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 塞
出塞(课堂实录)
《出塞》课堂实录一、释“塞”解题,营造意境师:接下来我们进行一个快乐的古诗问答,在老师的古诗词中,请你找一找,有哪些景物,好吗生:好!师:我想起了唐代诗人吕岩的一首《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一生小声跟读,师将话筒递给学生,生接读):笛弄晚风三四声。
”在这一首诗歌里,你找到了哪些景物生:草地生:长笛生:晚风师:接下来,我们换一种形式。
在我描绘的词语当中,你能不能想到是谁描写的什么诗句可以吗生:可以。
师:西塞山、鳜鱼,想到了吗*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来自张志和的《渔歌子》,是不是接下来,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字。
(板书:塞)你知道这个字有几种读音吗生:3种。
师:谁来说说生:sāi sài sè师:它读sài时作何解释有什么意思生:塞外生:边塞,也就是边疆师:对,“塞”指的就是边疆,边关。
虽然地处一个国家最边缘的地方,但是它却关系到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命运。
总之,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
那么,出塞呢(板书:出,将诗歌的题目补充完整)“出塞”指的是什么生:走出边疆生:出征边疆·师:对,指的就是出关,唐代的诗人经常以“出塞”为题,描写边疆的军旅生活。
我们今天即将学习的这首《出塞》出自王昌龄之手。
(板书作者)(点评:快乐的古诗问答自然地引领学生走进古诗学习的课堂,由“塞”字的三个读音入手,巧妙地导入新课。
)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师: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这首古诗。
(大屏幕出示古诗)谁来读一读吧(学生无人举手)师:送给你们一句话:课堂上最美的声音,就是读书的声音、回答问题的声音。
(一生举手,朗读全诗)师:这是教室里最勇敢的孩子,我来教你读一个字,最后一行的第二个字,跟老师念:“不教(jiāo)胡马度阴山。
”(生跟读)师:知道为什么吗(学生不语)难住你了吧不着急,让老师来告诉你。
这个字读jiāo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唐朝诗人写诗都要遵循平仄的韵律,这儿该读第一声;其次在古代汉语字典里,这个字是这样解释的,当这个字作“使、让”时读jiāo。
《出塞》精品课件
的发展,在唐代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盛唐边塞 诗派。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 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录的边塞诗达 两千余首。其中有些宏伟的篇章不但是文学 的宝贵财富,而且极具历史意义。
边塞诗的风格,奔放雄伟,慷慨激昂, 气象,雄浑,。诗中充满了激情和豪兴,显 示出充沛的爱国情感。诗中也有反映战争残 酷、征人思乡的一面,但更洋溢着马革裹尸、 立功沙场的雄心。唐代边塞诗的代表诗人有 高适、王昌龄、 岑参、卢纶等。
面对着这一轮明月,守关将士的亲人 又在做什么呢?
①白发苍苍的父母,遥望边关:万里长征儿未还。 ②勤劳善良的妻子,遥望边关:万里长_ 征夫未还。 ③天真无邪的孩子,遥望边关:万里长征父未还。
千百年来,不计其数的守关将士啊!他们 苦守着边关,守望着明月,一遍遍嗟叹: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千百年来,不计其数的守关将士的亲人,他 们遥望边关,守望明月,一遍遍呼唤着:
侵扰中原的北方游 牧民族骑兵。
诗意速递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还有像飞将军
李广那样英勇善战的将 领在,绝不会让敌人的 骑兵越过阴山。
李广是一位什么样的将军?
李广(?—前119),陇西成纪(今甘肃 静宁西南)人,西汉名将,善骑射。元狩四年 (前119),随大将军卫青攻 匈奴,因迷失道路,贻误军机, 愤愧自杀。前后与匈奴作战七十 余次,以勇敢善战著称。
一轮明月照着清冷、 荒凉的边塞,守卫边塞 的将士们抬头望月,思 念着家乡的亲人。
戍边战士将思乡之情寄托在 明月上。提起这明月,我们 就会想起在中国的古典诗歌 中描写明月的诗句,请看: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出塞(王昌龄)
巧记忆:
出塞多是边塞诗,杀敌报国鼓士气。
诉说战争多惨烈,豪迈悲壮动天地。
21知古诗作三首者
王昌龄 (698— 757),字少伯,汉族, 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 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 (今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 《出塞二首》 《闺怨》等。
21 古诗三首
通字词
sài qín zhēnɡ
21 古诗三首
远离家乡,到达边塞 ——艰苦
拼死战斗,奋勇杀敌 ——悲壮
21 古诗三首
学习古诗四步骤
解诗题,知作者 通字词,读准音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情理
出塞 王昌龄
21 古诗三首
请用“塞”字组三个词
解诗题
(边塞、关塞、要塞)
“出塞”怎么解释?
