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降血压临床试验-zhangyh

合集下载

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药物临床试验的试验设计和观察指标

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药物临床试验的试验设计和观察指标

发布日期20070211栏目化药药物评价>>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标题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药物临床试验的试验设计和观察指标作者王水强部门正文内容审评四部审评八室王水强摘要: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药物的临床试验中,试验设计与观察指标的设置非常重要。

本文对试验设计和观察指标进行了简要介绍。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药物临床试验,试验设计,观察指标。

缺血性脑卒中为严重脑血管疾病之一,常常可导致患者遗留语言、感觉或运动功能障碍,严重者则可危及生命。

其病程分为急性期(1~2周);恢复期(2~6个月);后遗症期(6个月以后)。

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诊治重点是根据发病时间、临床表现、病因等进行综合考虑,结合患者全身状态实施个体化治疗,在超急性期和急性期采取积极、合理的治疗措施尤为重要,主要治疗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改善卒中灶脑组织的血液循环、脑保护以减轻脑损伤的速度和程度、脱水降颅压减轻脑水肿等。

改善脑组织血液循环,恢复或改善缺血脑组织的灌注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核心,主要包括以下治疗措施:(1)血压管理;(2)溶栓(rtPA、尿激酶);(3)降纤(巴曲酶、降纤酶);(4)抗凝:抗凝目的主要是防止脑梗死的早期复发、血栓的延长及防止阻塞远端的小血管继发血栓形成,促进侧枝循环,常用药物为口服抗凝药、低分子肝素;(5)抗血小板:阿司匹林等;(6)扩容升压,改善局部血液供应;(7)其他:扩血管。

FDA已批准tPA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溶栓治疗。

依达拉奉(自由基清除剂,神经保护药物)、阿加曲班(选择性凝血酶抑制剂)已在日本获准生产,用于治疗急性脑梗塞。

胞磷胆碱是一种安全的药物,有些国家已批准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基于在美国进行的4项口服citicoline 的临床试验,荟萃分析显示有一定疗效。

目前,尚没有任何一种药物单独应用即可完全解决脑卒中的所有问题,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必须采用综合治疗,既要努力改善脑组织血液供应,又要根据需要予以脱水降颅压等对症治疗。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预防复发 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是未来研 究的重要方向,需要进一步研究 以发现更加有效的预防方法。
势和挑战
新技术应用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 可能会出现更多的新技术应用于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如细 胞治疗、基因治疗等。
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 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需要进 一步研究以制定更加有效的康复 治疗方案。
早期诊断 目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主 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未来可能 会开发出更加快速的诊断方法, 以便更早地进行治疗。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
急性期治疗
01
02
03
静脉溶栓
通过静脉注射溶栓药物, 如尿激酶或重组组织型纤 溶酶原激活剂,溶解血栓 ,恢复血流。
血管内治疗
通过介入技术将导管插入 血栓部位,注入药物或机 械装置,清除血栓。
抗血小板治疗
使用药物如阿司匹林、氯 吡格雷等,抑制血小板聚 集,防止血栓形成。
恢复期治疗
风险因素和预防
风险因素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 吸烟、饮酒、缺乏锻炼、肥胖等。
预防措施
针对以上风险因素,预防措施包括健康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 定期检查身体等。同时,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疾病,以降低急 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0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
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
典型症状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常表现为突发的局部脑组织缺血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如偏瘫、失语、眩晕等。
诊断标准
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需结合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
影像学检查和诊断
CT和MRI检查
CT和MRI是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重 要影像学检查,可显示脑部缺血病灶和程 度。

关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试验疗效指标的选择

关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试验疗效指标的选择

关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试验疗效指标的选择addy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试验疗效指标应与拟试验药品的临床定位与研究目的有关,主要分为以下两大类:用于一、二级预防的药物:即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发作,如新型的抗凝药、抗血小板药,该类药物的主要疗效指标一般为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如反映疾病最终结局的病死率、复发率。

因结局需较长时间才能被观察得到,故此类临床试验设计观察时间较长,多数在数年以上。

2用于减轻神经损害,改善认知、运动功能的药物:目前申报的绝大多数药物均属于此类,该类药物国内处主要疗效指标为:反映活动水平程度的改良Rankin量表(mRS)、格拉斯哥结局量表( Glasgow Outcome Scale, GOS );反映日常活动能力的巴氏指数(Bathel-Index,BI);反映功能水平的神经功能缺损量表,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等;反映参与水平的卒中专门生存质量量表(SS-QOL);反映病理水平的影像学变化等。

