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复习提纲含答案

合集下载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复习资料集.docx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复习资料集.docx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复习资料集第一章1、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居住的物质舒适性和精神的享受性。

2、舒适性包括卫生、安全、方便、舒适。

这是居住区舒适性的基本物质性卫生:空气环境,H照条件,水环境安全包含交通安全、治安安全,防火安全、防灾减灾和抗灾。

方便主要指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程度,具体可表现在:居住区用地布局的合理、道路顺捷、车行人行互不干扰、充足方便的停车设施;公共配套设施完善、布点合理、使用方便;为居民人际交往、户外活动提供场所;同时考虑为残疾人、老任和儿童等特殊人群提供生活和社会活动的方便条件。

规划需充分考虑居民生活行为模式与特征、地方习俗以及新的生活方式的需求。

舒适舒适指健康的环境与居民生理、心理要求的适应与和谐1.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以控制居住区心广场或绿地上;⑤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合64.75hm2),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0.8Km);⑥邻里单位地段;②小区务设施最大的服务半径为控制用地规模上限的依据。

5、居住组团的基本特征为: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地块不为小区道路穿越,规模:1000-3000 人,户数300-700 户,用地4・6hm2。

第三章将四五个或更多小区组织起来,居住小区仍保持其独立性,另外增设更加完善的公共中心,这种住宅区被称为居住区规模:人口30000-50000 人,户数10000-150 户,用地50-100 hm2o4.扩大小区,就是在干道间的用地内(一般约100-150 hm2)不明确划分居住小区的一种组织形式。

8、居住综合体:是指将居住建筑与为居民生活的公共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组成一体的综合大楼或建筑组合体。

9、居住综合区,是指居住和工作坏境布置在一起的一种居住组织形式,10、社区与住区:一定地域不同类型的居住区第一节不同区位的居住区(农村型城市型郊区型)居住区具有社会性和物质性一、农村型居住区农村型居住区主要分布在非城市区域,与广阔的田野及大自然相伴,也就是人们通常理解的“村庄”。

居住区规划期末复习题

居住区规划期末复习题

二、居住区规划整体布局
• • • • 1.片块式布局 2.轴线式布局 3.向心式布局 4.围合式布局
居 住 区 规 划 整 体 布 局
• 片块式布局 以日照间距为主要依据建立起 来的紧密联系所构成的群体,它们 不强调主次等级,成片成块,成组 成团地布置,形成片块式布局形式。
居 住 区 规 划 整 体 布 局
道路边缘至建、构筑物最小距离(m)
道 路 与 建 、 构 筑 物 的 关 系
道路级别
居住区道路
与建、构筑物的关系 无出 入口 高 层 多 层 5.0 3.0 — 4.0
小区路
组团路及宅间 小路
2.0 2.0 2.5 1.5
3.0 3.0 5.0 2.0
建筑物面向道 路
有出入口 高 层 多 层 1.5
道 路 等 级 与 人 车 组 织
• 居住区各类道路的最小宽度: • 机动车行道——单车道宽3~3.5m,双车 道宽6~6.5m。 • 非机动车道——自行车单车道宽1.5m, 双车道宽2.5m。 • 人行道——设于车行道两侧或一侧的人 行道最小宽度为1m。
停 车 设 施 与 无 障 碍 设 计
• 停车方式—— 平行式、垂直式、 斜列式。
我 国 居 住 区 规 划 组 织 形 式 的 演 进 历 程
– 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佩里提出了“邻里单 位”的概念,以小学的服务半径控制邻里单位 的人口规模,并作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和 构成城市的“细胞”。50年代出引入我国,并 在上海曹阳新村的建设中得到体现。 – 50年代末按照苏联的小区理论先后建设了不少 居住小区,并且一直延用至今,影响深远,并 不断发展完善。近年来在国家建设部门的指导 下,我国居住区组织结构开始向多元化发展。

(完整版)居住区规划设计复习

(完整版)居住区规划设计复习

《居住区规划设计》复习提纲及作业第一章1、居住区规划组织形式的演变经历了哪些主要形式?2、邻里单位的规划原则和特点是什么?3、21世纪我国居住区规划设计的趋势有哪些方面?28第二章1、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的情况。

292、居住区用地分类的构成及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情况。

3、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目标与要求.4、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内容一般包括哪些方面?成果表达有哪些内容?315、在基地条件分析中要注意哪些不良地质现象的鉴别?336、居住区地形、地貌分析包括哪些方面?第三章1、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44—542、居住区规划布局分析的主要集中在那几个方面?如何进行这些方面的图解分析?3、居住区道路网布置的基本形式有哪些?居住区道路系统布置的有关技术要求?55第四章1、简要说明我国住宅选型的要点。

632、住宅日照间距和侧面间距的概念和规定?64—66000。

03、住宅群体空间组合的基本原型是什么?它们各有什.么特点?694、宅旁绿地根据不同领域属性及其使用情况可分为哪几部分?75第五章1、公建设施按功能性质分类分成哪几类?按配建层次分类的情况又如何?872、公建设施的规划布置形式主要有哪几种?88—993、什么是公共服务设施规模的千人指标?各项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适宜服务半径是多少?102-106第六章1、居住区各类道路的最小宽度是多少?道路转弯半径和道路尽端的处理方式.107—1082、道路交叉口安全视距的有关规定是什么?1093、各级居住区道路的红线宽度和道路断面图。

11-1124、道路无障碍设计主要涉及哪些方面?盲人路引的地面块材有哪两种?1155、机动车车辆停放的基本形式有哪几个类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1166、汽车库的竖向交通主要有哪几种形式?汽车库的净高和疏散口的技术规定要求是什么?121第七章1、居住区绿地基本布置形式有哪几种?1262、居住区各级公共中心绿地的设置要求和规模要求是什么?3、居住区公共绿地指标和技术要求是什么?138第八章1、掌握居住区各项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居住区详规复习资料

居住区详规复习资料

1.我国的城乡规划:城镇体系规划(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城市规划(指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措施。

城市规划分两个阶段: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镇规划(镇的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镇的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分别是指对一定时期内乡、村庄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措施)。

