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是效果
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是效果
![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是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89f01e0b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5d.png)
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是效果评价一个人的行为善恶,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面对的问题。
然而,要确定一个行为是善还是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为人们对于善恶的定义和标准往往存在着差异。
在不同的文化、宗教和价值观念下,人们对于善恶的看法也会有所不同。
然而,无论是哪种文化、宗教或价值观念,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都是效果。
一个行为的善恶,最终还是要看它所带来的效果如何。
首先,评价一个行为的善恶,需要考察它所产生的实际效果。
一个行为如果能够给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那么这个行为就可以被称之为善。
比如,一位医生为了救治病人而日夜不停地工作,尽最大努力去挽救每一个生命,这种行为就是善的。
因为它为社会健康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给患者带来了希望和温暖。
同样地,一个人如果能够为社会做出公益事业,帮助有需要的人,那么这种行为也是善的。
因为它能够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让更多的人受益。
其次,评价一个行为的善恶,还需要考虑它对他人的影响。
一个行为如果能够给他人带来快乐和幸福,那么这个行为也可以被称之为善。
比如,一个人对他人友善、关爱,给予他人帮助和支持,这种行为就是善的。
因为它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增进人们的情感交流,让社会充满温暖和爱。
相反地,一个人如果经常伤害他人,欺骗他人,那么这种行为就是恶的。
因为它会给他人带来痛苦和伤害,破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友谊。
最后,评价一个行为的善恶,还需要考虑它对自身的影响。
一个行为如果能够让自己成长和进步,提升自身的素质和修养,那么这个行为也可以被称之为善。
比如,一个人勤奋努力,不断学习进步,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这种行为就是善的。
因为它能够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相反地,一个人如果沉溺于不良习惯,放纵自己,不思进取,那么这种行为就是恶的。
因为它会让自己停滞不前,无法实现自身的价值,甚至会给自己带来不幸和痛苦。
综上所述,评价一个行为的善恶,最终还是要看它所带来的效果如何。
铭德杯辩论赛题库
![铭德杯辩论赛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a7932ac60508763231121229.png)
铭德杯辩论赛题库1. 辩题:当代社会“求博”与“求专”哪个更利于个人发展?正方:“求博”更利于个人成长反方:“求专”更利于个人成长2. 辩题:大学校园郊区化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正方:大学校园郊区化利大于弊。
反方:大学校园郊区化弊大于利。
3. 辩题:老年人该进养老院还是不该进养老院?正方:老年人该进养老院。
反方:老年人不该进养老院。
4. 辩题:人为自己活着快乐还是为别人活着快乐?正方:人为自己活着快乐。
反方:人为别人活着快乐。
5. 辩题: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是效果还是动机?正方: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是效果反方: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是动机6 . 辩题:电视征婚的利与弊正方:电视征婚利大于弊反方: 电视征婚弊大于利7. 辩题:网络影响人际关系还是不影响人际关系?正方:网络影响人际关系。
反方:网络不影响人际关系。
8. 辩题:文凭能代表知识水平还是不能代表知识水平?正方:文凭能代表知识水平。
反方:文凭不能代表知识水平。
9. 辩题:知难行易还是知易行难?正方:知难行易。
反方:知易行难。
10. 辩题:在当今社会是全才更适应社会竞争还是专才更适应社会竞争?正方:在当今社会全才更适应社会竞争。
反方:在当今社会专才更适应社会竞争。
11. 辩题:在人生路上乘胜追击好还是见好就收好?正方:在人生路上乘胜追击好。
反方:在人生路上见好就收好。
12. 辩题:成功的作品应该拍续集还是不应该拍续集?正方:成功的作品应该拍续集。
反方:成功的作品不应该拍续集。
13. 辩题:应先成家后立业还是应先立业后成家?正方:应先成家后立业。
反方:应先立业后成家。
14. 辩题:爱比被爱更幸福还是被爱比爱更幸福?正方:爱比被爱更幸福。
反方:被爱比爱更幸福。
15. 辩题:通俗文学比文学名著影响大还是文学名著比通俗文学影响大?正方:通俗文学比文学名著影响大。
反方:文学名著比通俗文学影响大。
16. 辩题:网络的发展对文学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正方:网络的发展对文学弊大于利。
辩论赛辩题——精选推荐
![辩论赛辩题——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06f64b5d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e0.png)
“辩论赛”辩题大全1、在校大学生创业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2、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是效果还是是动机?3、大学教育更应该注重科学精神还是人文精神?4、青年志愿者的人生价值社会肯定与自我肯定哪个更重要?5、青年志愿者活动中能力与热情哪个更重要?6、纪律促进个性发展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7、打假主要靠消费者还是执法者?8、现代社会男女竞争是否平等?9、克隆技术是否为人类带来福音?10、INTERNET能否改变世界?11、先发展汽车还是先发展道路?12、人口问题是不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成败关键?13、青少年素质的提高主要靠家庭养成还是学校教育?14、亚州金融危机是否是经济因素造成的?15、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否导致文化一体化?16、城市化使人的生活质量提高还是下降?17、发展知识经济是缩小还是扩大国家之间的差距?18、妇女解放的关键在于女人的觉悟还是在于男人的觉悟?19、夫妻之间应不应该有隐私?20、对孩子的成长,家庭与社会那个影响大?21、家族企业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22、在大学,先学习,后谈恋爱反方,先谈恋爱,后学习?23、我们大学毕业后能否买得起房子(在不依靠父母的前提下)?24、中国足球以后能进世界杯吗?25、各国是否能如约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26、中国是否能超越美国?27、河南曹操墓是真是假?28、公务员真的是大学生毕业后的第一选择吗?29、90后是否能支撑起未来中国的一片天?30、90后和80后谁面临的挑战更大?31、大学生谈恋爱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32、大学学习应该学精还是学博?33、网络使人更亲近还是更疏远?34、爱情是自私的还是无私的?35、网络语言有没有存在的合理性?36、姚明比周杰伦谁更出名?37、全球化能否为我国带来经济发展?38、大学私营化的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