因神经功能的恢复、稳定需要较长时间,故此类临床试验设计观察时间应在3-6个月以上。

以下量表为国际临床试验中上通行的量表(主要疗效指标)及其主要内容:一、反映活动水平程度:改良Rankin量表(mRS)疗效评价以研究终点(发病3-6个月时)mRS为0-1为临床完全恢复或基本完全恢复,临床结局良好;mRS >1分为临床结局不良,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结局良好的比例。

亦可以mRS≤2分为相对独立,mRS >2分以上为明显残疾或预后不良,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相对独立的比例。

改良Rankin量表优点在于容易操作,缺点主要是每个分级间的界限模糊不清。

二、反映日常活动能力:巴氏指数(Bathel-Index,BI)巴氏指数较改良Rankin量表更为细致,从十项基本日常活动,例如进食,转移,独立使用厕所,洗澡,行走或穿衣。

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将每个项目分为0、5、10、15分四个等级,以此对患者进行评定。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压管理的临床分析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压管理的临床分析

①广卅I 医学院荔湾医院
r hj d… n ^
广东
广州 .50 7 1 10
r ^k 、 ^ I1^ h1 ^ 6 ^.. ^ ^_ , .
的关 系 [ _ J 中华高血 压杂志,2 1,1() 4 2 4 4 ] 0 1 95 : 2 — 2 .
^r ; ^ ^ 6^ ^6 ; 6l ^ … ^ D
前对疝修补术的讨 论都集中到创伤小 、术后疼痛轻、恢复 决、手
3 讨论
1 岁 以 下患 者 因组 织 可 塑 性 强 ,加 之 巴 德 疝 修 补 材 料 较 大 , 5
术操作简单这 4个关键 问题 上 【 2 ] 。传统 有张力疝修补术逐渐被无 再者 l 岁 以下患者 大多无需加 固腹股沟管 后壁 ,仅做 腹外斜 肌 5 张力疝修补术所替代 。2 0 - 0 1 0 4 2 1 年笔 者所在 医院共 行疝修补术 腱膜 重叠缝合以修补腹股沟管前壁 即可 。老年人 因前列腺增生 3 2例,选 取有随访 资料 的传 统腹股 沟疝修补术 4 5 O例和无张力 腹股 沟疝修补术 4 ,对两种手术效果进行 比较。现报告如—c 0例 F
差 异无 统计 学 意 义 (> .5,具 有 可 比性 。 P 00 )
收缩压超 过 10m g的 7 7 m H 3例,其 中 3 6例给予 降压治
每增加 1 m g 0m H 神经功能恶化危险增加 4 % ; 0 收缩压 < 8 m 10m 每降低 1 m g 0m H 神经功能恶化危 险增 加 6 %。值得一 提的是 血 压 总体变化 与脑卒 中死亡率也 是呈 “ ”形关 系 嘲 U 。当入 院时 的血 压值偏离某 一血 压范 围 ( 收缩压为 1 1 10mm Hg 2 4 ,舒张 压

总局关于发布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附件

总局关于发布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附件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index需部分帮助10自理洗澡自理修饰洗脸梳头刷牙剃自理穿衣解系纽扣拉链穿鞋需部分帮助10自理大便偶有失禁10能控制小便偶有失禁10能控制用厕包括拭净整理衣裤冲水需部分帮助10自理10需少量帮助1人或指导15自理平地移动独自操纵轮椅移动超过45米包括转弯10人帮助步行超过45米体力或言语指导15独立步行超过45米可用辅助器上楼梯需帮助体力言语指导辅助器10自理附录5
— 3 ——
择入选患者。严重程度差异太大不利于药物对卒中受试者治疗效 果的体现。研究的纳入标准可限定在基线水平中度受损的患者。 而后循环脑梗死溶栓国际试验中,NIHSS 评分上限没有界定。
4.脑卒中亚型 脑卒中亚型影响临床试验设计。皮层和皮层下梗死的药物作 用机制不同,可分别设计。缺血性脑卒中常用病因分型为 TOAST 分型,共分为 5 个类型:(1)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LAA); (2)心源性脑栓塞(CE);(3)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或腔隙性 脑卒中(SAA);(4)其他原因所致的缺血性脑卒中(SOE);(5) 不明原因的缺血性脑卒中(SUE)。TOAST 分型至今仍为国际公 认的缺血性脑卒中分型方法,此外还有多种分型方式均可考虑使 用。 5.发病时间的选择 发病时间应从患者最后正常的时间开始计算。溶栓及神经保 护治疗药物的特殊性是限制用药时间窗。限制时间窗有利于选择 更可能获益的目标患者。缺点是适用人群有限,研究入组速度较 慢。时间窗的选择应尽早,时间段尽量均一。对于静脉溶栓类药 物,推荐选择发病 4.5 小时以内的受试者;对于神经保护剂类药 物等,推荐选择发病 72 小时内的受试者。建议参照疾病的特点、 既往临床研究的结论,按时间窗分层随机。可以进行新的时间窗 探索,但应提供充分的支持性依据并明确告知受试者风险。 6.缺血半暗带 对脑卒中患者最为积极的治疗方法基于广泛接受的缺血半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2022版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2022版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2022版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特指由脑血管阻塞引起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由于其高发病率和致残率,对脑卒中的诊断和治疗一直是临床科研的重点。