(出征到边塞的意思)
古代军歌的一种题目
古代以出塞为题目的诗歌很多。
万里长征人未还(huán hái )
还(hái huán)来就菊花
但是龙城飞将在(jiànɡ jiānɡ )
将(jiānɡ jiànɡ)军
不教胡马度阴山(jiào jiāo)
教(jiāo jiào )课
二、填空。
1.这首诗中的(
)一句,运用了“互文”的修
辞方法。
21 古诗三首
三、选择。 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 山。”一句中“飞将”指的是( )。 A.李广 B.岳飞 C.文天祥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 山。”一句中“度”的意思是( ) A.度步 B.度过 C.越过
判断:灯照树林月照墙
21 古诗三首
在边塞看到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 时的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仍未归还。
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 会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
出 塞上课用
• 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 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 问青天。 • 王安石的《 泊船瓜洲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 明月在古诗词中反复被诗人吟咏,那都是 为了表达同一个主题,那就是—— • 思念家乡
明月在古诗词中反复被诗人吟咏,都
黄云千里、白日昏暗、北风吹雪、飞沙 走石,戍边战士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 行军打战的,这些咽喉重地一次又一次 地抵御着外敌的入侵。
• • • • • • • • 看完这段资料,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环境恶劣,生活艰苦。 除了这些,还有他们所处的边关离自己的家乡还很— 遥远 诗句是? 万里长征人未还 意思是 (离家万里外出征战的将士还没能回来)
面对这样的将军,你有什么要说的 吗?
• 敬佩,因为在古代将军得到赏赐都会独吞, 而他却与士卒分享。 • 王昌龄写下这首诗的时候,飞将军早已不 在人世了。现在的将军又是怎样的呢?高 适的《燕歌行》里写道:“美人帐下犹歌 舞”,战士们是“战士生前半死生。”此 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 • 愤怒
这样的将领完全不顾士兵的生死, 所以士兵们只能无奈地呼唤——
• 变的是戍守边关的士兵们啊!因为战争近千年一 直没有停止!所以王昌龄在“秦时明月汉时关” 想要告诉我们的是岁月依旧,战争从未停止过, 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的边关。善于倾听的 同学发现了,老师在明月前加了个“汉”字,在 “边关”前加了个“பைடு நூலகம்”字,像这样前文隐含了 后文,后文隐含了前文的修辞手法,叫做“互 文”。它还有一种说法,叫做“你中有我,我中 有你”。如果你们觉得有困难,不要紧,作为即 将升入中学的同学,可以在诗歌边上做上简单的 批注。
根本不可能,所以夜色中,一轮明月高挂天 空,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的士兵,面对 这样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 想着家乡白发苍苍的双亲 • 家乡啊,我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 • 戍边战士的双亲,他们望着一轮明月,又 在想什么,做什么呢? • 白发苍苍的双亲,拄着拐杖,————— —————————— • 我的儿子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和我们团聚呢?
王昌龄《出塞》译文及赏析
王昌龄《出塞》译文及赏析《出塞》是唐朝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内容主要是慨叹远征之苦,良将之苦,体现出了诗人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
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译文编辑[词句注释]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指奇袭龙城的西汉名将卫青,后来更多的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人。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还:回来[译文]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离家万里的士卒始终没能回还如果有卫青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跨过阴山[韵译]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远征万里的大军仍然没有回还。
只要有卫青将军守卫在龙城,不让胡人战马敢踏过阴山半步。
[创作背景]全诗雄浑豁达,气势流畅,一气呵成。
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对《出塞》的评价历来很高。
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
《出塞》是乐府旧题。
秦时明月汉时关所对应的其实有一句歌词:孩子,这是你的家。
秦汉以来的边塞,秦汉以来守卫边塞的军人,他们所守的是中原辉煌的文明,是我们共同的家。
离家万里,不是个人的小家,是从边塞开始,是无故人,多胡语的异地,是传统的化外之地,天下之外的地方。
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长安是东方文明的千年古都,世界的中心,唐天子是天可汗,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
《出塞》
《出塞》译文一: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译文二:秦汉以来,明月还是那样照着关塞,离家万里远征,将士至今没有回还。
只要让龙城飞将军(李广)还在,就不会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
译文三:明月还是自古以来的明月,边关还是自古以来的边关。
只是那些远离家乡,长期驻守在边关的战士还没有回来。
假使像李广这样的将军还在的话。
敌人就不敢再来侵犯我们了。
诗词注释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
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英勇善战。
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胡人(古时指匈奴等少数民族)的战马,此处借指数军。
6.阴山:在今内蒙古境内,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7.不教:不叫,不让。
8.度:越过[1]中心思想诗词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出塞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
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
度阴山,跨过阴山。
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
《出塞》教学设计
出塞1.认识本课“塞、秦、征、还”4个生字,会写“塞、秦、征”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结合注释、工具书和写作背景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增加对和平生活的热爱之情,体会边塞诗的风格。
1.反复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
