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本 以教学为本
以学生为本以教学为本根据林校长8月26日报告,结合我校当前的实际,经过几天的思考,特向学校提出如下建议。
一、以学生为本今年新生有300多人被动员转到中专,有的老师觉得可喜,我认为大可不必,理由如下:1、我校本来就是中职学校,学生都是中职生,本来就应该是文化知识学习与专业技能训练并重,完全没有必要再来一次“分流”。
2、如果说读对口高中和读中专同样能考大学,通过技能高考进入大学的学生,也要尽可能的让他们在这三年里提升文化知识水平,以适合今后在高校继续学习的需要。
3、不想上大学的学生和家长是没有的。
只不过有些学生基础特别差,学习文化课有困难,自暴自弃,我们应该提供适合他们的教学。
4、绝绝大部分学生和家长是冲着对口高中来的,进校后又把他们“忽悠”到中专去读,这是不应该的!因为新生还小,不懂事;有的家长拿孩子没办法,是“被同意”的;有的家长目光短浅,认为孩子反正是不中的,让他玩两年。
过了一年半载,学生玩腻了,觉得读中专不行,就流失了,还要骂老师误导。
诚然,现在学生读中专凭技能也能上大学,但是,文化知识的欠缺不是能用技能置换的,毕竟文化知识是今后发展的“底肥”,何况,技能高考文化分数要占30%,在技能考试成绩同等的情况下,文化考试的分数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说读对口高中与读中专是一样的,那又何必要分流呢?为什么我们老师的子女不去读中专、学技能呢?我们引以为骄傲的计算机专业的潘盼,第一次就业后不久就回来了,她说“中专学得太少,学历太低,被人看不起,后悔不该读中专”。
中专班比对口高中流失的学生多得多,这也是事实。
今年又动员学生到中专去,能够说,这又是在间接地造成新的大面积流失。
既然我们已经清楚的知道了这个点,为何又要重复错误呢?应该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将来着想;而不应该为了“保中专的块头”或者出于其他目的动员学生去中专“学技能”。
至于到时候他们不愿意高考那是他们自己的事,不会怨老师。
所以,我建议:第一学年,统一开课,开设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音、美、计算机等,重点突出语数;第二学年,学生按所选专业分班,继续开设语、数、外等公共课,增加专业知识课;第三学年上学期,继续开设文化和专业知识课,增加实训课,用一定的时间强化技能训练。
以学生为本教师师德的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本教师师德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教师师德的教育理念在教育事业中,学生是最重要的核心。
他们是未来的希望,需要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养。
而作为教师,我们的职责就是以学生为本,将师德作为教育的理念。
本文将从师德的内涵、重要性以及实施教育理念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师德的内涵是什么?师德作为一种职业道德,旨在倡导教师坚守职业道德规范,秉持诚实守信、尊重学生、严于律己、关心学生等基本品质。
师德内涵的核心就是教育者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并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信念。
其次,重视师德的重要性。
以学生为本,教师的师德是教育事业中的核心,是教师的道德底线。
教师的师德行为不仅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的发展,也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优秀的师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他们积极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去,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潜能,培养他们具备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同时,良好的师德也能增强教师个体的自尊心和职业满意度,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如何实施以学生为本,教师师德的教育理念?首先,教师应积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应以包容、尊重和理解的态度对待他们。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和需求,为每位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指导。
其次,教师应做到严于律己,树立正确的行为示范。
教师在行为上要严格自律,做到言行一致。
教师应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用自己的行为来引导学生的言行举止。
同时,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不断学习更新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再次,教师应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教师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倾听学生的心声,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
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并及时给予解答和帮助。
同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关注学生的成长,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最后,教师应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
如何理解以学生为本
若何懂得以学生为本?答:教师在实行教导时要切实做到以生为本,以学生为焦点,尊敬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共性成长,此外要充分信赖学生的价值和实力,懂得学生的思惟和行动.只有以学生为中间,多为学生斟酌,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思虑问题,积极引诱学生自发熟悉到成长中的缺乏并加以纠正,自动进步本身,如许才干收到最佳的教导后果.一.懂得学生的思惟行动懂得是互相交换的前提,懂得学生的思惟和行动,把学生的一些异于常人的行动当成是理所当然情理使然的,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虑,将心比心.浇树要浇根,根系丰发,始能长成参天大树;育人要育心,执教者德操崇高,始能育栋梁之材.学生是有思惟.有共性的主体,是教导工作的合作者.是以,作为教导者,既要严厉要肄业生,更要尊敬和懂得学生,如许才干构建协调的师生关系.陪同年纪增加,大学生常识面的拓宽和理论常识的增多,社会认知程度显著进步,断定事物的自立性.自力性和批评性加强,抽象逻辑思维才能和辩证思维才能有所成长,意志品德中的自我意识和目标性加强.同时,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有进修的自动性.自发性,他们广泛寻求自立性和充分的进修自由.主体自身的不完整成熟与强烈寻求自立性之间的抵触须要教导者赐与充分的懂得和肯定,并且积极引诱修改,以帮忙他们准确地选择和肯定本身的寻求目标.二.尊敬学生的共性成长尊敬,起首就是要尊敬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尊敬学生的共性成长.苏联教导家马卡连柯说过:“要尽量多地请求一小我,也要尽可能地尊敬一小我.”尊敬,起首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形动身,尊敬学生的共性心理.深刻学生,积极发明学生的专长,勉励学生扬长避短,充分发掘其闪光点.现代教导是“以工资本”的教导,实行本质教导,应充分尊敬学生的共性成长,表现学生的主体感化.作为教导者,应当真正从心坎回收学生,尊敬他们的人格,使学生感触感染到人与人的平等,以及被存眷.被懂得的暖和.特殊是针对处于弱势的所谓“差生”的人格庄严更应保护,差发展期形成的自卑心理,很轻易使心坎的自负之花凋零,而自负心恰好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不成缺乏的身分.所以,教导者决不克不及萧条.轻视“落后生”,而应在进修上.生涯上赐与更大的存眷.本质教导强调给学生供给“周全性”的教导机会,当然这就不等于请求每个学生必须“面面俱优”.相反,这“周全性”的教导机会恰好是为学生的“共性化”成长开拓了多种选择的可能性.某个学生在这一方面缺乏“禀赋”,而另一方面却可能极具“潜能”.每个个别都有自身的特色.有人说: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类似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完整雷同的一双叶片.同样,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我们也找不到完整雷同的两小我.学生必定消失差别,教导者的义务就是针对不合学生的性情.才能.智力的差别应采纳不合的措施.门路和办法进行思惟教导,帮忙学生发明特色,并把特色成长成专长,从尊敬学生的差别.呵护学生自负心和建立学生自负念动身,让更多学生在原有基本上得到最为有用.合理的成长,使学生的进修潜能得到必定成长.三.信赖学生的价值才能信赖,就是要信赖每一小我的力气.