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中学课件】人口的迁移教案
【中学课件】人口的迁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其原因。
2. 分析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人口迁移的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
2. 难点:如何分析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原因及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人口迁移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人口迁移的实际影响。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人口迁移的应对措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涵盖人口迁移相关内容的课件。
2. 案例资料:准备一些关于人口迁移的案例资料,用于课堂分析。
3. 分组讨论材料:为学生提供相关讨论话题,以便于小组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口迁移的意义和原因。
2. 讲解:详细讲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原因及其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人口迁移案例,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实际影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应对人口迁移带来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六、教学延伸与拓展:1. 让学生了解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和趋势。
2. 分析我国人口迁移的政策及其实施效果。
3. 探讨人口迁移与城市化、工业化之间的关系。
七、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以及他们的分析和建议能力。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深入,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2. 反思教学方法: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应用。
3. 反思教学效果:分析教学成果,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九、教学资源:1. 网络资源:提供关于人口迁移的网站、文章、研究报告等,方便学生深入了解和学习。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第一篇:人口迁移教学设计人口迁移教学设计一、课标标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第一节中人口增长主要讲述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的机械增长也能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人口迁移也改变着迁入地和迁出地人口的分布状况,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针对人口移动从概念到原理,从历史到现实,从成因分析等方面作了深刻的探讨,从而使学生能够比较理性地思考和看待人口迁移现象。
二、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2.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4.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三、教材分析教学重难点: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四、教法学法1.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图片、资料展示、播放录象等手段,加强学生感性认识,并引导学生阅读图表,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结合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2.采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分组讨论,共同归纳总结得出答案,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程序:[导入新课] 播放录象:我国民工流动、伊拉克战争难民移动引入本节课题[学生阅读] 回答问题:①人口变动的原因是什么?② 什么是人口迁移?③ 短期旅行、农民秋收后到城市打工、去商店买东西是否是人口迁移提示:人口迁移是指变更定居地时间为长期或永久,人口迁移≠人口流动③中的现象都是人口流动。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和影响因素。
- 掌握不同类型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
- 认识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2.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地图、统计数据等工具分析人口迁移现象。
- 提高学生收集、处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课堂讨论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对人口迁移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 激发学生对家乡、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 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态度。
二、教学对象初中地理或高中地理学生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人口迁移相关教材、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 地图、统计图表等教学工具。
- 学生分组讨论的分组名单。
2. 学生准备:- 查阅人口迁移相关资料。
- 准备小组讨论的发言提纲。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人口迁移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人口迁移现象的关注。
- 提问:什么是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有哪些类型?2. 讲授新课:- 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和影响因素。
- 不同类型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
- 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3. 案例分析:- 以我国某地区的人口迁移为例,分析其类型、原因和影响。
- 引导学生运用地图、统计数据等工具进行分析。
4. 课堂讨论:- 分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迁移现象进行讨论,分析其类型、原因和影响。
- 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第二课时1. 复习巩固:-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人口迁移知识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 讨论人口迁移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 分析人口迁移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3. 实践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地区的人口迁移现象,进行实地考察或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4. 总结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人口迁移教案
