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参考答案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规律1、如何理解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P101-P104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克服了唯心论的认识论和旧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局限,真正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和规律,引起了认识论的革命。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P127答:(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认识论和辩证法结合起来,把认识看作是主体能动地反映客观的过程。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

(3)认识不仅能反应事物的现象,而且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认识过程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

3、为什么说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的飞跃意义更加重大?P112-113答:(1)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2)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3)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使理性认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4、如何正确理解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和二者的辩证关系?P117-P118答:(1)真理的绝对性含义:第一,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任何真理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第二,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存在是绝对的,而人的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向着这个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真理相对性的含义:第一,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这种真理性的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是受条件制约的,它需要进一步扩展。

第二,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

考研政治马原认识论有什么学习技巧

考研政治马原认识论有什么学习技巧

考研政治马原认识论有什么学习技巧考研政治马原认识论有什么学习技巧1.点线面有机结合点线面结合是学习马原认识论的最佳途径。

这里的“点”指的是具体的考点,也就是三级标题以下的考点,这里会有林林总总的考点,尤其是其中的重要考点、高频考点需要重点掌握;“点”指的是二级标题以下的考点,这是部分考点较之三级标题以下的考点粗略些,但是对其中的难点、重点,也需要一一掌握;“面”指的是认识论部分的框架结构,也就是一级、二级、三级标题的名称。

2.做习题巩固考点做一定量的习题,巩固马原认识论是必需而且是必要的。

这里的“一定量”不是“海量”,而是“适量”。

这其中的习题既包括历年真题,也包括高质量的模拟习题。

总之,做习题要把历年真题和模拟题有机结合,当然,对于真题的练习,可以贯穿整个复习过程的始终。

1.认识的本质及规律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真理与价值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3.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

自由与必然。

一、从考试地位来看:考生需要知道其是一门投入产出比高的科目。

政治对基础一般没有要求,考生在掌握一定复习方法的情况下认真备考复习,均有取得高分的可能。

因此,2018考研考生在复习中需要并且值得投入一定时间备考这门科目。

二、从考查内容来看:考生需要以纲为纲,但也不能拘泥于大纲所列的考查要点。

考试大纲是命题的法规性文件,其所列的考查要点规定了考试的考查内容,是考试命题和考生复习的依据和范围,这是不同忽视的,考生需要仔细研读考试大纲,把握它的主要内容和能力要求。

但同时考生需要知道这些考点只是一个框架,是知识理论的考查范围,即其所列的知识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必要的非考查内容对知识的掌握也是大有裨益的。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2015年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马原部分原理很多,虽然题目难度不大,但是很多题目容易混淆知识点,考生在作答的时候很容易因为判断失误导致错选或者读不懂题目,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帮助考生理清易考却又易错的知识点,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马原各章知识点中易错题目,希望对大家的备考有帮助,预祝大家考试顺利!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4.“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这一观点属于A.形而上学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可知论观点D.不可知论的观点[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可知论与不不知论观点的辨别。

“存在”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哲学范畴,有两个基本含义:(1)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相对于思维而言,是指物质。

辩证唯物主义在回答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时,通常将存在理解成在人的意识、思维之外并且不依赖于它们的客观实在。

这种意义上的存在与物质是同义词。

(2)在特定的情况下,相对于非存在,即无,存在这个概念指的是“有”。

这时,存在既包括物质现象也包括精神现象。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批判杜林运用这种意义的存在代替物质从而主张世界统一于存在时指出:“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尽管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的前提,因为世界必须先存在,然后才能是统一的。

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

”物质世界不仅是独立于人与人的意识之外而存在着的,而且是无限地存在着的,它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

因此,对物质的“存在”或“非存在”的状态的认识依赖于实践和观察,是一个无限的“悬而未决”的反复过程。

对我们视野之外物质状态的认识,只有不断地扩大我们的实践范围,才能不断地解决,使得人的认识不断丰富。

这个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只能是处于不断解决的过程中。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世界上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尚未认识的东西,没有绝对不可能认识的东西。