价值.信赖:是指信赖而敢于拜托.《出师表》里有如许的一句话:“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从两种截然相反的成果中为我们供给了信赖对象的品德.花朵因为有春天的信赖,才绽放得争奇斗艳;高山因为有大地的信赖,才矗立得巍峨壮不雅;小溪因为有大海的信赖;才获得更辽阔的性命.学生有师长教师的信赖,才干信念百倍,豪情洋溢地投入到进修生涯中.学生的聪明.才干的成长须要有一种情形.机会和前提,作为教导者要经由过程各类方方面面来激发学生的热忱.义务感和成就欲.让学生熟悉到目标价值和小我经由尽力完整有才能去实现目标价值.教导者就要慎密联合学生的实际,创造前提,撒手让学生成长,给学生各类表示的机会.就算是“差生”也要信赖他们,让他们懂得自身的力气和价值,知道本身也有闪光的机会,激发他们发奋向上的心理.学生在寻求目标实现的进程中使其产生一种义务感和取得成就的愿望,他天然就求进步了.当然,这是始终离不了师长教师对学生的信赖.信赖,是尊敬和懂得的分散表示,只有信赖一小我,才谈判得上对他有所尊敬和懂得;不然,一切都邑掉?.四.激发学生的潜能专长教导的一个永恒的任务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掘和施展每个个别的潜能.恰是这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信念使得全部世界都在不竭反思实际,进行教导改造,摸索更好的道路.“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美国成长心理学家.哈佛大学传授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在当前美国教导改造的理论和实践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且引起了世界规模内的广泛存眷,得到了列国教导人士的高度评价.在深化教导改造,推动本质教导的当前,其主要的参考价值是不问可知的.有名漫画家丰子恺师长教师曾画过一幅漫画,讥讽教导工作者老是用单一尺度要肄业生,就像花匠拿着铰剪剪切冬青一样.教师经常就是如许果断地把学生剪切得整洁整洁.教师应当改变教导不雅念,应用赏识教导,共性化教授教养.信赖每一位学生都是有才能的人,愿意发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并赐与充分的观赏和肯定建立学生的自负和自负.教导是个别化的教导,教师更为主体.自发地为每一位学生设计“因材施教”的办法,以合营其智能特色,促进其优势范畴和弱势范畴之间的接洽,以此为切入点,帮忙学生熟悉自我,建立自负,促进学生在原有程度上的进一步成长.教导者经由长时光与学生们的相处,就不难发明学生的本质不一,性情各别,也天然会发明学生们的长处.短处和与众不合之处.这时刻,我们就要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并且是热忱的鼓励.假如他人说这孩子没有长处,那么我们就要去发掘他潜在的长处,看一看孩子有什么进步,就算是点滴进步也有鼓励的价值;或者给孩子制作一个表示长处的机会.鼓励不但是要表扬.也不止是物资嘉奖,更主要的是和学生们合营分享成功.成功.进步甚至是掉败.让学生们感触感染到你因为他而快活,而骄傲,和他们合营承担苦楚,这会是学生们受到的最大鼓励.古语云:“爱人者人恒爱之”,倘使教导者做到事事处处自动关怀学生,对他们狭隘与耐烦,并且尊敬学生的共性成长,积极勉励.狭隘他们,那么学生才会在你的行动中受到启发.沾染,从而达到如期的教导后果.学生们是有幻想,有情绪,有共性的个别.他们渴求常识,盼望关爱,具有潜在的创造力,大家生涯阅历也不一样,形成了不合的常识经验,不合的性情气质,不合的兴致快活爱好,因而教师要擅长洞察学生的心理,懂得学生,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作为教导者,我们更要正直立场,教导时应当诚心假意地尊敬.懂得和信赖学生,在教导导行时应当随时随地地鼓励.狭隘.提示学生们.只要做到不时以学生为焦点,处处以学生为本,就能使所有的学生快活成长,就能为故国造就出高本质的人.。
“以学生为本”的内涵
“以学生为本”的内涵
1. 基于个别学生。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行为。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以学生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教育活动的根本,一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
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
2. 关注学生发展。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指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强调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最终使学生成为充分发展的人。
3. 把学生当作一个整体。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让所有学生都能发展。
现代教育最重要的功能体现在教育的大众化和发展上。
全生导向旨在实现所有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4. 基于学生的主动性。
是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自身的发展和成长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获得主动发展。
“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内涵解读
“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内涵解读摘要: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笔者在本文中分析了如何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关键词:学生;可持续;发展;全面现代教育观点认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教育的核心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
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注重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发展每一位学生的个性。
使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快乐的学习模式。
我认为,“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从学生的发展出发。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也就是说,学生是教育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本体。
因此,所谓“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把学生特别是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活动的本体,一切教育活动都从学生的发展出发。
这是“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逻辑起点。
虽然教育具有本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两大功能,但“教育社会功能的作用大小,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取决于建设人才的培养。
教育的本体功能是教育社会功能的根据。
也就是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让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在质上的规定“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促进学生的发展。
这里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所讲的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人的体力和智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运用,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在此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和运用;二是人的体力和智力在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和统一起来;三是人各方面能力的发展逐步向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一切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方向前进,最终使人成为自由王国里的公民。
在现阶段,我国还存在一些制约人全面发展的不利因素,如我国目前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还没有足够的闲暇时间和可支配收入来充实和完善自己;以及教育中的应试主义倾向等等。
