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小儿湿疹的中医治疗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

小儿湿疹的中医治疗进展

杜锡贤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范玉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博士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皮疹多样性,瘙痒剧烈,易复发。小儿湿疹是婴幼儿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主要表现为皮肤起红斑、丘疹、水疱等,常反复发作,湿疹急性期剧烈瘙痒,尤其在晚上致小儿烦躁哭闹而影响睡眠和进食,严重影响小儿的身体健康和正常发育。中医药因能缓解临床症状,有效改善皮损,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疾病复发,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就中医对小儿湿疹的认识及中医药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一、中医对小儿湿疹的认识

古代医藉记载的“奶癣”、“胎敛疮”、“四弯风”等相当于小儿湿疹,如明代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云:

“奶癣,儿在胎中,母食五辛,父餐炙煿,遗热与儿,生后头面遍身发为奶癣,流脂成片,睡卧不安,瘙痒不绝。”《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记载:

“胎敛疮,此症生婴儿头顶,或生眉端,又名乳癣,痒起白屑,形如癣疥,由胎中血热,落草受风缠绵,此系干敛,有误用烫洗,皮肤起粟,搔痒无度,黄水浸淫,延及遍身,即成湿敛。”明确指出本病多因胎中遗热遗毒,或饮食失调、脾失健运、内蕴湿热、外受风湿热邪而致。认为其病机“由心火脾湿受风而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四弯风》又载:

“此证生在两腿弯、脚弯,每月一发,形如风癣,属风邪袭人腠理而成,其痒无度,搔破津水,形如湿癣。”《诸病源候论》认为小儿发病乃“五脏有热,熏发皮肤,外为风湿所折,湿热相搏身体……”,“……是心家有风热”。清《外科真诊》记载:

“奶癣生婴儿头顶,或生眉端,由胎中血热,落草受风而成,有干湿之分。干者形如癣疥,痒起白屑;湿者皮肤起粟,瘙痒无度,黄水浸淫,延及遍身。”

现代中医称湿疹为“湿疮”,婴儿湿疹为“婴儿湿疮”,特应性皮炎为“四弯风”。婴儿湿疹相当于中医的“奶癣”、“胎敛疮”,是发生在婴儿头面部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湿疹。近年来有人认为婴儿湿疹是特应性皮炎的婴儿型,但亦有人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婴儿湿疹都是特应性皮炎。因此,小儿湿疹应包括婴儿湿疹与婴儿期、儿童期特应性皮炎。

二、名医经验

xx分二型论治婴儿湿疹:

①热盛型,证见局部皮色潮红,面部灼热,津脂稠粘,味腥微臭,搔痒不安,急躁,大便干,身体多肥胖等。治以清热解毒为主,佐以利湿。方用:

金银花9g,生槐花9g,黄芩3g,竹叶3g,灯心

1.5g,干生地9g,白鲜皮9g,丹皮3g,绿豆衣3g,车前草6g,滑石6g,生甘草3g。②湿盛型,证见局部皮色暗淡,不热,津脂不多,或有脱屑,时流浅黄稀水,结痂很厚,痒感较轻,大便次数多,身体多瘦弱等。治以健脾利湿为主,佐以清热。方用:

苍术3g,白术3g,茯苓3g,炒槐花3g,厚朴

1.5g,xx

1.5g,炒枳壳

1.5g,炒槟榔

1.5g,xx

1.5g,炙甘草3g。何雯总结李家凤经验,认为婴幼儿湿疹的病因是湿邪为害,由禀受胎温热毒,生后复感风邪,风湿热淫外发肌肤所致。最常见的证型是风湿热淫。治疗应当从风、热、湿论治,予清热利湿,驱风止痒。创荆防扫毒剂(荆芥穗、防风各6g,地肤子、刺蒺藜各10g,白鲜皮6g,丝瓜络、板蓝根各10g,金银花6g,茜草、九里光各10g,蝉蜕6g,土茯苓、川芎各10g,苦参6g,甘草3g)和外洗方(蛇床子、明矾、苦参、茵陈、地肤子、金银花、薄荷、黄芩、臭椿、九里光、野菊花各10g,花椒6g,冰片3g),治疗小儿湿疹,疗效显著。王霞芳从脏¸论治,以健

