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二) 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

合集下载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2节第2课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用途与制法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2节第2课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用途与制法

8.点燃一支蜡烛,把一个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如图所示),过一会儿后,在冷碟 子的底部会收集到新制的炭黑。这个实验说明了( A ) A.由于氧气不足,蜡烛不完全燃烧而生成了炭黑 B.挥发的蜡烛遇冷后凝结而成炭黑 C.蜡烛的燃烧可以不需要氧气参与 D.蜡烛中本身不含有碳元素,但燃烧后生成了碳单质 9.如图所示装置也可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关于该实验认识正确的是( A ) A.选用红磷是因为反应可以耗尽氧气,生成固态的五氧化二磷 B.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硫或木炭 C.燃烧匙中的红磷越多,水位上升越高 D.本实验可以证明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和稀有气体
第二课时 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用途与制法
1.在空气中,按体积计算,氮气约占 五分之四 ,氧气约占 五分之一 。
2.混合物: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叫混合物,如 空气 等;纯净
物: 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叫纯净物,如 氧气、氮气 等。
3.物质都是由 元素 组成的, 物质组成或结构 的不同导致了物质性质的差异。
C.空气 D.二氧化碳
D.5∶1
5.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人类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恰当使用,造成了温室效
应、酸雨、赤潮、白色污染、潮汐等环境问题
B.绿色化学是指以绿色植物为原料的化学新工艺
C.北京等城市雾霾天气是由液态水变成水蒸气导致的结果
10.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空气中PM2.5含量高说明空气质量好 B.空气中氮气体积分数约为五分之一
C.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D.洁净的空气是纯净物
11.有下列物质:①石灰水;②干冰;③食醋;④镁;⑤碳酸氢铵;⑥冰和水;⑦苹果汁饮料。

沪教版九年级初中化学第一章第二节化学研究什么

沪教版九年级初中化学第一章第二节化学研究什么

回顾 化学研究些什么学习主题 一 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问题导引】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分别包括哪些类型?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有什么关系?1.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

①概念:_______________的变化。

②常见变化形式:a._____的改变;b._____的改变。

没有新物质生成形状状态(2)化学变化。

①概念:_____________的变化。

②常伴随的现象:_____、_____、_____、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有新物质生成放热发光变色发光、放热是化学变化中经常伴随的现象。

那么伴随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吗?提示:物质发生变化时,若出现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沉淀等现象,只是说明可能发生了化学变化,但最终还需通过验证有无新物质生成进行确定。

如灯泡通电时也会发光、放热,但由于灯丝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故属于物理变化。

2.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通过_________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_____、______、_____、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

(2)化学性质。

物质在发生_________时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变化颜色状态气味化学变化1.“物质的物理性质需通过物理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这种认识是否正确?为什么?提示:不正确。

有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密度等,物质本来就有,不需通过物理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有的物理性质如硬度、熔沸点等需通过物理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2.“钢铁生锈”和“钢铁易生锈”分别描述的是钢铁发生的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由此分析,用语言描述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时有什么不同?提示:物质的变化往往用表示物质动态的词语表示,如“生成”“变成”等;物质的性质常用“易”“以”“能”“会”等表示物质能力的词语表示。

学习主题 二 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问题导引】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原理是什么?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分类标准是什么?1.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1)实验装置(如图)。

第2课时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用途与制法

第2课时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用途与制法

第2课时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用途与制法【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家研究空气的实验和自主设计实验,关心学生明白得定性和定量的概念,明白得纯洁物和混合物的概念,把握纯洁物和混合物的性质,把握空气的组成。

(2)明白物质在宏观上是由元素组成的,在微观上是由专门小的微粒构成。

(3)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看、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2)用探究的方法测定葡萄糖、砂糖、面粉中碳元素的含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推断空气的组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观看、对比、分析,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1.用探究的方法测量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2.纯洁物与混合物的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用探究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

【教学预备】实验药品(葡萄糖、砂糖、面粉),仪器(试管、酒精灯、试管夹、烧杯……),材料(火柴、抹布……)。

[来源:1]【导入新课】【情境】录像《人与自然》片段。

【问题】我们明白没有空气就没有人类,也没有朝气蓬勃的地球,请大伙儿说说你所认识的空气。

【投影】1.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

2.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运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 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讲故事】我们关于空气差不多了如指掌了,现在我给大伙儿讲一个见笑。

一位化学老师在自己的朋友面前大谈氧气的发觉。

这位老师说:“氧气是在18世纪才被发觉的……”老师的朋友说:“既然如此,在此之前,人呼吸什么呢?”【问题】大伙儿什么缘故觉得这位老师的朋友专门可笑呢?【过渡】我们现在所明白的关于空气的这点看起来专门简单的知识,事实上是通过许多科学家通过几百年的研究才获得的。