认识的本质 马原简答题

认识的本质 马原简答题

认识的本质:马原简答题导言认识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基础,也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

无论是个体的认识还是社会的认识,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动反映和理解。

那么,认识的本质是什么呢?本文将从唯物辩证法角度解析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本质在于反映认识的本质在于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人类主观与客观的积极相互作用的结果。

认识的过程就是主体(人)主动地把握、反映和理解客体(客观事物)的过程。

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它并不仅仅是对事物的简单感知,而是通过人的感觉、知觉、思维等活动,将客观事物按照一定规律进行反映和理解。

这种反映和理解是有目的的、有选择的,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和内在联系的把握。

通过反映,主体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

认识的本质在于实践认识的本质在于实践,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观点。

人的认识不是孤立的、静止的思维活动,而是通过实践来实现的。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不断积累经验、发现规律、深化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主动与客观世界进行接触与交流,通过实践来验证和修正自己的认识。

实践使人们不断从具体的、个别的实际事物中抽象出共性规律,并将其运用到具体实践中,不断推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认识的本质在于发展认识的本质在于发展,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

人的认识是历史的、社会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实践,人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认识的发展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

人们的认识始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随着实践的深化和理论的指导,逐渐形成较为全面的、理性的认识。

在认识的过程中,人们会不断纠正和修正错误的认识,通过反思和思考来推动认识的进一步发展。

认识的本质是一种积极的实践活动综上所述,认识的本质是一种积极的实践活动,是人们主动理解和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动性表现。

认识通过反映、实践和发展,使人们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和趋势,推动个体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马原自考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马原自考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
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 感性认识 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认识 的初级阶段,表现为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 理性认识 人们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认识的高 级阶段,表现为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 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割裂感性 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在认识过程中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 在实际工作中会犯经验主义或教条主义的错误。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一节 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王阳明
为了领略儒家“格物致知”的说教, 王阳明叫朋友钱某坐在他的书斋亭前去 “格竹”,一连“格”了三天,非但没有 “格”出什么“道理”来,反倒“格”出 了一场大病。
第三节 真理与价值律的正确反映。 • 谬误 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
• 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真理和谬误相互排斥、相 互否定,在一定范围内是真理的就不能是谬误,是谬误的就不能是真 理;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 展,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二、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 第一次飞跃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必须有 正确的思维方法;感性材料要丰富、全面。 • 第二次飞跃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其意义是:只有经过这次飞跃,才 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也只有经过这次飞 跃,使理论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三、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 一个正确的认识不是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一次反复就能完成 的,而是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也就是说,要从实践到认识,再 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3章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笔记 考研笔记-精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3章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笔记 考研笔记-精品

第三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第三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第一节认识与实践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加瓦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1)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选择题重要考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活动本身及其结果也是外在于人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

所以,实践是区别于人的意识活动的客观物质活动。

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能动性。

人具有理性思维,所从事的是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只有这种人的自觉的、能动的活动才具有真正实践的章义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而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并受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在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中,物质生产实践处于基础的地位,对其他实践形式起着主导的作用。

①物质生产实践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它解决人和自然的矛盾,同时生产和再生产着人类的基本经济关系,由此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②社会政治实践社会政治实践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物质生产基础上,人们形成了复杂的社会政治与公共关系,调整和处理这些社会关系的活动,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所必须进行的实践活动。

③科学文化实践它是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准备性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

科学与文化在本质上是统一的,是人们认识自然与社会现象及其客观规律的探索过程。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知识点汇总马原是考研政治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考研政治复习备考的重点内容。

在马原部分,有不少考生容易出错的知识点,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考研政治马原易错知识点,希望对你有用!考研政治马原易错知识点1.规律与规则不能混同,规律是事物固有的、客观的;而规则是人为制定的、主观的。

