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发展与社区建设的新态势

合集下载

我国社区服务建设现状及举措

我国社区服务建设现状及举措

我国社区服务建设现状及举措【摘要】社区服务是一项社会区域性的便民措施。

发展社区服务业、建设和完善新型城市社区服务体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值得我们不断地反思,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解决。

【关键词】社会和谐;社区服务;服务体系建设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发展社区服务,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目前,我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全国共建成街道社区服务中心3515个,社区服务站44237个,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50.81%。

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43.9万人,社区公共服务从业人员105.9万人。

有507.6万社区居民成为社区志愿者,社区服务队伍也在不断壮大。

另外,社区服务方式也在不断改善。

把提高民生水平和市民生活品质这项艰巨复杂的工作,化解到千万个社区服务企业,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现代城市管理形式。

同时,社区服务在就业方面具有容量大、领域宽、用人广等优势,依靠千万个社区服务企业将创造更多的可以说就业岗位,为我国的市民就业创造新的空间。

可以说,发展社区服务业对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具有重要作用。

1.社区服务的概念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引领着社区建设的发展。

简言之,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的资助和扶持下,根据居民的不同需求,由政府、社区内的各种法人社团、机构、志愿者所提供的具有社会福利性和公益性的社会服务以及居民之间的互助性服务。

主要包括:1)社区福利性服务。

其对象主要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群体。

主要包括老年人的收养和寄托、老年群体文化生活、残疾人康复、以及儿童寄托服务等此外,还有为社区心理障碍群体提供的服务,比如心理咨询、诊治服务等。

以及其它一些生活综合服务项目。

2)区行政性服务,即针对社区居民提供的解决生活中的难题的服务。

主要包括家政管理、婚丧嫁娶、子女教育辅导等等方面,属于有偿和无偿两种形式相结合的服务。

3)社区商业性服务。

2024年社区建设工作总结

2024年社区建设工作总结

2024年社区建设工作总结2024年是我国社区建设的关键一年。

社区建设工作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服务的一项基本工作,也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举措。

在这一年,我们充分发挥社区作为基层组织的作用,积极推动社区建设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绩。

首先,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们注重提升社区的软硬件设施水平,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便利服务。

今年,我们加大了对社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修建了一批新的社区公园、健身器材、儿童乐园等设施,丰富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娱乐设施。

同时,我们还对老旧小区进行了改造,提升了小区的容貌和环境质量。

改造期间,我们积极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改造工作符合居民的需求,并且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其次,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我们注重提升居民的文化素质和获得感。

今年,我们积极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举办了社区文艺晚会、书画展览、文化讲座等活动,加强了居民之间的交流和文化意识的培养。

同时,我们还加大了对社区图书馆、文化艺术馆等文化设施的投入,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

此外,我们还加强了对居民文化需求的调研,及时了解居民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提高了社区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再次,在社区服务能力提升方面,我们注重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和服务水平。

今年,我们加强了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学习,提高了他们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

同时,我们还优化了社区服务流程,提高了服务效率和质量。

我们注重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建立了社区满意度调查机制,定期了解居民对社区工作的满意度,并将满意度作为社区工作的重要指标。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让居民感受到了更好的服务,进一步增强了居民对社区工作的信任和支持。

同时,在社区治理方面,我们注重强化社区居民自治和自治意识。

今年,我们积极开展社区居民自治能力培训,使居民了解社区自治的重要性和意义,并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治理。

我们建立了社区居民议事机制,定期召开居民代表大会、座谈会等形式,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共商社区发展大计。

我国城市发展社区建设的新态势

我国城市发展社区建设的新态势

论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方式的变革摘要:随着我国新一轮的城市化运动浪潮迭起,我国社区建立也面对着一个新的里程。

从社会学的视野看,无论是城市化、社会建立或是社区建立,都涉及到社会资源的配置格局与配置机制的调整。

我们将社区建立正在发生的这一转变称为“社会资源配置的社区化〞。

**市上城区社区建立进展了许多新的探索。

通过“双维社区建立模式〞,调整了社会资源“社区化〞配置格局,找到了社会资源“社区化〞配置机制的实际途径。

上城区的这一创新性探索与我国快速开展的城市化进程相适应,对于我国社区建立有着深远的意义。

快速城市化过程的社区建立面对的一大挑战,在于如何使社会资源的配置更为合理和优化。

就此而言,我国社区建立正面临社会资源配置格局和机制的深刻转变。

我们将这一过程称之为“社会资源配置的社区化〞。

2008 年 9 月,我们对**市的西溪湿地、西泠印社、京杭大运河**段综保工程及**女装行业协会等十多个社会复合主体的典型案例做了较为深入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分析。

2009 年 6 月,我们又对**市上城区社区建立进展了实地调查,这次调查覆盖了上城区的全部 6 个街道办事处,深入到了数十个社区的工作一线。

**市及上城区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特别是社会资源配置的社区化机制进展了许多新的探索,对于我国新一轮的城市化过程及城市社区的建立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走向科学与和谐的城市化城市化也称都市化或城镇化。

