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德上
略说中国古代“官德”之一:历朝历代“官德”要求
![略说中国古代“官德”之一:历朝历代“官德”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92592205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90.png)
略说中国古代“官德”之一:历朝历代“官德”要求略说中国古代的“官德” (一)“官德”之内涵官德就是权力道德,即居官从政者的职业道德,亦即各级官员运用权力、执行公务过程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
中国历朝历代关于官德的具体规定有所不同。
如:西周朝有知(智)、仁、圣、义、中、和“六德”和孝、友、睦、姻、任、恤“六行”;秦朝有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等“五善”;汉朝有质朴敦厚、逊让、节俭等“光禄四行”;晋朝有忠恪匪躬、孝敬尽礼、友于兄弟、洁身劳谦、信义可复、学以为己等“中正六条”;唐朝有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等“四善”。
宋元明清各朝的有关规定大体上与唐朝一样。
历代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和德高望重的名臣也曾从不同角度申论管德之内涵。
他们首先都强调居官者必须具备“公正无私”之德。
《尚书》说:“以公灭私,民其允怀”,“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就是说执政者能以公心灭私欲除私利,百姓才能信赖归服;不偏袒少数人利益,不结党营私,国家的政令就能畅通,国家就能兴旺发达。
《荀子》说:“公生明,偏生暗。
”《淮南子》说:“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
”意为居官从政者有公正无私之德,说一句话也能使万民听从,团结一致。
宋臣陈师道诗云:“百年富贵今谁见,一代功名托至公。
”金臣元好问诗云:“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
”清廉勤谨,自然也是最重要的管德,古人所论甚多,清朝名臣陈宏谋在所著《从政遗规》一书中总结说:“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
”又说:“亲民之官,以廉为基。
”纵观历朝官方文献和私人著作对官德条目的种种规定和论述,可以认为中国古代官德的内涵最主要的两条就是:公正无私;清廉勤谨。
略说中国古代的“官德”(二)“官德”之重要性自古以来,各行各业都有各自的职业道德要求,也有相应的一些规定和说法。
但要求标准最高最严的、最受人们重视的则莫过于“师德”和“官德”两种。
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德才皆备人才的培育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自然要“高尚其德”才能“为人师表”,当好受教育者的楷模。
中国古代官德修养及其启示
![中国古代官德修养及其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89427f0a58fafab069dc02c5.png)
中国古代官德修养及其启示摘要:中国古代“官德”修养内涵丰富,其具体内容有忠君爱国、以民为本、清正廉洁、温恭让学、勤勉谨慎等方面,当前,我国的官德建设对领导干部提出了修为“忠”之德、修为“诚”之德、修为“公”之德、修为“廉”之德、修为“学”之德、修为“勤”之德等方面的要求,这些要求与古代的官德思想一脉相承。
因此,坚持古为今用,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官德思想,对于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素养很有裨益。
关键词:统官德;修养;启示道德问题是做人为官的首要的基本问题。
古人云:“百行以德为首。
”做官必须先做人,做人必须先立德;德乃为官之本,为官须先修德。
那么,何谓官德呢?官德作为一种职业道德,指各级官员道德品质和运用权力过程中保持的政治操守和坚持的品行修养的综合反映。
一、中国古代“官德”修养的主要内容中国历朝历代关于官德的具体规定有所不同。
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和德高望重的名臣也曾从不同角度申论官德之内涵。
纵观历朝官方文献和私人著作对官德条目的种种规定和论述,可以认为中国古代官德修养最主要的内容是:(一)忠,忠君爱国忠君爱国。
这是中国古代为官的基本政治要求和道德规范,也是官德教育的首要内容。
“忠君爱国是中国古代入仕者的传统美德。
所谓忠,在封建时期主要指指臣属要忠于君主、社稷、天下,其实质是忠于君主。
”[1](P.70)“忠”作为官德,强调的是以身报国,忠于朝廷、忠于职守的精神,从这个角度说,“忠”作为从政的道德规范有着其积极的作用。
(二)仁,以民为本“仁”是儒家官德思想的灵魂。
“仁”的核心理念是“爱人”。
为官者的“爱人”主要体现在爱民上。
民本思想在我国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时期,思想家们就提出了“民本”思想,要求治理者树立“以民为本”的理念。
历代统治者都对入仕前的学子和从政后的官吏不断灌输民为邦本的思想。
《尚书·五子之歌》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等语。
思想家孟子曾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说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我国古代官德大致包括
![我国古代官德大致包括](https://img.taocdn.com/s3/m/dc83503a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ee.png)
我国古代官德大致包括
我国古代官德大致包括如下:
一、敬贤重士
(一)尊敬学者:古代社会对学者的尊重是十分隆重的,鼓励前往书
院深造,尊重师长,受教于贤,把学习当成最重要的事情。
(二)礼遇贵胄:古代的礼仪有着明确的分类规定,高级排在前,低
级排在后,礼貌对待有贵族血统的人,不受他人侮辱,要有尊重之心。
二、法令勤守
(一)学习法律:古代的社会有着完善的法律体系,绝大多数人都要
把法律加以学习,以履行政务、做好官职的责任,勤奋好学,以免失
误而受罚。
(二)树立宪法:王室政治在古代社会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君主要
先实行自己的宪法,依照宪法行其正统,使规范得体,从而推进政府
正当管理。
三、廉明施仁
(一)节约应税:财政所得是古代王室的重要来源,而官府应当以廉
洁节约为一原则,降低应税,減少财政任务,坚定税收定价,还应禁
止贪污受贿等。
(二)总督义政:义政是古代的最高德育,王室的官员要竭尽全力维
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施仁加责任,加强社会关系,遵循以民为本的宗旨,从而做到义政。
四、显诸外音
(一)礼仪庄重:古代高贵的官员要求礼仪庄重,有着社交活动的礼节,以招待外宾,主持重大节俗活动,以显礼节大度,使民众以光荣之色观看官员行事。
(二)行游通令:祭祀是古代社会最重要的仪式,官员要应进祭祀活动,视察社会状况,发放物价时易公令,以及施行和平安抚政策,以解百姓之忧,令抚恤天下。
中国传统文化 官德
![中国传统文化 官德](https://img.taocdn.com/s3/m/b892f22f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b2.png)