为了更好地提高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治水平,针对2022年的最新研究和专家共识,本文将对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和治疗进行探讨。

一、诊断1. 临床表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包括突发性昏迷、偏瘫、失语等。

对于怀疑脑卒中的患者,临床医生应该尽快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包括瞳孔状况、肌力评估等。

2. 影像学检查脑卒中的影像学检查很重要,常用的方法有CT扫描、MRI等。

CT 扫描可以快速确定是否为缺血性脑卒中,而MRI可以提供更精确的脑部结构信息。

二、治疗1. 急性期治疗急性期治疗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和尽早恢复的重要环节。

根据最新的治疗指南,主要包括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和对症治疗。

(1)溶栓治疗溶栓治疗是脑卒中急性期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可以恢复梗死脑区的血流。

目前,rt-PA是唯一获得批准用于溶栓治疗的药物,在使用时需要注意适应症和禁忌症。

(2)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可以有效预防脑卒中患者的再发,常用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和用药管理。

(3)对症治疗对于脑卒中患者,还需要给予对症治疗,包括控制血压、防止脑水肿、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2. 恢复期治疗脑卒中发作后的恢复期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主要包括功能锻炼和药物治疗。

(1)功能锻炼脑卒中患者需要通过康复训练来恢复受损的肌力和认知功能。

功能锻炼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职业治疗等,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制定康复方案。

(2)药物治疗恢复期的药物治疗主要是为了改善脑功能和预防再发。

常用的药物有脑代谢活化剂、神经保护剂等,但需要注意用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同时,还需要严密的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保证患者的病情稳定。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完全前循环梗塞(TACI) •部分前循环梗塞(PACI) •腔隙性梗塞(LACI) •后循环梗塞(POCI)
治疗原则
一.一般处理 二.专科处理 三.急性期并发症的处理 四.早期康复 五.早期开始二级预防
《2017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诊疗指导规范》
一、一般处理
吸氧与呼吸支持
营养支持
心脏监测与 心脏病变处理
《2017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诊疗指导规范》
半暗区: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血流并未完全 中断,梗死灶中心区周围存在一个缺血边缘 区,这一区域内神经元处于电衰竭状态。
2、脑血管检查: 常用检查包括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TCD)、磁共振 脑血管成像(MRA)、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 造影(DSA)等。 其中DSA:准确性最高,是脑血管病变诊断的金标准,但 缺点是有创性和有一定风险
神内常用其他相关量表
1、Glasgow 昏迷评分(GCS): 分数越低则意识障碍越重 满分为 15 分,表示意识清楚,预后最好;12~14 分为轻度意 识障碍;9~11 分为中度意识障碍;8 分以下为昏迷;8分或以 上恢复机会大;3-5分潜在死亡危险 ;最小得分3分,预后最 差。尤其是伴有瞳孔固定或缺乏眼前庭反射 2、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 指数(BI) : 得分越高,独立性越好
一般处理
血糖控制
体温控制
《2017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诊疗指导规范》
血压控制
➢血压控制
➢血糖控制
(1)血糖超过10mmol/L时可给予胰岛素治疗。应加强血糖监 测,血糖值可控制在7.7mmol/L至10 mmol/L。 (2)血糖低于3.3mmol/L时,可给予10%〜20%葡萄糖口服或 注射治疗,目标是达到正常血糖。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研究及临床试验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研究及临床试验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研究及临床试验研究方案一、研究背景和目的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中西医结合治疗作为一种综合疗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

然而,对于药物治疗的研究仍然不足,特别是对于具体的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临床试验的结果缺乏系统性的研究。

本研究旨在通过制定具体的研究方案,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研究及临床试验,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方案实施1. 研究对象的选择: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100名患者,其中50名为实验组,50名为对照组。

2. 随机分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

3. 实验组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复方治疗,具体治疗方案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和专家经验确定。

4. 对照组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不另外给予中药复方治疗。

5. 实施时间: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持续时间为3个月。

6. 随访:在治疗开始后的第1个月、第3个月以及治疗结束后的第6个月进行随访,记录患者的临床情况和变化。

三、数据采集和分析1. 数据采集:通过临床病历、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医学影像学等手段,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特征和治疗效果等数据。

2. 数据分析:采用SPSS或其他统计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和方差分析等方法。

四、方案创新和发展1. 创新观点: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研究及临床试验,探索中药复方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中的作用机制和疗效,进一步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发展。