一般来说,“城市化是由第一产业为主的农业人口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为主的城市人口转化,由分散的乡村居住地向城市或集镇集中,以及随之而来的居民生活方式的不断开展变化的客观过程。

通常以城镇居住人口与总人口的比值,代表城市化的开展水平。

〞①随着城市化的开展,人们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组织管理、社会生活方式等不同的学科及角度对这一过程给予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透析,对城市化的内涵与外延的把握也更为丰富和完善。

走进现代意义的城市只有 300 余年的历史。

我国城市社区建设浅论

我国城市社区建设浅论

步建 立和 城 市 化进 程 的加 快 , 越来 越难 以适 应 新形 势 发展 的要 求 。 年 来 我 国城 市社 近 区建 设 虽取 得 了可 喜 的成 绩 , 但仍 处在 起 步 阶段 , 其在 组 织、 制 、 制 、 策 、 尤 体 机 政 法规 以及 社 区服 务水 平 等方 面 亟 需进 一步 改革 与加 强 。
收 稿 日期 : 0 1 1 — 2 20 — 2 9
作 者 简 介 : 霞 ( 9 4 ) 女 , 西 宝鸡 人 , 济 师 。 研究 方 向 : 济 学 、 会 学 。 李 16一 , 陕 经 经 社

46 —
维普资讯
[ 经济改革与发展]
增 长 速度 由改革 开 放 前 的 0 2 . 5个 百分 点 增 加到 0 6 . 3个 百分 点 , 高 了 1 5 提 . 2倍 , 9 9年我 国 19
市 镇 总人 V 达 3 9 1 88 2万 人 , 占总 人 V 的 比例 为 3 . 9 。但 与 国外 同等发 展 水平 的 国家 相 比, 1 0 8 城 市化 水 平大 约 低 1 0个 百 分点 ; 国非 农 产 业就 业 比重 ( 9 8年 为 5 . 与 之相 比低 近 2 我 19 0 24) / o 0 个 百 分点 。1 9 9 8年 我 国农业 产 值 已降至 1 , 8 而农 村 人 V 比重 高达 6 . %。城 市化 严 重滞 后 1 96 已成为 阻 碍我 国 经济 健 康发 展 的 主要 原 因之一 。 测算 , 据 城市 化每 提 高 1 百分 点 , GD 个 对 P的 贡 献将 达 到 3 百 分 点左 右 。 快城 市 化进 程 , 有效 扩 大 内需 , 现 经济 增 长 , 高人 民生 活 个 加 是 体 提 实效, 促进 农 业 集 约 化 和城 市 规 模 经 济效 益 的提 高 , 现 城 乡 协 调 发展 , 而保 证 我 国经 济 持 实 从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00.11.19•【文号】中办发[2000]23号•【施行日期】2000.11.19•【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区划地名正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2000年11月19日中办发[2000]23号)《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已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出通知转发这一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

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面向新世纪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切实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扩大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城市改革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城市社区建设,把社区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帮助解决城市社区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

政府各有关部门和人民团体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共同推动城市社区建设向前发展。

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2000年11月3日)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目前城区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

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

社区建设是一项新的工作,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是我国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面向新世纪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1999年底,我国有667年城市,749个市辖区,5904个街道办事处,11.5万个居民委员会。

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十年回顾与展望

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十年回顾与展望
会 的 分 化 日益 明 显 , 区作 为 社 会 发 展 的基 本 单 元 , 逐 步 发 社 正 挥 着 越 来 越 重 要 的 作 用 。 我 国城 市 社 区建 设 的研 究 发 轫 于 二 十 世 纪 九 十 年 代初 , 在 全 国 范 围 内 的 大 规 模 推 广 以 2 0 其 0 0年
c t d r ia in p o e s p o . Ha e n s e il n e s s c h ae一1 8 n t e 9 ,t e ct o i mo e n z t r c s mp  ̄d y o s b e p c al e tr i e t e lt y n 9 0s i h 0s h i c mmu i e v c s a d t e c mmu i y n t s r ie n h o y nt y c n t c e rpil x a d p we f la v n e n i o o sr t h a d y e p n o r d a c me tct c mmunt a t d e .T eur a o u t u ) i h s su i d h b n c mmu i l a yb c met e ma yd s i l et a su — y n t a r d e a h n ic p i m t d y e n e
三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未来走向社区自治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中期以来我国城市社区建设逐步开展起来到现在已经成为一股潮流一开始城卫生社区环境和社区治安等全方位的社区事业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社区党建和社区自治组织的建设
第 l 第 3期 0卷 21 00年 6月
isteoj t T iat l truhteo gnw ihCtt c eub ncm nt, ic nya ee p n rcs adteit n/ x t c e h b c hs rce hog  ̄ i hc OSr t tt ra o mui s et er vl met oes n e a eie e e i h ] u s oh y n e d o p h nr sn

我国社区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我国社区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我国社区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我国社区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摘要“社区”一词源于拉丁语,意思是共同的东西和亲密的伙伴关系。

社区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综合基础的群众基础机构。

社区发展指社区居民在政府机构的指导和支持下,依靠本社区的力量,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

通过深入了解我国社区发展过程中所从在的一系列问题和现状,特别是针对社区发展过程中所从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能使我们对整个我国的社区发展现状和趋势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本文将对社区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以及趋势进行一个探讨。

