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染色体和DNA
染色体与DNA分子生物学
![染色体与DNA分子生物学](https://img.taocdn.com/s3/m/34cb504d8e9951e79b8927f6.png)
H2A
H2B
H4 H3
真核细胞染色体上的组蛋白成分分析
种类
相对分 子质量
氨基酸 分离难 保守性 数目 易度
染色质 中比例
染色质 中位置
H1
21 000
223
易
不保守 0.5
接头
H2A
14 500
129
较难
较保守 1
核心
H2B
13 800
125
较难
较保守 1
核心
H3
15 300
135
最难
最保守 1
核心
• C值( C-value ): 是指一种生物单倍体基因组DNA的总量
各种生物细胞内DNA总量的比较
在真核生物中,C值一般是随生物进化而增加的,高等 生物的C值一般大于低等生物。
C值反常现象 (C-value paradox)
C值往往与种系进化的复杂程度 不一致,某些低等生物却具有较 大的C值。
H4
11 300
102
最难
最保守 1
核心
组蛋白的特性
• 进化上的极端保守性 • 无组织特异性 • 肽链上氨基酸分布的不对称性
碱性氨基酸分布在N端;疏水基团在C端
• 存在较普遍的修饰作用
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泛素化等
The core histones share a common structural fold
续性; ③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整
个生命过程; ④能够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染色体包括: DNA和蛋白质两大部分。
同一物种内每条染色体所带DNA的量是 一定的,但不同染色体或不同物种之间 变化很大。
真核细胞染色体的组成
DNA与染色体
![DNA与染色体](https://img.taocdn.com/s3/m/64cc5505e009581b6ad9eb7e.png)
精选课件ppt
2
人 类 的 全 部 染 色 体
精选课件ppt
3
人类基因 组各条染 色体中碱 基对数量 和功能基 因数量对 照表(基 因组是细 胞内单套 染色体及 其上的基 因)
精选课件ppt
4
染色体存在于真核细胞内的核仁内,呈线性结构。 细胞分裂时,每条染色体都复制生成一条与母链完 全一样的子链,形成同源染色体对。
精选课件ppt
5
精选课件ppt
6
2、真核细胞染色体的组成
2.1 染色质和核小体
染色质的电子显微镜 图显示出由核小体组成的 念珠状结构,可以看到由 一条细丝连接着的一连串 直径为10nm的球状体。
核小体是由H2A、H2B、 H3、H4各两个分子生成的 八聚体和由大约200bpDNA 组成的。
精选课件ppt
先导链需一个引物RNA链,而滞后链需要若干引物RNA。
引发前体 引发酶
共同作用
引发体
RNA 引物
新DNA链
精选课件ppt
46
精选课件ppt
47
(3) DNA复制的终止
精选课件ppt
48
DNA聚合酶
DNA聚合酶(DNA polymerase)是细胞复制 DNA的重要作用酶。
DNA聚合酶 , 以DNA为复制模板,将DNA由5' 端点开始复制到3'端的酶。
单起点、单方向 (原核)
多起点、单方向 (真核)
单起点、双方向(原核)
精选课件ppt
多起点、双方向(真核)
37
3.3.2 环状DNA双链的复制
(1)Theta型复制 双链环状DNA的复制眼可以形成一种θ结构, 形状像希腊字母θ,因而叫θ型复制。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 减数分裂中染色体、DNA等数目的变化规律及细胞图像识别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 减数分裂中染色体、DNA等数目的变化规律及细胞图像识别](https://img.taocdn.com/s3/m/70d41a281eb91a37f1115cdf.png)
2.(2019·江苏南通启东中学期末)如图表示人类的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数 和核DNA分子数在甲、乙、丙、丁四个连续时期的统计数据。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时期的细胞表示卵原细胞 B.乙时期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C.丙时期染色体的着丝粒正在发生分裂
D.有染色单体的时期是乙和丙
123456
6.(2018·四川成都七中期末)如图是某动物精原细胞不同时期的分裂示 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细胞经_有__丝__分裂过程,可形成B细胞,B细胞处在_有__丝__分__裂__后__期。 (2)A细胞经减__数__分裂过程,可形成C细胞,C细胞处在减__数__分__裂__Ⅱ__后__期。 (3)A细胞经_有__丝__分裂过程,可形成D细胞,D细胞处在_有__丝__分__裂__中_期。 (4)A细胞经减__数__分裂过程,可形成E细胞,E细胞处在_减__数__分__裂__Ⅰ__中_期。
例2 如图分别表示对几种生物体(二倍体)内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进行观察的结果, 下列有关假设和推论正确的是
A.若图甲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某阶段,则下一时期细胞中央将出现赤道板 B.若图乙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某阶段,则着丝粒分裂可发生在这一阶段
√C.若图乙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某阶段,则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可发生在这一阶段
例1 下图是果蝇的一个精原细胞分裂过程中核DNA分子数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说 法不正确的是
A.AE段表示有丝分裂,FL段表示减数分裂
√B.CD段和GH段染色体数目都相等
C.GH段都存在染色单体 D.最终形成的精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都是体细胞的一半
解析 分析曲线变化可知,AE段核DNA分子数一次加倍、一次减半,应表示有丝分 裂;FL段核DNA分子数一次加倍,连续两次减半,应表示减数分裂,A正确; CD段包括有丝分裂前、中、后、末期,细胞内染色体数量为8条或16条,GH段为减 数分裂Ⅰ,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为8条,存在染色单体,B错误、C正确; 最终形成的精细胞中,染色体和核DNA分子数都是体细胞的一半,D正确。
河南省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知识点总结(超全)
![河南省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知识点总结(超全)](https://img.taocdn.com/s3/m/58e279d2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75.png)
