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中央官制简表

合集下载

唐朝官职制度

唐朝官职制度

唐朝官制
一、中央官制(唐朝官吏制度总的来说是三省六部制)
三师:太师、太傅、太保(荣誉职务);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荣誉职务);
三省:中书省(决策、秘书)中书令、
门下省(侍从、谏议)侍中、
尚书省(行政)尚书令;
尚书省下辖六部(主官:尚书):吏部(人事)、户部(户口、财政)、礼部(礼宾)、兵部(国防)、刑部(法院)、工部(工程、水利);
一台:御史台(监察);
五署: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循旧制,与六部分工);
九寺: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与六部分工合作);
二、地方官制
虚设(道)置观察使
州(郡):刺史(太守);别驾、长史、司马;录事、参军事;六曹(六司):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唐代各州府佐治三官亦分为六曹)
县:县令;县丞、主簿;县尉、录事、佐史。

乡:耆老;五里一乡里:里正;五保一里
保:保长;五邻一保邻:邻长;四家一邻
村:村正;一自然村为一村
坊:坊正。

城市内无村设坊,坊正和村正同级
皇帝之下,唐朝的官制概分三省六部制,主要是:
中书省:中书令(正三品)、中书侍郎(正四品上)、中书舍人(正五品上)
门下省:侍中(正三品)、黄门侍郎(正四品上)、给事中(正五品上)
尚书省:左仆射(从二品)、左丞(正四品上)、
右仆射(从二品)、右丞(正四品下)
而六部则分为:吏、户、礼、兵、刑、工。

唐朝的官吏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

唐朝的官吏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

唐朝的官吏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行政管理潘冬剑1406122409内容1.概况2.品级与勋官3.唐代考课制度4.考课制度的规定及其运行5.考课与吏治的关系一、概况1. 中央官制1 )三师:太师、太傅、太保(荣誉职务)2 )三公: 太尉、司徒、司空(荣誉职务);3 )三省:中书省(决策、秘书)、门下省(侍从、谏议)、尚书省(行政)、;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人事)、户部(户口、财政)、礼部(礼宾)、兵部(国防)、刑部(法院)、工部(工程、水利);4 )一台: 御史台(监察);5 )五署: 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循旧制,与六部分工);6 )九寺: 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与六部分工合作)。

7 )散官:(荣誉职务)2. 地方官制1 )虚设(道)置观察使2 )州(郡): 刺史(太守); 别驾、长史、司马;录事、参军事;3 )六曹: 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

4 )县: 县令; 县丞、主簿; 县尉、录事、佐史。

5 )乡: 耆老;6 )里: 里正;7 )村: 村正;8 )保: 保长;9 )邻: 邻长。

四家一邻,五邻一保,五保一里,五里一乡; 一自然村为一村。

城市内无村设坊,坊正和村正相同二、品级与勋官唐代沿袭隋制,把官员分为九品,每品内又分为正、从,共为十八个等级。

文官自正四品以下,武官自正三品以下,还分为上下阶,因此,唐代文官的散官实际上有三十个等级,武官散官等级是三十二等级。

这些等级总称为流内官,为正式文武官员。

此外还有流外九品,实际上已属于吏员,不属于正式官员的范围。

官员的散官称号与品级大致对应,表示官员地位与资历高低,作为升迁的序列。

唐承隋制,文武官员均可授勋官,共有十二级。

按照规定,勋官可以与相应品级的公卿大臣处于同等班位。

但实际上由于授勋过多,动以万计,因此无职事的勋官实际地位往往在胥吏之下,仅仅成为一种授予的官员荣誉称号。

三、唐代考课制度考课也称考绩、考核、考察,是对在职官吏的官箴政绩和功过的考核,是职官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史料及解析】《唐朝官制》

【史料及解析】《唐朝官制》

唐朝官制唐代是一个中央官制比较成熟和完备的阶段,其宰相议事制度和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组织架构,成为以皇帝为中心的统治集团统治国家的上层核心。

1、唐代的宰相与政事堂根据唐代官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长官为宰相;此外,唐代常以他官行宰相之职,即所谓“参议得失”或“参知政事”。

宰相也称宰辅,是对一个官僚小群体的统称,他们的职责是在皇帝的领导下或代表皇帝处理国家政务,即辅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

唐代宰辅制度的一个特点是,他官只有冠以“平章事”、“同三品”和“同平章事”之类的名号,才称其为宰相。

贞观八年,中书令李靖年老请求致仕,皇帝李世民准其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每隔二、三日到“中书门下平章事”。

此为“平章事”作为宰相名号的先例。

这里“平章事”的原意是研究和处理国家大事。

唐代使用频率较多和时间较长的宰相名号是“同三品”和“同平章事”。

贞观十七年,李勣被授予“同中书门下三品”(简称“同三品”);高宗李治永淳元年(682年),又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担任宰相者。

玄宗李隆基开元年间,尚书省长官不加“同平章事”,也就是说尚书仆射的权力被严重削弱,他们已经不属于宰相之列了。

代宗大历十二年(777年),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和门下省长官门下侍中升为正二品,因此,“同三品”(“同中书门下三品”)名号随之取消;另外,代宗以后,中书令和门下侍中通常由藩帅兼任,不独自作为宰相来设置。