39、经济发展应不应该先于文化建设?40、重奖大学新生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41、名人拍商业广告可不可以虚构还是弊大于利?42、网络影响人际关系?43广告竞争对经济发展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44、广告竞争对经济发展电子商务能否改变现有营销模式?45、在学习上理解比记忆哪个更重要?46、文才和人才哪个重要?47、中国以拉动内需促进增长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48、大学生是先就业还是先择业?49、父母经济条件好对子女成人有利?50、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那个更重要?51、挑战是幸福/痛苦?52、实践教育比理论教育好爱情更重要还是金钱更重要?53、提出问题重于解决问题还是解决问题重于提出问题?54、全才与专才哪个更适应大学生就业?55、忘记历史是一种背叛还是一种超越?56、人大代表应不应该专职化?57、以成败论英雄是不是可取的?58、正其义当不当谋其利?59、消费引导营销还是营销引导消费?60、时事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61、人是有所作为后才有所地位还是有所地位后才有所作为?。
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是效果
![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是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4821ea56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ed.png)
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是效果行为的善恶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讨论的话题,而对于如何评价行为的善恶,人们往往会有不同的看法。
然而,无论是从哲学、伦理学还是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看,评价行为的善恶的标准都应该是效果。
因为只有通过观察行为的效果,我们才能更客观地判断一个行为是善还是恶。
首先,评价行为的善恶应该看其对社会的影响。
一个善良的行为,应该是能够给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使人们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比如,一位慈善家捐赠了大量的物资和资金给贫困地区的孩子,这种行为无疑是善良的,因为它能够帮助更多的人改善生活条件,促进社会的公平和和谐。
相反,如果一个人的行为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比如破坏公共财产或者伤害他人,这种行为就是恶劣的,因为它给社会带来了不良的后果。
其次,评价行为的善恶也应该看其对个人的影响。
一个善良的行为,应该是能够让人们感到幸福和快乐,提升个人的品德和修养。
比如,一个人热心助人,乐于奉献,这种行为会让他自己感到快乐和满足,同时也会受到他人的尊重和赞扬。
而一个恶劣的行为,不仅会给他人带来痛苦和伤害,也会让行为者自己陷入内心的煎熬和痛苦之中。
最后,评价行为的善恶还应该考虑其对未来的影响。
一个善良的行为,应该是能够为未来的发展和进步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后人留下美好的回忆和遗产。
比如,一位科学家为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做出了重大贡献,这种行为将会被后人永远铭记,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光辉篇章。
而一个恶劣的行为,不仅会给后人留下污点和阴影,也会为未来的发展和进步带来隐患和障碍。
综上所述,评价行为的善恶的标准应该是效果。
只有通过观察行为的效果,我们才能更客观地判断一个行为是善还是恶。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行为的效果,努力做出对社会、对个人和对未来都有积极影响的善良行为,从而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
判断善恶de标准是动机
![判断善恶de标准是动机](https://img.taocdn.com/s3/m/4ac84a7b31b765ce050814de.png)
反方“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是动机?还是效果?”这一辩题很引人人胜,正方00级经贸队张皖同学先声夺人,立论严谨,提出:“评价行为善与恶的标准是效果,不是动机。
“他引用《伦理学概论》、《行为科学理论基础》等著述,指出:(1)善与恶是道德领域范畴的,而非用法律标准来衡量。
所谓“善“就是在人和人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对社会的有益的行为;“恶“则就是对他人,对社会有害的行为。
由引可见,文中所说“有益“、“有害“无疑都是要凭借行为产生的效果来论断。
而“动机“是一种主观状态,具有内隐性的特点,动机总是需要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可见单凭动机是根本无法评价行为的。
(2)从《行为管理学》上讲,同一动机,可以引起种种不同的行为。
比如:想得到一台录相机时,这种动机可以引起以下种种行为:第一,努力,多获工资,积起钱来购买;第二,省吃俭用,省下钱来购买。
可见这两种行为于情于理都可以说是善的;但是如果要靠搞歪门邪道,用不义之财来买,这种行为无疑就是恶。
善恶两种不同的行为都是同一个动机引起的,如果不凭借行为产生效果,单单依靠动机,又怎么能对其行为的善恶作出评价呢?(3)合理的动机还可能引起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
比如:家长“棍棒教育“孩子,从家长的动机上讲,无疑是想让孩子成才,,是善的动机是好的动机是动机!这是因为偷人的本性和人的群体性而决定的,这就是一个阶级站在一个阶级的立场上来说话的,所以是动机而不是效果,效果是完成动作以后的结果,这个结果是后反映到眼观系统进入大脑然后才又来进行评判善舞,丑恶,正确和错误的!中国人有谚语: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这就是说,好心却没有得到好报。
这就是明显的属于动机良好,是善的,但是却被狗认为是恶的例子。
反之呢?却不一定了。
有好的结果,但是如果你的动机是坏的,你做的这件事仍然可能是被认为恶的。
毕竟,你的动机就是恶的。
是不是呢?坏人(我们眼中的坏人)做的事可能有好的结果,但是我们照样会认为他的行为是恶的,你说是吧?比如近段时间广州很多抢包的。
判断行为善恶的标准是动机还是效果
![判断行为善恶的标准是动机还是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53b0a890dd88d0d233d46a65.png)
辩题:判断行为善恶的标准是动机还是效果正方:动机反方:效果一辩陈词中,正方一辩首先提出动机是符合评价标准的特点的。
然后用哲学思想去说明动机与行为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并说明主观思想和个人能力不足的矛盾。
反方一辩先反驳了对方,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不确定性。
同时因为效果可视可感知,而动机不可知,所以无法作为判断标准。
引出法律这个概念。
提出行为本身与目的无关。
双方的一辩稿的立论都围绕中心多面展开,但同时都有不合理之处,给了对方抓住漏洞的可能,而且与后面辩手的观点有冲突,以至于前后产生了矛盾。
攻辩阶段是二辩对二辩,三辩对三遍。
首先正方二辩提问,行为本身与人行为是否可以区分。
反方二辩的回答确立己方观点,但是却没有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回答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随后正方提出的过失杀人、蓄意杀人和正当防卫的问题个人感觉很不错,但因时间问题没能回答。
反方二辩在攻辩中提出京杭大运河和高调慈善的问题,因其双重性矛盾性成了交锋点,对主体不同所以评价不同,另外还提出了反方一辩稿中法律问题与命题的不相关性。