人口迁移教案人口迁移教案一、教学目的在本教学中,我们将学习人类的迁移和人口密度的变化。
我们将了解不同类型的迁移以及它们所带来的影响。
我们还将探讨人口数量和分布在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平衡方面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1. 人类迁移的类型和影响2. 人口数量和分布对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平衡的作用三、教学内容1. 人类迁移a. 定义迁移和迁徙的概念b. 探讨迁移原因c. 了解不同类型的人类迁移包括农村迁移、城市化、国际迁移、难民流动和其他迁移2. 人口密度和分布a. 定义人口密度和人口分布b. 探讨人口分布的原因c. 讨论人口数量和分布对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平衡的作用3. 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平衡a. 探讨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平衡b. 了解人类迁移如何影响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平衡四、课堂活动1. 群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不同的迁移类型进行讨论,并分享他们的观点和意见。
2. 视频观看和分析播放有关现代人口迁移的视频,并让学生就其中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3. 案例研究教师可使用案例研究方法来探索不同类型的迁移如何影响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平衡。
五、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文章学生应该阅读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平衡相关的资料,以加深他们对该主题的了解。
2. 书面作业学生应该撰写一篇关于人类迁移如何影响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平衡的短文。
六、教学评估评估方法采用了多种方式,包括小组讨论、书面作业和小组报告。
七、教学反思在本课程中,我们涵盖了人类迁移和人口密度的不同类型和影响,以及人口数量和分布的作用,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平衡。
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希望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人口迁移现象,并对人口数量和分布有更深入的了解。
人口迁移-鲁教版必修二教案
人口迁移—鲁教版必修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其特征;2.掌握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3.了解人口迁移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4.培养学生判断人口迁移带来的问题及找出适当解决方案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2.培养学生判断人口迁移带来的问题及找出适当解决方案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特征1.人口迁移的概念;2.人口迁移的类型;3.人口迁移的特征。
2. 人口迁移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1.人口迁移的社会和经济影响;2.人口迁移的人口结构变化;3.人口迁移的环境影响;4.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3. 人口迁移的应对及解决方案1.引导人口分布合理;2.发挥技术和科学的作用;3.开展扶贫帮困政策;4.引导人才流动。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授课方法:讲授、讨论、案例分析;2.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课件资料、多媒体投影机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1)通过多媒体投影仪播放一段视频,从中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2)学生了解视频内容后,自己动手在小组内讨论,并撰写笔记。
2. 掌握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1)讲述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
学生听讲并做笔记;(2)组织学生讨论人口迁移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3. 分析人口迁移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1)讲述人口迁移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学生听讲并做笔记;(2)带领学生根据自身地方的情况,分析人口迁移对当地的影响。
4. 培养学生判断人口迁移带来的问题及找出适当解决方案的能力(1)讲述人口迁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不平等的加剧等;(2)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解决方案。
5. 课堂小结老师进行课程总结,包括已经学习的重点知识和练习。
六、作业学生按照所学知识,对自己所在的当地人口迁移问题进行分析,并撰写一个小小议论文。
七、教学评价1.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2.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根源并找到解决方案;3.通过作业,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人口迁移 教学设计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2.掌握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调查和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
2.通过阅读教材中“战争与巴尔干人口迁移”等实例,掌握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正确理解人口迁移的含义。
2.培养学生关注当地人口迁移的基本情况,形成正确的人口迁移的观点。
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二是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均为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学方法:实例讲解与分析、多媒体课件等三、教学过程课件展示:中国近代历史上三次人口迁徙“走西口”(山西省居民迁到今内蒙古西部)、“闯关东”(山东省河北省居民迁到东北地区)、“下南洋”(东南沿海居民迁到东南亚一带)师:那我们来分析一下人口迁移的概念。
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师:从概念中分析一下人口迁移的特点有哪些?1:空间移动性。
2:居住地变更。
3:时间比较长师:下面给同学们解释一下如:A、B、C为三个不同的地区A1到B1、C1到A2常被认为是人口迁移A1到A2、C1到C2则认为不是人口迁移也就是说:人口迁移需超过“一定的距离”,一般指“超越某种特定的行政区域界限”。
师:了解了概念之后,同学们知道人口迁移的分类吗?1:按空间范围划分: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2:按迁移方向划分:由农村到城市、由农村到农村、由城市到城市、由城市到农村。
师:那我们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效果吧!(活动)课本17页活动题(学生做后教师讲评)师:在了解了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后,我们还要思考人口为什么要迁移?生1:他原来居住的地方没有迁移后的地方好。