当然,合理的规则必须要反映客观规律的要求。

2.规律的重复,是本质性、必然性内容的重复,不是具体事件的重复,因为事物的发展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3.假象和错觉不是一回事情,假象是事物的一种现象,是客观的;错觉是错误的感觉,是主观的。

当然,如果为假象所迷惑就会产生错觉。

4.现象和本质都是客观的,两者之间不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是体现与被体现的关系,即现象不是反映而是体现本质。

5.唯物辩证法和诡辩论具有本质区别。

第一,前者既承认区别又承认联系(既讲非此即彼、又讲亦此亦彼)。

后者不承认区别只承认联系(不讲非此即彼、只讲亦此亦彼)。

第二,前者既承认运动又承认静止(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后者只承认运动不承认静止(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第三,前者既坚持两点又分清主次,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后者虽然坚持两点但不分主次,属于均衡论。

6.部分质变归根到底是量变,不是质变。

质变有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两种基本形式。

量变有数量变化与结构变化两种基本形式。

7.不能把矛盾的同一理解成等同,同一是矛盾双方的同一,是以差异为前提的;也不能把斗争混同于斗争的具体形式,如错误地认为斗争即对抗。

8.矛盾斗争性的无条件性,不是讲矛盾双方的斗争不需要条件,不受任何条件约束,而是指矛盾双方的斗争在任何条件下都存在,但斗争的具体形式受不同条件的制约。

9.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不同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因为普遍存在于特殊之中,没有超出特殊;整体由部分构成,但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新功能,已经超出部分。

10.“事物既然是永恒发展的,就不存在静止或者倒退”,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马原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第一篇:马原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认识和实践第一部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客体(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能动反映论的特点;理论意义。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第二部分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第三部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如何理解科学的实践观(概念定义;基本要素;基本特征)关于认识本质的若干种看法(唯物/唯心;能动/被动)(一)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运动的辨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有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直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辨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是相互渗透,相互傲寒,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他们截然分开。

感性认是相理性认识是辨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国度,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考研政治 马原重点之认识论

考研政治 马原重点之认识论

考研政治马原重点之认识论一、认识论的概念认识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人类认识及其能力、方法、限制和基础等问题。

在政治学中,认识论涉及到如何认识社会及其变革规律,是政治学中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

二、认识的本质与形式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人们对外部世界具有的反映过程。

认识的本质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认识的形式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基于感官的直接反映,具有直观性和局限性,而理性认识则是基于经验、概念和逻辑推理等形成的综合更高层次的认识方式。

三、社会历史条件与认识方式的变革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会对人们的认识方式产生重要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社会历史条件决定了认识方式的变革。

在人类历史上,人们的认识方式从拜物教到唯心主义再到唯物主义,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

在今天的社会,以科学认识为主导的认识方式,成为了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主要方式和方法。

四、唯物辩证法与社会认识方式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反映世界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方式。

唯物辩证法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基本规律。

在社会认识中,唯物辩证法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社会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矛盾和变化规律,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从而指导我们的社会实践。

五、唯心主义对认识论的影响唯心主义是另一种哲学认识方式,认为意识、思想是主宰物质的东西,而物质、自然是被支配的。

这种认识方式对社会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如唯心主义教育、唯心主义政治等等。

唯物辩证法认为,唯心主义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方式,必须坚决批判。

六、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认识方式在政治学中,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认识方式是指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在政治现象的认识中运用社会历史、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等分析方法,揭示出他们的本质和规律,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方法和工具的核心之一,对于政治学生考研复习而言,决不可小觑。

七、总结认识论是政治学中的底层理论,是政治学生关注的焦点之一。

考研政治哲学笔记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考研政治哲学笔记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考研政治哲学笔记: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根本对立
 ①唯物主义认识论又叫反映论,它主张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除庸俗唯物主义外,各唯物主义派别在认识论上都坚持反映论,它的基本观点包括:其一,客观世界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它是认识内容的唯一来源;其二,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其三,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认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世界。

