我认为,我给我们 学校六年级的学生做,他们也一 定能顺利完成。
做事要结合实际情况, 对象变了,方法也要变。
试 一 要求: 试
接下来,请同学们运用刚才我们 使用的方法,以4人小组为单位,尝 试对第二篇寓言进行解读。
《吕氏春秋》两则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
是战国末期秦国相国吕不韦集结 其门客 编写而成的一部杂家 (儒、法、道 等等)著作,其 中多见寓言故事。 本课的两则故事选自《吕氏春 秋· 察今》(注:《察今》中原有
三则寓言。)
察今——明察当今实际情况,不
死守故法。
(一)引婴投江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船已经前行了, 但剑没有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像这样寻找掉落的剑,不也很糊涂吗!
重点字词:
吕氏春秋(吕不韦)
吕氏春秋(吕不韦)孟春纪一曰——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
其日甲乙。
其帝太[日皋]。
其神句芒。
其虫鳞。
其音角。
律中太簇。
其数八。
其味酸。
其臭进。
其祀户。
祭先脾。
东风解冻。
蛰虫始报。
鱼上冰。
獭祭鱼。
候雁北。
天子居青阳左个,乘鸾[车各],驾苍龙,载青旗,衣青衣,服青玉,食麦与羊。
其器疏以达。
是月也,以立春。
先立春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日:‘某日立春,盛德在木。
”天子乃斋。
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俟大夫以迎春于东郊。
还,乃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
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
庆赐遂行,无有不当。
乃俞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忒,无失经纪,以初为常。
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
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参于保、介、御之间,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籍田,天子三,(三)公五推,卿诸侯大夫九推。
反,执爵于太寝,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告御,命日“劳酒”。
是月也,大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繁动。
王布衣事:命田舍东郊,皆修封疆,审端径术,善相丘陵孤险原隰,土地质宜,五谷所殖,以教道民,必躬亲之。
田事既饬,先定准直,农乃不惑。
是月也,命乐正入学习舞,乃修祭典,命把山林川泽,牺牲无用牝。
禁止伐木,无覆巢,无杀孩虫胎夭飞鸟,无¥无卵,无聚大众,无置城郭,掩骼霾[骨差]。
是月也,不可以称兵,称兵必有天殃。
兵戎不起,不可以从我始。
无变天之道,无绝地之理,无乱人之纪。
孟春行夏令,则风雨不时,草木早槁,国乃有恐。
行秋令,则民大疫,疾风暴雨数至,藜莠蓬蒿并兴。
行冬令,则水潦为败,霜雪大挚,首种不入。
本生二曰——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
能养天之所生而勿撄之谓天子。
天子之动也,以全天为故者也。
此官之所自立也。
立官者以全生也。
今世之感主,多官而反以害生,则失所为立之矣。
臂之若修兵者,以备寇也,分修兵而反以自攻,则亦失所为修之矣。
夫水之性情,土者¥之,故不得清。
人之性寿,物者¥之,故不得寿。
物也者,所以养性也,非(所)以性养也。
沪教版六年级下《吕氏春秋》两则【精编版】PPT文档20页
沪教版六年级下《吕氏春秋》两则【精 编版】
61、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来自有所亏 。 62、奇文共欣赞,疑义相与析。
6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 深巷中 ,鸡鸣 桑树颠 。 64、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6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沪教版六年级下《吕氏春秋》两则之二【精编版】PPT18页
•
6、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 我们的 后面。
•
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 敛。
•
9、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六年级语文吕氏春秋
• 教学重点、难点: • 了解寓言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 喻其所不知”,即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 说明深刻的道理。
• 【学习目标】 • 1.了解“寓言”的特点,能够用自己的 语言讲这两个故事。 • 2.理解“引婴投江”和“刻舟求剑”的 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概括故事的 哲理。 • 3.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认识要随客 观事物变化而变化,不能因循守旧,墨守 成规。
• 【学习提示】 • 1.寓言故事的作用,是通过生动的人物 和情节,把道理形象地表达出来。 • 2.原文《察今》一共有三个寓言故事。 我们把三个故事联系起来,可以看出作者 的目的:“引婴投江”者“悖”;“刻舟 求剑”者“惑”。
教学过程:
• • • • • • • • 一、导入新课。 简介《吕氏春秋》。 二、朗读感知“引婴投江”故事 1. 范读。 2. 评价指导学生齐读。 三、研读课文,思考探究。 1.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2. 作者(编者)对此事是什么态度?
