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法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篇5走近法律教学设计

篇5走近法律教学设计

篇5走近法律教学设计
本课以中国频发的地震灾害为背景和线索,围绕这一背景下的一系列社会现象引发学生思考,立足这一背景下的社会观点激发讨论,整堂课既有现实性、又具连贯性,将抽象的法律概念和相对枯燥的法律知识蕴含于生动丰富的社会情境中,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依托情境设计的问题有层次、有梯度,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得到了非常好的训练。

学生在情境问题中充分进行观点交锋和观点澄清,通过现实情境中法律与道德、纪律适用性的对比,自主生成结论,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提升,从法理上进一步深入理解法律存在的意义、法律的特征和法律所倡导的价值,做到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对法律产生发自内心的认同、尊重与敬畏。

目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有限,在日常生活中学法、用法的经历相对较少。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借助教育契机,引导学生将本课学到的理论和经验运用于日常生活实践中,真正做到知法、守法、护法、用法。

走近法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走近法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第一框走近法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能力目标1.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2.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教学重点我们身边的规则、法律具有保护作用。

●教学难点法律与道德、纪律有何不同。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我们先来看小故事《弥勒规则》。

(多媒体显示)[师]看过这个小故事,大家有什么想法?弥勒规则天上一日,地上一年。

凡间经济的高速发展刺激了平衡的天庭经济,同时也急红了玉皇大帝的眼,为了拉近两地间的差距,玉皇御笔一挥,一批天营企业陆续成立。

众仙都已入位,唯有天庭运输公司还缺经理一职,对于天庭的支柱产业,玉皇也是不敢大意。

最后,他决定派刚正不阿的李靖与人缘最好的弥勒扮成凡人下界取经。

三天后,两人学成归来。

玉皇向来尊重李靖,便令他先掌舵,弥勒作为后补,随时任用。

李靖就职后,在经理室挂上了“规则就是力量”的警示牌,这是他从凡间学来的。

一月后,公司产值略有增加,但却有无数的匿名信飞到了玉皇手中。

原来李靖刚正不阿,用严格的规则管制众人,弄得众仙怨声载道。

迫于压力,玉皇不得不用弥勒代替李靖。

李靖愤愤不平,挂印而去。

几天后,在众仙的欢呼声中,弥勒走马上任。

在众人的簇拥下,弥勒来到经理室,望见“规则就是力量”几个大字,微微一笑,回顾众人说:“此愚人之论也!我在凡间学习时,看到有个经理不守规则,纵容员工,员工们也知恩图报,干群关系好得不得了。

依我看,人心为先,规则为末!”“是,是……”众仙连忙附和。

弥勒上任后,立刻把“规则”二字改为“宽容”,用它作为自己处事的警示铭。

一个月下来,公司产值大增,上万封感谢信送到了玉皇手中,玉皇深感欣慰。

半年过去了,运输公司大幅亏损,但玉皇手中的感谢信还是有增无减。

思想品德《走近法律》教案

思想品德《走近法律》教案

思想品德《走近法律》教案思想品德《走近法律》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思想品德《走近法律》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思想品德《走近法律》教案篇1一、学情分析初中学生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已经接触到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规则包括法律,但也有不少学生认为,在学校里遵守校纪、校规,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因为教师、家长、学校要他遵守所以才遵守,没有真正意识到规则能够帮助人们开展正常的生活。

因此必须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身边的一些规则,体会到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没有人可以例外,并进而了解法律也是一种特殊的规则,从而树立起最基本的法律意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2)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公民。

三、教学难点法律的三大特征四、教学重点规则的分类、法律的作用五、教学方式制作多媒体课件用于教学;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举例,用具体、生动的事例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尊重规则,尊重法律。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请大家阅读一则案例。

有一位父亲因为离婚把怨气发泄在了儿子身上,他经常打骂儿子,有时还不让孩子上学,可他却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

还理直气壮地说:“孩子是我的,我有权这样做。

”教师:你是否赞同这位父亲的说法?为什么?学生1:不赞同,因为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学生2:不赞同,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家庭保护规定: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