【情境】动画《拉瓦锡的实验》(旁白: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必修一12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必修一12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1.2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一、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研究物质的性质,经常用到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和比较法1、观察法:(1) 概念:观察法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用感官考察研究对象的方法感官包括:➢眼看:直接用肉眼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鼻闻:用鼻子闻物质的气味,闻有毒气体时,不能直接靠近➢借助仪器:可以借助仪器来观察,从而提高观察的灵敏度(2) 要求:观察要有明确而具体的目的,要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2、实验法:(1) 概念:是验证对物质性质的预测或者探究物质未知性质的方法(2) 要求:➢实验前:要明确实验目的要求、实验用品、实验步骤➢实验中:要仔细研究实验现象,并做好实验记录➢实验后:写好实验报告,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3、分类法:运用分类的方法,分门类对物质性质及其变化研究,可总结出各类物质的一般性质和特性4、比较法: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找出物质性质间的异同二、观察法例子:可以通过实验法来研究钠的物理性质和钠与水反应的相关性质1、钠的物理性质:➢颜色:银白色➢两点:熔沸点低➢两度:硬度、密度小(密度比水小)2、钠与水反应(1) 实验现象:➢钠浮在水面上,说明钠的密度比水小➢钠块熔成闪亮的小球,说明钠的熔点低,反应放热➢发出嘶嘶的响声,说明反应生成气体(经检验可知该气体为H2) ➢小球迅速向各个方向游动,是因为反应产生的气体推动小球运动➢滴有酚酞的溶液变红色,说明反应生成了碱因此: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2) 注意事项:➢取金属钠时要用镊子,不能直接用手拿➢实验时切取的钠不能太多,一般黄豆粒大小就可以了➢切完后,剩余的钠必须要放回原瓶,不可随意乱丢知识点补充:钠与水溶液的反应情况(1)钠与酸溶液的反应:钠与水反应的实质是钠与水电离出来的极少量的H+反应生成H2,在酸溶液中,酸电离出的H+浓度远大于水,因此钠在酸溶液中,先与酸反应,当酸反应完时,剩余的钠再与水反应。

化学研究些什么

化学研究些什么

生成物的 色味态
2、物质的性质:
物理的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 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熔点、沸点 硬度、密度、气味、挥发性、溶解性、 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铁磁性等。 化学性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 酸性、碱性等。
二、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1、物质的元素组成:如水是由氢氧元 素组成;二氧化碳由氧碳元素组成。 2、分子、原子的构成:如每个水分子 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原子 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3、同种元素可以构成不同的物质。
碳元素可以构成下列物质
A金刚石
C足球烯
B石墨
D纳米碳管
三、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
1、氧气、二氧化碳、氢气的制取
2、常见物质的用途
3、化学合成:工业上常用空气、水、 石灰石、煤、石油、食盐等为原料合成 或生产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如状态、形状、大小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联系: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伴随有物理 变化,反之则不一定。
〖活动提示〗怎样观察?
反应前 反应时 反应后
反应物的 色味态
光、焰、色、烟 雾气,反应条件

化学初步认识物质的组成

化学初步认识物质的组成

化学初步认识物质的组成物质是我们身边的一切,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由不同的化学元素组成。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的科学,通过初步认识物质的组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本文将从原子和分子的角度,探索物质的组成。

一、原子的基本结构我们知道,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其结构由子结构组成。

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部分,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它们一起组成原子的核心。

在原子核外围,环绕着电子,它们带有负电荷。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中,电子的质量相对较小,而占据较大的体积。

二、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即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目前已知的元素有118个,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有着特定的位置。

元素通过原子的核质子数量的不同而区分,如氢、氧、铁等。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的原子以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化合物具有独特的化学和物理性质,不同于构成它的各种元素。

例如,水分子(H2O)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

元素和化合物的形成和分解都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三、分子和离子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子以共价键相结合而成的物质。

共价键是通过原子间的电子共享而形成的。

例如,氧气分子(O2)是由两个氧原子通过共享电子得到的。

离子是原子或分子中失去或获得电子而带有电荷的物质。

正离子是质子数比电子数多的离子,带正电荷;负离子是电子数比质子数多的离子,带负电荷。

当正离子和负离子相互结合时,形成离子化合物。

例如,氯化钠(NaCl)是由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组成的。

四、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化学式是用来表示化学物质组成的符号和数字的组合。

分子式表示化合物中各种原子的数量和比例。

例如,水的分子式是H2O,表示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和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