2.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情感态度。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引导学生形成单元整体印象,从单元整体学习目标过渡到课文学习。
导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句话想必你们中不少人都听过,它的意思是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词语来概括它的核心内容,那就是“爱国”。
说到爱国,你们会想到什么?(学生自由表达,引导学生说出爱国的诗歌)没错,爱国的表现有很多,这个单元我们就将去诵读一批爱国诗歌,去认识一群爱国诗人,去感受一片爱国的热土。
现在,就让我们步入诗歌的世界,去品一品古人的爱国之情。
2.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三首古诗,观赏插图,进入古诗情境。
3.出示《出塞》课件。
齐读诗歌,校准字音,理解诗题。
过渡:“塞”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读“sài”,指军事要地,即边关、边塞。
“出塞”的意思是到边防线上去戍守边疆,它是汉朝乐府诗旧题,内容多与征战有关。
由此可见,《出塞》这首诗很可能写的是什么?(写边关的战争见闻、感想) 知识补充:“乐府”在两汉时是指主管音乐的官府,它主要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后来变成一种带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指名学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历史背景。
王昌龄(698—757) 字少伯,一说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开元、天宝年间诗名甚盛,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
尤擅七绝,其诗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
他也因此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历史背景盛唐开元、天宝(713—756)数十年间,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
《出塞》教学教案
《出塞》教学教案《出塞》教学教案《出塞》教学教案1教学目的: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结合课后注解及工具书,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
体会诗人渴望和平的情感。
教学流程:一、揭题,摹“塞”之形。
1、板书“边塞”。
师问,读了这个词,说说在你的印象中,边塞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2、老师小结。
3、板书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边塞诗——出塞二、诵读,觉“塞”之味〔一〕一读,读准字音。
1、先请大家自由地读上2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生自由读。
3、指名读古诗。
注意正音。
4、全班齐读。
〔二〕二读,读出节奏。
1、再请大家自由地读2遍,要求读出节奏,注意停顿和语速。
2、生自由读。
3、指名读。
4、师指导读。
5、全班齐读。
〔三〕三读,读出感觉。
1、师配乐范读,生想象。
2、指名说。
这首诗中的边塞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3、师:带着这种感觉读读诗。
4、全班齐读课文。
三、想像,品“塞”之情。
〔一〕品“塞”之悲惨。
1、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____出示:万里长征人未还〕在这句诗中,“征”是什么意思?“长征“呢?2、大家再轻声地把这句诗读上2、3遍,边读边想象战斗时和战斗后的画面。
3、生自由读诗句。
〔生读时,播放战斗时的音频〕4、生读诗句,想象画面。
5、指名说。
6、让我们战斗之后的画面吧。
〔播放战斗之后的画面。
〕7、看了之后有感觉?学生自由发言。
8、补充描写战场的诗句。
师:万里长征人为还!这是何等的悲惨啊!许多诗人也曾描写过这样悲惨的景象。
我们一起来读读。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王昌龄〔古今多少战士死于沙场无人收殓,白骨累累散乱在蓬蒿丛中,使人触目惊心。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_曹操〔描绘战乱后一片凄凉荒芜的景象。
〕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撑如乱麻——李白。
〔战后骇人景象,可见战争的残酷。
〕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是骨。
——杜甫〔极写沙场寒冷萧条,烽烟遍地,白骨纵横的惨状。
〕9、小结:黄沙漫天,荒草遍野,白骨混乱。
王昌龄《出塞》原文、译文、赏析
王昌龄《出塞》原文、译文、赏析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①。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②。
[ 作者简介]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
字少伯。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
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
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汜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
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
经湖南岳阳,他有送李白诗《巴陵送李十二》。
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
世称王江宁。
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寄予深切的同情与怀念。
安史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
[注释]①这两句诗含意较深,有许多言外之意:诗人由月夜的关塞,想到强大的秦汉时代与匈奴贵族统治者斗争的历史。
那时明月象眼前一样照临关塞,但斗争取得了胜利;作者的时代,长城依然如故,但战争失利,远征的将士不能凯旋。
首句从字面上看,它是将两种不同事物(明月、关塞)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秦、汉),似不易理解,但由于后面的感慨点出了历史上的斗争,四者之间便有了内在的联系,而不致使人产生秦月照汉关的误解。
这种“秦月汉关式的写法是一种艺术手法。
②龙城:指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唐平州北平郡(汉代右北平郡)郡守所在地,属平卢节度使管辖。
“龙城”,一作“卢城”。
飞将:飞将军。
汉代李广曾任右北平郡太守,威望很高,匈奴人称他为“汉之飞将军”,不敢骚扰他守卫的地方。
胡马:等于说胡骑,指敌人的军队。
阴山:长城外面横亘于今内蒙古自治区的山脉,绵延不断,东接内兴安岭,汉代匈奴常越过此山骚扰内地。
这两句是说假如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敌人就不敢来犯。
[说明]《出塞》,汉代《横吹曲》曲名。
关塞并不都在边疆,内地某些军事重地也叫“塞”。
王昌龄出塞
胡马:外族入 侵的骑兵
度:越过
秦时明月汉时关,
秦时明月汉时关
我国在秦、汉时期为了抵御 北方的匈奴入侵,修筑了长城以 及大量边关要塞。匈奴和我国的 战争自秦起,到汉朝,一直到唐 朝,从来没有间断,匈奴常常从 阴山一带入侵中原。
万里长征人未还。
诗人就是这样,把我 们带到万里以外的边塞, 引进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去 回忆、体验、思考。战争 给秦、汉以来近千年历代 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感受到这些,你会怎样读?