这样,唐代中、后期宰相的名号基本上只剩下“同平章事”了。

宰相议事场所称为“政事堂”。

唐初,宰相在门下省议事,其场所即为“政事堂”。

高宗李治统治时期,因为裴炎由侍中改任中书令,故“政事堂”随裴炎迁至中书省。

开元十一年(723年)“政事堂”的名称改为“中书门下”,下设“五房”(吏房、机务房、兵房、户房、刑礼房),于是“政事堂”也由宰相的议事场所演变成办公机构了。

2、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唐代负责管理国家的政务机构为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唐代官制

唐代官制

古代文化一、宰相名称的演变:二、唐代中央官制:三师: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辅佐天子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正一品尚书省:“隋置令,左右仆射各一人,总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六曹尚书,是为八座。

”(吕思勉《隋唐五代史》之《官制上》,《新编》p527上左7)都省是唐代尚书省的总官署,又称都司、都台、都堂(都司是相对于二十四司而言,都堂是指都省厅堂,可以借指尚书省)。

唐代尚书省在都省办公的官员有尚书令、尚书左右仆射、尚书左右丞及左右司郎中、员外郎,此外的品官还有都事、主事。

尚书令(一人)正二品总理国家政务1唐初,太宗未即位前,曾任尚书令,此后臣下不敢居此位,遂不设。

23高宗时称尚书省为“中台”,中书省为“西台”,门下省为“东台”。

门下侍中为“左相”,中书令为“右相”。

武则天是又改尚书左右仆射为“文昌左右相”。

尚书省六部每部下属四司,六部合为二十四司。

尚书左、右仆射:(各一人)从二品佐尚书令。

(从北齐开始,以左为贵。

)左右仆射在龙朔、咸亨时曾称为左右匡政,光宅、神龙间曾改称文昌左右相,中台左右相,开元元年十二月一日又改称左右丞相,天宝元年二月二十日复为左右仆射。

尚书左丞:(一人)正四品上,统吏、户、礼三部。

尚书右丞:(一人)从四品下,统兵、刑、工三部。

左右丞于龙朔、咸亨间改称左右肃机。

《丛书集成新编》第11册p551程大昌《考古编》卷八“子司”有对六部二十四司的的考辨。

天官:吏部:吏部司、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吏部司有郎中二人,员外郎二人,分工是:郎中一人掌文官班秩品名、散阶叙迁、禄赐告身及节假等事;另一位郎中掌流外官的选任,流外官是职事官九品以外的职官。

两位员外郎,一位掌选院,即检勘选人文书,因其地在选曹之南,又称判南曹。

另一位员外郎处理本司日常公务,叫做判曹务。

尚书:(一人)正三品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黜、调动等地官:户部:户部司、度支司、金部司、仓部司尚书:(一人)正三品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

唐代官制列表(极品简易版)

唐代官制列表(极品简易版)
3、勋:实话说这个我也不是很清楚,大概是一种褒奖的涵义在里面,比如位高权重啊、德高望重啊、救国有功啊、策立有功啊一类的东西。这个玩意貌似是有奖金的,不过没实权。说起来,就好像现在官员的“人大代表”“政协代表”一类的吧。
4、爵:这个吗,似乎和勋有点像吧,又不完全是,好像是有采邑的吧。是不是这么区分的,我也不知道。
武散官:宁远将军
视正五品:萨宝
从五品上:
职官:尚书左右司诸司郎中、秘书丞、著作郎、太子洗马、殿中丞、亲王府副典军、下都督府/上州长史、下州别驾
文散官:朝请大夫
武散官:游骑将军
爵:开国男
勋:骑都尉
从五品下:
职官:大理正、太常丞、太史令、内给事、上牧监、下都督府/上州司马、驸马都尉、奉车都尉、宫苑总监、上府果毅都尉
从七品上:
职官:殿中侍御史、左右补阙、太常博士、太学助教、门下省录事、尚书都事、中书省主书、左右监门直长、都水监丞、中下县令、京县丞、中府别将/长史、中镇副、勋卫太子亲卫
文散官:朝散郎
武散官:翊麾校尉
勋:武骑尉
从七品下:
职官:太史局丞、御史台/少府/将作/国子监主簿、掖庭/宫闱局令、下县令、太庙诸陵署丞、司农寺诸园苑副监、、宫苑总监丞、公主家令、亲王府旅帅、下府别将/长史、下镇副、诸屯监、诸折冲府校尉
文散官:通直郎
武散官:振威副尉
正七品上:
职官:四门博士、詹事司直、左右千牛卫长史、军器监丞、中县令、亲勋翊卫队正、亲勋翊卫副对正、中镇将
文散官:朝请郎
武散官:致果校尉
勋:云骑尉
正七品下:
职官:内寺伯、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诸卫左右中候、上府别将/司史、上镇副、下镇将、下牧副监
文散官:宣德郎
武散官:致果副尉

唐代官职体系表

唐代官职体系表

唐代官职体系表目录•1中央官制• 1.1三省六部• 1.2九寺五监• 1.3宫廷侍从机构•2地方官制•3武官系统•4官员品级•5唐代官职一览•唐代官制分中央官制、地方官制、少数民族政权的职官制几个方面。

唐代的官制基本是沿袭隋制。

《新唐书·百官志》云:“唐之官制,其名号禄秩虽因时增损,而大抵皆沿隋故。

”以皇帝为首的封建国家体制,在唐高祖武德时期就比较完备地建立起来。

皇帝掌握着国家的最高权力,操有对一切臣民生杀予夺的大权。

法律和法令都以皇帝的名义颁布,皇帝有权修改法律和法令,并可以不受法律和法令的约束。

在皇帝之下,有三省、六部、九寺、五监等职官体系。

在中枢机构中,制令机关、封驳审议机关与行政事务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头衔的官员,他们更易于被君主控制 .三省六部1.中书省(决策机关)设中书令两人,正二品。