教案:让我们走近法律

教案:让我们走近法律

教案:让我们走近法律
教案:让我们走近法律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一些法律知识,懂得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行为是可以做的,哪些行为是不容许的,使我们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法律教案。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的法律条文,如:《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
教学过程:
一.以问激情,导入新课提问:如果学校没有纪律将会怎样?国家没有法律,又将怎么样?“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国家一定要有法律和缓慢行走,才能使社会拎井然,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社会主义建设得到顺利进行,教案《法律教案》。

二.学习课文,明白道理什么是法律?小学生为什么要学法守法呢?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然后进行思考,逐层领悟道理。

1.法律是国家立法机关依照法律程序制定的行为规则,每个公民都必须遵守。

2.一切违法犯罪行为,都要受到国家法律的惩处。

3.小学生要从小学法,做守法的.好少年。

A.从小学法守法,能使自己健康地成长,不干违法犯罪的事。

B.从小学法懂法,可以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C.从小学法护法,能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三.练习巩固,指导行为
1.完成填空,巩固法律知识
2.思考辨析,明白正确的行为方式。

3.有关资料介绍:违法和犯罪要受到处罚。

四.联系生活实践,说说怎样做到守法。

《走近法律》参赛教案

《走近法律》参赛教案

学科:思想品德课题:七年级下《感受法律的尊严》的第一节《走近法律》教材分析:本节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感受法律的尊严》的第一节《走近法律》。

本课是学生学习法律的基础,由什么是规矩引出规则,进而导入到什么是法律以及法律的作用。

深入浅出,层层递进。

教材源于生活,深入于生活。

使学生在感知中理解、感受法律。

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提高分析问题和辨析是非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法、分析法等理解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通过活动的串联将生活中的规则具体化、形象化,突出体现自身的感受;学习过程,通过游戏、案例分析、合作探究、设置情景和自我观察,发现问题并从中思考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规则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寻找规则、认识规则、感悟规则的基础上,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教学重点:规则的分类、法律的作用教学难点:法律的三大特征教学方法:通过对比法、分析法等理解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通过活动的串联将生活中的规则具体化、形象化,突出体现自身的感受;学习过程,通过游戏、案例分析、合作探究、设置情景和自我观察,发现问题并从中思考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规则的原因。

教学和信息整合:多媒体课件教学准备: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的《走近法律》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在中小学教程网找到《走近法律》的相关资料,课堂上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感知教学内容,通过活动使学生直接感受。

用百度图片网上搜索下载《走近法律》的示图,做成PPT课堂给同学们演示,给学生视觉上的直观感受。

教具准备:跳绳2条、幸运星120颗、黑板擦。

教学过程导言:有一个父亲,因为离婚而把怨气发泄到儿子身上,动不动就打骂孩子,有时还不让孩子去学校学习。

记者采访他时,他竟然理直气壮地说:“孩子是我的,我有权这样做。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走近《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走近《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走近《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引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是我国为保障未成年人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而制定的基本法律。

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正确了解和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内容和意义,同时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感。

本文将从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学校安全教育和网络安全教育三个方面,针对小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教案设计。

一、未成年人权益保护1. 活动目的:通过参观亲子法庭了解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核心内容,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感。

2. 活动内容:a. 组织学生参观亲子法庭,观摩未成年人审判过程。

b. 分析未成年人保护法涉及的未成年人权益,如生活权、教育权、健康权等。

c.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未成年人保护法对于他们的重要意义。

d. 设计辩论赛,让学生以辩论的方式表达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理解和看法。

3. 教学目标:a. 了解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b. 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c. 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辩论能力。

d. 强化学生的责任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学校安全教育1. 活动目的:通过模拟学校的安全演练,提高学生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2. 活动内容:a. 安排学生进行火灾逃生演习,包括安全通道、疏散途径和集合点等。

b. 进行地震避险演练,学生学习正确的躲避方法和自救技巧。

c. 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巡逻活动,加强安全意识。

d. 举办安全知识竞赛,让学生通过竞赛的方式巩固学到的安全知识。

3. 教学目标:a. 学习常见灾害事故的应急逃生知识。

b. 学习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

c.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领导能力。

d. 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

三、网络安全教育1. 活动目的:通过讨论网络安全话题,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防范网络风险,提高网络安全意识。

