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社会学讲义 第六讲汇编
人口学课件整理
第一章人口概述一.人口的概念(一)人口是数量和质量的统一(二)人口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三)人口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1.自然属性:即人口的生物属性,是人口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又是人类自身受自然环境制约的重要条件。
2.社会属性:指人口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所具有的社会特性。
☆人口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人口的定义:生活在一定社会制度下,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区、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的个人组成的不断运动的社会群体。
二.人口变动:指人口状况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经济、自然条件以及人口自身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生的变化1.自然变动:指由出生和死亡而引起的人口数量变动。
2.机械变动:指人口空间位置的挪移。
3.社会变动:指人口在社会有机体中的组成状况的变化人口增长过快带来了不少的问题,那末是不是一个国家的人口发展越慢越好呢?人口增长过快浮现的问题人口发展战略:指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按照对人口发展客观要求的认识水平,据当时、当地的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等状况,在一个时期里对人口数量、质量、结构等做出的全面的、明确的规定。
三.人口科学的学科体系所谓人口科学的学科体系就是人口学与其它分支学科的总和。
它主要由三部份组成;(一)人口理论(二)人口统计学(三)人口学分支学科人口理论是关于解释和说明人口现象、人口过程和人口规律的学说体系,它为全部人口科学体系提供基本的理论和方法,是人口科学体系的核心和基础,具指导意义。
人口统计学是阐明搜集、整理、分析与人口现象有关的数量资料的方法论科学。
人口学的分支学科是研究人口与经济、社会、自然界诸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某一侧面的科学。
它主要包括人口经济学,人口社会学,人口地理学,人口生态学,人口医学,优生学第二章人口思想理论第一节古代的人口思想第二节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一.马尔萨斯及其《人口论》产生的背景二.马尔萨斯人口论的主要内容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可以概括为“两个公理”、“两个级数”和“两个抑制”(一).两个公理第一,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
人口社会学
当代 迁移路线
部分专业人士、技术人 员、投资者等“新移民”主要是经济原因 从港台和大陆迁居海外 中国人迁往美洲、东南亚、澳大利亚
华人、华侨的贡 献
“华工”为东南亚、美洲、澳大利亚等地的社会经济做出重大 贡献;“新移民”也为迁入地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老年人口比重增大,是出生率长期下降
的结果。这种类型的人口问题主要是育 龄人群比重低,如果生育水平不变,预 示着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是负增长。其 人口增长模式一般为“低—低—低”模
式,一般主要存在于发达国家,如德国。
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判读
类型 形状 人口增长特 点 少年儿童比 重大,出生 率、自然增 长率都比较 高 各年龄组人 口的比重大 致均衡,出 生率、死亡 率差不多 未来人口 增长趋势 判断 人口增长模 式
(1)职业 (2)收入多少
划 分 标 准
(3)收入来源
(4)文化程度
①住什么样的房子 ②该房子位于何处 ③有几处房子 ④闲暇时间干什么 ⑤有哪些体育爱好 ⑥去什么地方旅行 ⑦朋友分布远近 ⑧消费情况 ⑨穿着 ⑩使用什么车辆 ⑪看哪些书报杂志 ⑫参加何种团体俱乐部
(5)生活方式
(6)宗教信仰
(7)政治态度
年轻型 (增长型)
下宽上窄, 呈金字塔形
迅速增长
0—14岁占 40%以上, 65岁及以上 占4%以下
传统型 (高低高)
成年型 (稳定型)
像清真寺的 顶部塔形
稳定在零左 右的增长
0—14岁占 30~40%, 65岁及以上 占4%~7%
现代型 (低低低)
老年型 (衰退型)
底部收缩, 上部变宽, 金字塔已变 形
社会学 第六章 人口问题 2
交通路线的开辟等,每年约有1×1011 m2耕地被占用。
• 第二,为了解决因人口增加而增加的粮食需求,一方面对土地 过度利用,其结果是耕地表土侵蚀严重,肥力急剧下降;另一
方面为了增加耕地面积,不得不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围湖造
田,其结果破坏了生态平衡。上述两个方面的最终危害是导致
土地沙化。全世界每年因沙化丧失的土地达 6×1014~7×1014 m2。