河南省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知识点总结(超全)单选题1、下列关于细胞增殖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交叉互换发生在任意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B.减数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同一时期C.对人类而言,含有46条染色体的细胞可能含有92条或0条染色单体D.在玉米体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玉米产生精子的过程中有同源染色体答案:C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A、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A错误;B、减数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发生在MⅡ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MⅠ后期,B错误;C、对人类而言,含有46条染色体的细胞,如果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可能含有92条染色单体,如果处于MⅡ后期,细胞含有46条染色体,无染色单体,C正确;D、在玉米体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中有同源染色体,玉米产生精子的过程中有同源染色体,在M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D错误。
故选C。
小提示:2、雄蝗虫染色体较大且数目相对较少(2n=23,性染色体组成为XO),将雄蝗虫精巢中正常分裂的细胞制成临时装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若细胞中观察到的染色体数是23条,则该细胞中一定含有姐妹染色单体B.若细胞中观察到的染色体数是46条,则该细胞中一定含有两条X染色体C.若观察到的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则该细胞的染色体条数一定是11或12D.若细胞中观察不到X染色体,则该细胞进行的分裂方式一定是减数分裂答案:C分析:雄蝗虫精巢中的细胞既能进行有丝分裂,也能进行减数分裂,经过有丝分裂实现精原细胞的增殖过程,通过减数分裂产生成熟的生殖细胞,雄蝗虫只有一条 X染色体,因此在减数分裂时只能形成11个四分体,其细胞中含有两条X染色体额时期应该我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精品ppt课件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精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c537c25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03.png)
D.鲫鱼排出的卵
首页
末页
课后练习
夯实基础
7.双眼皮是一种性状,这一性状是通过( A ) 遗传给后代的。
A. 生殖细胞 B. 卵细胞 C. 细胞质 D. 细胞膜 8.同卵双胞胎有许多非常相像的性状,主要是因 为他们( B )
A.是同一父母的后代 B.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
C.是同时出生的
D.生活条件一样
用各种颜色涂在不同的区段上。这些不同颜色的
区段表示的是什么?如何将长绳处理成短棒状的 染色体样子?
不同颜色的区段可以表示染色体上分布着不
同的基因。不断把长绳旋缩短变粗,就能把长
绳处理成短棒状的染色体样子。
首页
末页
课堂探究
探究二: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2.认真阅读课文P31—32的内容,讨论并回答下 列问题。 (1)为什么无性生殖产生的后代,个体之间十 分相像呢?这与染色体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状况有关吗?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随堂检测 课后练习
生物
首页
末页
导学目标
【学习目标】
1.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学习重、难点】
1.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首页
末页
课前预习
一、基因、DNA和染色体(阅读教材P29~31) 1.性状的遗传: (1)性状的遗传实质: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 递给子代。
(2)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有性生殖过程 中的 精子 和卵细胞。
2.基因、DNA和染色体三者之间的关系: (1)基因存在于 DNA 分子上;该分子是染色体的 组成成分,存在于 细胞核 中。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296b47484868762cbaed5e9.png)
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1、学生有细胞核、染色体、DNA等知识做根底,但终因基因这类问题比拟抽象,学生在思维认知能力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困难,因此可通过回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基因确实切位置。
2、学生对人类生殖非常感兴趣,也知道精子、卵细胞的存在,但对于基因和精子、卵细胞的关系以及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知识知之甚少,所以,在课堂教学时应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加强感性认识,使学生便于理解、掌握。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2、过程与方法:〔2〕学会把基因传递的复杂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体验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学难点:亲代的基因怎样传递给子代。
五、课前准备:学生:长条带2条,短纸带假设干,乒乓球,双面胶带。
教师:〔1〕视频: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2〕挂图:人的正常染色体图、异常染色体图〔3〕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动画课件。
六、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表演小品《认亲》提出问题,引入主题。
表演小品,欣赏小品,思考问题,带着疑惑进行新课学习。
创设有趣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学习新课一、基因、DNA和染色体质疑:基因在什么地方?〔一〕染色体与DNA1、展示图片:细胞核中的染色体2、指导学生观察30页图23、制作染色体模型4、鼓励学生总结细胞核、染色体和DNA的关系〔二〕基因指导学生在自制模型上标出基因的位置〔三〕基因、DNA和染色体引导学生绘图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回忆旧知:细胞结构观察、思考组装模型:长条带和短条带代表DNA;乒乓球代表蛋白质;用双面胶带黏贴条带和乒乓球,代表染色体。
基因DNA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ppt
![基因DNA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ppt](https://img.taocdn.com/s3/m/f8eda5e84693daef5ef73d67.png)
基因、DNA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所属章节:人教版生物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二节 适用人群:学生
德安二中生物课题组 晏光远
染色体
生物的每一个体细胞 都像受精卵一样,在 细胞核内存在数目相 同的染色体,而且成 对出现。
染色体由什么组成?