化学方程式同时表示原子数的守恒,不仅说明了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组成,还表示了它们之间的摩尔比例关系。

2023年创新设计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二答案人教版

2023年创新设计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二答案人教版

2023年创新设计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二答案人教版一、第一章化学的基本概念1.1 化学的定义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的自然科学。

它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的自然科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的自然科学。

1.2 化学的基本概念(1)物质: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离子等构成的,它们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性质,可以发生化学变化。

(2)原子:原子是物质的最小组成单位,它们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性质,可以发生化学变化。

(3)分子: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它们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性质,可以发生化学变化。

(4)离子:离子是由原子或分子组成的,它们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性质,可以发生化学变化。

(5)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原子、分子或离子之间发生的变化。

(6)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指反应物和生成物在一定条件下,其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也相等。

二、第二章化学的基本定律2.1 牛顿定律牛顿定律是指物体在恒定的力作用下,其运动的变化符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即物体受到的力等于其质量乘以加速度。

2.2 热力学定律热力学定律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其热量的变化符合热力学定律,即热量的变化等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热量之差。

2.3 动力学定律动力学定律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其反应速率的变化符合动力学定律,即反应速率等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之差。

三、第三章化学的基本过程3.1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原子、分子或离子之间发生的变化。

它可以分为吸热反应、放热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溶解反应、分解反应等。

3.2 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指反应物和生成物在一定条件下,其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也相等。

3.3 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原子、分子或离子之间发生的。

1.2 化学研究些什么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1.2 化学研究些什么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1.2 化学研究些什么一、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 表现:一般是形状、状态改变等实例:汽油挥发、蜡烛受热熔化、电灯发光等特征:有 生成化学变化: 表现: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发光放热等现象实例:光合作用、动植物呼吸、蜡烛燃烧、铁生锈描述物质:色,味,态,两点(熔点、沸点),两度(密度、硬度),六性(挥发性、溶解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判断:通过感官感知、仪器检测等,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实例:铜能导电、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略大等 描述物质:可燃性、助燃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腐蚀性、 毒性、酸碱性、能与其他物质反应等性质判断:是否是通过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实例:铁能生锈、石灰石可与盐酸反应、红磷能燃烧等精选题1.折断铁丝是 变化,这是因为 ;铁丝生锈是 变化,这是因为2.从下列概念中选择正确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A.物理变化B.化学变化C.物理性质D.化学性质(1)0℃时水结成冰(2)汽油可以燃烧(3)块状胆矾变成粉末状胆矾(4)酒精易挥发(5)煤气燃烧(6)鸡蛋发臭(7)镁条能在空气中燃烧3.阅读下列短文,运用你所学的知识将符合题意的编号填入题后的横线上。

①氧气在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②氧气不易溶于水;③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是1.429g/L,比空气重;④将纯氧吹入炼钢炉中,可以提高炉温,用于炼钢;⑤氧气在一定条件下能与铁丝、木炭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⑥氧气具有氧化性。

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属于用途的是物质性质二、蜡烛燃烧的探究图1-14实验步骤实验现象(1)取一段蜡烛,观察外观特征(如颜色、形状等)(2)点燃蜡烛,观察现象(3)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小烧杯,观察烧杯内壁的变化(4)向上述小烧杯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5)取一小段粗玻璃管,按如图1-14所示方式置于火焰中,观察发生的现象(6)吹灭蜡烛,观察实验现象问:如何证明蜡烛燃烧后产物中有二氧化碳精选题1、点燃一支蜡烛仔细观察:将白瓷板压在火焰上可观察到在燃烧过程中可观察到石蜡先再燃烧,由此可知变化中伴随着变化。

化学所有章节知识点总结

化学所有章节知识点总结

化学所有章节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化学基本概念1.1 化学的定义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1.2 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两大类。

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

1.3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类。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本身所具有的性质,如密度、颜色等;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燃烧、氧化等。

1.4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情况下所发生的变化,如冰的融化、水的汽化等;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产生的变化,如铁的生锈、木头的燃烧等。

1.5 实验室常用仪器和设备实验室常用的仪器和设备包括试管、锥形瓶、烧杯、天平、磁力搅拌器等。

第二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2.1 原子的发现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

原子的发现是由多位科学家共同完成的,如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汤姆逊发现了电子,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模型等。

2.2 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围绕在核外的电子组成,原子核包括质子和中子,电子绕着核运动。

2.3 元素的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元素性质将元素排列起来的一张表格。

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原子序数的大小将元素排列在周期表的横行中,使得具有相似性质的元素排在同一列。

2.4 元素的分类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可以将元素分为金属和非金属两类,金属元素主要位于周期表的左侧和下侧,非金属元素则主要位于周期表的右上侧。