人口迁移教案
人口迁移教案人口迁移教案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人口迁移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
人口迁移是指人们从一个地方搬迁到另一个地方,可以是国内的城市迁徙,也可以是国际间的跨国迁徙。
这种现象对社会、经济和文化都有深远的影响。
本教案将介绍人口迁移的原因、影响和管理措施。
一、人口迁移的原因1.经济原因经济原因是人口迁移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人们会根据就业机会和经济条件选择迁徙。
例如,农村地区的人口可能会迁移到城市,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和更高的收入。
同时,国际间的劳工迁移也很常见,因为一些国家的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吸引了大量外来劳工。
2.教育原因教育也是人口迁移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们迁徙到更好的学校和教育资源丰富的地方,以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给他们的子女。
这种迁移通常发生在城市间或国家间。
3.环境原因环境因素也会导致人口迁移。
一些地区可能面临自然灾害、干旱或其他环境问题,迫使人们离开原居地。
例如,气候变化引发的海平面上升可能导致一些岛屿国家的居民被迫迁移。
二、人口迁移的影响1.经济影响人口迁移对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迁徙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因为劳动力的流动可以提高生产力和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也可能导致劳动力短缺和社会不稳定,对经济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2.社会影响人口迁移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当大量人口从农村迁徙到城市时,城市化现象会加剧,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可能会面临压力。
同时,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碰撞也可能导致社会紧张局势。
3.文化影响人口迁移还会对文化产生影响。
当不同地区的人口交流和融合时,文化的多样性会增加。
这种文化交流可以促进文化创新和文化多元化,但也可能导致文化冲突和文化认同的问题。
三、人口迁移的管理措施人口迁移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是复杂的,因此需要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来应对。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管理措施:1.制定合理的移民政策国家可以制定合理的移民政策来管理人口迁移。
这些政策应该考虑到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平衡国家的利益和移民的权益。
地理人口迁移教案
地理人口迁移教案一、引言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或国家迁移到另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现象和过程。
它常常涉及到各种原因和影响因素,对地理学的研究和理解至关重要。
本教案旨在介绍地理人口迁移的定义、类型、原因和影响,以及相关的案例研究。
二、人口迁移的定义和类型1. 人口迁移的定义: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或国家迁移到另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现象和过程。
它可以发生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也可以跨越国际边界。
2. 人口迁移的类型:a. 内部人口迁移:人口在同一国家内的迁移,包括城市间、农村到城市的迁移等。
b. 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越国际边界的迁移,包括移民和难民潮等。
三、人口迁移的原因1. 经济原因:a. 就业机会:人们迁移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薪水。
b. 经济差距:经济不均衡导致人们迁移到经济更发达的地方。
c. 城乡差距:城市经济发展带动了农民进城就业的潮流。
2. 社会原因:a. 教育资源:人们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迁移到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
b. 社会福利:人们为了享受更好的社会福利待遇,选择迁移。
c. 家庭因素:婚姻、子女教育等家庭因素也可能引起人口迁移。
3. 政治原因:a. 战乱和冲突:人们迫于战争和冲突逃离原居地。
b. 政策变动:政府政策的变动可能导致人口迁移,如移民政策、土地政策等。
四、人口迁移的影响1. 经济影响:a. 人力资源流动:人口迁移可以提供劳动力资源,助推目的地经济发展。
b. 市场需求:人口迁移会影响目的地市场需求的变化。
2. 社会影响:a. 文化融合:人口迁移可以导致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和交流。
b. 社会结构变化:人口迁移可能导致目的地社会结构变化,如人口老龄化、年轻化等。
3. 环境影响:a. 生态破坏:大规模人口迁移可能导致目的地生态环境破坏。
b. 资源消耗:人口迁移会增加目的地的资源消耗。
五、案例研究:中国内部人口迁移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内部人口迁移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完整版)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一、课标标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第一节中人口增长主要讲述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的机械增长也能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人口迁移也改变着迁入地和迁出地人口的分布状况,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针对人口移动从概念到原理,从历史到现实,从成因分析等方面作了深刻的探讨,从而使学生能够比较理性地思考和看待人口迁移现象。
二、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2.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4.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三、教材分析教学重难点: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四、教法学法1.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图片、资料展示、播放录象等手段,加强学生感性认识,并引导学生阅读图表,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结合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2.采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分组讨论,共同归纳总结得出答案,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程序:[导入新课]播放录象:我国民工流动、伊拉克战争难民移动引入本节课题[学生阅读]回答问题:①人口变动的原因是什么?②什么是人口迁移?③短期旅行、农民秋收后到城市打工、去商店买东西是否是人口迁移提示:人口迁移是指变更定居地时间为长期或永久,人口迁移≠人口流动③中的现象都是人口流动。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人地观念:经过分析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建立热爱家乡、可持续发展的人地观念。
综合思想:结合洪洞人口迁移的案例综合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文明要素。