拓展延伸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shé),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qiú)不暖锦衾(qīn)薄(bó)。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zhuó)。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qiāng)笛。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出
塞
【唐】王昌龄
秦 时 明 月 汉 时 关,
万 里 长 征 人 未 还。
但 使 龙 城 飞 将 在, 不 教 胡 马 度 阴 山。
作者简介
王昌龄,盛唐 著名诗人,擅长七 绝,有“七绝圣手” 和“诗家夫子”之 称。《出塞》被誉 为七绝中的压卷之 作。
《出塞》,是边塞诗的著名题目。主要以描写边 疆的军旅生活与军事行动为主。有一定的主关 民族意识,因与其所处历史时期及生存环境有 关。间接的表达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和平生活的 向往。被人们称为“唐朝七绝之首”的 《出塞 》应当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 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 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 的自信心极强,故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 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 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 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 的这种和平愿望。
古诗《出塞》99
秦 时 明 月 汉 时 关,
秦朝 汉朝 关塞
万 里 长 征 人 未 还。
路途遥远 战士 没有回来 意思:明月照耀着边关,自秦汉时一直如此,至 今没有什么变化,而边患依旧没有消除。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但 使 龙 城 飞 将 在, 汉代著名将领李广 只要(要是)
不让
不教胡 马 度 阴 山。 匈奴 越过 内蒙古中
出 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Hale Waihona Puke 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
王昌龄
凉州词
王翰
青海长云暗雪山, 葡萄美酒夜光杯, 孤城遥望玉门关。 欲饮琵琶马上催。 黄沙百战穿金甲, 醉卧沙场君莫笑, 不破楼兰终不还。 古来征战几人回。
1、你能读准下面的多音字吗?
jiàng jiāng sài sāi
部山脉
意思:只要有李广那样的 名将戍守边关,匈奴 的军队 就不敢越过阴山南下入侵了。
李广将军
西汉著名军事
将领他英勇善战、
智谋超群。与匈奴 交战七十多次,百 战百胜,匈奴称他 “飞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一方面希望唐王朝也能起用得力干将来 抵御胡马的侵扰;另一方面也饱含着战胜敌人, 保卫祖国的信心。
(唐)王昌龄
作者:珊珊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 黄沙百战穿金甲 ), (不破楼兰终不还 )。
出
塞
塞:边塞,边界上险要的地方。
出塞:到边防线上去戍守边疆。
出
qí n
塞
(唐)王昌龄
部编四上《出塞》教学设计
部编四上《出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塞、秦、征〃三个字,会人”将〃。
2.了解〃塞〃的三个读音。
3.了解王昌龄及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4.读通句子,会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内容。
5.体会作者的希望国有良将,征人能还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1.会写〃塞、秦、征〃三个字,会人”将〃。
2.了解〃塞〃的三个读音。
3.了解王昌龄及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教学难点:1.通过跨学科融合,了解边塞的重要性,了解〃龙城飞将〃故事背景。
2.体会作者的希望国有良将,征人能还的爱国情感。
教学方法:情景创设法跨学科融入启发引导法小组合作法教学过程:一、解诗题〃出塞〃是什么意思,出示塞外图,从古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诗配图景带入。
1.书写〃塞〃,田字格。
出示“塞〃的甲骨文的写法,〃塞〃甲骨文“塞〃的上部是个〃(房子)字,中间的两个〃工〃表示一堆东西,最下部是两只手,也就是用手把一堆东西塞到房子之中的意思。
金文②则把甲骨文上部的“…〃改为〃穴〃,表示把洞塞好。
2.出示〃塞〃的三个读音。
3,出示古长城边塞地图,全圈出雁门关位置,〃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
在圈出阴山的位置。
4.讲解孟姜女哭长城的、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和亲的历史故事,说明自【设计意图:通过古代地形图,带领学生了解雁门关、阴山的位置,将地理知识融入诗句讲解之中。
】二、知诗人出示王昌龄的简介,并且讲解王昌龄为什么要到雁门关的故事。
三、初识古诗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出节奏。
学生自主读诗。
3.师范读,学生再读,并在书上画节奏,指明读,集体读,讲解故事的节奏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读,你想读出就有什么样的节奏。
4.读古诗,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字,在旁边做批注。
5.学生反馈自己学习的成果,教师评价再出示〃秦时明月〃〃汉时关〃背后的故事。