2. 创新方法:除了常规的临床观察和数据采集,还可以在研究中应用医学影像学和基因测序技术等新兴技术,对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疗效进行深入研究。

3. 发展方向: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特定中药复方在不同疾病阶段的疗效,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最佳方案和治疗策略。

结论本研究制定了具体的研究方案,包括研究方案、方案实施、数据采集和分析等,旨在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研究及临床试验,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脑卒中急性期的血压控制策略研究进展

脑卒中急性期的血压控制策略研究进展

脑卒中急性期的血压控制策略研究进展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可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和脑组织缺血缺氧,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甚至生命危险。

血压控制是脑卒中急性期的重要治疗策略之一。

对于脑卒中患者,合理的血压控制能够帮助降低脑血管再度破裂的风险,减少脑组织的进一步损伤,促进患者的恢复。

目前,脑卒中急性期的血压控制策略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研究指出,对于脑出血患者,严格控制血压是非常重要的。

一项研究发现,通过控制收缩压在140-160 mmHg范围内,可以降低脑出血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理的血压控制也是必要的。

一项大型临床试验显示,将收缩压控制在130-140 mmHg范围内,可以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致死率。

针对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个体化血压控制策略也受到了研究的关注。

通过利用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征,如年龄、性别、既往病史等,构建个体化的血压控制策略,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一项研究发现,对于年轻、无高血压病史的脑卒中患者,相对较宽松的血压控制策略可能更适用;而对于年龄较大、合并高血压的患者,更严格的血压控制可能更合适。

一些新的治疗方法也被发展出来,用于脑卒中急性期的血压控制。

某些药物,如尼莫地平和尼莫地平类血管扩张剂,能够通过促进脑血管灌注改善脑组织的缺血情况,从而减少脑卒中引起的损伤。

一些研究还发现,采用连续性非侵入性血压监测技术,可以实时监测脑卒中患者的血压变化,有助于及时调整血压控制策略,提高治疗效果。

脑卒中急性期的血压控制策略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并逐渐向个体化、精准化方向发展。

但目前仍存在一些争议和不确定性,如血压控制的具体目标、时间窗口等。

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这些问题,以期为脑卒中急性期的血压控制提供更有效的策略。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与评估依据中国指南的最佳实践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与评估依据中国指南的最佳实践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与评估依据中国指南的最佳实践脑卒中,即中风,是指脑血管遭受阻塞或破裂导致脑组织缺血或出血的疾病。

脑卒中是全球范围内引起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脑血管阻塞引起的一种类型,它的诊断和评估相当重要。

中国指南提供了关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和评估的最佳实践,本文将对其进行详细探讨。

一、流行病学特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在中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且呈现年轻化趋势。

据中国指南的统计数据显示,脑卒中患者中70%为缺血性脑卒中。

因此,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准确诊断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二、临床表现根据中国指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表现包括突发的神经功能缺损,如面瘫、偏瘫、言语困难等,以及与脑卒中相关的一系列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等。

临床医生在评估患者时需要详细询问病史、检查神经系统以及其他体征,以帮助确定诊断。

三、影像学检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像学检查是确诊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中,CT 扫描是常见的首选检查方法,它能够快速、直观地显示脑组织缺血的情况。

MRI检查则更加敏感,可提供更为详细的图像信息,同时还可评估缺血灶的范围和程度。

四、实验室检查除了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也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与评估有一定的帮助。

血液生化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肝肾功能、血糖水平等。

此外,凝血功能检查也是不可忽视的部分,可以帮助判断是否存在凝血异常。

五、临床评分量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评分量表是评估病情和预后的重要工具。

中国指南推荐使用国际标准化脑卒中计分表(NIHSS)和改良的Rankin量表(mRS)来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损害和日常生活能力。

六、早期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治疗对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中国指南强调了早期血栓溶解治疗(thrombolytic therapy)和机械取栓治疗(mechanical thrombectomy)的重要性。

这两种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恢复脑组织的灌注,减少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前紧急降压意义、降压方案选择、静脉药物使用注意事项及方案误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前紧急降压意义、降压方案选择、静脉药物使用注意事项及方案误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前紧急降压临床意义、降压方案选择、静脉药物使用注意事项及方案误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溶栓治疗前将血压控制低于180/100 mmHg。

血压偏高需要尽快在溶栓治疗时间窗内将血压降到合理范围,以缩短进院至溶栓治疗时间。

降压方案选择静脉降压药物使用注意事项1)持续监测血压,血压控制到小于 180/100 mmHg 者可进行溶栓治疗,并维持血压低于180/100mHg 水平;血压不应降得过低,血压控制在160—180/90—100mmHg 即可,降压太低会影响脑灌注加重病情。