第三章:化学键和离子3.1 化学键的类型化学键是由原子之间的作用力所形成的一种结合力,主要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三种类型。

3.2 离子与离子键离子是具有正负电荷的粒子,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之间的电静力所形成的一种化学结合力。

3.3 共价键和分子共价键是由原子之间共享电子所形成的一种化学键,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通过共价键相互结合而成的。

化学粤教版第一章知识点

化学粤教版第一章知识点

第一章大家都来学化学1、了解化学研究的基本内容:(1)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2)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3)、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2、初步学会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本质区别:有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4、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熔点、沸点……(2)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碳能燃烧……(3)化学变化的现象: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常伴随着发生一些现象,如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

5、学生实验的基本要求:(1)、做好实验前准备工作(2)、认真作好实验(3)、认真作好实验后的小结6、实验室安全守则7、介绍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用途和注意事项A 集气瓶,B烧杯,C胶头滴管;D滴筒;E量筒;F试管;G铁架台、铁圈和铁夹;H酒精灯;I锥形瓶;J玻璃棒;K试管夹8、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1)药品的取用(2)仪器的连接(3)物质的加热(4)仪器的洗涤①使用酒精时要用火柴或打火机引燃,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灯以免失火。

②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熄灭,不可用嘴吹灭,否则可能引起灯内酒精燃烧,发生失水事故。

正确使用酒精灯加热:使用酒精灯时,要用火柴或打火机引燃,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灯,以免失火。

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否则可能引起灯内酒精燃烧,发生失火事故。

正确使用酒精灯加热:加热时先把试管来回移动,目的是使用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利用外焰对准试管内的被加热物质加热。

9、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是:观察与问题假设与预测实验与事实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10、我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化学成就:了解一些古代著名的化学工艺及其出现的最早年代我国古代化学工艺成就最早发现的朝代制造青铜器商代瓷器东汉末代到六朝冶铁炼钢春秋战国黑火药唐朝造纸汉代酿酒殷周之际11、化学对于我们自己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重要作用:农业、制衣业、建筑业、现代交通工具、防治疾病、保护环境、国防建设。

七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教材解析

七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教材解析

七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教材解析第一章绪言1.1 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 化学研究的对象包括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和人类创造的新物质。

1.2 化学的发展史- 古代化学:对化学的认识只停留在表象阶段,如烧陶、冶炼等。

- 近代化学:17世纪至19世纪,原子-分子学说的确立,奠定了化学的科学基础。

- 现代化学:20世纪初至今,量子力学、核化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快速发展。

1.3 化学与生活、生产的关系- 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饮食、药物、日常用品等。

- 化学在生产中的应用:如石油化工、冶金、农药等。

第二章物质的构成2.1 原子- 原子的定义:原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具有确定的原子序数和质量数。

- 原子的结构:原子核和电子云。

2.2 分子- 分子的定义: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在一起构成的粒子。

- 分子的性质:分子的性质取决于其组成原子的种类、数量和排列方式。

2.3 离子- 离子的定义: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分子。

- 离子的形成:原子或分子失去或获得电子而形成离子。

第三章物质的分类3.1 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3.2 化合物和元素-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以固定的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 元素:由一种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3.3 有机物和无机物- 有机物: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

- 无机物:不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

第四章化学反应4.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化学反应:物质之间发生原子、离子或分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 反应物:参与化学反应的起始物质。

- 生成物:化学反应过程中形成的新物质。

4.2 化学反应的类型- 合成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新物质。

- 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

- 置换反应:一种元素替换另一种元素。

- 复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同时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新物质。

初中一年级化学物质的组成

初中一年级化学物质的组成

初中一年级化学物质的组成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学科,研究的是物质的组成、性质以及变化规律。

在初中一年级的化学学习中,学生将初步了解到物质的组成。

本文将介绍初中一年级化学物质的组成,主要从元素和化合物两个方面展开。

一、元素的组成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是构成所有物质的基础单位。

在自然界中,已知的元素有118种。

这些元素可以分为金属和非金属两大类。

1. 金属元素金属元素通常具有金属特性,如良导电性、良导热性、延展性和延展性等。

常见的金属元素有铁、铜、铝、锌等。

他们以固态存在,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用于制造各种物品和设备。

2. 非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通常不具备金属特性,大部分是在自然界中以气态或者固态存在,如氧气、氮气、碳等。

非金属元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应用,如氧气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气体,碳可以形成无数种有机化合物,而氮气在农业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化合物的组成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以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化合物的组成方式有两种常见的形式。

1. 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是由金属与非金属元素之间的化学结合所形成的化合物。