在后来的比赛中也一直贯穿。
正方三辩提出好心办坏事的例子,反方没有正面反驳而是直接冠之为恶,显然并不合理。
然后又是提出无法通过现象看清本质的观点,双方就执着于哲学问题了。
反方三辩则提出看到利害确定善恶是一个标准。
正方则说善恶是人性化的等等。
进行了模糊化处理,感觉有点乱。
然后反方又提出环境对动机的影响云云。
个人感觉反方攻辩中相对弱势一些。
攻辩小结里比较精彩,首先反方四辩回答了关于过失杀人的那个例子,又引出法律概念等等,虽然这个法律问题可能并不恰当,但的确有助于解决当时的麻烦。
随后正方四辩就提出了法律与道德不等价,善恶与利害不等价,这个感觉很切要点。
不过他提到的行为的本质是有善恶的我就比较不认同。
自由辩论双方都有一个问题就是耗时太久了。
正方二辩以及反方三辩这个问题尤其严重。
另外反方三辩的语言修饰词过多。
至于自由辩论的内容有点乱,尤其是有些问题上为了辩论感觉连自身价值观都改变了,简直是人性磨灭,比如政府形象工程、侠客问题。
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应该是效果还是动机
![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应该是效果还是动机](https://img.taocdn.com/s3/m/5dc13bf9f705cc1755270913.png)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各位观众、对方辩友:大家好!我方今天的观点是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应该是效果。
先来明确以下几个定义:行为。
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表活动,是一种从外在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已经发生的活动。
善恶,一般而言,善指顺理,恶指违理。
善恶的区别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解析,在新的时代,判断善恶的标准是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是否有利于推动社会和时代的进步,是否有利于大多数人的利益。
标准,《辞海》告诉我们它是衡量事物的准则,具有确定性、普遍性和客观性的特点。
效果,是指行为的结果和影响。
接下来,我方将从理论、实践、价值三个层面一一论述。
从理论上说,动机指人行动的主观愿望,而效果指人实践的客观结果和影响。
动机具有主观性,效果具有客观性和确定性,这与“标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特点相一致。
只有同一属性的事物才能更准确的相互衡量,我方将在接下来的辩论中对这点进行解释。
从实践角度看,用效果评价行为善恶具有可行性。
行为所导致的效果能够清晰地为人们所看见,从而做出正确判断。
而动机存在于人们的心中,即便行动者告诉你他的动机是什么,也不一定真实。
并且,用效果评价善恶具有全面性。
效果包括结果和影响。
结果是行为的直接后果,影响则包括了社会影响、个人影响等等。
评价者在评价行为的善恶时应该同时看到行为的结果和影响。
在价值层面,用效果来评价行为善恶具有可倡导性和约束性。
我方今天真诚的希望,所有人都能怀抱着好的动机来做事,但是动机却往往被行动者用来为自己的错误开脱。
在现实生活当中,人们经常说“我本意并非如此”来为自己找借口,从而不愿意去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
我们今天说要用效果来评价行为善恶,就是呼吁每个人都勇敢地担负起自己行为的责任,并产生约束性。
因此,我方认为,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是效果,而不是动机。
评价行为善恶标准是效果不是动机正方一辩稿
![评价行为善恶标准是效果不是动机正方一辩稿](https://img.taocdn.com/s3/m/16c5e9fc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99.png)
评价行为善恶标准是效果不是动机正方一辩稿谢谢主席。
各位评委,各位观众,对方辩友,大家好。
虽然我方不知道大家今天来到这里的动机是什么,但是这里座无虚席的效果却着实让我们感受到了大家的热情与支持。
诚如我方今天的观点: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是效果不是动机。
首先开篇明义:标准是指衡量事物的准则,动机指的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念头,效果指的是由某种力量、做法或因素产生的结果。
《辞海》中关于善恶的解释是: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或者对历史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就善,反之就是恶我方认为,对一个行为而言效果和动机在多数情况下虽然是不可孤立的,但是只有效果能作为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而动机只能作为评价的一个无关轻重的参考条件。
接下来,我方将通过对效果和动机的三个比较论证我方的观点一、效果是外在表现,具有确定性,确确实实就在那里。
因此用效果作为评价标准具有可靠性。
而动机,是隐藏在一个人心中的。
您如何在不明他人的动机的情况下,将其作为评价标准呢?如果不通过主观臆断去推测动机,您只有将效果作为判断动机的标志。
二、效果会随行为而不断改变,是一个行为完成的标志和它的最终表现形式。
效果又是转化为新的动机的前提。
相对应的,动机不随行为而改变,它在行为确定之后,无论行为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产生了什么影响和效果,动机都不会改变。
所以效果随行为产生而动机先于行为确定。
所以效果才能作为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志。
三、行为是复杂多变的,因此我们需要一个同样具有多元性的标准来评价它。
而效果,恰恰具有多元性,能够成为评价的标准。
我们通过多元的效果,可以看清行为的每一个细节,又可以看清行为的整个走向,从而通过效果全面细致的分析行为,对其善恶做出合理的评价。
而动机往往在方向上是单一的,一个多元化的行为怎可以根据一个往往方向单一的动机做出评价呢?通过以上三个比较,我方可以得出结论: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是效果不是动机。
“评价善恶的标准是效果”四辩稿
![“评价善恶的标准是效果”四辩稿](https://img.taocdn.com/s3/m/f5971011b7360b4c2e3f6474.png)
春融冬雪,相约赛场初见。
夏辞春光,相逢共展欢颜。
秋别夏日,相遇刀锋乍现。
冬临秋景,相知实属有缘。
评价善恶的标准是效果不是动机(四辩稿)-------2012级黄运茹谢谢主席,再次问候在场各位。
刚刚对方辩友所陈述的不可谓不精彩,但是美玉尚有瑕疵。
首先,您所说的“伪善”我方不敢苟同。
他做的是善行,而这种善行对社会产生了好的影响,有了一个倡导作用,为他人做出了一个好榜样。
这是一种积极的影响,达到了好的效果。
再说彭宇案,他行动在社会上的反响是好的,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从效果上来看这也是善的,而且这更直接更客观,又何必从动机来评价?对方二辩所说的没有参与,历史也没有参与,你不知道烧阿房宫的动机,但就历史的影响来看,可以从对以后的历史发展来判断善恶。
其次,对方四辩说我没看见打架所以不能判断,这不正说明了你需要看到打架的效果才能判断善恶么?而且评价是他人,群体,社会的评价,自我的评价是主观的臆断,不具有说服力,而当他人评价时是无法得知唯一而确定的动机的,效果是一个客观的事实,符合作为标准的基本条件。
最后,您方一辩在立论中说到动机的内隐性恰恰佐证了动机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唯一性。
下面我将再次重申我方观点。
首先,相对于动机的不确定性而言,效果以其特有的唯一性与准确性符合了作为标准最基本的条件。
动机是一件事结束后从整件事过程中推测的促使人做此事的念头。
当外界在评价某一件事时无法猜测人的动机,洞悉人的心理。
而效果作为一个事实,一个客观存在的时间发展的结果和影响具有可判别性与客观性。
同样的结果也许会对应着不同的动机,不同的想法也许会殊途同归。
因此,效果作为评价善恶的标准更好也更具有说服力。
再者,用效果作为评价善恶的标准也更具有现实的意义与影响。