2)使用输液泵根据血压随时调整速度,既能快速降压,又能保证血压不会降得太快。

3)降压药物禁忌证:硝普钠使用时注意避光,心肌梗死、无尿患者禁用;对颅内压增高有进一步增加颅内压可能;卒中急性期颅内压升高的患者禁用尼卡地平等。

4)静脉降压药会引起头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反应一旦出现,需立即鉴别是药物所致还是患者病情进展。

5)既往有严重高血压,需要评估是否在静脉用药同时口服降压药物,待随血压平稳后停用静脉降压药物,靠口服降压药物控制血压。

常用溶栓前降压方案合理1)口服氨氯地平降压氨氯地平是口服钙离子通道阻滞剂需要先经胃肠道吸收入血,才能作用于血管平滑肌钙离子通道发挥降压作用。

其次,氨氯地平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3%,最后氨氯地平是 CCB 制剂中半衰期较长的药物,半衰期可达30 h以上,正常情况下药物口服后 6—12小时才能达到血药浓度高峰,连续服药7—8天后血药浓度能达到稳态。

2)舌下含服硝苯地平降压硝苯地平也是 CCB 类药物,和氨氯地平不同的是,它口服吸收快而完全,口服后10分钟即可测出其血药浓度,约30分钟后达血药峰浓度,嚼碎服或舌下含服达峰时间提前。

口服 15分钟即起效,1—2 小时即达作用高峰,作用持续4—8 小时;舌下含服 2—3分钟起效,20分钟达高峰。

起效时间硝苯地平适用于溶栓前紧急降压。

3)舌下含服硝苯地平缓释片降压舌下含服作用机理是利用药品直接通过舌下血管吸收,以快速起效。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血压、血脂管理的临床价值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血压、血脂管理的临床价值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血压、血脂管理的临床价值摘要: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血压、血脂管理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自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70例脑卒中患者,将收缩压 >170 mm Hg 的 7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每月血压、血脂监控管理。

结果: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前血压、血脂没差异(P>0.05),分别进行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血压、血脂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研究组死亡人数为1例,占2.9%,而对照组死亡人数为3例,占8.6%,差异明显(P<0.0 5)。

结论: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急性适当的降压治疗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的死亡率以及临床预后,应当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进行适宜的降压治疗。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血压;血脂;死亡率脑卒中又名中风,脑血管意外。

是一种急性的脑血管疾病,也是位居我国首位致残致死原因的急性病之一[1]。

经各大医院治疗确诊后的脑卒中患者约有700万,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其中的70%。

时代在发展的同时,脑卒中的发病率也跟着进步,成为危害人们生命的一大恶疾。

我国人们之所以会有很多脑卒中患者,主要是因为很多国人患有高血压,血压升高容易导致脑卒中发病[2]。

在医学的研究过程中,发现,降压对于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有着一定的疗效,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机会,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但是这个观点至今还没有被医学界彻底认可。

本研究通过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实行血压降低观察患者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本院自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7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35例进行降压治疗的患者为降压组,35例没有进行降压治疗的患者为未降压组。

降压组患者男20例,女15例,平均年龄为(65.24±5.84)岁。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血压管理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血压管理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血压管理摘要】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血压的控制,直到现在还存在很大的争议,急性期血压过高容易引起脑水肿,血压过低则出现脑血流灌注不足,是否需要降压(或升高血压),何时降压,如何降低血压,以及降压对愈后影响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临床一线,本文就上述相关问题做一综述。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高血压;脑水肿;脑血流灌注不足【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3-0007-02Management of ischemic stroke acute phase of blood pressure Zhang Chuanhui.The Xiezhuang Mine Hospital of Xinkuang Group, Shandong Province, Xintai 271221, China【Abstract】Ischemic cerebral apoplexy in the acute phase of blood pressure control, until now there are a lot of controversy. High blood pressure in acute period, easy to cause cerebral edema. Low blood pressure, cerebral blood flow perfusion will appear. Whether need to buck (or elevated blood pressure), when buck, how to reduce blood pressure, and antihypertensive effect on after the problem, has been plagued by clinicians. In this paper, the problems related to do the review.【Key words】 Ischemic stroke; High blood pressure;. Brain edema; Cerebral blood flow perfusion1.缺血性脑卒中血压变化原因1.1 缺血性脑卒中血压升高的原因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大约80%的患者血压增高,血压变化常在卒中发生后24小时内明显,卒中后血压升高与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心房纤颤、缺血性心脏病、并发症以及卒中类型等因素相关。

缺血性脑卒中后怎么降压

缺血性脑卒中后怎么降压

缺血性脑卒中后怎么降压脑卒中已经成为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由于这种疾病是突然起病的,并且其属于脑血液循环性障碍疾病,所以高血压是其中的常见合并症。

