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超声检查附睾头腺瘤样瘤1例及相关文献学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影像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3月 第3卷第6期
高频超声检查附睾头腺瘤样瘤1例及相关文献学习
刘桂贞,周 颖,孙 辉,许 菁
(成都市锦江区妇幼保健院 四川 成都 610081)
【摘要】目的:深入认识附睾头腺瘤样瘤的超声表现。

方法:回顾手术病理证实的阴囊内腺瘤样瘤患者的术前病例及超声资料,并与病理结果对照。

结果:附睾头腺瘤样瘤通过高频超声检查能被清楚显示。

结论:据文献得知附睾腺瘤样瘤大多发生在附睾尾部,近年来发现附睾头部的病例也在增多,高频超声下显示附睾稍高或中等回声团,边界清或不清,高度考虑腺瘤样瘤,结合多种检查方法可为临床手术方式提供依据。

【关键词】超声;附睾腺瘤;样瘤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07(2019)06-0238-03
腺瘤样瘤是男性睾丸旁组织中常见的良性肿瘤,是一种少见、生长缓慢的肿瘤。

随着高频超声的广泛应用,使肿瘤得以更加清楚地显示,附睾腺瘤样瘤大多发生在附睾尾部[1],本例为发生在附睾头部,术前超声检查明确部位及结合穿刺细胞学等检查明确性质为手术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38岁自诉15天前无意扪及左侧阴囊内肿块,无其它不适,专科检查左侧附睾头部触及一圆形肿块1.3×1.2×1.3c m,质硬,边界清楚,活动
2 结果
428例高危患儿中,有388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出,检出率占90.65%;包括72例(16.82%)为脑积水,88例(20.79%)为缺氧缺血性脑病,75例(17.52%)为蛛网膜下腔出血,64例(14.95%)为脑实质出血,54例(12.62%)为脑室周围-室内出血,35例(8.18%)检出脑膜炎。

428例高危患儿经彩超检查后接受临床治疗性诊断,共397例(92.76%)病情得到证实。

见表。

表 428例高危患儿的彩超检查结果分析
检查结果例数占比(%)
检出38890.65
脑积水7216.82缺氧缺血性脑病8820.79
蛛网膜下腔出血7517.52
脑实质出血6414.95
脑室周围-室内出血5412.62
脑膜炎358.18
未检出409.35
总计428100.0
3 讨论
目前,超声多普勒技术在国内外临床已有较广泛的应用,颅脑超声作为其中一个分支,其临床应用领域与意义也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

新生儿由于卤门尚未闭合,颅骨处于逐渐发育的阶段,使用颅脑超声经卤门检测,往往能够起到预测多种新生儿颅脑疾病的作用,包括新生儿脑实质出血、颅脑发育不良等[2]。

一般新生儿出生后3d即可进行颅脑超声诊断[2]。

M R I虽同样可用于新生儿颅脑疾病的诊断,但检查费用较高,复查可行性低,对室管膜下病变的检测敏感度也不及彩色多普勒超声。

此外,颅脑彩超检查无辐射损害,针对某些缺乏典型表现的颅脑疾病的诊断准确性也较有保障,能够准确反映疾病的转归情况,相对其他影像学技术在新生儿颅脑疾病中的应用更具有优势[3]。

本组实验课题中,我们对428例高危颅脑疾病患儿进行颅脑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查,共有388例患儿经彩超检查提示存在颅脑异常表现,其中包括脑积水、缺氧缺血性脑病、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出血、脑室周围-室内出血以及脑膜炎各有72例、88例、75例、64例、54例和35例,占比依次为16.82%、20.79%、17.52%、14.95%、12.62%与8.18%。

用于脑室周围-室内出血等颅内出血的检查时,颅脑彩超不仅可对出血灶进行准确定位,同时还具有动态了解出血灶吸收情况的作用,能够对脑中线硬膜下部位的出血、脑外间隙的结构进行清晰的显像;此外,新生儿卤门未完全闭合,使用彩超经卤门探查,还有利于对颅底Willis环以及相关大脑动脉(如前动脉、椎动脉等)的走向进行了解,并测定其P I、R I与血流速度,由此判断颅脑疾病患儿的大脑血流灌注情况,进一步保障诊断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彩色多普勒超声操作简便、检查费用低,且无辐射作用,用于脑积水、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脑膜炎等各种新生儿颅脑疾病的诊断均有较高的准确性,能够为临床诊疗计划的制定提供指导依据,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田爱民.床旁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诊断新生儿颅脑疾病的临床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7,26(4):1083-1085.
[2]于登锋,王敏智.床旁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新生儿颅脑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2017,15(8):21-22.
[3]冯国隽,杨红梅,王朝霞,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新生儿颅脑疾病的诊断价值[J].西部医学,2016,28(4):556-559.
238
医学影像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3月 第3卷第6期
差。