(引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昭君出塞的故事。
)6.学生找出诗中的人物和事件。
(适当引入龙城飞将的微课,李广为什么叫“飞将军〃的、微课视频)【设计意图】李广和昭君出塞等故事离大家比较遥远,所以通过历史事件的视频引入,学生更能清楚的了解在雁门关发生的事情,从而了解到边关战事不断的历史。
《出塞》 诗句 古诗
《出塞》的诗句和古诗出塞——【明】王世贞玉门关外草芊芊,碛里沙黄上接天。
固捍将军频按塞,车师校尉复留田。
自是书生无燕颔,年年金印妒龙泉。
出塞——【明】刘炳九重颁凤诏,单于入井陉。
三边徵候骑,五道出奇兵。
战云连阵黑,烽烟照汉青。
蛇文弓挂月,龙气剑流星。
酬恩不顾命,金印斗来擎。
出塞——【明】胡奎出塞复入塞,马鸣何萧萧。
穹庐坐名将,云是霍嫖姚。
冰河驰万骑,雪碛射双雕。
出塞——【明】杨慎烽火照甘泉,刁斗出祁连。
锦车冲鸟穴,翠毦度鸡田。
高柳分斜月,长榆合远天。
交河冰正结,心断玉门前。
郁葱千里绿阴肥,涧水萦纡一径微。
鱼为惊钩闻鼓动,鸟因避帜傍人飞。
江南塞北何相似,并郡桑干总未归。
惆怅十年成底事?独将羸马立斜晖。
出塞——【明】戚继光石壁凌虚万木齐,依稀疑是武陵溪。
长城旧饮纷胡骑,大漠初惊过汉鼙。
国士死来今已尽,边机愁绝剑空携。
天山闻说尤佳胜,欲乞君恩试马蹄。
出塞——【唐】于鹄葱岭秋尘起,全军取月支。
山川引行阵,蕃汉列旌旗。
转战疲兵少,孤城外救迟。
边人逢圣代,不见偃戈时。
出塞——【唐】于鹄微雪军将出,吹笳天未明。
观兵登古戍,斩将对双旌。
分阵瞻山势,潜兵制马鸣。
如今青史上,已有灭胡名。
出塞——【唐】于鹄单于骄爱猎,放火到军城。
乘月调新马,防秋置远营。
空山朱戟影,寒碛铁衣声。
度水逢胡说,沙阴有伏兵。
出塞——【明】屠隆强兵一夜度飞狐,大雪连营照鹿卢。
明月五原容射猎,长城万里不防胡。
单于塞外输龙马,天子宫中出虎符。
独有流黄机上泪,西风吹不到征夫。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隋】无名氏候骑出甘泉,奔命入居延。
旗作浮云影,阵如明月弦。
出塞——【唐】乔备沙场三万里,猛将五千兵。
旌断冰溪戍,笳吹铁关城。
阴云暮下雪,寒日昼无晶。
直为怀恩苦,谁知边塞情。
出塞——【唐】杨炯塞外欲纷纭,雌雄犹未分。
明堂占气色,华盖辨星文。
二月河魁将,三千太乙军。
丈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
出塞——【唐】郑锡关山落叶秋,掩泪望营州。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王昌龄《出塞》原文、译文、赏析
王昌龄《出塞》原文、译文、赏析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①。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②。
[作者简介]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
字少伯。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 (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
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
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汜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
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
经湖南岳阳,他有送李白诗《巴陵送李十二》。
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
世称王江宁。
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寄予深切的同情与怀念。
安史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
[注释]①这两句诗含意较深,有许多言外之意:诗人由月夜的关塞,想到强大的秦汉时代与匈奴贵族统治者斗争的历史。
那时明月象眼前一样照临关塞,但斗争取得了胜利;作者的时代,长城依然如故,但战争失利,远征的将士不能凯旋。
首句从字面上看,它是将两种不同事物(明月、关塞)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秦、汉),似不易理解,但由于后面的感慨点出了历史上的斗争,四者之间便有了内在的联系,而不致使人产生秦月照汉关的误解。
这种“秦月汉关”式的写法是一种艺术手法。
②龙城:指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唐平州北平郡(汉代右北平郡)郡守所在地,属平卢节度使管辖。
“龙城”,一作“卢城”。
飞将:飞将军。
汉代李广曾任右北平郡太守,威望很高,匈奴人称他为“汉之飞将军”,不敢骚扰他守卫的地方。
胡马:等于说胡骑,指敌人的军队。
阴山:长城外面横亘于今内蒙古自治区的山脉,绵延不断,东接内兴安岭,汉代匈奴常越过此山骚扰内地。
这两句是说假如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敌人就不敢来犯。
[说明]《出塞》,汉代《横吹曲》曲名。
关塞并不都在边疆,内地某些军事重地也叫“塞”。
王昌龄《出塞》的教学设计(精选3篇)
王昌龄《出塞》的教学设计(精选3篇)王昌龄《出塞》的教学设计(精选3篇) 作为⼀名⽼师,时常需要⽤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呢?下⾯是⼩编为⼤家收集的王昌龄《出塞》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王昌龄《出塞》的教学设计1 [教学⽬标] 1.结合⼯具书和注释,⾃学古诗,理解古诗意思。
2.通过诵读诗句、品悟字词,体会诗⼈对征⼈的同情对当时朝廷、将领的不满和对和平的渴望。
3.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感知边塞诗的特点,激发学⽣对祖国古诗词⽂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意;想象画⾯,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教学准备] 查阅诗⼈和本诗背景资料。
结合注释,⾃学诗意。
*课前互动创诗境:看图猜诗句。