应试主义的倾向使部分学校在教育教学中片面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忽视良好道德品质和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及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养成。
在过重的课业负担影响下,学生的身体素质得不到提高。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体,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要全面发展。
就学校教育而言,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这样,通过设计和谐的教学课堂,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提供和谐的成长环境,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加和谐,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关系更加融洽,从而达到为社会培养和谐有用之才的良好效果。
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关系莫过于师生关系,师生能否和谐相处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质量。
实践证明,只有教师的“爱生情”,才干赢得学生的尊敬。
因此,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和宽容学生,不但让学生感受爱,还要让学生享受爱,更要让学生学会爱。
要主动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育行为,改革教学方法,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习惯,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以自身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和教育学生。
要通过建立心理相容、相互尊重、平等泛爱的师生关系,在师生心灵深处碰撞出和谐愉悦的火花,才干实现教育教学成果的最大化。
坚持以学生为本,关键是建立和谐的课堂教育。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师生互动、学生互动都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师生间的互动,进而调动学生间的互动,让学生在互动中启迪心智、优化思维,学会团结协作,提高发展社会活动能力。
学生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教师的循循善诱。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理解知识的形成方式。
只有这样,才干实现感性知识向理性能力的转化。
要让学生主动学,最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忙学生掌握正确实用的学习方法。
因此,教师要确立教法要为学法服务的观念,要围绕教材寻找科学系统的教学方式,依据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来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工作,既要研究一般的学习理论、学习战略、学习方法,更要研究分歧学科、分歧类型学生的实用学习方法,帮忙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学习。
课堂教学不是从逗号走向句号的过程,而是引导学生带着问号进入课堂,在教学中发生更多问号的过程。
如何理解以学生为本或以学生为主体
如何理解"以学生为本"或"以学生为主体"
现在常常提的"以学生为本"或"以学生为主体",你怎样理解? 对新课程有了一些认识: 1. 新课程中的课堂不是教师表演舞台而是师生交流的舞台。
2. 新课程中的课堂不是学生训练的场所而是学生发展的场所。
3. 新课程中的课堂不光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还是探究的场所。
1.学生是一个民族传承的希望,是一个国家继续生存、发展的灵魂所在。
很简单地打个比方,如果一颗正在茁壮成长的大树,突然之间,中间断了一节,您说会怎么样?以学生为本,其实说的就是传承,接力棒需要有人接的,如果只有第一个,而没有第二个,那会是怎么样? 2.以学生为本主要体现的是人性化,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主要关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积极学习,建构有意义的知识,将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3.学生是教育对象,也是教育的核心,所以,教育要从核心抓起,以学生为中心.。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word版本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体,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要全面发展。
就学校教育而言,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这样,通过设计和谐的教学课堂,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提供和谐的成长环境,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加和谐,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关系更加融洽,从而达到为社会培养和谐有用之才的良好效果。
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关系莫过于师生关系,师生能否和谐相处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质量。
实践证明,只有教师的“爱生情”,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
因此,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和宽容学生,不仅让学生感受爱,还要让学生享受爱,更要让学生学会爱。
要主动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育行为,改革教学方法,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习惯,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以自身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和教育学生。
要通过建立心理相容、相互尊重、平等博爱的师生关系,在师生心灵深处碰撞出和谐愉悦的火花,才能实现教育教学成果的最大化。
坚持以学生为本,关键是建立和谐的课堂教育。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师生互动、学生互动都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师生间的互动,进而调动学生间的互动,让学生在互动中启迪心智、优化思维,学会团结协作,提高发展社会活动能力。
学生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教师的循循善诱。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理解知识的形成方式。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感性知识向理性能力的转化。
要让学生主动学,最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实用的学习方法。
因此,教师要确立教法要为学法服务的观念,要围绕教材寻找科学系统的教学方式,依据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来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工作,既要研究一般的学习理论、学习策略、学习方法,更要研究不同学科、不同类型学生的实用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学习。
课堂教学不是从逗号走向句号的过程,而是引导学生带着问号进入课堂,在教学中产生更多问号的过程。
结合《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论在教学过程如何践行“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必须明确对于自身专业的提升方向和标准。
能够做到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要求。
<一>以学生为本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尽量做到以学生为本,做到尊重学生的人格,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学习中做到主动、积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