地理理论力:能联系实践,探求本地人口迁移的类型,分析次要原因。
区域认知:经过我国不同时期、当今世界人口迁移的学习,加强对国家国际发展状态的认知。
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缘由、影响教学难点人口挪动的缘由【教学过程】导入P1要问家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加入一个学习交流QQ群,群内备注:路文霞,收到群内好友请求,他名:路明飞,他父亲:路文*,我侄子名:路明*。
这是巧合吗?本来,我们600年前是一家,明初从山西洪洞大槐树出发,我家在灵寿落户,他家远走至安徽芜湖。
荣幸的是,我们都还严厉按照家谱起名字,所以虽然相隔千里,还能相认。
(明朝初年,我们为甚么要从山西迁出?人口的迁移又会产生哪些影响呢?本节课我们一同学习解答这些疑问。
)P2 章节信息人口迁移名词辨析(对一个地区来说,人口增长除了上节课受生物学规律制约的人口自然增长外,还有人口迁移,又称人口机械增长。
)P3浏览(16页第二段),判断某老师从大学毕业后的行为中哪些属于人口迁移?A. 在大学求学四年B. 毕业后来农村工作C. 今年春节假期去云南旅游D. 周末去超市买水果生:回答,阐明缘由板书:人口迁移定义(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挪动,但不能把一切的空间挪动都当做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是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需求具备三个条件:①人口迁移是一种空间流动行为,这里的空间需求超越必然的行政界线,比如县、市、省、国家。
②改变了居住地。
(灵寿到石家庄通勤)③定:工夫永世或1年以上。
如果由于探亲、出差,短期又回到原居住地,这类空间流动不属于人口迁移。
板书定义:变更定居地空间流动5min Q1:按照不同的标准,人口迁移有不同的分类方式,常用的有两种,按照空间流动范围,也就是能否跨越国界线,分为?Q2:P16图1-9近古代世界人口的迁移流动路线表示。
人口迁移教案
人口迁移教案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一定时期内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转移的现象。
随着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的变化,人口迁移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对于地区的发展与变迁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人口迁移的原因、影响以及相关政策,下面将为你呈现一份人口迁移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1. 了解人口迁移的定义及基本概念。
2. 掌握人口迁移的分类及其特点。
3. 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
4. 理解和评价相关政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5. 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人口迁移的分类及其特点。
2. 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
3. 相关政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简单的调查问卷或视频让学生了解并描述他们所在地区的人口迁移现象。
引起学生对人口迁移的兴趣和疑问。
步骤二:知识讲解(20分钟)1. 定义和分类:讲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如:内部迁移、国际迁移、农村迁往城市、城市间的迁移等。
2. 特点分析:分析各类人口迁移的特点,如:目的地的选择、迁移原因、规模等。
步骤三:案例分析(20分钟)选取真实案例进行讲解,通过案例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
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案例,如城市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经济发展对农村人口迁移的影响等。
步骤四:政策评价(20分钟)介绍相关政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如国家针对人口迁移制定的政策、城市规划等。
引导学生分析政策的效果和潜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步骤五:展示与讨论(15分钟)让学生分组展示他们在课前准备的关于人口迁移的研究报告或海报。
并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就课题进行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思维能力。
步骤六:总结与评价(10分钟)进行简要总结,回顾教学内容,强调重要知识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就教学效果进行评价,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提出问题。
四、教学资源1. 视频或图片:展示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实际情况。
2. 真实案例:提供各类人口迁移案例与学生进行分析。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并能够分析引起具体迁移的原因。
2.辩证分析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给资料分类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人口迁移是人类活动的一种现象,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
2.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和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同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迁移的概念以及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在当代社会,无论是国际迁移还是国内迁移,人口的主要流向都是从欠发达地区迁移到发达地区。
国内人口迁移的重要形式是城乡之间的迁移,人口主要是从农村迁移到城市。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流向?设计意图:通过知识回顾,力图把新知与旧知结合起来,保持知识学习的连贯性。
师:布洛赫在《希望原理》中说到:对更好生活的向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首要驱动力。
人们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更好的生活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生:更好的教育、更好的医疗、更高的工资、更便捷的交通、更好的生活环境……设计意图:以布洛赫的话语引出同学们对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初步认知,在讲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时,全篇围绕着“更好的生活”这一主题,也为引出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做了铺垫。
师: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学习的重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请同学们自学课本十三页和十四页,找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自学完请同学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把资料袋的卡片分类,看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种因素?设计意图:本节课采用了资料袋的形式,让学生对资料袋的知识分类。
通过背景知识的补充,让学生学习方式多元化,自学为小组讨论奠定了知识基础,小组讨论使自学知识升华。
资料袋的运用能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主动带着资料袋的信息去分析问题,就会有的放矢,提高效率。