在离子化合物中,金属原子将其电子转移给非金属原子,形成离子。

离子之间通过正负电荷相互吸引而结合在一起。

例如氯化钠(NaCl)就是典型的离子化合物,其中钠离子和氯离子通过电荷吸引力形成晶体。

2. 分子化合物分子化合物是由非金属元素之间的化学结合所形成的化合物。

在分子化合物中,非金属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相互结合。

例如水(H2O)就是典型的分子化合物,其中两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结合而成。

化合物的种类繁多,常见的还有氧化物、酸、碱等。

不同种类的化合物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用途,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产起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初中一年级化学学习中,我们主要学习了物质的组成,包括元素和化合物两个方面。

通过了解元素和化合物的组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这不仅对于化学学科的深入学习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也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实际应用有着积极的影响。

九年级化学上册(沪教版)讲义

九年级化学上册(沪教版)讲义

九 年 级 化 学(沪 教 版)讲义1.1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蒸发皿上方产生白雾 白色粉末减少至消失 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NH 4HCO 3 NH 3 H 2O CO 2 2.结论:碳酸氢铵 氨气+水+二氧化碳 反应物 生 成 物实验过程:取少量碳酸氢铵固体粉末放在蒸发皿中,将蒸发皿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实验现象:固体逐渐减少,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实验结论:碳酸氢铵受热已分解。

碳酸氢铵保存注意事项:应将碳酸氢铵化肥密封保存于阴凉之处,以防受热分解。

化学变化文字表达式:在“ ” 的左边写出反应物的名称,在其右边写出生成物的名称,若物质不止一种,中间可用“+”连接。

在“ ” 上方标注反应条件。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氮气(N 2):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ρ<ρ ;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下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本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①铁丝表面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1. 现象:△ 现 象空②导管内液面上升 ① 钉与水、氧气反映产生铁锈②锥形瓶内气体减少,气压变低,大气压把水压入导管内氮气的利用:1、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

2、用作保护气。

如金属焊接,充入灯泡延长灯丝寿命,充入食品包装袋延长食品保存期限。

3、医疗上可用在液氮冷冻麻醉的条件下做手术。

4、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环境下能显示超导性能。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光导纤维、计算机芯片、航天飞机的防热瓦等,都是应用化学的结果。

原因1.2化学研究些什么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物理变化:没有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高一化学物质的组成与分析方法

高一化学物质的组成与分析方法

高一化学物质的组成与分析方法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和组成的科学,深入了解物质的组成与分析方法对于学习化学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高一化学中常见的物质组成以及常用的分析方法,以便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化学的基础知识。

一、物质的组成物质是由不同种类的化学元素组成的。

化学元素是指具有一定独立性质的最基本的化学物质,常用元素符号表示,比如氢元素的符号是H,氧元素的符号是O。

在自然界中,已经发现了118个元素。

物质的组成方式分为元素和化合物两种。

元素是由相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比如氧气(O₂)由两个氧原子(O)组成。

而化合物则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以一定的化学方式结合而成的,比如水(H₂O)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

二、分析方法1. 质量分析质量分析是一种用来测定物质中各种成分相对质量的方法。

其中包括质谱分析、中子激活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等。

质谱分析是一种基于物质质量对电磁场的作用进行测量的方法。

它通过对物质中的原子或分子进行离子化,然后通过质量光谱仪测量质荷比来分析物质的成分和结构。

中子激活分析利用中子轰击样品中的原子核,使其发生放射性衰变,并根据放射性核素的特性来分析物质的成分。

这种方法可以分析样品中的微量元素。

红外光谱分析是利用物质在红外光的作用下对光的能量吸收和发射的特性来分析其成分和结构。

通过检测红外光的吸收峰来确定物质的功能团。

2. 成分分析成分分析是一种用来测定物质中各个成分量的方法。

其中包括酸碱滴定、电化学分析、光度分析等。

酸碱滴定是通过滴定反应的方法来分析物质中存在的酸碱物质的含量。

比如利用酸滴定法可以测定食盐中氯化物的含量。

电化学分析是利用化学反应过程中产生的电流、电压等电化学参数来分析物质的成分。

常见的电化学分析方法有电解、电沉积、电导法等。

光度分析是利用物质对光的吸收、发射等光学性质来测定物质中各种成分的含量。

比如可以通过吸收光谱来测定某种物质的浓度。

三、总结通过对物质的组成与分析方法的介绍,我们了解到物质是由不同种类的化学元素组成的,其中包括元素和化合物两种。

高一化学第1次月考知识点

高一化学第1次月考知识点

高一化学第1次月考知识点第一章:化学基本概念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性质、结构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化学研究的基础是实验观察和定量测量。