效果不等于结果,它是某个行为所引起的结果和影响,因其自身的性质提倡更多的人仿效或引以为戒,且我们评价善恶不完全通过结果,同时也通过其对社会,群体,大众等所产生的各种影响。
善是顺理,给他人带来安乐,恶为违理,给他人造成苦楚。
攻辩小结评判行为善恶的标准是动机还是效果
![攻辩小结评判行为善恶的标准是动机还是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36b483fef61fb7360b4c657a.png)
攻辩小结首先对方辩友刚一直在强调一个概念,就是行为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而动机是主观意思,实际上对方是在偷换概念,你的逻辑是在行为事件中客观存在是主体,而主观意识只是客体,这个大前提是没有错的,你方又论证动机是主观意识,效果是客观存在,这个小前提也是没有错的,所以,您方得出效果是主体,动机是客体。
但是这就好比说世界上最聪明的是人,而我是人,所以,能得出我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对方辩友错就错在不在同一个环境下进行比较,我们要比较的是行为的动机与行为的效果,那么,按对方逻辑在这个环境下的主观事实有两个,一个是行为本身,一个是效果,是不是说明这个时候就出现两个主体了呢?其次,您方又提出一个这样的概念,动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对于行为人的主观意图我们无从知晓,所以它具有不确定性。
那好举个例子,我拿起瓶子喝水,按对方逻辑他觉得我们推不出我喝水的动机是纯粹口渴还是为了缓解紧张情绪。
那我们就用对方逻辑去推,我们可以看到,喝水是个行为,但是谁能确定在喝了水后,它的效果究竟是消除了我的口渴还是缓解了我的紧张?显然这是推不出效果来的啊,还请您告诉我们如何用您方逻辑得出您方的结论。
上述问题希望对方辩友接下来能够正面回答我们。
首先,我们今天的辩题是评判行为善恶的标准是动机还是效果,所以,我们今天比较动机与效果,必然是两者都具备了的条件下才具有可比性。
而对方辩友似乎一直以来都忽视了我们这个大前提啊。
我们都知道,今天的辩题实际是一个非A既B的问题。
如果按您方思路,效果是评判行为善恶的标准,也就说,我们评判行为时,可以完全不用考虑行为发生的前提,看效果可以搞定一切。
如果成立,那紧急避险和正当防卫行为是不是也应该判定为恶,还请对方辩友给我们解释清楚。
其次,您方举了很多出于善的动机却出现了坏的效果的例子。
乍一看,确实好像佐证您方观点,其实只是在混淆视听。
我方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论证您方的错误性与我方正确性,1,在于您方把坏的结果完全等同于恶,那我出于善的动机想帮老师擦黑板,却不小心弄坏了它,效果是坏的,按照你方逻辑完全可以证明我这是个不折不扣的恶行啊,实际上能么? ,2,在于您方忽视了一个动机前提,什么是动机前提,举个例子,抢劫和通过劳动赚钱的动机都是为了治病救人,治病救人是善。
评价善恶的标准是结果
![评价善恶的标准是结果](https://img.taocdn.com/s3/m/ae6cd2e8e87101f69f31951d.png)
评价善恶的标准是效果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同学、对方辩友,大家晚上好.首先,我先为大家剖析一下今天的辩题.所谓善是指符合社会道德原则和法律规范,并且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积极作用的行为,而恶与之相反。
效果是指行为造成的结果和影响。
基于本次辩题,我方给出的标准是效果和动机对善恶的评价哪者对于社会更有利,更有价值。
以及更符合人民大众的利益。
下面我方将从以下几点来阐述评价善恶的标准是效果.第一、效果具有直观性和可靠性。
当我们评价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无法看到事情的动机是好是坏,动机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看不见,摸不到。
容易受各种的因素扰乱,具有内隐性和不确定性。
而效果是直观可见的,人们能清楚的看到行为造成的后果及影响,可以以理性的思维去看待行为的善恶,所以以效果这种既定的事实为评价标准,才能做出更客观、准确的评价。
第二、用效果来评价善恶具有可操作性和全面性.在现实中,行动者的动机只有他自己知道,即使行动者说出他的动机是什么,我们也无法得出确切结论这个动机是真实的,并且一些行为根本就没有动机,比如酒后肇事的人根本就没有撞人的想法,那么以动机评价善恶就很难去执行了。
而效果是指行为造成的结果和影响。
结果是行为直接的后果,影响包括社会影响、个人影响等.所以用结果和影响两方面来综合考虑善恶才具有可操作性,才能更全面的对善恶做出正确的评价。
第三、以效果来评价善恶更符合社会精神和法制文明建设。
从动机到效果存在着许多客观限制,如果现在以动机去评价行为的善恶,那么社会上每个人都可以打着“我有好的动机”去做任何事情,反正别人又不知道我是怎样想的。
如此下去,社会必然会陷入混乱的状态,一切的社会文明和法制都会在“我有一个好动机”的呼声中淹没,这种社会不良的风气也会愈演愈烈。
而以效果这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来评价善与恶,是对社会精神文明和法治文明的维护,因为效果已经摆在公众的眼前了,是毋庸置疑的一件事情。
最后,我方要强调的是,我方并不否定动机的重要性,动机是作为一种参考因素存在于事件中.我们今天真诚的希望,所有人都能以一个好的动机去做事,但是动机往往被行动者为自己的错误开脱。
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是结果一辩稿
![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是结果一辩稿](https://img.taocdn.com/s3/m/c56e0615de80d4d8d15a4f50.png)
亲爱的各位观众、评委以及对方各位辨友:晚上好!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个辩题。
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是结果。
自然,评价应是以社会大众为主体。
行为,是一个人将想法付诸于现实的具体体现。
善行,即是符合社会道德标准与法律规范,并对人类积极有益的行为,而恶行正好反之。
对于一个行为,我们应该用能提供借鉴的标准来评判。
结果,是现有行为造成的已有后果及影响。
动机,是促使一个人做出行为的念头。
对此,我方认为,应该以结果为评价行为的善恶标准。
下面给出理由。
1.以结果为标准更加直观、可靠、客观。
对于一件事情的评判,我们未必能看到真正的动机,因为动机只是一个人内心的思考与想法的体现,具有不确定和不可靠性,并且可能随时改变。
而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一件事做的怎么样很清楚,一个现有行为必然产生一个结果。
2.以结果为标准更有可操作性和全面性。
动机是深不可测的,有时也是几乎无法找到的,比如醉酒驾驶的人并没有撞人的主观念头。
这时结果的确定就能有效地给以评判标准。
而且,同一件事可以被人解释出不同的起因,导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所以用结果来评判可以使人站在更高层次上看待问题,理性地、基于基本真理地评价行为。
3.以结果为标准也更符合社会精神与法制文明的建设。
从动机到结果有很多的客观限制因素与干扰,这时若是以动机为标准,人们在行动时都可以说“我的动机是好的,我的出发点是好的”来做任何善的或者恶的事,社会秩序将混乱,这样留有法律与舆论监督力量何用?而结果是摆在人们眼前的,以结果为标准能避免这些问题——事先法律已经约法三章好了,只要行为违背法律,就能快速有效地评判出行为的善与恶。
据以上所说,我方认为评判行为善恶的标准是结果。
谢谢!。
评价善恶的标准是效果
![评价善恶的标准是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abd00d4e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59.png)
评价善恶的标准是效果在我们的生活中,善恶的评判似乎无处不在。
从个人的行为举止到社会的种种现象,我们总是在不自觉地进行着善恶的判断。
然而,究竟以什么作为评价善恶的标准呢?有人认为是动机,有人觉得是道德准则,而我认为,评价善恶的标准应该是效果。
什么是效果?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行为所产生的实际结果和影响。
当我们以效果来评价善恶时,能够更加客观和全面地看待事物。
以效果为标准评价善恶,可以避免仅仅依据动机而产生的误判。
动机固然重要,但有时候,良好的动机未必能带来好的结果。