中书侍郎两人,正三品。

中书舍人六人,正五品上。

属下官员包括,主书四人,从七品上。

主事四人,从八品下。

右散骑常侍二人,右谏议大夫四人,右补阙六人,右拾遗六人,起居舍人十六人,皆从六品上。

中书省下又设有集贤殿书院,有学士,直学士,侍读学士,修撰官。

2.门下省(审议机关)设侍中二人,正二品。

侍郎二人,正三品。

左散骑常侍,正三品下。

属下官员包括,录事四人,从七品上。

主事四人,从八品下。

左补阙六人,从七品上。

左拾遗六人,从八品上。

起居郎二人,从六品上。

典仪二人,从九品下。

城门郎四人,从六品上。

符宝郎四人,从六品上。

门下省下又设有弘文馆,有学士,校书郎官职。

3.尚书省(执行机关)设尚书令一人(因太宗曾任此职,故不授予臣下)尚书左仆射一人,从二品。

尚书右仆射一人,从二品。

尚书左丞一人,正四品上。

尚书右丞一人,正四品下。

(左丞管理吏、户、礼三部,右丞管理兵、刑、工三部)属下官员包括,郎中二人,从五品上。

员外郎二人,从六品上。

都事十二人,从七品上。

主事十二人,从八品下。

尚书省下又设有六部:吏部设尚书一人,正三品。

唐朝官职介绍历史上唐朝划分的官职等级划分

唐朝官职介绍历史上唐朝划分的官职等级划分

唐朝官职介绍历史上唐朝划分的官职等级划分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长达289年的历史中,唐朝创立了庞大的官僚体系,将政治、军事、行政、教育等各个领域都纳入了严密的官职等级划分之中。

下面将介绍唐朝官职的等级划分。

唐朝的官职等级划分可以大致分为“三省六部”和“九品中正制”的两个方面。

首先是“三省六部”,指的是皇帝统治下的中央行政机构。

这包括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和六部(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户部、工部)。

吏部负责选拔、考核和管理官员,礼部负责宴会、礼仪和外交等事务,兵部负责军事和南北方的征调,刑部负责司法和监狱管理,户部负责财政和税收,工部负责工程和水利等事务。

而中书省是行政机关的总掌控部门,门下省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

接下来是“九品中正制”,这是唐朝时期的官职等级制度。

根据这个制度,官员被分为九品,分别是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正三品、从三品、正四品、从四品、正五品和从五品。

在每个品级内部,还有正、从两个阶段之分。

正品官员的地位较高,从品官员地位较低。

升迁需要通过举荐、考试等途径,同时也有晋升年限的限制。

在九品中正制之上,还有一些专门的高位官职,如御史中丞、左右仆射、尚书令、尚书左右丞等,他们在官职等级制度之外有着更高的地位和权力。

此外,唐朝还设立了地方行政官职,如节度使、团练使、州刺史、县令等,这些官员负责地方政府的管理和治理,同时也兼管军事、经济等事务。

总之,唐朝的官职等级划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它的建立和运行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唐朝政治、军事和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为后世的官员选拔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唐朝官职一览表

唐朝官职一览表

唐朝官职一览表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王朝,其官制体系非常完善,拥有多样丰富的官职。

在唐朝时期,官员们按照明确的等级秩序,承担着各种不同的职责和权利。

以下是唐朝官职一览表,展示了唐代官员的体系和等级。

1.太师
2.太傅
3.太保
4.太尉
5.太子太师
6.太子太傅
7.太子太保
8.太子少傅
9.内史令
10.太常主簿
11.少府少監
12.少府卿
13.少府中丞
14.少府博士
15.少府少正卿
16.少府丞
17.少府副監
18.少府少尹
19.少府少史
20.少率府
21.主簿
22.司徒、司空
23.司马、司空
24.太子舍人
25.总师
26.司农卿
27.从事中郎
28.从事郎
29.少府司局
30.少府副少
唐代的官职分为三省六部和冗员等机构。

其中,三省指的是尚书省、尚书令郎
省和别驾省,六部指的是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不同的官职有着不同的权利和责任,形成了严密的官员体系。

除了主要的官职体系外,唐代还设立了许多特殊职位,如国子祭酒、国子司业、国子博士等。

这些职位在唐代的文化教育体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总的来说,唐代官职一览表展示了唐代官员的等级体系和分工情况,反映了唐
代政治文化的特点和制度。

唐代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王朝,其官职体系也体现了当时政治组织的特色和模式。

唐朝的中央官制

唐朝的中央官制

唐朝的中央官制
(一)官职等级:
1、最高级——太上皇、皇上、社稷上帝、旌旗挂帅、上将军、上判官、以及大宰、宰相等象征朝廷宗法尊严的高级官职;
2、中级——尚书、司马、司徒、太尉、太傅、提刑郎中、参知政事、
县令、太常卿、宗正等;
3、初级——丞相、执金吾、宗室校尉、掾、伎郎中、百官、大宗保和
宁丞等;
4、低级——千户令、百户令、三司、司空、太常、大鸿胪、大夫御史
和大夫尉等。

(二)官吏管理制度:
1、政事考核制度:包括考勤、巡查记录、考试、提拔晋升、官署调动等;
2、军队管理制度:按朝廷的编制组建军队,严格管理士卒管理士兵;
3、行政官僚制度:宰相出谨,尚书长史出派,大官员都由一定程序调
派出任;
4、官制竞争制度:官职比考制度,殿试制度,乡试制度,节招制度等。

