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引导案例解析
法律影响舆论的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3年6月22日,北京市大兴区西红门镇某村发生一起强奸案。
被害人李某某(女,22岁)被嫌疑人张某某(男,32岁)强奸。
此案迅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成为舆论热点。
案件发生后,李某某及其家属公开发布声明,称张某某的行为属于“恶意诽谤”,要求公安机关尽快调查真相。
然而,随着案件的深入调查,舆论导向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二、舆论导向变化1. 初始阶段:舆论普遍同情李某某,谴责张某某的行为。
媒体报道强调案件性质恶劣,呼吁严惩凶手。
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成为舆论发酵的土壤,网友纷纷表达对李某某的同情和对张某某的愤慨。
2. 舆论反转:随着案件的深入调查,部分网友发现李某某曾与张某某交往过,且在案发前存在矛盾。
同时,李某某在案发后的一些言行举止也引发网友质疑。
舆论开始出现反转,部分网友质疑李某某的动机,认为她可能存在“仙人跳”行为。
3. 法律介入:在舆论反转过程中,公安机关介入调查,对案件进行重新审查。
经过调查,公安机关发现李某某确实存在夸大事实、捏造情节的行为。
李某某及其家属的行为涉嫌诽谤罪,公安机关依法对其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4. 舆论平息:随着法律的介入,舆论逐渐平息。
网友对李某某及其家属的行为表示愤慨,认为他们破坏了法律尊严。
同时,部分网友对法律公正性表示肯定,认为公安机关依法调查、依法处理案件。
三、法律对舆论的影响1. 维护法律尊严: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
在李某某强奸案中,公安机关依法调查、依法处理案件,维护了法律尊严。
这有助于引导舆论回归理性,避免出现法律被质疑、被践踏的现象。
2. 引导舆论理性:法律对舆论的引导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法律界限:法律对各类违法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有助于公众了解法律界限,避免盲目跟风。
(2)强化法律意识:法律对违法行为的惩处,有助于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引导舆论理性表达。
(3)打击违法犯罪:法律对违法行为的打击,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降低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率。
把握新闻传播规律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以“郑州火车站西广场电梯闲置”事件为例
【思想政治工作%把握新闻传播规律提|舆论引导能力——以“郑州火车站西广场电梯闲置”事件为例慕岩(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河南郑州450000)[中图分类号]D6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8279(2020)03-0047-02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报社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张图、一段视频经由全媒体几个小时就能形成爆发式传播,对舆论场造成很大影响。
”为进一步找准与铁路相关舆情信息引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以“郑州火车站西广场电梯闲置”事件为例进行分析,探索舆情处置途径,为铁路企业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一、社会热点新闻“包裹”铁路元素,在互联网上“热炒”2019年12月5日,河南省《东方今报》刊发了《花数百万元购置的电梯只用过一天,郑州一下穿人行道扶梯闲置8年》的新闻报道,“郑州火车站西广场电梯闲置”一事引发社会关注-2019年12月15日,中央电视台知名主持人白岩松在央视新闻《新闻周刊》节目中针对此事点评:电动 扶梯看上去挺美,却真心给人添堵,难道是电钱没人出吗?由此引发了网络热议-2019年12月16日,郑州市二七区政府表示,目前此事由市政府牵头整改,将在月底前整改到位。
引起全社会关注的“网红电梯”并非铁路部门负责运维,但在媒体报道电梯位置时,使用了“郑州火车站”“西广场”等具有“坐标性”词汇-随着事件的发酵升级,更多网民的关注点开始由“火车站电梯”向“铁路行业服务内容”扩散,并在网络上广为传播-据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统计显示,截至2019年12月25日,有关“火车站、电梯、闲置”的新闻报道有363篇,微博764条,微信公众号文章293篇,APP文章99篇-特别是在新浪微博中,由“@中国新闻网”发起的话题“&官方致歉火车站电梯长期未使用&”已有9333.3万人阅读,4032人参与讨论-我们抽取2146条网民评论,发现网民对此事的态度以负面情绪为主-其中,北京、河南、江苏等地的网民关注度较高,网民的观点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一是认为城市管理应更完善,占总人数的15%;二是建议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占总人数的20%;三是认为解决问题不能总等媒体曝光,占总人数的26%.四是指出一部分人的不作为,占总人数的31%-(“”的郑州站成为“搜”,其社会名誉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尽管网舆论并能社对铁路部门展工作的看法和声音,但又是不容忽视的社会情绪“晴雨表”。
媒体引导舆论事例
媒体引导舆论事例一、“江歌案”中的媒体舆论引导1. 案例背景介绍在江歌案中,这是一起发生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遇害事件。
江歌为保护闺蜜刘鑫而被刘鑫的前男友陈世峰杀害。
事件本身极其悲惨,涉及到生命、友情、人性等诸多复杂的因素。
2. 问题详细描述事件发生后,在信息传播初期,部分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过度渲染一些未经证实的细节,比如对刘鑫行为的片面解读,使得公众舆论迅速走向极端,很多人在没有全面了解事实的情况下就对刘鑫进行大量的辱骂攻击。