在教学生活中,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我要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道德生活和人格的养成。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二>师德为先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教师的模范作用非常重要,我要处处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用自己的言谈举止去影响每一位学生,在对待学生时要有强烈的责任心,足够的耐心,还要有全面的审视学生的细心,因此教师要用仁爱之心和宽容之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尤其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
用爱去教育学生,没有爱的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三>能力为重作为教师应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教育是传递知识,启迪智慧,点化生命的过程,作为教师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才能驾驭自己的课堂,具体工作开始如下:1、熟悉教材,注重学科的特殊性,分析新旧教材的点,大胆调整教材,从知识的内在联系出发把我知识体系,据现代教学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把学习教材灵活的运用到教学中。
2、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面对课程改革,结构的调整和变化,教师确实在教学方法上要有所改变,使自己的课堂活起来。
于是我会在教学设计抓住主线由浅入深,正确引导学生,一切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加强学生的评价体系。
在对学生的评价中,体现多元化评价,学生的评价不仅限于学习成绩的评价,我将从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行为习惯,与人交往,沟通等方面的评价学生。
<四>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要向学生传布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教给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尤其是学习的能力,以便使学生离开学校后能成为承担一定责任的合格人才。
所以作为教师的我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
从心理学视角浅析“以学生为本”
从心理学视角浅析“以学生为本”摘要:提出“以学生为本”,并阐述其现实意义。
从弗洛伊德“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统一体的人格结构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等心理学视角分析“以学生为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并结合当前工作实际提出“以学生为本”的三项措施。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为本;心理学原理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
“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
以人为本,不仅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而且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
在高校,学生是主体,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要求我们围绕“以学生为本”认识问题并解决问题。
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人去应用的。
”[1]“以学生为本”就是把学生作为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根本,就是时时处处把学生的切身利益放在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首位,就是从学生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去开展工作。
在当今时代, 学生的素质的核心问题不是知识结构的问题, 也不是智能结构的问题( 尽管它们也非常重要, 需要我们给予高度重视),而是人格特质的问题主宰学校道德教育运作的仍是基于较为封闭、单一的社会结构而建立起的教育模式。
这种模式因其忽视现代社会开放和价值多元的事实, 忽视道德教育之固有的主体性本质和现代社会对自主创造精神的呼唤, 而在解释现实的社会道德问题、在解决青少年道德价值观冲突面前日显苍白, 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弘扬时代精神、塑造理想人格, 从而为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的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乃至全部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个体,促使学生“自我主体”的形成、成长。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功能心理学的先驱杜威在他的道德教育著作《教育上的道德原理》中, 把一些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设定的因素分成社会的和心理的两个方面。
关于“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看法
关于“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看法我关于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概括起来,就是“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先旧后新,先学后教”,其基本内涵我的认知观点是:以生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只有通过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调动其多种感觉器官的投入,学习才能有好的效果。
所以教师要把课堂的话语权和学习时空让位给学生,不要硬灌和一讲到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但鉴于我们的学生功底较差,自学能力较弱的实际,从时空上说,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不少于25分钟,教师的指导、纠错、追问、点评、归纳不得超过20分钟。
这是我们目前衡量一堂课好坏的显性指标之一,以后要逐步加大学生学习的时空。
同时,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不让少数学生控制了课堂,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都学有所获。
要关注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指导,学习目标与内容不要一刀切,大一统。
要关注学生“学会倾听”的问题,让课堂多一点“宁静”,少一点“起哄”式的大合唱,简单的是非之问少一点,问题一定要有思维量,要在问题之间搭好梯子,一步一步地登。
以学定教,就是要根据学生认知的逻辑起点来组织课堂教学,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习知识前的预习是不是真的预习到位了,哪些学生学习态度、思维方式有问题,怎么在教学中去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课堂如何有效施教,以确保教学课堂“没有人睡觉”,也确保学生学习的知识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里。
在一段时间里,学校把上课没有人睡觉作为好课的重要的显性标志之一,以衡量教师教学的好坏。
要切实落实好“先预习再学习”的教学思想,根据我们的学生自觉学习的可能性不大的实际,适当放慢教学进度,减低学习难度,把预习放进课堂里,让学生在学习中听得懂,有精神,能跟着老师的指引走。
先旧后新,就是要在课堂教学的起始,花大约三分钟时间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为学新知作铺垫,同时检验学生上一节的学习情况。
“旧知”的复习以最基本的知识为主,比如单词、公式、定义、汉字的默写,概念的理解,最基本问题的解答,等等。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名言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名言
1.学生是教育的主角,教师是引路人。
2.以学生为本,创设合适的学习环境是教育的根本。
3.学生的不同能力与特长应被充分尊重,发扬光大。
4.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是学习的源动力。
5.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成为自我实现的人。
6.学生应当被视为有自主行为的人。
7.学生的个性差异应得到充分关注和培养。
8.学生的受教育权益应得到保护和维护。
