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学重点

合集下载

水文学重点压缩版

水文学重点压缩版

1.3 水文现象的主要特点
水循环过程中,水的存在和运动的各种形态,统称为水文现象。 一、水文循环永无至尽。 二、水文现象在时间变化上既具有周期性又具有随机性。 三、水文现象在区域分布上存在相似性,又存在特殊性。
降雨截留再分配:乔木层穿透雨、树干茎流、灌木层穿透雨、草本层穿透雨、枯落物层穿 透雨、林冠截留 积雪调查:积雪厚度、雪密度、不同郁闭度下积雪特点 遇到的问题:人为的干扰、冰冻期很长、低温对电池的影响
第二节 水量平衡
一、水量平衡原理 所谓水量平衡, 是指根据物质不灭定律, 对任意选择的区域, 在任意时段内, 其收入(输出)的水量与支出(输出)的水量之间差额必等于该时段区域内蓄水 的变化量,这就是水量平衡原理。 二、通用水量平衡方程 基于上述水量平衡基本原理,可列出如下水量平衡方程式的通式: 微分形式:I-Q=ds/dt 差分形式: I t t s I 为水量收入项, Q 为水量支出项,△ s 为计算时段内蓄水变化量 对于陆地上任一区域来说,可将上式写为如下方程式:
第二节 地球上水的化学性质
一、天然水的化学成分 1、悬浮物质: 2、胶体物质 3、溶解物质: 天然水中的盐类主要有八大离子: 即四个阳离子:K+、Na+、 Ca2+、Mg2+, 四个阴离子:Cl-、HCO-、SO42-、CO32矿化度:天然水中各种元素的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量。通常用 g/l 表示 二、天然水中的矿化作用 1、溶滤作用:土壤和岩石中某些成分进入水中的过程。按其溶解性能可分 为两类:一类是全等溶解矿物,例如,氯化物、硫酸盐、碳酸盐;另一类是不全 等溶矿物,主要是硅酸盐和铝硅酸盐。 2、吸附性阳离子交替作用:天然水中离子从溶液中转移到胶体上,是吸附 过程。同时胶体上原来吸附的离子,转移到溶液中,叫解吸过程。吸附和解吸的 结果,表现为阳离子交换。其特征有:①离子交换是可逆反应,处于动态平衡; ②离子交换以当量关系进行;③离子交换遵守质量作用定律。 胶体对各种离子的吸附能力不同,并有如下顺序: H+>Fe3+ > Al3+ > Ba2+ > Ca2+ > Mg2+ > k+ > NH4+ > Na+ 3、氧化作用:包括使岩石中的矿物氧化和水中有机物氧化。 4、还原作用:在还原环境里,天然水若与含有机物的围岩(油泥、石油等) 接触,或受到过量的有机物污染,碳氢化合物使水中的硫酸盐还原的过程。 5、蒸发浓缩作用:在干旱地区,内陆湖和地下水正在经历盐化过程,使各 种类沉淀,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盐湖。 6、混合作用:雨水渗入补给地下水,地下水补给河水,河水注入湖泊或大 海,河口段的潮水上溯,滨海含水层的海水入侵等,都是天然水的混合,从而使 水发生矿化度和化学组成的变化。 三、水体的化学性质 (一)大气水的化学组成及特点

水文学(考试重点)

水文学(考试重点)

1.水文学是研究地球上水的性质、分布、循环、运动变化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研究对象:地球上的水.(1)水本身性质.(2)水与地理环境、人类的联系水文学的特点:一方面,具有自然属性,属于地球科学的范畴;另一方面,又具有社会属性,属于应用科学的范畴。

水文学:地球物理水文学、工程水文学、地理水文学地理水文研究的特点:宏观性:水体运动变化的自然规律、总体演化趋势综合性:与其它自然地理因素间的相互影响研究区域性:各水体的区域差异性水文现象的主要特点(水文现象:水循环过程中,水的存在和运动的各种形态。

)水循环永无止尽,水文现象在空间或时间上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

水文现象在时间上既有周期性又有随机性。

水文现象在地区分布上既存在相似性,又存在特殊性。

水文效应:由于自然或认为因素,使地理环境发生改变,从而引起水循环要素、过程、水文情势发生变化,成为水文效应。

水资源的特性自然属性1,.可再生性2水循环过程具有无限性的特点,水资源具有可再生性。

但这种可更新的水量又是有限的。

3.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4年内与年际变化大;地区分布不均衡社会属性1利用的广泛性和不可代替性2利与害的两重性世界水资源水资源是指全球水量中可为人类生存、发展所利用的水量,主要是指逐年可以得到更新的那部分淡水量。

.最能反映水资源数量和特征的是年降水量和河流的年径流量。

区域水资源总量:为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总和=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重复量水循环基本过程:水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机理:第一,水循环服从于质量守恒定律;第二,太阳辐射与重力作用,是水循环的基本动力;第三,水循环广及整个水圈,并深入大气圈、岩石圈及生物圈。

第四,全球水循环是闭合系统,但局部水循环却是开放系统。

第五,地球上的水分在交替循环过程中,总是溶解并携带者某些物质一起运动。

水文学整理重点(DOC)

水文学整理重点(DOC)
水汽输送 (我国水汽输送 4 个通道)
降水四要素:降水(总)量、降水历时与降水时间、降水强度、降水面积。 降水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下垫面条件等 下垫面条件的影响: 地形:坡向与降水(迎风坡多雨)、高度与降水(地形的抬升增雨并非无限制的,当气流被 抬升到一定的高度后,雨量达最大值。此后雨量就不再随地表高程的增加而继续增大,甚至 反而减小。)
水文现象的主要特点: (1)水文循环永无止境 (2)水文现象的周期性和随机性 (3)水文现象区域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第一章
水文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径流 3 个阶段和水分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水分下渗、 径流 5 个环节。 水文循环概念: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等作用下,以蒸发﹑水汽 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和径流等方式进行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水循环类型: 海陆间水循环:是指从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被气流带到大陆上空,在适当的条件下,以降水的 形式降落到地面后,其中一部分蒸发到空中,另一部分经过地表和地下径流又流到海洋,这种 海陆间的水循环又称大循环。 海洋小循环:海上内循环,就是海面上的水份蒸发成水汽,进入大气后在海洋上空凝结,形 成降水,又降到海面的过程。 陆地小循环:是指陆面水分的一部分或者全部通过陆面、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在 高空冷凝形成降水,仍落到陆地上,从而完成的水的循环过程。(可以再分为大陆外流区小
循环和内流区小循环)
水文循环的作用与效应:表层结构、气候、地表形态、生态、水资源和水能资源。
土壤蒸发:土壤蒸发是发生在土壤孔隙中的水的蒸发现象,它与水面蒸发相比较,不仅蒸发 面的性质不同,更重要的是供水条件的差异。 土壤蒸发是土壤失去水分的干化过程,据土壤供水条件差别及蒸发率的变化,分三个阶段: (1)定常蒸发率阶段 (2)蒸发率下降阶段 (3)蒸发率微弱阶段 形象因素:土壤孔隙性、地下水位、温度梯度等