我院m i n d r a y D C-8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线阵探头频率5.0~15.0H Z检查示:附睾头内见稍高回声团1.3×1.2×1.3c m,边界清楚,形态规整,与左侧睾丸分界清楚,CDFI:团块周边及内部可见血流信号(如图1、图2),附睾体、尾正常,回声均匀,未见团块回声。

超声诊断:左侧附睾头稍高回声,性质待定。

之后行阴囊探查术加显微镜下左侧睾丸肿块切除术,术中所见:左侧附睾头部一圆形包块约1.3×1.2×1.3c m,质硬,形态规整,边界清楚,切开附睾头部被膜,未见囊壁。

沿肿块边缘挖出肿块立即冰冻切片,病理结果示:“左侧附睾包块”腺瘤样瘤(如图3)。


1 左侧附睾头腺瘤样瘤超声表现
图2 示附睾头腺瘤样瘤动血流信号
PS:6.93cm/s,RI:0.47
图3 示镜下见不规则腺管样及裂隙状结构,瘤细胞呈空泡状,内衬单
层立方或扁平上皮2 讨论
腺瘤样瘤是一种良性肿瘤且较为少见,女性大多发生于子宫、输卵管和卵巢门等处,而男性大多发生于附睾,常见于男性患者附睾尾部,少数可见于睾丸及精索等部位[2]。

附睾腺瘤样瘤超声表现为附睾局部实性占位病变,该病变大多通常为单侧性,少数为双侧性。

超声结果发现该病变在男性患者的附睾尾部多见,肿瘤的边界完整清晰,并且肿瘤外无明显包膜,肿瘤内部回声均质,可呈弱回声、等回声或稍强回声,与肿瘤间质内的纤维含量以及纤维间质内腔隙的内衬细胞的排列方式等有关[3]。

3 附睾腺瘤样瘤的临床表现
腺瘤样瘤是附睾良性肿瘤,临床多无症状,通常因偶然触及阴囊肿物就诊,无红肿热痛,多为单发,生长较缓慢,也有报道生长较快的。

形态多为圆形或卵圆形,质硬。

大约15%~20%患者合并鞘膜积液[4]。

由于本病症状较轻,故术前确诊较困难。

4 附睾腺瘤样瘤的组织学来源及病理
肿瘤大体呈圆形,直径1.3cm,肿块界限清楚但无包膜,切面灰白、实性,结节状。

肿瘤镜下由纤维性间质及上皮样细胞组成,纤维性间质中可见上皮样细胞呈条索状排列,或排列成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腺样、腔隙样结构,腔隙内衬扁平、立方或低柱状的上皮样细胞,瘤细胞形态温和,无核分裂像及坏死。

肿瘤间质为致密或疏松的纤维结缔组织及平滑肌组织,部分区域散在淋巴细胞。

腺瘤样瘤的组织发生问题一直有争议,曾有人考虑来自血管内皮、间皮、中肾管上皮和副中肾管上皮等,意见不一。

但从沈国菊[5]等收集的10例完整病例资料来看,Vimentin和AE1/AE3均为阳性,呈双相表达,Calretinin、WT-1、CK5/6等间皮标记阳性,说明腺瘤样瘤起源于间皮。

附睾腺瘤样瘤发生梗死的情况是比较罕见的,临床上会偶伴疼痛,多数患者并不会有疼痛情况的发生,镜下表现没有典型的特征,瘤细胞周围的成纤维细胞及肌纤维母细胞会出现反应性增生的情况,并且与周围组织之间的界限十分模糊,在临床上非常容易出现误诊的情况,肿瘤的边界没有明显的的扩张,并且细胞间隙及类似鬼影细胞的空泡样改变是重要的临床诊断依据,间皮源性肿瘤的重要蛋白标记物(calretinin,CK5/6以及WT1)的临床检测亦有助于其诊断[6]。

5 附睾腺瘤样瘤的检查方法
超声已成为鉴别阴囊内肿块性质的重要影像学手段。

除了常规超声检查外,新的超声成像技术,如超声造影技术及弹性成像技术对腺瘤样瘤的临床诊断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张惠等[7]通过临床研究报道,对腺瘤样瘤进行超声造影其超声结果具有一定特征性表现,即肿块的超声结果高增强,超声信号强于正常组织,并且肿瘤的边界较清晰,进入肿瘤的造影剂消退较为缓慢,根据以上特征可以对肿瘤的进展程度进行简要判断。

高频超声技术联合超声造影技术对腺瘤样瘤的超声诊断,可提高腺瘤样瘤的诊断率以及检出率。

李志强等[8]利用弹性剪
239
医学影像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3月 第3卷第6期
切波成像技术对腺瘤样瘤的硬度进行综合分析及比较,发现腺瘤样瘤的硬度与周围的睾丸组织相比明显提高,且根据肿瘤组织的硬度可以对肿块的性质进行判断,肿块的硬度与肿瘤的进展程度以及是否发生浸润等情况都密切相关,根据硬度的结果可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对肿瘤患者进行治疗[9]。