2. 活动内容:a. 组织学生参观网络安全展览,了解网络安全知识。

b. 进行网络安全知识讲座,介绍网络诈骗、网络游戏沉迷等风险和防范方法。

《走近法律》教学设计

《走近法律》教学设计

《走近法律》教学设计《走近法律》教学设计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走近法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走近法律》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框内容主要讲了我们身边种种规则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其中突显法律在生活中的规范、保护作用。

本单元为起始课是后面所学法律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正处在青春期的学生,自我意识增强,开始有主见,但往往过激、偏面,缺乏对“规矩”、“法律”准确的心理定位。

往往只看到其约束自己的一面,而较少认识“规矩”、“法律”对社会生活秩序正常运行的必要性,从而对其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反感,抵触心态,不能自觉遵规守法,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

【设计理念】以宏扬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以激发学生法制观念为目的,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主动式地学习。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自身感悟,内化学生心理品质,强化学生法制观念,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

2、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体验、思考并内化为个人的品质。

【教学重点】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教学难点】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对法律规范、保护作用的理解。

活动内容设计意图活动一:小故事:撑杆、《十字路口》漫画的启示板书:社会需要社会规则用故事和漫画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走入课题。

活动二:集思广益:道德、纪律、法律规则大比拼板书:法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

法律的三个显著特征。

老师带着学生共同完成任务,让学生初步了解知识。

活动三:案例分析分析:法律的作用学以致用,巩固知识活动四:知识总结总结归纳,知识升华【教学反思】本节课所授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课《感受法律尊严》的第一框《走近法律》,我主要从身边的规则入手,让学生能正确区分道德、规章、纪律和法律的区别,体会法律的特征及法律的规范作用和保护作用。

思想品德《走近法律》教案

思想品德《走近法律》教案

思想品德《走近法律》教案一、学情分析初中学生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已经接触到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规则包括法律,但也有不少学生认为,在学校里遵守校纪、校规,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因为教师、家长、学校要他遵守所以才遵守,没有真正意识到规则能够帮助人们开展正常的生活。

因此必须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身边的一些规则,体会到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没有人可以例外,并进而了解法律也是一种分外的规则,从而树立起最基本的法律意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一种分外的行为规范。

(2)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尊崇规则、尊崇法律的观念;感受法律的威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公民。

三、教学难点法律的三大特征四、教学重点规则的分类、法律的作用五、教学方式制作多媒体课件用于教学;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举例,用详尽、生动的事例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尊崇规则,尊崇法律。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请大家阅读一则案例。

有一位父亲因为离婚把怨气发泄在了儿子身上,他经常打骂儿子,有时还不让孩子上学,可他却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

还理直气壮地说:“孩子是我的,我有权这样做。

”教师:你是否赞同这位父亲的说法?为什么?学生1:不赞同,因为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学生2:不赞同,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家庭保护规定: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

学生3:不赞同,因为这位父亲不懂得:未成年人有依法受教育权利,父母不得虐待未成年人,否则要受到法律相应的制裁。

他这一说法体现了不懂法、不知法。

教师:是啊,在现实学生活中,一些人对法律的无知和法律观念的稀薄,导致了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走近法律教案

走近法律教案

走近法律教案
以下是为您推荐的走近法律教案,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走近法律教案
一、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已经接触到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规则包括法律,但也有不少学生认为,在学校里遵守校纪、校规,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因为教师、家长、学校要他遵守所以才遵守,没有真正意识到规则能够帮助人们开展正常的生活。

因此必须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身边的一些规则,体会到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没有人可以例外,并进而了解法律也是一种特殊的规则,从而树立起最基本的法律意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2)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感受法律的尊。

