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白居易《草》原文、译文与赏析

合集下载

《草》这首古诗

《草》这首古诗

《草》这首古诗
古诗草
《草》
唐·白居易
长草是如此的茂盛,每年秋冬枯萎的草都要把草的颜色变浓。

野火不能烧尽它,春风的吹拂可以使它复活。

野草野花遍布古道,阳光下的草地尽头是你的旅途。

我再一次送上了我的知心朋友,浓浓的草代表了我的深情。

注解:
1.分离:生动鲜明的外观。

2.方圆:伸向远方的草。

3.华丽的外表。

译文:
在古代,野草疯长,秋来每年春天都有盛有衰。

尽管野火连绵不绝,春风依然欣欣向荣。

远处,草覆盖了古驿道,延伸到了空城,绿意盎然,清清楚楚。

春草生长,送走游子,草上却满是伤口。

赏析:
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

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

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送别诗:白居易《草》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别诗:白居易《草》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别诗:白居易《草》原文翻译及赏析草唐代: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注释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

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

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

荣,茂盛。

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

远芳:草香远播。

侵,侵占,长满。

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创作背景《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8年(唐德宗贞元三年),作者当时实龄十六岁。

此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当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赏析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

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

就“古原草”来说,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

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

“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

不过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

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

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

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

《草》白居易古诗

《草》白居易古诗

《草》白居易古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注释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

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

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

荣,茂盛。

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

远芳:草香远播。

侵,侵占,长满。

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赏析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

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

“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

如作后者,便是秋草。

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

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

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

赏析唐诗《草》

赏析唐诗《草》

赏析唐诗《草》
《草》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全诗共20句,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草的赞美之情。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开篇描绘了春草的勃勃生机,作者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来形容草的生命力之旺盛。

离离原上草,暗示着草的生命力强大,即使在荒芜的原野上,也能茂盛生长。

2.接下来,作者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来赞美草的顽强生命力。

野火虽然可以烧尽草的枝叶,但却无法烧毁它们的根。

春风一吹,草又重新焕发出生机。

这里体现了草的坚韧不屈和顽强生命力。

3.第三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绘了草的蔓延之势。

远芳和晴翠分别指草的芳香和翠绿的色泽,这两句诗形象地描绘了草的生长范围之广,覆盖了古道和荒城。

4.接下来的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通过送别王孙,表达了诗人对草的依依惜别之情。

萋萋满别情,既
是对草的赞美,也是对离别的感慨。

5.最后一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再次强调了草的顽强生命力,使整首诗达到高潮。

这四句诗,以草的生命力为主题,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

总之,《草》这首诗通过描绘草的生长、蔓延和顽强生命力,表达了白居易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感悟。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唐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白居易:草范文

白居易:草范文

白居易:草范文白居易:草【原文、翻译及赏析】原文:《草》(又名《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解】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唐以后成为科举试士诗的一体。

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

草木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年。

枯:枯萎。

荣:茂盛。

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

王孙:贵族,这里指作者的朋友。

萋萋:茂盛的样子。

这两句借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

【韵译】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评析】: ?? 《赋得古原草送别》又题《草》。

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

这种作法起源于“应制诗”,后来广泛用于科举“试帖诗”。

此诗为作者准备科举考试而拟题的习作,所以也加了“赋得”二字。

“又送”两句诗意,本自《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此诗直观是对自然演变的描写,但含意深刻,常用以比喻进步的东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传说自居易十六岁时由江南到长安(即今天的西安)考举人,拿着自己的诗作去拜谒当时的大名士顾况。

顾看看他的姓名,开玩笑说:“长安米价正贵,在这里居住可不太容易啊!”及至披阅白居易的诗,读到这首《古原草》,不由得赞叹道:“能做出这样的诗语,居亦易矣!”白居易从此名声大振(见张固《幽闲鼓吹》)。

唐人的咏物诗,往往仅在最后一句才能见到作者的本意。

白居易一向提倡作诗要通俗易懂,但也不反对用隐喻的办法。

《古原草》这首诗题目标有“送别”二字,很显然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篇。

而通篇几乎都在写草,实是借草取喻,以草木之茂盛显示友人之间依依惜别时的绵绵情谊。

情深意切,所喻尤为巧妙,不愧为、白居易的成名作。

白居易《草》(又名《赋得古原草送别》)唐诗鉴赏

白居易《草》(又名《赋得古原草送别》)唐诗鉴赏

白居易《草》(又名《赋得古原草送别》)唐诗鉴赏《草》(又名《赋得古原草送别》)由白居易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古诗吧。

《草》(又名《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草》【注解】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唐以后成为科举试士诗的一体。

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

草木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年。

枯:枯萎。

荣:茂盛。

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

王孙:贵族,这里指作者的朋友。

萋萋:茂盛的样子。

这两句借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

《草》【韵译】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草》【评析】《赋得古原草送别》又题《草》。