1.1 物质的基本性质物质具有质量、体积和性质等基本性质。

质量是物质的重量,体积是物质所占空间的大小,性质是物质固有的特征。

1.2 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只包含一种化学成分,如金属、非金属等。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如空气、海水等。

1.3 化学符号和化学式化学符号用来表示化学元素,如H表示氢元素。

化学式用来表示化学物质的组成,如H2O表示水分子。

第二章: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物质之间发生转化的过程,在反应中,原有的物质称为反应物,新生成的物质称为产物。

2.1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结果,包括反应物和产物。

2.2 反应的类型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

2.3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可以是放热反应(放出能量)或吸热反应(吸收能量)。

第三章: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是衡量物质数量的基本概念,单位是摩尔(mol)。

3.1 物质的量与化学计量关系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系数表示了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可以用来计算反应物的质量和生成物的质量。

3.2 摩尔质量和摩尔体积摩尔质量是物质的质量与物质的量的比值,单位是g/mol。

摩尔体积是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与物质的量的比值。

第四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由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4.1 原子结构原子核由正电荷的质子和中性的中子组成,电子绕核运动。

4.2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排列的表格,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划分为周期和族。

第五章:化学键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结合力,主要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5.1 离子键离子键是由阴阳离子之间的吸引力形成的,通常由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组成。

5.2 共价键共价键是由电子的共享形成的,通常由两个非金属元素组成。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材目录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材目录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材目录第一册:第一章化学的研究方法1.1 化学的定义与分类1.2 化学实验中的常见仪器1.3 化学实验中的常见操作1.4 化学反应方程式第二章物质的组成与性质2.1 原子结构2.2 元素的周期表2.3 分子与化合物2.4 物质的性质第三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的转化3.1 化学反应的类型3.2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3.3 化学能与物质的能量变化第四章溶液的组成与变化4.1 溶液的概念4.2 溶解度与饱和度4.3 溶液的稀释与浓缩第五章酸碱中和反应5.1 酸和碱的定义5.2 酸碱指示剂5.3 酸碱中和反应第六章金属与非金属6.1 金属与非金属元素6.2 金属元素的物理化学性质6.3 金属化合物的性质第七章碳的化学7.1 碳的性质7.2 碳的化合物7.3 聚合反应第八章物质变化的红外线反应8.1 红外线的产生和特点8.2 红外光谱的测定8.3 反应物质的红外线谱第九章化学平衡9.1 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9.2 平衡常数9.3 影响平衡的因素第二册:第十章化学反应动力学10.1 反应速率的测定10.2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10.3 反应机理第十一章氧化还原反应11.1 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11.2 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11.3 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第十二章电化学与电解12.1 电化学的基本概念12.2 电池的构造和作用12.3 电解与电解质的选择第十三章化学能和热效应13.1 化学能的基本概念13.2 化学反应热的测定13.3 化学反应热效应的应用第十四章化学的应用14.1 化学工业的发展14.2 合成材料的应用14.3 生物化学的应用第十五章化学实验与化学研究15.1 实验设计与实验记录15.2 化学研究的方法与过程15.3 化学实验安全与环境保护以上为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材目录。

九年级化学教案(沪教版上册)

九年级化学教案(沪教版上册)

九年级化学教案(沪教版-上册)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1.1 化学科学的起源与发展教学目标:了解化学科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古代化学、近代化学、现代化学。

1.2 化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化学研究的内容,掌握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化学研究的对象、化学研究的内容、化学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物质的组成和分类2.1 物质的组成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物质的组成,掌握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

教学内容:物质的组成、分子、原子、离子。

2.2 物质的分类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物质的分类,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教学内容:纯净物、混合物、化合物、元素。

第三章:化学反应与能量3.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掌握化学反应的类型。

教学内容: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类型。

3.2 化学反应与能量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掌握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教学内容:放热反应、吸热反应、能量守恒定律。

第四章:碳及其化合物的性质4.1 碳的性质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碳的性质,掌握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内容:碳的物理性质、碳的化学性质。

4.2 碳的氧化物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碳的氧化物,掌握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内容:二氧化碳、一氧化碳。

第五章:金属的化学性质5.1 金属的通性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金属的通性,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内容:金属的物理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

5.2 金属的氧化物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金属的氧化物,掌握金属氧化物的性质。

教学内容:金属氧化物、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第六章:溶液与溶解度6.1 溶液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溶液的定义,掌握溶液的组成和特点。

教学内容:溶液的定义、溶液的组成、溶液的特点。

6.2 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溶解度的定义、溶解度曲线、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化学教案:物质的化学成分和性质