 ②唯心主义认识论又叫先验论。

它主张人类的认识先于客观物质、先于实践而存在。

主观唯心主义主张认识是对主观体验、感觉和心灵的把握;客观唯心主义主张认识来源于某种神秘的精神实体。

 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对立取决于它们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的对立。

唯物主义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必然同时坚持反映论;唯心主义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必然同时坚持先验论。

考研政治马原考点解析:认识的本质

考研政治马原考点解析:认识的本质

考研政治马原考点解析:认识的本质
首先,考生需要明确认识论是从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来划分认识的本质的,提出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两个基本概念。

第二点,唯物主义反映论又可以划分为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和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而唯心主义先验论又可以划分为主观唯心注意先验论和客观唯心先验论,在唯心主义先验论当中,哪些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哪些观点是客观唯心主义,这样在选择题当中,可以拿到该拿的分数。

第三点是考试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就是对比学习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和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考生可以从两个角度对比这两者的关系,先从概念和特点上区分两者,再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上对比掌握突出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优点。

从而得出了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基本特点。

第四,在学习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当中,考生要学会在两个基本特点当中划去关键词进行学习,比如反映性的状态、属性和本质,创造性的选择、重组、整合、建构等等。

同时还要区分两个基本特点的关系,两者是同一种本质的不同功能,有事相互统一的关系,否认摹写性就会犯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错误,否认创造性就回犯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错误。

从这个思路流畅地学习下来,相信考生很快就能把握认识的本质这节的内容,并且具备严谨的逻辑框架,在考试当中得心应手。

政治学科究竟该怎样对待?无论你的基础怎样,都应该尽早开始政治的复习,做到胸中有数。

建议考生首先要掌握科学系统的复习方法,对整体复习屡清思路。

考研政治马原世界观与方法论重点: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考研政治马原世界观与方法论重点: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考研政治马原世界观与方法论重点:认识的本质和过程1、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⑴前提或基础即世界观不同,前者是唯物主义,后者是唯心主义。

⑵核心不同:前者是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后者是先验论:认为认识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⑶认识路线(顺序)不同,前者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后者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2、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⑴可知论:承认人们能够认识并正确认识客观对象,即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主张可知论的哲学家包括一切唯物主义者和彻底唯心主义者,如费尔巴哈和黑格尔。

⑵不可知论:否认人能够认识并正确认识客观对象,即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不可知论的著名代表人物是休谟和康德。

⑶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是彻底的、科学的可知论。

对不可知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则和区别: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继承和发扬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彻底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彻底坚持了科学的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同时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缺陷,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原则区别是:⑴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实践作为全部认识论的基础,指明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否认实践作用,把人的认识生物化、自然化的缺陷,即离开入的社会性、离开了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

⑵它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科学地说明了人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揭示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认识直观化、凝固化、片面化的形而上学的缺陷。

⑶由上面可知,和旧唯物主义相比,它是彻底的科学的反映论。

它以实践观和辩证法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观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的狭义性、机械性、直观性、被动性的缺陷。

4、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人类社会生话的本质是实践的,在实践和认识的相互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或实践决定认识,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其理由、内容、表现包括: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⑶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⑷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考研政治复习马原重难点总结之认识论

考研政治复习马原重难点总结之认识论

考研政治复习马原重难点总结之认识论考研政治复习马原重难点总结之认识论一、认识的本质和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2.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1)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与完善,这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2)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借助一定手段实际地作用于客体,把实践方案变为实际的实践活动;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首先,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

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1.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1)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含义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2015年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马原部分原理很多,虽然题目难度不大,但是很多题目容易混淆知识点,考生在作答的时候很容易因为判断失误导致错选或者读不懂题目,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帮助考生理清易考却又易错的知识点,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马原各章知识点中易错题目,希望对大家的备考有帮助,预祝大家考试顺利!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4.“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这一观点属于A.形而上学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可知论观点D.不可知论的观点[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可知论与不不知论观点的辨别。