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

这种作法起源于“应制诗”,后来广泛用于科举“试帖诗”。

此诗为作者准备科举考试而拟题的习作,所以也加了“赋得”二字。

“又送”两句诗意,本自《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此诗直观是对自然演变的描写,但含意深刻,常用以比喻进步的东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传说自居易十六岁时由江南到长安(即今天的西安)考举人,拿着自己的诗作去拜谒当时的大名士顾况。

顾看看他的姓名,开玩笑说:“长安米价正贵,在这里居住可不太容易啊!”及至披阅白居易的诗,读到这首《古原草》,不由得赞叹道:“能做出这样的诗语,居亦易矣!”白居易从此名声大振(见张固《幽闲鼓吹》)。

唐人的咏物诗,往往仅在最后一句才能见到作者的本意。

白居易一向提倡作诗要通俗易懂,但也不反对用隐喻的办法。

《古原草》这首诗题目标有“送别”二字,很显然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篇。

白居易和草有关的古诗

白居易和草有关的古诗

白居易和草有关的古诗(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居易和草有关的古诗,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白居易和草有关的古诗(一)白居易《草》古诗欣赏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的意思是:古老原野上的野草多么茂盛啊,它每年都枯萎一次,繁茂一次。

猛烈的野火也无法将它烧光,春风一吹,它又蓬勃地生长了。

这首诗四句都是写草,它写出了原野上青草的特征,赞美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不但富有诗味,而且隐含哲理,启人遐思。

白居易和草有关的古诗(二)注释:诗题《唐诗别裁》作《赋得古原草送别》。

赋得:诗体名,多为应制、科举试帖诗作。

相传这首诗是白居易十六岁时作。

唐张固《幽闲鼓吹》载白居易到长安应试,携诗作往谒顾况,顾以他的名字开玩笑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看白的诗作第一首《草》,即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

”白居易以原上草喻别情,想象别致,情味隽永。

“野火”两句传诵千古,不仅突出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也表现了对于新生事物的赞颂。

白居易和草有关的古诗(三)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释选自《白氏长庆集》。

钱塘湖,即杭州。

1、孤山寺:南朝陈文帝(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

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

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2、贾亭:又叫贾公亭。

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

唐贞元(公元785~820xx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潮建亭。

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3、水面初平: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

初:副词,刚刚。

云脚低: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

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降雨或雨初停时。

白居易《草》赏析

白居易《草》赏析

白居易《草》赏析草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首诗以春草起兴,想象独特,巧妙地把眼前春色与离别之情融为体。

通过草的枯荣、绵延伸展、顽强生命力的抒写,充分表达了坚韧不拔、顶强奋斗、坚定美好生活信念的人生勉励。

传说诗人十六岁时,拿着此诗初到长安去拜访名士顾况。

顾况见诗人名字,玩笑曰:“长安米价方贵,'居’亦不'易’!”待阅诗毕,则曰:“道得个语(能做这样诗),'居’即'易’矣!”这虽不可靠,从中亦可知诗在当时已得好评。

一二句从青草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特点着笔,原野上的青草多茂密,一年一度枯了又繁荣。

青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年年岁岁依旧。

“枯荣”二字极为讲究,先“枯”后“荣”表明是春草,先“荣”后“枯”表明是秋草。

三四句含意深刻,“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极有气势,以浅近的语言,道出深刻的哲理,成为千古绝唱。

诗人将野草的生生不已与人事的枯荣代谢相对照,告诉人们具有坚强意志和生命活力的人是任何势力也摧毁不了的。

野火燎原被烧得精光,一旦春风化雨又复苏。

五六句从青草死而复生的顽强生命力,写到眼前的春天正是芳草遍地。

远处的芳草满野连古道,晴日下一片翠绿接荒城。

“侵”、“接”二字承“又生”,更写出蔓延扩展之不可抵挡,表明青草再生后比从前生命力更旺盛,长势更好,发展更快。

七八句点明“送别”,安排了一个送别的画面:大地回春,芳草青青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那是多么令人惆怅难舍难分呵!青青草儿也人性化地满怀离别情,特别茂密地列队目送着远行的人。

诗人匠心独运,“草”与“送别”自然浑成。

白居易《草》古诗翻译

白居易《草》古诗翻译

白居易《草》古诗翻译

作者: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解
1、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

2、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

3、萋萋:茂盛的样子。

译文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
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
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
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
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赏析
这首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

有一些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

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河南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郑州新郑东郭宅(今新郑市东郭寺村)。

白氏祖籍山西太原,白居易
本人就出生于河南新郑。

卒后葬于河南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刑部尚书。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草》古诗翻译

白居易《草》古诗翻译

白居易《草》古诗翻译

作者: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解
1、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

2、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

3、萋萋:茂盛的样子。

译文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
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
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
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
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赏析
这首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

有一些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

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河南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郑州新郑东郭宅(今新郑市东郭寺村)。

