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课外阅读的多元化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课外阅读的多元化评价
内容摘要:课外阅读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整个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把课堂教学同课外阅读紧密结合起来,是提高小学生语文能力,陶冶学生情操的一条必由之路。而提高课外阅读实效性必须要有良好的评价机制。所以实施有效的课外阅读多元化评价,通过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价激励多元化的训练,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意志,又能帮助教师检查学生的阅读成效,了解学生的阅读取向,更有利于抓好课外阅读质量。
关键词:课外阅读多元评价方式多样探索研究
正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是学生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行为,是获得知识、认识社会的基本途径之一。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而课外阅读作为学生课内阅读的补充和拓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把课堂教学同课外阅读紧密结合起来,更是提高小学生语文能力,陶冶学生情操的一条必由之路。
当我静下心来反思我校的课外阅读时,发现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阅读,可效果不明显。我校地处农村,开始以为是学生课外阅读没有到位,通过调查,我校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的阅读量和阅读时间虽然较多,但实效性不明显。其根本原因是没有很好的评价机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课外阅读成效性不高主要问题是不少教师课外阅读评价单调乏味、浮泛空洞,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阅读热情,有创意阅读的意识自然激发不起来。
2. 从课外阅读评价的对象来看,我们农村的孩子大部分阅读面过窄,比较喜欢漫画和脑筋急转弯之类的消闲书籍,对于文学类、科普类书籍的阅读兴趣不高。同时也有很多学生并没有固定的阅读时间。
3. 从课外阅读评价的内容来看,不够具体。平时教师在布置学生课外阅读内容和数量不够明确,没有一个评价标准,也没有及时反馈,所以课外阅读效果不是很有成效。
4. 从课外阅读评价的方法来看,教师评价的方法比较单一,也比较陈旧。好些教师只是鼓励学生去读,读好读坏一个样。由于每个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兴趣、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也形成了阅读个性差异。如果按统一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既扼杀了个性,也降低了课外阅读的成效。
5. 从课外阅读评价的参与人员来看,依旧以教师为主,没有让学生及有关的其他人员参与评价,有些家长不支持,认为看课外书是没有什么效果;还有部分家长甚至反对。
由此可以看出:没有积极有效的评价,课外阅读的实效性较差。新课标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实施有效的课外阅读多元化评价,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意志,又能帮助教师检查学生的阅读成效,了解
学生的阅读取向,更有利于抓好课外阅读质量。因此,我们进行《提高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多元评价的探索及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
(一)“我的阅读我作主”--评价内容多元化,提高学生的自评能力
为了让课外阅读的效果明显,有许多老师从图书室借来图书,人手一本,规定学生每天看多少,然后亲自过问、亲自评阅。这种带着强制性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能促使学生增加课外阅读量,可也使学生没有了自己的空间,在磨灭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同时,也增加了教师的评阅时间,造成高耗低效的现象。于是我在“评价内容”上动脑筋,把评价定位为:多给建议,教会学生自己评阅。让每个学生自豪地拥有“我的阅读我作主”的权利。
首先列好学生课外书的阅读书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水平去借阅。然后我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阅完。为了让课外阅读有一个良好的反馈,要求学生在阅读完后进行自评。在学生自评过程中做到评价内容多样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评内容表达。让学生明白看完书后至少知道在讲什么。我一般会在午间抽个时间,让学生自己评评阅后感,在学生自评时,我常引导学生:这本课外书主要讲了什么?里面的内容有没有意思?从里面能学到什么?有没有被感动?