同时,也存在对日本司法程序不理解而产生的误解情绪。
3. 解决方案概述一些较为负责任的媒体开始深入调查,从各个角度收集信息,包括联系江歌妈妈了解她的诉求,与日本方面的相关人士沟通司法进程,从法律、道德、人性等多方面去解读事件。
4. 实施步骤细节媒体记者深入采访江歌妈妈,尊重她的悲痛情绪,详细询问事件的前后经过,并且将江歌妈妈对事件的看法和希望公正处理的愿望准确传达给公众。
联系日本当地的律师、警方等司法相关人员,解释日本的司法体系和案件处理流程,例如在日本刑事案件的审理时间较长,需要遵循严格的证据规则等,以纠正公众对日本司法程序的误解。
对刘鑫进行深度采访,虽然她的一些行为受到争议,但让她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呈现出事件更全面的面貌。
5. 成果与效果评估公众逐渐从最初的极端情绪中走出来,开始理性看待事件。
很多人从单纯地指责刘鑫,到思考在这样的事件中,友情、道德和法律的边界在哪里。
江歌案的审判过程得到了更广泛和理性的关注,人们尊重司法判决的结果,同时也持续关注江歌妈妈后续的生活和心理状态。
6. 遇到的问题与解决问题:在深入采访刘鑫时,面临公众的强烈抵制,很多人认为不应该给她发声的机会。
解决:媒体通过解释全面呈现事件真相的重要性,以及让公众理解只有听到各方声音才能做出更公正的评判,逐渐平息了抵制情绪。
问题:在传播日本司法程序相关知识时,部分公众难以理解,觉得过于复杂。
解决:媒体采用简化、类比等方式,比如将日本的证据规则类比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逻辑规则,让公众更好地接受。
舆情案例分析报告
舆情案例分析报告一、案例背景近期,具体企业名称因具体事件引发了广泛的舆情关注。
该事件在社交媒体、新闻平台等渠道迅速传播,对企业的形象和声誉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事件经过事件起始时间,具体企业名称的具体产品/服务被消费者/监管部门/媒体指出存在具体问题,如列举主要问题。
这一消息首先在初始传播渠道上曝光,随后迅速在各大网络平台扩散。
传播发展阶段,众多消费者纷纷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遭遇和不满,相关话题的热度持续攀升。
一些知名的社交媒体大 V 和意见领袖也加入了讨论,进一步扩大了事件的影响力。
事件高潮阶段,主流媒体对该事件进行了深入报道,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质疑。
企业在这一阶段发布了初步声明/回应,但未能有效平息舆情。
事件收尾阶段,经过企业采取的具体措施/监管部门的介入/第三方机构的评估,事件逐渐得到控制和解决。
企业最终发布了最终声明/解决方案,并向公众道歉。
三、舆情态势1、传播渠道社交媒体平台成为舆情传播的主要渠道,如微博、微信、抖音等。
其中,微博上的相关话题阅读量超过具体数字,讨论量达到具体数字。
新闻媒体的报道也对舆情的扩散起到了推动作用,多家主流媒体发布了相关的新闻报道和评论文章。
2、公众情绪大部分公众对企业的行为表示愤怒和失望,认为企业存在具体过错,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少部分公众对企业持观望态度,希望企业能够尽快解决问题,恢复消费者的信任。
还有一小部分公众对企业表示理解,认为可能是个别环节出现了失误。
3、关键词云通过对舆情数据的分析,得出以下关键词云:列举主要关键词,如企业名称、产品名称、问题关键词等四、企业应对措施及效果评估1、企业应对措施企业在第一时间发布了初步声明,承认存在问题,并表示将展开调查。
随后,企业成立了专门的危机处理小组,与消费者进行沟通和协商。
企业还积极与监管部门配合,接受调查和监督。
2、效果评估企业的初步声明未能有效平息舆情,反而引发了更多的质疑和批评,公众认为企业的态度不够诚恳。
微博舆论监督的案例分析
微博舆论监督的案例分析3.1 “泸县太伏中学学生坠亡”事件简介2017年4月1日,四川省泸县太伏中学学生赵某被发现死亡于宿舍楼楼下,网上传言赵某的死亡原因各种各样,如因为未交“保护费”给五名校霸而被殴打致死,凶手包括当地政府官员的儿子等。
这一系列消息通过微博大量传播,随后当地政府介入调查,经过政府几天的调查,于4月7日发布通过官方微博发布通报,公布调查结果,平息舆论。
但是该事件在4月7日之前不断发酵,最终上升为群体性事件,社会影响重大,引人深思。
3.1.1 事件回顾4月1日,微博曝光四川泸县太伏中学发现一具男尸,随后流传出一系列视频,经过许多微博用户转发,在短时间内引起网友的强烈关注和讨论。
经调查,死亡学生是泸县太伏中学初二年级学生赵某,初步认定赵某死亡时间在凌晨2时至3时,赵某身体多个部位有紫色淤血。
由于官方没有给出权威的说明,事件迅速升温,网络上瞬间谣言四起,如赵某因为没有给五名校霸保护费,而被打死,死者家属曾向学校和派出所反映过相关情况,但一直未受到重视。
并提出花100万与受害者家属私了等等。
后来,网上又传出赵某母亲被软禁监视,其他亲属被派出所控制,强迫赵某爷爷奶奶签字承认其是自己跳楼等传言。
相关不实消息通过微博大量转发。
在现实中,政府的应对方法是立刻部署警力,到现场维持秩序。
另外,政府封锁当地的交通,还阻止外界车辆及人员进入,屏蔽当地通讯和网络,切断当地与外界的联系,拒绝一切记者采访。
在网络上,官方强制性地大量删除微博、视频等,尽可能的缩小事件扩散范围。
已经查实唐某、李某等不遵守法律,没有切实的证据,就通过微博等网络平台,随意捏造传播有关赵某死因的不实言论和信息,煽动群众,破坏政府形象,严重扰乱社会治安秩序,将依法对其进行处罚。
3.1.2 事件结果4月7日,四川省公安厅通过官方微博权威发布了“泸县太伏中学学生坠亡”事件的情况通报,这一通报公布了公安部门所有的调查情况,对每一个疑点都进行了调查取证,对每一个谣言传言都进行了回应和辟谣。
舆情分析案例
舆情分析案例舆情分析是指对社会公众舆论的态度、情绪和行为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以揭示公众对某一特定事件或话题的看法和态度,进而为相关部门和企业提供决策支持和风险预警。
舆情分析的目的在于及时了解公众的声音和情绪,帮助企业和政府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公共关系危机。
下面我们以某知名企业产品发布为例,来进行舆情分析案例分析。
某知名企业在某一时间发布了一款新产品,希望能够在市场上取得成功。
然而,产品发布后,社交媒体上出现了大量关于产品质量问题的负面评论,一时间舆论风波汹涌。
这就需要进行舆情分析,及时了解公众的态度和情绪,制定应对措施。
首先,我们需要通过舆情监测工具对社交媒体、新闻媒体、论坛等平台进行舆情监测,了解公众对该产品的评价和态度。
通过监测可以得知,负面评论主要集中在产品的质量问题,例如性能不稳定、易损坏等。
同时,也有一些中立和积极的评论,主要集中在产品外观设计和功能创新上。