(三)各级官吏管理机制:
1、太上皇和皇上署理:太上皇作为唐朝的最高权力宗法核心,皇上则
负责日常政务;
2、宰相署理:宰相配合太上皇和皇帝实施总体政策,负责将各界议政报告并发布令詔;
3、尚书署理:尚书署理全国性的工作,主管六部,包括行政、军事等方面;
4、司马署理:司马署理地方治理,督促下辖县令实施各项政策。

(完整版)唐朝官职表

(完整版)唐朝官职表

说明:唐代对三品以上官,用“册授”;五品以上官,用“制授”,六品以下官,用“敕授”。

唐代文官官阶分为九品,除正一品不设外,二品起每品分正、从,正四品起,又有上、下阶,共有二十九阶。

武官官阶亦分九品,除正一品不设外,二品起每品分正、从,正三品起,又有上、下阶,共有三十一阶。

虽然唐朝的文官与武官不设正一品,并不是真正的没有,详见天策上将。

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

太师:又名太宰,掌邦治,为六卿之首。

太傅:起始于春秋时期的晋国,为国王的辅佐大臣与皇帝老师(辅弼官,国王年幼或缺位时他们可以代为管理国家),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三公之一。

太保:从周朝开始设置,负责监护和辅佐年幼的国君。

太尉:西汉称太尉,为最高军事长官,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

太尉往往在国家有重大军事行动时才任命,事毕则改官。

西汉军制,平时朝廷军队分隶卫将军和诸校尉,战时任命骠骑将军、车骑将军或材官将军等诸将军指挥,太尉是皇帝在军事上的最高顾问,多半不直接领兵。

司徒: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金文多作“司土”,与司马、司工(即司空)合称“三有司”。

是管理土地、人民的官,与后世的户部尚书相当。

司空: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营建之事,金文皆作司工。

天策上将:复杂,再议。

从一品——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骠骑大将军、禁军统领、禁军护将军、天子随护将领。

太子太师:东宫三师,或称太子三师,是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的合称。

从一品官。

辅导皇太子的官员,一般以位高望重的大臣兼任,亦有专任者。

而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也合称东宫三少,为东宫三师的辅官。

东宫三师与东宫三少后世渐为荣誉职,单纯成为高级虚衔,并不负责教导太子的业务。

骠骑大将军:汉武帝元狩二年起开始设置骠骑将军,职位与俸禄与大将军等同;东汉及以后各代都有设立。

唐朝官制——精选推荐

唐朝官制——精选推荐

唐朝官制唐朝(公元618—907年)官制基本承袭隋制⽽⼜有所发展。

(1)中央官 唐朝中央机构由政事堂、台省、卿监、南北衙卫军及东宫官属⼏个部分组成。

政事堂,唐初设于门下省,为宰相议事之所。

唐朝宰相不同于秦汉,主要区别是宰相集体共同论执朝政,⽽不是以个⼈尊官独掌相权。

唐初宰相由两类⼈构成,⼀类是三省长官,即门下侍中、中书令、尚书左右仆射,称为四辅;⼀类是他官加“参预朝政”、“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衔者。

他们都是“兼职宰相”,各有本署事务。

所以,宰相通常是上午在政事堂议事,下午回本署办公。

军国⼤政及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免黜陟,均由政事堂会议商定,然后奏请皇帝批准。

⾼宗时候,政事堂徙于中书省。

尚书省长官⽆加衔的反⽽不是宰相。

⽞宗开元⼗⼀年(公元723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下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分曹办事,从议事所变为办公处。

唐后期宰相的名号基本是“同平章事”。

台省指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和御史台。

三省仍然是正式机构。

尚书省是最⾼政务机构,负责执⾏经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最后由皇帝批准的各项诏令。

长官是尚书令,因唐太宗即位前曾任此职,此后⾂下不敢居此职,遂以左右仆射为尚书省长官。

尚书省有⼀个总机关,称尚书都省。

都省中设尚书左丞和尚书右丞,分掌左右两司,左司管吏、户、礼三部,右司管兵、刑、⼯三部。

都省通常不直接参预六部事务,只是实⾏政务督察。

左右仆射位⾼⽽不任事,也不得随意⼲预都省事务,都省事务实际上由左右丞负责,所以左右丞在唐代事权很重。

其下⼜有左右司郎中、左右司员外郎、都事。

吏、户、礼、兵、刑、⼯六部长官是尚书、侍郎。

尚书在唐初位望甚隆,中唐以后成为⾼级官员的迁转之阶,侍郎真正掌握⼀部之实权。

吏部下设吏部、司封、司勋、考功四司,分掌官员的选授、封爵、勋赏与考课。

户部下设户部、度⽀、⾦部、仓部四司,分掌户⼝贡赋、财政收⽀、钱⾕出纳等事。

礼部下设礼部、祠部、膳部、主客四司,分掌礼仪、祠祭、宴享、朝聘等事。

唐代行政区划以及官制

唐代行政区划以及官制

唐代行政区划以及官制行政区划:唐代开创了中国政区史上道和府的建制,贞观元年(627年),太宗分天下为10道: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等十道;贞观十四年(640年),全国共设360州(府),下辖1557县。

关内道:治所凤翔府,今陕西凤翔。

下辖:京师(长安)、京兆府、华州、同州、坊州、丹州、凤翔府、邪州、泾州陇州、宁州、庆州、娜州、定州、绥州、银州、夏州、灵州、盐州丰州、会州、宥州、胜州、麟州、安北大都护府河南道: 治所洛阳/汴州今河南洛阳/开封。