《人口迁移》教案(通用2篇)
《人口迁移》教案(通用2篇)《人口迁移》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①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②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③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④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②通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③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内)。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其变化。
(二)教学难点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流向,尝试分析时代背景。
2.利用推拉理论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其变化。
三、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多媒体教学四、教学过程第一阶段:播放录像,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我国“民工潮”和“春运”的画面,人口的大量移动。
承转过渡:这些人的移动是人口流动,还是人口迁移呢?什么是人口迁移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6正文第二段并思考这两个问题。
第二阶段:出示问题“什么是人口迁移“,引导、组织学生思考。
①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人口自然增长是人口变动的一个方面,人口迁移是人口变动的另一个方面。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②教师展示问题: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哪几类呢?在学生讨论、回答基础上,教师归纳。
人口迁移教案
人口迁移教案教案标题:人口迁移教学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定义和原因。
2.掌握人口迁移的分类和影响。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人口迁移的定义和原因:a. 人口迁移的定义。
b. 人口迁移的原因:自然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因素。
2. 人口迁移的分类:a. 内部迁移:城市化和农村向城市的迁移。
b. 国际迁移:移民和难民。
3. 人口迁移的影响:a. 经济影响:促进经济发展、改变劳动力市场。
b. 社会影响:文化融合、社会结构变化等。
c. 政治影响:社会稳定、国际关系等。
教学方法:1. 展示和讨论案例:通过展示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人口迁移的兴趣,让学生从具体案例中了解人口迁移的定义、原因和影响。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不同类型的人口迁移,如城市化和国际移民,并总结各种迁移类型的特点和影响。
3. 板书总结: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帮助学生总结人口迁移的分类和影响,并展示在黑板上,供学生参考。
评估方法:1. 小组讨论报告:要求每个小组就某一类人口迁移进行报告,包括定义、原因和影响等方面。
2. 书面测试:针对人口迁移的定义、分类和影响等方面进行问答测试,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实际案例:如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迁移、国际移民案例等。
2. 板书工具。
3. 学生教材和参考书。
拓展活动:1.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城市或农村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身体验人口迁移对当地的影响。
2.小组研究项目:让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迁移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小组报告。
3.辩论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人口迁移相关的辩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沟通能力。
学历案 湘教版(2019)必修二 高一下学期
《人口迁移》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人口迁移》是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主题之一,它关系到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影响因素以及其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性。
本节课旨在从基本理论到现实应用,全面提升学生对人口迁移问题的认知。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了解人口迁移的基本理论及主要研究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人口迁移现象的关注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地理科学素养。
三、评价任务1. 知识性评价: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对人口迁移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
2. 应用性评价:通过分析具体案例的报告或小论文,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评价:通过课堂观察、学生自评、互评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待本节内容的兴趣和态度。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人口迁移的实例(如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理论学习:讲解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和基本理论,让学生对人口迁移有整体认识。
3. 案例分析:选择典型的人口迁移案例(如农民工进城),分析其发生原因、过程和影响。
引导学生从地理学角度分析案例,提出自己的见解。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不同类型的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分享各自观点,并形成小组报告。
5. 总结归纳:教师总结学生讨论内容,强调人口迁移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
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人口迁移的规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人口迁移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题,包括填空题、简答题等,巩固学生对人口迁移理论的理解。
3. 案例分析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关于某一人口迁移案例的分析报告,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中地理人口迁移教案
高中地理人口迁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
2. 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 了解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4. 培养学生分析人口迁移问题的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