2.中国古代城市居住空间组织模式的特点:1组织形式—闾里制、里坊制、街巷制、北京四合院形式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葩2居住区绿化—古代城市中的住宅院落内均种植绿化,甚至私家园林,城市建筑密度大,公共绿地少3建筑单体—遵循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城市住宅在质量、规模、形制等方面相差很大。

3.邻里单位的来源:为适应美国1920年后,汽车时代的来临及城市大规模郊区化,是中产阶级的产物。

目的是使人们居住生活在一个花园式的住宅区内,试图以邻里单位作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和构成城市的细胞。

塑造适合小汽车的空间尺度以及宜人的中产阶级家庭的生活空间,是邻里单位设计的核心理念。

4.邻里单位的原则:1)城市主干道和过境交通不得穿越邻里,而应是邻里的边界;2)邻里内部道路的布置应设计和建设成尽端式和曲线形,并采用轻荷载路面,使内部保持安静、安全和低交通量的居住气氛;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不穿越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为5000人左右,小的3000~4000人;4)邻里单位建筑的中心是小学,与其他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广场或绿地上;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密度每英亩10户,形状应该考虑孩子步行上学不超过半英里——0.8千米;6)邻里单位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居住区试题及答案(1)

居住区试题及答案(1)

居住区试题及答案(1)1.1居住区规划组织形式有哪些?简述各自的特点里坊:有严格的管理制度,设有坊墙、坊门,每晚实行宵禁,坊门关闭,禁止出入。

街巷:一般不通机动车,日照采光通风条件差,几乎没有绿化,空间呆板单调。

邻里单位:城市道路不得穿越邻里单位;邻里单位内设有小学,日常生活必须的服务设施;保证充分绿化,各住宅都有充分日照、通风和庭院。

居住小区:有整套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和机构,其规模一般以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规模的下限,以小区公共服务设施最大的服务半径作为控制用地规模的上限。

综合居住区:以居住区用地为主体,附设不同类型的工作地段,以节约上下班的时耗,减轻城市交通的压力,方便生活,利于工作和生产1.2住区规划与社区规划的异同1.3 什么是社区?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了形成社区四个条件是什么?社区: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并有着较密切的交往的社会群体。

条件:1、有一定的社会关系;2、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3、有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4、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2.1 概念: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居住区:人们日常生活、居住、游息,具有一定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并集中布置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绿地道路以及其他各种工程设施,为城市街道或自然界限所包围的相对独立地区。

(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围合,并与居住区人口规模(3~5万)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居住小区:指由城市道路或城市道路和自然界线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区内设有一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和机构。

(是被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7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居住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区规划原理的课件和复习题答案

居住区规划原理的课件和复习题答案

居住区规划原理的课件和复习题答案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不小于4m×4m消防车通道。

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2) 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3) 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卫;4) 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

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m,纵坡不应大于2.5%;5) 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设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6) 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7) 在多雪严寒的山坡地区,居住区内道路路面应考虑防滑措施;在地震设防地区,居住区内的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8) 居住区内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距离,应符合以下图表的规定;道路边缘至建、构筑物量小距离(m)与建、构筑物关系道路级别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建筑物面向道路无出入口高层5多层33322有出入口_5 2.5建筑物山墙面向道路高层4多层2221.51.5围墙面向道路 1.5 1.5 1.5 1.5注:居住区道路的边缘指红线;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的边缘指路面边线。

•3.按配建层次划分二、各类公共设施的规划设计1.幼儿园、托儿(幼托)所设计(1)一般规定(2)设计要点2.(中)小学规划设计(1)一般规定(2)设计要点3.社区中心(会所)规划设计四、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相关技术要求1.一般规定(1)对于居住小区或较大规模的住宅区,一般至少需要两个对外联系的道路入口;(2)当住宅区向城市交通干道开出入口时,其出入口间距长不应小于150米;(3)当住宅区的主要道路(高于居住小区级的道路或红线宽度大于10米的道路)与城市道路相交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度;(4)住宅区内应设为残疾人通行服务的无障碍信道,通行轮椅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米,纵坡不应大于2.5%;(5)尽端或道路长度不宜超过120米,在尽端处应设12×12米的回车场;(见下图)(6)地面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踏步解决竖向通行,并应在踏步旁设自行车推行车道;“L”型“ T ”型“ O ”• 2.消防规定•(1)高层建筑的周围,应设环形消防车道。

居住区试题及答案-(2)

居住区试题及答案-(2)

1.1 社区:指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的一种亲密社会关系。

社区理论强调了社会整体关怀,把居①有一定的社会关系。

②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

③有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④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

2.2居住区由哪些用地组成(四大类)居住区用地组成:2.3居住区规划布局形式,简述各自特点1)片块式布局■以日照间距为主要依据;■不强调主次等级,成片成块,成组成团地布置,形成片块式布局形式;■常采取规划组织结构基本模式。

2)轴线式布局■空间轴线:道路、绿带、水体■具有强烈的聚集性和导向性。

一定的空间要素沿轴布置,或对称或均衡,形成具有节奏的空间序列,起着支配全局的作用。

3)向心式布局■将居住空间围绕占主导地位的特定空间要素组合排列,表现出强烈的向心性,易于形成中心。

并以自然顺畅的环状路网造就了向心的空间布局。

■以有特征的自然地理地貌(水体、山脉)为构图中心。

4)围合式布局■住宅沿基地外围周边布置,形成一定数量的次要空间并共同围绕一个主导空间,构成后的空间无方向性,主入口按环境条件可设于任一方位,中央主导空间一般尺度较大,统率次要空间,也可以将其形态的特异突出其主导地位。

5)集约式布局■将住宅与公共配套设施集中紧凑布置,并开发地下空间,依靠科技进步,使地上地下空间垂直贯通,室内室外空间渗透延伸,形成居住生活功能完善,水平——垂直空间流通的集约式整体空间。

6)隐喻式布局■将某种事物作为原型,经过概括、提炼、抽象成建筑与环境的形态语言,使人产生视觉和心理上的某种联想和领悟,从而增强环境的感染力,构成了“意在象外”的境界升华。

7)综合式布局2.6居住区规划中,需求层次理论的具体内容: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需要5、自我实现需要3.3住宅群体组合的基本要求1、功能要求(1)日照:保证住宅每户主要居室获得国家规定的日照时间和日照质量,同时保证居住区室外活动场地有良好的日照条件。