(完整版)水文学原理考点

(完整版)水文学原理考点

水文学原理考试要点第一章绪论1、水文现象的特点:1.时程上的周期性和随机性。

2.地区上的相似性和特殊性。

第二章河流与流域1、概念:流域:汇集到地面水流和地下水流的区域称为流域流域面积:指河口断面以上地面分水线包围的面积水系:由干流及其全部支流组成的脉络相通的网状系统闭合流域:当流域的地面、地下水分数线重合,河流下切比较深,流域上降水产生的地面、地下水流能够全部经过流域出口断面时称为闭合流域。

非闭合流域:由于地面、地下分水线不一致,或者因喝到下切过浅,流域出口断面流出的水流并非完全是由流域上降水产生的水流时。

第三章水文循环与水量平衡1、水文循环的概念:水圈中的各种水体在太阳辐射和地球引力的作用下,通过这种不断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落、下渗和径流等形式的往复循环过程。

水文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落、下渗和径流2、水文循环的分类:大循环、小循环、微循环3、水量平衡原理:对任何区域(或水体)、在任一时段内,其输入的水量和输出的水量只差等于其需水量的变化量并会应用水量平衡原理进行相关计算。

第四章降水1、降水的成因分类:1。

锋面雨2。

气旋雨3。

对流雨4.地形雨降水三要素:一点(或面上)的降雨量、降水历时与降水强度2、降水强度过程线:累积降雨过程线3、流域面平均降水量的计算方法,并比较几种常用的基本方法(算术平均法、泰森多边形法、等雨量线法、距离平方倒数法)的优缺点;4、掌握泰森多边形法计算流域面平均降水量。

第五章土壤水1、土壤水的分类:吸湿水、薄膜水、毛管水、重力水2、土壤水分常数:1.土壤水分常数用来表征土壤水分形态和运动特征。

2.不同形态的水反映了土壤不同的持水量,这种关系通常用一些土壤含水量的特征数值来表示。

3、土水势的总势:总水势只有大小无方向,而而水势梯度则是向量,总水势增加的方向为正,每种物质都要力图达到与其周围平衡的趋势,因此,水总是从总水势高的地方流向总水势低的地方,且水流运动的方向总是与水势梯度的方向相反。

水文学重点

水文学重点

绪论水文学的研究对象与概念。

对象:自然界的水概念:研究地球表面水体的形成,演化,分布和运动规律,与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以及相互作用的学科。

水文现象的主要特点:1.成因上的自然性和人为性,水文现象由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共同作用与影响而形成。

2.时程上的周期性和随机性,随时间变化而表现出有规律的周期性和不规则的随机性,即必然性和偶然性。

3.地域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在不同区域的表现既有相似之处,也有独特之处。

4.运动的同在性和独立性,水分的运动方式同时进行并且各自有独立进行。

水文学的研究方法:1.成因分析法,以确定性水文模型模拟为基础的揭示水文现象成因机制的概念型水文研究方法。

2.数理统计法,以随机水文模型为基础的揭示水文现象统计规律的经验型水文研究方法。

3.地理综合法,运用地理比拟方法研究水文现象基本规律的水文研究方法。

水文学的发展阶段的时间段以及阶段的特点:1.知识积累时期;公元16世纪末以前;开始了原始观测,水文现象的的定性描述以及经验的积累。

2.学科形成时期;公元17世纪—19世纪末;水文现象有概念性描述进入定量的表达,水文理论逐渐形成。

3.应用水文时期;20世纪初—20世纪60年代;水文观测进一步发展,水文学以服务社会的应用性分支学科大发展为特色。

4.现代;公元20世纪60年代以来;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大量引进。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循环与水量平衡水循环的定义:地球上各种形态的的水,在太阳辐射,地球引力等的作用下,通过水分的蒸发、水汽的输送、凝结降落、水分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五个环节,不断发生的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水循环对自然环境的作用:1.促进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和能量的迁移转换功能;最活跃最重要的物质循环模式之一。

2.影响地壳运动和塑造地貌形态的功能;下渗和径流过程中,水与地表固体物质直接发生接触,对地质构造和地形塑造有着重要作用。

3.对天气现象和气候特征具有重要的影响;蒸发、水汽输送、降水都是在大气中进行,程度强弱及经过路线都会影响到区域的天气过程。

水文学重点1

水文学重点1

P10海水温度水热量的收支2.海水温度的分布(1)海水温度的水平分布(2)海水温度的垂直分布:从海面向海底呈不均匀递减趋势世界大洋表面水温分布的总趋势:水温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海区水位最高,大洋东西两侧,水温分布有明显差异,在寒暖流交汇处等温线特别密集,水文水平梯度很大,夏季大洋表面水温普遍高于冬季,而水温的水平梯度则冬季大于夏季3. 海水温度的时间变化:影响水温日变的因素:太阳辐射、季节变化、天气状况(风、云)、潮汐和地理位置影响水温年变的因素:太阳辐射、洋流性质、季风和海陆位置变化趋势:大洋西侧大于东侧,北半球大于南半球……4.P15湖水温度的变化P19矿化度:天然水中各种元素的离子、分子与化合物的总量称为矿化度P25海水盐度: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溶解物质的质量,叫海水盐度,其单位为10-3。