其次,我们需要对舆情数据进行分析,找出负面舆情的来源和传播路径。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负面评论主要来自产品使用者和行业专家,他们的言论对公众影响较大。
此外,负面舆情通过社交媒体和新闻媒体传播,影响范围较广。
针对以上情况,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进行应对:首先,对产品质量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找出问题根源并及时解决,确保产品质量达标。
其次,加强与产品使用者和行业专家的沟通和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改进产品设计和功能。
同时,加强对舆情的监测和分析,及时了解公众的态度和情绪变化,制定针对性的公关策略和危机公关预案。
最后,通过积极的公关活动和产品宣传,提升产品的正面形象,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
通过以上应对措施,企业可以有效化解负面舆情,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舆情分析在企业危机公关和品牌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公众的声音和情绪,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应对措施。
在舆情分析过程中,及时准确地了解公众的态度和情绪变化,制定有效的公关策略和危机公关预案,是企业成功的关键之一。
舆论主导法律的案件(3篇)
第1篇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舆论监督的加强,舆论对司法案件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一些舆论主导的司法案件,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
其中,河南“于欢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本文将分析“于欢案”的舆论背景、案件本身以及舆论对法律的影响。
一、舆论背景2016年,河南周口“于欢案”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案件起因是于欢的母亲苏某在遭受家暴过程中,被继父刘某用刀刺伤致死。
于欢在事后持刀将刘某杀死,随后被警方逮捕。
此案一出,舆论普遍同情于欢,认为其系家暴受害者,行为情有可原。
然而,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于欢无期徒刑。
这一判决与公众舆论形成了鲜明对比,引发网友强烈不满。
在舆论压力下,案件二审开庭,最终法院改判于欢有期徒刑五年。
二、案件本身1. 家庭暴力背景“于欢案”的悲剧根源在于家庭暴力。
苏某在与刘某结婚后,遭受了长达十年的家暴。
在家庭暴力的影响下,苏某身心受到严重摧残,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2. 于欢的行为在母亲遭受家暴的过程中,于欢曾多次试图阻止刘某的行为,但均未成功。
在母亲被杀害后,于欢悲痛欲绝,持刀将刘某杀死。
从情感角度出发,于欢的行为可以理解。
3. 法院判决一审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于欢无期徒刑,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强烈不满。
二审法院在舆论压力下,改判于欢有期徒刑五年。
这一判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舆论对司法公正的期待。
三、舆论对法律的影响1. 提高司法透明度舆论关注司法案件,有助于提高司法透明度。
在“于欢案”中,舆论监督促使法院公开审理过程,使公众了解案件真相。
2. 促进司法公正舆论关注司法案件,有助于促进司法公正。
在“于欢案”中,舆论压力促使法院改判于欢有期徒刑五年,体现了司法公正。
3. 引发社会反思舆论关注司法案件,有助于引发社会反思。
在“于欢案”中,舆论关注家庭暴力问题,推动了社会对家庭暴力的关注和反思。
然而,舆论主导法律也存在一定弊端:1. 舆论压力可能导致司法不公在“于欢案”中,舆论压力可能导致法院在判决过程中过分追求舆论导向,忽视了案件本身的公正性。
舆论绑架法律的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2013年,备受关注的李某某案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舆论风波。
李某某,一名年仅14岁的少年,因涉嫌强奸罪被警方逮捕。
此案一经曝光,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网络舆论的狂潮。
众多网友纷纷发表言论,要求严惩凶手,甚至有人呼吁对李某某进行公开审判。
然而,在舆论的压力下,案件审理过程中出现了诸多争议,舆论绑架法律的现象愈发明显。
二、舆论绑架法律的表现1. 舆论压力导致司法公正受损在李某某案中,舆论对司法公正产生了极大的压力。
众多网友纷纷要求严惩凶手,甚至有人呼吁对李某某进行公开审判。
这种舆论压力使得司法机关在审理过程中不得不考虑舆论因素,导致司法公正受损。
2. 舆论引导导致案件事实扭曲在李某某案中,部分舆论引导了案件事实的扭曲。
一些网友在未了解案件真相的情况下,对李某某进行人身攻击,甚至捏造事实。
这种舆论引导导致案件事实扭曲,对李某某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3. 舆论干预导致司法程序混乱在李某某案中,舆论干预了司法程序。
部分网友通过网络、社交媒体等渠道对案件进行实时报道,甚至对法官、检察官等司法人员进行攻击。
这种舆论干预导致司法程序混乱,严重影响了案件的审理。
三、案例分析1. 舆论绑架法律的原因(1)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多元化: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到来,人们的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对法律的认知和理解也呈现出多样性。
这使得舆论对法律的绑架现象愈发严重。
(2)媒体传播速度快: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快。
一旦发生重大事件,舆论就会迅速发酵,对法律产生压力。
(3)公众参与度提高:随着公众参与度的提高,舆论对法律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2. 舆论绑架法律的危害(1)损害司法公正:舆论绑架法律会导致司法公正受损,使案件审理受到外界干扰。