蛋白质
染体
DNA
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DNA
DNA分子主要存在于 细胞核中,是长长的 链状结构,外形很像 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DNA分子含有许多遗 传功能的片段,其中 不同的片段含有不同 的遗传信息,分别控 制不同的性状。
DNA分子片段示意图
基因 片段1
片段2
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称基因
认真观察基因、染色体和DNA的关系示意图, 简略概括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 系?
蛋白质
基因2 基因1
染色体 DNA
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关系图解
染色体
基因 基因 DNA 基因
、 、 、
蛋白质 基因
染 DNA 色
体
7.2.2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检测(知识点+基础+能力提升)2020-2021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生物
![7.2.2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检测(知识点+基础+能力提升)2020-2021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生物](https://img.taocdn.com/s3/m/7e4736a8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af.png)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01知识管理1.基因、DNA和染色体(1)性状的遗传实质: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性状的遗传实质是亲代通过__生殖过程__把基因传递给子代。
桥梁: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子代由亲代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而来,因此,__精子和卵细胞__就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
(2)基因、DNA和染色体DNA分子:DNA分子主要存在于__细胞核__中,是长长的链状结构,外形很像一个__螺旋形的梯子__。
基因:基因是__有遗传效应的DNA__片段。
染色体:染色体主要由__DNA__分子和__蛋白质__分子构成,而且每一种生物细胞内染色体的__形态和数目__都是一定的。
存在特点: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__成对__存在的,基因也是__成对__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如人的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包含46个DNA分子,含有数万对基因,决定着人体可遗传的性状。
2.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1)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体细胞:构成生物体的绝大多数细胞(除精子和卵细胞)。
生殖细胞:由父方的体细胞产生的__精子__;由母方的体细胞产生的__卵细胞__。
(2)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传递过程:生殖过程中,体细胞中染色体是__成对__存在的,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都要减少一半,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子代体细胞中的每一对染色体,都是一条来自__父方__,一条来自__母方__。
由于__基因__在染色体上,因此,后代就具有了与父母双方相似的性状。
02例题解读【例】下列关于染色体、DNA、基因之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B)A.每个DNA分子中只有一个基因B.染色体是DNA的载体C.每条染色体上都含有两个DNA分子D.基因是DNA分子上的任意片段【解析】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染色体是DNA的载体;每条染色体上一般含有一个DNA分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不是任意片段。
DNA与染色体的结构
![DNA与染色体的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936eadbbfd0a79563c1e72a8.png)
第一节
DNA结构的多态性与动态性
• 像研究蛋白质的结构一样,核酸的结构 有一级、二级、三级结构之分。核酸的 一级结构是指多核苷酸链中核苷酸的排 列顺序。二级结构是指在核酸中由部分 或所有核苷酸残基所形成的任何有规律 的稳定的空间结构。三级结构则是指具 有二级结构的核酸所形成的更复杂的折 叠状态。
一 、DNA一级结构 四种脱氧单核苷酸(dAMP、dGMP、dCMP、 dTMP)是DNA的基本组成单位,它们按照 一定的方式、数量和排列顺序而形成的 多核苷酸链即为DNA的一级结构。具体来 说就是一个脱氧核苷酸的C3′羟基与另 一脱氧核苷酸的C5′磷酸基以3′, 5′磷酸二酯键相连,形成戊糖-磷酸骨架, 碱基在内侧。这样,核酸大分子或多核 苷酸链有两个末端,一末端有一个5′位 的
以及Mg2+等阳离子化合物结合所形成的离子 键,从而抵消负电荷之间的排斥作用。 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它的核苷酸序列不 仅编码各种蛋白质,而且也与基因表达 的调控有关,这主要是通过其与一些蛋 白质因子间的相互识别和结合来实现的。 目前认为发生这一过程的部位主要是大 沟,它较之小沟能够携带更多的形成氢 键的信息(图2-4)。图中的圆圈代表螺 旋的截面,大于180º 的一侧表示大沟,
重复序列长度不同,可分为小卫星DNA (minisatelletite DNA)和微卫星DNA (microsatelletite DNA)。相近种属 的高度重复序列存在相似性,不同种属 具有种属特异性。高度重复序列可能参 与DNA复制及基因表达的调控,小卫星 DNA和微卫星DNA常作为一种分子遗传标 记。
磷酸基叫5′端,另一末端则为未结合的 3′-OH基叫3′端(图2-1A)。 在书写时习惯上把5′端放在左边, 3′端放在右边,即按5′→3′方向书写。 多用缩写式如 5′pACGT3′或pACGT、 dACGT或5′dACGT3′、ACGT或 5′pACGT3′表示脱氧多核苷酸的结构。 多核苷酸链的几种表示方法,如右所示 (图2-1B、C)。
第二章 染色体与DNA
![第二章 染色体与DNA](https://img.taocdn.com/s3/m/2838992a83c4bb4cf7ecd1b5.png)
2.真核生物基因组DNA