P25海水盐度不同的成因:①在低纬海区降水、蒸发,洋流和海水紊流、对流混合等起主要作用②降水大于蒸发,使海水冲淡,盐度降低,蒸发大于降水,则盐度升高③盐度较高的洋流流经一海区时,可使盐度增加,反之可使盐度降低④在高纬海区除受上述因素影响外,结冰和融冰也能影响盐度⑤在大陆沿海地区,因河流等淡水注入,使盐度降低P25水资源的涵义:广义:世界上一切水体,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土壤水、地下水及大气中的水分,都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即水资源侠义:它不同于自然界的水体,它仅仅指在一定时期内,能被人类直接或间接开发利用的那一部分动态水体。

P31世界各国通常采用多年平均流量来表示水资源量(填空)P33-39中国水资源时空变化1.地区分布:因受海陆位置,水汽来源。

地形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总趋势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1)多雨-丰水带2)湿润-丰水带3)半湿润-过渡带4)半干旱-少水带5)干旱-干涸带2.多年变化:1)丰枯变化规律2)极值比3.季节变化:全国降水量以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季和秋季介于冬夏之间。

水文学复习要点

水文学复习要点

水文学复习要点水文学复习要点绪论1、水文学是研究地球上水的性质、分布、循环、运动变化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人类社会之间互相关系的学科。

2、所谓水温现象,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其循环过程中存在和运动的各种形态。

在自然和人类因素影响下,各种水文现象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点。

(一)、成因上的自然性和人为性;(二)、时程上的周期性和随机性;(三)、地域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四)、运动的同在性和独立性。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循环与水量平衡3、水循环又称水文循环、水分循环,简称水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球引力等的作用下,通过水分蒸发、水气输送、凝结降落、水分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五个环节,不断发生的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4、水的循环运动,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化中发挥着巨大的功能,对人类社会有着巨大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水循环具有促进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和能量迁移转化的功能。

其次,水循环具有影响地壳运动和塑造地貌形态的功能。

再次,水循环对天气现象和气候特征具有重大的影响。

最后,水循环具有形成区域水文现象和水资源的功能。

总之,水循环具有重要的自然地理环境功能和社会影响作用,所以水循环是水文学重要的基础研究领域,水循环理论是水文学重要的基础内容之一。

5、按照水循环发生的地域范围,可以将其划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两种类型。

大循环又称外循环、全球水循环,是指发生于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循环。

大循环的基本特点是海、陆之间有着水分的交换,水循环的四个环节齐全,构成一个完整的循环圈。

在大循环中,水分既有垂直的纵向交换,又有水平的横向交换。

小循环的基本特点是:海陆之间无水分交换,水分交换仅发生于海洋内部或陆地内部;水循环的五个环节不一定齐全,水分的垂向运动和水平运动可同时存在,也可缺少水平运动。

6、宇宙间的普遍存在的物质不灭定律和质量守恒定律。

水量平衡是指任意区域在任意时段内,其收入水量与支出水量的差额,必然等于蓄水量的变化量。

水文学重点

水文学重点

绪论水文学是研究地球上水的性质、分布、循环、运动变化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水文现象:水循环过程中,水的存在和运动的各种形态,统称为水文现象。

水文现象的主要特点:1)水循环永无止尽;2)水文现象在时间变化上既有周期性又有随机性;3)水文现象在地区分布上既存在相似性,又存在特殊性。

水文学的研究方法:成因分析法,以物理学原理为基础;数理统计法,以概率理论为基础;地理综合法,按照水文现象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的地域差异,用各种水文等值线图表示水文特征的分布规律,或建立地区经验公式,以揭示地区水文特征。

(P5)水循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体,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入渗及径流等各环节,不断的发生相态转变、能量交换的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水循环机理:1)服从于质量守恒定律,整个循环过程保持着连续性,无头无尾,是物质与能量的传输、储存、转化过程且存在于每一环节;2)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是水循环的基本动力。

水的三态转化为水循环提供了前提条件;环境因素(地理纬度、海陆因素、地貌形态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水循环的路径、规模和强度;3)水循环涉及到整个水圈,并深入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4)全球水循环是闭合系统,但局部水循环是开放系统;5)地球上的水在交替循环过程中,总是溶解并携带某些物质一起运动。

水循环的基本类型(按不同途径与规模):大循环:发生于全球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特点是在循环过程中,水分通过蒸发与降水两大基本环节,在空中与海洋,空中与陆地之间进行垂向交换,与此同时,又以水汽输送和径流的形式进行横向交换。

小循环:发生于海洋或陆地与大气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

又称内部循环,前者为海洋小循环,后者为陆地小循环。

海洋小循环包括海面的蒸发与降水;陆地小循环可分为大陆外流区小循环(存在于海洋之间的横向水分交换)和内流区小循环。

(P43)水体的更替周期:指水体在参与水循环过程中全部水量被交替更新一次所需的时间。

水文学考试重点

水文学考试重点

水文学是研究地球上水的性质,分布、循环、运动变化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海水盐度: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溶解物质的质量。

水资源:广义:世界上一切水体,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及大气中的水分,都是人类宝贵的资源,及水资源狭义:仅指在一定时期内,能被人类直接或间接开发利用的那一部分动态水体。

水循环:水循环是指在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的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水量平衡:所谓水量平衡,是指任意选择区域的区域(或水体),在任意时段内,其收入的水量与支出的水量之间差额必等于该时段区域(或水头)内蓄水的变化量,即水在循环过程中,从总体上说收支平衡。

蒸发:水由液态转为气态的过程。

水汽扩散:指由于物质、粒子群等的随机运动而扩展于给定空间的一种不可逆现象水汽输送:指大气中的水分子因扩散而由一地向另一地运移,或由低空输送到高空的过程。

降水:是自然界中发生的雨雪露霜霰雹等现象的统称。

降水要素:①降水量:指在一定时段内降落在某一面积上的总水量。

②降水历时与降水时间:前者指一场降水自始至终所经历的时间;后者指对应于某一降水而言,其时间长短通常是人为划定的,在此段内并非意味着连续降水。

③降水强度:指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以毫米|分或毫米|时计。

④降水面积:降水所笼罩的面积,以平方公里计。

可能最大降水:系指在现代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特定的区域在特定的时段内,可能发生的最大降水量(或暴雨)下渗:又称入渗,是指水从地表渗入土壤和地下的运动过程径流:流域的降水,由地面与地下汇入河网,流出流域出口断面的水流,叫做径流。