(2)通风:保证住宅之间和住宅内部有良好的自然通风并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主导风向对群体组合的影响。

居住小区规划复习资料 (2)

居住小区规划复习资料 (2)

居住小区规划复习资料一.选择题居住区的用地规模为(B)A10-35公顷B 50-100公顷C250-300 公顷居住小区的用地规模为(A)A 10-35公顷B 50-100公顷C250-300公顷小区规划中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等四项用地的总称是( C)A生活居住用地B.小区用地C.居住区用地D. 新村用地下列哪项是中高层住宅的层数?(A)A.7-9层B. 10-11层C11~12层D. 12-16层居住组团的用地规模为(B)A10-35公顷B 4-6公顷C 50-100公顷居住用地中的住宅用地是指( A )A.住宅基底和宅基周围合理间距的用地B.住宅基底下列哪项是中高层住宅的层数?(A)A.大于等于10层B.大于等于12层C大于等于16层以下属于外部空间的辅助构成要素的是BDA)建筑物B)院门C)高大的乔木D)灌木住宅院落空间一般应属于CA)公共空间B)半公共空间C)半私密空间D)私密空间道路应属于ABCA)公共空间B)半公共空间C)半私密空间D)私密空间居住区的人口规模为(B)A1000-3000人B30000-50000人C100000-150000 人居住组团的人口规模为(A)A1000-3000人B4000-6000人C10000-15000 人二、简述题简述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要点:社区发展原则--充分考虑居住环境的适居性、识别性与归属性以及营造具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

生态优化原则--节约能源、减少污染、营造生态共享社区原则--充分考虑全体居民对住宅区的财富的公平共享,包括共享设施、共享服务、共享景象、公平参与。

社区发展理论的核心一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简述建筑间距应如何确定与建筑间距有关的因素保证每家住户均能获得基本的日照量和住宅的安全要求考虑一些户外场地的日照需要,如幼儿和儿童游戏场地、老年人活动场地和其他一些公共绿地.原因:任何一种建筑形式和建筑布置方式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会产生终年的阴影区。

居住小区规划复习资料

居住小区规划复习资料

居住小区规划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配建设施:与人口规模相或与住宅规模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建筑密度:居住区用地内,各类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容积率:是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平方米/Ha)或以居住区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与居住区用地(万平方米)的比值表示。

建筑红线后退距离:是规定建筑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用地红线的程度日照间距系数: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是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城市居住区:一般称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二、单项选择不属于动水景观的是(D)A、喷泉B、瀑布C、流水D、倒影池日本式园林的特点(B)A、小中见大、意境B、静谧、山水园C、台地园D、自然风景园选出下列不是居住小区景观构成要素的组织原则(C)A、统一性B、趣味性C、完整性D、尺度与比例不属于植物造景艺术功能的选项有( D )A软化作用B、统一作用C、强调作用D、障景作用下列哪项不是小区中常见的桥的类型( D )A、平桥B、汀步C、拱桥D、石桥下列属于居住小区道路功能的是( A )A、导向功能B、游览功能C、构图功能D、装饰功能三、论述题居住区规模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答:住区作为城市功能结构和乡村人居环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应有其合理的规模。

这个合理的规模应符合居住功能、技术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要求。

住区的规模包括人口及用地两个方面,一般以人口规模作为主要标志。

住区的合理规模,主要受以下一些因素制约:⑴公共设施的经济性和合理的服务半径。

商业服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具有与规模相对应的经济性和合理的服务半径,是影响住区人口规模的重要因素。

所谓合理的服务半径,是指居民到达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步行距离,一般最大为800—1000米。

居住区试题及答案(2)

居住区试题及答案(2)

居住区试题及答案(2)1.1 社区:指⼀定地域内⼈们相互间的⼀种亲密社会关系。

社区理论强调了社会整体关怀,把居住置于社会⽹络的整体中,居住空间内允许与其它城市职能混合布局。

形成社区四个条件:①有⼀定的社会关系。

②在⼀定地域内相对独⽴。

③有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④有相近的⽂化、价值认同感。

1.2住区规划与社区规划的异同:2.1概念:居住区居住⼩区组团1)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规模的居住⽣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道或⾃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规模(3—5万⼈)相对应,配建有⼀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该区居民物质与⽂化⽣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活聚居地。

2)居住⼩区⼀般称⼩区,是被居住区级道路或⾃然分界线所围合,不为城市⼲道穿越,并与居住⼈⼝规模(1---1.5万⼈)相对应,配建有⼀套能满⾜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化⽣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活聚居地。

3)居住组团⼀般称组团,指⼀般被⼩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规模(1000-3000⼈)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活聚居地。

2.2居住区由哪些⽤地组成(四⼤类)居住区⽤地组成:⽤地组成居住区居住⼩区居住组团1、住宅⽤地45-60 55-65 60-752、公建⽤地20-32 18-27 6-183、道路⽤地8-15 7-13 5-124、公共绿地7.5-15 5-12 3-8居住区⽤地100 100 1002.3居住区规划布局形式,简述各⾃特点1)⽚块式布局■以⽇照间距为主要依据;■不强调主次等级,成⽚成块,成组成团地布置,形成⽚块式布局形式;■常采取规划组织结构基本模式。

2)轴线式布局■空间轴线:道路、绿带、⽔体■具有强烈的聚集性和导向性。

⼀定的空间要素沿轴布置,或对称或均衡,形成具有节奏的空间序列,起着⽀配全局的作⽤。

3)向⼼式布局■将居住空间围绕占主导地位的特定空间要素组合排列,表现出强烈的向⼼性,易于形成中⼼。

并以⾃然顺畅的环状路⽹造就了向⼼的空间布局。

居住区规划原理的复习题答案,十五 道题1

居住区规划原理的复习题答案,十五  道题1

1.居住区由哪些用地组成?各项用地的面积该如何计算?包括: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含路面、小广场、停车场、回车场),绿地(指公园、小游园、运动场等集中绿地)。

此外,工业、非配套公建等其他用地不属居住区用地用地面积之中。

2.居住区、小区、组团的人口一般为多少?居住区:3~5万人、小区:5000~15000人、组团:1000~3000人3.居住区规划结构有几种基本方式?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一般有三种①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由几个小区组成居住区。

