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 新中国,北京为中心,全国通讯网络; 讯 20世纪80年代,快速发展;
2000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跃居世界第二。 近年,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等
电报在中国 1879年,李鸿章在大沽口 炮台与天津之间架设了一条长约40英里的军用 电线。此后,李鸿章又以从俄国发电报到上海, 数万里之遥只需用1天时间,但电报从上海转 送到北京,相距不过2000里,路上却花了10 天的时间。以此为例子,清政府批准修建电报 线,1880年,全长3000里的津沪电线开始筹 建,并在次年投入使用。1884年,贯穿苏、浙、 闽、粤四省的第二条电报干线也已竣工,不久 清朝的电报总局从天津迁到上海。进入19世纪 90年代,电报线路不仅遍及内地,而且架设到 了新疆伊犁,中俄边境的塔城及西南的昆明等 边远地区。
“德律风”--电话
三明治、白兰地、维他命、沙发、麦克 风、霓虹灯、卡通片等。 0从近代开始,中国的社会制度、教育制度、 经济发展等方面都落后于了西方。
二、头脑中的变化
(1)精神生活的丰富
读报纸、看电影。
1905年11月,北京丰泰照相馆 的老板任景丰,在自家照相馆 中的露天空地上,拍摄了中国 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电影──京 剧《定军山》。
“老爷”、“大人”改称为--
“先生”、“女士”
婚姻的变化:
古代的“包办婚姻”逐渐改为--
婚姻自由
封建婚姻制度:前提: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必要条件:门当户对、婚姻论财
主要形式:强迫包办、买卖婚姻、早婚
材料:1902年在《大公报》上, 刊登的一则征婚广告,其条件是 “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 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 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
上海电影明星
正在演出的艺人
围着西洋镜的儿童 民国时期上海电影院
正在演出的艺人 围着西洋镜的儿童
街 头 阅 报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办报国家之一,为什么课文把读 报当作新的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2、假如你生活在那个年代,你会怎样安排你的一天?
(2)思想观念的转变
自由、平等的民主观念被接受
称呼的变化:
(4)社会习俗的变化
民国以后: 男子-- 剪掉辫子。 妇女-- 缠足越来越少。
辫子的“去”与“留”关系重大
中国古代素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轻易毁伤
的说法。而剃(脑门上大部分)发留辫则是满族
人的习俗。但随着满族势力不断向中原扩展,头
发问题便成为服从与反抗的标志。1621年,努尔
哈赤在攻克辽沈之后,曾下令强迫汉族人剃发留
(2)通迅工具之变化
电 19世纪70年代,丹麦私自在上海建立第一个电报机房 报 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推广到各
省 20世纪初,装置无线电台,并设无线电报局。
电 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话 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设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
内电话; 1949年,电话普及率仅为0.05%
1924年中国第一辆有轨电车 在北京
电车在中国:1908年,上海第一辆带 小辫子的有轨电车从静安寺出发,向东 行驶到了外滩上海总会,全程6040米。 有轨电车在上海通车引起了意大利摄影 师阿·劳罗的注意,他特意赶到现场拍了 十多分钟的纪录片,在电影院连续放映 了好几个月,仍深受欢迎。1914年上海 又出现了无轨电车。国人最初见到电车 出现时的情形是:“铁线纵横铁轨铺, 几如地网与天罗。电车初试人都怕,说 是将来肇祸多。”而普通民众的说法是, “电车有电,乘电车时,身边不可携带 铜钿用品,以防触电危险。”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一、生活中的变化
19世纪70年代以后,新的交通工具和 通讯工具开始在中国出现。 新的交通工具:火车 铁路(1937年,长达二万多千米) 轮船(20世纪初期,航运业形成从沿 海、内河到远洋的完整体系)
通讯工具:电报、电话(1882年)、邮政 (清末)
(1)交通工具的变化
火车在中国:1876年,沪淞铁路通车,参 加淞沪铁路通车典礼的一位记者在《申报》 上写文章说:“火车为华人素未经见,不知 其危险安妥,而妇女及小孩竟居其大 半”“先闻摇铃之声”“又继以汽笛数声, 而即闻作响声者,车即由渐而快驶矣。坐车 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注目凝视。” 当火车驶过农田时,乡民“面对铁路,停工 而呆视也”,或有老妇扶杖而张口延望者, 或有少年倚坐而痴立者,或有弱女子观之而 嘻笑者;至于小孩或惧怯而依于长者。 “然 究未有一人不面带喜色也”。
身文国史理学物化制画歌操工
语
经
济
缝纫(女) 园艺(女) 家事(女)
当时的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过去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与过去相比,民国时期的课程 增加了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内容。
○科举制培养出来的是封建统治 下的盲从者和拥护者,而近代教 育制度所要培养的是具有专业知 识的人才。由于受西方工业革命 发展的影响,当时还出现了不少 手工技术方面的课程。
从这则报道中获得哪 些信息?