关键词:社区社区发展趋势一、我国社区发展现状(一)我国农村社区发展的现状农村社区是居民绝大多数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结构简单、人口密度较低的社区。

解放后, 我国农村走农业合作化道路, 实行了人民公社制, 但最终由于超越了历史阶段而失败了。

又因为中国实行了农村农业支持城市工业的工业化优先发展战略和严格限制自由流动的户籍制度, 从而形成了目前一直存在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自20世纪80 年代初我国提出/ 控制大城市规模, 合理发展中等城市, 积极发展小城镇0 的城市化方针以来, 小城镇建设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尽管实现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增加了部分农民的收入,(二)我国城市社区发展的现状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城市住房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单位住宅开始实行货币化分配方式,使单位制住宅瓦解,物业型住宅小区大量出现。

住房类型的多样化,带来了社区成员之间关系的陌生化。

同时由于市场竞争的越发激烈,闲暇时间减少,业缘关系的地位远远强于地缘关系,加之社区的文化宣传活动不到位,致使居民游离于社区互动之外。

随着我国人居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居住条件,这就决定了城市的规划要把社区规划作为一个重点来抓,我们通过对当前我国社区规划的研究不难发现现在我国的社区规划大致分为:城市扩展过程中的新区开发和对原有社区进行旧区改造。

全新2024年社区建设计划

全新2024年社区建设计划

全新2024年社区建设计划为了提升我们社区的居住环境,丰富居民的生活体验,我们制定了全新的2024年社区建设计划。

本计划将涵盖多个方面的发展,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优化、社区活动、智能化升级等,旨在为居民打造一个更加舒适、安全、绿色的居住环境。

一、基础设施建设1.1 道路修缮与绿化- 对社区内道路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道路平整、畅通。

- 增加道路绿化带,种植本土植物,提升道路景观效果。

1.2 公共设施完善- 增设休闲座椅、垃圾分类回收站点,方便居民日常生活。

- 升级社区照明系统,提高照明效果,保障居民夜间安全。

二、环境优化2.1 垃圾分类与处理- 加强垃圾分类宣传,提高居民环保意识。

- 增设智能垃圾分类设备,简化垃圾分类流程。

2.2 绿化提升- 增加绿地面积,种植季节性花卉,打造美丽社区。

- 定期开展绿化养护工作,确保植被生长良好。

三、社区活动3.1 文化活动- 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书画展、讲座、比赛等,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

- 成立兴趣小组,鼓励居民参与社区活动,增进邻里关系。

3.2 体育活动- 设立社区健身器材,定期开展健身比赛,提高居民身体素质。

- 组织户外运动活动,如徒步、骑行等,鼓励居民走出家门,享受大自然。

四、智能化升级4.1 智能安防- 安装人脸识别、车辆识别等智能安防设备,提高社区安全性。

- 搭建监控系统,实现社区内重点区域24小时监控。

4.2 智能物业- 开发智能物业管理系统,提高物业服务效率。

- 设立居民服务热线,实现快速响应居民需求。

本计划旨在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服务,希望大家积极参与,共同打造美好的社区生活。

我们将定期评估计划实施情况,并根据居民需求进行调整,以确保社区建设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我国社区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我国社区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我国社区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社区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德国著名社会学家Tonnies提出,其含义是共同体和亲密的伙伴关系。

20世纪30年代初,以费孝通为首的燕京大学社会系的学生根据滕尼斯的原意首先使用中文“社区”一词。

不管过去还是现在,人们对社区概念的界定并不一致,参照西方社会学家对社区的定义,所谓社区,就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里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区域共同体。

构成这种共同体的要素包括:社区的主体,即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进行共同生活的人群:一定的地域,即主体的社会活动条件和活动场所;一定的生活服务设施;一定的社会群体和组织;一定的文化和意识,即社区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及社区成员对本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等等。

城市社区是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尺.因而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组成部分。

加强城市社区建设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必然选择。

是扩大民主、促进城市政治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

同时也是巩同国家政权的基础。

' 一、中国城市社区发展现状分析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发展日益复杂化、动态化、多样化,单位体制逐渐萎缩,其所具有的社区的功能也逐渐淡化,而政府行政机构、市场、非营利性组织逐渐成为部分社会资源的主体。

为此,政府提出“社区建设”的发展思路。

城市社区的发展对于深化城市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强化城市基层基础工作,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成效和促进作用。

但同时也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加以解决或改善。

一、现状推进城市建设,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工作亲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1、社区管理体制的不断理顺。

2010年11月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一件》。

各个城市社通过建立健全和且有力的社区组织体系、共享公平的社区保障和救助体系、利益协调的社会稳定体系、服务便利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等措施有利的促进了和谐社区的建设。

1、城市社区建设发展背景

1、城市社区建设发展背景

1、城市社区建设发展背景社区建设是社区服务深化发展的产物,它随着我国城市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应运而生。

1986年,为配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民政部首先倡导社区服务,旨在城市开展以民政对象为主的福利服务和便民利民服务。