比如,一个人想要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于是发起了一场募捐活动。
然而,由于组织不善、账目不清,最终导致善款没有合理地运用到孩子们身上,反而引发了公众的质疑和不满。
在这个例子中,虽然发起人的动机是善良的,但从效果来看,却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如果仅仅依据动机来判断,可能会认为这是一个善举,但从实际效果出发,我们就会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相反,如果一个行为的效果是积极的、有益的,即便其动机可能不那么纯粹,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它的善。
比如,一个商人投资建设学校,其初衷可能部分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企业形象,但最终实实在在地为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接受知识。
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因为其动机中可能存在的私利因素,就忽视了其带来的积极效果。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以效果评价善恶更有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当我们以效果为导向时,能够更加明确地引导人们的行为,鼓励大家去采取那些能够产生良好效果的行动。
例如,在环境保护方面,如果我们仅仅强调人们保护自然的动机,而不注重实际的环保效果,那么环境污染问题可能依然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只有当我们把重点放在各项环保措施所带来的实际效果上,如空气质量的改善、水资源的保护等,才能真正推动社会在环保方面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同时,以效果评价善恶也能够更好地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在法律领域,判断一个行为是否违法犯罪,往往也是依据其造成的后果。
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是效果
![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是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fa024d6b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3f.png)
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是效果人们对于行为的评价往往是基于其带来的效果而进行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根据一个人的行为所带来的影响来评判其善恶。
然而,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对于行为的评价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是效果这一命题,并就此展开讨论。
首先,我们可以从行为的直接效果入手。
一个行为所带来的直接效果往往是我们最容易观察到的。
比如,如果一个人的行为给他人带来了利益,我们往往会认为这是一个善良的行为;相反,如果一个人的行为给他人带来了伤害或者损失,我们就会认为这是一个恶劣的行为。
这种基于直接效果的评价标准是人们常用的一种方式,因为直接效果往往是最直观的。
然而,我们也需要考虑行为的间接效果。
有些行为可能在短期内看起来并没有给他人带来明显的利益或者伤害,但是在长期来看却可能会有重大的影响。
比如,一个人可能会通过一系列的善良行为积累起他人的信任和好感,最终在关键时刻得到他人的帮助;相反,一个人的恶劣行为可能会在长期内破坏他人的信任和友谊,导致他在关键时刻失去了帮助和支持。
因此,我们不能只看行为的直接效果,还需要考虑其间接效果。
另外,我们也需要考虑行为的动机。
有时候,一个行为的效果可能并不明显,但是其背后的动机却是善良的。
比如,一个人可能会做出一些看似有损自己利益的行为,但是其动机却是为了帮助他人或者维护公平正义。
相反,有些行为可能在表面上看起来给他人带来了利益,但是其背后的动机却是自私或者恶意。
因此,我们在评价行为善恶的时候,也需要考虑行为的动机。
综上所述,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是效果这一命题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话题。
我们不能只看行为的直接效果,还需要考虑其间接效果和动机。
只有全面地考量行为所带来的影响,我们才能更准确地评价行为的善恶。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地对待他人的行为,不要只看表面,而是要深入思考其背后的动机和长期的影响。
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评价他人的行为。
效果是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
![效果是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8bcc9b64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3b.png)
效果是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评价,认为某些行为是善良的,而另一些行为则是恶劣的。
那么,我们是如何判断一个行为的善恶呢?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会根据这个行为所产生的效果来评价它的善恶。
因此,效果成为了评价行为善恶的一个重要标准。
首先,我们来看一些善良行为所产生的积极效果。
比如,当一个人帮助他人时,他所产生的效果可能是让受助者感到温暖和感激,同时也会在社会上产生一种传递正能量的效果。
这种行为所产生的效果通常是积极的,因此我们会认为这是一个善良的行为。
同样地,当一个人勇敢地挺身而出,为正义发声时,他所产生的效果可能是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种行为所产生的效果也是积极的,因此也是一种善良的行为。
然而,也有一些恶劣行为所产生的负面效果。
比如,当一个人故意伤害他人时,他所产生的效果可能是给受害者带来痛苦和伤害,同时也会在社会上产生一种负面的恶劣影响。
这种行为所产生的效果通常是消极的,因此我们会认为这是一个恶劣的行为。
同样地,当一个人利用欺骗手段获取不正当利益时,他所产生的效果可能是损害他人的利益,破坏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这种行为所产生的效果也是消极的,因此也是一种恶劣的行为。
在评价一个行为的善恶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它所产生的效果。
一个行为的善恶并不是取决于它本身的意图,而是取决于它所产生的实际效果。
一个本来意图善良的行为,如果最终产生了负面的恶劣效果,那么它也应该被认为是一种恶劣的行为。
相反,一个本来意图恶劣的行为,如果最终产生了积极的善良效果,那么它也应该被认为是一种善良的行为。
因此,效果成为了评价行为善恶的一个客观标准。
总之,效果是评价行为善恶的一个重要标准。
一个行为所产生的效果通常会直接反映出它的善恶属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综合考虑一个行为所产生的效果,来判断它的善恶。
希望大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行为的效果,努力做出更多积极的善良行为,共同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动机和效果哪个是评判行为善恶的标准 一辩
![动机和效果哪个是评判行为善恶的标准 一辩](https://img.taocdn.com/s3/m/c596301b5f0e7cd184253696.png)
谢谢主席,大家好今天我们讨论的辩题是:动机和效果哪个是评判行为善恶的标准。
我方认为:动机是评判标准。
开宗明义,定义先行。
据辞海释义,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行为的念头。