[教学过程] ⼀、导⼊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活在诗的国度⾥。
读诗,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能使我们的⽣活浪漫多彩,还能提升我们的⽂学素养。
这节课我们就来⼀同学习第21课 “古诗三⾸”的第⼀⾸诗,穿越到唐朝的⼤漠边关,感知诗⼈王昌龄的⾚⼦情怀。
(板书诗题和诗⼈)。
⼆、解诗题,知诗⼈。
(检查预习) 1.解诗题 齐读诗题,读准“塞”的⾳,说说“塞”和“出塞”的意思。
师随机补充“边塞”的重要性。
2.了解诗⼈和历史背景。
(1)PPT出⽰王昌龄简介,指名读。
(2)学⽣分享搜集的关于诗⼈和本诗背景的不同资料,师随机对学⽣予以肯定。
三、诵诗句,明诗意。
诵诗句(PPT出⽰全诗) (1)读正确、流利,做到字正腔圆。
指名反馈读,引导学⽣结合字⾳、流畅度评价。
(注意“教”读第⼀声。
可补充原因——唐诗平仄规律;《古代汉语字典》解释) 学习“秦”字,齐读全诗。
(2)读出节奏有韵味。
指名读出节奏,评价。
(告知七⾔绝句的节奏通常为前四后三,也可按词读。
)⾃由练读。
师⽣合作读。
(3)展⽰读。
师:谁来学学王昌龄,⼀展诗情? 指2-3名学⽣读,师相机评价。
《出塞》与《使至塞上》的塞北风光与边疆壮志
《出塞》与《使至塞上》的塞北风光与边疆壮志1. 引言1.1 概述塞北风光和边疆壮志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主题,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出塞》和《使至塞上》作为两部经典作品,通过艺术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塞北地区的风光以及边疆上人民的奋斗和壮志。
这两部作品不仅展示了大漠河山的壮丽景色,更呈现了塞北边境地带的荣耀与使命,反映出中华民族团结、拼搏和进取的精神。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出塞》和《使至塞上》对于塞北风光和边疆壮志的描绘:首先,我们会详细描述塞北风光的自然景观、动植物资源以及天气气候特点;其次,我们将分析边疆壮志在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与边境安全保障、文化交流与民族团结主题推动等方面的体现;接着,我们将对比《出塞》和《使至塞上》这两部作品在题材选择及创作手法上的异同,以及它们对塞北风光和边疆壮志的描绘所相似之处的意义解读;最后,我们将总结文章的观点和分析结果,并提出一些引申思考和问题。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比较分析《出塞》和《使至塞上》对于塞北风光和边疆壮志的描绘,进一步探讨其艺术意义和社会意义。
通过深入剖析这两部作品所传达的信息和情感,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中关于自然景观和民族精神的重要主题,从而推动我们对我国历史、文学以及民族团结与进步的认识。
2. 塞北风光的描写:2.1 自然景观:塞北地区位于我国的边疆地带,地势较为平坦,拥有广袤的草原和壮丽的山脉。
在这片土地上,风光壮美、景色迷人。
首先,优美的大草原是塞北风光中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
无边无垠的草原延伸至天际,绿意盎然,让人心旷神怡。
其次,塞北地区还有雄伟壮观的沙漠和戈壁地貌,在金黄色沙丘之间感受到它们的无垠辽阔。
此外,在塞北还可以欣赏到令人叹为观止的湖泊和江河景观。
如内蒙古的贝加尔大湖、黑龙江流经塞北等都是自然界宝藏。
2.2 动植物资源:塞北地区独特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也为其增添了别样魅力。
草原上牛羊成群、驰骋奔跑;森林中各类珍稀树木生机盎然;湖泊和河流中有各种珍稀鱼类游弋于其间。
《出塞》教案
《出塞》教案《出塞》教案(精选13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出塞》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出塞》教案篇1【教学目标】1、结合课后注解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唐诗。
【教学构想】课前预热读《静夜思》,抓住“明月”的意象,请学生结合自身感受,谈谈想家的感觉。
(板书:明月)突出李白可能是在什么状况下思念家乡。
自己在外想家一般怎么办?一、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1、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汇报朗读。
2、同学们课前已经自学了这首诗,还有什么读不明白的地方,在这里不妨提出来,我们大家交流交流。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4、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齐读。
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小结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
(板书:边关) 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下面我们来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二、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1、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从征人角度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⑴ 读一读。
⑵ 想一想。
这两句诗讲了什么呢?这两句诗有没有讲述一件有关征人的具体事情?⑶ 说一说。
诗中没有说征人们具体的生活事件,你觉得征人们可能会做些什么呢?⑷ 学一学。
我们刚才总结了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这里有一首描写征人具体生活的诗,你们有没有信心自学并初步读懂呢?⑸ 叹一叹。
假如你是征人,面对这样的生活,你心中可能会作何感叹?(思念家人、恨、渴望、愁、盼、苦)⑹ 诵一诵:征人们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生答)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塞和塞下曲的相同点