9.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和探究。
10.教育应具备个性化和多样性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
11.学生的情感需求应受到重视,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12.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13.学生应该是知识的探究者和实践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14.学生的自我实现和终身学习能力应得到重视和发展。
15.学生应该被赋予发展自主精神和批判思维的能力。
16.学生的品格教育是全面发展中不可缺失的一环。
17.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应被培养和提高。
18.学生的身心健康应被充分关注和保障。
19.学生应该受到公平、公正的评价和考核。
20.学生的成功与否不能仅仅以学习成绩来衡量。
21.学生的知识需求和社会需求应该相结合,培养多种能力和素质。
22.教育就是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造坚实的“人生基石”。
教师要以学生为本
扎实学识乃信念以生为本仁爱心------暑期集训总结李市中学程方华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既要有广博的的知识,又要通晓基本的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的知识,做到博学多才。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教师的博学多才是至关重要的。
对每一个教师来说,不仅要熟悉所教教材的基本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要加强进修和不断学习,跟踪学科的学术动态,了解新观点,掌握新信息和新技能,不断更新知识,站在学科前沿,实现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
作为一个教师,跟其他的专家不同,他需要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力争“样样通”。
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给学生以人格的感召。
学生年龄越小,他们对教师的期望就越大,他们常常把教师当成百科全书,在他们眼中,教师是无所不知的,无所不晓,如果教师一问三不知,或者经常被问住,学生会非常失望,对教师的信任度和崇拜程度将会大大降低,也将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
因此,教师要勤于学习,不断完善和充实自我,做一个知识渊博的教师。
同时要有驾驭教育教学的能力。
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也是最根本的能力素质。
它要求教师能根据教育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遵循教育教学应有的规律,以及学生的发展的规律,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组织好教育教学活动,达到理想的效果。
教师要想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不能被动地等待运用别人的研究成果,或者生硬地照搬照学,而应该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认真分析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找出新的解决方法。
同时依据时代要求,善于吸收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并把它创新地应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率。
教师的创新包括:独到的见解、新颖的教学方法、创新的思维、凸现的个性、探索的精神、民主的意识等等。
只有教师具有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才会持续地发展,教育教学水平才会稳步地提高。
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摘要:“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坚持以学生为本,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新课程学生根本全面发展素质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正朝着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向努力,培养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所需的人才,教师必须树立新型的学生观,“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进一步增强事业心、责任感,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己任,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坚持以学生为本,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重视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了坚持以学生为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我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重心展开了工作:1、重视班干部队伍建设,突出核心力量,努力建成良好的班集体。
班干部是班级的核心,是带动班级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又是联系班级与课任教师、班主任的桥梁。
因此,在平时的班级活动中,我特别重视班干部的培养。
在平时的日常管理中,我们实行了值日班长轮换制,让全班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参与班级管理,从中体会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色要求,使之得到锻炼、培养,从而自觉地融入到班集体中去。
目前,我班的现有班委都是由全班同学民主选举产生的,他们都能够以身作则,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为班级的管理默默奉献。
2、狠抓养成教育,规范学生行为,努力形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因此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我们组织学生认真、全面地学习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结合规范内容,全体师生共同讨论制定了班级一日常规,建立了良好的奖惩与激励制度,督促学生认真实施。
要在班级里创设出良好的行为情境,形成健康的舆论,杜绝不良行为的机会,使这些行为内化为学生的素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重视“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坚持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对“后进生”勤指导、多鼓励,真心关爱每一名学生。
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理念
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理念================一、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在这种背景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实施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重要性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兴趣,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种管理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成长。
三、了解学生需求:制定适合学生的班级管理策略了解学生需求是实施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关键。
班主任需要通过日常观察、沟通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需求、心理变化等,以便制定出更加符合学生实际的班级管理策略。
四、宽松与严谨相结合: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需要平衡宽松与严谨的尺度。
既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度,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又要制定明确的班级规章制度,维护班级的秩序和稳定。
这种宽松与严谨相结合的管理方式,有助于为学生创造一个既宽松又有序的学习环境。