基因组:一个物种的单倍体的染色体的数目称为该物种的~。 C值 : 一个单倍体基因组的DNA含量总是恒定的,通常称
为该物种DNA的~。 支原体104bp— 显花植物1011bp C值矛盾:基因所占基因组的比例不会超过20%,人们无法用
已知功能来解释基因组的如此之大的DNA含量,这 就叫做~。 哺乳动物:C值约109bp/5000bp~8000bp = 40万~60万 基因
2-7-c
Company Logo
(1)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特点
真核基因组结构庞大 3×109bp
含有大量重复序列
非编码区较多 占整个基因组的90%以上 断裂基因(interrupted)、内含子
单顺反子
基因不连续性 (intron)、外显子(exon)
含有大量顺式作用元件
顺式作用元件:是指与结构基因串联的特定DNA序列,是转录因子的 结合位点,它们通过与转录因子结合而调控基因转录的精确起始和转
录效率。 启动子;增强子;沉默子,也叫绝缘子。
Company Logo
DNA多态性:是指DNA序列中发生变异而导 致的个体间核苷酸序列的差异。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Company Logo
实际:约3万~4万个
DNA总量
C值
Company Logo
图2-5 各种生物细胞内DNA总量比较
(1)真核细胞DNA序列大致可分为3类:
① 不重复序列/单一序列 ② 中度重复序列 ③ 高度重复序列
Company Logo
①不重复序列/单一序列
◆不重复序列,在单倍体基因组中只出现一次或数次,又称低度重复顺序 。
高中生物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1-2 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和DNA等的变化规律及细胞分裂图像的判
![高中生物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1-2 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和DNA等的变化规律及细胞分裂图像的判](https://img.taocdn.com/s3/m/78ddaf9acaaedd3382c4d351.png)
第2课时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和DNA等的变化规律及细胞分裂图像的判定[学习目标] 1.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分子、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及细胞形态的改变。
(重、难点)2.掌握细胞分裂图像的判定方法。
(重、难点)要点一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和DNA等的变化规律1.列表分析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变化间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1)染色体第一次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进入两个次级性母细胞。
(2)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到与体细胞一样,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3)核DNA数目加倍的时期是间期,原因是DNA分子复制。
(4)核DNA第一次减半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同源染色体分开进入两个子细胞;第二次减半原因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分开的姐妹染色单体成为染色体,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
(5)各关键点变化的原因BC段——DNA复制;DE(de)段——同源染色体分离;DNA和染色体被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ff′段——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H(h)点——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形成的子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了两个子细胞中。
(6)不含同源染色体的是EH(eh)段;不含染色单体的是FH(fh)段。
3.减数分裂每条染色体中DNA变化的曲线(1)每条染色体中只能含有1个或者2个DNA分子,因此纵坐标只能是1或者2。
(2)bc段的变化原因是DNA复制,染色单体形成;cd段是存在染色单体的时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前、中、后、末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前、中期),每条染色体中含有2个DNA分子;de段变化的原因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消失,每条染色体中只含有1个DNA分子。
4.染色单体的变化(1)曲线模型(2)曲线解读有丝分裂:分裂间期,因染色体复制,染色单体形成,有丝分裂后期,因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变为0(即0――→间期4N ――→后期0)减数分裂⎩⎪⎨⎪⎧减Ⅰ前间期:因染色体复制,染色单体形成(0→4N )减Ⅰ末:因同源染色体分开,分别进入 两个子细胞,染色单体减半 (4N →2N )减Ⅱ后:因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消失 (2N →0)5.同源染色体“对”数变化曲线分析 (1)曲线模型(2)曲线解读①有丝分裂:后期时染色体数目加倍,同源染色体由n 对(2n 条)加倍成为2n 对(4n 条),子细胞中同源染色体仍为n 对。
第二章 染色体与DNA(3复制)
![第二章 染色体与DNA(3复制)](https://img.taocdn.com/s3/m/36ab9e2458fb770bf78a55e0.png)
(2)DNA复制的方向 DNA复制的方向
① 定点开始双向复制 原核生物和真核 生物DNA DNA复制最主要的 生物DNA复制最主要的 形式
② 定点开始单向复制 质粒colE1 质粒colE1
③ 两点开始单向复制 腺病毒DNA DNA的复制 腺病毒DNA的复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DNA复制起始,引发体的形成及所参与的酶和蛋白质 DNA复制起始, 复制起始
(二)DNA复制的几种主要方式 DNA复制的几种主要方式
依DNA合成的起始方式, DNA合成的起始方式, 合成的起始方式 复制可分为从新起始 从新起始与 复制可分为从新起始与 共价延伸两种类型 两种类型. 共价延伸两种类型.前 者是前导链从新开始, 者是前导链从新开始, 也叫复制叉式复制; 也叫复制叉式复制;后 者是先导链共价结合在 一条亲代链上, 一条亲代链上,也叫滚 环式复制. 环式复制.