下辖:东都(洛阳)、河南府、孟州、陕州、虢州、汝州、许州、汴州、蔡州陈州、颍州、亳州、宋州、濮州、郓州、泗州、海州、兖州、徐州、宿州沂州、密州、齐州、青州、棣州、莱州、登州河东道: 治所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西。

下辖:河中府、绛州、晋州、隰州、汾州、慈州、潞州、泽州、沁州、辽州太原府(北京)、蔚州、忻州、岚州、石州、朔州、云州、单于都护府河北道: 治所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南。

下辖:怀州、卫州、相州、魏州、澶州、博州、贝州、洛州、磁州、邢州赵州、冀州、深州、沧州、景州、德州、定州、祁州、易州、瀛州莫州、幽州、涿州、檀州、妫州、平州、顺州、归顺州、营州、燕州威州、慎州、玄州、崇州、夷宾州、师州、鲜州、带州、黎州、沃州昌州、归义州、瑞州、信州、青山州、凛州、安东都护府山南道: 治所襄阳,今湖北襄阳。

下辖:兴元府、兴州、凤州、利州、通州、洋州、泽州、合州、集州、巴州蓬州、壁州、商州、金州、开州、渠州、渝州、邓州、唐州、均州房州、隋州、郢州、襄州、复州、江陵府、硖州、归州、夔州、万州忠州淮南道: 治所扬州,今扬州市。

下辖:扬州、楚州、和州、濠州、寿州、光州、蕲州、申州、黄州、安州、舒州江南道: 治所苏州,今江苏苏州市。

下辖:润州、常州、苏州、湖州、杭州、越州、明州、台州、婺州、衢州信州、睦州、歙州、处州、温州、福州、泉州、建州、汀州、漳州宣州、池州、洪州、虔州、抚州、吉州、江州、袁州、鄂州、岳州潭州、衡州、澧州、朗州、永州、道州、郴州、邵州、连州、黔州辰州、锦州、施州、巫州、夷州、播州、思州、费州、南州、溪州溱州、珍州、珜州陇右道:治所鄯州,今青海乐都。

[图文]唐代的官制

[图文]唐代的官制

[图文]唐代的官制隋代虽然只有30多年,但其官制对唐代有很大影响。

《新唐书·百官志》称:“唐之官制,其名号禄秩虽因时增损,而大抵皆沿隋故”。

唐初,“定内外官为七百三十员”,唐太宗李世民曾说:“吾以此待天下贤才足矣。

”但不久就因各种需要而扩大编制,增添了员外郎(正式官员之外的郎官)、特置同正员(与正员相同的特设官)等。

唐代中央设“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之职,授给地位很高的大臣,一般无实际执掌,也不常设。

中枢机构设“六省”中枢机构设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秘书省、殿中省、内侍省,还设御史台和各寺各监,“各统其属,以分职定位”。

尚书省有尚书令一人,“掌典领百官”,因李世民未即位前曾担任过此官,后来臣下不敢居此职,故长期空置。

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有大功,曾破例被任命为尚书令,但郭子仪始终不敢受职。

尚书省的左右仆射为尚书令之副,无尚书令时为尚书省的首领。

尚书令、仆射之下设六部尚书,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尚书。

六部又分三行,吏部、兵部是“前行”,户部、刑部是“中行”,礼部、工部是“后行”,升官必按此序。

各部有侍郎一至二人,为各部尚书之副。

各部分设诸司办事,六部共有二十四司。

门下省有侍中二人,“掌出纳帝命,相礼仪,凡国家之务,与中书令参总而颛判省事。

”凡文武职事六品以下的录用,门下侍中有审议、驳回的权力。

门下省设门下侍郎二人,为侍中之副。

另有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补阙、左拾遗、给事中等官。

门下省下属有弘文馆,设学士及校书郎,职掌为“详正图籍,教授生徒”。

中书令掌军国政令中书省是朝廷发布敕旨册制的机构,有中书令二人,“掌军国之政令”,有侍郎二人,为中书令之副,参议朝政;有中书舍人六人,负责起草朝廷重要文件。

中书省另设有右散骑常侍、右谏议大夫、右补阙、右拾遗等官。

中书省下属有集贤殿书院和史馆,掌刊辑经籍和修国史。

秘书省有秘书监一人、少监二人、丞一人及秘书郎、校书郎等官,掌管经籍图书,下领著作局,掌撰碑志、祝文、祭文等。

唐代官职名称及职能

唐代官职名称及职能

唐代官职名称及职能
唐代的官职非常繁复和庞大,大致可以分为三级:中央官员、地方官员和专门官员。

1. 中央官员
- 皇帝(主持国家大政方针)
- 尚书省(负责中央行政管理)
- 三省六部(负责各种行政事务)
- 御史台(监察官员)
- 内史省(宫廷管理)
- 太常寺(宗教事务)
2. 地方官员
- 州(负责地方政治、经济和审判)
- 县(负责地方政治、经济和审判)
- 乡(负责地方基层管理)
3. 专门官员
- 大理寺(负责刑事审判和司法)
- 贡院(负责选拔士人和科举考试)
- 兵部(军事行政管理和军队组织)
- 工部(公共建设和工程管理)
- 铁院(铁路运输和管理)
- 银台(负责财政和银行业务)
其实还有很多其他的官职,这里只列举了一部分。