《走近法律》教案1

《走近法律》教案1

《走近法律》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公民。

二、教学难点:法律的三大特征
三、教学重点:规则的分类、法律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运用启发式讨论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出示教学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导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新学
1、活动一:趣闻、漫画话规则。

出示趣闻、漫画,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社会生活也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2、活动二:齐心协力找规则。

学生分组齐心协力,共同寻找生活中的规则。

3、活动三:分门别类比规则。

学生分析比较道德、纪律、法律三种规则的异同,得出法律的特征。

4、活动四:看“小郑”谈法律。

学生阅读教材第88页,小郑的案例,并思考问题,师生共同分析得出法律的规范作用。

5、活动五:看材料分析讨论得结论。

学生看教材第89页中的图画,思考、讨论问题,得出法律的保护作用。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走近法律 教案

走近法律 教案

走近法律教案教案标题:走近法律教案目标:1. 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 掌握法律的来源和层级;3. 理解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4.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教案内容:一、引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源,展示一些与法律相关的场景,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提问:“你认为法律是什么?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二、概念解释(10分钟)1. 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法律的定义和作用,例如: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强制执行的规则,它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2. 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例如:法律保护我们的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公平。

三、法律的来源和层级(15分钟)1. 解释法律的来源,包括宪法、法律法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

2. 分析法律的层级关系,例如:宪法是最高法律,其他法律都必须遵守宪法的规定。

四、案例分析(20分钟)1. 选择一些简单易懂的案例,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经验,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违法行为和合法行为。

2. 引导学生思考案例中的法律依据和相应的法律责任。

五、法律意识教育(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法律意识,例如:遵守交通规则、尊重他人的权益等。

2. 告诉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以及遵纪守法的好处和意义。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提出一些拓展问题,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研究法律相关的话题。

教案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案例分析环节的积极参与程度。

2.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课堂小测或问答形式,检查学生对法律概念和层级的理解程度。

3. 学生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以及日常生活中是否遵守法律规定,是否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

教案扩展:1. 组织学生参观法庭或法律机构,深入了解法律实践。

2. 邀请法律专业人士进行讲座或座谈,分享法律知识和经验。

3. 设计法律案例分析的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近法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规则、敬畏法律的观念;认同法律的重要作用,体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遵守规则、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提升辩证思维能力,初步形成通过比较厘清概念的能力。

3.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知道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的特征。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体会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知道法律的特征。

2.难点: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三、教学策略“规则”存在于学生生活的方法面面。

但是,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听从和接受家长、老师关于遵守规则的要求,没有形成遵守规则的观念和主动性。

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规则,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停留于抽象的直观感受层面,对法律的特征和法律所倡导的价值缺乏清晰地认识和理性的思考。

此外,学生多从个人角度看待法律的作用,缺乏审视法律的社会视角。

因此,课堂教学依托社会情景,从现存的社会现象中引发问题和思考,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日常生活经验感知规则对个人自由和社会秩序的保障作用。

再由规则引出法律,通过案例分析和观点争鸣,引发学生思考,通过概念对比,厘清和理解法律的特征,体会法律倡导的平等价值,感受法律的重要作用,初步形成尊重法律、敬畏法律的观念。

四、教学过程【教学线索一】出示PPT材料,导入新课。

教师: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仅是地震这一自然灾害,近两年内就频频出现,这些灾难离我们并不遥远。

今天,我们再回过头去看那些突如其来的灾难,除了为那些生命的陨落感叹,为地震中的感人故事垂泪,为生者祈福,我们也应以理性的眼光去回顾地震中的那些人那些事。

今天,我们就聚焦地震中的这样一个群体──灾区记者。

不同的国籍,不同的肤色,他们出现在灾难救助的第一线,出现在伤者家属的身边,出现在灾后的废墟上,为我们带来了生动的照片,及时的消息。

以四川雅安地震为例,国内外媒介纷纷进入灾区,记者的采访自由得到充分的实现。

政府、军方、包括受灾民众都对记者采访大开方便之门。

但是,这样一个群体在救灾现场的出现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当紧急救援队火急火燎进入灾区赶去救援,却被一些记者要求停下来摆好姿势拍合影;当医生正准备给伤员动手术,记者却在没有消毒的情况下进入灾区临时医院,导致医疗设备被污染;个别没有通行证的记者试图突破抗震救灾指挥部划定的警戒线,进入灾后被封闭的地区,拍摄更加生动的照片;个别记者在直升机匆忙运送物资去灾区期间,试图采取各种方法搭载直升机同往。