脾为本,祛邪以化湿为要,临证多用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祛湿以化湿为要,兼以清热祛风,临证多用三仁汤、四妙丸、四苓散、六一散、消风散等;气血同病,宜气血同调,补血活血;内外兼治,注重辨证与局部治疗。宋瑜总结马绍尧对湿疹的辨证施治经验,初从外因风、湿、热、虫、毒治之有效,近年来从脏¸辨证论治,疗效较前明显提高。辨证施治分四型:

①心肝火旺证治宜泻火清热利湿,方用导赤散、黄连泻心汤加减;②风热袭肺证治宜祛风清热,宣肺止咳,方用泻白散、桑菊饮加减;③脾经湿热证治宜健脾化湿,祛风清热,方用泻黄散(藿香、山栀、石膏、防风、甘草)或益黄散(陈皮、青皮、木香、柯子);④肾虚风燥证治宜健脾补肾,养血祛风润燥,方用参苓白术散、六味地黄汤加减。樊惠兰总结宋祚民经验,辨证分三型:

①脾湿胃热型治则:

清胃热,利脾湿。方药:

滑石12g,生石膏30g,黄芩10g,苍术10g,丹皮10g,生薏苡仁15g,茯苓10g,泽泻10g,车前子10g,生甘草6g。②脾虚湿困型:

健脾利湿。方药组成:

苍术10g,白术10g,陈皮10g,生薏苡仁30g,滑石10g,白扁豆10g,生甘草5g。③脾虚肤燥型:

健脾润燥,益气养血。方药:

黄芪6g,当归10g,丹参10g,鸡血藤10g,北沙参10g,茯苓15g,山药10g,陈皮6g,白芍6g,防风6g,扁豆10g,生甘草6g。小儿湿疹以脾湿胃热型及脾虚湿困型最为多见,强调脾胃功能的强弱贯穿于小儿湿疹的始终,在治疗时,切记要健脾养胃,调补中焦。

三、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指南摘录

特应性皮炎多由禀赋不耐,胎毒遗热,外感淫邪,饮食失调,致心火过胜,脾虚失运而发病。婴儿期以心火为主,因胎毒遗热,郁而化火,火郁肌肤

而致。儿童期以心火脾虚交织互见为主,因心火扰神,脾虚失运,湿热蕴结肌肤而致。

(一)辨证论治

1.心脾积热证证见面部红斑、丘疹、脱屑或头皮黄色痂皮,伴糜烂渗液,有时蔓延到躯干和四肢,哭闹不安,可伴有大便干结,小便短赤。指纹呈紫色达气关或脉数。本型常见于婴儿期。治法:

清心导赤。方药:

三心导赤饮加减:

连翘3g,栀子3g,莲子心3g,玄参3g,生地黄5g,车前子5g,蝉蜕3g,灯心草3g,茯苓5g,甘草3g。

2.心火脾虚证证见面部、颈部、肘窝、腘窝或躯干等部位反复发作的红斑、丘疹,或丘疱疹、水疱,或有渗液,瘙痒明显,烦躁不安,眠差,纳呆,舌尖红,脉偏数。本型常见于儿童反复发作的急性期。治法:

清心培土。方药:

清心培土方加减:

淡竹叶10g,连翘10g,灯心草10g,生地10g,白术10g,山药15g,薏苡仁15g,钩藤10g,牡蛎15g(先煎),防风10g,甘草5g。

3.脾虚蕴湿证证见四肢或其他部位散在丘疹、丘疱疹、水疱,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稀,舌质淡,苔白腻,脉缓或指纹色淡。本型常见于婴儿和儿童反复发作的稳定期。

治法:

健脾渗湿。方药:

小儿化湿汤加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