(2)扭曲案件事实:舆论绑架法律会导致案件事实扭曲,影响案件的公正审理。
(3)损害法律权威:舆论绑架法律会使法律权威受到质疑,损害法律的尊严。
四、应对措施1.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通过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法律的认知和理解,减少舆论绑架法律的现象。
法律讲堂引发的舆论案例(3篇)
第1篇导语: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法律知识普及活动日益增多。
然而,在一次法律讲堂的直播中,主讲人的一番言论却引发了网友的热议,进而演变成一场舆论风暴。
本文将深入剖析这一案例,探讨法律普及与网络情绪之间的微妙关系。
一、事件背景某知名法律专家在一场线上法律讲堂中,针对一个热门法律问题发表了个人观点。
在直播过程中,专家从法律角度分析了问题,并就相关法律规定进行了讲解。
然而,在讲解过程中,专家针对某一法律条款的解读引发了一部分网友的不满。
二、舆论发酵1. 网友质疑在直播结束后,有网友对专家的解读提出了质疑,认为专家的观点过于片面,忽视了法律背后的实际情况。
部分网友认为,专家在讲解过程中过于强调理论,忽视了法律实践中的多样性。
2. 网络攻击在舆论发酵过程中,一些极端网友开始对专家进行网络攻击,甚至恶意抹黑。
这些言论不仅损害了专家的个人声誉,也影响了法律讲堂的公信力。
3. 媒体关注随着事件的发酵,一些媒体开始关注这一案例,对法律讲堂的举办方、专家以及网友的观点进行了报道。
在媒体报道中,专家的观点受到了广泛的争议。
三、事件反思1. 法律普及的困境这一事件反映出当前法律普及过程中存在的困境。
一方面,法律知识普及的渠道逐渐增多,但普及效果并不理想;另一方面,部分法律专家在讲解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忽视了法律实践。
2. 网络情绪的放大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情绪具有极强的放大效应。
一旦某一事件引发网友的不满,很容易演变成一场舆论风暴。
在这一事件中,部分网友的情绪被过度放大,导致事件发酵。
3. 专家个人观点与法律普及的关系法律专家的个人观点在法律普及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在讲解过程中,专家应注重客观、公正,避免偏颇。
同时,法律普及活动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普及效果。
四、案例分析1. 法律专家的解读角度在本次事件中,专家针对某一法律条款的解读引发了网友的质疑。
从专家的解读角度来看,其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然而,在法律实践中,法律条款的适用往往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舆论影响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2016年5月30日,杭州发生一起悲剧。
一名年轻女子在小区内被陌生男子杀害,凶手作案后逃逸。
此案引起了广泛关注,舆论纷纷猜测凶手动机。
在案件调查过程中,一名网友在微博上发布了一则“恶意补刀”的言论,声称凶手是为了报复社会而杀人。
这一言论迅速传播,引发了网友的愤怒和恐慌,对案件调查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舆论影响1. 影响案件调查“恶意补刀”言论的传播,使得公众对案件产生了误解,认为凶手是为了报复社会而杀人。
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案件调查,使得警方在调查过程中不得不花费更多精力去澄清事实。
2. 影响受害者家属情绪“恶意补刀”言论的传播,给受害者家属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家属们担心舆论会对凶手产生同情,甚至认为凶手是“英雄”。
这种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属的情绪稳定,使得他们在面对案件时难以冷静思考。
3. 影响社会风气“恶意补刀”言论的传播,引发了网友对网络暴力的关注。
一些网友开始质疑网络言论的道德底线,认为这种言论是对受害者和家属的不尊重。
这一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对网络暴力的担忧。
三、法律案例分析1. 舆论对案件调查的影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四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必须依靠群众,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舆论对案件调查的影响,违反了这一原则。
在案件调查过程中,警方应当以事实为依据,依法进行调查,而不是受到舆论的影响。
2. 舆论对受害者家属情绪的影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三条,因侵权行为造成他人精神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在此案中,发布“恶意补刀”言论的网友侵犯了受害者家属的名誉权,给家属造成了精神损害。
受害者家属有权要求侵权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 舆论对网络暴力的影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四十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网络传播,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不得发布、传播暴力、淫秽、赌博、恐怖等有害信息。
发布“恶意补刀”言论的网友违反了这一规定,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舆论影响法律的案例(3篇)
第1篇一、事件背景2016年6月22日凌晨,北京市大兴区西红门派出所接到群众报警,称有人在某小区内非法拘禁他人。
民警到场后,将涉事人员雷洋带回派出所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雷洋突然倒地,经抢救无效死亡。
此事件迅速引发舆论关注,舆论对雷洋的死因和执法过程产生了质疑。
二、舆论发酵事件发生后,雷洋的家属和社会公众对雷洋的死因表示怀疑,认为雷洋的死与执法过程有关。
同时,舆论对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的行为提出了质疑。