径流的表示方法:①流量:流量Q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水量。

②径流总量(W):指T时段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总水量。

W=QT3.径流深度R:指将径流总量平铺在整个流域面积上所求得的水层深度,以毫米为单位。

水文学整理重点

水文学整理重点

绪论水文学:研究地球上水的科学就是水文学(Hydrology)。

具体来说,水文学是研究地球上水的性质、分布、循环、运动和变化规律,以及与地理环境、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各种不同的水体是水文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水文循环是水文学的核心内容;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是现代水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水文学体系基础学科:研究的水体对象划分:(河流水文学、湖泊水文学、沼泽水文学、冰川水文学、地下水文学等)应用学科:工程水文学、农业水文学、土壤水文学、森林水文学、城市水文学水文现象的主要特点:(1)水文循环永无止境(2)水文现象的周期性和随机性(3)水文现象区域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第一章水文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径流3个阶段和水分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水分下渗、径流5个环节。

水文循环概念: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等作用下,以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和径流等方式进行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水循环类型:海陆间水循环:是指从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被气流带到大陆上空,在适当的条件下,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地面后,其中一部分蒸发到空中,另一部分经过地表和地下径流又流到海洋,这种海陆间的水循环又称大循环。

海洋小循环:海上内循环,就是海面上的水份蒸发成水汽,进入大气后在海洋上空凝结,形成降水,又降到海面的过程。

陆地小循环:是指陆面水分的一部分或者全部通过陆面、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在高空冷凝形成降水,仍落到陆地上,从而完成的水的循环过程。

(可以再分为大陆外流区小循环和内流区小循环)水文循环的作用与效应:表层结构、气候、地表形态、生态、水资源和水能资源。

土壤蒸发:土壤蒸发是发生在土壤孔隙中的水的蒸发现象,它与水面蒸发相比较,不仅蒸发面的性质不同,更重要的是供水条件的差异。

土壤蒸发是土壤失去水分的干化过程,据土壤供水条件差别及蒸发率的变化,分三个阶段:(1)定常蒸发率阶段(2)蒸发率下降阶段(3)蒸发率微弱阶段形象因素:土壤孔隙性、地下水位、温度梯度等水汽输送(我国水汽输送4个通道)降水四要素:降水(总)量、降水历时与降水时间、降水强度、降水面积。

水文学期末考试重点

水文学期末考试重点

水文学期末考试重点1.层流与紊流层流:全部水流呈平行流速运动,即水质点运动的轨迹线(流线)平行,在水流中运动方向一致,流速均匀。

紊流:水流中每个水质点运动速度与方向均随时随地都在变化。

2.洪水波:设雨前河道中原有一稳定水面,降雨后流域地表径流大量注入河槽形成洪水波。

3环流的类型:将环流划分为纵轴环流、横轴环流、斜轴环流及竖轴环流4类。

4.环流结构对泥沙运动的影响:纵轴环流在临近河底处,横向流速与纵向流速存在差异,形成螺旋流,其附近的螺旋度对横向转移起重要作用。

在螺旋流中,泥沙除沿着与旋转轴垂直的方向运动外,还沿着与旋转轴平行的方向运动。

相对封闭的竖轴环流或横轴环流能造成冲刷,也可导致淤积。

总之,河道水流内部的紊流及环流运动,对河流泥沙运动及河槽演变作用很大,紊动结构直接影响水流挟运泥沙的能力,环流结构主要决定泥沙冲淤动向。

5.侵蚀模数:即每平方公里面积上,每年侵蚀下来并汇入河流的泥沙吨数(吨/公里·年),6.河水中泥沙的多寡以含沙量表示,即单位体积浑水中所含泥沙的重量(公斤/米)。

7. 泥沙的沉降速度:泥沙颗粒在静水中下沉时,由于重力作用,开始具有一定的加速度,随着下沉速度的增加,下沉的阻力也渐渐增大,当下沉速度达某一极限值时,阻力与重力恰好相等,则泥沙以均匀速度下沉,这时泥沙的运动速度,称为泥沙的沉降速度。

8. 起动流速:泥沙原来在河床上是静止不动的,如果接近河底的水流速度增加到一定数值时,作用于泥沙颗粒的力开始失去平衡,泥沙便开始起动,这时的临界流速称为起动流速(V)。

9. 扬动流速:当流速超过起动流速时,河床泥沙开始滑动,流速增大,泥沙间歇性跃动,流速再增大,跃动的高度和距离随之增大。

当流速增大到一定程度后,泥沙不再回到河床上,而悬浮在水中,随水流一起下移,这时的水流速度称为扬动流速。

10. 悬移质的分布与变化:悬移质含沙量沿垂线的分布具有自水面向河底增加的趋势。

泥沙的粒径也是近河底的较大,向上逐渐变小。

水文学重点

水文学重点

1水循环:地球上各种形式的水,在太阳辐射、重力等的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运输、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输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空间位置变化的循环运动过程叫做水循环。

水循环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和质量守恒定论,太阳辐射与重力作用是水循环的基本动力,水在常温常压条件下,液态、气态、固态三相变化的特性是水循环的前提条件,水循环包括海陆间循环、海洋小循环、陆地小循环3个基本类型。

2海水的盐度: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溶解物质的质量,叫海水盐度。

它是海水物理、化学性质的重要标志。

3海水组成的恒定性:目前海水中已经发现80多种化学元素,但其含量差别很大。

主要化学元素是氯、钠、镁、硫、钙、钾、溴、碳、锶、硼、硅、氟等12种,其含量约占全部海水化学元素含量的99.8%~99..9%,因此被称为海水的大量元素。

其他元素在海洋中含量极少,都在1毫克/升以下,称为海水的微量元素。

海水化学元素最大特点之一是上述12种主要离子浓度之间的比例几乎不变,因此称为海水组成的恒定性。

它对计算海水盐度具有重要意义。

4侵蚀模数:又叫侵蚀强度,来定量表示土壤侵蚀过程的强弱,即侵蚀强度是指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地表物质因外力破坏和移动的土壤物质总量,用质量或体积表示。