依据材料思考以下问题:1.你赞同这些记者的行为吗,为什么?2.如果禁止记者行使进入灾区采访的自由,可以吗?3.如何既保障记者的采访自由,又不妨碍救援秩序?(学生:思考、举手并回答问题)教师总结:个人在行使自由的时候,有可能会损害到他人的自由,甚至是他人的生命,也可能会妨碍公共秩序。

记者的采访自由应当受到保护,但是,记者在行使采访自由的同时要意识到自己担负的公共服务责任、对于他人生命的责任、对社会秩序的责任,制定规则、遵守规则可以既保障自由,又维持秩序。

今天,我们就从身边的规则说起。

出示本课第一环节:我们身边的规则。

(设计意图:从社会现象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关于规则的思考,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身边的规则有哪些?(给学生一些思考时间,请学生准备至少3个具体规则。

在学生作答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列举的规则分别归入道德、纪律、法律的范畴,通过副板书分列呈现,引发学生思考,提炼总结出规则的类型,写在正板书位置,为下一步的概念对比打下基础。

)总结提炼规则的大致类型:道德、纪律、法律,进行PPT展示。

教师:我们刚才列举了很多规则,那么,如果没有这些规则,我们的生活会怎样?有了这些规则,我们又获得了什么?(学生:思考、讨论并作答)教师:如果没有规则对于个人自由的适当限制,那么自由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和根基,无从谈起。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遵守规则,便是为自己行使自由创造条件,也使整个社会井然有序。

如果没有规则,大家各行其是,社会就会混乱不堪,陷入毫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之中。

引出本课第一个要点: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突出重点)(设计意图: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规则,结合具体生活情景,理解遵守规则对行使自由的重要意义,体会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教学线索二】PPT出示关于地震的网络谣言(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体会和生成法律的显著特征)四川雅安地震发生4小时后,自称为地震局内部人员的网民李某在网上发布了这样一条消息:“4月20日雅安芦山7级地震只是前震,成都将于4月22日发生9.2级地震。

”此条消息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影响甚广,引起很多网民的惶恐,纷纷回帖咨询。

事后证明,该消息发布人是位无固定职业者,为了提高自己帖子的点击率,赢得经验值,再将经验值卖给他人,故意散播谣言。

A.单位纪律B.社会道德C.相关法律教师:针对这种行为,你认为以上哪种规则约束最有效,为什么?(学生:思考、讨论,表达看法)教师:网民李某不从属于任何单位,纪律只是在局部范围内有约束力;李某为了个人利益而散播谣言,道德劝说和舆论压力的约束成都有限,他可能根本不在意。

而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普遍约束力,且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因此,对于李某的行为,法律约束较为有效。

法律因其强制力和普遍的使用范围,成为约束这种行为的最有效规则。

而正是因为法律的强制性和普遍适用性,法律的制定不是个人行为,更不是随意行为,而是由国家经过严格程序制定或认可的。

出示法律的特征: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具有强制性。

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针对法律的特征进一步拓展,帮助学生深化认识法律的特征,突出重点)PPT出示网民李某散播谣言行为处理教师:从网民李某该行为的处理中,请同学们对法律的特征做进一步思考:1.“国家”制定或认可,具体指哪些国家和机构?2.国家强制力有谁来保证实施?(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并作答)(结合教材P86表格,在道德、规则与法律的相关对比中,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法律的特征。