27
(三)结构主义的观点
• 马克思 • 结构主义认为,全球经济和贸易体系 导致不合理的分配模式,才是最重要 的原因。----贫穷
28
第四节 我国的人口政策
• 人口增长还与世界各国的人口政策有关。对于什么 是人口政策,世界各国有不同的观点和解释。不少 国家甚至至今还否认他们有人口政策。这是因为他 们害怕被批评为干预基本人权—生育子女的权利。
(2)人口增长速度快
• • • 我国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949-1957年:第一个人口生育高峰期(战乱纷争的结 束,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口死亡率的下降) 1958-1961年:人口生育低谷期(国民经济发展受挫, 三年自然灾害) 1962-1972年:第二个人口增长高峰期(客观原因是: 医疗条件的改善,婴儿成活率增加,以及旧观念的影响, 即希望儿孙满堂等) 1973-1984年:人口增长有效控制时期(人们逐步认识到 人口问题的严峻性,采取了各种措施鼓励人们计划生育) 1985年后:人口增长率有了明显的回升。
1950年为1800 m2 1980年下降到1000 m2 1990年又下降到850 m2
• 也就是说,由于人口的增加,每10000 m2耕 地需要养活的人口数在不断增加:
1950年为5.5人 1980年增加到9.8人 1990年增加到11.8人 2000年增加到15人
人口社会学死亡和迁移讲义
人口社会学死亡和迁移讲义人口社会学第六讲:死亡(1)一(死亡的统计1(死亡的判定:生命的终结就是死亡,但是对于死亡时间的判定并不简单,就如同一个生命开始时间的判定也不一致(是从怀孕开始,还是从分娩出生开始)。
一般把心脏跳动、呼吸作为生命的基本特征,把心脏停止跳动(没有脉搏)和呼吸停止作为生命终结的表现。
但是,现在也出现了“脑死亡”的概念,把大脑系统的永久性破坏(即使还有心跳和呼吸)判定为“脑死亡”(“植物人”在这个意义上也没有生命)。
2(死亡的申报制度:死亡发生后,按照政府制度需要由有关部门(医院、公安部门、行政部门)开具死亡证明,说明死亡者身份、死亡地点、死亡时间和死亡原因。
在一些国家采取“属地”申报制度,即由死亡发生地点的有关部门申报和统计。
我国和另一些国家采取“属人(属籍)”申报制度,即由死者户籍所在地的有关部门申报和统计。
3. 死亡统计指标:(1)粗死亡率(Crude death rate):粗死亡率 = 该地该年死亡人数/该地该年平均人数×1000‰;CDR一般在6-35‰水平,高于20‰属于高死亡率。
中国1999年粗死亡率为15.2‰;cific death rate): (2)年龄别死亡率(age-spe年龄别死亡率= 该地该年某年龄组死亡人数/该地该年某年龄组平均人数×1000‰; (图示:14-18岁组死亡率最低,40岁后逐步升高,55-60岁后加速升高; 不同国家的比较可以清楚地显示社会经济、医疗卫生发展水平)(3)婴儿死亡率(infant mortality rate):婴儿死亡率=该地该年未满周岁婴儿死亡数/该地该年活产未满周岁婴儿数×1000‰; 但分母与分子可能不完全是同一批人(李若建,1992:111)。
(4)新生儿死亡率(neo-natal mortality rate):(“新生儿”定义各国不同,中国为“未满月”) 新生儿死亡率 = 新生儿死亡数/活产人数×1000‰;(5)死因死亡率(cause-specific death rate):某种死因在该年该地所有死亡人数中的比例;如孕产妇死亡率=孕产妇死亡数/活产婴儿数×100,000‰;(6)标准化死亡率(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e):标准化死亡率 =(年龄别死亡率×标准人口相应年龄组的比例)之和;考虑到各人口在年龄结构上的差异,进行“标准化”(以相比较中的一个人口或者各人口统一的平均年龄构成为“标准”)以便进行相互比较;(7)平均死亡年龄(某一时期全体死亡者的平均年龄)。
人口社会学
浅谈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看法社会0801 刘彦1100080315计划生育,顾名思义就是有计划有节制的生育,是对生育进行预先的设计,实行人类自身生产的计划化。
计划生育一词最早由中国正式提出,代表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政府推动和实施的家庭计划类型。
我国《婚姻法》指出计划生育就是在全国或整个地区范围内,对人口发展行有计划的调节,使人口的增长同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计划生育主要内容包括宏观和微观两方面。
从宏观角度看,其主要内容是有计划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改变人口结构,使人类自身生产在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逐步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从微观角度看,是实行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和优育,为社会和家庭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
建国初期,即从1971年起,中国开始推行人口的计划生育,提出“晚、稀、少”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进一步重视人口问题。