②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即由若干个组团形成居住区。

③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即居住区由若干个组团形成的若干个小区组成。

4.住宅组合有几种基本方式?其优缺点是什么?行列式:构图强烈,规律性强,现行布局有利于服务实施的高效分布,线路的连续性可以减少出行距离,并有利于采用高能效的交通模式。

缺点:形式单调,识别性差,产生穿越交通的干扰周边式:有利于节约用地,提高居住建筑面积密度。

但这种布置方式部分住宅朝向较差,对于炎热地区较难适应。

另外对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会造成较大的土石方工程。

点群式:布置灵活,便于利用地形,但在寒冷地区因外墙太多而对节能不利。

院落式:有利于安全防卫和物业管理,提高容积率布局具有设施共享、可识别性和领域感强等,但东西两侧转角部分容易产生阴影遮蔽混合式:空间丰富,适应性广自由式:适用于地形起伏变化的地段因地就势5.居住区、小区、组团应配备哪些公共服务设施?其合理服务半径是多少?1.第一级(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主要包括一些专业性的商业服务设施和影剧院、俱乐部、图书馆、医院、街道办事处、派出所、房管所、邮电、银行等为全区民服务的结构。

2.第二级(居住小区级)主要包括菜站、综合商店、小吃店、物业管理、会所、幼托、中小学等。

3.第三级(居住组团级)主要包括居委会、青少年活动室、老年活动室、服务站、小商店等。

居住小区规划复习资料

居住小区规划复习资料

居住小区规划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配建设施:与人口规模相或与住宅规模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建筑密度:居住区用地内,各类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容积率:是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平方米/Ha)或以居住区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与居住区用地(万平方米)的比值表示。

建筑红线后退距离:是规定建筑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用地红线的程度日照间距系数: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是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城市居住区:一般称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二、单项选择不属于动水景观的是(D)A、喷泉B、瀑布C、流水D、倒影池日本式园林的特点(B)A、小中见大、意境B、静谧、山水园C、台地园D、自然风景园选出下列不是居住小区景观构成要素的组织原则(C)A、统一性B、趣味性C、完整性D、尺度与比例不属于植物造景艺术功能的选项有( D )A软化作用B、统一作用C、强调作用D、障景作用下列哪项不是小区中常见的桥的类型( D )A、平桥B、汀步C、拱桥D、石桥下列属于居住小区道路功能的是( A )A、导向功能B、游览功能C、构图功能D、装饰功能三、论述题居住区规模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答:住区作为城市功能结构和乡村人居环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应有其合理的规模。

这个合理的规模应符合居住功能、技术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要求。

住区的规模包括人口及用地两个方面,一般以人口规模作为主要标志。

住区的合理规模,主要受以下一些因素制约:⑴公共设施的经济性和合理的服务半径。

商业服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具有与规模相对应的经济性和合理的服务半径,是影响住区人口规模的重要因素。

所谓合理的服务半径,是指居民到达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步行距离,一般最大为800—1000米。

居住区规划原理的课件和复习题标准答案

居住区规划原理的课件和复习题标准答案

居住区规划原理的课件和复习题答案————————————————————————————————作者:————————————————————————————————日期:城市详细规划设计·讲义目录第一讲:居住区规划设计要点第二讲:居住区规划结构设计方法第三讲:居住区住宅选型及设计第四讲:居住小区规划深化设计要点第五讲:规划说明书及技术经济指标内容·教学日历·过程式教学·详细任务书第一讲:居住区规划设计要点(第1周,4学时,多媒体教学、投影)第一章城市住宅区规划的演进第二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第三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法第四章居住小区规划设计内容与成果第一章城市住宅区规划的演进一、城市规划概述(一)城市的形成(二)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生及发展(三)城市规划的各个层面及主要内容二、国内外城市住宅区的发展过程城市住宅和城市同时产生,开始时,它和城市中的其它房屋作坊、酒馆、客栈、商店等混杂在一起。

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各类房屋的自由发展日益暴露其明显缺陷时,住宅才从综合性的城市建筑群中逐步分离出来,单一地建在专门的地段上,产生了住宅区。

住宅区及其规划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的,更确切地说,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

(一)居住小区的产生1.里弄城市旧区的道路结构,一般由街、弄、里三级组成。

街——城市的行车干道。

弄——街两面的分支,一般不通机动车。

里——弄两面的分支就是里,一般是死胡同。

2.街坊最早在20年代初期的苏联出现,我国50年代应用较广。

3.扩大街坊·起因:随着城市道路网格的扩大和改造,破坏了构成街坊的规划结构形式,产生了扩大街坊。

·所谓扩大街坊,就是将几个街坊合在一起规划兴建,也就是将一个街坊扩大几倍。

4.邻里单位1929年,美国人C.A佩里首先提出了“邻里单位”(Neighbourhood unit)作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和构成城市的“细胞”。

居住区规划复习题

居住区规划复习题

居住区规划复习题(总1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居住区规划复习题(课程代码252367)一、单选题1、居住小区的人口为()户A、3000—6000B、3000—5000C、3000—4000D、1000—30002、下列关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人类需要层次,正确的组合是()1)生理需求 2)安全需求 3)游憩需求 4)工作需求 5)社会需求 6)自我实现A、1);2);4);6)B、1);2);3);6)C、1);2);3);4)D、1);2);5);6)3、住宅群体空间基本组织形式不包括()A、行列式B、自由式C、点群式D、周边式4、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中,其中组团级别的道路用地指标为()A、7%~15%B、9%~15%C、9%~17%D、10%~17%5、当用地受限制时候,起居室开间的经济尺寸常采用()mmA、3400B、3500C、3600D、38006、罗伯特·欧文主张建立(),住800—1200人,有公共厨房及幼儿园,对后来的住区规模有一定影响。