5水量平衡:指任意选择的区域(或水体),在任意时段内,其收入的水量与支出的水量之差额必等于该时段区域(或水体)的蓄水变化量。

水量平衡是质量守恒原理在水循环过程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地球上水循环能够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的基本前提。

6径流深度:将径流总量平铺在整个流域面积上所求得的水层深度,以单位mm。

7水体更替周期:指水体在参与水循环过程中全部水量被交替更新一次所需的时间。

水体的更替周期是反映水循环强度的重要指标,亦是反映水体水资源可利用率的基本参数。

8矿化度:对于陆地水而言,单位体积天然水体中各种元素的离子、分子与化合物的总量称为矿化度,单位是g\l.(单位体积海水溶解的盐类的量称盐度)9稳定下渗率:简称“稳渗”。

水文学考试重点(参考)

水文学考试重点(参考)

水文学考试重点名词解释:1.矿化度:天然水中各种元素的离子、分子与化合物的总量。

2.水体更替周期:指水体在参与水循环过程中全部水量被交替更新一次所需的时间。

3.水循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4.降水历时和降水时间:前者指一场降水自始至终所经历的时间。

降水时间指对应于某一降水而言,其时间长短通常是人为划定的,在此时段内并非意味着连续降水。

5.降水量和降水强度:降水量指一定时段内降落在某一面积上的总水量。

一天内的降水总量称日降水量;一次降水总量称次降水量,单位以毫米计。

降水强度简称雨强,指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以毫米/分或毫米/时计。

6.流域汇流:从有效降雨过程开始至形成流域出口断面流量过程为止的径流汇集过程。

包括坡面汇流和河网汇流两个过程。

7.径流和径流模数:径流指流域的降水,由地面与地下汇入河网,流出流域出口断面的水流。

径流模数M是流域出口断面流量与流域面积F的比值。

随着对Q赋予的意义不同,如洪峰流量、多年平均流量等。

常用单位为升/秒·平方千米,计算式为:M=1000Q/F8.厄尔尼诺现象:在向北流的秘鲁海流和强烈的沿岸上升流的影响下,在全年大部分时间里,于秘鲁沿岸广大近海水域,通常持续存在着一个狭窄的上升冷水带。

但是大约在12月末,有一支弱表层暖流,沿厄瓜多尔和秘鲁北部沿岸向南伸展到大约南纬6°。

由于该暖流通常发生在圣诞节期间,故而当地称之为“厄尔尼诺”(即“圣婴”)。

在常年,它每年发生一次,并不算严重。

但在一些异常年份里,这个系统容易发生灾难性的移位,可以波及全球,造成世界性的天气异常。

9.拉尼娜现象:一般拉尼娜现象会随着厄尔尼诺现象而来,也称“反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现象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

东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

水文学重点

水文学重点

水文学重点前言* 一、水文学的研究对象* 1.水文:指在自然环境中,水的各种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相互关系和规律性。

* 2.水文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水体的组成、性质、现象、运动变化规律及其时空分布规律的科学。

* 3.水体:以各种形态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水的总称。

* 如大气中的水、江河湖海的水、冰川、地下水、生物有机体中的水等等。

* 二、水文现象的基本特点* 1.水文现象:水在循环过程中的蒸发、降水、径流、水位涨落、冰情、冰川进退、地下水运动、波浪、洋流和水质变化等。

* 2.水文现象的基本特点* 1)具有周期性和随机性* 2)具有地区性* 3)不同地区的水文现象具有一定联系* 三、水文学的研究方法1.成因分析法2.野外观测法3.统计分析法4.模拟实验法5.现代科技手段第一章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水量平衡第一节地球上的水资源一水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1、没有水,生物不可能生存,更没有人类的出现2、广泛分布于地球表层,构成水圈3、对地表形态起着重要的塑造作用4、在人类生活、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二地球上的水资源1.水资源的概念⑴广义的说:指地球表层可供人类利用的水。

⑵狭义的说:指地表水体和地下水体中的淡水资源。

2.水资源的储量2.水资源的特点⑴时空分布的不均性⑵可再生性⑶不可替代性⑷利害两重性⑸有限性3.我国水资源概况⑴总量较丰富,但人均、亩均占有量不高⑵时、空分布不均⑶污染严重⑷供需矛盾尖锐第二节地球上的水分循环一、水循环的概念1.概念2.原因:水有三态、太阳辐射、重力二、水循环的类型⑴大循环⑵小循环三、水分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1.直接影响气候变化⑴水汽是产生云雨雷电的物质基础⑵使水热状况得以重新分配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内陆的干燥程度2.与地球上的人类和生物有密切联系⑴使气温变化趋于缓和,使生物得以生存⑵使水周而复始的被利用,成为再生性资源循环周期=水体储量/该水体每年参与水循环的量河流:2120立方千米/47000立方千米=16D(22次)海洋:13.38 亿立方千米/505000立方千米=2650年⑶把大气中的氮素带到地面,肥沃土壤,滋养植物⑷)也会带来旱涝灾害3.对改造地表形态起着重要作用第三节水量平衡一、基本概念水量平衡原理:地球上某一区域在某一时段内,收入的水量与支出的水量之差等于该区域内时段始末的蓄水变量。

水文学重点

水文学重点

水分子聚合体在水温变化下的变化规律(p8)
天然水(具体内容没说)
影响蒸发的动力学因素影响下渗的因素含水介质的水理性质
孔隙度水文效应降水量降水历时多年平均径流量水环境容量水表面张力海水为什么难结冰地形雨怎么形成湖泊怎么形成地下水的补给来源
人工降雨的原理/方法已知点降水量,利用泰森多边形法,求面降水量
地下水动态地下水影响因素是什么
地下水的垂直结构(画图、解释)
海底地貌形态结构
海陆水循环(画图、写平衡方程)
降水过程线/累积曲线/强度-历时/水位过程线,怎么画,说明在图中的含义
结合实际例子,说明我国水资源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对策
结合实际例子,说明人类活动怎样影响水体水质
怎么用单位线法推求汇流过程(P103)
联系实际,阐述城市水文效应
各径流的产流机制/条件是什么、界面在哪
海水运动结构有哪4种
绝对盐度
天然水中有哪3大类物质
下渗过程分为哪3个阶段。

