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高中一词多义必修下归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高中一词多义必修下归纳在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的学习中,我们会遇到许多一词多义
的现象。

准确理解和掌握这些词的多种含义,对于我们读懂文言文、
提高语文素养至关重要。

下面就为大家归纳一些常见的一词多义现象。

“安”这个字常见的含义有:
1、形容词,“安全”“安稳”“安定”。

例如在“风雨不动安如山”中,“安”表示安稳。

2、动词,“安置”“安放”。

如“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里,“安”就是使……安定的意思。

3、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中的“安”便是怎么之意。

“被”字的意思有:
1、动词,“覆盖”。

像“被发行吟泽畔”,这里的“被”指的是披散。

2、介词,表示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中的“被”就是遭受、被……的意思。

“本”这个词:
1、名词,“草木的根”“基础”。

比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中的“本”就是根的意思。

2、副词,“本来”“原来”。

“此之谓失其本心”里的“本”即本来。

“兵”的多种含义:
1、名词,“兵器”“武器”。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中,“兵”指兵器。

2、名词,“军队”“士兵”。

“沛公兵十万”里的“兵”就是军队。

“病”的含义有:
1、名词,“疾病”。

“君之病在肠胃”中的“病”就是疾病。

2、动词,“生病”“有病”。

“未果,寻病终”里的“病”就是生病。

3、形容词,“困苦”“困乏”。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中的“病”表示困苦。

“察”:
1、动词,“观察”“仔细看”。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中,“察”就是观察的意思。

2、动词,“了解”“弄清楚”。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里的“察”是了解、弄清楚。

“朝”:
1、名词,“早晨”。

“朝服衣冠”中的“朝”就是早晨。

2、动词,“朝见”“朝拜”。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里的“朝”指朝见。

3、名词,“朝廷”。

“于是入朝见威王”中的“朝”是朝廷。

“曾”:
1、副词,“曾经”。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中的“曾”
就是曾经。

2、副词,“连……都……”“竟”。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里的“曾”表示连……都……
“乘”:
1、动词,“驾车”“乘车”。

“我欲乘风归去”中的“乘”是乘坐。

2、动词,“趁着”“凭借”。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里的“乘”是凭借。

3、量词,“辆”。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中的“乘”指车辆。

“诚”:
1、名词,“真心”“诚意”。

“帝感其诚”中的“诚”是诚意。

2、副词,“确实”“实在”。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里的“诚”就是确实。

“除”:
1、名词,“台阶”。

“洒扫庭除”中的“除”指台阶。

2、动词,“授予官职”。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里的“除”是授予官职。

“辞”:
1、名词,“言辞”“文辞”。

“辞达而已矣”中的“辞”就是言辞。

2、动词,“告别”“辞别”。

“今者出,未辞也”里的“辞”是辞别。

3、动词,“推辞”“不接受”。

“莫辞更坐弹一曲”中的“辞”表示推辞。

“从”:
1、动词,“跟随”“跟从”。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的“从”就是跟随。

2、动词,“顺从”“听从”。

“从善如流”里的“从”是听从。

3、介词,“由”“自”。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中的“从”指由。

“殆”:
1、形容词,“危险”。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中的“殆”表示危险。

2、副词,“大概”“恐怕”。

“殆有神护者”里的“殆”是大概。

“当”:
1、动词,“抵挡”“阻挡”。

“锐不可当”中的“当”就是抵挡。

2、动词,“对着”“面对”。

“木兰当户织”里的“当”指对着。

3、动词,“在(某个时候)”。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中的“当”是在……的时候。

“道”:
1、名词,“道路”“路途”。

“会天大雨,道不通”中的“道”是道路。

2、名词,“方法”“道理”。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里的“道”指道理。

3、动词,“说”“讲”。

“不足为外人道也”中的“道”就是说。

“得”:
1、动词,“得到”“获得”。

“求之不得”中的“得”就是得到。

2、动词,“能够”“可以”。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里的“得”是能够。

3、形容词,“合适”“得当”。

“此言得之”中的“得”表示得当。

“度”:
1、名词,“尺度”“标准”。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中的“度”是标准。

2、动词,“过”“越过”。

“春风不度玉门关”里的“度”指越过。

3、动词,“衡量”“揣测”。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中的“度”是揣测。

“非”:
1、形容词,“不对的”“错误的”。

“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中的“非”就是错误的。

2、动词,“责怪”“反对”。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里的“非”是责怪。

“复”:
1、动词,“返回”“回来”。

“不敢出一言以复”中的“复”是回答。

2、动词,“恢复”“还原”。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里的“复”是恢复。

3、副词,“再”“又”。

“复前行,欲穷其林”中的“复”就是再。

“负”:
1、动词,“背”“背着”。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中的“负”就是背着。

2、动词,“依靠”“凭借”。

“秦贪,负其强”里的“负”指依靠。

3、动词,“辜负”“对不起”。

“皇天不负有心人”中的“负”是辜负。

“盖”:
1、名词,“车盖”。

“今已亭亭如盖矣”中的“盖”指车盖。

2、动词,“超过”“胜过”。

“力拔山兮气盖世”里的“盖”是超过。

3、副词,“大概”“大约”。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中的“盖”表示大概。

“故”:
1、名词,“缘故”“原因”。

“既克,公问其故”中的“故”就是原因。

2、形容词,“旧的”“原来的”。

“温故而知新”里的“故”指旧的知识。

3、副词,“故意”“特意”。

“广故数言欲亡”中的“故”是故意。

“固”:
1、形容词,“坚固”。

“江山险固”中的“固”表示坚固。

2、副词,“本来”“原来”。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里的“固”是本来。

3、副词,“坚决”“执意”。

“蔺相如固止之”中的“固”指坚决。

“顾”:
1、动词,“回头看”“环顾”。

“顾野有麦场”中的“顾”就是回头看。

2、动词,“拜访”。

“三顾茅庐”里的“顾”指拜访。

3、副词,“只是”“不过”。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中的“顾”是只是。

“归”:
1、动词,“女子出嫁”。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中的“归”指女子出嫁。