6 鉴别诊断
附睾良性肿瘤超声表现多呈局限性病变,肿瘤的形态规则,肿瘤有较为清晰的边界,超声回声均质,可以检测到少量的血流信号。

而恶性肿瘤多显示为弥漫性病变,肿瘤没有明显的边界,没有包膜覆盖,没有规则的形态结构 ,超声回声紊乱并且背景较多,能够检测到密集的血流信号,并可累及邻近组织器官或发生远处转移。

超声诊断对附睾肿瘤的检出率较高,并且准确性较好,经陈瞬[10]等证实其诊断检出率可达96.43%。

附睾良性肿瘤有平滑肌瘤、血管瘤等。

典型附睾平滑肌瘤表现为圆形、肿瘤质地较硬、颜色为灰白色,肿瘤的横切面呈漩涡状,肿瘤内部有鞘膜积液。

附睾平滑肌瘤的病因目前认为是由患者的午非氏管的迷走(错位)形成,患者不会出现复发及恶变情况。

超声表现随平滑肌瘤组成成分比例不同而有所差异[11];血管瘤的病例在临床上较罕见,超声表现的主要特点是形态不规则,主要特点为网格状分布的大小不一的无回声区,并且部分无回声区的透声较差,部分区域可见细小点状回声移动的情况。

对患者部分无回声区域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在其内部检测到丰富的血流信号,血流束的径口不一致,并且血流束会在部分区域出现狭窄情况。

部分较大无回声区内无法检测到血流信号,当对超声检测探头进行加压处理时可见血流信号充盈[12]。

7 治疗及预后
本病可通过手术切除的方式进行根治,一般不会出现复发的情况,也不会发生恶变,尽量保留患者的睾丸以及附睾。

如果对患者的初步诊断怀疑为本病时,将患者的肿瘤完整切除下来后立即进行冷冻切片检查。

由于附睾腺瘤样瘤多发生在青壮年身上,无论肿瘤史发生在患者的睾丸内还是睾丸外,都可以通过无创性高分辨率彩色超声诊断等方式进行无创诊断,在附睾腺瘤样瘤发展的早期进行控制,而无需切除睾丸,这对于维持患者内源性睾丸酮激素水平和患者生育能力的保持及心理健康的维持都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贺祎,张忠磊,刘建新,王贤明,贺赟,陈炫龙.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附睾腺瘤样瘤的诊断价值[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11):858-860.
[2] Alexiev BA,Xu LF,Health JE,etal.Adenomatoid tumor of the testis with intratesticular growth:A case report and rewiew of the literature.Int J Surg Pathol,2011,19(6):838-842.
[3]罗能钦,张志华.附睾腺瘤样瘤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中国男科学杂志,2014;28(11):33-36.
[4] Akbar SA,Sayyed TA,Jafri SZ,et al.Multimodality Imaging of Paratesticular Neoplasms and Their Rare Mimics.Radiographics 2003;23 (6):1461-1476.
[5]沈国菊,肖华静,徐红雁,等.睾丸及附睾腺瘤样瘤10例临床病理分析[J].大家健康,2015,9(9):7.
[6]胡艳萍, 李雪, 崔莉, 等. 9例附睾腺瘤样瘤临床病理分析[J].中外医疗,2008;27(32):137-138 .
[7]张惠,邓立强,向素芳.附睾腺瘤样瘤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与超声造影表现[J].四川医学,2015,36(12):1747-1749.
[8]李志强,崔立刚,陈文,等.阴囊内腺瘤样瘤的声像图表现[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3,29(11):1047-1049.
[9]丁高峰,张盛敏.实时超声弹性成像诊断睾丸良恶性病变的价值[J].现代实用医学,2014,26(05):627-628.
[10]陈舜,薛恩生,梁荣喜,林礼务,俞丽云.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附睾肿瘤[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28(06):1166-1169.
[11]宋庆达,滕剑波.双侧附睾平滑肌瘤1例[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12):1563.
[12]宣吉晴,李明星,陈晓梅.阴囊蔓状血管瘤超声表现1例[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1,27(07):594.
64排CT在诊断肠壁缺血性病变中的临床价值研究
覃志红,杨 铁
(铜仁市人民医院 贵州 铜仁 554300)
【摘要】目的:对肠壁缺血性病变进行诊断时选择64排CT,对其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分析。

方法:选择我院在2017年2月—2018年8月收治的50例肠壁缺血性病变患者,对其进行64排CT诊断,将检查结果和临床病理结果进行对比。

结果:CT诊断取得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率和临床病理检查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对肠壁缺血性病变可以采取64排CT诊断,其诊断准确率较高,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64排CT;肠壁缺血性病变;临床病理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07(2019)06-0240-03
出现肠壁缺血的原因是相应供血动脉供血量减少,使得机体新陈代谢功能出现紊乱,在临床中属于常见疾病,机体血流灌注减少且血液回流受到阻碍,具体表现为肠壁缺血性坏死、肠管正常运动出现障碍等[1],对患者身体造成较大影响,因此需要及时诊断,采取有效治疗。

目前临床中应用于该疾病的主要诊断方法
2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