以下为舆论发酵的主要方面:1. 舆论质疑雷洋死因:有舆论认为,雷洋的死因并非自然死亡,而是执法过程中的暴力行为所致。
雷洋家属和部分网友纷纷呼吁彻查雷洋的死因。
2. 舆论质疑执法过程:有舆论指出,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存在过度使用暴力、程序违法等问题。
部分网友要求彻查执法人员的违法行为。
3. 舆论呼吁加强执法监督:针对执法过程中的问题,舆论呼吁加强执法监督,确保执法公正、文明。
三、法律介入在舆论的压力下,有关部门对雷洋事件进行了调查。
以下是法律介入的过程:1. 初步调查:北京市公安局成立专案组,对雷洋事件进行初步调查。
2. 逮捕犯罪嫌疑人:在调查过程中,警方以涉嫌玩忽职守罪、滥用职权罪逮捕了相关犯罪嫌疑人。
3. 检察机关介入:检察机关对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依法审理。
4. 依法判决:法院依法审理此案,对犯罪嫌疑人作出判决。
四、舆论影响法律雷洋事件中,舆论对法律的介入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下是舆论影响法律的主要方面:1. 提高执法透明度:舆论的质疑促使执法机关提高执法透明度,及时公布案件进展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2. 加快案件办理进度:舆论的关注加速了案件办理进度,执法机关加大了调查力度。
3. 依法处理违法行为:舆论的压力促使执法机关依法处理违法行为,确保法律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4. 加强执法监督:舆论呼吁加强执法监督,执法机关积极响应,加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
五、案例启示雷洋事件是一起舆论影响法律的典型案例,给我们的启示如下:1. 舆论监督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力量。
舆论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背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然而,网络舆论的迅速传播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网络暴力、虚假信息传播等。
本文将以一起知名企业家被网络暴力事件为例,分析舆论法律问题。
二、事件经过某知名企业家A因涉嫌违法违纪被有关部门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部分网民在网络上对A进行恶意攻击、侮辱、诽谤,甚至威胁其家人。
这些言论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引发大量网友关注和转发。
随后,A的声誉受到严重影响,其事业和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三、舆论法律问题分析1. 网络言论自由与言论限制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言论自由。
然而,言论自由并非绝对,需要在法律框架内行使。
在此事件中,网民对A的恶意攻击、侮辱、诽谤等言论,已经超出了法律允许的范围,侵犯了A的名誉权。
2. 网络诽谤的法律责任根据我国《侵权责任法》第46条,利用网络进行诽谤,损害他人名誉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在本事件中,恶意攻击A的网民,其言论已经构成诽谤,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 网络暴力的法律责任根据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恶意攻击、侮辱、诽谤他人,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在本事件中,部分网民的恶意攻击、侮辱、诽谤等言论,已经构成网络暴力,应当受到法律制裁。
4. 网络平台的责任根据我国《网络安全法》第47条,网络运营者发现网络空间传播违法信息的,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制止,保存有关记录,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在本事件中,网络平台在事件发生后,未能及时采取措施制止恶意攻击、侮辱、诽谤等言论,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四、案例分析结论本案例表明,在网络时代,舆论的力量不容忽视。
然而,在行使言论自由的同时,网民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对于恶意攻击、侮辱、诽谤等违法行为,有关部门应当依法予以打击,维护网络空间的和谐稳定。
五、启示1. 提高网民法律意识,倡导文明上网。
网民应当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文明上网,不传播虚假信息,不参与网络暴力。
法律舆论案件(3篇)
一、引言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媒体的发展,法律舆论案件在我国愈发频繁。
这些案件不仅引发了公众的关注,也暴露出我国法律体系和舆论监督机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本文将通过对一起典型法律舆论案件的剖析,反思我国法律舆论案件的处理,并提出相应的启示。
二、案件背景2018年,一起发生在我国某省的法律舆论案件引发了广泛关注。
该案件涉及一名年轻女子与一名中年男子之间的感情纠葛,女子因涉嫌诽谤男子而被起诉。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舆论对女子的指控进行了大量猜测和讨论,导致女子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在案件审理结束后,舆论仍然对该案件进行了持续的讨论和质疑。
三、案件处理1. 法院审理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法院依法对女子进行了审判。
经过审理,法院认为女子在指控男子过程中存在诽谤行为,但考虑到其行为的主观恶性不大,且已对男子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法院依法对其进行了行政处罚。
2. 舆论监督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舆论对女子的指控进行了大量猜测和讨论。