一般情况下,其主要分为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在发生后,如果不对患者进行有效治疗,控制他们的血压,就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非常大的影响。

同时,高血压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机体会出现应激反应,然后在此基础上引起反射性的血压升高,严重情况下患者会出现缺血和缺氧等情况,威胁到他们的生命安全。

因此,需要对缺血性脑卒中后降压方式等进行分析,掌握降压方法,从而更好地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情况。

一、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宜积极降压相关的研究发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如果进行静脉滴注降压,其在第2天的组间血压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性。

等到第21天的时候,经过降压治疗的患者,他们的神经功能一般都会受到损伤。

部分医学研究显示,在治疗的第7天,服用坎地沙坦的患者,他们的血压会降低,平均会降低5/2 mmHg。

虽然其降压的幅度比较小,但是如果不对药物的用量进行有效控制,还是会对神经功能带来损伤。

因此,在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进行降压时,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降压方案,控制干预时间,避免对急性期患者身体健康带来影响,所以说急性期降压治疗效果并不好,不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二、卒中的二级预防,降压明显相关学者发现,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发作的4周后,给予其吲达帕胺等药物治疗,可以减少这种疾病的再发,同时实现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不仅可以提高降压的效果,还可以实现降压,避免冠心病等相关症状对患者身体健康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不断强化脑卒中的预防效果。

总之,要想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有效治疗,降低患者的血压,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降压时间,在此基础上不断降低脑卒中再发的风险,从而为患者的身体健康提供保障。

三、缺血性脑卒中降血压的治疗如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前没有接受过降压治疗,或是这种疾病出现短暂性的脑缺血发作,他们在发病后的几天其收缩压一般还是会大于等于140mmHg。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要点及临床试验受试者入选标准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要点及临床试验受试者入选标准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要点及临床试验受试者入选标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发布日期化药药物评价>>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栏目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要点及临床试验受试者入选标准标题王水强作者部门正文内容审评四部审评八室王水强摘要:本文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要点及临床试验受试者入选标准。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临床试验,入选标准。

脑卒中又名中风、脑血管意外。

急性脑卒中是由于供应部分脑组织的血流突然中断或脑内血管破裂以致血液漏至脑细胞周围间隙所致。

由于(1)血流突然中断或(2)脑组织或其周围突然出血,脑细胞不能从血液中获取氧和营养物质而死亡。

卒中症状包括突然麻木或无力,特别是一侧肢体麻木、无力;突然意识混乱或言语不清、理解力障碍;突然出现一眼或双眼视力障碍;突然不能行走,头晕,平衡或协调丧失;无原因的突然严重头痛等。

脑卒中有两种类型: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

本文简要介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死(血凝块或血栓阻断脑血流,脑局部缺血、缺氧所致的局灶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的诊断要点、临床试验受试者入选标准,希望对有关临床试验有所助益。

本文不涉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有关问题。

一、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要点(一)临床诊断缺血性脑卒中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脑栓塞二种情况,其主要临床特点如下:1、多数在静态下急性起病,动态起病者以心源性脑梗死多见,部分病例在发病前可有TIA发作。

2、病情多在几小时或几天内达到高峰,部分患者症状可进行性加重或波动。

血栓性脑梗塞发病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

脑栓塞多为急骤发病,多数无前驱症状,栓子的来源可为心源性或非心源性,也可同时伴有其他脏器、皮肤、粘膜等栓塞症状。

3、临床表现决定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1)主要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等。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降压治疗对近期预后的影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降压治疗对近期预后的影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降压治疗对近期预后的影响张森;张文军;董禹钊【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刊》【年(卷),期】2022(24)12【摘要】目的:探讨早期降压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

方法:连续纳入2018年3月至2021年2月于我院急诊高级卒中中心就诊的9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利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早期降压组和标准血压管理组,每组各46例。

早期降压组在入院后立即进行血压控制,24 h血压降低不超过20%,直至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并维持血压稳定。

标准血压管理组在入院1周后启动降压治疗。

动态监测两组患者入院后3个月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临床疗效,包括入院后7 d、14 d、1个月、3个月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变化,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开展降压治疗对脑卒中近期预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两组患者入院后7 d、14 d、1个月、3个月的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均呈降低趋势,而早期降压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早期降压组优于标准血压管理组(P<0.05)。

两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开展脑卒中预后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压控制(OR=0.298,95%CI:0.134~0.726,P<0.05)和入院NIHSS评分是脑卒中患者近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24 h内发病的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接受早期降压治疗可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为患者预后提供保障,提高治疗效果。