从此之后,社区服务进入千家万户,深受群众欢迎,为方便城市居民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区服务的发展,原有的社区服务项目已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方面的需求,其他社区工作,如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治安等也迅速开展起来。

社区服务的概念已经包容不了全方位的社区工作,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基层社会管理薄弱的问题。

1996年江总书记提出大力加强社区建设之后,青岛、南京、上海等城市积极行动,大胆实践,改革创新,积累了初步的社区建设经验。

各地党委、政府开始把推进社区建设作为城市和城区工作的重要内容,摆上党委和政府的议事日程,做到认识到位、工作到位、职责到位,深入基层,深入社区,切实帮助解决社区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

1998年机构改革中,国务院明确赋予民政部“指导社区服务管理工作,推动社区建设”的职能。

推动城市社区建设工作,对于建立独立于用人单位之外的社会化服务网络,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扩大城市基层民主,完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城市社区建设发展进程中,“一手抓实验(示范),一手抓研究”成为民政部门推进社区建设的主要工作方式和发展特色。

2、城市社区建设中“一手抓实验,一手抓研究”(1)城市社区建设的实验1999年民政部先后选择社区服务和城市基层工作基础比较好的26个城区为社区建设实验区。

这些城区是:北京市西城区,天津市河西区、和平区,石家庄市长安区,沈阳市沈河区、和平区,本溪市溪湖区,长春市朝阳区,哈尔滨市道里区、南岗区,上海市卢湾区,南京市鼓楼区、玄武区,杭州市下城区,合肥市西市区,厦门市开元区,济南市历下区,青岛市市南区、四方区,漯河市源汇区,武汉市江汉区,佛山市市区,海口市振东区,重庆市江北区,西安市新城区,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作者:李枭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4年第29期摘要: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面临诸多问题。

本文基于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发展现状,就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建议。

关键词:城市社区治理改革成效问题分析社区治理是指政府、企业、第三部门、社区自治组织和居民通过共同参与和通力合作,解决社区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过程。

社区治理是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的一种新理念,能有效引导基层社区实现良好的自治局面,弥补政府和市场在社会管理中的失灵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城市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这为解决城市社区治理问题、实现良好城市社区治理局面指明了方向。

一、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上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开始倡导实行社区治理理念而进行基层城市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要求各级政府转变职能,进一步推进社区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创新,将权力下放给社区,促进社会管理职能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行政指令向具体指导、下派任务向积极扶持的转变,在探索发展社区治理格局方面成绩显著。

具体而言,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建立了包括居委会、居民小组等完善的基层城市社区自治组织机构。

据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到2013年底,我国建立了94620个居委会和135.7万个居民小组,居委会成员达到48.4万人。

基层城市自治组织机构为城市社区治理提供了良好的组织保障,为满足城市居民生活需求承担起了社会事务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有效供给职能。

二是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局面初现。

各类为社区服务的社会性组织发展迅速,据民政部数据显示,2013年底我国共有各类社区服务机构25.2万个,社区服务机构覆盖率36.9%,城镇便民和利民服务网点35.9万个,社区志愿服务组织12.8万个。

现代城市社区治理发展现状及趋势

现代城市社区治理发展现状及趋势

现代城市社区治理发展现状及趋势作者:管阿敏来源:《商》2016年第30期摘要:社区作为城市的基础,是城市运行和管理的载体。

社区的发展状况会直接影响着居住在城市的居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同时也是反映城市发展现代化的程度和国家的发达程度。

关注城市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了解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社区被破坏的现实,提出城市治理过程中要注重城市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创新社区管理与发展的方式,为建立和谐城市打下良好的社会基础。

关键词:城市社区;社区治理模式;社区发展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始,中国渐渐步入了一个新时期,发展的新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都在不断地变化,中国的城市发展也达到了一个质的飞跃,在这一环境下城市社区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

一、城市社区概念社区作为一个城市的基础,是城市运行和管理的基本载体。

社区的发展将直接影响着所在城市的居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

社区的发展不仅仅是需要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同样需要公众的社会参与。

社区发展就是致力于通过居民积极参与,促进所在社区的发展,提高社区居民的社会参与与社区自治水平。

社区主体就是社区人口,是社区存在的最重要的因素;社区生活的物质基础就是设施与区域;社区生活的关系调节也就是社区的制度和管理机构是;社区文化、生活方式和社区成员对社区的认同感是社区成员同为一体的纽带和粘合剂。

[1]社区的发展伴随着一个综合系统,其中包含着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卫生、社区环境、社区治安、社区医疗服务等多种因素。

从这个社区系统来看,这些方方面面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这些因素不是单独存在并发挥作用的。

当各个部分协调稳定运行、功能趋于平衡时,整个社区的综合系统就可以获得发展。

反之则会导致系统结构的恶化,造成城市社区系统运行机制的紊乱。

[2]所以可以总结出社区的基本特征就是:社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实体,具有多种行政和服务功能,是社区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场所和生活场所,是发展变化的。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及其改革走向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及其改革走向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及其改革走向摘要:我国的社区建设目前已经进去了一个新的阶段,关于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成为理论界和政府部门讨论的热点,全国有些城市也在社区管理体制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实践。