【思维训练】
• • 1.解释下列加点词: 引(拉着) 任物(处理事物) 遽(就,引申为一定) 悖(荒谬) 过(经过) 方 (正要 ) 投(掷 ) 岂……哉(难道……吗) 2.写出下列各字的拼音:遽( jù ) 悖( bèi ) 3.补充下列句子的主语: ①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过江者 ); ②曰:“此其父善游。” (引婴儿而欲投之 江中者)。 4.请你围绕本文的内容,写三百字议论性文字。 5.搜集出自寓言的成语。
lpu48hln
晚饭后,咱们夜校班就开始正式上课啦!所有的课本,晚上来了以后再发。你们都看到了,咱们的授课学习室就在丙班旁边。这以后哇, 咱们每天晚上酉时开始授课,每次授课学习时间为一个半时辰。如果不是家里有什么特别重要的事情,大家伙儿最好不要迟到早退或者缺 课。现在没事儿了,都回去干活儿去哇!”夜校班的学生们七嘴八舌的答应着,陆续回家干活儿去了。大壮过来,和耿老爹一起将孔夫子 的牌位请回室内重新安放好。耿老爹对大壮说:“你也回去哇。俺想逗留一会儿再走!”大壮答应一声也回去了。耿老爹先轻轻地走到丙 班授课学习室的窗前,听到耿直还在给学生们分发课本。一会儿,耿直开始按照计划上课了。再仔细听一会儿,感觉这个平日里有些个喜 欢闹腾贪玩儿的淘气包,今儿个这第一课,讲得还挺不错呢!耿老爹放心了!再走到乙班和甲班授课学习室窗前简单地听一听,感觉耿英 和耿正讲得都挺好,耿老爹自个儿笑笑,愉快地回家考虑编写二年级小学童的教材去了。“耿家小学堂”的教学程序步入正规以后,耿家 父子们就在教学之余,一边修改完善二年级小学童的教材,一边从耿英已经编写好的剧本中先挑选了几个剧情比较简单一些的出来。大家 坐在一起商量着仔细修改一番,再经过反复的琢磨和改进,编排成了乡民们自己演唱的戏曲。然后,由耿老爹亲自出面,把乡镇上的几十 名平日里非常热爱文娱活动,并且又有这方面天赋的乡亲们组织了起来。在六、七月农闲挂锄期间,耿老爹就在自家门前不远的场地上, 组织大家认真地拉奏演唱排练起来。而每每到了晚饭后,他们的排练场地就搬到了大戏台上。如此,在每日晚上的两个多时辰内,大戏台 上一准儿都是灯火通明的。每到此时,小学堂的大院儿里乐声悠扬、歌声嘹亮,被选入到土戏班子里的乡民们群情高昂,学得像模像样的。 在当年的春节期间,就齐心协力正式演出了几场。“三六九镇”上的全体乡亲们,乃至附近村子里赶来看戏的乡民们细细地欣赏品味着这 些乡土气息十分浓郁,同时又充满了朴实无华劝世意味儿的“土戏”,无不欢欣鼓舞拍手称赞……5第百三七回 紧张有序筹备中|(付印课 本赴省城,顺带家人开眼界;父子四人巧谋划,咱镇上还需要大课堂。)早在耿家双喜临门为长子耿正和长女耿英同一天操办婚礼的时候, 耿老爹已经初步编制好了一套“耿家小学堂”一年级小学童准备采用的教材。此时,距离“耿家小学堂”开学也就两个多月了。时间不等 人,耿正和耿英新婚未满一月,就和弟弟耿直一起,将这套新编的初级教材认真仔细地研究了一遍。除了增加了为数不多的一些小娃儿们 喜闻乐见的内容之外,基本上没有做太大的改动。与此同时,耿老爹还编制了一套夜校教材。由于夜校针对的是十
小学六年级语文《吕氏春秋两则》课件【三篇】
【导语】课件设计和运⽤,⼀定要结合教学内容等多⽅⾯的客观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做的得体,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反之,则会事与愿违,如若枯燥乏味的课件必然会使学⽣失去学习兴趣,⽽精⼼设计好⼀个课件,因势利导,就能紧扣学⽣的活动⼼理,活跃其思维,增强其学习兴趣,从⽽⼤⼤提⾼学⽣的积极性。
下⾯是整理分享的⼩学六年级语⽂《吕⽒春秋两则》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
⼩学六年级语⽂《吕⽒春秋两则》课件篇⼀ 教学⽬标: 知识⽬标 1、积累重要的⽂⾔实词(⽅、引、善、遽、任、悖、涉、契、刻⾈求剑、惑等),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和语境意义。
2、积累“引婴投江”和“刻⾈求剑”等出⾃《吕⽒春秋》的成语,了解其典故,理解其寓意。
3、了解解释说理、以⼩见⼤的⼿法。
能⼒⽬标 理解两个寓⾔故事的含义,能够⽤⾃⼰的语⾔讲述这两个故事,并能⽤⾃⼰的语⾔简单概括故事的哲理;了解“寓⾔”的特点。
情感⽬标 领悟两则寓⾔故事的哲理,懂得做事不能主观臆断的道理。
教学重点: 了解寓⾔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即⽤⽣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和语境意义。
教学过程: ⼀、导⼊ 简介《吕⽒春秋》。
交流查找的有关《吕⽒春秋》和预习课⽂的资料。
激发学⽣学习兴趣,为进⼊新课⽂作铺垫。
⼆、⽼师范读,学⽣齐读课⽂ 三、整体感知 1、课⽂主要写了什么事?讲述了怎样的道理?请⽤简洁的语⾔表述出来。