)解读:1.纪律由特定的单位、机构或组织制定;道德是约定俗成的,可能是传承下来的传统,可能是长久以来形成的习惯;我国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2.纪律靠相关组织力量发挥作用;道德依靠舆论、习惯、信念的力量发挥作用;法律靠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保障实施。

教师:李某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这不仅使同学们,也使其他社会成员感受到了法律的力量,我们对于法律的严惩感到快慰,也警示了那些有不良意念的潜在违法者。

我们要尊重法律、敬畏法律。

PPT出示明星、高官违法案例教师:网民李某是无固定职业的普通社会一员,违反了法律,就要受到国家强制力的约束。

那么,这些社会公众人物违反法律,又当如何处理?学生:思考并作答。

教师:任何人不论职位高低、功劳大小,都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一旦触犯了国家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不允许任何人超越于法律之上。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难点突破)(设计意图:通过法律与其他规则类型的对比,明确法律的特殊性,通过对法律特征的深入分析使学生体会法律的神圣性,初步树立尊重法律、敬畏法律的观念。

体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延伸:PPT出示灾后捐赠地震后,受灾者失去家园,虽然在灾难中幸存,但他们灾后的基本生存受到威胁。

对于这些受灾者来说,一瓶解渴的水,一碗充饥果腹的米饭,一顶遮风挡雨的帐篷,就得以维持他们在灾难中幸存的生命,燃起他们在满目疮痍中生的希望。

而这些救灾物资,除了政府的专项供给,大多来自于社会各界的慈善捐赠。

这样的慈善举动不含有任何功利的目的,慈善捐助也是一个公民责任意识的体现,是一个社会最高的善。

于是,一位人大代表提议:每个人的工资必须要有一笔钱做慈善,就像现在纳税一样,要按照法律的程序。

教师:你赞同他的提议吗,为什么?如果把所有的道德都变成法律,可以吗?(学生:思考、讨论并作答)解读:1.道德标准是因人而异的,社会所倡导的道德为人们构架了理想的善。

2.慈善捐助要视个人经济状况而定,有善心但是力所不及的,不应做强制。

3.如果捐赠立法,就变成了一个公民必须尽到的法律义务,那么慈善也就丧失了道德美感。

教师: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法律是人们的行为底线,道德和法律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法律与道德的互补,两者各自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道德与法律的社会作用的对比,提升学生对法律特征的理性思考和认识,引出法律的作用。

)【教学线索三】PPT出示关于税收的法律规定。

教师:那么,法律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我们以刚才提到的税收的相关法律为例。

思考:法律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学生:思考、讨论,发表观点)教师:法律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

法律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准绳。

法律具有规范作用。

PPT出示灾后重建教师:为什么教育事业成为灾后重建的重中之重?(学生:思考并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教师小结:教育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公民的受教育权受到法律保护。

法律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教师:如果纳税、受教育不立法会怎样?(学生:思考作答)教师小结:法律对我们的行为有规范作用,对我们的合法权益有保护作用,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

我们应该自觉学法、尊法、守法、用法。

(设计意图:通过法律条款和社会实例,引导学生体会法律的规范作用和保护作用,体会生活离不开法律。

)本课以中国频发的地震灾害为背景和线索,围绕这一背景下的一系列社会现象引发学生思考,立足这一背景下的社会观点激发讨论,整堂课既有现实性、又具连贯性,将抽象的法律概念和相对枯燥的法律知识蕴含于生动丰富的社会情境中,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依托情境设计的问题有层次、有梯度,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得到了非常好的训练。

学生在情境问题中充分进行观点交锋和观点澄清,通过现实情境中法律与道德、纪律适用性的对比,自主生成结论,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提升,从法理上进一步深入理解法律存在的意义、法律的特征和法律所倡导的价值,做到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对法律产生发自内心的认同、尊重与敬畏。

目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有限,在日常生活中学法、用法的经历相对较少。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借助教育契机,引导学生将本课学到的理论和经验运用于日常生活实践中,真正做到知法、守法、护法、用法。

猜你感兴趣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