1974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人口非控制不可”的指示后,中国政府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1980年中共中央l号文件提出“鼓励只生一胎”的指示。
从此,我国开始了漫长和具有探索性的计划生育之路。
计划生育政策的推出对我国的发展起了不可估摸的作用。
由于中国改革开放前,长期推行的是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在这种发展战略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很慢,加上本来底子就薄,根本无力负担大基数的人口增长,当时的中国连温饱都成问题。
然而人口生育率在没有外在人口政策干预的情况下就会像印度那样下降的非常慢,而不会像韩国、泰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等东亚经济发达国家那样下降的非常快。
因此,如果没有1971年开始推行的“晚、稀、少”的政策和1980年开始的“一胎化"政策,中国人口可能要比现在多好几亿。
虽然计划生育政策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它同样也会因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显现出它的负面影响。
计划生育政策为我们带来了许多挑战:首先,人权之争;其次,性别平等开始变得复杂化、混合化;最后,一些人口问题开始浮出水面。
人口社会学(第四版)
人口社会学(第四版)简介《人口社会学》是人口学领域的经典教材之一,该书的第四版是在第三版基础上进行了全面修订和更新。
本书从人口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出发,探讨了人口的组成、变动以及人口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关系。
通过对人口问题的深入研究,可以揭示社会现象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重要依据。
内容概述第一章:人口学的起源和发展本章主要介绍了人口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包括人口学的定义、发展阶段以及人口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通过了解人口学的起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该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人口的基本概念和统计指标本章介绍了人口学中常用的基本概念和统计指标,包括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等。
通过掌握这些指标,读者可以更准确地描述和分析人口变动的特征和趋势。
本章主要探讨了人口增长和人口变动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通过分析人口增长的驱动力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可以更好地理解人口变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本章介绍了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包括内部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通过研究人口流动的规律,可以洞察人口迁移背后的动因和影响。
第五章:人口与社会问题本章主要讨论了人口与社会问题的关系,包括人口老龄化、人口过剩、人口负担、性别失衡等。
通过对这些社会问题的研究,可以为制定政策和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参考。
第六章:人口与经济发展本章探讨了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包括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人口红利的释放以及人口政策的影响等。
通过研究人口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可以帮助国家和地区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本章介绍了人口预测和人口规划的概念和方法。
通过对未来人口变动趋势的预测和规划,可以为社会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第八章:人口政策与人口管理本章主要讨论了人口政策和人口管理的内容和实施方式。
通过探讨人口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可以为解决人口问题和促进社会发展提供参考。
结语《人口社会学(第四版)》系统地介绍了人口学领域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
人口社会学整理17页
人口社会学第一章导论第一节人口与人口社会学一、什么是人口1.人口的内涵人口是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它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和出发点,是社会生产力构成的要素和生产关系的体现者。