2.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 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难点: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1. 投影仪用于展示PPT课件。
2. 教学软件展示地图和图表。
3. 黑板用于书写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方法
1. 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于人口迁移的认知情况。
2. 教学策略:采用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影响因素和影响。
3.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以及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人口迁移的新闻或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人口迁移,以及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和影响。
2. 讲授新课:讲解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影响因素和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配合PPT课件展示相关内容。
3. 巩固练习: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判断是否属于人口迁移,并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4.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以及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1.课标要求课标要求学生“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活动建议是:“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本节教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二是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
“举例说明”是行为动词,属于应用层次认知水平,对学生要求中等。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人口迁移,了解和掌握人口的迁移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说明”是要说出理由,要体现理解的思维过程。
“举例”则是对认知过程要求从感性材料再到理性认识,中间自然要有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过程。
2.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的重点内容,在人文地理,甚至整个必修地理教学内容中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一方面它是人口增长知识点的延伸,人口增长影响了人口的时空分布,而人口迁移改变了这种时空分布导致人口在空间分布上的合理性,同时也促使多种文化的交流。
另一方面人口迁移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又是产业活动的重要区位条件。
所以这节内容在整个地理必修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内容通过联系具体的人口迁移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乃至世界的人口迁移和流动情况,从而引导学生分析、探究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帮助学生在科学的认识了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3.学情分析(1)授课班级学生为B层次,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的成绩和理解能力均有所提高,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分析能力,能够运用课堂上所学知识简单地解释一些地理事物及现象。
通过前两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对于人口相关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为本节课的内容奠定了基础。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活动。
4.设计思想人口迁移是学生生活中接触比较多的一种社会现象,因此学生有一定的环境背景储备知识。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利用学生所熟悉和感兴趣的材料,包括历史事件以及时事新闻,创设问题情境作为探究活动,探究过程中落实知识点的讲解。
通过利用各种材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课堂中培养探究能力和理解能力。
将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解释清楚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探究“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课堂延伸部分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回顾以及练习题,及时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5.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2)掌握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通过阅读相关材料,探究各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
(2)通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和拉力因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通过阅读教材中“三峡工程大移民”与“战争与巴尔干人口迁移”等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实例,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通过了解相关时事新闻热点,培养学生从全球角度来思考人口迁移的问题,培养学生关注时事的意识,并且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6.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概念,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学难点】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7.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学习法、互动探究法8.课时安排1个课时二、教学过程开展活动讲授新课【提出问题】下列人口移动行为中,判断哪些情况属于人口迁移?A、高一A班的B同学从礐石中学转到达濠华侨中学读书B、高一B班的C同学从濠江区搬家到龙湖区C、陈先生一家到泰国旅游D、聚居在叙利亚难民营的伊拉克难民E、居住在汕头的D同学高中毕业考取北京大学去北京读书F、为了参加高考,小明一家暂时从揭阳搬到汕头居住【归纳】根据学生回答的答案进行归纳整理,强调人口迁移的三大要素。
【判断】A、B、C是三个不同地区,判断图中哪些情况属于人口迁移?【回归教材】按照迁移的空间范围,我们将人口迁移分为国际迁移和囯内迁移。
【判断】下列人口迁移事件中,哪些是国内迁移,哪些是国际迁移?①北宋末年,战争引起的中原人民大规模南迁②19世纪,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③明清时期我国广东、福建的人民移居东南亚④在我国工作的外籍工人理解人口迁移含义,区分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及其分类。
学生根据教师讲解内容做好课堂笔记学生思考并讨论问题。
学生自行对人口迁移事件进行分类。