妇女地位的提高
介绍了昔日处于从属地位的文绣在社 会变革的大潮中,在接受了人人平等 的观念后,勇敢地摆脱了不幸婚姻。 昔日妃子敢于同末代皇帝离婚,这件 事的本身就是妇女地位提高的反映。 反映了妇女在追求解放、自由的过程 中遭遇的阻力,说明妇女争取平等、 独立斗争的艰难。
妇女地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变化
越来越多的丈夫觉得应该尊敬妻子,夫妻双 方应该平等相待。
妇女开始觉醒,奋力挣脱几千年来陈规陋习 套在身上的枷锁,争取个人应有的权利。
许多妇女走出家庭,进入社会,在教育、新 闻、工商、政治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3)教育制度的改变
清末,科举考试被废除。
1912年中国初中课程表
修国外历地数博理法图乐体手
辫。在1645年清廷入主中原之后,发辫问题就进一步成为一个重大而关 键的问题,剃发留辫成为是否认同满族贵族统治的重要标志,下令“叫 官民尽皆剃头”,否则“杀无赦”,还有“一个不剃全家斩,一家不剃 全村斩” 这种连坐法法令。对于汉族人而言就有“留头不留发”和“留 发不留头”这种非此即彼的生死抉择,因此说这种习俗的形成本身就包 含有征服和被征服的含义。毫无疑问,太平天国起义军的蓄发行为可以 被视为是对清政府统治的反抗,在南方一带往往称太平军为“长毛”。 但随后出现的剪发辫的行为则原因复杂,既有向西方社会风俗靠拢的含 义,也有表示与清政府决裂的意义,并成为近代习俗改革中最具革命性 的行动。
2000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跃居世界第二。 近年,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等
电报在中国 1879年,李鸿章在大沽口 炮台与天津之间架设了一条长约40英里的军用 电线。此后,李鸿章又以从俄国发电报到上海, 数万里之遥只需用1天时间,但电报从上海转 送到北京,相距不过2000里,路上却花了10 天的时间。以此为例子,清政府批准修建电报 线,1880年,全长3000里的津沪电线开始筹 建,并在次年投入使用。1884年,贯穿苏、浙、 闽、粤四省的第二条电报干线也已竣工,不久 清朝的电报总局从天津迁到上海。进入19世纪 90年代,电报线路不仅遍及内地,而且架设到 了新疆伊犁,中俄边境的塔城及西南的昆明等 边远地区。
“德律风”--电话
三明治、白兰地、维他命、沙发、麦克 风、霓虹灯、卡通片等。 0从近代开始,中国的社会制度、教育制度、 经济发展等方面都落后于了西方。
二、头脑中的变化
(1)精神生活的丰富
读报纸、看电影。
1905年11月,北京丰泰照相馆 的老板任景丰,在自家照相馆 中的露天空地上,拍摄了中国 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电影──京 剧《定军山》。
“老爷”、“大人”改称为--
“先生”、“女士”
婚姻的变化:
古代的“包办婚姻”逐渐改为--
婚姻自由
封建婚姻制度:前提: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必要条件:门当户对、婚姻论财
主要形式:强迫包办、买卖婚姻、早婚
材料:1902年在《大公报》上, 刊登的一则征婚广告,其条件是 “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 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 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
上海电影明星
正在演出的艺人
围着西洋镜的儿童 民国时期上海电影院
正在演出的艺人 围着西洋镜的儿童
街 头 阅 报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办报国家之一,为什么课文把读 报当作新的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2、假如你生活在那个年代,你会怎样安排你的一天?