五、提高学生参与度:促进班级民主与活力提高学生参与度是实施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重要手段。
班主任可以通过组织班级会议、开展班级活动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级事务的决策和实施。
这种民主参与的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还能够促进班级的凝聚力和活力。
六、有效沟通与家长合作:共同推进学生发展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是实施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必要条件。
班主任需要定期与家长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等,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同时,班主任还需要与家长共同合作,共同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七、激励机制的应用: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可以通过表扬、奖励等手段激励优秀行为及态度端正者。
这种正向激励机制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向上的动力,促进班级的整体进步。
同时,班主任还需要关注后进生的成长,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迎头赶上。
新课程标准注重以学生为本
新课程标准注重以学生为本我这样说,是因为新课程注重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增加了学生的体验。
通过对新课和标准的学习,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虽然我没有取得很大的成绩,但教学效果确实好得太多。
我认为“新课程标准注重以学生为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面。
1、新课程标准回答了“为什么教”、“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具体涉及到教学的目的、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式方法等内容,一切都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的。
2、《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的数学知识、让每一个人在数学上都能获得一定的发展。
说明了新课程标准注重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
3、新课标注重学生真实的学习感受,注重学习的过程。
数学新课程标准除了注重传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之外,还注重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活动经验的培养。
体现了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和注重人的发展变化。
因为“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所以加强学生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活动经验的培养是必须的,它体现了学生(思想)想法和经验,体现了数学知识获得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
4、新课标确定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老师是学习的主导地位,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充满活力、更使课堂高效。
我所教的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我认为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开展分层教学。
2011年7月份我有幸听了当代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的学术讲座深受启发,根据学生所能达到的要求,给不同的学生安排不同的任务,让学生获得成功、增加他们的自信心,根据其具体情况,慢慢增加学习任务,让学生在不同程度上获得发展。
另外,我有幸听了山东省杜郎口中学副校长张代英女士的学术报告受益匪浅。
质量为先,学生为本,的标语 -回复
质量为先,学生为本,的标语-回复
1. 质量决定一切,学生为中心
2. 以学生为本,追求卓越的质量
3. 学生第一,质量至上
4. 以学生为主体,追求卓越质量
5. 做学生的质量守护者
6. 质量是我们的立身之本,学生是我们的未来
7. 以高质量教育满足学生需求
8. 学生的质量成就我们的辉煌
9. 追求卓越的教育质量,以学生为根本
10. 学生是我们的宝贵质量资源
11.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追求个性化的教育质量
12. 以学生为中心,打造高质量教育
13. 学生是教育的核心,质量是关键
14. 着眼于学生质量,全力提升教育水平
15. 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16. 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质量为先
17. 学生做主,质量为王
18. 以高质量教育铸就学生成才之路
19. 学生质量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20. 建设质量教育,铸造高素质学生的未来。
谈教育以学生为本
谈教育以学生为本作者:廖文胜来源:《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4年第02期让学生像树木一样自然生长教育以学生为本。
这是大家早已耳熟能详的教育要义。
虽说是“要义”,其实是说着容易做着难。
因为我们至少要弄明白几个看似早已明白、其实似是而非的问题。
比如,教育以学生为本的“本”是什么?其次,为什么要以学生为本?再者,既然以学生为本,那么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怎么界定?在我看来,教育以学生为本,是教育的一个永恒的主旨。
一个基本常识是,如果离开学生,教育就无从说起。
但是,以学生为本的“本”是什么呢?不同的人群会有不同的回答。
学生家长可能会把“以学生为本”理解成让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
有的教师认为教育行业就是谋生手段,因此“以学生为本”就是把学生当上帝。
还有很多人认为“以学生为本”就是一句漂亮话,并不真正认同。
诸如此类的不同理解有很多,反映了教育理念中的一些误区,也说明在当下谈“以学生为本”并不多余,很有必要。
对于何为“本”,无须从语言学或植物科学的角度来阐述。
更为形象直接的方式,是以社会现象或生活常识来借喻,这样的解读也更为通俗明白。
所以,我更愿意把这个“本”,理解为大树之干,或者成材之木。
那么很容易就能想象得出,以学生为本,就是将学生比作一棵棵树木,他们比肩而立,成为一片茂密的树林。
一片自然生长、生态和谐的树林里,必定是树木种类繁多,摇曳多姿,美不胜收,有的树木顶天立地、直逼蓝天,有的繁花似锦、花香四溢,每一棵树都是一道风景。
教育不就是这样吗?要因材质不同使之自然生长,一切创新创造都必须考虑你的对象,要紧紧围绕学生这个“本”。
把每个学生作为独特个体来研究以学生为本,其实就是以人为本。
学生是有思想和感情的独立的人。
人是极其复杂的高等动物。
人的生命中枢之下,还有很多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如感情系统、认知识别系统、创造能力系统以及接受和处理信息的系统,等等。
这些不同的生命子系统都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机理我们至今还不是十分清楚。
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思想
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思想发表时间:2018-12-04T21:11:16.277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1月下作者:汪杨[导读] 作为一名职校教师,踏上教师岗位已经有几年了,在这些日子里接触了不少学生,也对他们有了一定的了解。
很多学生对老师都非常的尊敬和爱戴,每每看到他们期待的目光和浅浅的微笑,我就觉得我们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学校 614200)作为一名职校教师,踏上教师岗位已经有几年了,在这些日子里接触了不少学生,也对他们有了一定的了解。
很多学生对老师都非常的尊敬和爱戴,每每看到他们期待的目光和浅浅的微笑,我就觉得我们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我们应该加强责任感,自觉树立“以学生为本”思想,树立为学生服务意识。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要以学生以本,公平对待每一个人,因材施教,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被关注、被爱护的温暖与幸福,更多地体验到自由探索与成功的快乐和自豪,感受到仁慈、宽容与敬业的力量,要为学生点亮一盏明灯。