虽然部分舆论对法院的判决表示支持,但也有部分舆论对判决结果提出了质疑。
针对舆论质疑,有关部门对案件进行了调查,并对相关媒体进行了约谈。
四、反思与启示1. 法律舆论案件处理中的问题(1)法律与舆论的冲突。
在法律舆论案件中,法律与舆论往往存在一定的冲突。
一方面,法律需要维护公平正义,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舆论需要关注社会热点,引导公众舆论。
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成为法律舆论案件处理中的难题。
(2)舆论引导不足。
在法律舆论案件中,舆论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有关部门对舆论的引导力度不足,导致部分舆论出现失实、偏颇的情况。
(1)加强法律舆论教育。
提高公众的法律素养,使公众能够正确理解法律,理性对待法律舆论案件。
(2)完善舆论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舆论监督制度,加强对舆论的引导和监管,确保舆论监督的公正、客观。
(3)强化法院审判独立性。
法院在审理法律舆论案件时,应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舆论影响,确保案件审理的公正性。
舆论战胜法律的案例(3篇)
第1篇一、事件背景2007年,厦门市政府决定在厦门市海沧区建设一座年产100万吨的PX(对二甲苯)项目。
PX项目是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该项目在选址、环保、安全等方面引发了公众的强烈质疑和反对。
二、舆论发酵1. 环保问题:公众担心PX项目对环境造成污染,认为该项目不符合厦门市的环保要求。
2. 安全问题:公众担心PX项目存在安全隐患,一旦发生事故,将对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3. 选址问题:公众认为PX项目选址不合理,对周边居民的生活产生严重影响。
在舆论的压力下,厦门市政府不得不对PX项目进行重新评估。
2007年12月,厦门市政府宣布暂停PX项目。
三、舆论胜利1. 政府态度转变:在舆论的压力下,厦门市政府意识到PX项目存在诸多问题,决定暂停项目,并对项目进行重新评估。
2. 公众参与:在舆论的推动下,公众对PX项目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不断提高,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
3. 法律武器:公众利用法律武器,对PX项目进行监督和维权。
例如,部分公众通过向环保部门投诉、提起行政诉讼等方式,对PX项目进行监督。
四、事件反思1. 舆论监督的重要性:厦门PX事件充分证明了舆论监督在维护公共利益、推动政府决策透明化方面的积极作用。
2. 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公众意见,加强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
3. 环保意识的提高:公众对环保问题的关注度和环保意识的提高,有助于推动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
五、总结厦门PX事件是一起典型的舆论战胜法律的案例。
在舆论的压力下,厦门市政府暂停了PX项目,体现了舆论监督在维护公共利益、推动政府决策透明化方面的积极作用。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舆论监督并非万能,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同样重要。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同时加强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共同推动我国社会进步。
第2篇一、背景2012年,李某某案在我国引发了一场关于舆论与法律冲突的激烈讨论。
舆论导向引导法律的案件(3篇)
第1篇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舆论的力量日益凸显。
在某些案件中,舆论的导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律的判决和执行。
本文以一起因舆论热点引发的案件为例,探讨舆论导向与法律引导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反思与启示。
一、案件背景2019年,某市发生了一起涉及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
一名16岁的少年,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被警方逮捕。
该案件一经曝光,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方面,舆论普遍谴责少年的犯罪行为,呼吁对其进行严惩;另一方面,也有部分网友对少年的成长环境表示同情,认为其犯罪行为与家庭和社会环境有关。
二、舆论导向与法律引导1. 舆论导向在案件发生后,各大媒体纷纷报道,舆论呈现出一边倒的趋势。
一方面,网友纷纷要求严惩少年,认为其行为严重危害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全。
另一方面,也有网友呼吁关注少年的成长环境,认为法律应当对其进行教育和改造,而不是简单的惩罚。
2. 法律引导在舆论的压力下,法院对案件进行了审理。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充分考虑了少年的年龄、成长环境、犯罪原因等因素,最终作出了公正的判决。
法院认为,虽然少年的行为构成了故意伤害罪,但考虑到其未成年、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等情节,决定对其从轻处罚。
三、反思与启示1. 舆论导向的利与弊舆论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使法律机关对案件进行公正审理,但同时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一方面,舆论可以促使法律机关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司法公信力;另一方面,过度关注舆论可能会对案件的审理产生干扰,甚至导致冤假错案的发生。
2. 法律引导的重要性法律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其引导作用至关重要。