中国传统文化官德官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官员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官德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密切相关,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古代,官员是社会权力的代表,他们的行为和品德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治理良好,中国古代制定了严格的官德标准。
这些标准既强调了官员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又规定了官员在处理政务时应遵循的行为准则。
官德强调廉洁正直。
官员应以廉洁为首要原则,不贪污受贿,不徇私舞弊。
他们应以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案件,不偏袒任何一方,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此外,官员还应具备守纪律、严守法律的品质,不得滥用职权,不得违法乱纪。
官德强调忠诚奉公。
官员应对国家和人民忠诚,把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福祉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
他们应尽职尽责,不推诿扯皮,为人民服务,做到心中有人民、心中有责任。
同时,官员还应善于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官德还强调谦虚谨慎。
官员应保持谦虚的态度,不骄不躁,不以权力自傲,不以权谋私。
他们应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勇于承认错误并及时改正。
同时,官员还应谨慎行事,不轻信谣言,不随意传播不实信息,保持自己的言行一致,树立良好的形象。
官德强调公正无私。
官员应以公共利益为重,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他们应站在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不为个人利益损害公众利益。
在处理纷争和冲突时,官员应客观公正,不偏不倚,不袒护亲友,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官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当今社会,政府官员的行为和品德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形象和公众的信任度。
因此,我们应该秉持官德精神,要求官员廉洁奉公,忠诚公正,谦虚谨慎,公正无私。
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一个更加和谐稳定、繁荣发展的社会。
从传统官德中汲取为官从政智慧
![从传统官德中汲取为官从政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28fb9ab4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9c.png)
从传统官德中汲取为官从政智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官德是指官员应该具备的品德和能力。
官德不仅是官员从政的道德准则,更是一种修养和智慧。
传统官德中蕴含着丰富深邃的智慧,可以为当代官员从政者所借鉴和学习。
通过从传统官德中汲取智慧,可以提升官员的道德修养和执政智慧,更好地为国家、人民服务。
传统官德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廉洁自律。
自古以来,中国官场一直提倡官员廉洁自律,不贪污受贿,不徇私舞弊。
廉洁自律是官员的基本素质和底线要求,也是从政者应该具备的品质和智慧。
廉洁自律不仅是一种道德要求,更是一种为官从政的智慧。
官员如果贪污受贿、徇私舞弊,只会伤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仅会失去人民的信任和支持,甚至会自毁前程。
廉洁自律是官员从政者应该汲取的智慧,只有做到廉洁自律,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官员。
传统官德中强调忠诚孝悌。
忠诚是指对国家和人民忠诚,绝对不可叛国投敌,始终站在国家和人民一边。
孝悌则是指对长辈尊敬孝顺,对兄长和长辈保持敬重和顺从。
忠诚孝悌是官员应该具备的品质和智慧,也是为官从政的基本道德准则。
官员如果不忠不孝,不仅会犯下道德错误,更会伤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甚至会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忠诚孝悌是官员从政者应该从传统官德中汲取的智慧,只有做到忠诚孝悌,才能真正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传统官德中强调节俭谨慎。
节俭是指官员要节约使用公款、不浪费社会资源,谨慎是指官员要审慎处理政务、不轻易下决策。
节俭谨慎是官员应该具备的品质和智慧,也是为官从政的基本道德准则。
官员如果奢侈浪费、轻率决策,只会浪费国家财富和社会资源,导致国家和人民利益受损。
节俭谨慎是官员从政者应该从传统官德中汲取的智慧,只有做到节俭谨慎,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传统官德中重视公正廉明。
公正是指官员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民众,廉明是指官员要廉洁正直地履行公务。
公正廉明是官员应该具备的品质和智慧,也是为官从政的基本道德准则。
官员如果不公不廉,只会伤害民众利益,导致社会不公不平,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
古代用官的四个标准
![古代用官的四个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300872d0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c1.png)
古代用官的四个标准
1.学识标准:官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学识,才能胜任公职。
在古代中国官制中,官员必须通
过考试,才能被任用。
考试分为科举考试和殿试考试,科举考试是古代中国官制中最重要的考试,考生必须通过科举考试才能被任用。
2.品德标准:官员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被任用。
官员必须具备诚实守信、勤勉
尽责、节俭节约、正直廉洁等品德,才能被任用。
3.能力标准:官员必须具备实际的工作能力,能够在具体事务中处理问题、完成任务。
4.忠诚标准:官员必须对国家和君主忠诚,不得有任何背叛行为。
忠诚是古代官员最为重
要的品质之一,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这四个标准在古代用官中缺一不可,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古代官员选拔和任用的基础。
分析中国古代对官员“德”“才”的要求有何特点。
![分析中国古代对官员“德”“才”的要求有何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0328a1fa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6d.png)
分析中国古代对官员“德”“才”的要求有何特点。
中国古代对官员“德”“才”的要求是建立在传统思想和价值观基础上的,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德才兼备:中国古代对官员“德”“才”的要求是德才兼备的,