做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要学会尊重学生。
由于学生年纪尚轻,在思想上还不成熟,往往处事对人会有所偏差,有时意气用事,难免会犯一些小错误,教师在这时候应该耐心给他指出错误,使其纠正。
如果我们不分青红皂白就对学生训斥一通,往往会造成不好的效果,学生不服气,老师也没真正的解决问题。
曾经我就遇到这样一件事情,有一次,我改作业的时候发现有个同学的作业做得不好,完全没有按照我上课时候讲的做,于是就留下了他的作业本,并且在讲评作业时向其他同学念出了他的错误,没想到这个同学自尊心很强,他当场叫我不要念他的作业,还赌气不要作业本了。
我当时心里也觉得十分生气,课也没上好。
后来我回忆了一下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发现这件事情的确是我的做法欠妥,我伤害了他的自尊心,学生犯点错误在所难免,应该好好的向他本人指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学生为本——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摘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工作理念,是实现高校培养目标的需要;是建立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的需要;是对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变革的需要。
因此,我认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是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教学管理中就是要以学生为本,要求管理者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一切要从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出发,真正代表学生的利益,为学生服务。
本文首先分析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然后探讨了现行高校学生管理体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阐述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坚持“以学生为本”思想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贯彻“以学生为本”思想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高校;学生管理;自我管理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竞争的时代,所有的竞争都归结于人才的竞争,人及其知识能力真正成为社会运作的主体和核心,成为全社会的第一资本和创造生产力的第一资源[1]。
因此,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等各种素质综合发展的人才,成为现代高校的教育目标和责任。
学校的教育和管理越发注重挖掘人的潜力和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现在的大学生是一个生理、心理基本成熟,人生观、社会观逐步形成,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觉性的成人群体,学习压力较大,追求功利,要求学习的内容“有用”,但是有时会显得学习的目标不够明确[2]。
现代教育的特征和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要求作为学生管理者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把学生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做好管理育人工作。
1、“以人为本”的内涵。
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指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主体性、能动性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因此,要从社会性的角度去激发人的首创精神,并最终为人类服务。
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核,就是要充分认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首创性。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观,归根到底就是要突出人的发展,以人为基础、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3]。
这就要求:首先要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千方百计地弘扬人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
其次要尊重人的需要,把人当作人,凡是涉及到人性展示的方面,都是值得理解和尊重的。
再次要肯定人的价值,一切为人的发展服务,想方设法实现人的更大价值。
“以人为本”具体运用到高校学生管理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即要确立学生在高校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依靠学生办学校,以为学生成才服务作为办学宗旨,切实保障学生的利益,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2、现行高校学生管理体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学生管理体制面临新考验。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原来单一的教育体制日益僵化、教育和管理理念渐趋落后,已难以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发展的要求。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的扩招,使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与日俱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一系列改变。
譬如:普通高校大学毕业生已经完全自主择业,困难学生的资助由原来的发放助学金、困难补助向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勤工助学、社会资助转变。
就拿去年来说吧!我校的许多贫困大学生获得了国家助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补贴······这一系列的转变都需要有新的、系统的学生管理理念和方法来保证实施,而目前与之相适应的机制和办法尚未完全在普通高校范围内形成。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有的学生教育管理的单一模式已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需增强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改革原来的管理模式,建立起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以学生为本的管理体制。
(2)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给传统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问题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网络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乃至语言习惯。
对学生管理工作而言,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阵地和领域,对加强和改进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条件;一方面也给传统学生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使高校教育者所要传达的信息很难在学生头脑中积淀,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作用的发挥;其次,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使得网络成为有害信息的滋生、蔓延地,污染了学生思想教育的环境,使得大学生难以辨别和抵御,有的上当受骗,有的甚至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3)学分制和弹性学分制的实施使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变革。
目前,全国范围内许多高校已普遍实行了学分制。
在学分制下,学生管理打破了学年制整齐划一的教学管理模式,学生班级观念淡化,形成了以课程为纽带的多变的听课群,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学校的学生可以在一起学习,学生管理工作不再局限于本专业的学生,同时还要管理其他专业甚至其他学校的学生。