“人口”是生物学种群的概念,就是一个生物物种在一定范围里所有个体的总和,人口作为一个生物群体,其生、老、病、死整个生命过程被规定于自然的生物过程之中。
在统计术语中,凡是具有某种特征的群体,都可以称之为一个人口(population),它是总体(universe)的同义词。
但在人口学中,人口(population)这一术语是指某一地区的全体居民(inhabitants),尽管有时这一术语可用来仅指某一部分居民,如:学龄人口、可婚人口这样的人口,严格说来,应叫作分人口(sub—population)。
人口这一术语往往用来更具体地表示规模(size),即总体中个体的总数(total number)。
2.人口的群体特征群体与个体是有区别的:第一,群体的特征要用数量表示它的规模、结构分布和质量,而个体则不能这样表示。
第二,群体可以表现出规律(受大数定律支配),而个体变化是无规律的。
第三,群体运动的客观性更强,而个体行为的主观性更强。
3.人口的一般特征(1)人口的双重属性一是自然属性。
人口是有生命现象的个体组成的生物群体。
人有出生、成长、衰老、死亡的生命过程,也有自身遗传、变异以及全部生理机能。
这些个人的自然属性影响和决定着人口的数量和质量,是人口存在和发展的生物基础。
其二是社会属性。
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的互动过程之中,如生产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民族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以及由这些关系派生出来的其它社会关系。
人口的社会属性是人口区别于生物群体的根本标志。
因此,人口的社会属性是本质属性。
这决定了人口现象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现象。
(2)人口结构从静态考察:通过一定时点上的人口数、人口密度及各种人口构成反映出来的,主要指人口结构。
人口社会学重点汇总
第一章人口社会学简介1.论述人口的双重性P4自然属性:是人类个体的出生,生长,繁衍,死亡和衰老的生命历程受到生物规律的支配。
社会属性:人是社会行动者,他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社会,社区,家庭等一系列社会组织,社会文化和他人,这表明人类的生物属性深受社会属性的影响和制约。
人口的社会属性表现为三个方面:(1)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2)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产生的(3)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政治制度中产生的2.简述人口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内容P6(1)认识和分析人口过程(2)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3)认识和分析人口变迁内容较多较杂,具体需要大家到书中寻找了解3.简述中国的五次人口普查P21 (是五次都要,不是只要第五次)本重点需要同学们结合书本理解第二章人口社会学的基本理论1.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P29 注意其背景,内容,以及正反面的评价背景:马尔萨斯的时代正是英国工业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时期,是资本主义上升的时期,人口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日益贫困,阶级冲突越来越激烈。
内容:(1)建构人口理论的两个前提:一是食物是人类生存必须的。
二是两性间的性欲是必然的(2)两个级数的理论,马尔萨斯认为人口的增值力与土地的生产力之间是不平衡的。
(3)较少人口的途径,一是积极性抑制,二是预防性抑制(4)人口波动理论与三个命题评价:积极方面:(1)首次揭示了稀缺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2)首次建立人口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关系模型(3)提出人口增长制约与生活资料的增长(4)人口增长与生存资料的关系的调节机制(5)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极限(6)首次区分了人口增长抑制因素的不同作用机制和环境,最早将现代西方社会与非西方社会进行比较并将富余程度的差距与特定人口过程联系起来负面评价:(1)完全从生物学角度看待生育行为而现代社会的性爱,婚姻与生育不存在必然联系(2)没有看到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增长之间关系复杂性具体阐述见书本2.马寅初的《新人口论》P37基本思想:中国人口繁殖太快,人口多、资金少,影响工业化的进程,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应该控制人口。
人口社会学讲义
人口社会学讲义提纲(2010年秋季)第一讲一.基本概念1.学科分类社会学是“法学”大门类下面的一个“一级学科”。
按照目前教育部颁布的学科分类目录,“社会学”这个一级学科下有4个“二级学科”: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民俗学。
2.人口学可大致区分为“广义人口学”和“狭义人口学”。