本文重点分析了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并探讨了今后我国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走向一,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推荐与管理体制的改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大规模的建设和快速发展,街道办事处作为城市区级政府派出机关,其辖地面积和人口迅速扩张,这使得街道办事处的管理任务日益繁重,原来实行的“两级政府,两级管理”的体制在一定程度上的“条块分割”,处在城市基层管理第一线的街道办事处职权十分,对很多城市管理方面的问题往往是看得见,摸得着,无权管,而市,区政府的职能则有权管,看不见,造成了有能力关无权管,有权管的无能力管局面。

同时,伴随着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城市的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基层管理上出,现了很多新的领域,街道办事处的任务越来越重。

例如,“位人”转变为“社会人”增加了街道办事处的管理和服务对象;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各街区的老龄人口(尤其是离退休人员)显著增多,老年人口的活动空间基本上在家庭所居住的街区,这就增加了街道办事处的工作内容;改革中出现了大量失业下岗人员,需要街道办事处的关心和帮助;随着城乡社会流动加快,城市街区的外来人口越来越多,他们既为街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也给街区的管理带来了压力。

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原有的街道办事处的职责规定显然难以应付。

在这种情况下,上海市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城市管理体制,将街道办事处作为第三级管理单位,以行政能力的强化来解决越来越多的社区问题,推动社区建设。

之后,全国各地很多城市相继建立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体制。

这种体制快速推进了社区发展,各地社区建设的面貌日新月异;但是,另一方面这种体制也面临越来越多的难题,诸如街道办事处的功能定位、居委会的行政化、社区参与度低等。

浅析我国城市社区规划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析我国城市社区规划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析我国城市社区规划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长期以来,我国的城市规划大多注重外观的美观性,强调对城市的科学与理性控制,力求城市物质效益最大化。

因此社区规划便被提到越来越突出的位置。

城市社区规划的发展对于克服现代的城市空间规划的局限、回归城市的人文价值有着重要的作用。

标签:城市社区规划空间结构可持续发展一、引言城市社区规划就是以社区为单位进行的规划,又称社区计划或社区设计,它是运用系统分析技术,决定最佳行动方案,以达到预定目标,解决社区共同问题,引导社区变迁的理性决策方法。

社区规划可分为两个层面:①全社区的总规划。

是将整个社区的经济、教育、卫生、福利、交通等方面综合起来拟订的发展计划。

②各部门的规划,即社区各业务机构按社区总规划的分工拟订的具体工作方案。

前一方式为集中式,后一方式为协调式。

社区规划的总目标或长期目标是全面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区发展,实现国家整体建设;分目标或短期目标是,根据社区当前需要,解决社区面临的各种问题,逐步改善社区的生活条件。

二、我国城市社区规划的现状随着我国人居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居住条件,这就决定了城市的规划要把社区规划作为一个重点来抓,我们通过对当前我国社区规划的研究不难发现现在我国的社区规划大致分为:城市扩展过程中的新区开发和对原有社区进行旧区改造。

1.新区开发过程中的社区规划新区开发过程中的新建居住空间是当前我国社区设计的主要对象,它的建设模式主要是以市场主导的房地产开发建设为主。

多年以来,我国的社区规划一直沿用传统的“物质形体决定论”的社区规划理论。

主要表现在(1)社区规划随意性。

社区建设,规划先行。

规划在建设中的地位极其重要,然而,在社区建设中,社区规划经常被改变,表现出了很强的随意性。

(2)社区规划缺乏前瞻性。

目前小区的车位紧张几乎成为每个社区的通病,这除了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有关外,还有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在社区规划中缺乏前瞻性。

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私家车的普及率提高,社区内的车位已经不能满足车主的停车要求致使公众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我国城市社区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其进路

我国城市社区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其进路
( ) 务体 系尚不健全 . 三 服 社会组织介入 不够
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方 面在于通过 构建 、 善社区公共 完
服务体系 , 提升社 区服务体系 , 最终 为居 民服务 。构建社 区公
共 服务 体系主要 包括 四个 方面 , 是按照社 区规模 、 区应 一 社 有 的合理配置社 区公共 服务设 施 .包括社 区文化服务设 施 、
等等, 通过这 些社 区平 台的建设 , 提高社 区居 民的参 与社 区 建设 的意识 , 培育社 区居 民建设社 区的主人 翁责任感 , 为社
加大社 区建设 资金的投入 , 了政府提 高对社 区建设 的 除
财政支持力 度外 , 还要 尽可能 的获取 政府对社 区建设有关 税 费 减免 的优 惠政策。社 区 自身要 拓展资金来 源渠道 , 以与 可
工和周 边单位的借调人员 . 一般 年龄 较大 、 文化水平较低 、 缺
些不必要的矛盾 , 不利于社 区基层 民主和社 区建设 的长远
二 、 决 我 国社 区建 设 问 题 的 发 展 思 路 解
发展。
乏系统 培训 。社 区建设离不开高素质 的社 区工作者 , 而专业
人 才的匮乏使得社 区建设缺乏有效的人 才保证 。尤其是在我
服务设 备功 能不 完善 , 经营 资金匮乏 , 甚至 连社 区的办公场 地都破落拥挤。目前 , 国社区建设 资金来源不规范 , 我 尚未形 成健 全 的资 金获取方式 , 都是依靠政府 的资助 , 大 由于 财力 有 限 , 一的 资金 来源渠道 , 单 不但 不能保证 社区硬 件设施 所
翁意识 , 增进居 民问的交流 , 挥居 民的能 动性 . 发 在分 享社 区 利益同时 , 又能够 承担社 区内的责任 。要想达到这个 目标 . 一