A、新协和村B、邻里单位C、太阳城D、小区7、露天地面停车场为()m2/停车位A、16~20B、20~25C、25~30D、30~358、幼儿园的生活用房应满足()的日照标准A、底层满窗冬至日不小于2小时B、底层满窗冬至日不小于3小时C、底层满窗大寒日不小于2小时D、底层满窗大寒日不小于3小时9、自行车停车场出入口的宽度一般为( )米A、2~B、2~C、~D、~10、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上,应以()的爬坡能力来确定道路的最大纵坡A、机动车B、非机动车C、小汽车D、载重汽车11、8班幼儿园的用地面积应大于等于()m2。

A、2000B、2200C、2400D、260012、在厨房设计中,单列式布置式厨房的橱柜距离墙面的最小距离为()mmA、800B、900C、1000D、120013、楼栋的总进深不是越大越好,应适度掌握,一般以()米为宜(不含阳台)A、11~13B、10~13C、10~12D、11~1514、单人卧室、厨房及餐厅的采光口宽度不宜小于()米A、 B、 C、 D、15、根据相关规范,幼儿园的层高设计中,最低净高宜为()米A、 B、 C、 D、16、居住区规划的市政管线布局中,给水管线的最小覆土深度为()mA、 B、 C、 D、17、小康卫生间低限面积(使用面积)不得小于()m2A、3B、4C、5D、618、在一般混合结构的住宅中,层高每降低100mm,造价可以降低( )A、1%~2%B、2%~3%C、1%~3%D、2%~4%19、幼儿园的阳台设计,屋顶平台护栏净高不应小于()米,垂直线饰间距小于()米A、;B、;C、;D、;20、多层住宅的楼梯平面设计中,楼梯梯段净宽应大于等于()m,踏面宽度大于等于()m,踏步高度小于等于()mA、;;B、;;C、;;D、;;21、居住区的人口为()人A、10000—15000B、15000—30000C、3000—40000D、30000—5000022、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中,其中居住区级别的道路用地指标为()A、7%~15%B、9%~15%C、10%~18%D、10%~25%23、家庭活动室的理想空间尺寸为()A、 × MB、 ×C、 × MD、 ×24、停车设置的设计中,当车位数大于100个时应设()个出入口A、1~2B、3~4C、4~5D、大于525、小学的教室应满足()的日照标准A、底层满窗冬至日不小于2小时B、底层满窗冬至日不小于3小时C、底层满窗大寒日不小于2小时D、底层满窗大寒日不小于3小时26、室外通行轮椅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 )米A、1B、C、2D、27、幼儿园建筑设计中,音体室、活动室的侧窗、窗地比应大于等于()A、1/8B、1/6C、1/5D、1/428、6班幼儿园的用地面积应大于等于()m2。

居住区复习

居住区复习

居住区规划Page 1 of 8提纲: 一、基本概念 二、居住区规划:1. 居住地区详细规划的任务和内容2.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3. 居住区规划的总体原则4. 居住区的构成和规模5. 居住区的类型6.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7. 住宅区的规划结构8. 住宅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9. 公共建筑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 10. 居住区道路的规划布置 11. 居住区绿地的规划布置 12. 居住区规划的技术经济分析 13、社区与社区规划 三、课后习题 四、历年考题一、 基本概念:一般,城市中住宅、生活用地占到城市生活总用地的40%~50%。

1、 关于住宅区住宅区:城市中在空间上相对独立的各种类型和各种规模的生活居住用地的统称,它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等。

同时,住宅区也含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包涵了居民间的邻里交往关系等。

(1) 居住区:是—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是社区。

由若干个居住小区或居住组团组成。

规模:人口30000~50000人,户数10000~15000户,用地50~100公顷。

(2) 居住小区:指由城市道路或天然界线(河流等)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小区内设有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基层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

它由若干居住组团组成。

规模:人口7000~15000人,户数2000~4000户,用地10~35公顷。

(3) 居住组团:若干住宅组合而成,并不为小区道路穿越的地块。

规模:人口1000~3000人,户数300~700户,用第4~6公顷。

(4) 住宅街坊:由城市道路或居住区道路划分,规模介于居住组团和居住小区之间。

(5) 住宅群落:规模介于单栋住宅和居住小区之。

日照间距:指前后两排房屋之间,为了保证后排的住宅能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的日照量而必须保持的距离。

居住区规划 期末总复习

居住区规划 期末总复习

居住区规划设计
越来越多的商业文化活动选择在建外SOHO亮相,每年持 续4个月的夏日狂欢节引来众多明星在此举办露天演唱会, 诗人在广场举办诗歌朗诵会,艺术家在街头展示当代先锋 艺术,时尚品牌在这里发布新产品,文化人群在这里做主 题沙龙……建外SOHO平均每年举办四十多场极具风格的 各类活动,吸引了众多时尚精英人士在此流连。 建外SOHO所带来的不单是突破性的建筑概念,更提倡一 种北京新生代的居住模式。《时代》杂志上曾这样评价: "SOHO的生活方式能否给住宅区以新的活力,众多建筑 师们的巨型建筑能否改变中国的面貌,这是谁都无法断言 的。但这些新的建筑确实影响了中国的年轻一代。中国也 正在迈向一个新的时代"。 占地面积:16.9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约70万平方米(含地下面积) 物业种类:20栋塔楼,4栋别墅 总设计师:山本理显(日本) 开发商:SOHO中国
居住区规划设计
北宋仁宗时,由于商业和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原来 的坊里组织形式被商业街和坊巷的形式所代替,坊墙为商 店所代替、宵禁被取消,夜市纷列,住宅直接面向街巷多 与商店、作坊混合排列,东京(汴梁)就是典型的代表, 《清明上河图》上描绘的即汴梁城街巷的景象。 欧洲封建时代的大多数城市都是在罗马营寨的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城市规划多以道路分隔成小坊的组织形式一 直延续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前期,17到19世纪,欧美国家一 些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均采用这种方式。 我国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建国,住宅建设一直混 乱无序,缺门严重,一些通商口岸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地 价昂贵,出现了二、三层联排式为基本类型的里弄式住宅, 实际上是街巷、三合院在空间压缩中的变态。所谓里弄, 其一般形式即城市街道两侧分支为弄、弄两侧分支为里; 一般不通机动车.日照、采光、通风条件较差,几乎没有 绿化,空间呆板单调。上海、天滓两地的里弄大致可对我 国南方和北方的里弄作一概括表述。

(整理)居住区的考试重点1.