单链结合蛋白(single ② 单链结合蛋白(single strand binding proteins, SSBP) 又称为双螺旋去稳定蛋白( 又称为双螺旋去稳定蛋白(helix destabilizing protein) protein) 177个aa组成 由177个aa组成 在E.coli 中以四聚体存在 分子量为74KDa 分子量为74KDa 在原核中SSB DNA结合表现出协同效应 SSB与 结合表现出协同效应. 在原核中SSB与DNA结合表现出协同效应. SSB之间的相互作用 之间的相互作用; A. SSB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一个SSB DNA的结合改变了DNA的结构 SSB和 的结合改变了DNA的结构. B. 第一个SSB和DNA的结合改变了DNA的结构. ③ 引发体的形成 引物酶(primase) A. 引物酶(primase) 引发体(primosome) B. 引发体(primosome)
减数分裂中染色体、DNA等数目的变化规律及细胞图像识别PPT课件
![减数分裂中染色体、DNA等数目的变化规律及细胞图像识别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db5189f6c175f0e7cd137c3.png)
跟踪训练 1.下图中能表示人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核DNA和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分别是
A.①③
B.①②
√C.④③
D.④②
123456
解析 减数分裂过程中核DNA变化图:在减数分裂前的间期DNA复制导致核DNA的 数量加倍;在减数分裂Ⅰ结束,由于同源染色体的分开,分别到达2个细胞中而减半; 在减数分裂Ⅱ的末期,由于形成2个子细胞,核DNA的数量再次减半,符合图中的④ 曲线。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图:在减数分裂Ⅰ过程中由于没有着丝粒分裂, 染色体的数目不发生变化,形成2个子细胞后,导致染色体的数目减半;在减数分裂 Ⅱ的后期由于着丝粒的分裂,导致染色体的数目暂时加倍,在末期形成2个子细胞后 而导致染色体的数目减半,符合图中的③曲线。
2.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图像识别方法(以二倍体生物为例)
无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Ⅱ
有无同源染色体
有同源 同源染色体 →
染色体 行为
出现联会、四分体 同源染色体位于赤道板两侧 减数分裂Ⅰ 同源染色体分离
无上述同源染色体的特殊行为——有丝分裂
例3 甲、乙、丙、丁4个图分别表示某生物(假设只含有两对染色体)的4个正在进行 分裂的细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23456
解析 ②中出现了四分体,故该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Ⅰ前期;③中存在同源染色体, 且染色体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A、B错误; ④中发生分离的同源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该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Ⅰ后期,染色 体数目没有加倍;⑤中着丝粒分裂,复制后的染色体分离,且含有同源染色体,处 于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⑥中也发生了着丝粒的分裂,但没有同源染色 体,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C正确,D错误。
A.4个图表示的细胞分裂顺序是丁→甲→乙→丙
第二章 基因组DNA和染色体
![第二章 基因组DNA和染色体](https://img.taocdn.com/s3/m/023fea48ad51f01dc281f1ee.png)
倍。
最简单的多细胞生物线虫其基因组有8×107bp,大 约是酵母的4倍,而进化到昆虫,基因组必须大于 8×108 bp,进化到哺乳动物更要具有大于2×109bp 的基因组。DNA的含量与有机体之间存在这样的关 系并不难理解,随着有机体变的复杂,他们需要更多 的核DNA。
a a a a a cut a a a a a
aa
a
denaturation
aa
a renaturation
a
aa a
a
DNA with unique sequence. Its complexity is high.
b c d e cut
f
Note that the size of the
g
genome by itself does not h
简单序列DNA又叫卫星DNA(satellite DNA),当用密度梯 度离心法分离基因组DNA时,含有简单序列DNA的片断就会 形成卫星带(satellite band)。例如,将人的基因组DNA截断 成50~100 Kb的片段,就会形成一个主带(浮力密度为1.701 gcm-3)和三个卫星带(1.687, 1.693以及1.697 gcm-3)
Main Components in Eukaryotic Genomes
1、快速复性组分
在复性动力学实验中,大约10-15%的哺乳动物DNA快速 复性组分,其Cot½ 值小于0.01。快速复性组分代表着简单序 列DNA。简单序列DNA是由重复序列(repetitive sequence)构成的,所谓重复DNA是指在DNA分子或整个 基因组中出现两次以上的一段DNA序列。构成简单序列DNA 的重复序列一般由一些完全相同或相似的短寡聚核苷酸序列 串连在一起形成的,长度可能有几百Kb,因此又称串连重复 DNA(tandem repeats)。一个基因组可能含有几种不同类 型的简单序列DNA,各含有一个不同的重复单位。
02 染色体与DNA-1
![02 染色体与DNA-1](https://img.taocdn.com/s3/m/0cb2438e83d049649b6658aa.png)
分子收缩1/7。
人中期染色体中含6.2×109碱基对,其理论长
度应是200cm,这么长的DNA被包装在46个 5μm长的圆柱体(染色体)中,其压缩比约为 104。
分裂间期染色质比较松散,压缩比大约是102~