即注重官员既具备道德品质,又具备才干和能力。
德指的
是官员的品德和道义,包括忠诚、廉洁、正直、孝顺等;
才指的是官员的知识和能力,包括学识、才华、智慧等。
强调德才并重的要求,体现了中国古代重视高尚品德和良
好才干的价值观。
2.以德为先:中国古代在对官员的要求中,更强调道德品行
的重要性。
官员应具备高尚的道德操守和品德修养,以身
作则,成为人民的楷模。
在《尚书》中就有“君子者,其
言也信,其行也谨,而其福也多”的论述,强调君子应以
忠诚正直的德行来服务国家和人民。
3.天命思想:中国古代官员的德才要求常常与天命思想联系
在一起。
传统观念认为,官员的德与才是天命所赋予的,
是天地间自然法则的象征。
因此,官员应当具备良好的德
行和才干,以适应和完成天命所赋予的使命和责任。
4.考试选拔制度:中国古代采用科举制度进行官员选拔,注
重通过考试来评估官员的德与才。
科举考试不仅注重考察
官员的学识和才能,还考虑其品德和道德修养,以确保官
员在德与才的双重要求下胜任公职。
综合来看,中国古代对官员“德”“才”的要求体现了德才兼备的价值理念,强调高尚的品德和优秀的才干。
这种要求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和文化,认为官员的品德和能力是治理国家和造福人民的基础。
从传统官德中汲取为官从政智慧
![从传统官德中汲取为官从政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41821524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9c.png)
从传统官德中汲取为官从政智慧传统官德是历代古代文人士大夫对为官从政智慧的总结与归宿。
它蕴含了儒家、道家、佛家等多种思想,并融合了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
虽然时代在不断变迁,但其中的智慧与道理却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以下是我从传统官德中汲取的为官从政智慧。
传统官德强调“德治”。
为官从政的关键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则是为官从政的基础。
只有心存善念,身体力行,做到身心合一,才能够真正做到以德治国,以德化民。
修身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学习各种知识,提升自身素质。
为官从政还需要守正出新,以德为基础,善于创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革。
传统官德强调“行持”。
为官从政必须具备正确的行为方式与做事态度。
一个官员如果没有正直的品行和自律的作风,就很难获得人民的信任与支持。
在处理公务的过程中,必须秉持公正、廉洁、实干等原则,严守纪律与法律,做到公平公正。
还要勤奋工作,勇于担当,努力为民众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传统官德强调“忠诚”。
为官从政的首要义务是对国家和人民忠诚。
官员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牢记自己的职责使命,竭尽全力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还要坚守原则和底线,保持对正义的敬畏和信念,不受利益和权力的诱惑,始终保持官德的高尚品质。
第四,传统官德强调“内外兼修”。
为官从政不仅要有深厚的学问和丰富的阅历,还要有开放的心态和广阔的胸怀。
官员应该不断学习新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强才干能力,提高工作素质。
也要重视与人民群众的交流与沟通,了解他们的意见与需求,以便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第五,传统官德强调“以德而治”。
传统官德要求官员具备高尚的品行和道德修养,善于用道德感化和约束自己,以德服众,以德化民。
官员应当以身作则,做到言行一致,严守法律和纪律,做到不虚假不腐败,真诚为人民办事,取信于人民。
传统官德中的这些智慧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官德之道和为官从政的指南。
它们不仅对于古代的士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今天的官员们同样具有启示作用。
中国古代官德教育的历史考察
![中国古代官德教育的历史考察](https://img.taocdn.com/s3/m/b372cb28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74.png)
中国古代官德教育的历史考察中国古代官德教育的历史考察一、官德教育的概念官德教育,在历史上被称为“德育”,是指以儒家伦理学为基础,以道德规范及礼义等为主要内容,培养科官遵守法律、法令,遵循正义道德,完成官职本分而建立起来的社会修养教育体系。
可以说,官德教育对维护国家的长期安定、传承传统文化以及治理国家的才能相当重要。
二、古代官德教育的发展1. 先秦时期的官德教育:西周是我国官德教育发展的里程碑。
季护和桓温分别为它传统法则以及政府机构等立下大功。
西周政治制度是以封建服务主体和国家政权服务主体为中心的集权政治模式,它主要依靠官德教育来建立和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
2. 两汉时期的官德教育:两汉时期的官德教育在西周的基础上进行了更为深入系统的思想发展。
当时,宫廷出现了大量讲授和考试官德的机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科举制度。
3. 两宋时期的官德教育:在宋朝,官员们把“立德立言”看做促进社会安定的一种办法。
在宋朝,主要通过文言书写和文献采集相结合,通过文书档案等方式学习官德知识,旨在丰富官员的精神文化,陶冶情操。
4.明清时期的官德教育:明清两朝的官德教育依赖着“书声”的支撑,继续走向衰弱。
明清时期,官德教育看重的是官员们的纲目,强调官僚作风的良好,但总体上有一些偏差,很少重视实践性。
最后,官德教育实质上与当时社会现实背道而驰,只能为当时官僚制度提供一种形式的教育。
三、官德教育对外的贡献官德教育在历史上是指用来推动社会的良好发展,维护国家的安定和长远的繁荣发展的历史进程。
它在历史上一直是推动中国民族国家建设的重要治理手段,其影响力不仅在国家的社会治理范畴中表现出色,而且在周边国家以及在为今日世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最后,官德教育不仅可以促进政府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还可以帮助国家提高公民素质,为我们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国古代官德修养及其现代启示(上)
![中国古代官德修养及其现代启示(上)](https://img.taocdn.com/s3/m/f978ba4869eae009581bec81.png)
中国古代官德修养及其对当代的启示(上)第1部分:判断题(共10题,共25.0分; 默认单题0.0分)1、毛泽东对蒋介石贪腐形势总结:“内外人心陷溺,人欲横流,道德沦亡,是非倒置,一至于此!”0.0()(2.5分) 得分:A 正确B 错误正确答案:B0.02、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
(2.5分) 得分:A 正确B 错误正确答案:B3、公务员作风好坏直接影响到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评价和态度,直接影响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
()2.5(2.5分) 得分:A 正确B 错误正确答案:A2.54、许多领导干部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原因在于“德”出了问题。