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新趋势

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新趋势

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新趋势1. 引言1.1 城市社区治理意义重大城市社区治理是城市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通过有效的社区治理,可以促进社会稳定和谐,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社区治理也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一环。

城市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社区治理直接关系到市民的利益。

通过建设良好的社区治理机制,可以更好地解决居民的生活问题,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城市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体系的基础,是社会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

只有建立健全的社区治理机制,才能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城市社区治理意义重大,不仅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我们应当重视城市社区治理工作,不断完善社区治理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2 新时代背景下城市社区治理面临挑战在新时代背景下,城市社区治理面临着诸多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社区规模不断扩大,社会治理难度也逐步增加。

城市社区的人口结构日益多元化,社会矛盾与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社区治理模式已无法完全适应新形势下的需求。

信息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也给城市社区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城市社区治理中,面临着如何有效整合各类资源、提升服务水平、加强社区自治、引导居民参与等诸多问题。

城市社区治理的效能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较大压力,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相关机制和制度。

城市社区治理与城市管理、社会治理等各个方面的关系日益密切,需要建立起更加协同高效的工作机制。

新时代背景下的城市社区治理既面临挑战,也蕴含着机遇。

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城市社区治理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为构建和谐稳定的城市社区环境贡献力量。

2. 正文2.1 强化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强化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是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过去的实践中,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主要集中在政府部门和社区居民委员会之间,缺乏更多社会资源的参与。

新型社区建设情况汇报范文

新型社区建设情况汇报范文

新型社区建设情况汇报范文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新型社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新型社区建设是以人为本,注重社区居民的需求和参与,致力于打造和谐、宜居、宜业的社区环境。

下面,我将就我所在社区的新型社区建设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我们社区注重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社区服务,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我们定期举办文艺演出、手工DIY、健康讲座等活动,吸引居民参与,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同时,我们还建立了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开展义务劳动、志愿服务等活动,增强了社区凝聚力和凝聚力。

其次,我们社区注重提升社区环境的宜居性。

我们加大了对社区环境的整治力度,美化社区环境,改善居民居住条件。

我们加强了对垃圾分类、环境卫生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了居民的环保意识和文明素质。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修缮了道路、绿化带、公共厕所等,提升了社区的整体形象和品质。

再次,我们社区注重提升社区经济的发展活力。

我们积极引进了一些小型商业,为居民提供更多的购物和就业机会。

我们还鼓励居民自主创业,提供一定的创业扶持政策,促进了社区经济的多元发展。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对居民的就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了居民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最后,我们社区注重提升社区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我们加强了社区自治组织建设,完善了社区自治机制,提高了社区居民的参与度和自治意识。

我们还加强了社区安全防范工作,建立了社区巡逻、安保等制度,提高了社区的治安水平和居民的安全感。

总之,我所在社区的新型社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力度,不断完善社区建设工作,为居民营造更加和谐、宜居、宜业的社区环境。

希望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共同推动新型社区建设取得更大成就。

从街居制到社区制我国城市社区30年的变迁

从街居制到社区制我国城市社区30年的变迁

从街居制到社区制:我国城市社区30年的变迁夏建中【内容提要】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城市的社区制已完全取代了街居制,并且形成了社区内多种组织并存的局面,这些组织开始初步形成了合作共治的机制。

但是,也仍然存在一些需要克服的不足,即社区治理主体缺少多元性、管理手段仍多采用强制性的行政手段、社区NGO缺乏、社区成员参与社区活动和行使民主权利的渠道和平台不多等。

今后的发展应更多地体现其居民自治组织的特点,进一步淡化其行政色彩。

【关键词】社区/街居制/社区制/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适合计划经济体制的“单位制”为主、“街居制”为辅的模式转变为适合市场经济体制的社区制模式。

新的模式标志着与发达国家基层社会管理模式接轨的开始,也必将对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的管理和发展产生长远的影响。

因此,值得我们对其原因、转型轨迹、特点以及不足进行认真的总结和研究,以利于社区制未来的健康发展。

一、街居制向社区制转型的主要社会原因我国的街居制是辅助“单位制”建立的,其设想是单位制管理有工作单位的职工,街居制管理没有工作的居民。

1954年,全国人大一届四次会议通过《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和《城市居委会组织条例》,从此形成了由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构成的“行政性”很强的街居体制。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从农村移向城市,虽然街道并未成为改革的目标,但是,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引发的经济和社会变迁以及由此出现的问题,促使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的职能开始产生重要变化。

随着1987年社区服务的提出、2000年社区建设的正式展开和推进,社区制开始全面替代传统的街居制,社区这一舶来品已经成为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术语,社区制也成为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的管理体制。