(整理)居住区的考试重点1.

灰色为非重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社区简论一、社区的定义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帕克(Rorber E.Park,1936)是最早对社区下定义的社会学家之一。

他指出社区的基本特点可概括为:①它有一群按地域组织起来的人群;②这些人口程度不同地深深扎根在他们所生息的土地上;③社区中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之中。

地域空间、共同联系、社会互动社区就是区域性的社会,也就是人们凭感官能感觉到的具体化了的社会,构成社区的有地域空间、人口、制度结构和社会心理四个基本的要素。

地域空间社区空间的特定性是由所选定的研究群体成员的空间分布所决定的,社区研究所关注的空间往往是一个特定范围的地域。

人口①人口的数量——一个社区内人口的多少②构成——指社区内不同类型人口的特点③分布——指社区人口及他们的活动再社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制度结构指社区内的各种社会群体和组织相互之间的关系情感观念认同感和归属感二、社区的分类1.经济和社会功能的角度(1)初级功能社区:主要从事初级活动,包括农业、林业、渔业和矿业这一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取原材料的生产活动(2)次级功能社区:指把原材料加工成成品的各种制造业(3)三级功能社区:包括广义上的各种服务行业,如财政、金融、政府、通讯、娱乐和教育等2.根据人们活动的不同空间分布(城市社区)分为住宅社区、商业社区、工业社区和文化教育社区等3.农村—都市连续统理论(1)农村社区主要特征:①地理特征②人口特征③经济社会特征④文化心理特征类型(按社区的形态及规模分类):①大村——服务设施较多,功能较齐全,大多分布在耕地密集、地少人多的平原地区②中等村庄——最常见,几个中等规模的村落可以组成一个大村,其中较大的一村常成为中心村落③小村——数量上占优势,分布以山区和丘陵地区最为普遍(2)集镇社区按主要功能划分有①行政镇②商业镇③工矿镇④交通镇⑤旅游镇⑥卫星镇(3)城市社区主要特征①以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口为主②人口聚居规模大于乡村③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高于乡村④有相对较好的公共设施和较高的物质、文化水平⑤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城市社区在物质形态上的类型:(1)居住型社区:也就是一般所指的居住区,是城市人口居住的聚集地。

居住区规划复习资料

居住区规划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日照间距:前后两排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住宅能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的日照量而必须保持的距离。

绿地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即道路红线内的绿地),不应包括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

容积率:又称建筑面积毛密度,是指一个小区的地上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竖向设计:只为了满足规划区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和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方等进行的规划设计,包括道路竖向设计与场地竖向设计。

雷德朋系统:即人车分行的道路系统,这种系统由车行与步行两套独立的道路系统组成,首次在美国的雷德朋小区规划中采用并实施。

城市居住区: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由若干居住小区或若干居住组团组成。

公共绿地:是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游憩绿地,应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其中包括儿童游戏场地、青少年和成年人的活动和休息场地。

道路红线:规划的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边界线。

[建筑小品:建筑小品是指既有功能要求,又具有点缀、装饰和美化作用的、从属于某一建筑空间环境的小体量建筑、游憩观赏设施和指示性标志物等的统称。

建筑面积毛密度:又称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地上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居住组团: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不为小区道路穿越的地块,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