在面对舆论热点案件时,法律机关应当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充分考虑案件的实际情况,依法作出公正的判决。
同时,法律机关也应当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引导舆论理性看待案件,避免舆论对司法公正产生负面影响。
3. 提高公众法律意识舆论导向与法律引导的关系密切,而公众法律意识的提高是保障司法公正的关键。
舆论引导案例
舆论引导案例舆论引导是指通过舆论宣传和引导,对公众的认知和态度进行引导和影响,以达到某种目的的一种手段。
在当今社会,舆论引导已经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影响力,它可以对社会发展、政治决策、企业形象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们将通过几个案例来分析舆论引导的作用和影响。
案例一,2019年新冠疫情期间,中国政府对疫情的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政府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及时公布疫情信息,对疫情防控政策进行宣传,引导公众正确看待疫情,增强防控意识。
这种舆论引导有效地减少了疫情的扩散范围,保护了公众的生命安全。
案例二,某知名企业因为产品质量问题引发了一场舆论危机。
企业迅速做出回应,通过各种媒体发布公开道歉声明,并承诺对产品进行全面召回和整改。
同时,企业还通过多种方式向公众传递产品质量的改进和保障措施,最终成功化解了舆论危机,重塑了企业形象。
案例三,某政府部门在城市管理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引发了公众的不满和抱怨。
政府部门迅速采取了行动,通过媒体发布整改措施和成果,展示了解决问题的决心和实际行动。
同时,政府部门还组织了一系列的公众参与活动,让公众更加了解政府的工作,并积极参与城市管理。
这种舆论引导有效地改善了公众对政府的态度,增强了政府的公信力。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舆论引导在社会管理、企业管理和公共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重视舆论引导,善于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引导公众正确看待事物,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舆论引导的方法和手段,不能简单粗暴地进行舆论引导,而是要尊重公众的意见和诉求,让舆论引导更加有效和可持续。
总之,舆论引导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管理手段,它可以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善于运用舆论引导,引导公众正确看待事物,增强社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
希望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舆论引导的作用和影响,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舆论引导案例解析
精选课件
27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精选课件
23
初拟材料2:
同时,党委、政府积极安排D到医院接受免费治疗。 但是,前段时间D表示不愿去医院,而是等他联系的媒 体前来采访,以进一步引起社会的同情、关注。
修订如下:
党委、政府还积极安排D到镇医院接受免费治疗。但 D表示,暂不去医院,先在家中接受媒体采访。
精选课件
24
初拟材料3: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高度关注D一家的情况,对其本 人进行最大能力的救治,全力照顾好女孩的生活和教育, 让他们一家真正感觉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也希望媒 体的朋友真实客观地反映D一家的情况及党委政府所做的工 作,避免出现失实报道和过度炒作。
实践中很难完全重合!
例证:D区卫生部门抽签选干部
精选课件
6
二、如何引导舆论
抛开工作本身是是非非,以平息舆论为 主要目的,按舆论规则出牌。 ——非对抗舆论~顶牛必败,牵牛有术
精选课件
7
案例2:
2011年前后,在“天价香烟”和“豪 华名表”被舆论高度关注之际,山东沂蒙 老区一位县G局长因戴了块价值数万元的 “欧米茄”手表而大受舆论质疑:老区科 级干部收入并不高,这么贵的手表,到底 是别人送的,还是用灰色收入购买的?
修订如下: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高度关注D一家的情况,对其本人进行 最大能力的救治,全力照顾其女儿的生活和教育。感谢媒体对 此事的相关报道,让我们共同努力,帮助D一家尽快摆脱困境。
精选课件
25
总 结
——以事实为依托 ——艺术的表白 ——理性的分析
精选课件
26
未完待续 ——自己回去看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级干部收入并不高,这么贵的手表,到底 是别人送的,还是用灰色收入购买的?
WTB
WTB
当地纪检监察机关迅速介入。调查结果是,2005年4月底,G局 长出国期间,在欧洲免税商店购买了这块“欧米茄”手表,按当时 汇率折合人民币2.3万。
G局长称,“当时得知这款手表能比国内便宜五六千元,一方面 贪图比国内价格低不少,另一方面也觉得出国一次不容易,想带回 一件好的东西做纪念,自己夫妻双方都有稳定工作,收入尚可,就 购买了这款手表。”
督管理仍存在不到位的地方。事情经网络曝光后,局党 组高度重视,统一思想认识,对问题不回避、不袒护、 迅速安排纪检监察部门认真调查,查清事情真相,教育 干部。同时,我局真诚欢迎网络媒体等社会各界继续给 予关注和监督。
初拟材料:
WTB
到革命老区Y县任职后,个人买名表、戴名表,说 明了G局长本人艰苦奋斗的观念淡薄。虽然是个人行为, 也影响了党员和公务员的形象。特别是被网络媒体曝光 后,其本人非常懊悔,觉得愧对党教育多年。
我局认为,虽然近年来在惩防体系建设、干部队伍
THANKS 管理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对干部队伍的思想教育和监
督管理仍存在不到位的地方。事情经网络曝光后,局党 组高度重视,统一思想认识,对问题不回避、不袒护、 迅速安排纪检监察部门认真调查,查清事情真相,教育 干部。同时,我局真诚欢迎网络媒体等社会各界继续给 予关注和监督。
义理论与地方实际相结合,
和谐社会、
在不违背党纪国法前提下,
中国梦、
创造性开展工作
道德高地
实践中很难完全重合!