103。
染色体形成过程中长度与宽度的变化
2.1.3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特点比较
核孔复合物蛋白以及肌动蛋白、肌球蛋白、微
管蛋白、原肌蛋白等。
简述真核生物染色体上组蛋白的种类,组蛋白修 饰的种类及其生物学意义
中国科学院200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生物化学与 分子生物学》试题
2、DNA
1) C值反常现象(C-value paradox)
C值矛盾
C值是一种生物的单倍体基因组DNA的总量。
第二章 染色体与DNA
染色体
DNA的结构
DNA的复制
DNA的修复
DNA的转座
分子生物学研究已经证实,DNA控制了生
物的性状遗传。无论DNA或RNA,都是由 许许多多个核苷酸连接而成的生物大分子, 而每个核苷酸又由磷酸、核糖和碱基3部分 组成。
碱基结构式
2.1 染色体(Chromosome)
X174 D-E-J-F-G-H
mRNA
蛋白J、F、G H D E
E.coli 色氨酸操纵子 9个顺反子 9个酶 ( 第六章 )
基因内基因
部分重叠基因
一个碱基重叠
2、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特点
●真核基因组结构庞大 ●单顺反子 ●基因不连续性
3×109bp、染色质、核膜
断裂基因(interrupted gene)、 多于编码序列(9:1)
RNA
翻译
蛋白质
分子生物学课件第二章DNA的结构
![分子生物学课件第二章DNA的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451f0854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02.png)
• DNA的碱稳定性 • DNA对碱相对稳定 • RNA在碱性溶液中易降解为2’, 3’环式单核苷酸中间
产物, 然后很快转变为2’ 单核苷酸和3’单核苷酸。
• DNA结构的表示法
DNA一级结构的重要性
•携带遗传信息 •决定DNA的二级结构 •决定DNA的空间结构
• 两条链上的碱基以氢键相连, G与C配对, A与T配对。 嘌呤和嘧啶碱基对层叠于双螺旋的内侧
C-G T-A
8.5 Å 11.7 Å Major Groove
Minor
7.5 Å 5.7 Å
Groove
• 大沟和小沟, 特别是大沟, 对于在遗传上有重要功 能的蛋白质识别DNA双螺旋结构上的特定信息是 非常重要的, 只有在沟内, 蛋白质才能“感觉”到 不同碱基顺序, 而在双螺旋结构的表面全是相同的 磷酸和脱氧核糖的骨架, 没有什么信息可言。
用。阳离子可对之产生屏蔽。DNA溶液的 离子浓度越低, DNA越不稳定。 (四)碱基分子内能 碱基内能越高, 氢键和碱基堆积力越容易被破 坏, DNA双链越不稳定
嘌呤和嘧啶的排列顺序对双螺旋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碱基组成相同,但嘌呤和嘧啶的排列顺序不同, 双螺旋的稳定性具有显著的差异。从嘌呤到嘧啶 的方向的碱基堆集作用显著大于同样组成的嘧啶 到嘌呤方向的碱基堆集作用。 5’ TA 3’ 的Tm值最低。 TATA框: 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 UAA: 终止密码子。
• 决定双螺旋结构状态的因素 • (一)氢键 • 1 .碱基的氢供体 • 氨基、羟基 • 2.碱基的氢受体 • 酮基、亚氨基 • 3.G·C对及A·T对之间的氢键 • 在一定范围内DNA的稳定性与G·C百
分含量成正比 • Tm=69.3+0.41(%G+C)
第二章染色体与DNA结构与复制
![第二章染色体与DNA结构与复制](https://img.taocdn.com/s3/m/f43ab400e87101f69e319583.png)
2.3染色体中的DNA
2.3.1基因组大小与C值矛盾
基因组(genome):
生物有机体的单倍体细胞中的所有DNA,称为该物种的基因组。
C值(C value):
概念: C值特点: 1.不同物种之间C值差异较大,一般来讲物种越进化C值就越大。 2.在结构、功能很相似的同一类生物中,甚至在亲缘关系十分 接近的物种之间,它们的C值可以相差数十倍乃至上百倍。
10%—60%,由6—100个碱基组成,在DNA链上串联重复几 百万次。常含有一些A· T,A· T浮力密度小; 将DNA切断成数百 个碱基对的片段进 行超离心时,常会 在主要的DNA带的 上面有一个次要的 DNA带相伴随,这 就是所谓的卫星 DNA(satellite DNA)。
2.3.3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特点比较
O
OH OH 三磷酸腺苷 (AT P )
AMP ADP ATP
ATP
分子的最显著特点是 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ATP 水解时, 可以释放出大量 自由能。 ATP 也是一种很好的磷酰 化剂,是许多生物化学反 应的激活步骤。
ATP的性质
2、GTP (鸟嘌呤核糖核苷三磷酸)
GTP是生物体内游离存在的另一种重要的核苷酸衍 生物。它具有ATP 类似的结构, 也是一种高能化合
中科院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分子遗传学试题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与细胞所招收硕士研究生分子 遗传学入学考试: 简述真核细胞内核小体与核小体核心颗粒的结构。
染色体的二级结构:螺线管
DNA double helix
Nucleosome (10 nm fiber)
30 nm Fiber
Loops I
Loops II
染色体染色体和DNA结构
![染色体染色体和DNA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67f2f1fc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3b.png)
1.27 DNA旳构成和构造
Bronze sculpture of
double-helical DNA
铜雕双螺旋
(一)细胞周期简朴回忆
• 图 真核生物细胞周期示意图
• Centromere locations and designations chromosomes based on centromere location.