“狭义人口学”(Demography):直接涵义是“人口统计学”,比较强调统计与定量分析。
一般认为狭义人口学有四个传统研究领域:(1)生育(Fertility),(2)死亡(Mortality),(3)迁移(Migration),(4)城市化(Urbanization)。
这4个领域所涉及的是人口的增加(生育)、减少(死亡)、地点的变化(迁移)和居住的聚居程度(城市化)。
“广义人口学”(Population Studies):与人口直接或间接有关的领域(包括家庭、婚姻、老龄、青少年、各种社会组织等)都可以包括在内,可以说用人口学的角度(perspectives),使用人口学的指标(Indexes)和研究方法(methods)来研究复杂的社会现象,都可以归为“广义人口学”,如:(1)家庭(择偶标准、家庭构成、夫妻离异、代际关系等);人口的基本组织形式和“再生产”(繁殖、养育、教育、互助、反哺)的单元;(2)社区与社会群体(社区构成、内外关系、网络组织、社区变迁等);人口的社会组织形式;(3)民族(族群特征差异、族群冲突、族际整合与融合等);不同认同心理的人口群体;(4)企业(人员结构与更新、组织与运行、人际网络等等);劳动力是“生产人口”;(5)城镇(居住格局、人口构成、人员流动、社会组织等);人口的分布聚集类型;(6)分层与流动(各层次的构成与特征、阶层之间流动的原因和条件等);人口内部的结构与变化。
就研究对象而言,“广义人口学”与“社会学”在很大程度上相互重合。
3.人口社会学在学科定位上,“广义人口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人口社会学”,即主要采用社会学的比较宽阔的视角、比较复杂的理论框架来分析研究与人口现象有关的各种社会问题,在研究对象范围方面并不限于“狭义人口学”或“人口统计学”的四领域,即使是对于这四领域的研究,也远远超出“人口统计”的范围。
人口社会学的讲义 第六讲(87页)
减少型
20
50
30
+人口年龄金字塔
人口年龄金字塔是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形象描 述,是研究人u年龄结构的常用手段。
人口年龄金字塔计錄方法:以总人II为分付, 以各年龄或者年龄纟n.的分性别人u为分了,求得男 女两性 各年龄或者年龄组人u占总人u的百分比。
口年龄金字塔
c
D
E
F
丄
百分比
2
d,707,903 40,542
j人口的年龄结构类型
■瑞典人口学家桑德巴的人口年龄结构“三分法” >将人U 划分为14岁,15~49岁和50岁以上三个年龄阶段 >以当时的 瑞典人口结构作为参考,将人门年龄结构分为 “增加型”、 “稳]定型类”型和“减少0型〜”14。岁 15^49岁 50岁及以上
增加型
40
50
10
稳定型
33
50
17
>1Q >7 >30
>30
j衡量人口年龄构成的指标
■常用指标:
>少年系数 >老年系数(人U龙龄化系数) >老少比 >少儿抚养比 >老年抚养比 >总抚养比 >年龄中位数
-
老年系数(老年人口比屯:):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 百分
比
少年系数(少年儿童比重):14岁及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 百分
比
老少比(老龄化指数):65岁及以上人口与14岁及以下人 口之
(联合国划分人口年龄结构的标准及分 方法
年系数: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I 1比重 ■少年系数:14岁及以下人口占总人口比呎 ■ 老少比:65冷及以I:人I I ^14岁及以卜•人门之比 ■年龄屮位数:按照年龄将总人U划分为人数相等的 两部分,
年龄高于年龄中位数的人和年龄低T年龄 中位数的人U数量 和等。
人口社会学讲义-第六讲共89页文档
人口社会学讲义-第六讲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年系数(老年人口比重): 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 百分比
少年系数(少年儿童比重): 14岁及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 百分比
老少比(老龄化指数): 65岁及以上人口与14岁及以下人 口之比.
少儿抚养比(少年抚养系数):14岁及以下 人口占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
老年抚养比(老年赡养系数):65岁及以上 人口占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
瑞典人口学家桑德巴的人口年龄结构“三分法”
➢ 将人口划分为0~14岁,15~49岁和50岁以上三个年龄阶段 ➢ 以当时的瑞典人口结构作为参考,将人口年龄结构分为 “增加型”、“稳定型”和“减少型”。
类型 增加型 稳定型 减少型
0~14岁 40 33 20
15~49岁 50 50 50
50岁及以上 10 17 30
人口年龄金字塔
人口年龄金字塔是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形象描 述,是研究人口年龄结构的常用手段。
人口年龄金字塔计算方法:以总人口为分母, 以各年龄或者年龄组的分性别人口为分子,求得男 女两性各年龄或者年龄组人口总人口的百分比。
人口年龄金字塔
2008年我国人口年龄金字塔
95 90 85 80 75 70 65 60 55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年轻型 >40 <5 <4 <15 <20
国际通用标准 成年型 30—40 5—10 4—7 15—30 20—30