“存在”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哲学范畴,有两个基本含义:(1)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相对于思维而言,是指物质。

辩证唯物主义在回答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时,通常将存在理解成在人的意识、思维之外并且不依赖于它们的客观实在。

这种意义上的存在与物质是同义词。

(2)在特定的情况下,相对于非存在,即无,存在这个概念指的是“有”。

这时,存在既包括物质现象也包括精神现象。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批判杜林运用这种意义的存在代替物质从而主张世界统一于存在时指出:“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尽管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的前提,因为世界必须先存在,然后才能是统一的。

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

”物质世界不仅是独立于人与人的意识之外而存在着的,而且是无限地存在着的,它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

因此,对物质的“存在”或“非存在”的状态的认识依赖于实践和观察,是一个无限的“悬而未决”的反复过程。

对我们视野之外物质状态的认识,只有不断地扩大我们的实践范围,才能不断地解决,使得人的认识不断丰富。

这个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只能是处于不断解决的过程中。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世界上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尚未认识的东西,没有绝对不可能认识的东西。

马克思原理 认识本质与过程

马克思原理 认识本质与过程
一、认识的本质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两条根本对立 的思想路线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唯物主义反映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1.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认为认识 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后 天接触实际中得来的。
(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1.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2.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感性中有理性; 理性中有感性。
(四)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条件
1.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 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第二,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 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制作加工。
(四)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条件
2.不可忽视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
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 感和意志,广义上看还包括联想、想象、 猜测、直觉、顿悟、灵感等。
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能力和认 识活动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回答
2.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
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二是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 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三)辩证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两个突出特点
第一,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 第二,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三)辩证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反映论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核心题型及易错考点认识的本质和过程1. 认识的本质(多选、简答)▲核心考点是理解能动反映(1)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如何理解能动反映或者为什么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多选、简答)?①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事物现象明确本质。

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的行动、利用规律和条件,进而改造世界。

③人们认识过程中会遇到困难,这需要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去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2)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单选、判断)2.认识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易错考点是对认识主体和客体不同表述及辨析(1)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单选、判断):①认识的主体是指在实践中从事认识的人,即认识活动的承担者。

②认识的客体是指与主体相对的、主体的实践和认识所指向的客观对象,即在实践中被引进到认识里来的对象。

(2)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多选、判断):①认识主体和客体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没有认识主体当然没有认识,而没有认识客体,认识也不可能产生。

②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在实践中获得统一。

(3)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主要表现(多选、简答):一是实践关系,二是认知关系,三是价值关系,四是审美关系。

★3.认识的过程(单选、判断)▲易错考点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两个三”(1)认识的过程表现(两次飞跃):①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②从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飞跃。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概念及“两个三”(多选、简答)①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的现象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在人脑中产生的认识。

“三特点”是直接性、具体性、丰富性。

“三形式”是感觉、知觉和表象。

②理性认识是人脑通过思维而达到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反映。

“三特点”是抽象性、概括性、全面性。

“三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

2020考研政治马原重点:认识的本质

2020考研政治马原重点:认识的本质

2020考研政治马原重点:认识的本质认识的本质1.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唯心主义哲学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做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3.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区别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但是二者之间又有着本质的区别:(1)旧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外界对象,它有两个严重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2)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①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再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②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把认识看成是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

4.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能动的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指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第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和本质。

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能动创造性)第三,在人的认识活动中,摹写、反映的特性与能动、创造的特性,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坚持反映的摹写性和创造性的统一,才能真正揭示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另外为了方便大家学习,提高复习的效率。

为广大学子整理了考研技巧和考试大纲,更有历年真题提供测试等等。

针对每一个科目进行深度的探讨和技巧挖掘。

欢迎各位考研的同学进行了解和资讯。

考研的痛苦是难免的,不要丧失信心,坚信苦尽甘来。

考研认识论考点概括之认识的本质原理

考研认识论考点概括之认识的本质原理

认识论考点概括
⼀、认识的本质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①任何认识都是以观念的形态再现客体的特征、本质和规律。