白氏祖籍山西太原,白居易
本人就出生于河南新郑。

卒后葬于河南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刑部尚书。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唐诗三百首--白居易--《草》--原文、翻译、赏析

唐诗三百首--白居易--《草》--原文、翻译、赏析

唐诗三百首--白居易--《草》--原文、翻译、赏析白居易: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解】:
1、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

2、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

3、萋萋:茂盛的样子。

【韵译】: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评析】:
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

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

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古诗草白居易赏析

古诗草白居易赏析

古诗草白居易赏析古诗草白居易赏析《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

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古诗草白居易赏析,喜欢的过来一起分享吧。

草/赋得古原草送别唐代: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野火无法烧尽满地的野草,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远处芬芳的野草遮没了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

今天我又来送别老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赏析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

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似。

《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

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

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

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

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

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

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

白居易《草》注解

白居易《草》注解

白居易《草》注解 《草》 作者: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唐诗 三百首之白居易:草。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解】: 1、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古诗 大全《唐诗三百首之白居易:草》。

2、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

3、萋萋:茂盛的样子。

【韵译】: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 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 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 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 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评析】: 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 诗看。

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

从全诗看,原上草虽 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 劲”而有 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白居易《草》赏析

白居易《草》赏析

白居易《草》赏析
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草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
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
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
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
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小编赏析:
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

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

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
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白居易:草【唐诗三百首】

白居易:草【唐诗三百首】

白居易:草【唐诗三百首】
《草》
作者: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解】:
1、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

2、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

3、萋萋:茂盛的样子。

【韵译】: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
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
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
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
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评析】:
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

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

从全诗看,原上草虽
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
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白居易《草》古诗详解

白居易《草》古诗详解

白居易《草》古诗详解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代: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注释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

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

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

荣,茂盛。

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

远芳:草香远播。

侵,侵占,长满。

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这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赏析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

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

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

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

“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这。

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

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

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

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

白居易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

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

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

白居易和草有关的古诗

白居易和草有关的古诗

白居易和草有关的古诗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白居易和草有关的古诗,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白居易和草有关的古诗(一)白居易《草》古诗欣赏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的意思是:古老原野上的野草多么茂盛啊,它每年都枯萎一次,繁茂一次。

猛烈的野火也无法将它烧光,春风一吹,它又蓬勃地生长了。

这首诗四句都是写草,它写出了原野上青草的特征,赞美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不但富有诗味,而且隐含哲理,启人遐思。

白居易和草有关的古诗(二)注释:诗题《唐诗别裁》作《赋得古原草送别》。

赋得:诗体名,多为应制、科举试帖诗作。

相传这首诗是白居易十六岁时作。

唐张固《幽闲鼓吹》载白居易到长安应试,携诗作往谒顾况,顾以他的名字开玩笑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看白的诗作第一首《草》,即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

”白居易以原上草喻别情,想象别致,情味隽永。

“野火”两句传诵千古,不仅突出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也表现了对于新生事物的赞颂。

白居易和草有关的古诗(三)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释选自《白氏长庆集》。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1、孤山寺:南朝陈文帝(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

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

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2、贾亭:又叫贾公亭。

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

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潮建亭。

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3、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

初:副词,刚刚。

云脚低: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

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降雨或雨初停时。

白居易古诗《草》鉴赏

白居易古诗《草》鉴赏

白居易古诗《草》鉴赏
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代: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1、离离:释义历历,分明的.样子。

2、远芳:释义伸展到远处的草。

3、萋萋:释义茂盛的样子。

【译文】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
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
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
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
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

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

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草》原文、译文与赏析
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又名《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自幼聪慧过人,传说始生就会说话,能认识“之无”二字,五六岁就能懂得声韵,十五岁就能做诗作赋。

十七八岁时,曾一次携带着自己作的诗文到长安,特意拜访当时的名士顾况,顾况见他年轻,起初瞧不起他,一眼觑卷上的名字“居易”二字,便戏笑他说:“居易、居易,长安米价昂贵,恐怕居住下来大不容易”。

可是当他翻阅到白居易的诗卷第一篇正是《赋得古草原送别》一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特别其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时,顿时吃惊,非常欣赏称赞,慌忙改口说:“有才如此,能作这样的诗真是难得,那就在长安居易不难了”。

于是设宴款待,多方宣扬,白居易的声名大振。

〖译文〗
茂密的野草布满了原野,
他们每年都秋天枯萎春天繁荣。

纵然是燎原的烈火也不会把它烧尽,
等到春风吹拂它有重新萌生。

【注释】本诗又题《草》。

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

这种作法起源于“应制诗”,后来广泛用于科举“试帖诗”。

此诗为作者准备科举考试而拟题的习作,所以也加了“赋得”二字。

“又送”两句诗意,本自《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简析】这首诗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作品,也是当时传诵的名篇。

全诗结构严紧,格调清新,通过对荒原野草的赞颂,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

〖点评〗
此诗直观是对自然演变的描写,但含意深刻,常用以比喻进步的东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