那么,社区制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呢?第一,快速的城市化。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城市化一直远远落后于世界城市化的发展,1949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为7.3%,而当时世界城市化率为22.8%;到1978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也只达到12.1%(据UNDP数据,1980年,世界城市化率为39.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方式的变革摘要:随着我国新一轮的城市化运动浪潮迭起,我国社区建设也面对着一个新的里程。

从社会学的视野看,无论是城市化、社会建设或是社区建设,都涉及到社会资源的配置格局与配置机制的调整。

我们将社区建设正在发生的这一转变称为“社会资源配置的社区化”。

杭州市上城区社区建设进行了许多新的探索。

通过“双维社区建设模式”,调整了社会资源“社区化”配置格局,找到了社会资源“社区化”配置机制的实际途径。

上城区的这一创新性探索与我国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相适应,对于我国社区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

快速城市化过程的社区建设面对的一大挑战,在于如何使社会资源的配置更为合理和优化。

就此而言,我国社区建设正面临社会资源配置格局和机制的深刻转变。

我们将这一过程称之为“社会资源配置的社区化”。

2008 年9 月,我们对杭州市的西溪湿地、西泠印社、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综保工程及杭州女装行业协会等十多个社会复合主体的典型案例做了较为深入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分析。

2009 年6 月,我们又对杭州市上城区社区建设进行了实地调查,这次调查覆盖了上城区的全部6 个街道办事处,深入到了数十个社区的工作一线。

杭州市及上城区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特别是社会资源配置的社区化机制进行了许多新的探索,对于我国新一轮的城市化过程及城市社区的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走向科学与和谐的城市化城市化也称都市化或城镇化。

一般来说,“城市化是由第一产业为主的农业人口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为主的城市人口转化,由分散的乡村居住地向城市或集镇集中,以及随之而来的居民生活方式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过程。

通常以城镇居住人口与总人口的比值,代表城市化的发展水平。

”①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们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组织管理、社会生活方式等不同的学科及角度对这一过程给予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透析,对城市化的内涵与外延的把握也更为丰富和完善。

走进现代意义的城市只有300 余年的历史。

但是,其对人类生活的深远影响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期。

约18 世纪末,欧洲的工业革命迅速推进,城市化彻底告别了自然演化的缓慢进程,欧洲、北美、拉美以及亚洲、非洲等逐渐发生了城市化,而且这一过程日益提速。

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发布的《2007 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2008 年,世界走到了一个无形而又重要的里程碑:有史以来第一次,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即33 亿人,将生活在城市地区。

到2030 年,这一数字将有望达到50 亿。

”②在发达国家,一定时期以来城市的增长已进入稳定甚至停滞状态。

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城市的快速增长势头令人关注。

据联合国有关机构预测,到2030 年,发展中世界的城市和城镇人口将占世界城市人口的81 %。

在此趋势中,亚洲和非洲被认为是最引人关注的,因为这些地区人口众多,且具有巨幅城市增长的前景。

2005年,亚洲的城市化程度为40 %,而非洲为38 %。

③在当今全球城市化浪潮中,亚洲和非洲处于引领的位置,而中国城市发展则居于这一位置的最前锋。

“从各种预测来看,大概会在2012 ,到2013 年期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就将达到并超过50 %,这个意味着在下一个中国的5 年规划,‘十二五’期间中国城镇化会出现一个历史性的转折”。

④随着我国半数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区,城市空间的规模也急剧扩张,城市问题亦将日益严峻,城市民生难题会不断加大压力,这种现实促使我国城市化必须走向一个“历史性转折”。

在我们看来,这是从初级发展的城市化转向科学发展的城市化的过程。

如果说,在初级发展阶段上,城市化的目标、手段、资源、结果以及参与发展的各主要方面的关系都是初级的;那么,在科学发展阶段上,则是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

⑤也就是说,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是未来城市化的一个重要原则。

实现科学的和谐的城市化,社会资源的配置格局与配置机制是一个核心问题,涉及到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从城市规划、老城区改造、城市治理、城乡一体化,到城市民生难题的解决、城市化成果的共享,以及城市社会的公平正义、个人的体面和尊严等等,都是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配置的一种结果。

就此而言,社会资源配置机制的根本性转变是我国从初级城市化转向高级城市化、粗放城市化转向科学城市化、旧式城市化转向新型城市化的“历史性转折”的关键。

二、城市社会建设的新态势与更高阶段的社区建设《中国城市规划发展报告2008 —2009》预计,2010 年中国总人口约为1316 亿,城镇化水平约达到47 %,城镇人口约达到614 亿人;2020 年中国总人口约为1415 亿,城镇化水平56 %—58 %,城镇人口达到811 亿~814 亿;2030 年前后,中国总人口约为15 亿,城镇化水平约达到65 % ,城镇人口约达到10 亿人。

面对每年约100 0 万至1200 万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新增人口,我国城市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具体地说,城市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和生态环境五大领域——都会面对诸多挑战。