②客体是认识的出发点。

没有客观对象就不能产⽣认识。

客体规定着认识指向和内容。

③反映论(把认识看成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切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反对了唯⼼主义和不可知论。

2.反映是能动的创造性过程
①认识包含主体对客体的作⽤。

主体具有复杂的认知结构。

必然会运⽤其所有功能,对对象信息进⾏选择和重构。

②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种创造性的反映。

不仅直观,⽽且抽象;不仅反映当下,⽽且反映未来;不仅是“摹本”,⽽且是“蓝图”。

③认识是反映和创造的统⼀。

反映在创造中实现;创造受反映制约。

3.能动性与反映性在实践基础上统⼀
①实践是能动性与反映性统⼀的基础。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通过实践实现的。

②实践是联系主客体的真正中介。

通过实践,主体借助⼯具与客体发⽣实际的、物质的相互作⽤。

③实践把把认识的反映性和创造性统⼀起来。

实践把客体提供给主体作为认识内容;实践⼜为主体提供加⼯客体内容的认识模式。

恩格斯指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所引起的⾃然界的变化,⽽不单独是⾃然界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认识的本质和过程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2015年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马原部分原理很多,虽然题目难度不大,但是很多题目容易混淆知识点,考生在作答的时候很容易因为判断失误导致错选或者读不懂题目,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帮助考生理清易考却又易错的知识点,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马原各章知识点中易错题目,希望对大家的备考有帮助,预祝大家考试顺利!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4.“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这一观点属于A.形而上学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可知论观点D.不可知论的观点[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可知论与不不知论观点的辨别。

“存在”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哲学范畴,有两个基本含义:(1)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相对于思维而言,是指物质。

辩证唯物主义在回答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时,通常将存在理解成在人的意识、思维之外并且不依赖于它们的客观实在。

这种意义上的存在与物质是同义词。

(2)在特定的情况下,相对于非存在,即无,存在这个概念指的是“有”。

这时,存在既包括物质现象也包括精神现象。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批判杜林运用这种意义的存在代替物质从而主张世界统一于存在时指出:“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尽管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的前提,因为世界必须先存在,然后才能是统一的。

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

”物质世界不仅是独立于人与人的意识之外而存在着的,而且是无限地存在着的,它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

因此,对物质的“存在”或“非存在”的状态的认识依赖于实践和观察,是一个无限的“悬而未决”的反复过程。

对我们视野之外物质状态的认识,只有不断地扩大我们的实践范围,才能不断地解决,使得人的认识不断丰富。

这个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只能是处于不断解决的过程中。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世界上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尚未认识的东西,没有绝对不可能认识的东西。

恩格斯的这一观点是包含着认识相对性、无限性的可知论观点。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9. 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

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C.所有科学的成果都直接来源于实践的需要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类认识之所以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且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是因为科学研究的人物一般说来是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

正如恩格斯所认为的那样,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古代的科学,首先取决于当时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的需要,17、18世纪自然科学的兴起,取决于欧洲当时生产技术蓬勃发展的要求。

实际需要刺激了科学的发展,科学从实际需要中产生出来。

现代科学研究有较大的相对独立性,它探索的课题有时并不直接来自实践的需要。

然而,就是在这种研究中,人们仍然重视所取得的成果具有何种实际的意义。

实际上,大多数科学研究课题,都是由社会经济发展与实践需要所决定的。

人类实践的不断发展,必然不断提出新的问题,这就迫使人们不断进行研究、认识和解决,从而满足实践的需要。

因此,实践的发展就成为认识发展和科学进步的直接动力。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17. 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在强调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学习获得的间接经验并不重要[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题干的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

全诗为: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考生要注意的是: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