()(2.5分) 得分:A 正确B 错误正确答0.05、古代清官胡质之子以“清廉而畏人知”著名。
(2.5分) 得分:A 正确B 错误正确答案:B6、美国在蒋介石战败后的“白皮书”中指出,蒋介石军队其实早已败了,主要败于战术上的思想不统0.0一。
()(2.5分) 得分:A 正确B 错误正确答案:B2.57、中国古代官德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规定和要求。
()(2.5分) 得分:A 正确B 错误正确答案:A2.58、“慎独”既是一种道德修养方法,更是一种极高的道德境界。
()(2.5分) 得分:A 正确B 错误正确答案:A9、“不患无位,患所以立”,意思是不在位时容易患病,在位时因工作辛苦容易患病。
(2.5分) 得分:A 正确B 错误正确答案:B2.510、反腐工作关键在行动,重点在落实。
(2.5分) 得分:A 正确B 错误正确答案:A第2部分:单选题(共10题,共25.0分; 默认单题0.0分)2.51、“德,国家之基也”,出自()。
(2.5分) 得分:A 《左传》B 《管子》C 《尚书》D 《中庸》正确答案:A2.5 2、下列选项中,()属于康熙大帝的德才观。
(2.5分) 得分:A 德者,才之帅者。
B 以德行为本,而文艺次之。
C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中国古代官德
![中国古代官德](https://img.taocdn.com/s3/m/6553287cf111f18582d05a30.png)
中国古代官德(上)刘余莉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博导一、为什么要重视官德建设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非常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国古代官德》,我们都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五千年的文化,五千年的方法,五千年的经验,五千年的智慧。
在官德建设上也是有很丰富的经验,特别重视对官员道德的建设。
那么为什么这么重视对官员道德的建设呢?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一)官德对社会国家的影响第一个方面就是官员道德对于整个社会国家的影响。
在《群书治要?崔寔政论》上面有一段话,这一段话给我们讲的是一个国家由兴盛转为衰落的原因,这一段话说得很精彩,我给大家念一下:“凡天下之所以不知者,常由人主承平日久,俗渐弊而不寤,政浸衰而不改,习乱安危,逸不自睹。
或荒耽嗜欲,不恤万机;或耳蔽箴诲,厌伪忽真;或犹豫歧路,莫适所从;或见信之佐,括囊守禄;或疏远之臣,言之贱废。
是以王刚纵奔弛于上,智士郁伊于下,悲夫!”这句话我们把它翻译成汉语就是说大凡国家得不到治理的原因,多是由于君主承继太平之时已久,风气日渐便坏也不觉察,政治日渐腐败也不变革,习惯于混乱安于现状,逸乐而看不到危机,有的荒淫奢侈不考虑国家大事,有的不听忠言劝告,不知虚伪,忽视真诚;有的在歧路徘徊,不知何去何从;有的是被信任的大臣为了保住禄位而不敢直言进谏;有的是被疏远的臣子因地位低微建言被弃不用,于是国法松驰于上,有识之士忧忡于下,真是可悲啊!这一段话实际上就是为我们总结了一个国家之所以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这个原因就是官吏的道德风气颓废,所以在唐朝有一个诗人叫做李商隐,他在总结历史经验的时候在他咏史的诗篇里头就说了这样一句话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他考察了这个国这个家族之所以兴盛发达的原因无一例外的都是勤俭持家,后来为什么就衰落了呢?究其原因无一例外的是因为过上了过分奢侈、浪费的生活所导致的。
那我们用这一个规律来看一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那么艰苦卓绝的情况下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装备精良的日本人、国民党,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那一批共产党人、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了艰苦奋斗的作风,所以他们深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获得了大众的支持,所以取得了天下。
古代官吏考课制度重视“官德”六项标准“廉善”为首
![古代官吏考课制度重视“官德”六项标准“廉善”为首](https://img.taocdn.com/s3/m/239570c7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99.png)
古代官吏考课制度重视“官德”六项标准“廉善”为首纵观中国古代历代王朝,始终把以德治官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治民先治吏成为共识。
中国古代思想家所阐述的“徒法不足以自行”,“明主治吏不治民”,“得人者昌,失人者亡”都说明官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
政风纯正、官吏清廉是历代帝王和黎民百姓所祈盼的,因为它关系着国家经济的繁荣和政治的稳定。
因此,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官吏的道德品质,要求官吏“清”、“慎”、“勤”,使对“官德”的考察在中国古代考课制度中占主要地位。
古代的考课制度,又称为考绩、考功,是按照一定标准,对在职官吏的官德、政绩和功过的考核并评定优劣等级的一种制度,是中国古代职官管理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国古代对职官的考课制度始创于西周,战国时期初具规模,历经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逐渐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职官考课制度。
《周礼》提到的“六计”,对中国古代官吏考课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一直被历代统治者沿袭承继,成为我国古代判断和考察官吏的一般标准。
《周礼》云:“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
一曰廉善(是指善于行事,能获得公众的好评);二曰廉能(是指能较好地贯彻落实各项政令);三曰廉敬(是指恪尽职守,尽职尽责);四曰廉正(是指品行端正,廉洁自律);五曰廉法(是指明法懂法,严格执法,模范守法);六曰廉辩(是指遇事头脑清晰,不疑惑)。
”指的是考课官吏的六项标准,“廉善”、“廉敬”、“廉正”是针对品德的考核,“廉能”、“廉法”、“廉辩”则是针对能力的考察。
而《周礼》“既断以六事,又以廉为本”,故“善”、“能”、“敬”、“正”、“法”、“辩”六项标准前均冠以“廉”,而又以“廉善”为首。
按《乡大夫》:“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
”当时三年对官吏进行一次考绩,考察他们的德行与能力。
“德行”在《周礼》中指的是“六德”(即知、仁、圣、义、中、和)与“六行”(即孝、友、睦、姻、任、恤)。
《周礼》“六廉”标准的部分内容在实行世卿世禄制的西周春秋就已出现。
中国古代官德修养及其现代启示(上)
![中国古代官德修养及其现代启示(上)](https://img.taocdn.com/s3/m/bc5a75760b1c59eef8c7b488.png)
第二讲中国古代官德修养及其现代启示(上)主讲人:王杰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这一讲的主题是中国古代官德修养及其现代启示,前一段时间国家公务员局颁发了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中组部也下发了关于干预德的考核意见。