这些挑战很大程度上将转化到城市社区,使社区建设面对新的考量。

面对快速城市化过程经济建设挑战的社区。

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升与社会对经济发展要求的提高,在产业模式、产业结构、产业形态、市场竞争能力、经济创新能力,以及发展低碳经济、节约型经济和循环经济等等,这些方面的调整升级使城市经济发展面对的诸多挑战,在很大程度上将转化为社区问题。

例如,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导致了生产及生活要素资源的短缺,从而加剧社会群体及个人之间的竞争;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在一定时期和发展阶段上可能影响城市经济的发展速度、降低提供就业岗位的能力;实施“退二进三”、“优二兴三”“、腾笼换鸟”,发展新型都市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短时期可能降低对农村人口和低技术群体的吸纳能力。

经济建设过程引发的社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将转化为社区问题,从而加大基层社会治理的强度。

面对快速城市化过程政治建设挑战的社区。

城市化过程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使城市的行政管理、民主政治、法治环境达到更高的水平。

随着这一过程的快速推进,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和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张,“熟人社会”陌生化了“,陌生人世界”却常态化了,社会行为也“匿名化”了。

城市管理任务因而越来越重、难度越来越大,人民群众对城市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同时,社会成员对于民主权利与公民权利的意识和要求也更为突出。

因此,要落实市民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使市民的政治权益得到切实保障,“问需于民”、“问情于民”、“问计于民”,形成市民的积极参与、健康参与。

这些都增加了城市政治建设的难度,许多问题往往需要社区管理来化解。

面对快速城市化过程文化建设挑战的社区。

对我国城市的历史稍作回溯就会发现,许多名城往往处于中华古文明滥觞或发展的地带。

然而,城市人口的密集化和人居环境的扩大正在挤占历史文化遗产的空间。

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保护与发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往往与城市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会形成一定的矛盾。

因此,如何保护自己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了一个重要任务。

而且,越是文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这项任务也越是艰巨。

总体上看,我国探索有特色的、科学的城市化道路,传承历史、面向未来,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历史价值保护、注重城市可持续发展等。

在此过程中,使文化遗产获得生命力,将传统文化、历史文化、高雅文化融入到城市的现代文化、通俗文化、大众文化之中,使生活、创业、消费、休闲融为一体,这些发展目标都有赖于通过社区文化建设实现“落地”。

面对快速城市化过程社会生活建设挑战的社区。

高品质的生活质量越来越成为社会成员对当今城市生活的迫切要求,这本身也提升了城市化过程的挑战。

从社会生活领域看,城市已成为民生问题集中的重要区域,许多民生问题本身是城市化造成的,如“就业难”、“交通难”、“出行难”、“停车难”“、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等,已是许多城市难以根治的顽症。

如何让人民群众共享城市化带来的好处和实惠,让人民群众拥有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应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是一个重大课题。

为此,必须加强社会建设,不断改善民生,使广大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所有这些最终都离不开社区建设。

面对快速城市化过程生态环境建设挑战的社区。

城市化的战略目标强调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和谐、生态环境系统与居住环境系统的协调、城市建设与生态建设的统一。

然而,快速发展的城市化使得城市生态环境的转变面临很大难度。

有关研究表明,我国城市的生态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固体废弃物环境、社区环境和居室环境)目前仍然处于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状态。

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垃圾处理量剧增、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加剧、光污染、噪声污染日趋严重等等,不仅使城市生态环境付出了巨大代价,也使城市居民付出了巨大代价。

总体上说,我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仍然比较滞后,而社区生态环境建设无疑是这种状况得到彻底改变的一个基础。

三、社会资源配置的“社区化”:重大变革与机制创新如果采取社会学的眼光,无论是经济政策的调整或产业结构的升级,还是社会治理方式和制度体系的转变,其实质都将这样或那样地与社会的利益结构形成联系,最终将涉及到社会资源配置格局与配置方式。

因此,快速城市化过程对社会建设以及社区建设提出的挑战,实质上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与合理化问题。

对于不同的学科而言“,资源”可以有不同的解释。

经济学中的“资源”侧重于物质的、有形的和经济的、市场的资源,强调其对于经济生产和市场发展的规定性与决定性。

而在社会学中“,资源”被理解为“社会资源”,也就是说“,资源”的社会性涵义和属性受到更多的关注。

“所谓‘社会资源’,其内涵是指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所需的人力、财力、物力、机会等生产和生活资料。

”⑥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社会资源划分为不同类型,如不同领域的社会资源可区分为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社会生活资源等。

从社会学视角来看,物质的、有形的、现实的、经济的、市场的资源固然重要,非物质的、无形的、抽象的、文化的、符号的资源也十分珍贵,某种意义上甚至更为重要。

在我们看来,社会建设的宏观构想是必须向基层社区下沉,逼近城市居民的切实需要,在基础一线服务过程中实现“落地”,才能有效应对各个领域的挑战。

这也正是一系列的“进社区”行动——便民服务、警务治安、人民调解、基层民主、教育科技、社保医疗、卫生环保——的基本意义所在。

“进社区”系列行动逐渐推进了基层社会利益结构的调整、制度体系的创新、治理方式的变革,在此过程中形成更为合理的、有效的社会资源配置方式,从而使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共建共享以及社会的公平正义,真正落实在基层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