水文学各章重难点

水文学各章重难点

水文学各章重难点
第一章绪论
重点:水文学概念
难点:水文现象的基本规律及其研究方法。

第二章水文循环与径流形成
重点:掌握水文循环的概念;水量平衡计算;径流的形成过程。

难点:径流的形成过程。

第三章水文信息采集与处理
重点:水文测站的设立和水文站网的布设原则;水位、流量、泥沙等各种水文信息要素的观测方法。

难点:流量的观测。

第四章水文统计
重点:频率曲线的参数估计;水文频率计算的适线法;
相关分析直线回归方程的计算。

难点:理论频率曲线的计算和回归方程的推求。

第五章设计年径流量
重点:设计年径流量和年内分配计算。

难点:同倍比和同频率法计算年内分配。

第六章由流量资料推求设计洪水
重点:设计洪峰流量和设计洪量的的推求,设计洪水过程的推求。

难点:不连续系列经验频率计算。

第七章按降水资料推算设计洪峰流量
重点与难点是径流的形成过程;小流域面积设计暴雨洪峰流量公式。

第八章地下水的储存与循环
重点:岩石的水理性质;含水层和隔水层;地下水的类型;地下水的循环。

难点:地下水的循环。

第九章地下水的运动
重点:是地下水运动的特征及其基本规律;地下水流向井的稳定运动。

难点:地下水流向井的计算。

水文学要点

水文学要点

绪论§1 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一、水资源的涵义1.广义的水资源2.狭义的水资源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兴水利除水害保护水环境三、我国水资源的特点1.水资源总量多,但人均、亩均占有量少。

2.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水土资源配置不均衡。

3.水资源年际、年内变化大,水旱灾害频繁。

4.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严重。

5.天然水质好,但人为污染严重。

§2 水文现象及其研究方法一、水文现象及其基本特点1.水文现象:是由自然界中各种水体的循环变化所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

2.特性确定性(必然性)随机性(偶然性)地区性二、水文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成因分析法——确定性数理统计法——随机性地区综合法——地区性三、水文学的主要内容1.水文学定义2.分类●水文气象学●陆地水文学:又可分为河流水文学、湖泊水文学、沼泽水文学、冰川水文学●海洋水文学●地下水文学§3 本课程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中的应用一、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工程水文学:水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为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运行管理提供水文依据。

●水利水电规划:确定水利水电工程的开发方式、规模和效益,以及拟订水利水电工程的合理管理运用方式。

二、工程建设中的应用1.规划设计阶段:预估河流未来水文情势,进行径流调节计算,以确定工程规模,确定设计方案;2.施工阶段:研究施工期的水文问题,确定临时建筑物的尺寸,以及编制工程初期蓄水方案;3.管理运用阶段:根据预报的水文情况,编制工程调度运行计划,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三、实例讲解:长江三峡工程规划设计中的工程水文学及水利水电规划问题●设计年径流预测(以确定正常蓄水位、装机容量、平均年发电量等):平均年径流量径流年际变化径流年内变化●设计洪水预测(以确定校核洪水位、设计洪水位、防洪限制水位、防洪库容、溢洪道尺寸等):校核洪水(万年一遇)设计洪水(千年一遇)●水文预报(指导发电、防洪等):长期年、月径流预报中、短期暴雨洪水预报Ch1 水分循环及径流形成§1-1 水分循环一、水循环的概念1.定义2.动画演示:水循环 二、水循环的原因内因:水的物理性质,即―三态‖转化; 外因:太阳辐射和地球引力作用。

水文学重点复习

水文学重点复习

⽔⽂学重点复习绪论1.⽔⽂学:研究地球上⽔的性质,分布,循环,运动变化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循环的研究是⽔⽂学的核⼼内容。

3.⽔⽂学发展:(1)萌芽阶段(公元14世纪以前)开始了原始观测,⽔⽂现象的定性描述及经验积累。

世界上最早的⽔⽂观测出现在中国和埃及。

(2)形成阶段(公元15世纪初-19世纪末)⽔⽂现象由概念性描述进⼊定量的表达,⽔⽂理论逐渐形成。

(3)兴起阶段(20世纪初-50年代)⽔⽂观测理论体系进⼀步成熟,应⽤⽔⽂学进⼀步发展。

(4)现代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来)引进遥感、电算等新技术、新⽅法,重点开展⽔资源及⼈类活动⽔⽂效应的研究,分⽀学科不断派⽣,研究⽅法趋向综合。

4.⽔⽂现象的特点:①⽔循环永⽆⽌尽:任何⼀种⽔⽂现象的发⽣,都是全球⽔⽂现象整体中的⼀部分和永⽆⽌境的⽔循环过程中的短暂表现。

②⽔⽂现象在时间上的变化既具有周期性⼜具有随机性:周期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地球公转及⾃转,地球和⽉球的相对运动,以及太阳⿊⼦的周期性运动所导致的昼夜,四季交替的影响所致。

各因⼦本⾝在时间上也不断变化,因⽽⼜具有随机性。

③⽔⽂现象在地区分布上既存在相似性,⼜存在特殊性:不同的流域、如果所处的地理位臵相似,由于纬度地带性的影响,⽔⽂现象也就具有⼀定的相似性。

但由于各流域的地质、地形等⾮地带性下垫⾯条件的差异,⽔⽂现象就会有巨⼤的差异。

第⼀章P9:闪动簇团模型1.海⽔的温度分布:①⽔平分布。

(三⼤洋表⾯平均⽔温均为17.4°C,太平洋(19.1)>印度洋(17.0)>⼤西洋(16.9)。

北半球⾼于南半球,在南北纬0°-30°之间以印度洋⽔温最⾼,在南北纬50°-60°之间⼤西洋⽔温相差悬殊。

)总趋势:从低纬向⾼纬递减,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海区⽔温最⾼,⼤洋东西两侧,⽔温分布有明显差异,寒暖流交汇处,⽔温⽔平梯度较⼤,夏季⼤洋表⾯⽔温普遍⾼于冬季,⽔温⽔平梯度冬季⼤于夏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文学的研究对象与概念。