把领导干部的德的问题放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我们知道领导干部应该具备各种各样的素养,比如说人文素养,科学素养。
那么其中最重要一个素养,最为国人所关注的就是官德方面的素养,因为官德的好坏关系着老百姓的福祉,所以中央领导同志这些年一再的强调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德的考核与德的修养问题,要把领导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
而在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就蕴含着丰富的官德方面的内容,所以这也是我们把官德和中国传统文化,还有当下的一些问题结合起来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从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中汲取为官理政的智慧和营养。
下面我分几个问题来谈中国古代的官德修养及其当代启示。
一、做官先做人做人德为先(一)人之为人的底线在于道德、良知、礼仪人之为人的底线在于道德、良知、礼仪,这个问题也就是什么是人的问题。
什么是人?人和禽兽的区别在哪里,中西文化对这个文化有不同的看法,西方文化说我们人是能够生产劳动工具,人有思维,有理性,人能够说话,这就是人。
那么这些答案对不对呢?都对,但是有缺陷,有片面性,我们中国的文化是从内在性上来看待人,也就是说人有道德,有良知,有礼仪,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人。
所以,荀子说,人之所以为人,并不在于人有两只脚而身上没有毛,而在于人有道德良知和礼仪。
他说禽兽也有父子,也有母子,也有雌雄之分,但是他有的只是一种本能,他可以父子共妻乱伦,但是人和动物不一样,人有贵贱,有远近,有高低,有上下,有亲疏之分,所以人比动物要贵,这是一个贵。
另外一个,《礼记》上说鹦鹉能够学人说话,但是鹦鹉它终究是飞禽,大猩猩能够学人说话,但是它终究是一个禽兽。
如果一个人没有道德、良知、礼仪,即使他能够说人话,也近于禽兽,这是中国文化对人的很重要的一个看法。
中国古代官德修养
![中国古代官德修养](https://img.taocdn.com/s3/m/6fa146e7ba0d4a7302763a5b.png)
三、中国古代加强官德的措施
(一)教育树德
1、以德修身
(1)道德修养的主体自觉性“为仁由己” (2)道德修养要固其根本,存心养性 (3)道德修养要深入反思,反省内求 (4)道德修养要洁身自好,慎独
(5)道德修养要注重践行:博学、力行
2、为官之道
(1)通过皇帝的诏令,进行训诫和提醒
(2)颁布种种“官箴”,告诫官员要廉洁自律 3、家训(耳提面命的教育)
(二)奖惩宏德
1、树立典范
( 1 )提拔重用那些勤勉为政而又政绩突出的官 员
(2)在他们死后给与政治荣誉而又施恩其家属 2、惩治不法
(三)制度辅德
1、选官重德
2、考绩与监察重德
四 古代官德教育对现代的启示
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 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 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 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要坚持凭实绩使 用干部,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 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让所有 优秀干部都能为党和人民贡献力量。 (一)加强官德教育 (二)选拔官员重视考察德性修养。加强民主推选。 (三)完善官德考核和监督制度。制定德的考核标 准。
(四)清廉俭朴(生活)
廉者,政之本也。清廉、节俭、戒贪三方面展开。 只有做到清廉才能守住本职,不为外物所诱。节 俭是清廉的生活基础,“欲教以廉、先使之俭”。 戒贪是清廉的必要保障,贪赃枉法是官吏的大耻。
(五)勤勉谨慎(敬业)
(六)修身正己(自觉)
“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而不从。”孔子说:“在上的人自身做事正 当,不用命令,人民自然会照样去做;如果自身 做事不正当。虽有命令,人民也是不肯服从的。”
廉不言贫,勤不言苦中国古代为官之德
![廉不言贫,勤不言苦中国古代为官之德](https://img.taocdn.com/s3/m/7105b861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7d.png)
78决策探索2020.5上在河南省内乡县城中心,有一座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级衙门,县衙中数十副楹联、匾额语言朴实地倡示了古人的“为政为官之念”。
其中东账房悬有一副楹联,上联是:廉不言贫,勤不言苦;下联为:尊其所闻,行其所知。
短短16个字,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官德思想和执政理念:人若为官,既要清正廉洁,从不言贫,做个“廉吏”;又要勤勉为民,从不言苦,当个“勤官”。
仰望中华民族的历史星空,仁人志士层出不穷,廉不言贫、勤不言苦的清官良吏群星璀璨。
近读《国语·晋语》,其中有个“叔向贺贫”的故事就很发人深思。
春秋时期,晋国有位名叫叔向的大夫,他以正直和才识见称于世。
有一天,叔向去见韩宣子,韩宣子正为自己贫困而忧愁,叔向反而祝贺他。
韩宣子说:“我韩起(韩宣子名)只有正卿的虚名,却没有正卿的财产,无法和卿大夫们交际往来,我正因此发愁,而你却祝贺我,这是什么缘故呢?”于是,叔向便向韩宣子列举了栾武子和郤昭子的例子,说道:“从前栾武子没有百顷的田产,家里置备不齐祭祀的礼器,可是他能弘扬美德,遵循法制,使名声传播到各诸侯国,诸侯亲近他,戎、狄也归附他,他依靠这点治理好了晋国,执行法令没有弊病,所以避免了灾难。
那位郤昭子,他的财富抵得上晋国王室的一半,他的家族在三军将帅中占了一半,依仗着他的财富和国君的荣宠,在晋国骄横跋扈。
可结果他自己被杀,他的宗族也在绛城被灭绝,没有谁来同情他们,就是因为没有德行啊。
如今你像栾武子那样清贫,我认为你就能建立栾武子那样的德业,所以向你道贺。
如果你不去忧虑自己不能立德,而只为财物不足而发愁,我恐怕吊唁还来不及,又有什么可以祝贺的呢?”韩宣子听了叔向的话,下拜说:“感谢您的教导。
”叔向的“人应忧德之不建,不应忧货之不足”,反映了一位贤者的智慧,他的“可贺”与“可忧”,确如孔子所说的,具有古人耿直的遗风。
其实,人生在世,应该持守一颗“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平常心,思想上的安贫固穷,德行上的清正如水,操守上的知止有定,任何时候都不能更易。
古代“官德”的古为今用
![古代“官德”的古为今用](https://img.taocdn.com/s3/m/7caf8147336c1eb91a375de4.png)
古代“官德”的古为今用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更好的适应领导对我们工作的新期待新要求,同时为了提升公务员队伍职业道德水平,大家认真学习了《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
《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除了公务员的责任、义务和纪律,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等,还包括了中国古代如何加强‚官德‛修养的内容。
所谓官德,也就是从政道德,是为官当政者从政德行的综合反映,包括思想政治和品德作风等方面的素养。
官德思想在中国历史悠久,其渊源可以上溯到尧禹时期。
西周统治者就提出‚以德配天‛、‚明德慎刑‛思想,而孔子则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形成了系统的儒家‚德治‛理论体系,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极力提倡‚为政以德‛与‚为官以德‛的德治学说。