2、动词,“返回”“归还”。

“归心似箭”里的“归”是返回。

“国”:
1、名词,“国家”。

“国破山河在”中的“国”就是国家。

2、名词,“国都”“京城”。

“去国怀乡”里的“国”指国都。

“过”:
1、动词,“经过”“走过”。

“过故人庄”中的“过”是拜访。

2、动词,“超过”“胜过”。

“过犹不及”里的“过”指超过。

3、名词,“过错”“错误”。

“闻过则喜”中的“过”是过错。

“何”:
1、疑问代词,“什么”。

“何陋之有”中的“何”就是什么。

2、疑问代词,“为什么”“怎么”。

“何当共剪西窗烛”里的“何”是为什么。

“恨”:
1、动词,“遗憾”“不满意”。

“此三者,吾遗恨也”中的“恨”是遗憾。

2、名词,“怨恨”“仇恨”。

“别有幽愁暗恨生”里的“恨”指怨恨。

“胡”:
1、名词,“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胡人不敢南下而
牧马”中的“胡”指北方少数民族。

2、疑问代词,“什么”“为什么”。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里的“胡”是为什么。

“患”:
1、动词,“担忧”“忧虑”。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中的“患”是担忧。

2、名词,“灾祸”“患难”。

“故患有所不辟也”里的“患”指灾祸。

“或”:
1、代词,“有的人”“有的”。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中的“或”指有的人。

2、副词,“也许”“或许”。

“云霞明灭或可睹”里的“或”是或许。

“疾”:
1、名词,“疾病”。

“寡人无疾”中的“疾”就是疾病。

2、形容词,“快速”“急速”。

“疾风吹劲草”里的“疾”表示快速。

3、形容词,“强大”“猛烈”。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中的“疾”是强大。

“及”:
1、动词,“赶上”“追上”。

“怀王悔,追张仪,不及”中的“及”就是赶上。

2、动词,“到”“到达”。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里的“及”指到。

3、连词,“和”“与”。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中的“及”是和。

“即”:
1、动词,“靠近”“接近”。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中的“即”就是靠近。

2、动词,“登上”“走上”。

“昭帝即位”里的“即”指登上。

3、副词,“立即”“马上”。

“即从巴峡穿巫峡”中的“即”是立即。

“既”:
1、动词,“完了”“尽”。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中的“既”是完了。

2、副词,“已经”“……以后”。

“既克,公问其故”里的“既”指已经。

3、连词,“既然”。

“既来之,则安之”中的“既”是既然。

“假”:
1、动词,“借”。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中的“假”就是借。

2、动词,“凭借”“借助”。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里的“假”指凭借。

3、形容词,“临时的”“代理的”。

“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中的“假”是代理的。

“间”:
1、名词,“中间”“期间”。

“奉命于危难之间”中的“间”就是中间。

2、名词,“隔阂”“嫌隙”。

“君臣多间”里的“间”指隔阂。

3、动词,“参与”“夹杂”。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中的“间”是参与。

“见”:
1、动词,“看见”“看到”。

“见渔人,乃大惊”中的“见”就是看见。

2、动词,“拜见”“会见”。

“曹刿请见”里的“见”指拜见。

3、动词,“被”“受”。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中的“见”是被。

“解”:
1、动词,“分解”“剖开”。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中的“解”就是分解。

2、动词,“解释”“解答”。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里的“解”指解答。

3、动词,“理解”“懂得”。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中的“解”是理解。

“就”:
1、动词,“接近”“靠近”。

“金就砺则利”中的“就”就是靠近。

2、动词,“完成”“成功”。

“指物作诗立就”里的“就”指完成。

“举”:
1、动词,“举起”“抬起”。

“举头望明月”中的“举”就是抬起。

2、动词,“发动”“兴起”。

“举大计亦死”里的“举”指发动。

3、动词,“推荐”“推举”。

“孙叔敖举于海”中的“举”是推举。

“绝”:
1、动词,“断绝”“绝交”。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中的“绝”是断绝。

2、动词,“停止”“消失”。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里的“绝”指停止。

3、形容词,“到了极点”“非常”。

“佛印绝类弥勒”中的“绝”是非常。

“堪”:
1、动词,“经得起”“能够承受”。

“不堪回首月明中”中的“堪”就是能够承受。

2、动词,“可以”“能够”。

“不堪设想”里的“堪”指可以。

“克”:
1、动词,“战胜”“攻破”。

“克勤克俭”中的“克”是能够。

2、动词,“克制”“约束”。

“克己奉公”里的“克”指克制。

“怜”:
1、动词,“怜悯”“同情”。

“可怜身上衣正单”中的“怜”就是怜悯。

2、动词,“爱”“疼爱”。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里的“怜”指疼爱。

“弥”:
1、动词,“满”“遍布”。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中的“弥”是满。

2、副词,“更加”“越发”。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里的“弥”指更加。

“莫”:
1、代词,“没有谁”“没有什么”。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中的“莫”就是没有谁。

2、副词,“不”“不要”。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里的“莫”是不要。

“乃”:
1、副词,“于是”“就”。

“乃重修岳阳楼”中的“乃”就是于是。

2、副词,“才”“这才”。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里的“乃”指才。

3、代词,“你”“你的”。

“家祭无忘告乃翁”中的“乃”是你的。

“内”:
1、名词,“里面”“内部”。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中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