★家长依仗⽼话“有其⽗必有其⼦”的逻辑,强迫幼⼩的⽣命“游泳”差点溺杀⼩⽣命,这则寓⾔告诉⼈们:说明“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法、⼿段也要随之改变,否则会酿成⼤错。
★楚⼈乘船渡江,剑掉⼊⽔中,他不是马上潜⽔寻找⽽是在船上刻好记好等船停下再去寻找。
船已⾏驶,⽽剑却沉⼊江底,此时去找有什么⽤呢?这则寓⾔告诉我们:说明情况变化,解决问题的⼿段不能不变,否则会失败。
2、作者(编者)对这两则事是什么态度?不认可、嘲讽、蔑视甚⾄批判! 四、精读课⽂,理解感悟 1、提⽰重点掌握的词语:⽅、引、遽、任等字的⽤法。
六年级语文吕氏春秋
• 2.原文《察今》一共有三个寓言故事。 我们把三个故事联系起来,可以看出作者 的目的:“引婴投江”者“悖”;“刻舟 求剑”者“惑”。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 简介《吕氏春秋》。 • 二、朗读感知“引婴投江”故事 • 1. 范读。 • 2. 评价指导学生齐读。 • 三、研读课文,思考探究。 • 1.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 2. 作者(编者)对此事是什么态度?
• 四、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 1.提示重点掌握的词语:方、引、遽、任 等。
• 2.挖掘故事寓意,了解“以小见大”的写 法。(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不 变——“悖”)
• 3.对学生的感想进行评点,揭示故事的现 实教育意义。
• 五、朗读感知“刻舟求剑”故事。
• 1.组织学生品读“刻舟求剑”,并对学生的朗读 作出评价。
• 2.布置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作者对此 事是什么态度?
• 六、比较阅读两则故事。
• 1.比较阅读的方法指导:可从选材、裁剪、立意、 构思、表达方式、语言风格、写作特点等方面去 考虑。
• 2.通过比较找出两则故事在上述各方面的异同点。
• 七、课后作业。 • 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写一篇读后感。
第41课《吕氏春秋》两则
教学目标
• 1.反复朗读成诵,借助注释,了解文意并 能形象生动地复述主要内容。
• 2.掌握、积累常用实词的用法。 • 3.从叙议结合的表达中理解“引婴投江”
和“刻舟求剑”两个故事寓意及其现实意 义。
• 教学重点、难点:
• 了解寓言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 喻其所不知”,即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 说明深刻的道理。
;
;
六年级语文吕氏春秋
糊涂吗?
• 【课文分析】
• 楚国人乘船渡江,不小心把剑掉入水中,他不是 马上潜水寻剑,而是在船帮上刻个记号,等船停 后才去寻找。剑却沉到江底,而船已向前行驶, 这怎么能寻着剑的踪影?
• 3.补充下列句子的主语:
• ①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过江者 );
• ②曰:“此其父善游。” 江中者)。
(引婴儿而欲投之
• 4.请你围绕本文的内容,写三百字议论性文字。
• 5.搜集出自寓言的成语。
刻舟求剑
• 【课文提示】
• 1.题解。刻舟求剑:“刻舟”在船上刻记号; “求剑”寻找剑。
• 2.《吕氏春秋》是先秦杂家的代表著作,我国第 一部理论散文总集。
• 【补充词释】
• 其:他,楚人。
所从坠:落下去的地方。
所契者:刻的地方。
• 行:走。
不亦…乎:不也是…吗?
• 【串讲课文】 •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翻译 楚地有一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里。 • 原文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 翻译 急忙在这只船上刻(记号),说:“这里(就是)
• 2.布置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作者对此 事是什么态度?
• 六、比较阅读两则故事。
• 1.比较阅读的方法指导:可从选材、裁剪、立意、 构思、表达方式、语言风格、写作特点等方面去 考虑。
• 2.通过比较找出两则故事在上述各方面的异同点。
• 七、课后作业。 • 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写一篇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