出塞和塞下曲的相同点
出塞和塞下曲都属于边塞诗。
出塞、入塞、塞上曲、塞下曲中的“塞”指边界的险要之处,在古诗中专指古代中国北方边境地区。
《出塞》本来是汉代武帝时的音乐家李延年根据西域音乐创作的乐曲,后来诗人按照《出塞》的曲调创作的歌词也叫“出塞”。
到了唐代,“出塞”发展成为一种专写边塞生活的诗歌体裁。
出塞、入塞、塞上曲、塞下曲是属于同类型的诗歌,因诗题不同而在内容上略有差别。
出塞主要表现将士从内地出征到边塞去的内容,入塞主要表现将士从边塞返回家乡的内容,塞上曲和塞下曲主要表现将士边塞生活的内容。
《塞下曲》描述的是追击敌寇时的情景;《出塞》描述的是长期守卫边关的决心。
塞指边塞、边关,一般认为塞上即边关外,塞下即边关内。
塞内、塞外是唐以后的叫法,泛指长城内、外。
《塞上曲》、《塞下曲》是由汉乐府中《入塞曲》、《出塞曲》演化而来,演变到唐代实际边塞诗创作中,二者内容都多写边塞战争。
也就是一进一出.二者并不因为“上”“下”二字而表达关内和关外不同的人文特点或战斗的前线和后方的生活。
但都与边塞有关。
出 塞
出塞教学过程:一、出示诗歌,读诗学生自由读。
二、破题而入,简析背景,1、读诗题师:告诉老师,诗题中的“塞”指什么?生:关塞、边塞师: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生:反映边塞生活或战事诗。
2、简单介绍边塞诗课件出示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3、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师: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
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4、师: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生1: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生2: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维)生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生4:战争、征人……(战争场面惨烈)生5: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
(王昌龄)三、注释读诗,品味意境,抒发情感1、自由读诗,注读,初步理解诗歌2、师: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生:万里长征3 师: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生:边塞远;时间长。
4、师: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生:人未还5、师: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生:战事频繁终老边塞资料:(课件出示)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战死沙场。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唐?王昌龄《塞下曲》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王昌龄(古今多少战士死于沙场无人收殓,白骨累累散乱在蓬蒿丛中,使人触目惊心。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了解这首古诗的大概意思,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朗诵并背会这首古诗。
3、认识4个字:塞、元、州、乃。
会写4个字:塞、秦、汉、胡。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诗的意思,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2、诵读古诗,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和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学生搜集诗人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尤其是一些反映战争的诗歌,读起来更是令人回味无穷。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这样的诗歌,它就是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
(1)、学生读题,师板题。
(师一边板书一边提醒学生注意“塞”独sài,下面是“土”)
(2)、学生齐读诗题。
2、“塞”是什么意思?谁来介绍“出塞”?这首诗是谁写的?介绍一下王昌龄。
3、带着对诗题和诗人的了解,再来读一读诗题。
二、诵读诗歌,感知大意。
(一)、读通读顺。
1、学习诗歌最重要的是读好诗歌,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诗歌,注意读准诗中的几个多音字。
2、指名读诗。
(注意正音:人未还huán 飞将jiàng 不教jiào)
3、全班一起练读。
(二)、读好节奏。
1、听老师读读这首诗,注意诗的节奏,
2、带领学生画出诗的节奏。
3、学生练读,师提醒学生读准节奏。
(三)、读懂诗意。
1、把诗读给同桌听听,再互相说说诗的大意。
2、指名读,读后再说说诗的大意。
(师提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3、让我们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三、品读诗歌,入境悟情。
(一)、品读第一二行诗。
1、读诗要读出诗中的景、读出诗中的情。
现在,请同学们读一读诗的前两行,注意诗中的景。
(课件出示)
2、指名读诗句,说说诗中的景。
(师借机板书:明月关)
3、读到“明月”,你会想起李白的那句诗?
4、是啊,当我们身在他乡,抬起头看到明月时,不禁会想念起家乡,带着这种感觉去读一读诗句。
5、到底是什么人有家不能回呢?读读诗句,看看从哪个词语能够读出来。
(学生汇报,师板书:人未还)
6、“万”和“长”告诉我们什么?