对象:自然界的水概念:研究地球表面水体的形成,演化,分布和运动规律,与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以及相互作用的学科。

水文现象的主要特点:1.成因上的自然性和人为性,水文现象由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共同作用与影响而形成。

2.时程上的周期性和随机性,随时间变化而表现出有规律的周期性和不规则的随机性,即必然性和偶然性。

3.地域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在不同区域的表现既有相似之处,也有独特之处。

4.运动的同在性和独立性,水分的运动方式同时进行并且各自有独立进行。

水文学的研究方法:1.成因分析法,以确定性水文模型模拟为基础的揭示水文现象成因机制的概念型水文研究方法。

2.数理统计法,以随机水文模型为基础的揭示水文现象统计规律的经验型水文研究方法。

3.地理综合法,运用地理比拟方法研究水文现象基本规律的水文研究方法。

水文学的发展阶段的时间段以及阶段的特点:1.知识积累时期;公元16世纪末以前;开始了原始观测,水文现象的的定性描述以及经验的积累。

2.学科形成时期;公元17世纪—19世纪末;水文现象有概念性描述进入定量的表达,水文理论逐渐形成。

3.应用水文时期;20世纪初—20世纪60年代;水文观测进一步发展,水文学以服务社会的应用性分支学科大发展为特色。

4.现代;公元20世纪60年代以来;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大量引进。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循环与水量平衡水循环的定义:地球上各种形态的的水,在太阳辐射,地球引力等的作用下,通过水分的蒸发、水汽的输送、凝结降落、水分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五个环节,不断发生的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水循环对自然环境的作用:1.促进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和能量的迁移转换功能;最活跃最重要的物质循环模式之一。

2.影响地壳运动和塑造地貌形态的功能;下渗和径流过程中,水与地表固体物质直接发生接触,对地质构造和地形塑造有着重要作用。

3.对天气现象和气候特征具有重要的影响;蒸发、水汽输送、降水都是在大气中进行,程度强弱及经过路线都会影响到区域的天气过程。

4.具有形成区域水文现象和水资源的功能;区域水循环状况决定了区域的干湿状况,决定了区域的蒸发、径流、下渗等特征,进而产生局部水文现象。

水体的水分交换更新周期:水体在参与水分循环的过程中,全部的水量被交换更新一次所需的时间,在数值上等于静储量与年动态水量之比。

(年动态水量即水体一年内向外排出的水量)水量平衡:任意区域在任意时间段内,其收入水量与支出水量的差额,必然等于储水量的变化量。

第二章水循环的基本环节蒸发与散发:简称蒸散发,水在有水分子物体的表面上由液体或固态转化为气态向大气逸散的现象。

蒸发面:具有水分子的物体表面。

自然界蒸发面类型:水面蒸发,土壤蒸发,植物散发或蒸腾。

水面蒸发蒸发率或蒸发量的大小取决于三个条件:1.供水条件;蒸发面上的水分多少。

2.能量供给条件;蒸发面上水分子获得的能量,使其脱离蒸发面向逸散。

3.动力条件;蒸发面上空水汽输送速度,保证大气逸散的水分子数量大于返回到蒸发面的。

a.水汽分子的扩散作用;水分子沿梯度方向扩散,加快蒸发。

b.上下空气层之间的对流作用;使暖湿空气上升到空中,干冷空气下降,促进蒸发。

c.空气紊动扩散作用;使蒸发面上空的空气混合作用加快,冲淡水汽含量,加快蒸发。

水面蒸发的影响因素:1.太阳辐射2.水面温度3.饱和水汽压差4.气温5.湿度6.气压7.风速8.水面大小与形状水面蒸发的确定方法:1.器测法2.理论模型法a.热量平衡法b.水汽输送动力学法c.彭曼法3.经验公式法土壤蒸发的物理机制:1.定常蒸发率阶段;水分通过毛细管作用输送到土壤表层蒸发,蒸发率相对稳定,近似等于相同条件下的水面蒸发,主要受气象条件影响。

2.蒸发率下降阶段;水分随蒸发减少到第一个临界点,毛细管作用减弱,蒸发减弱,主要受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3.蒸发率微弱阶段;水分减少到第二个临界点,毛细管作用完全被破坏,水分子靠扩散作用而运动,蒸发十分微弱。

土壤蒸发的影响因素:1.土壤含水量;2.土壤孔隙性3.地下水位4.土壤温度梯度土壤蒸发的确定方法:1.器测法2.经验公式法植物散发的影响因素;1.气象因素;温度和日照的影响很重要。

2.土壤含水量;蒸发量随土壤含水量减少而减小,含水量至凋萎系数,散发趋近于零,此时由植物类型决定蒸发量。

3.植物生理条件;植物的种类和植物在不同时段上的生理条件,散发率有一定差别。

区域蒸散发的研究方法:1.水量平衡法;2.水热平衡法3.经验公式法水气扩散:由于物质,粒子群等的随机运动而扩展到给定空间的一种不可逆现象。

1.分子扩散;大气中的水汽和液态分子不断运动并相互碰撞的过程。

2.对流扩散;对流混合,由静力或者动力等原因引起的流体的对流运动。

3.紊动扩散;大气扩散的主要运动方式。

水汽输送:大气的水分随气流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地区或由低空输送到高空的过程。

水汽输送的分布与特点:1.分布:10°N~10°S :水汽辐合区,是水汽汇,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10°N~35°N,10°S~40°S:水汽辐散区,水汽源,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35°N以北,40°S以南:水汽辐合区,是水汽汇,降水量略大于蒸发量。

2.我国水汽输送的特点:a.存在三个基本水汽源和三条输出路径,季节变化明显b.以大气平均环流引起的平均输送和移动性涡动输送为主要方式c.海陆分布与地貌格局决定了水汽输送场的基本形式d.水汽输送场垂直分布明显降水:大气中的水汽以液态水或固态水的形式从空中降落到地面的现象,是自然界所发生的雨,雪,露,霜,雹等现象的统称,其中降雨,降雪为主要形式。