2、DNA特征
1) DNA旳变性和复性 ■变性(Denaturation) DNA双链旳氢键断裂,最终完全变成单链
旳过程称为变性。 ■增色效应(Hyperchromatic effect) 在变性过程中,260nm紫外线吸收值先缓
慢上升,当到达某一温度时骤然上升,称 为增色效应。
■融解温度(Melting temperature
方向 (5'- 3’)
DNA一级构造旳特征
2)特征: ●双链反向平行配对而成 ●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DNA骨
架,碱基排在内侧 ●内侧碱基经过氢键互补形成碱基对(A:
T,C:G)。
思索题:
“沟旳” 生物学 意义何 在
沿螺旋轴方向观察,双螺旋旳T表he面D形NA 成两条凹槽,一条宽而深旳叫do作ub大le h沟el,ix 一传条上狭主而要浅功旳能叫旳作蛋小白沟质,辨大认沟DabaNsyn对Apd双Wro于Cap螺rto遗iscsoken.d 旋构造上旳特定信息非常主要也即是
非组蛋白旳特征
• ①具有较多旳天门冬氨酸、谷氨酸,带负 电荷,属酸性蛋白质;
• ②整个细胞周期都进行合成,不象组蛋白 只在S期合成,并与DNA复制同步进行;
• ③能辨认特异旳DNA序列,辨认信息存在于 DNA本身,位点在大沟部分,辨认与结合靠 氢键和离子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染色体和DNA教学目的:1.了解染色体的结构2.掌握染色体的组成3.理解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染色体的不同学习指导:本节主要内容有染色体的结构和组成,重点掌握染色体的组成,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染色体的不同基本概念:1.染色体(chromosome)是细胞在有丝分裂是遗传物质存在的特定形式,是期间细胞染色质结构紧密包装的结果。
真核生物的染色质(chromatin)在细胞生活周期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以染色质的形式存在。
2.染色质:建起细胞核中的DNA与蛋白质形成的复合物,其基本单位是以组蛋白八聚体为核心、DNA环绕其外两周所形成的核小体结构。
他在有丝分裂时浓缩成染色体。
3.着丝粒:是染色体上的一种重要关键结构,它连接两个染色单体,并将染色体分为两臂,而且与细胞分裂时染色体的分配有密切关系。
着丝粒是一种高度有序的整合结构,至少包括三种不同的结构域:着丝粒结构域、中央结构域和配对结构域。
4.核小体:构成真核染色质的一种重复珠状结构,是由大约200 bp的DNA区段和多个组蛋白组成的大分子复合体。
其中大约146 bp的DNA区段与八聚体(H2A、H2B、H3和H4各两分子)的组蛋白组成核小体的核心颗粒,核心颗粒间通过一个组蛋白H1的连接区DNA彼此相连。
5.基因组:是指细胞或生物体中全套遗传物质6.C值:是一种生物的单倍体基因组DNA的总量。
主要内容:1.染色体结构任何一条染色体上都带有许多基因,一条高等生物的染色体上可能带有成千上万个基因,一个细胞中的全部基因序列及其间隔序列统称为genomes(基因组)。
如果设想将人体细胞中的DNA分子绕地球一周,那么,每个碱基大约只占1-5厘米,而一个2-3kb 的基因只相当于地球上一条数十米长,数厘米宽的线段2.染色体的组成(1).染色质和核小体染色质DNA的Tm值比自由DNA高,说明在染色质中DNA极可能与蛋白质分子相互作用;在染色质状态下,由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催化的DNA复制和转录活性大大低于在自由DNA中的反应;DNA酶I(DNaseI)对染色质DNA的消化远远慢于对纯DNA的作用。
染色质的电子显微镜图显示出由核小体组成的念珠状结构,可以看到由一条细丝连接着的一连串直径为10nm的球状体。
核小体是由H2A、H2B、H3、H4各两个分子生成的八聚体和由大约200bpDNA组成的。
八聚体在中间,DNA分子盘绕在外,而H1则在核小体的外面。
每个核小体只有一个H1。
在核小体中DNA盘绕组蛋白八聚体核心,从而使分子收缩成1/7,200bpDNA的长度约为68nm,却被压缩在10nm的核小体中。
但是,人中期染色体中含3.3×109碱基对,其理论长度应是180cm,这么长的DNA被包含在46个51μm长的圆柱体(染色体)中,其压缩比约为104。
(2).染色体中的核酸组成不重复序列在单倍体基因组里,这些序列一般只有一个或几个拷贝,它占DNA总量的40%-80%。
不重复序列长约750-2000dp,相当于一个结构基因的长度。
单拷贝基因通过基因扩增仍可合成大量的蛋白质,如一个蚕丝心蛋白基因可作为模板合成104个丝心蛋白mRNA,每个mRNA可存活4d,共合成105个丝心蛋白,这样,在几天之内,一个单拷贝丝心蛋白基因就可以合成109个丝心蛋白分子。
(3).染色体中的蛋白质染色体上的蛋白质包括组蛋白和非组蛋白。
组蛋白是染色体的结构蛋白,它与DNA组成核小体。
通常可以用2mol/L NaCl或0.25mol/L的HCl/H2SO4处理使组蛋白与DNA 分开。
组蛋白分为H1、H2A、H2B、H3及H4。
这些组蛋白都含有大量的赖氨酸和精氨酸,其中H3、H4富含精氨酸,H1富含赖氨酸;H2A、H2B介于两者之间。
3. 原核生物:DNA形成一系列的环状附着在非组蛋白上形成类核。
真核生物染色体有蛋白质和DNA组成,蛋白质包括组蛋白(H1,H2A、H2B、H3、H4)和非组蛋白。
4.C值是一种生物的单倍体基因组DNA的总量。
C值往往与种系的进化的复杂程度不一致,某些低等生物却有较大的C值,这就是著名的“C值反常现象”。