化学教案:物质的化学成分和性质

化学教案:物质的化学成分和性质一、物质的化学成分1.1 原子和分子的组成及性质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

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结构单元。

原子有三个基本粒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无电荷)和电子(带负电荷)。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的核心,电子环绕在核外。

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

分子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其组成的原子种类和原子之间的连接方式。

1.2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数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每个元素都用唯一的化学符号表示,如氢(H)和氧(O)。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种元素以固定的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其组成的元素和元素之间的连接方式。

1.3 物质的摩尔质量和摩尔比物质的摩尔质量是指物质中含有1摩尔(6.022 × 10^23个粒子)物质的质量。

摩尔质量的单位是克/摩尔(g/mol)。

摩尔比是指化学反应中各种化学物质的摩尔量比例。

它可以用于计算反应的理论产率和确定反应的化学反应式。

二、物质的化学性质2.1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的变化,如氧化、还原、酸碱反应等。

化学变化是不可逆的,会产生新的物质。

物理变化指物质在物理条件下发生的可逆变化,如物质的相变(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等。

2.2 物质的物理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改变物质化学组成的性质,如颜色、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

它们可用于物质的鉴定和分类。

2.3 物质的化学性质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所表现出的性质,如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生成新的物质。

化学性质是物质的重要特征之一。

许多物质的化学性质与其分子结构和化学键相关。

不同的物质通过不同类型的化学键连接而成,因此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2.4 物质的溶解性物质的溶解性是指物质在溶剂中能否被完全溶解的性质。

溶解性可以用来研究物质的溶解规律和溶解度,为溶液的制备提供依据。

物质的溶解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溶剂中溶质的浓度、温度等。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一、化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1.1 化学的定义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变化规律以及变化过程中伴随的能量变化等的科学。

1.2 化学的研究对象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包括所有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过程等。

1.3 化学的分类化学可以分为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两个大的方向,无机化学主要研究无机物质,有机化学主要研究有机物质。

1.4 化学的研究方法化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法、观察法、分离纯化法、分析测定法等。

二、物质的分类与性质2.1 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纯物质又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2.2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指物质的各种可观察的特征,如颜色、形状、密度等;化学性质指物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燃烧、酸碱性等。

三、物质的微粒(原子与分子)3.1 原子的基本概念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化学元素的最小单位。

3.2 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以云状分布在原子核周围。

3.3 原子量和摩尔质量原子量是指一个原子相对于碳-12同位素的质量比,摩尔质量是指1摩尔物质的质量。

四、物质的量及计算4.1 物质的量的定义物质的量是物质中包含的基本微粒的数量,用摩尔(mol)表示。

4.2 摩尔质量的计算摩尔质量可以通过化学元素的原子量进行计算,单位为g/mol。

4.3 摩尔与质量间的关系摩尔质量与质量之间可以通过摩尔质量和质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换算。

五、化学方程式及化学反应5.1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结果,包括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它们的摩尔比。

5.2 化学反应的类型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多种类型。

5.3 化学反应的化学计算化学反应可以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化学计算,包括物质的摩尔数、质量变化等。

六、常见物质的性质及应用6.1 金属与非金属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非金属大多无上述性质。

化学与矿物学

化学与矿物学

化学与矿物学化学与矿物学是两个密切相关的学科,它们在研究物质的组成和性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化学与矿物学的联系,并介绍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化学的基本概念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变化以及与能量的关系的学科。

化学的发展促使了解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化学可以分为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两个主要分支。

1.1 无机化学无机化学研究无机物质,即不包含碳元素的物质。

它涉及到元素的周期表、离子的形成和化合物的性质等。

无机化学在药物研究、冶金和环境保护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1.2 有机化学有机化学研究有机物质,即包含碳元素的物质。

它关注碳原子间的化学键以及有机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有机化学在制药、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矿物学的基本概念矿物学是研究地球上天然矿物的种类、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学科。

矿物学的发展有助于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和成因,推动了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

2.1 矿物组成和结构矿物学研究矿物的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可以通过化学分析和物理性质测试来确定矿物的成分和特征。

2.2 矿物分类根据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矿物可以分为硅酸盐、氧化物、硫化物等不同类别。

通过对矿物分类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地球的地质特征和演化过程。

三、化学与矿物学的联系化学和矿物学在研究物质的本质和特性方面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化学可以解析矿物的组成和结构,帮助矿物学家了解矿物的性质和用途。

其次,矿物的形成和变化过程涉及化学反应和能量转化,需要化学知识进行解释和理解。

3.1 矿物的分析化学分析是矿物学中常用的手段,可以通过对矿物样品进行实验室测试,确定其化学成分和性质。

化学分析在矿产勘探和开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科学家确定矿产资源的品质和可利用性。