表述降水特征的参数:1.降水量;指一段时间内降落在某一面积上的总水量。

2.降水历时和降水时间;一次降水过程中所经历的时间3.降水强度;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4.降水面积;降水所笼罩的面积降水的观测:1.器测法2.雷达探索3.气象卫星云图点降水时空分布表示方法:1.降水过程线2.降水积累曲线3.降水量等值图区域平均降水量的计算1.降水强度-历时关系曲线2.平均降水深度-面积曲线3.平均降水深度-面积-历时曲线下渗:水分从地面深入到地下的过程下渗阶段:1.渗润阶段:降雨初期比较干燥,水分被土粒吸附成吸附水,进而成薄膜水,最大分子持水量时结束。

2.渗漏阶段:土壤含水量增大,水分下渗,在毛管力和重力的综合作用下,充满土壤孔隙。

被充满时结束。

3.渗透阶段:土壤空隙被水分填满时,水分只在重力作用下呈稳定运动。

下渗水的垂向分布:1.饱和带,土壤表层,厚度不超过15mm2.过渡带,含水量随深度急剧减少,,厚度在50mm3.水分传递带,饱和含水量60%-80%4.湿润带,连接湿润锋面与水分传递的一个含水量随深度迅速递减的水分带影响下渗的因素:1.土壤性质;土壤下渗能力与土壤粒径,孔隙率呈正相关,与土壤前期含水量呈反相关2.降水特性;降雨强度是最直接因素3.植被与地形;植被降低雨水对地面的冲击和增加土壤的孔隙;地形的起伏等影响流水的运动4.人类活动;既增大也抑制下渗能力。

径流降落在流域表面的降水,沿着沿着地面与地下汇入到河川、湖泊、水库、洼地等,流出流域出口断面的水流。

径流的形成P481.流域渗蓄过程,2.坡面径流过程3.河网汇流过程径流深度将径流总量均匀平铺在整个流域面积上所相当的水层深度,常用单位mm径流模数流域出口断面流量与流域面积的比径流系数某一时段的径流深度与相应的降水深度之比河流地表经常性或间歇性有水流动的线状天然水道河流的分段1.河源2.上游3.中游4.下游5.河口入海河口河口区的分段1.进口段2.河口段3.口外海滨段河口的水文特性1.河口潮汐2.河口的咸水和淡水的混合及环流3.河口泥沙运动4.河口河床演变河流横断面河流某处垂直于主流方向的河底线与水面线所包围的平面过水断面的形态要素1.过水断面面积2.湿周3.水面宽度4.平均水深5.水力半径6.糙度水系流域内大大小小的河流构成的脉络相通的系统流域河流或者水域的补给区域,是分水线所包围的区域,包括地表集水区与地下水集水区等流时线法P72单位线法P74目估视线法P78 重点正常年径流量:一年内通过河流某控制断面的水量称为这个断面以上流域的年径流量。

洪水:由大量降雨、冰雪化及水库溃坝等引起的水位突发性上涨的大水流洪水特性的表示方式:洪峰流量,洪水总量,洪水总历时洪水波:由地表径流大量汇入而导致河流水面不稳定的波动湖泊的分类1.湖盆成因2.湖泊补给情况3.湖水矿化度4.湖水营养物质沼泽:是过度湿润的地势较为平坦或者稍低洼的地面。

沼泽的水文特征重点 P1001.沼泽的含水性2.沼泽的蒸发3.沼泽的渗透4.沼泽径流5.沼泽水量平衡冰川:由固态降水积累演化而成的,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能沿一定的地形向下滑动的天然冰体冰川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P106 重点1.冰川对气候2.冰川对基面3.冰川对冰川区域河流水清的影响4.冰川对其他的影响第五章地下水含水介质的空隙性 P1091.孔隙2.裂隙3.溶隙含水介质的水理性 P1101.容水性2.持水性3.给水性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

P114 重点潜水的特征:1.从力学性质2.从埋藏条件3.从分布和补给与排泄条件4.从动态变化5.从与其他水体的水力联系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P121补给1.降水入渗2.地表水下渗3.含水层间补给4.凝结水补给5.人工补给排泄1.泉2.泄流3.地下水蒸散发4.含水层间排泄5.人工排泄地下水的动态类型重点 P1231.渗入-蒸发型2.渗入-径流型3.过渡型4.人工开采型5.灌溉性6.越流型第六章海洋 P127洋:世界大洋的中心部分和主体部分,远离大陆面积广阔,水深大于2000m,具有稳定的理化性质,独立的潮汐系统和强力的洋流系统。

四大洋。

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域,面积较小,深度小于2000m,受大陆与海洋的双重作用,理化性质不稳定,差异明显的潮汐,稳定的海流系统。

58海。

表层海水温度分布 P129大洋表层盐度分布 P1361.具有纬向地带性规律2.径向分布呈马鞍形规律3.寒暖流交汇处等盐线密集,盐度水平梯度大4.大洋边缘盐度普遍较低波浪 P138当水受到外力作用时,水质点离开平衡位置,发生周期性振动,从而引起水面呈周期性起伏的运动现象。

海洋波浪的分类 P1391.成因2.水深与波长比值3.波形传播性质风浪水面在风的作用下直接出现的波动涌浪风停息后继续向前传播,或风浪超过风速,离开风区后依然存在并继续向前传播的波浪近岸波浪波浪由深水区到浅水区的运动潮汐海水在天体引潮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运动现象潮汐的类型 P1441.半日潮2.全日潮3.混合潮a.不规则半日b.不规则全日天文因素影响下的潮汐变化 P1461.半日周期,日周期2.半月周期3.月周期4.年周期5.多年周期洋流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与流向的大规模海水运动艾克曼漂流理论 P150大洋表层环流系统 P1521.模式与格局2.水文特征大洋水团形成与同一源地,具有相对均匀的物理、化学与生物特征和答题一致的运动状况以及基本相同的变化趋势,与周围海水存在明显差异的宏大水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