唐代的官职名称和职能与现代的行政机构不同,但总的来说,唐代官职名称和职能相对固定,每个官职都有明确的职责和权力。

唐朝官职一览表(详细一点)

唐朝官职一览表(详细一点)

唐朝官职⼀览表(详细⼀点)唐朝官职⼀览表(详细⼀点)2007-05-22 22:01 thisiswhatis | 分类:学习帮助 | 浏览6644次2007-05-22 22:09 提问者采纳唐代官制介绍⽐较中国古代历代的中央管理机构设置,唐代的政权组织形式⽐较合理,它继承和发展了前代的三省六部制,既可相互制约,⼜分⼯明确,正因为具备了⼀定的积极的、合理的封建科层制功能,才在⼀定程度上确保了政务清明,迎来繁荣⼀时、洋洋泱泱的盛唐⽓象⼀、三师(太师、太傅、太保)或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三师西周时期已较成熟,原都是宗族的长⽼,对王负有指导、辅佐、监护的责任。

保,保其⾝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

“君师者,治之本也”(《⼤戴礼记。

礼三本》)在君主年幼或尚未成熟之时负起全⾯的指导作⽤。

⾮道德功勋崇⾼,则不居其位,宁缺⽏⼆、三省并相(中书、门下、尚书)中央⾏政机构还有其他省、寺、监等各部门,但以此三为最要。

其中中书省为受命于最⾼指令制定、推出各项政令等职能的机关;门下省为朝廷政令及各类上⾏⽂的审议机关;尚书省最⾼的执⾏机构,执⾏各项政令。

三省的职能分割和职位设置主要有:1、中书省:正职长官为中书令,副职长官为中书侍郎。

下辖:中书舍⼈、右散骑常侍、右谏议⼤夫、右补阙、右拾遗、起居舍⼈、集贤殿和史馆(机构)2、门下省:正职长官为门下侍中,副职长官为门下侍郎。

下辖:给事中、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夫、左补阙、左拾遗、起居郎、城门郎、符宝郎、弘⽂馆(机构,掌管图书、礼仪、制度沿⾰等)3、尚书省:正职长官为尚书令,副职长官为左、右仆射。

六部各设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下辖六部⼆⼗四司情况:1)吏部——掌管官吏选拔、任免、升降、考试等。

下属官员有主事、令史、书令史、制书令史、甲库令史、亭长、掌固等。

2)户部——掌管户⼝、经济、财政等。

下属官员有主事、令史、书令史、计史、掌固。

3)礼部——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学校、教育等。

唐贞观官制表

唐贞观官制表












从 属
官 职
品 阶
任 职 官 员
太子
左卫率
领军府
3-5府
左卫率一人
正四品上
职掌太子东宫的兵仗和护卫事宜。
左付率一人
从四品上
职掌太子东宫的兵仗和护卫事宜。
左长史一人
正七品上
领判诸曹、府事。
录事参军一人
从八品上
执掌印鉴
仓曹参军事
从八品下
掌文官薄。
兵曹参军事
从八品下
掌武官薄。
胄曹参军事
从五品上
员外郎一人
从六品上
祠部

郎中一人
从五品上
员外郎一人
从六品上
主事二人
从八品下
膳部

郎中一人
从五品上
员外郎一人
从六品上
主事二人
从八品下
主客司
郎中一人
从五品上
员外郎一人
从六品上
主事二人
从八品下


尚书一人
正三品
侍郎二人
正四品下
郎中二人
从五品上
员外郎二人
从六品上
职方

郎中一人
从五品上
员外郎一人
从六品上
从三品
少监二人(少匠)
从四品下
监丞四人
从六品下
主薄二人
从七品下
录事二人
从九品下



正监一人
正四品上
监丞一人
正七品上
主薄二人
正八品下
录事二人
从九品下

唐朝官职介绍大全

唐朝官职介绍大全

唐朝官职介绍大全唐朝是中国统一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

618年由李渊建立,定都长安(今西安),并且设东都洛阳,武周时期洛阳神都,北都太原等陪都。

唐朝文化兼容并蓄,接纳各个民族与宗教,进行交流融合,成为了开放的国际文化。

那么唐朝的官职又是如何划分的呢?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唐朝官职介绍大全,希望你喜欢。

唐朝中央官制唐代官制分中央官制、地方官制、少数民族政权的职官制几个方面。

唐代的官制基本是沿袭隋制。

《新唐书·百官志》云:“唐之官制,其名号禄秩虽因时增损,而大抵皆沿隋故。

”以皇帝为首的封建国家体制,在唐高祖武德时期就比较完备地建立起来。

皇帝掌握着国家的最高权力,操有对一切臣民生杀予夺的大权。

法律和法令都以皇帝的名义颁布,皇帝有权修改法律和法令,并可以不受法律和法令的约束。

在皇帝之下,有三省、六部、九寺、五监等职官体系。

在中枢机构中,制令机关、封驳审议机关与行政事务机关是分工而又合作的。

政务机关和事务机关的职责是很分明的,监察机构也很完备。

此外,还有一套比较完备的品阶勋爵制度。

《新唐书·百官志》说:其辩贵贱,叙劳能,则有品、有爵、有勋、有阶,以时考覈而升降之,所以任群材、治百事……方唐之盛时,其制如此。

随着社会矛盾的发展和政治形势的变化,唐代的职官制度也发生了变化。

“使职差遣”逐渐侵夺了原来职官的权力,新出现的一些使职,使得原来的一套官僚体系发生了紊乱。

他们占据了中央与地方的大部分权力。

当时的局面,正如李肇《唐国史补》所说的“为使则重,为官则轻”。

这种现象对宋代官制也有一定的影响。

唐代的中央官制大致有以下几个系统:三省六部编辑唐沿隋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同样是国家最高的政务机构,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国家的政务,同时把原尚书省诸曹正式确定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