二.单选题1.居住区级商业中心属于哪类用地(C)2.关于高层住宅的描述不正确的事(B)A.可提高容积率,节约城市用地B.每层户数超过3户时,要设2部电梯C.高层住宅的高度参考防火云梯高度而定D.高层住宅与周围建筑的间距是根据其高度和耐火等级而定的3.在我国炎热地区的建筑适宜朝向依次是(C)A.南向、东向、西向、北向B.南偏东30°或南偏西15°以内、南向、北向、东向、西向C.南向、南偏东30°或南偏西15°以内、东向、北向、西向D.东偏南45°与南偏西15°以内、南向、东向、北向、西向4.以下选项中,应是坡地住宅规划设计所要考虑的最主要的条件是(D)A.朝向B.通风C.采光D.地形5.根据居住用地性质、功能、结合自然地形,可将地面规划为三种形式,分别是(D)A.平坡、台地、台阶B.台地、台阶、混合C.混合、平坡、台地D.台阶、平坡、混合6.为了便于场地排水,场地最小坡度和最大坡度分别为(D)%、8% ,8% ,15% ,8%7.当工程管线交叉敷设时,自地表面向下的排列顺序宜为(B)A.电力、给水、热力、煤气、雨水排水管线、污水排水管线B.电力、热力、燃气、给水、雨水排水管线、污水排水管线C.电力、燃气、热力、给水、雨水排水管线、污水排水管线D.污水排水管线、雨水排水管线、电力、热力、燃气、给水8.居住区工程管线规划应结合居住区道路网规划,宜采用(A)A.地下敷设B.架空敷设C.网状敷设D.平行敷设9.对工程管辖干线综合管沟的敷设时,应将其设置在(C)下面A.人行道B.非机动车道C.机动车道D.绿化草坪带10.下列措施中,会减弱建筑物的保温功能的措施是(B)A.加大建筑的进深B.增加外墙长度C.增加外墙厚度D.建筑朝向尽可能南向11.为使建筑产生活跃,醒目的气氛,富有活力,常采用(C)手法A.变形B.呼应C.对比D.重复12.居住区竖向规划中,广场兼停车场的适用坡度以及绿地的适用坡度的正确选择应是(B);~% ;~%;~% ;~%13.中小学南向的普通教室冬至日底层满窗日照时间不应小于(D)住宅进深在(A)时,每增加1米,每公顷可增加建筑面积()米以下;1000m2 米以下;1200m2米以下;1300m2 米以下;1300m215.住宅区容积率是指(A)A.住宅区总建筑面积/住宅区总用地面积B.住宅区住宅总建筑面积/住宅区总用地面积C.住宅区住宅总建筑面积/住宅区住宅建筑总用地面积D.住宅区总建筑面积/住宅区住宅建筑总用地面积16.居住区内道路机动车道最大纵坡为(),但坡长不能超过(B)、50 、20 、20 、5017.起居室内布置家具的墙面长度应大于多少(C)下列哪一项不是确定公共建筑通道宽度与长度的主要因素(C)A.空间感受B.功能需要C.通道两侧门洞的数量D.防火规定19.主要供残疾人使用的走道设计,以下哪一项符合规范要求(B)A.宽度不应小于B.两侧应设扶手C.地面不得有高差D.两侧墙面应设高的护墙板20.老年人建筑层数为几层时应设电梯(C)层层层层1.公共建筑在进行功能分区时,主要考虑(C)方面之间的联系A.空间的“主”与“次”、空间的“闹”与“静”、空间的“大”与“小”B.空间的“主”与“次”、空间联系的“内”与“外”、空间的“大”与“小”C.空间的“主”与“次”、空间的“闹”与“静”、空间联系的“内”与“外”D.空间的“大”与“小”、空间的“闹”与“静”、空间联系的“内”与“外”2.下列关于公共建筑群体组合的说法中不妥的是(C)A.在群体建筑造型处理上,结合周围环境特点,运用各种形式类美的规律,按照一定的设计意图,创造出完整统一的室内外空间组合B.运用绿化及各种建筑的手段丰富群体空间,取得多样化的室外空间效果C.采用分散式布局是公共建筑全体组合的最优方法D.要从建筑群的使用性质出发,着重分析相互关系,加以合理分区,运用道路广场等交通联系手段加以组织,使总体布局联系方便3.多层住宅区的规划设计中,当单幢住宅的宽度超过(B)m时,应设置消防通道4.一般来说,空间是指(B)A.由点、线、面占据、扩展或围台而成的三度虚体B. 由点、线、面、体占据、扩展或围台而成的三度虚体C.与时间相对的一种物质概念D.一个地方所占据的体积5.把社区分为居住社区和精神社区的分类方法是(B)A.从历史发展角度分类B.从空间特征角度分类C.从社区结构和特点角度分类D.从社区生活方式角度分类6.根据社区结构和特点把社区分为(A)A.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B.流动性社区和村舍式社区C.居住社区和活动社区D.流动性社区和汇集式社区7.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规定,居住用地人均指标为()m2,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为(),下列选项正确的为(C)~24,16~25% ~26,18%~30%~28,20%~32% ~30,22%~35%8.居住区人行道最小宽度不得小于(C)中国古代居民多以(C)为主,这种情况对居住区的布局形态影响极大A.家族聚居,并采用木结构的低层院落式住宅B.木结构低层院落围合形成城市广场、院落等公共活动中心C.里坊制为居住单位D.“天人合一”、“相天法地”10.下面哪项内容不是居住用地选择的必要因素(C)A.有良好的自然条件B.与工业保持环保距离,靠近就业区C.符合居民生活行为规律的设施D.依托现有城区,充分利用原有设施11.居住区级配套公建的合理服务半径为(A)~1000m ~700m ~500m ~200m12.宅间小路用地面积计入到下列哪一项(A)A.住宅用地B.公共设施用地C.道路用地D.公共绿地13.居住区组团绿地的设置,应满足有不少于一下哪项的绿地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之外的要求(B)2 3 3 414.中高层住宅是指(A)~9层住宅~11层住宅~12层住宅~16层住宅15.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设两个出入口,机动车出人口间距不应小于多少米及人行出入口间距不宜超过多少米(A)、80m 、80m 、70m 、80m16.高层建筑的周围,应设有环形的消防车道,当设环形车道有苦难时,可沿高层建筑的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消防车道的宽度不应小于(),尽头式消防车道应设回车道或回车场,回车场尺寸不宜小于(),大型消防车的回车场不宜小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居住区复习提纲含答案居住区复习提纲第一章1、20世纪30年代由谁提出“邻里单位”的概念并提出哪六条基本原则?答: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以控制居住区内部车辆的交通、保障居民的安全和环境的安宁为出发点,首先提出“邻里单位”的理论;六项基本原则:(1)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采用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静、安全和交通量少的居住气氛;(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越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约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邻里单位约3000~4000人;(4)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它与其他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园广场或绿地上;(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合64.75公顷)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0.8km);(6)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2、居住区规划建设的发展进程共经历了哪些类型阶段?答:50年代居住区建设改造与稳步发展时期;60~70年代居住区建设停滞及恢复时期;80—90年代居住区建设振兴发展时期。

1978年之前,是单一模式,主要服从指标规划;改革开放之后,仍沿用传统观念,以福利分房为主。

进入20世纪90年代,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进入商品房的发展阶段3、通过我国居住区规划建设的长期发展共总结出哪些经验规律?答:研究城市特点(南北差异)生活变化规律人口结构的变化城市设计创新第二章1、生活居住用地的比重一般占到城市建设用地的40%~50%。

2、城市住宅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

3、居住区的规模包括人口和用地两个方面,一般以人口规模作为主要依据进行分级。

4、住宅区的类型与规模(人口与用地规模)答:1.居住区:由若干个居住小区或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50~100公顷。

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居住小区:由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是构成居住区的一个单位,10~35公顷。

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3.居住组团: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4~6公顷。

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5、居住区的用地项目构成及其解释答:1、住宅用地: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的总称。

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一般称公建用地,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

3、道路用地:居住区范围内的不属于上两项内道路的路面以及小广场泊车场回车场等.包括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汽车地面停放场地。

4、公共绿地: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集中绿地,应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

5、其他用地:规划用地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外的各种用地,包括非直接为本区居民配建的道路用地、其他单位用地、保留用地及不可建设用地。

6、居住区规划结构等级形式包括什么?答:1、二级结构: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2、三级结构:居住区---小区---组团3、独立式组团结构7、居住区规划布局形态的六种类型及其特点?答:(1)中心式布局:以自然地形为构图中心同时结合公共服务设施建筑形成居住区中心。