动机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目标或对象的引导下产生,从而对整个行为具有激活、导向、维持和调整功能。
效果是行为造成的最后结果。
对于评判善恶的标准呢?社会普遍认同、接受的,道德观上对社会有益的行为是善,反之为恶。
行为是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在此要强调的是,今天所讨论的是具有道德意义范畴之内的行为。
明确了这些前提后,我方将从理论、实践、价值三个方面进行论证:首先,从理论上说,动机是可判断的,并对行为有导向推动作用。
我方承认,动机不像效果可以直接观察,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其言语表达、肢体语言、努力程度及坚持性等方面对其进行判断。
正如法律上也通过收集线索来判断动机一样。
例如A将B杀死了,根据其动机与中国现行刑法,若A是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动机为恶,应判为故意杀人,要受刑罚。
若A是为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正当权利免受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行为,致使侵害人受伤身亡的,因动机为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因此,我们根据动机的可判断性与导向性来判定行为的善恶。
其次,从实践角度看,动机是行为的内在本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行为是否具有道德意义;而效果是行为的外在表现。
做个简单分析,C想要一支笔,这个目标需求会刺激C产生去买或是去偷的动机,从而激活行为。
我们说去买无所谓善恶,但若是去偷,定然是恶行。
若是从效果看,C得到了一支笔,是买的还是偷得呢?我们无从得知,无法进行其后的道德与善恶评判。
我们必须承认,评判行为善恶理应从其根源出发,而动机作为导致行为发生的根源,应作为评判标准。
最后,从价值层面看,以动机为标准,推崇从思想本质上行善。
感动中国人物魏青刚多次奋不顾身跳水救人,无论救人的结果如何,大家都认同,他的动机是救人是善意,行为是善行。
当然,我方不否认存在少数事不随人愿的现象,即由动机产生的行为,在实施过程中因外界的不可抗力导致的偏差,从而造成不好效果的事件。
评价善恶的标准是效果
![评价善恶的标准是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f3d3066b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09.png)
评价善恶的标准是效果在人类社会中,评价善恶的标准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
不同的文化、宗教、哲学流派都对善恶有着不同的解释和标准。
然而,有一种观点认为,评价善恶的标准应该是效果。
也就是说,一个行为或者决定是否善良或者恶劣,应该根据其带来的结果来评判。
本文将就这一观点展开探讨。
首先,评价善恶的标准是效果,意味着我们应该关注行为或者决定所带来的实际影响。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做了一件表面上看起来善良的事情,比如捐款给慈善机构,但是实际上这个捐款并没有帮助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甚至被滥用了,那么这个行为就不能被称之为善良。
反之,如果一个人采取了一种看似严厉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但是最终孩子变得更加懂事和守规矩,那么这个行为就可以被认为是善良的。
因此,评价善恶的标准是效果,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和评判一个行为的品质。
其次,评价善恶的标准是效果,也意味着我们应该注重长远的影响而非短期的表面。
有时候,一些行为短期内可能会给人带来快乐或者满足,但是长远来看却可能会带来更多的痛苦和后患。
比如,某些不道德的商业行为可能会让企业短期内获利颇丰,但是长远来看却可能会破坏市场秩序,伤害消费者利益,甚至导致企业的倒闭。
因此,我们评价善恶的标准是效果,需要考虑到行为的长远影响,而非仅仅停留在眼前的表象。
最后,评价善恶的标准是效果,也意味着我们需要关注行为的动机和意图。
有时候,同样的行为可能会带来不同的效果,这取决于行为者的动机和意图。
比如,一个人做了一件善良的事情,但是其动机是为了谋取私利或者显示自己的善良,那么这个行为就难以被称之为善良。
相反,即使一个行为带来了一些负面的效果,但是其动机是出于善良和真诚,那么这个行为依然是值得肯定的。
因此,评价善恶的标准是效果,也需要考虑到行为者的动机和意图。
综上所述,评价善恶的标准是效果,是一种更加客观、全面、长远的评判方式。
我们应该关注行为的实际效果,注重长远的影响,同时也要考虑行为者的动机和意图。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更加准确地评价一个行为的品质。
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是动机不是效果
![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是动机不是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fce21291f7ec4afe05a1df01.png)
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是动机不是效果谢谢主席,各位评委,观众,大家好:很高兴能与对方辩友讨论动机和效果哪个才是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
请允许我和大家一起来明确几个概念。
何谓善?宅心仁厚为善,品行高尚为善;何谓恶?狠毒霸道为恶,品行低劣为恶。
何为评价?是指美德的准绳和可以效仿的原因和条件。
什么是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呢?就是一定时期内符合普遍价值观的标准但是,是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是可以用善恶来评价的呢?当然不是。
吃饭睡觉是一种行为,但这样的行为却是无所谓善恶的,精神病,醉酒者、或者受药物控制的人有时会做出一些奇异的行为,这样的行为也不能用善恶去评价的,因此我们需要把这些不受主观意识支配的行为排除在今天的辩题外,也就是不受主观意识支配的行为是不能用善恶评价的。
在明确了这些前提后,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我方观点:一、动机是可以被明确判断的。
很多人包括对方辩友都简单的以为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但是大家都忽略了由动机所产生出的行为前期准备、行为过程中的努力程度以及行为的坚持性都是诞生最后结果的决定性因素,也就是动机的另一种表现。
因此我们得出结论:与内部心理过程一致的行为也是动机,是可以被明确量化的,即可以判断,且结论是相对静止的。
最简单说明,我们会根据一个人是顺手拿起一个棍子把人打死,还是准备了一根棍子最后把人打死来判断他是过失杀人还是故意杀人。
二、效果是由不同主体得出的主观性极强的结论,是绝对运动的。
不同立场、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甚至是不同性别的人在同一件事物的评价上都是完全不同的,就像“一千个观众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而且效果在行为发生时会因为外部原因导致与动机的背道而驰,因此,用效果这种具有时效性、主观性、片面性的标准来评价行为的善恶是毫无意义的。
既然大家都认为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是一定时期内符合普遍价值观的,是一个相对静止的标准,那么我们就应该使用同样相对静止的动机去作为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而不是用绝对运动的效果来评价。
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是效果
![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是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8237d7caf61fb7360a4c652a.png)