习题:一、名词解释异染色质Barr体着丝粒同源染色体二、判断1.常染色质指间期核内的具有转录活性的染色质。
2.核纤层蛋白纤维主要是由非组蛋白组成3.常染色质的基因如重组在异染色质区附近,则基因的转录活性被抑制。
4.染色体中核酸酶超敏感位点常位于两个核小体之间的连接DNA上。
5. 在灯刷染色体中,大多数染色质形成侧环,是活跃转录的;有少数染色质在染色粒处高度聚缩,处于转录非活性状态。
6. 要确保染色体在细胞世代中的稳定性必须具有ARS、CEN和TEL三种关键序列。
7. 四种核小体组蛋白,在进化上十分保守,没有种属及组织特异性。
8. 在转录上失活的染色体区域凝聚成相对抗核酸酶的形式,成为异染色质9. 已有证据证明,核仁FC中的染色质没有组蛋白,也不形成核小体。
三、简答1.什么是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在DNA复制和基因表达的过程中,他们的作用是什么?2. 试述从DNA到染色体的包装过程。
3.简述活性染色质的主要特点4.试述染色质结构与基因转录的关系参考答案:一1在间期不解凝聚的DNA2在间期不解凝聚的X染色体3以螺旋-转角-螺旋域与DNA结合的和决定一个动物节片特征的DNA结合蛋白质4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正确分割所需的真核染色体上的位点二(X)(X)(V)(X)(X)(V)(V)(X)(V)三1.异染色质是高度浓缩的染色质,除了在DNA复制过程中他被去凝集,异染色质在整个细胞周期中保持凝缩的形式。
因其凝缩状态与有丝分裂染色体相似,所以,在间期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异染色质。
处于异染色质转台的大多数基因不表达,与之相反,常染色质是去凝聚染色质,它以螺旋管形式或伸展的核小体形式存在。
常染色质是“真”染色质,在光学显微镜下他显现分散的颗粒状。
伸展的核小体形式中的常染色质可以复制和表达,而在螺旋管形式中的却不能。
在哺乳动物中,雌性动物的细胞有两个X染色体,而雄性动物中的细胞中有一个X染色体和一个Y染色体,雌性细胞中的其中一条X染色体,一般以异染色质形式存在。
高浓缩的X染色体常被称为Barr体,由于像大多数染色体那样高度浓缩,Barr体上的基因几乎不被表达。
对于细胞具有一个高浓缩X染色体,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这是为了保持雌性细胞中基因产物与雄性细胞同样的平衡状态。
2. 在真核细胞内,DNA与蛋白质等构成染色体的包装过程如下:由直径为2nm的DNA 与组蛋白八聚体结合构成核小体,在组蛋白H1的介导下核小体彼此连接形成直径约为10nm的核小体串珠结构,这是染色质包装的一级结构。
不过在生活细胞中,染色质很少以这种伸展的串珠状形式存在,而以30nm的染色质纤维形式存在,称为螺旋管,螺线管是由直径10nm的核小体串珠结构螺旋盘绕,形成的每圈6个核小体,外径30nm,内径10nm,螺距11nm的结构。
螺线管是染色体的二级结构。
对这两级结构目前已取得一致的看法。
但对30nm的螺线管如何进一步包装成染色体尚有不同意见。
多极螺线模型认为:螺线管进一步螺旋化形成直径为0.4微米的圆筒状的超螺旋管,然后再进一步螺旋折叠,形成染色单体。
而染色体骨架-放射环结构模型认为,螺线管进一步包装成染色体时不时形成超螺线管,而是形成DNA复制环,每18个复制环呈放射状平面排列,结合在核基质上形成微带。
微带是染色体高级结构的单位,大约106个微带沿纵轴购建成子染色体。
应该指出,上述两种关于染色体高级结构的组织模型虽然都有一些是言语观察的证据,但仍处于假说阶段,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3.根据对活性染色质蛋白组分的生化分析发现:(1)活性染色质很少有组蛋白H1与其结合;(2)活性染色质的4种核心组蛋白虽然以常量存在。
但是与非活性染色质相比较,活性染色质上组蛋白乙酰化程度高;;(3)与非活性染色质相比,活性染色质的核小体组蛋白H2B 和少被磷酸化;(4)核小体组蛋白H2A在许多物中包括果蝇和人的活性染色质中很少有变异的形式存在;(5)HMG14和HMG17只存在于活性染色质中,与DNA结合。
平均每10个核小体中有一个核小体是与HMG14和HMG17结合的,其氨基酸序列在进化中高度保守,表明他们有重要功能。
另外,活性染色质还具有DnaseI的超敏感位点,既存在有100~700bp 的DNA序列特异暴露的染色质区域,它在启动子附近,并与启动子功能有关。
4. 染色质具高度有序、折叠盘曲、包装致密的结构。
因而转录作用的进行需要染色质包装的“松弛”,使一套转录装置与基因的起始能够接触,而发生转录作用。
因此一般来说,处于高度折叠或凝聚状态的异染色质中,基因表达是不活跃的。
真核生物可以通过异染色质化关闭某些基因的表达。
在间期核中,伸展和疏松的常染色质部分是转录的的部位。
DNaseI 超敏位点的存在是活性染色质的特点之一。
现已知道,超敏位点实际上是一段100~200bp的DNA序列特异暴露的染色质区域,是重要的转录调控和转录因子最可能结合的部位。
或染色质的另一个特点是其DNA分子上具有低水平的甲基化,基因的非活化状态可能是由于染色质上基因的起始位点被甲基化所造成。
染色质中组蛋白八聚体的N-端都暴露在核小体之外,某些特殊的氨基酸残基会发生乙酰化、甲基化、磷酸化和ADP和糖基化等修饰。
这些集团修饰的意义,一是改变染色质的结构,直接影响转录活性;二是核小体表面发生改变,使其他调控蛋白易于和染色质相互接触,间接影响转录活性。
一般认为,组蛋白的乙酰化作用,特别是H3和H4的乙酰化,与基因活化密切相关;三种组蛋白,即H2A、H1和H3的磷酸化与细胞增殖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