3.2 化学改性矿物通过化学方法对矿物进行改性,可以改变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提高其性能和用途。

例如,通过碳酸化反应将钙硅酸盐矿物转化为硅酸盐水泥,使其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耐久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每种物质都有一 定的组成和结构。构成物质的微粒有: 分子、原子、离子
金刚石晶体 氯化钠晶体 水分子 碳原子构成 钠离子、氯离子构成
பைடு நூலகம்
石墨及其结构
金刚石及其结构
体 积 分
氧气(O2) :21% 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 0.94%
数 二氧化碳(CO2):0.03%
其他杂质:0.03%
书本P14-15
舍 勒
普 利 斯 特 里
拉瓦锡
14:30-14:35
复习:如何进行观察?
描述空气、红磷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活动提示〗怎样观察?
反应前
反应时
反应后
反应物的色、 味、态
红磷 + 氧气
P O2
点燃 五氧化二磷
P2O5
14:35-14:45
【笔记 考点】:实验成功的关键
(1)装置不能漏气 (2)止水夹应该夹紧 (3)红磷应过量 (4)点燃红磷后,伸入集气瓶动作要迅速 (5)待集气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1、红磷与集气瓶中什么气体反应? 为什么选择红磷作为实验物质?
2、红磷燃烧一段时间后,虽有剩余,但还是熄
14:20-14:30
第2节 化学研究些什么
第2课时 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
“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中有哪些成分?
1774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金属燃烧试验,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从18世纪70年代开始,经过了近两百年的科学
研究,科学家们才发现了空气的具体组成。
氮气(N2) :78%
完成《家庭作业》1.2 第一课时 的习题
预习:1.2第三小节
如何背诵元素周期表?
为什么水不能变成油,铁不能变成金?
➢物质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有的由一种元 素组成(氧气、铁等),有的由多种元素组成 (碳铵等)。在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种类不会发 生变化。
家庭小实验:
取少量葡萄糖、砂糖、面粉, 分别在燃烧匙中加热,观察 实验现象
混合物:两种以上物质 混合组成;
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 组成,可由化学式表达。
2.举例: 纯净物: N2、O2、CO2、P、P2O5、H2O 混合物:空气、海水、河水、矿泉水等
14:55-15:00
课堂总结(视频)
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纯净物与混合物
课后作业
复习:复习实验步骤和现象、注意 事项尤其重要(背诵)
光颜色、 烟雾气, 反应条件
生成物的色、 味、态
测定空气里氧气的体积含量(视频+操作)
(1)实验原理:
利用在密闭的容器里红磷和空气中的 氧气反应生成固体小颗粒(五氧化二磷), 由于氧气被消耗了,容器内压强减小; 等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
使水进入容器,测定进入水的体积,理 想情况下可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灭了,为什么?
14:45-14:55
【重要考点】:为什么?
(1)装置不能漏气 ——保证气压变小,没有额外空气 进入,否则进入的水体积<1/5
(2)止水夹应该夹紧 ——导致集气瓶内气体受热膨胀逸出, 进入水体积>1/5
(3)红磷应过量 ——保证氧气全部被消耗,否则进入的 水体积<1/5
(4)点燃红磷后,伸入集气瓶动作要迅速 ——会导致实验装置内的气体受热膨胀逸出,进入 的水体积会大于1/5
14:45-14:50
测定空气里氧气的体积含量(分析+检验)
说明了: 1、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2、空气成分不止氧气一种 那么剩余气体具有怎样的性质?
3、剩余气体不溶于水,也 不支持燃烧。
(3)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14:45-14:50
空气是一种纯净物吗?P14
1.概念解析:
(5)待集气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否则会导致进入水的体积小于1/5 (热胀冷缩,气体体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14:45-14:55
测定空气里氧气的体积含量(分析)
(2)实验现象: 1、红磷燃烧,发出黄色火 焰,产生大量白烟; 2、燃烧停止,冷却后打开 止水夹,瓶内水面上升了约 1/5体积。
瓶内水面上升约1/5体积说明了什么?
上节课作业
复习:元素周期表和实验器材 完成《家庭作业》1.1的习题
预习:1.2第二、三小节
课前复习——化学研究些什么?
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1. 两个实验 2. 两种变化 3. 两种性质
课前复习
下列现象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1.碘升华 2.冰雪融化 3.食物腐败 4.瓷器破碎 下列现象哪些反映物理性质?哪些反映化学性质? 1. 汽油易挥发 2.煤炭能燃烧 3.真金不怕火炼 4.灯泡可通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