2. 评主要印象点。课外阅读在学生自评时不需要面面俱到。况且学生也不太可能比较全面地对一本课外书提出评价意见,所以就让学生谈一谈看完后印象最深的一处或两处,就是让学生抓住“印象点”进行评价,然后教师加以表扬。这种评价方式学生既容易做到,也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 评阅读情感。主要学生评价在阅读后是否体验到课外阅读的快乐;是否乐意阅读;有否将自己的阅读的作品与他人分享感受,交流评析。
4. 评迁移运用。大部分学生对课外阅读文章时学过的语言材料,掌握程度基本停滞在“理解”这一学习水平上,很难自动上升为“运用”这一学习水平。“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学生积累再丰富,如不能灵活运用,也不能转化为能力。为了培养学生运用课外知识的能力,我鼓励在学生学习课文或者读完一篇文章后适当做一些迁移性练习,把课外知识引用到课内,让学生自己对运用课外知识的能力作一评价。例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之前,让学生去了解课文背景,其中有好多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了少年版的《三国演义》,了解了相关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的特点。在课堂教学时,学生们能说出诸葛亮和周瑜的一些故事,我针对这些能自动进行学以致用的做法表示赞赏。这课学完后,我又进行了一个“品三国故事会”,让学生来讲讲三国里面其他人物的故事。这样的评价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的深化,从而能强化阅读的效果。
(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评价标准多元化,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果课外阅读评价,总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强调学生阅读的共性发展,无异会扼杀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看书就会应付了事,浏览就算。古希腊的一们哲学家就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我们应淡化统一目标,加强个性化评价,尽量做到评价标准多元化。
1. 层次性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对阅读能力欠强的学生,评价尺度要略松一些,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等级评分标准。可根据学生的作文水平将学生分成甲、乙、丙三个层次,根据每个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阶段性评价。课外阅读的评价目标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决定。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卡罗纳》这篇文章时,因这篇文章选自日记体小说《爱的教育》,我要求全班学生课外去阅读这本小说。要求丙组同学能顺利看完书,了解其中100个小故事,至少能完整复述2个小故事,就可获优;乙组同学不仅要看完书,还要完整复述5个小故事才能得优;而甲组同学要获优,除达到以上目标外,还要求他们写写阅后感,有自己的见解。这样的评价,使学生都明白了自己的阅读目标,切实可行。
2. 定级性评价。阅读贵在精不在于多,与其让学生囫囵吞枣地匆匆阅读多本书,不如切切实实地啃几本。要求学生阅读要通读精读,读有所悟。阅读与思考同步,即读有所思,只有思考和消化书上的知识,才能发挥书的作用。因此应该有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有定级性评价。我设计了这样一张表格,让学生阅读了一本课外书以后,能够进行深入的思考,并且记录下自己的感想。根据学生上交的反馈表的质量和数量进行评分定级,按“优秀(85-100分)、良好(71-84分)、合格(60-70分)、加油(60分以下)”分为四个等级,并将学生分数等级表在班级墙报中公布,以此激发学生提高阅读的质量。
3. 个性化评价。在阅读教学中,对于富有个性、构思新颖、视觉独特,具有创新思维的阅读经历和阅读方法,必须打破陈旧传统的阅读评价方法,要多加以指导、矫正,多方激励,发展个性化评价。如在六年级一名学生在课外阅读《安徒生童话》一书,她有一个与人不一样的经历,就是从一年级开始,每年看一次《安徒生童话》,当初是家里没书,后来是每次看她都有不同的感受,她还把每次感受写下来,一直到写到六年级。我对这位学生给予充分肯定,并提醒她继续看下去,一年看一次,把感受也继续写下去。还有一位学生在看书时,总不是从头看起,他总是东翻一下,西翻一下,碰到选集性的文章有选择地看,我觉得也有特色,也当场予以肯定。
4. 进步性评价。在课外阅读评价中,要重视帮助和鼓励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评价的同时,更多的是欣赏,让教师满意的眼神和真诚的赞赏去鼓励学生。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物质奖励可提供一些学生喜爱阅读的书籍;精神奖励如颁发“读书能手”、“书博士”、“小小藏书家”之类的奖状。形式多样的评先评优,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机会获得成功,越是阅读基础不好的学生,对他的进步越要表扬。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对自己充满信心,不断增强阅读的兴趣,从而真正提高课外阅读的实效性。
5. 总结性评价。学生毕竟还是个孩子,让他们坚持课外阅读,自觉阅读确实不是容易的事。为此我们印制“阅读反馈卡”,让学生到图书室借阅一本书时,就发一张“阅读反馈卡”,要求学生读完后必须填写好反馈卡,才能再借一本书。反馈卡上要学生填写作者、主要内容、精彩片断、一句话想法、百科小知识等,这就督促学生借了书就得认真看,不要借书时兴致勃勃,借完后就不闻不问。每半月查阅一次读书笔记、读书卡,组内互相评价给出等级。教师不定期抽查,并写出评语。每月填写评价表,期末依据平时情况进行总体评价。
(三)“寸有所长,尺有所短”--评价方式多元化,让学生体验阅读的乐趣
在课外阅读评价中,要改变以往“学生读,老师评”的单向交流,让学生成为评价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