在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中加入古代‚官德‛修养内容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领导干部是党的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官德‛的好坏直接关乎社会民风。
反观近年来被媒体曝光的官员违法案件,如‚西安宝马彩票案‛、云南‚躲猫猫‛案、洛阳地窖囚禁6女案等,这些违法行径背后透露出的‚官德‛缺失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效应。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重视礼仪道德的民族,很早就确立了修身、正己、立德为人之大本的思想。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就一直流淌着道德与良知的血液,修身正己立德正是中国人为人处事为官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治国先治吏,治世先治官。
历朝盛世、治世,无不是靠一批批清正廉洁的官员来支持的,唐有狄仁杰以民为忧、体恤百姓,宋有包拯铁面无私、不避权贵、执法如山,明有海瑞严于执法、除暴安良;因此古代社会把官员修身立德至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古代官德修养包含很多内容,有许多在今天看来值得称道的地方,其中有三字很值得借鉴:一是慎,这是对自身所作所为的一种敬畏,古代官德里包括慎欲、慎权、慎嗜好、慎言行、慎始终。
从传统官德中汲取为官从政智慧
![从传统官德中汲取为官从政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c4e31cb7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37.png)
从传统官德中汲取为官从政智慧中国传统官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官员履行职责、管理国家的特有理念和行为准则。
官德以忠诚、廉洁、公正、勤勉、谦虚等为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古代官员为政的准则和规范。
在当今社会,尽管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但是传统官德中的智慧依然对我们为官从政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分析传统官德中的智慧,并对如何在今天的为政之道中运用这些传统智慧进行深入讨论。
从忠诚和诚信方面来说,中国古代官德教诲官员要忠于国家,诚信待人。
忠诚是为政之本,只有忠诚于国家和人民,才能真正做到以民为天,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
在今天的为官从政中,也同样需要保持忠诚和诚信,不能为个人私利而忘记了初心,忘记了对人民的责任。
只有心怀忠诚和诚信,才能获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才能做好为政之道。
廉洁与公正也是中国古代官德中的重要智慧。
廉洁是指官员清正廉明,不为私利而贪污受贿。
公正是指官员公正司法、公平行政,不偏不倚,不搞特权。
在今天的为官从政中,也同样需要保持廉洁和公正,不能因为权力而滥用职权,不能因为私利而贪腐腐败。
只有做到廉洁与公正,才能让人民信服,才能让社会安定,才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勤勉与尽职也是中国古代官德中的智慧之一。
勤勉是指官员要努力工作,尽职尽责,用心为民。
在今天的为官从政中,也需要保持勤勉与尽职,不能因为职权而懈怠,不能因为福利而松懈。
只有勤勉与尽职,才能将工作做到最好,才能让人民得到实在的利益,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谦虚与务实也是中国古代官德中的智慧之一。
谦虚是指官员要虚怀若谷,不骄不躁,不自以为是。
务实是指官员要实事求是,不空谈理论,不做无用功。
在今天的为官从政中,也需要保持谦虚与务实,不自满不自负,不浮夸不浮夸,不虚名不虚名,不空谈空谈,不做无用功。
只有谦虚与务实,才能使我们更加接地气,更加接地气,更容易与人民沟通,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传统官德中的智慧是宝贵的财富,对于今天的为官从政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从传统官德中汲取为官从政智慧
![从传统官德中汲取为官从政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e56277e5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c3.png)
从传统官德中汲取为官从政智慧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优秀的官员和政治家,他们在为民众谋福利、维护社会秩序、推动国家发展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们的成功经验和智慧,可以为现代官员和政治家所借鉴。
传统官德是指在唐代儒学家孔颖达等人奉行的官德思想中涵盖的官员品质、道德规范。
这些规范包括诚实、勤政、勇气、谦逊、忠诚、公正等。
下面将从这些品质入手,探讨如何从传统官德中汲取为官从政智慧。
诚实是官德中最基本的品质之一。
诚实表现为官员不会说谎、不会骗人,懂得坦白面对问题和错误,并有勇气承担责任。
官员应该遵循这一品质,坚持真实反馈信息、坦诚耿直,不隐瞒真相,更不会篡改数据。
这样才能建立信任,获取民众支持,避免丑闻和贪污等问题。
勤政是官德中的重要品质,勤政要求官员尽快、尽力、尽责地处理公共事务,不断反思和改进。
勤政代表了官员的努力精神和忠诚精神。
官员应该以身作则,尽责遵守职责,不抱怨、不推卸责任。
勤政不仅需要对自己的事业负责,更需要对公共事务和全民负责。
勇气也是官德中的核心品质,它代表了官员的决断力和勇气。
官员应该勇于为民众维权,保护基本人权,保护国家的繁荣与稳定,保持公共利益的公正。
勇气、果敢、勇往直前是官员灵魂中的重要元素。
谦逊是官德中的重要品质。
官员不应该自我陶醉,应该脚踏实地,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获得经验,不停地改进和提高自己。
谦逊的官员是自卑的,如果他们在自己一项任务中失手,他们会尽快汲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并重新制定下一步发展计划和目标。
忠诚和公正是官德中的最高品质,它代表了超越自我,服务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精神。
忠诚培养官员绝不受贪污、欺骗、特殊利益集团等错误的影响,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
公正代表了官员行事公开公正,聚集力量,维护社会的稳定,保护权利、财产和保护公众利益。
总的来说,官德中的品质和规范有助于官员更好地从事公共服务和领导工作。
它们是传统的知识,最好保持它们并应用它们以创造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从传统官德中汲取为官从政智慧
![从传统官德中汲取为官从政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5f2fb04e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c5.png)