老年型 ≤30 ≥10 ≥7 ≥30 ≥30
衡量人口年龄构成的指标
常用指标:
➢ 少年系数 ➢ 老年系数(人口老龄化系数) ➢ 老少比 ➢ 少儿抚养比 ➢ 老年抚养比 ➢ 总抚养比 ➢ 年龄中位数
资料来源:历次人口普查和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资料。
66.70 67.20 70.10 72.04 72.35
6403 7510 8872 10055 10411
5.60 6.20 7.00 7.69 7.92
年龄结构的影响
年龄结构对人口再生产的影响:出生、婚姻、 死亡、迁移等。
年龄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劳动适龄人口 的数量及其同被抚养人口的比例关系。
年龄中位数:按照年龄将总人口划分为人数相等的 两部分,年龄高于年龄中位数的人和年龄低于年龄 中位数的人口数量相等。
依据上述指标,联合国提出划分人口年龄结构的标 准: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
人口结构类型(%)
0-14 岁人口比重 60 岁以上人口比重 65 岁以上人口比重 老少比(65+/0~14) 年龄中位数(岁)
锥型 ➢ 稳定型:除老年组以外,其他年龄组人口比重差
别不大,塔呈桶型 ➢ 缩减型:中年人口比重较大,年轻人口较少,塔
底收缩,下窄上宽。
联合国划分人口年龄结构的标准及分 析方法
老年系数: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少年系数:14岁及以下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老少比:65岁及以上人口与14岁及以下人口之比
年龄构成对社会生产和服务的影响:不同年 龄人口的需要不同,年龄结构会影响文化教 育设施的配置,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以及住 宅、交通建设、消费结构。
年龄结构和人口变动
同出生率一样,年龄结构也是导致人口增长 或减少的原因。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年轻人 占很大的比例,这样,既便生育率下降,甚 至降到了“更替水平”,人口总量仍会持续 增长。
国际上通常将不同年龄的人口划分为三大类:014岁少年儿童、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65岁及 以上老年人口。
少年儿童人口和老年人口通常也称为非劳动 年龄人口或被抚养人口。 由于年龄结构对人口的再生产至关重要,还将 人口划分为婚育年龄人口(15-49岁)和非婚 育年龄人口(小于15或者大于49岁) 其中15-49岁女性人口也称为育龄妇女
1956年,联合国委托法国人口学家撰写并出版了《人口老 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影响》一书,其中以65岁作为老年起点。 联合国进行人口统计时,经常以65岁为老年的起点,将年 龄在65岁和65岁及以上的人口划分为老年人口。
随着时间推移,人口老龄化成为全球趋势,许多发展中国 家老年人口不断增多,而发展中国家通常采用60岁作为老 年段的年龄起点。
为了便于与发达国家作比较,1982年,在联合国“老 龄问题世界大会”上,将老年年龄的界限定义为60岁。 目前国际通用的是以60岁或65岁作为标准。
就中国而言,我国的法定退休年龄也规定为年满60岁, 因此60岁成为国内中国社会普遍认定,学术界普遍使 用的老年人群划分标准。
争论:年龄标准的调整?
人口的年龄结构类型
总抚养比(社会负担系数):少儿抚养比和 老年抚养比之和。
年份
年底 总人口
我国历年来的人口年龄结构
单位:万人,%
各年龄组人口
0-14 岁
15-64 岁
65 岁及以上
人口数 比重 人口数 比重 人口数 比重
1990 114333 31670 27.70 76260 1995 121121 32218 26.60 81393 2000 126743 29024 22.90 88847 2005 130756 26504 20.27 94197 2006 131448 25935 19.73 95102
5 0
1.50
1.00
0.50
0.00
0.50
1.00
1.50
人口年龄金字塔
用人口年龄金字塔在形象的展示现有人口年 龄结构的同时,还可以看出未来人口在一定 生育模式下的人口再生产规模、速度及发展 趋势。
人口年龄金字塔
用人口年龄金字塔描述人口年龄结构有三种基本
类型: ➢ 增长型:年轻组人口比重大,塔型上窄下宽,呈
人口自然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 人口社会经济结构:城乡结构、地域分布结构、
文化教育结构、职业结构等。 最基础的人口结构就是年龄和性别结构。
一、人口年龄结构
人口年龄结构:一定时期、一定地域范 围内,不同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状 况。
人口年龄结构与出生、死亡、迁移关系 密切。
一、人口年龄结构
第六讲 性别与年龄结构
人口结构
一、人口年龄结构 二、人口性别结构 三、年龄性别结构的度量 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比较 五、人口城乡结构 六、人口城域分布结构 七、人口文化教育结构 八、人口民族结构 九、人口结构问题
人口结构
人口学并不只是研究人口总量和增长,也研究 人口的构成。
按照各种分类指标可以将不同类别人口所占比 例表现出来,反映出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