““ 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是效果,不是动机评价:衡量人物或事物的标准行为:所作所为善恶:好坏 (对错不等于好坏)标准:衡量事物或人的准则动机:指人们行为欲达到目的的主观愿望或意愿结果:指人们行为所造成的实际结果效果:①由某种因素造成的结果②指演出中人工设计安排的光照、声音等。
③“动机与效果 ”( 动机指人行动的主观愿望;效果指人实践的客观后果。
任何行为都是由一定动机引起的,动机是效果的行动指导。
效果是动机的行动体现和检验根据。
动机和效果是统一的,但两者 的统一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
有时客观效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动机,好的动机不一定收到好的效果。
判 断任何事情既要看动机,又要看效果 )。
提出:“评价行为善与恶的标准是效果,不是动机。
他引用《伦理学概论》、《行为科学理论基础》等著述, 指出:((1)善与恶是道德领域范畴的,而非用法律标准来衡量。
所谓“善“就是在人和人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对他 人,对社会的有益的行为;“恶“则就是对他人,对社会有害的行为。
由引可见,文中所说“有益“、有害“无疑都 是要凭借行为产生的效果来论断。
而“动机“是一种主观状态,具有内隐性的特点,动机总是需要通过行为表现 出来。
可见单凭动机是根本无法评价行为的。
(2)从《行为管理学》上讲,同一动机,可以引起种种不同的行为。
比如:想得到一台录相机时,这种动机 可以引起以下种种行为:第一,努力,多获工资,积起钱来购买;第二,省吃俭用,省下钱来购买。
可见这两 种行为于情于理都可以说是善的;但是如果要靠搞歪门邪道,用不义之财来买,这种行为无疑就是恶。
善恶两 种不同的行为都是同一个动机引起的,如果不凭借行为产生效果,单单依靠动机,又怎么能对其行为的善恶作 出评价呢?(3)合理的动机还可能引起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
比如:家长“棍棒教育“孩子,从家长的动机上讲, 无疑是想让孩子成才,是好的动机,是善的动机我觉得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是大众普遍认同接受的道德观的总结,也就是现行的法律,也就是楼主说的, 造成的效果,大家可以发现法律的裁决和量刑都是以该行为造成的后果来论的,而且只能以后果来论。
“评价善恶的标准是效果”四辩稿
![“评价善恶的标准是效果”四辩稿](https://img.taocdn.com/s3/m/b904bfed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1a.png)
“评价善恶的标准是效果”四辩稿春融冬雪,相约赛场初见。
夏辞春光,相逢共展欢颜。
秋别夏日,相遇刀锋乍现。
冬临秋景,相知实属有缘。
评价善恶的标准是效果而不是动机(第四次辩论稿)-------2021级黄运茹谢谢主席女士。
再次向在座各位致意。
刚刚对方辩友所陈述的不可谓不精彩,但是美玉尚有瑕疵。
首先,您所说的“伪善”我方不敢苟同。
他做的是善行,而这种善行对社会产生了好的影响,有了一个倡导作用,为他人做出了一个好榜样。
这是一种积极的影响,达到了好的效果。
再说彭宇案,他行动在社会上的反响是好的,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从效果上来看这也是善的,而且这更直接更客观,又何必从动机来评价?对方二辩所说的没有参与,历史也没有参与,你不知道烧阿房宫的动机,但就历史的影响来看,可以从对以后的历史发展来判断善恶。
其次,对方四辩说我没看见打架所以不能判断,这不正说明了你需要看到打架的效果才能判断善恶么?而且评价是他人,群体,社会的评价,自我的评价是主观的臆断,不具有说服力,而当他人评价时是无法得知唯一而确定的动机的,效果是一个客观的事实,符合作为标准的基本条件。
最后,您方一辩在立论中说动机的内隐性证明了动机具有不确定性和非唯一性。
现在我再次重申我们的观点。
首先,与激励的不确定性相比,该效应以其独特的唯一性和准确性满足标准的最基本条件。
动机是一种理念,它促使人们在事情结束后做一些事情,并从整个过程中进行推测。
当外界在评估某件事时,不可能猜测人们的动机,也不可能理解人们的心理。
事实上,客观时间发展的结果和影响是可以区分的和客观的。
相同的结果可能对应不同的动机,不同的想法可能会达到相同的目的。
因此,作为评价善恶的标准,效果更好,也更具说服力。
再者,用效果作为评价善恶的标准也更具有现实的意义与影响。
效果不等于结果,它是某个行为所引起的结果和影响,因其自身的性质提倡更多的人仿效或引以为戒,且我们评价善恶不完全通过结果,同时也通过其对社会,群体,大众等所产生的各种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是效果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是效果,不是动机评价:衡量人物或事物的标准行为:所作所为善恶:好坏(对错不等于好坏)标准:衡量事物或人的准则动机:指人们行为欲达到目的的主观愿望或意愿结果:指人们行为所造成的实际结果效果:①由某种因素造成的结果②指演出中人工设计安排的光照、声音等。
③动机与效果”(动机指人行动的主观愿望;效果指人实践的客观后果。
任何行为都是由一定动机引起的,动机是效果的行动指导。
效果是动机的行动体现和检验根据。
动机和效果是统一的,但两者的统一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
有时客观效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动机,好的动机不一定收到好的效果。
判断任何事情既要看动机,又要看效果)。
提出:评价行为善与恶的标准是效果,不是动机。
他引用《伦理学概论》、《行为科学理论基础》等著述,指出:((1)善与恶是道德领域范畴的,而非用法律标准来衡量。
所谓善就是在人和人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对社会的有益的行为;恶则就是对他人,对社会有害的行为。
由引可见,文中所说有益、有害无疑都是要凭借行为产生的效果来论断。
而动机是一种主观状态,具有内隐性的特点,动机总是需要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可见单凭动机是根本无法评价行为的。
(2)从《行为管理学》上讲,同一动机,可以引起种种不同的行为。
比如:想得到一台录相机时,这种动机可以引起以下种种行为:第一,努力,多获工资,积起钱来购买;第二,省吃俭用,省下钱来购买。
可见这两种行为于情于理都可以说是善的;但是如果要靠搞歪门邪道,用不义之财来买,这种行为无疑就是恶。
善恶两种不同的行为都是同一个动机引起的,如果不凭借行为产生效果,单单依靠动机,又怎么能对其行为的善恶作出评价呢?(3)合理的动机还可能引起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
比如:家长棍棒教育孩子,从家长的动机上讲,无疑是想让孩子成才,是好的动机,是善的动机我觉得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是大众普遍认同接受的道德观的总结,也就是现行的法律,也就是楼主说的,造成的效果,大家可以发现法律的裁决和量刑都是以该行为造成的后果来论的,而且只能以后果来论。
“判断善恶的标准应该是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所造成的后果,是否有利于推动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进步,是否有利于大多人的利益。
这是宏观方面的标准。
”举个反例,1840 年开始的鸦片战争,对中国是不堪回首的,而恰恰是中国的百年耻辱却让当时其他的大多数国家迅速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也推动了那个时代的进步! !!难道我们中国人会认为这些也是善?首先,从行为善恶的区分标准上看,论理学告诉我们,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行为为善行,反之为恶行,这本身就是一个结果判断,那么无疑结果是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
第二,从结果和动机的本质区别上看,我们知道结果是确定的。
当推出的动机与行为人的主观意图不相符时,它已经偏离了我们评价的对象一一行为,那么此时动机怎么能拿出来做标准啊?而当它与行为人的行动意图相符时,动机它仍不能作为评价的标准。