六部下有司,部的首长称尚书,副首长称侍郎,各司正、副负责人称郎中、员外郎。

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是秦汉以来封建国家中央官制不断变化的结果。

一张表看懂唐朝官员的品级:真是官大一级压死人

一张表看懂唐朝官员的品级:真是官大一级压死人

一张表看懂唐朝官员的品级:真是官大一级压死人品级唐朝中后期中央职事官系统品级表(部分)正一品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从一品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正二品尚书令中书令侍中从二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正三品吏部尚书户部尚书礼部尚书兵书尚书刑部尚书工部尚书中书侍郎门下侍郞从三品右散骑常侍左散骑常侍正四品上尚书左丞吏部侍郎正四品下尚书右丞户部侍郎礼部侍郎兵书侍郎刑部侍郎工部侍郎从四品上从四品下谏议大夫正五品上中书舍人给事中正五品下从五品上尚书:左司郎中、右司郎中吏部:郎中、司封郎中、司勋郎中、考功郎中户部:郎中、度支郎中、金部郎中、仓部郎中礼部:郎中、祠部郎中、膳部郎中、主客郎中兵部:郎中、职方郎中、驾部郎中、库部郎中刑部:郎中、都官郎中、比部郎中、司门郎中工部:郎中、屯田郎中、虞部郎中、水部郎中从五品下正六品上正六品下从六品上尚书员外郎吏部员外郎起居舍人起居郎城门郎户部员外郎礼部员外郎兵书员外郎刑部员外郎工部员外郎通事舍人符宝郎从六品下正七品上正七品下从七品上中书主书右补阙门下录事左补阙从七品下正八品上正八品下从八品上右拾遗左拾遗从八品下中书主事门下主事正九品上正九品下诸司主事从九品上从九品下门下典仪。

唐代行政机构体系

唐代行政机构体系

唐代行政机构体系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也是中国封建帝国的鼎盛时期。

作为一个庞大的帝国,唐朝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行政机构体系,以管理国家事务,维护社会稳定。

本文将介绍唐代行政机构体系的组成和职能。

一、中央行政机构1. 三省六部制: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以及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个部门。

这六个部门分别负责文官、财政、兵事、刑狱、工程和礼仪等方面的管理和监督。

2. 中书省:中书省是唐代最高行政机构,负责处理国家重大事务、起草诏令、管理官员任免等。

中书省设有官员,如中书令、中书侍郎等,由宰相或高级官员担任。

3. 门下省:门下省是唐代的宫廷机构,负责处理皇帝的日常政务和谕旨。

门下省设有官员,如门下侍郎、门下省都水监等。

4. 尚书省:尚书省是唐代的行政机构,负责管理各部门的文件和档案,协助处理政务。

尚书省设有官员,如尚书令、尚书郎等。

二、地方行政机构1. 道:唐代将全国划分为十五个道,道是地方行政的最高单位,由道尹负责行政管理和监督。

2. 府:道下设府,府是地方政权的中心,由府尹负责行政管理和司法审判。

3. 县:府下设县,县是地方行政的基层单位,由知县负责行政管理和社会治安。

4. 乡:县下设乡,乡是地方行政的基层单位,由乡官负责乡村事务管理和社会治安。

5. 村:乡下设村,村是地方行政的基层单位,由村官负责村级事务管理和社会治安。

三、特殊行政机构1. 皇家机构:唐代设有一系列专门管理皇室事务的机构,如内侍省、内府等,负责皇帝的起居、宫廷仪式和皇室财产等。

2. 特殊管理机构:唐代还设立了一些特殊管理机构,如鸿胪寺负责对外交往,太府寺负责管理财政收支,太常寺负责管理宗教事务等。

唐代行政机构体系是一个庞大而完善的体系,由中央行政机构、地方行政机构和特殊行政机构组成。

这一体系在唐代的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唐代行政机构体系的建立和运行,为后世封建王朝的行政制度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四品上
掌管宫内侍奉之事,下设五局。
内常侍(6人)
正五品下
翰林院
学士(6人)
待诏
各寺

唐代地方官制简表
部门
官名
品级
备注

观察使(每道1人)
或设巡察使、按察使,按察采访处置使、采访处置使
节度使
唐前期在边防地区设八节度使,中叶以后,中原各地也有节度使。

刺使(每州1人)
上州从三品
中州正四品上
下州正四品下
⑨睿宗旦(710-712) ⑩玄宗隆基(712-756)
⑾肃孝亨 ⑿代宗豫 ⒀德宗适 ⒁顺宗通 ⒂宪宗纯
(756-762) (762-779) (779-805) (805) (805-820)
⒃ 穆宗恒 ⒄敬宗湛(824-826)
(820-824) ⒅文宗昂(826-840)
⒆武宗炎(840-846)
京兆、河南、太原尹
从三品
京兆、河南、太原少尹
从四品下
各府司录参军事(各2人)
正七品
各府诸曹参军事(各2人)
正七品下
各府参军事(各6人)
正八品下



都督
大府从二品
中府正三品
下府从三品
唐代于重要地区分设大都督府或中都督府、下都督府
别驾
四品
长史
大府从三品
中府正五品上
下府从五品上
司马
大府从四品下
中府正五品下
唐代中央官制简表
部门
官名
品级
备注
三师
太师、太傅、太保
正一品
是一种地位很高的虚衔,
一般无实际职掌,也不常设。
三公
太尉、司徒、司空
正一品