从传统官德中汲取为官从政智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官德是指官员必须具备的品行和道德修养,是指导官员从政的智慧之一。
从传统官德中汲取智慧,对于现代官员来说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从传统官德中汲取为官从政智慧的一些方面:诚信是官德之本。
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强调诚信的重要性。
作为官员,必须保持诚实、正直、守信的品德。
诚信是建立官员与人民之间的信任的基石,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推动发展的重要条件。
只有官员具备了诚信之德,才能立足于社会之中,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从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廉洁是官德之要。
传统中国智慧认为官员必须廉洁自守,不能贪污受贿,不能利用职权谋私利。
廉洁是保持政府的清明和公正的重要保障,也是树立官员权威和形象的核心。
廉洁从政,官员才能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推动社会风气的正化。
谦虚谨慎是官德之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官员被要求谦虚、谨慎,在权力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
谦虚能够使官员心怀谦逊,不骄不躁,与人民一起沟通交流,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谨慎能够使官员审慎行事,不轻易下决策,避免盲目、冲动的行为。
谦虚谨慎的官员更能够保持清醒和理性,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第四,忍耐是官德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常强调忍耐的重要性。
官员在为政服务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忍耐能够让官员保持冷静,面对困难时保持坚持不懈的信念和毅力。
忍耐还能够帮助官员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平和地处理出现的矛盾和冲突。
只有官员具备了忍耐之德,才能够抵御外界的压力和干扰,完成自己的工作使命。
第五,奉公守法是官德之本。
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强调法治的重要性。
作为官员,必须按照法律和纪律办事,不能滥用权力、违法乱纪。
奉公守法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安定的前提,也是树立官员威信和权威的基础。
只有官员既重视法律也确保自己遵守法律,才能够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和声誉。
传统官德中蕴含的智慧在现代也具有重要意义。
诚信、廉洁、谦虚谨慎、忍耐和奉公守法等品德将成为现代官员应当具备的素质,帮助他们更好地为公众利益服务,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官德(上)刘余莉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博导一、为什么要重视官德建设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非常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国古代官德》,我们都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五千年的文化,五千年的方法,五千年的经验,五千年的智慧。
在官德建设上也是有很丰富的经验,特别重视对官员道德的建设。
那么为什么这么重视对官员道德的建设呢?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一)官德对社会国家的影响第一个方面就是官员道德对于整个社会国家的影响。
在《群书治要?崔寔政论》上面有一段话,这一段话给我们讲的是一个国家由兴盛转为衰落的原因,这一段话说得很精彩,我给大家念一下:“凡天下之所以不知者,常由人主承平日久,俗渐弊而不寤,政浸衰而不改,习乱安危,逸不自睹。
或荒耽嗜欲,不恤万机;或耳蔽箴诲,厌伪忽真;或犹豫歧路,莫适所从;或见信之佐,括囊守禄;或疏远之臣,言之贱废。
是以王刚纵奔弛于上,智士郁伊于下,悲夫!”这句话我们把它翻译成汉语就是说大凡国家得不到治理的原因,多是由于君主承继太平之时已久,风气日渐便坏也不觉察,政治日渐腐败也不变革,习惯于混乱安于现状,逸乐而看不到危机,有的荒淫奢侈不考虑国家大事,有的不听忠言劝告,不知虚伪,忽视真诚;有的在歧路徘徊,不知何去何从;有的是被信任的大臣为了保住禄位而不敢直言进谏;有的是被疏远的臣子因地位低微建言被弃不用,于是国法松驰于上,有识之士忧忡于下,真是可悲啊!这一段话实际上就是为我们总结了一个国家之所以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这个原因就是官吏的道德风气颓废,所以在唐朝有一个诗人叫做李商隐,他在总结历史经验的时候在他咏史的诗篇里头就说了这样一句话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他考察了这个国这个家族之所以兴盛发达的原因无一例外的都是勤俭持家,后来为什么就衰落了呢?究其原因无一例外的是因为过上了过分奢侈、浪费的生活所导致的。
那我们用这一个规律来看一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那么艰苦卓绝的情况下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装备精良的日本人、国民党,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那一批共产党人、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了艰苦奋斗的作风,所以他们深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获得了大众的支持,所以取得了天下。
所以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一个普遍的规律。
(二)官德对社会风气的影响那么我们再看一看官吏道德对于整个社会风气又有甚么影响呢?同样是在《群书治要?礼记》这本书中也有这样一句话,他说“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而从其所行。
上好是物,下必有甚矣。
故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
”这句话比较容易理解,就是说下级侍奉上级不光要看这个上级领导怎么说,而要看他怎么做,如果上级领导喜欢某一个东西,那么他的下级一定有人比他更加的喜好,所以上级喜好的所厌恶的东西不能够不谨慎。
为什么呢?因为他是人民的表率。
那么这也就是告诉我们上行则下效,那么在说文解字上把这个教,下了一个定义,什么样是有效的教育呢?上所施,下所效。
这个上在国家就是指官员领导,在家里就是指家长,在学校就是指老师,也就是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是跟着怎么效仿,这就是良好的有效的道德教育了。
所以孔老夫人特别强调了领导者对整个社会风气的巨大影响。
在《论语》上孔子就说过这样一句话“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个君子就是指在位的领导者他的德行就像风一样,而一般百姓的德行就像草一样,这个风向哪边吹,这个草必然会向哪边倒。
实践也证明,“上行则下效:大臣不廉,小臣必污;小臣不廉,风俗必败。