(2)围合式布局:中间主导空间可以形成宽敞绿地和开敞空间,容积率较大要注意建筑层数和间距,次要空间尺度要适中。

(3)轴线式布局:空间轴线常为线性的道路、绿地、水体等,具有强烈的聚集性和导向性,并通过主轴上主要和次要节点来控制整体节奏和尺度。

(4)隐喻式布局:注重对形态的概括,简洁、明了、易懂,但同时要注意联系相关理论,做到形、神、意相融合。

(5)片块式布局:传统居住区常用的形式,以日照间距为主要依据,遵循规律紧密排列,各片块不强调主次,但要强调可识别性。

片块之间应有绿地、水体、道路等分隔。

(6)集约式布局: 将住宅公建集中紧凑布置,开发地下空间与地上空间垂直贯通,使内外空间渗透。

这种布局由于节约用地,组织邻里交往生活活动,尤其适用于旧区改建和用地较为紧张地区。

第三章1、分析住宅建筑经济的主要依据是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土建造价和平面利用系数、层高、长度、进深等技术参数,2、多层住宅的平面组合方式包括:平直、错位、转角、多向。

3、住宅底层布置公共服务设施的方式包括:插入式、外接式、半插入式、院落式。

4、公共服务设施的制定的定额指标包括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

5、公共服务设施制定的计算方法包括千人指标(为主)、千户指标、民用建筑综合指标等。

9、居住区一般小学的服务半径为500m左右,中学为1000m左右。

6、简述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和特点:1)点群式:低层独院、多层点式、高层塔式布局组成。

优点:可围绕中心自由、规律布置,有良好的日照和通风,对地形适应能力强。

缺点:外墙面积大,太阳辐射热大,视线干扰较大,识别性差。

2)行列式:在布置时可采用山墙错落、单元错开拼接、成组改变朝向、扇形、直线、曲线和折线形等多种形式。

优点:构图强烈、规律性强,间距合理,便于施工,居室有良好的日照和通风。

缺点:单调、呆板、识别性差,容易产生穿越交通。

3) 周边式:住宅沿街坊道路周边布置有单周边、双周边。

优点:易形成良好街景,具有内向集中空间,利于邻里交往和节约用地。

缺点:部分朝向差东西比例较大,转角单元空间差、噪声干扰大,对地形的适应性差。

4)院落式:将住宅围合成封闭或半封闭的院落空间。

优点:易形成院落空间和公共绿化空间、阻挡风沙利于邻里交往和节约用地、提高容积率。

缺点:部分朝向差,转角单元施工复杂,易产生阴影遮蔽。

5) 混合式:是指行列式、周边式、点群式或院落式,其中二种或多种相结合的组合形式。

优点:空间丰富,适应丰富。

可将多种层数与类型相结合形成多变组合。

6) 自由式:优点:日照和通风条件较好,灵活性强‘对地形的适应能力强,缺点:外墙面积太大,视线干扰较大,识别性差。

7、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要便于居民使用同时要满足合理的服务半径是多少?答:(1)居住区级: 800~1000米(2)居住小区级:400~500米(3)居住组团级:150~200米8、居住区文化商业服务中心的布置方式包括什么?答:①沿街布置。

②步行商业街。

③成片集中布置。

④混合布置。

⑤集约化布置。

10、居住区道路的功能分级组成及其各级道路断面图示?答:第一级居住区级道路居住区的主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外交通的联系,红线宽度一般为20到30米,车行道宽度不应小于9米,如需通行公共交通时,则增至10~14米,人行道宽2~4米。

第二级居住小区级道路居住区的次要道路,解决居住区内部的交通联系,红线宽度一般10~14米,车行道宽度6~9米,人行道宽1.5~2米。

第三级住宅组团级道路居住区内的支路,用以解决住宅组群内的内外交通联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4~6米。

第四级宅间小路通向各户或者各单元门前的小路,一般宽度不小于2.5米,(连接高层住宅时其宽度不宜小于3.5米)。

前三项为道路用地,第四项为住宅用地。

(第四级)11、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m时,应设不小于4m×4m的消防车通道。

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设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

单车道道路每隔150米设置车辆互让处。

12、建筑物外墙面与人行到边缘的距离不小于1.5m,与车行道边缘的距离不小于3m。

13、居住区道路合理的转弯半径有哪些要求?答:居住小区级道路与城市干道相交R=10-15米居住小区级道路与住宅区相交R=9-10米居住小区级道路与居住小区级道路以下道路相交的R=6米14、论述居住区道路的三种基本形式及其特点。

答:1、人车分行由车行和步行两套独立的道路系统所组成,车行常设于小区或组团的外围。

步行穿插小区内部将户外场地公共建筑和住宅紧密联系形成人行和车行相对独立的外部空间环境。

保证住宅区内部生活环境的安静与安全。

2、人车混行机动车交通和人行交通共同使用一套路网,道路多采用互通式环状路、尽端路或两者合用。

是居住区内最常见的交通组织方式。

3、人车共存采用能控制机动车速度的道路结构为原则。

15、图示居住区道路网络的六种形式。

16、居住区内静态交通的概念、布置方式和存车方式。

答:静态交通是指各类交通工具的存放方式,一般应以方便、经济、安全为原则,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布置方式,有室外、室内、半地下、地下等多种存车方式。

17、居住区停车率的概念和要求。

答:居停车率=停车位数/居住总户数;居民汽车停车率不应小于10%。

居住区内地面停车率不应大于10%(8%~10%为宜)。

居民停车场库位置要方便使用,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50米。

居民停车场库布置要留有发展余地。

停车场车位数的确定以小型汽车为标准当量表示,其它各型车辆的停车位,应按表中相应的换算系数折算。

19、居住区绿地系统的组成答:居住区内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其中包括了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上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

20、居住区绿地的指标按人口规模住宅组团不少于0.5平方米/人。

居住小区不少于1.0平方米/人。

居住区不少于1.5平方米/人。

居住区绿地率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0%;旧区改建不宜低于25%。

21、居住区公园:最小规模1公顷,居民步行到达距离不宜超过800米. 居住小区游园:面积0.5公顷为宜.居民步行到达距离不宜超过400米. 其他块状带状公共绿地应同时满足宽度不小于8米面积不小于400平方米. 绿化面积(含水面)不宜小于70%;23、景观设计大体将水体分为静态水和动态水的设计方法。

22、居住区内所有的景观都是通过景观要素来体现的,景观设计的素材和内容包括地形地貌,植被,水体,铺地和景观小品。

其中,地形地貌是设计的基础,22、一般景观的景观道路分为哪三种?答:主要道路:贯通整个景观。

次要道路:沟通景区内各景点、建筑。

林荫道、滨水道、休闲小径、健康步道和各种广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