而且还要指导学生选课,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并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定向学习变为自主选择的学习,学生管理工作由学年制下的指令性管理变为指导性管理。
拿我来说吧!今年我所修的《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这门课,就与法学专业的学生一块儿上课,也就是说现在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同一个教室里上课。
我们学院也实行了学分制,除了课外8学分以外,每人还必须修满174学分,方可毕业。
因此,基于以上的种种情况,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寻找和构建新的“平台”。
3、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为本”思想的必要性。
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当人们的“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之后,全面小康社会的提出,人的全面发展就被凸显出来了,“以人为本”顺理成章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与本质[4]。
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作为未来人才的培养基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象是学生,这种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对一群生理已成熟但思想尚未完全成熟的人的管理,同时也是对一群还未自立、仍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的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更为重要和必要。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和管理,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是实现高校培养目标的需要。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活动,是培养活生生的、能动的、个性化的全面发展的学生。
高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劳动者和接班人的孵化器,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是高校的主要任务。
要实现高校培养目标,关键是要抓好学风建设,因为学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的高低,学生能否就业等切身利益。
为此,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和素质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积极进取、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并把就业教育融入整个教育过程中,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推荐工作,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2)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是建立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的需要。
我认为: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应是等级森严的上下级关系,应该是平等、互尊互敬的关系。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主体性德育是主体教育思想在德育领域中的具体化,是指在德育活动过程中要充分尊重、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道德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和主体能力,以促进学生主体人格的形成”[5]。
它要求教育者按照社会道德规范要求和个体道德发展要求,让学生学会自主地进行道德选择,成为和谐、全面发展的人。
为此,在学生管理中必须开展一些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喜闻乐见的活动。
比如说,我们学院经常开展一些朗诵比赛、知识抢答赛、篮球比赛、辩论赛等活动,这些活动使学生真正投入到交流、对话、讨论中来,使他们从中受到启发。
坚持师生平等,要坚持双向互动性原则,克服管理者独占性和霸权性倾向。
在“对话”理念的支配下,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应感到自己是接受教育。
(3)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是对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变革的需要。
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的饿不合理性在于它所主张的以服从、整齐划一为特征的管理价值取向与教育的本质相矛盾。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强调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改变过去那种把学生置于从属地位,对学生实施“严加管教”的“家长”式的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积极性的主动性。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管理作为一种完全服务于人的手段,对学生进行道德和心理关怀。
“所谓道德关怀,就是道德教育者从关怀出发,使道德教育真正达到促进道德接受者的和谐发展”[6]。
它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从偏重于空洞说向道德关怀转变,从功利驱使向培养学生自觉转变等等。
心理关怀就是关心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群体不断壮大,在校大学生在在生活、学习上的问题也屡屡出现。
比如说:因期望过高,理想追求受阻,学习成绩不尽人意;人际关系不协调等使学生产生心理挫折,从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
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比如说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咨询等活动,让学生表达自己压抑的情感,再经过心理专家的教育和帮助,从而可以让学生能够拥有健康的心理。
4、贯彻“以学生为本”思想的有效途径。
(1)转变管理理念,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在现代学生管理工作中,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而不应该是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主张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帮助学生创造乐观、自信、朝气蓬勃的人生。
这就要求学校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的发展与需求放在核心位置上,积极主动地启发和诱导学生的自觉主动性,提高自我意识。
教育要探索学生的个性,提倡教育的针对性,做好因材施教的工作,使学生个性得到良好的发展[7]。
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
(2)强化服务意识,转变学生管理工作者的角色认知。
要认识到学生管理不仅是对人的管理,更是对人的培养,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坚持“教育、管理、服务”三结合的原则,管理的过程就是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过程,做好每一项工作都是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才发展提供服务,也是从不同角度营造和创造促进学生成才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可以说,学生最需要的“服务”是为他们的全面素质提高和个性自由创造一个激励的环境和良好的条件。
(3)加强对学生的情感管理。
我认为加强对学生的情感管理首先应要晓之以理。
学生管理者应善于利用科学的道理和有说服力的典型事例,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由事入理、由浅入深地向他们讲清道理,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
其次要动之以情,以情感人。
具体表现是:思想上热情地关心学生的进步,学习上细心地指导学生,生活上热心地照顾学生,遇到困难能耐心地帮助学生。
第三、要科学地处理好“情”与“理”的辨证关系,既不要“有情无理”也不要“以情代理”,而是要情理有机地结合,作到情中有理、理中含情,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