”那么从这里也告诉我们官员的道德对于整个社会道德风气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官德对官员本身的意义那么官员修身有良好的德行对于官员本身又有甚么意义呢?在《大学》上有一句这样的教诲,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说财富不重要,德行很重要。
如果是这样的话,很多人都不敢去学习传统文化了。
这句话实际上是告诉我们如何保持长久的富贵,这个德行是财富、身份、地位、民生的根本,而这个财富、身份、民生是德行的枝叶、花果、外在的表现而已。
那我们学习植物的人都知道,这个植物的枝叶花果能够延伸到哪里,它下边的根必须能延伸到哪里。
所以中国人有一句话叫厚德载物,也就是说你外在的身份地位、民生是靠你身后的德行来承载的,如果你没有身后的德行,虽然获得了好的身份,好的地位,好的财富,但是不能够维持良久,那也不过是昙花一现。
我们看现实生活中是不是有这样的例子呢,比如说有的领导做科长的时候能够做得很好,做到了处长也能够做得不错,甚至做到了局长也能够做到还可以,但是一旦把他提到了部长、省长的时候,他就犯了错误,出了问题,甚至锒铛入狱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你的位置越高,你的财富越多,越需有深厚的德行来承载,结果你的位置提升了,但是德行没有相应的提升,结果怎么样呢?承载不了外在的身份地位和民生了。
那么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会知道个人的修身对于自己保持长久的富贵至关重要。
在《中庸》上面孔老夫子在称赞舜王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这句话是孔子称赞舜的时候所说的。
我们都知道舜是被列为二十四孝之首,因为他的父亲还有一个弟弟是三番五次的要置他于死地,但是舜并没有怀恨在心,想着去打击报复,反而总是去反省自己做得不好,即使他得到了天子之位,还是以不能得父母的欢心为忧,经常到田野上去嚎泣。
那么后来,他的德行感化了尧帝把王位让给他,感化了天下的百姓,最终也感化了他的父母。
所以孔子说真正有德行的人应该是福禄寿名都是齐全的,所以我们明白了这一点的话,我们就知道要想保持长久的富贵使家道不衰能够延续三代以上必须首先有德行。
那么没有德行的结果是什么呢?在《群书治要?尚书》上有这样一句话,“内作色荒,外作禽荒。
甘酒嗜音,峻宇雕墙。
有一于此,未或弗亡。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在内兴起了迷恋女色之风,在外沉迷于打猎,纵情于饮酒享乐而没有节制,沉迷于歌舞也是不知道节制,建筑很高达的房屋,而且这个墙上都雕刻着彩色的图案,如果以上所说的这些有一项,那就没有不灭亡的。
这个就是告诉我们成由勤俭败由奢,不仅仅适合一个国家,适合一个家族,对于一个人而言也同样适用。
所以官员道德修养不仅对国家、社会的风气有影响,对于自己能够维持一个良好的家道家风也是有重要的影响。
二、古人的官德修养之道我们认识到了官员道德的重要意义,我们就看一看中国古人是怎么样来进行道德修养的。
我们从四个方面来讲一讲古代的官德。
第一就是修身,第二就是爱民,第三就是纳谏,第四尊贤。
(一)修身一、首先我们看一看修身。
我们从哪几个方面来修养自己的身心呢?我们把它概括为三个方面,当然中国古人讲官员修身有很多方面,我们把主要的方面概括为三个。
第一个就是戒贪。
在《贞观政要》上面有这样一句话,它说“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就是当君主的如果太贪心一定会丧国,如果当臣子的有贪心一定会让自己亡身,这就是一言道破了贪心对自己对国家的影响。
但是我们现在看到很多的官员不是贪财就是贪色,不是贪名就是贪利,总之就有一个东西过分的贪琢。
如果我们很贪财的话,我们一定要记住在《大学》上有一句重要的教诲,这句教诲很重要,很多人就是因为没有学习这一句话结果很多人本来可以平步青云,一帆风顺,但是却锒铛入狱了,这句话就是“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你的财货是以不正当的方式,不道义的方式聚敛而来的,悖而入,不用着急,一定会以不好的方式给败散掉。
这一句话出现在经典之中,那也是古圣先贤总结经验教训得出的一个普遍的规律。
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相信这一点,古人也可能预料到后人对这会有怀疑,所以他就把那个不好的败散钱财的方式给我们概括为五个方面。
他们说这个财富为五家所共有,并不是赚到手就是你的了。
这五家首先就是官府。
比如说我们的这个钱是贪污受贿、违法乱纪、坑蒙拐骗赚得的,最后东窗事发,自己锒铛入狱,所有的家产被没收,被充公,虽然赚到你手了,但是还没有等你享受又昙花一现给你收回去了,最后还落得一个锒铛入狱的结果,得不偿失。
第二就是水灾。
也就是说这个不义之财也会被大水给剽夺走。
在前不够在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案例说有一个地方的官员贪污了很多钱,但是又不好把它存在银行里,怎么办呢?他就想了一个办法买了一个别墅,找了很多的破纸箱,藏在了别墅之中,他以为这样一做,就万无一失了。
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房子发水,最后把这个钱都冲了出来,一调查呢,说不清来历了。
最后,他贪污受贿、违法乱纪的情形就暴光了。
那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案例,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看古人的总结,我们不得不对它佩服得五体投地。
第三就是火灾。
也就是说大火也会把不义之财给焚烧掉。
第四是盗贼。
中国有一句话说盗亦有道,也就是说这个盗贼也有他的道义,如果这个盗贼不讲他的道义的话,也成不了大盗。
比如说在《庄子》上有一个大盗叫跖,这个盗跖在分享自己成为大盗的经验的时候说这个大盗也要讲仁义礼智信,比如说我们能够看到这个房子里有没有财物,我们进去之后不会扑空,这就是智的表现。
那么进去偷盗的时候首领要冲在前面,出来的时候他要最后出来,这也是勇的表现。
在分配赃物的时候要按照每一个人付出多少平均分配,这也是一个义的表现。
那么他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你做盗贼不讲道义,那也不能成为大盗,更何况是我们做领导做企业的呢?而盗贼有一个重要的道义,那就是专门劫富济贫。
也就是说这个盗贼看到你的这个钱来历不明,拿着这个钱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也没有去资助慈善、照顾贫苦,相反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盗贼看了都过意不去。
这个盗贼也专门偷盗敲诈勒索为富不仁的人。
第五点是防不胜防,就是不肖的子孙就是败家子也会把你的不义之财给败散掉。
这一点很多人去注意观察更容易观察得出来,不过现在的人都没有学习传统文化,说起很多的贪官贪了很多的钱,把儿女都送到国外去求学,说起来就很羡慕。
其实我们再深入去看的时候,我们就生不起羡慕之心了,比如说这个孩子到国外去求学根本不是靠自己勤奋学习获得奖学金到国外去学习的,都是拿着父母贪污的钱去交那个高额的学费。
我们都知道国外的学费很昂贵,是我们国内学费的几十倍上百倍都不止,那么这些孩子如果真的拿着父母给的钱去刻苦求学也就罢了,这些孩子拿着父母给的钱去干什么了呢?当我到英国读书的时候,我突然看到了事实的真相,就是这些贪官污吏的孩子拿着父母给的钱根本就没有去注册交学费,拿着父母给的钱去卡西欧就是赌博的场所一掷千金,还有去声乐的场所把这些钱给消耗掉了。
所以我们看得深远一点我们才发现你看哪一个贪官污吏的孩子是非常贤达的、有出息的呢?结果我们现在的人看不到这么久远,看到很多贪官赚了很多的钱,过着奢侈的生活,说起来还特别的羡慕。
比如说我有一个朋友在土地局工作,他说起他们土地局的局长就是非常的羡慕。
他说我们这个土地局的局长虽然只是一个偏僻的小小市的土地局的局长,但是他们家的别墅有好几栋,全部都是开发商送给他的,豪华的轿车有好几辆,结果把女儿送到澳大利亚去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