(2)思想观念的转变
自由、平等的民主观念被接受
称呼的变化:
(4)社会习俗的变化
民国以后: 男子-- 剪掉辫子。 妇女-- 缠足越来越少。
辫子的“去”与“留”关系重大
中国古代素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轻易毁伤
的说法。而剃(脑门上大部分)发留辫则是满族
人的习俗。但随着满族势力不断向中原扩展,头
发问题便成为服从与反抗的标志。1621年,努尔
哈赤在攻克辽沈之后,曾下令强迫汉族人剃发留
(2)通迅工具之变化
电 19世纪70年代,丹麦私自在上海建立第一个电报机房 报 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推广到各
省 20世纪初,装置无线电台,并设无线电报局。
电 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话 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设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
内电话; 1949年,电话普及率仅为0.05%
1924年中国第一辆有轨电车 在北京
电车在中国:1908年,上海第一辆带 小辫子的有轨电车从静安寺出发,向东 行驶到了外滩上海总会,全程6040米。 有轨电车在上海通车引起了意大利摄影 师阿·劳罗的注意,他特意赶到现场拍了 十多分钟的纪录片,在电影院连续放映 了好几个月,仍深受欢迎。1914年上海 又出现了无轨电车。国人最初见到电车 出现时的情形是:“铁线纵横铁轨铺, 几如地网与天罗。电车初试人都怕,说 是将来肇祸多。”而普通民众的说法是, “电车有电,乘电车时,身边不可携带 铜钿用品,以防触电危险。”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一、生活中的变化
19世纪70年代以后,新的交通工具和 通讯工具开始在中国出现。 新的交通工具:火车 铁路(1937年,长达二万多千米) 轮船(20世纪初期,航运业形成从沿 海、内河到远洋的完整体系)
通讯工具:电报、电话(1882年)、邮政 (清末)
(1)交通工具的变化
火车在中国:1876年,沪淞铁路通车,参 加淞沪铁路通车典礼的一位记者在《申报》 上写文章说:“火车为华人素未经见,不知 其危险安妥,而妇女及小孩竟居其大 半”“先闻摇铃之声”“又继以汽笛数声, 而即闻作响声者,车即由渐而快驶矣。坐车 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注目凝视。” 当火车驶过农田时,乡民“面对铁路,停工 而呆视也”,或有老妇扶杖而张口延望者, 或有少年倚坐而痴立者,或有弱女子观之而 嘻笑者;至于小孩或惧怯而依于长者。 “然 究未有一人不面带喜色也”。
身文国史理学物化制画歌操工
语
经
济
缝纫(女) 园艺(女) 家事(女)
当时的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过去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与过去相比,民国时期的课程 增加了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内容。
○科举制培养出来的是封建统治 下的盲从者和拥护者,而近代教 育制度所要培养的是具有专业知 识的人才。由于受西方工业革命 发展的影响,当时还出现了不少 手工技术方面的课程。
从这则报道中获得哪 些信息?
妇女地位的提高
介绍了昔日处于从属地位的文绣在社 会变革的大潮中,在接受了人人平等 的观念后,勇敢地摆脱了不幸婚姻。 昔日妃子敢于同末代皇帝离婚,这件 事的本身就是妇女地位提高的反映。 反映了妇女在追求解放、自由的过程 中遭遇的阻力,说明妇女争取平等、 独立斗争的艰难。
妇女地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变化
越来越多的丈夫觉得应该尊敬妻子,夫妻双 方应该平等相待。
妇女开始觉醒,奋力挣脱几千年来陈规陋习 套在身上的枷锁,争取个人应有的权利。
许多妇女走出家庭,进入社会,在教育、新 闻、工商、政治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3)教育制度的改变
清末,科举考试被废除。
1912年中国初中课程表
修国外历地数博理法图乐体手
辫。在1645年清廷入主中原之后,发辫问题就进一步成为一个重大而关 键的问题,剃发留辫成为是否认同满族贵族统治的重要标志,下令“叫 官民尽皆剃头”,否则“杀无赦”,还有“一个不剃全家斩,一家不剃 全村斩” 这种连坐法法令。对于汉族人而言就有“留头不留发”和“留 发不留头”这种非此即彼的生死抉择,因此说这种习俗的形成本身就包 含有征服和被征服的含义。毫无疑问,太平天国起义军的蓄发行为可以 被视为是对清政府统治的反抗,在南方一带往往称太平军为“长毛”。 但随后出现的剪发辫的行为则原因复杂,既有向西方社会风俗靠拢的含 义,也有表示与清政府决裂的意义,并成为近代习俗改革中最具革命性 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