通过学生身边的实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掌握人口迁移的三大要素通过读图分析,进一步巩固人口迁移的概念。
【过渡】接下来让我们了解近现代以来国际人口迁移的情况。
【自主探究】结合图1-9,描述近代世界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归纳】【合作探究】阅读以下材料,思考现代的国际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材料一】海湾国家靠外籍劳工养活【材料二】据统计,本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美国接受入境约20万名战败国科学,1953—1969年,美国从发展中国家引进约10万名科学技术人才。
1969—1979年,美国接受近50万名专业技术人才,3/4来自发展中国家,其中50%来自亚洲。
学生通过读图,自主探究问题。
学生阅读相关材料,与小组成员探究问题。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去阅读教材,完成自学任务。
【归纳】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归纳总结【回归教材】结合课本P19,思考我国当代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归纳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归纳总结从上述内容我们发现,新中国成立之后,人口迁移主要是国家引导的大规模的有计划的迁移,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被迫性迁移,而到了80年代改革开放后,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从中西部农村迁移到东部城市则是自主性迁移。
这种由农村迁往城市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学生根据上述探究内容,结合教材内容,小组讨论后可得出答案。
通过读图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通过层层深入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从而为接下来的知识点做铺垫。
层层深入引导探究【过渡】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人口不断从农村迁往城市呢?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这是我们这节课要重点探究的内容。
【各抒己见】请你说说什么原因促使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归纳总结】正如各位同学所讲,促使人口从农村迁往城市的原因有很多,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也相当复杂。
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推力与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推力是消极因素,因为这些因素促使移民离开原居住地;后者则是积极因素,因为这些因素吸引着改善生活愿望的移民迁入新的居住地。
【过渡】在影响人口迁移的众多因素中,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是最为重要的。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几个例子来分析这些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探究活动一】美国本土老年人退休后由东北部的“寒冷地带”向南部的“阳光地带”迁移。
(1)引起该人口迁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气候)(2)还有哪些自然生态环境因素会导致人口大规模的迁移?请举例说明。
(地形、水、土地、矿产资源等)【探究活动二】“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
广东火热般发展的经济,吸引了外省和本省农村走上市场化的大批劳动力,一个前所未有的“民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结合个人经验,说出自己的看法。
学生分小组自主选择活动进行探究。
工潮”在八十年代后期呈现高峰并延续至九十年代初。
1989年春节刚过,由湖南、湖北、江西、四川等省数以百万计的民工就如潮水般涌来……(1)经济因素中的拉力、推力分别是什么?(2)经济因素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探究活动三】建国后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60年代移民支援边疆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80年代知识青年大量返城(1)引起该人口迁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探究活动四】当下,越来越多的夫妇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迁往其他城市购置学区房。
(1)引起该人口迁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还有哪些社会因素会导致人口迁移?请举例说明。
【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在以上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本质上看,导致人口迁移的原因是人口、生活资料在地区、数量上的不平衡,以及生存环境的差别。
分析资料,从迁移人口数量及迁移方向等角度判断影响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
强调经济因素对于人口迁移影响的重要作用。
观察对比迁移探究【过渡】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以及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请你根据个人经验或者结合身边的例子,思考问题: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分别会造成什么影响?【合作探究】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作为迁入地居民,一组作为迁出地居民,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人口迁移对各自产生的影响。
【归纳】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归纳总结自主探究,讨论问题,得出答案。
课堂小结【知识梳理】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一)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源、环境、自然灾害2、经注因素:自然资源开发、城市化、大型项目的布局、区域大规模开发、交通3、政治因素:经济政策、人口政策、战争4、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整理笔记,跟着教师的节奏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点通过知识梳理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脉络,基本掌握重要知识点。
课堂练习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日趋频繁。
据此完成下题。
1、左图为2012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统计图,该图可以反映人口迁移状况。
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A.粤、豫、黔、沪B.豫、粤、黔、沪C.粤、豫、沪、黔D.豫、粤、沪、黔2、下列对当前人口迁出主要流向的表述与实际最相符的是A.河北流向辽中南地区B.安徽流向京津地区C.湖南流向长三角地区D.广西流向珠三角地区进行相关练习题的训练。
通过课堂练习,及时巩固知识点,同时强化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和能力培养目标。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日趋频繁。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