因为从动机到行为存在着许多客观制约,于是就有了出于同一动机经过不同的实践而产生了善恶两种性质的行为,就如我们常看到的是好心办坏事,坏心办好事。
所以事实证明,结果才能作为评价的标准。
第三:从结果的多元性来分析,我们说结果并不是单一的,结果就象是一串葡萄,而每一颗葡萄都是它的构成元素。
就象行为产生的社会效应,对他人的危害程度等等都是构成这一结果的元素。
而今天我们正是结合这些元素来综合分析行为。
以给它一个客观,公平,理性的评价。
所以综上所述,我认为,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是结果。
我觉得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是大众普遍认同接受的道德观的总结,也就是现行的法律,也就是楼主说的,造成的效果,大家可以发现法律的裁决和量刑都是以该行为造成的后果来论的,而且只能以后果来论。
因为你作为一个第三方,并没有条件参与事情发生的过程,而动机是属于个人的主观意识形态,只有参与了整个行为产生的过程,才能够去分析和了解这个动机是善还是恶,在正常的判断情况下,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比如A误杀了B, A主观上并没有想杀B,只是纯属失手,最后导致了B死亡这个既成事实,如果从正方观点上来说那A 理应无罪释放了?当然这明显不可能啊,B死亡是由A造成的,自然他就要承担这个过失造成的后果。
再比如,ABC是三口之家,A在外面有外遇,想要毒杀其妻B,就在B的饭碗里下了毒,没想到B和两人的孩子C共用了一个碗,结果BC都中了毒,A赶紧把两人送到医院,结果B抢救后生还,C由于年龄小抢救无效致死。
那A的行为应该怎么判断?A对B是蓄意谋杀,对C 则是过失,但是A又赶紧把BC送到医院,这又是一个犯罪中止,那么按照正方说法,判断行为的标准是动机,那么根本不可能进行清楚地判断,A想杀B这是恶,把BC 送到医院难道就是善了?B没有死,故意杀人罪不成立,C却死了,这是过失致死,但是从法律上来看,A依然是犯了故意杀人罪,这就说明了法律的判断标准是最后这种行为所造成的最终结果,而在最开始时候也说了法律的定义,什么是法律?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
最终结论就是:判断善恶的标准是法律,而法律判断行为的标准是造成的效果,也就是说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是效果。
正方观点:1,法律的裁决和量刑都是以该行为造成的后果来论的,但在量刑尺度上会考虑到其作案动机的。
尤其是在其司法调查时,为什么有了人证和物证还必须有其作案动机。
再说其结果一样,而量刑尺度上的问题:同样是杀了一个人,但一个是报复性故意杀人,而另一个是正当防卫过当。
你说法律会判的一样吗?2,有因才有果。
动机是会产生愈多不同的果,但是这些果中也有好的啊,请不要因为世界上有坏人而怀疑全人类都是坏人,这是一偏盖全的看法。
我们要多看到社会的阳光面,要不可是容易成为反人类,反社会的一份子。
好的行为虽然有时候会失败,但是,只要坚持相信会成功的。
而如果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虽然一次成功,二次成功,但是我相信他会失去更多,如友谊,诚信等,而最终会失败。
比如,我们的一个朋友出于好心而帮助我们,我们不管成功与否,都应该感激。
而如果一个敌人出于坏的目的而去破坏我们,结果却歪打正着帮助了我们,我们还是不能感激他们。
这样做,我们可以让鼓励善良抑制邪恶,同时也是对我们良心的一个交代。
中国文化讲究:明春秋,辩大义”。
就是这个道理。
为什么,岳飞受人崇敬,而秦桧受人讨厌?如果只专注于效果,就势必把那些出于善良愿望并尽了最大努力,只是由于客观原因不能达到好的效果的行为,看作不道德的行为。
这也势必把一些伪善的行为和歪打正着”的行为视为道德的行为。
比如,医生虽然尽全力去救病人,但由于病情十分严重,并没有挽救病人的生命,但医生的行为仍应被视为善的。
人是具有积极能动性的,因此,人们可以认识这种必然,利用这种必然,从而使其朝着人们所预期的目的发展。
心理学中有一个试验,是瑞典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做的,用于评价一个儿童是否形成了完善的道德意识。
他让儿童听两段故事,第一段故事中,男孩在家里恶作剧,故意打碎了一个杯子,第二段故事中,男孩帮妈妈做家务,却不留神打翻了托盘,15个被子全都碎了。
之后心理学家让儿童判断那个小孩更恶劣。
研究表明,道德意识发展完全的孩子,才会判断前者恶劣,在心理学上,这种根据动机来对行为进行判断,是道德意识成熟的表现。
伦理学方面,康德否定意志受外因支配的说法,而是认为意志为自己立法,人类辨别是非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从后天获得。
这套自然法则是无上命令,适用于所有情况,是普遍性的道德准则。
康德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是纯粹基于义务而做的行为,而为实现某一个个人功利目的而做事情就不能被认为是道德的行为。
因此康德认为,一个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并不取决于行为的后果,而是米取该行为的动机春秋决狱春秋决狱是西汉中期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提出来的,是一种审判案件的推理判断方式,主要用孔子的思想来对犯罪事实进行分析、定罪。
即除了用法律外,可以用《易》、《诗》、《书》、《礼》、《乐》、《春秋》六经中的思想来作为判决案件的依据。
《春秋》是孔子修订的一部鲁国的编年史。
春秋决狱主要是根据案件的事实,追究犯罪人的动机来断案。
如果他的动机是好的,那么一般要从轻处理,甚至可以免罪。
如果动机是邪恶的,即使有好的结果,也要受到严厉的惩罚,犯罪未遂也要按照已遂处罚。
首犯要从重处罚。
董仲舒有关的断狱案例还曾被汇编成十卷的《春秋决事比》,在两汉的司法实践中被经常引用。
到现在,原来的案例遗失很多,现存史料中记载了少量案例,典型的有五个:第一个案例。
甲没有儿子,拣了个弃婴,作为养子乙。
乙长大后杀了人,甲把乙藏起来。
如果按照当时法律,藏匿犯人要受重刑。
但《春秋》上提倡父子一方犯罪后可以互相隐藏。
董仲舒认为他们是父子关系,所以甲不能判罪。
后来,唐律明确规定了父子相互隐匿不属犯罪。
第二个案例。
甲把儿子乙送给了别人,儿子长大后,甲对他说:你是我的儿子。
结果乙一气之下打了甲二十棍子。
按照法律,打父亲要处死刑。
但董仲舒认为甲生了儿子不亲自抚养,父子关系已经断绝,所以乙不应被处死刑。
第三个案例。
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拿棍子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
有的官吏认为儿子犯了殴打父亲的重罪,要按律处死。
但董仲舒根据孔子的观点,认为儿子的动机不是打父亲,所以应免罪。
第四个案例。
有个女子的丈夫坐船时不幸淹死海中,无法找到尸体安葬。
四个月后,父母将这个女子改嫁。
按照法律,丈夫没有埋葬前,女子不能改嫁否则处死。
董仲舒认为女子改嫁不是淫荡,也不是为了私利,所以应免罪。
第五个案例。
有个大夫跟着君主出外打猎,君主打得一头小鹿,让大夫带回。
半路上,碰见了母鹿,互相哀鸣。
大夫可怜他们,就放了小鹿。
君主要以违背君命处罚。
还未处罚,君主得了病,想到大夫心地好,不但免了罪,还想提拔他。
董仲舒认为,当初君主捕猎小鹿,大夫没有阻止嗪汉时禁止捕杀小鹿,及其他幼小禽兽,春天时禁止捕杀任何禽兽),是违背了《春秋》之义,有罪。
后来释放小鹿,算是有功,可以赦免。
但提拔是不应该的。
董仲舒的这种思想对以后封建时代官吏审判案件起了指导作用,一般案件特别是民事案件,基层官吏审判时都是按照动机以及伦理道德来定罪量刑的,不是严格按照法律条文来定罪。
董仲舒提倡的春秋决狱并不是唯动机论,他也强调在考虑动机的同时,要充分考虑事实,然后按照首犯、从犯,以及已遂和未遂来判案定罪。
后来一些法官不顾事实,任意自由断罪,造成冤假错案,这不能把责任推到董仲舒的身上。
(最后一点对方可能利用,但他一利用,我们即要想法套住他)立论(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是结果)谢谢主席:大家晚上好!常言道:名不正则言不顺。
"今天,我们在讨论这道辩题之前,不妨先来明确以下几个前提: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是谁来评价行为,必然是除行为人以外的客观主体,而我们所能看到的仅仅是行为的发生过程和结果,而对于行为人的主观意图我们无从知晓,所以今天我们所说的动机是由行为所推断出来的,它不具有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