【总页数】5页(P1194-1198)【作者】张森;张文军;董禹钊【作者单位】延安大学咸阳医院急诊科;延安大学咸阳医院全科医学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相关文献】1.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降压治疗与近期预后的关系2.早期强化降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rtPA溶栓预后的影响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降压治疗与近期预后的关系研究4.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降压治疗与近期预后的关系研究5.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降压治疗对预后的影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急性卒中血压控制

急性卒中血压控制

325例连续患者中,24%的SP大于200mmHg,其中75%发生在起病4h内,92% 在12h内 SP小于100mmHg为随机发生;夜间发病者容易发生SP下降超过26mmHg
早期的自发性血压波动
• 降低者的结局好 – 巴塞罗那城中心卒中登记:早期SP下降20-30% 增加完全恢复(OR=2.9) – 起病12小时内SP下降伴随血管再通 • 降低者的结局差 – 24小时自发下降伴随结局差 – 24小时自发下降伴随END
Abnormal blood pressure circadian rhythm in acute ischaemic stroke: are lacunar strokes really different? IJS 2009, 4:257-261
98例连续的起病24h内AIS患者(63%腔隙性、37%非腔隙 性),进行血压监测。按照夜间与白天平均血压下降程度 分为杓型(下降10-20%)、严重杓型(超过20%)、非杓 型(0-10%)和反杓型(增加)。 发现:腔隙性者男性多、AF少;腔隙性者与非腔隙性者平均 昼夜血压水平无差异;急性期容易出现夜间血压下降现象 的消失(非腔隙性者SP94%、DP92%,腔隙性者为85%和 69%) 结论:对急性缺血性卒中血压处理应考虑到卒中亚型
SBP的变异中,每增加10mmHg的不良结局的比数比(OR)
亚急性期个体内SP变异伴随3月的不良结局危险