7、引读:是啊!将士们不远万里来到边关保家卫国,一年过去了还不能回来,读——十年过去了还是不能回来,读——二十年过去了还是不能回来,读——
8、将士们久久不能回来,等待他们的结果会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
9、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把你的这种心情放入诗句中去读一读。
指名读,齐读。
(二)、品读第三四行诗。
1、想到将士们常年征战,不能与亲人团聚,诗人不禁感慨万千。
这时,一位英雄人物浮现在诗人的眼前,他是谁呢?读一读诗的后两行,看看你从哪个词语中能够读出来。
2、学生读诗句再汇报。
(师借机板书:飞将在)学生介绍李广,理解“飞将”。
3、听了同学的介绍,你觉得李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你想到的一个词语来说说。
4、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读出感情。
(1)、要是有李广这样的将军在,结果会怎样?学生读诗句,再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这样一来,战争就会……将士们就会……老百姓就会……(师借机板书:平息战争)(3)、那将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把这种美好的感觉放到诗句中去读一读。
(4)、可是,朝廷有没有任用李广这样的大将呢?
(5)、所以,战争还在继续,读——将士们还是不能与亲人团聚,读——老百姓还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读——
四、回读全诗,有效拓展。
1、战争还在继续,将士们还在边关英勇杀敌,一想到这些,诗人心中就充满了——把这种感觉用你的声音表现出来,一起读全诗。
2、这就是边塞诗歌,读它,如品香茗;读它,如饮美酒;读它,如尝甘露。
令人回味无穷。
这样的好诗,我们不仅要读,还要把它永远珍藏在心间,把诗背给同桌听听。
指名背,齐背。
3、像这样反映战争的诗歌,我们把它们称为边塞诗歌。
除了《出塞》以外,还有很多很多,课外要多读一读。
老师给同学们提供了两首,请你们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王翰的《凉州词》、陈陶的《陇西行》)
板书设计:
出塞
(唐)王昌龄
明月关
(平息战争)
人未还飞将在
第七册《示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爱国激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的爱国激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中华诗词千古流传,古代诗人层出不穷,你知道哪些古代诗人?
2、(课件出示)知诗人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也是诗史上最多产的诗人,现存诗九千三百余首。
陆游生活在北宋后期到南宋前期,由于战争不断,百姓苦难深重,江山支离破碎,他的作品触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回荡着爱国忧民的激情。
其诗作主要有:《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书愤》、《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
3、揭示课题《示儿》,板书:示儿
齐读课题《示儿》,解题。
二、自由朗读。
1、(课件)范读《示儿》,注意要听准字音。
2、自由读诗句,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
3、指导朗读。
指名读,评读。
生回答。
可以从字音、韵律美方面来说。
师示范。
死去/元知/万事/空,(课件出示)
生练习,划分节奏,重音。
反馈,教师及时纠错,边反馈边练习读。
最后教师整体出示诗的节奏与重音。
A、同桌互读。
B、小组赛读
C、男女赛读。
三、抓字眼,明诗意。
1、师:同学们在上一个环节里表现棒极了,不仅把古诗的字音读得很正确,还读出了古诗的韵律美,老师都好佩服你们的。
但是我们学习古诗,光是把诗句读准,读出诗的韵律美来是不够的,还应当怎样学?
生:还应当弄懂诗句的意思。
2、同桌间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面的注释,商量着了解诗句的意思,如果还有不懂的词语待会儿再提出来,我们来共同解决。
生自由活动。
3、反馈。
4、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解释第一句诗的意思。
同学们看,在第一句诗里,我们弄懂了“元知”“万事空”的意思,“死去”就不用说了,老师根据这些词思,就知道了整句诗的意思:我本来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5、教师揭示学习古诗的方法。
学习古诗的秘诀:那就是先划句成词,这一步我们在前面就已经做了,划分节奏实际上就是把句子划成了词;接着就是解释词语;然后连词成句,也就是把这些词语的意思连成一句通顺的话。
6、学生理解第二、三、四句诗的意思。
第二句诗的意思是:只是感到悲伤的是没有看到国家统一。
(课件出示)
适时板书:遗憾不见九州同
第三句诗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打败金兵,收复中原的那一天,(课件出示)
第四句诗的意思是:你们在祭祖的时候千万别忘了把这个胜利的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课件出示)
板书:遗嘱无忘告乃翁
7、齐读诗意。
四、悟诗情
1、读了这首诗,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
2、齐读。
3、尝试背诵。
生练习。
4、用你喜欢的方式,可以站着,坐着,或是通过动作、表情,也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的吟诗。
5、小结
同学们真的很厉害,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能把这首诗背下来,这说明我们班的孩子都是最棒的。
一起来夸夸自己吧。
说,我是最棒的。
五、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生字,认读。
2、观察字的结构特点,在田字格中的比例。
3、师范例(或是课件范例),边写边讲。
4、生临摹。
教师巡视指导。
5、反馈,展评。
六、拓展练习。
1、爱国诗歌你知道多少?(课件出示)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文天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宋·李清照《乌江》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烈士不怕死,所死在忠贞。
——唐·柳宗元《韦道安》
一寸丹心为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明·于谦《立春日感怀》
这些诗你们喜欢吗,试着背背吧。
板书:
遗憾:不见九州同
示儿爱国之情
宋陆游
遗嘱:无忘告乃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