尚书令(1人)
正二品
唐代不设,以仆射判省事
尚书左仆射(1人)
从二品
统吏、户、礼三部
尚书右仆射(1人)
从二品
统兵、刑、工三部
尚书左丞(1人)
正四品上
管吏、户、礼三部十二司
唐之御史台分为三部:台院、殿院、察院
御史中丞(3人)
正四品下
侍御史(6人)
从六品下
殿中侍御史(9人)
从七品下
监察御史(15人)
正八品下



国子祭酒(1人)
从三品
唐代国子监掌管六学:一为国子学(受教育者为三品以上官员子孙);二为太学(受教育者为五品以上官员子孙);三为四门学(受教育者为七品以上官员子孙);四为律学(受教育者为八品以下及庶人子孙);五为书学(八品以下及庶人子孙);六为算学(八品以下及庶人子孙)。国子监又成“大司成”、“成均”。
国子司业(2人
从四品下
国子丞(1人)
从六品下
主簿(1人)
从七品下
国子博士(5人)
正五品上
太学博士(6人)
正六品上
国子助教(5人)
从六品上
四门博士(6人)
正七品上
律学博士(3人)
从八品下
书学博士(2人)
从九品下
算学博士(2人)
从九品下
五经博士(各2人)
正五品上
广文馆博士(4人)
正六品上
内侍省
内侍(4人)
⒇ 宣宗忱 (21)懿宗漼(22)僖宗儇xuān
(846-859) (859-873) (873-888)
(23) 昭宗晔yè(24)哀帝祝
(888-904) (904-907)
县丞
京县从七品上下县正九品下
主簿
京县从八品上下县从九品上

京县从八品下下县从九品下
录事
京县从九品下
其他县不列品
唐朝帝系表
(618-907)
①高祖李渊(618-626)②太宗世民(626-649)③高宗李治(649-683)④中宗显(683-(705-710) ⑧少帝重茂(710)
中书侍郎(2人
原正四品上,后升正三品
右散骑常侍(2人)
正三品下
中书舍人(6人)
正五品上
通事舍人(16人)
从六品上
右补阙(6人)
从七品上
右拾遗(6人)
从八品上
殿中省
殿中监(1人)
从三品
掌管皇帝服舆之事,下设六局:尚食、尚药、尚衣、尚舍、尚乘、尚辇
少监(2人)
从四品上
丞(2人)
从五品上


殿


集贤书士
司马(每州1人)
上州从五品下
中州正六品上
下州从六品下
录事参军事(每州1人)
上州从七品上
中州正八品上
下州从八品上
录事
上州从九品上
中州从九品上
下州从九品下
诸曹参军事
上州从七品下
中州正八品下
下州从八品下
参军事
上州从九品下
中州正九品下
下州从九品下

京兆、河南、太原牧
从二品
唐以京兆、河南、太原为三京,设府,每府设牧一人,以亲王遥领。又各设尹一人,少尹二人。后在凤翔、成都=河中、江陵、兴元、兴德均设府,每府各设尹一人。
尚书右丞(1人)
正四品下
管兵、刑、工三部十二司
左右司郎中(各1人)
从五品上
为左右丞之副职
六部尚书(各1人)
正三品
六部侍郎
(吏部)正四品上/(其他)正四品下
吏、户、兵各二人,其余各一人。
六部各司郎中
从五品上
六部各司员外郎
从六品上
六部各司主事
从九品上



侍中(2人)
原正三品,后升正二品
门下侍郎(2人)
五品
集贤殿书院隶属中书省,在学士中任命知院事、副知院事、判院各一人。往往为宰相或常侍的兼衔。
集贤直学士
六品
侍读学士
修撰官
校理官
待制官
知检讨官
唐代中央官制简表
部门
官名
品级
备注
秘书省
秘书监(1人)
从三品
秘书省又称“兰台”、“麟台”
秘书郎(3人)
从六品上
校书郎(10人)
正九品上



御史大夫(1人)
原从三品,后升正三品
原正四品上,后升正三品
左散骑常侍(2人)
正三品下
左谏议大夫(4人)
正四品下
给事中(4人)
正五品上
起居郎(2人)
从六品上
左补阙(6人)
从七品上
左拾遗(6人)
从八品上
城门郎(4人)
从六品上
符宝郎(4人)
从六品上
典仪(2人)
从九品下
弘文馆学士
五品
洪文馆直学士
六品
校书郎(2人)
从九品上



中书令(2人)
原正三品,后升正二品
四万户以上为上州,二万户以上为中州,不如二万户为下州。
诸曹为:司功、司仓、司户、司田、司兵、司法、司士。下州三曹为:司仓、司户、司法或司田。
两唐书官志及《通典》、《唐会要》诸书记载略有不同。
今综合列之。
别驾(每州1人)
上州从四品下
中州正五品下
下州从五品上
长史(每州1人)
上州从五品上
中州正六品上
下州不设
下府从五品上

县令
京县正五品上
上县从六品上
下县从七品下
唐代县具有如下登记:京县——三都之县在京城内者,有长安、万年、河南、洛阳、太原、晋阳。畿县——三都之县在京城外者,即京兆、河南、太原所管之县。望县——繁华重要之地。紧县——重要之地。上县——有六千户以上者。中县——有二千户以上者。中下县——有一千户以上者。下县——不足一千户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