1)AIS后,超急性期(6-8h)、24h内及2周内 存在明确的血压增高和波动 2)血压升高和波动与结局相关,有U型关系
3)血压变化与结局的关系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包括高血压史、卒中类型、卒中严重程度、
30 25 20 27.9 26.1
16.9 14.2 10.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able 1. Sample size calculation
Detectable reduction, %
Event rates, %
20
30
15
3008
1777
20
1655
982
4. 纳入和排除标准
4.1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 年龄在22-70岁 CT或MRI确认,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发病48小时内。 ,收缩期血压(SBP )≥140 并<220 mm Hg 和舒 张期血压(DBP )≥80并 <120 mm Hg。 对降血压治疗没有禁忌征。 能够并愿意签署知情同意者。
Blood Pressure Lowering (n=2,038) 62.1 ±10.8
1,317 (64.6) 15.3 ±12.9
166.7 ±17.3 96.8 ±10.8 24.9 ±3.2
4.0 (2.0 - 7.0)
3.0 (2.0 - 4.0) 1,117 (55.0) 1,610 (79.0) 1,014 (49.8)
5.3 研究对象的随机化分组 随机化分组将集中在现场协调中心进行。所有的研究对象 将根据不同医院以及降血压药物治疗史进行分层,然后在每 层中将研究对象分成2组:研究干预组和对照组。
6. 治疗计划
6.1 目标血压及时限 在随机化分组后的24小时内开始实施降血压治疗。 研究干预组给予抗高血压治疗,对照组不给予抗高血压治 疗(接受常规治疗)。
Blood pressure at 24 hours after randomization, mmHg Systolic Diastolic
144.7 ±15.0 85.9 ±8.9
152.9 ±15.9 89.6 ±9.6
Absolute blood pressure changes from baseline to 24 hours after randomization, mmHg
4.2 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 排除有严重心衰(NY Heart Association class III and IV), 心肌梗死,不稳定的心绞痛、 主动脉壁狭窄 (夹层形成)的患者。 排除无法随访或随访困难的对象。 排除深度昏迷病例。
5.研究对象的选择和随机化分组
5.1 研究现场 从国内的26家医院里选取 4000 例急性脑卒中患者。 研究对象的选取工作从2009-2013年。
137 (6.7)
Usual Care Control (n=2,033) 61.8 ±11.0
1,287 (63.3) 14.9 ±13.0
165.6 ±16.5 96.5 ±11.4 25.0 ±3.1
4.0 (3.0 - 8.0)
3.0 (2.0 - 4.0) 1,125 (55.6) 1,599 (78.7) 983 (48.4)
患者住院期间 (发病后的2周内),发生死亡或残疾(modified Rankin scale >2)比率。
3个月期间:死亡和心血管事件 (包括心肌梗死,脑卒中再发, 充血性心力衰竭,接受住院或治疗末梢动脉疾病以及所有心 血管疾病的死亡。)
二、研究结果
8.结果
Table 1.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ial Participants
Blood pressure at day 14 after randomization, mmHg Systolic Diastolic
135.2 ±10.4 81.4 ±7.4
143.7 ±14.0 85.3 ±8.3
Blood Pressure Difference or Odds Ratio (95%
Characteristics
Age, years Male sex, no. (%) Time from onset to randomization, hours Blood pressure at entry, mmHg
Systolic Diastolic Body-mass index, kg/m2 NIHSS score a Median (interquartile range) Score on modified Rankin scale b Median (interquartile range) Rankin score ≥3, no. (%) History of hypertension, no (%) Current use of antihypertensive medications, no. (%) Hyperlipidemia, no. (%)
Values are mean ±standard deviation, median (interquartile range), or number (percent) a Scores on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 range from 0 (normal neurologic status) to 42 (coma with quadriplegia). b Scores on the modified Rankin scale, in which a score of 0 indicates no symptoms, a score of 5 indicates severe disability, and a score of 6 indicates death. c 12 patients with both thrombotic and embolic, 93 thrombotic and lacunar, 6 embolic and lacunar, and 1 patient with all three subtypes.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联盟发布了“急性脑卒中病人 血压管理的声明”
这份声明指出,关于急性脑卒中病人血压管理中存在着混 乱局面,并指出在这一领域需要新的证据来指导防治实践。
声明倡导对下列主要问题展开研究: (i) 对急性缺血性脑 卒中病人,是否应进行降血压治疗;(ii) 当存在有低灌流 的证据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是否应实施升血压治 疗;
-9.3 (-10.1, -8.4) <0.0001 -4.0 (-4.5, -3.5) <0.0001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降血压治疗随 机对照研究(CATIS)
苏州大学 美国杜兰大学 项目组成员单位
一、研究设计
1. 背景
高血压是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最重要的、可预防的危险 因素。
关于血压水平与脑卒中的发病危险间的关联关系已经明确。
然而,关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是否应该降血 压治疗还不明确;
Thrombotic Embolic Lacunar
369 (18.1) 216 (10.6) 725 (35.6) 614 (30.1)
1,575 (77.3) 99 (4.9)
417 (20.5)
350 (17.2) 228 (11.2) 760 (37.4) 639 (31.4)
1,595 (78.5) 103 (5.1) 385 (18.9)
5.2 研究对象的选择
本研究的协调员和每个医院参与研究的医生依据患者的临 床状态,尽早的接近所有的脑卒中患者(入院24小时内)。 使用汞柱式血压计对每一患者进行3次血压的测量,3次测 量的平均值将被用于判断患者是否符合纳入条件的重要指标。 患者是否符合其他纳入条件将通过问卷调查或临床检查来决 定。
2. 研究目标
我们设计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目的是检验: ⑴ 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实施降血压治疗对复合结局2 周内医院死亡和残疾(modified Rankin scale >2) 的 影响。 ⑵ 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实施降血压治疗对脑卒中患者 3个月内死亡、脑卒中再发、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
在研究干预组: 24小时目标:在基线血压的基础上,24小பைடு நூலகம்降 压幅度在10~25%之间; 7天降压目标:收缩压低于140mmHg; 7-14 天,血压将维持在这个水平。
6.2 实施给药 ⑴ 给药途径:实施静脉点滴和口服给药。 ⑵ 给药及点滴计划:所有的研究组对象将按规定的步骤 (分阶段)接受降血压药物。
还没有具有充分统计学把握度可用于指导急性缺 血性脑卒中血压治疗管理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 证据。
关于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是否应该采取降血 压治疗,多年来一直存有争议。
这种情形也表现在许多国家和国际的有关急性缺 血性脑卒中病人血压管理指南中的不一致和矛盾 之处。
的确,由于缺乏证据,在许多指南中或教科书上 很少提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血压管理,即使提 及,他们的建议也是十分谨慎和保守的。
7. 结局的测量
7.1 主要结局:
患者住院期间 (发病后的2周内),发生死亡或残疾(modified Rankin scale >2) 。
3个月期间:死亡和心血管事件 (包括心肌梗死,脑卒中再发, 充血性心力衰竭,接受住院或治疗末梢动脉疾病以及所有心 血管疾病的死亡。)
7. 结局的测量
7.1 主要结局:
3. 样本含量和统计把握度
我们分别以住院结局(30%)和12个月结局(20%)的比 率分别计算样本含量,计算的结果见表1。如果研究使研 究对象住院结局的发生率下降15%,每组(实验组和对 照组)将各需要1777例研究对象。同样地,如果研究能 使研究对象12个月内复合结局的发生率下降20%,每组 将各需要1655例研究对象。考虑到研究过程中,可能有 研究对象中途退出研究,我们将增加一定数量的研究对象, 即每组各2000例,计总样本含量为4000例。
Table 2. Blood Pressure Reduction, Primary and Secondary Outcomes at 14 Days or Hospital Discharg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