例证:D区卫生部门抽签选干部
二、如何引导舆论
WTB
抛开工作本身是是非非,以平息舆论为主要目的,按舆论规
则出牌T。 HANKS
——非对抗舆论~顶牛必败,牵牛有术
案例2:
2011年前后,在“天价香烟”和“豪 华名表”被舆论高度关注之际,山东沂蒙 老区一位县G局长因戴了块价值数万元的
WTB
当前,我国每年均有数量巨大的人群因为重大眼睛疾 患面临失明之苦,而熊胆为治疗人类重大眼睛疾患的良好 甚至必备药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一直投入重要的 科研力量研究熊胆的替代品,但截至目前,没有任何一种 动物性和植物性产品可以完全代替熊胆在治疗人类重大眼 睛疾患方面的疗效。作为从事从熊身上取胆的G企业(即归 真堂),多年来一直投入重要科研力量,研究如何降低取
THANKS 胆过程中熊的痛苦指数,全力降低其痛感。今后,一旦国
家科研力量取得突破,找到了熊胆的替代品,那么G企业将 第一时间停止活熊取胆这个产业。作为G企业,将一如既往 地投入科研力量,继续研究降低从熊身上取胆的痛苦指数。
活熊取胆,疼与 不疼不是问题
舆情的处置
WTB
避开“疼与不疼” 这种“谁也说不清楚道不明白”的人道主义立场
THANKS 转向“眼疾人群”舍此别无他途的“治疗难题” 另一个层面的人道
将话题从关注“此人道” 导向了“彼人道”
3、职务人曰
WTB
作为职务人,所说的代表了所承担的职务、所在的岗位对事情 的认识。
THANKS
问题性质表述不当, 表态对局长不公正,
还会掀起新的猜疑
三、具体方法
1、改变逻辑轨道 2、以全纠偏 3、职务人日 4、放宽“历史”视野 5、掐断“次生灾害”
THANKS 6、顾左右而言此 7、避免反应过度 8、捏住“七寸”成功“翻案” 9、顺风行舟夹带“真相” 10、厘清“冲突”,定位“博弈” 11、不露声色开门见山
WTB
1、改变逻辑轨道
WTB
案例3
三年前,围绕福建归真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活熊 取胆”是否人道的那场舆论纷争进入白热化阶段时, 归真堂创办人邱淑花在一档电视节目中面对镜头哭诉, 直指反对“活熊取胆”的人“就是陷害”时,原本就
THANKS 饱受争议的归真堂,却将舆论导入了“针锋相对、刀
刃相向”的歧路,致使败局无可挽回,公司也就只能 折戟上市之路。
初拟材料:
高度表态
WTB
到革命老区Y县任职后,个人买名表、戴名表,说 明了G局长本人艰苦奋斗的观念淡薄。虽然是个人行为, 也影响了党员和公务员的形象。特别是被网络媒体曝光 后,其本人非常懊悔,觉得愧对党教育多年。
我局认为,虽然近年来在惩防体系建设、干部队伍
THANKS 管理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对干部队伍的思想教育和监
WTB
舆论引导-案例解析
THANKS
——读《舆梁:新语堂舆论引导手记》
一、需要引导的舆论
WTB
案例1:
D市卫生局成立卫生稽查队,从D区卫生局抽8人,
THANKS 符合条件的有20多人。 需要考虑——问题1:不见得要抽取最出色的人 2:选拔不同于选拔干部,主 要体现公平、大家认可。
结果——抽签
WTB
THANKS 胆过程中熊的痛苦指数,全力降低其痛感。今后,一旦国
家科研力量取得突破,找到了熊胆的替代品,那么G企业将 第一时间停止活熊取胆这个产业。作为G企业,将一如既往 地投入科研力量,继续研究降低从熊身上取胆的痛苦指数。
WTB
当前,我国每年均有数量巨大的人群因为重大眼睛疾 患面临失明之苦,而熊胆为治疗人类重大眼睛疾患的良好 甚至必备药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一直投入重要的 科研力量研究熊胆的替代品,但截至目前,没有任何一种 动物性和植物性产品可以完全代替熊胆在治疗人类重大眼 睛疾患方面的疗效。作为从事从熊身上取胆的G企业(即归 真堂),多年来一直投入重要科研力量,研究如何降低取
媒
体
舆
《部》S
道
移动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社会
WTB
THANKS
WTB
当前的焦点新闻报道,已进入片面报道粉墨登 场的时代
——年轻人不给老人让座? 老人倒地扶不扶?
THANKS
两套价值体系理论:
WTB
具体工作
VS
舆论
THANKS
遵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标准:科学发展观、
THANKS
即使是真相大白,也须把准大众心理、因循传播规律 “艺术地表白”,才能真正平息舆论。
“名表局长”舆情的处置:
WTB
THANKS
1、对G局长购买名表必须给出让网民认可的合理分析
2、使网民对官员使用奢侈品的不满情绪得到发泄
WTB
THANKS
反思要恰如其分, 不可敷衍了事, 也不可表态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