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

其次,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首先,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

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

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才逐一地成为认识的客体。

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客体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

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

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

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

不仅如此,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维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

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思想模式。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18. 马克思指出:“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这说明A.纯粹的理论必然会导致神秘主义B.任何理论认识都是人的实践的结果C.社会生活实践是产生神秘主义理论的惟一根源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对理论认识的作用。

社会实践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类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马克思的这一观点立足于实践、依靠实践来解决一切理论上的问题。

实践是人类自觉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既具有目的和要求的主观因素,又具有客观的物质因素,是主观和客观的“交错点”,它能够使主观客观化、现实化,因而是认识客观性的基础和准绳。

理论归根到底来源于实践,正确的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反之,凡是把理论引导神秘主义方面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并从社会实践中找到它们产生的根源。

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和实践关系的正确观点,表明马克思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和出发点来观察和分析社会生活的,从而科学地把握了社会的本质。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19. 王夫之:“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

行焉,可以得知之效;知焉,未可得行之效也。

”他的这一观点是A.主张知易行难B.以行为基础的知行合一C.主张知之明也,因知进行D.主张行先知后[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的知行观。

王夫之这段话意思是:知必须依赖于行,只有行才能使人们获得成功;行可以取得知的效果,而能知未必能行,事情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力行,而不取决于认识。

实践能使人们的认识取得客观的效果,而认识本身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知而不行,即无实效。

由此,王夫之得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的结论,认为在知与行的关系中,行是主要方面,行是两者统一的基础。

王夫之这一以行为基础的知行统一学说,是中国古代以实践为核心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25. 认为“凡是在理性中所有的,最初无不在感觉之中”,这一观点A.揭示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B.揭示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基础阶段C.否认了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发展、飞跃D.否认了感性认识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认识经历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辩证过程。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各种感官对认识客体的直接反映,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它以具体性、内容多样性为特点;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思维加工对认识客体的间接反映,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以抽象概括性为特点,超越了感性认识的界限和范围,达到了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的把握。

题干的这一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它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认为理性认识仅仅是对感性材料的整理和分类,理性认识的作用是极不可靠的,否认了理性认识是对于感性认识的发展、飞跃和质变。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28. 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对这句话分析正确的是A.揭示了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B.揭示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C.认为理性认识可以脱离感性认识而存在,是错误的观点D.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完全否认了感性对认识的作用[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感性的指导。

感性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才解决本质问题。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认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人们认识活动中经常遇到的一对矛盾。

试题引用一位古希腊哲学家的话,表达了他对感性和理性关系的看法。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搞清楚“眼睛是最坏的证人”这句话的含义。

眼睛是人的感觉器官,人们获取事物的大部分信息来自于眼睛这一视觉器官。

但是眼睛所获取的只是事物的现象,属于感性认识,而现象又有真象和假象之分。

如果认识停留于感性,非但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还有可能受到假象的欺骗,歪曲了事物的本来面目,成为“最坏的见证人”。

其次,要正确掌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感性的指导,它们在认识过程中各有其作用。

对古希腊哲学家的这一命题进行正确地评价,既要肯定它的积极意义和合理之处,又要看到在认识过程中不能陷入另一个极端。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32. 主观真理论与客观真理论的关系是A.主观真理论是对客观真理论的反映B.主观真理论与客观真理论是辩证统一的C.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D.主观真理论是对客观真理论的抽象[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主观真理论与客观真理论。

主观真理论是否认客观真理的唯心主义真理观。

这种真理观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否认真理是对外在的物质世界的反映,否认真理内容的客观性。

主观唯心主义断言,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因此,真理存在于感觉、观念之中,是生而具有、主观自生的;没有客观真理,只有主观真理。

客观唯心主义并不直接否认客观真理,甚至还强调真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认为观念上的真理也是对客体的认识,因而具有客观性。

但是客观唯心主义所说的客体,并不是物质世界,而是先于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的精神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