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小儿湿疹的中医治疗进展
中药治疗小儿顽固性湿疹1例
案 医| 话
颜 色 变 浅 , 出 明显 减 少 , 烂 面 已结 痂 , 抓 痕 , 渗 糜 无 瘙 痒 明 显 减 轻 . 母 诉 患 儿 夜 间 已能 安 睡 . 色 好 其 面 转 , 神 、 绪 渐 佳 , 与 人 交 流 . 食 增 多 . 稍 精 情 愿 纳 便
中 药 治 疗 小 儿 顽 固 性 湿 疹 1例
体 消瘦 , 精神差 , 不喜 动 , 不愿 与人交流 , 因瘙痒严 重 , 脾 失健运 。 内蕴湿热 . 外受风湿 热邪而致[ 中药 因能 2 1 。 改善皮 损 并在一 定程 度上 控制 夜 不 能寐 , 纳差 . 大便 干 , 便 调 , 红少 津 、 薄 , 小 舌 苔 指 有 效缓 解 临床症 状 。 纹 紫滞 。 服用录雷他 定等西药制剂 后 , 皮疹均加 重 。 既 疾 病的复发 . 临床 应用逐渐广泛 。 例患儿湿疹缠绵 , 本 严 重影 响患儿 的身心健 康 . 且外用 皮质类 激素 药物 3 往尤卓 尔外用史 3年 。 断 : 诊 小儿 湿疹 。 辨证属湿热 浸 已出现不 良反应 。 故停用而改 用 中药治疗 。 淫 型。治 以清 热利湿 、 祛风解 毒 。以五味消毒饮化 裁。 年 . 本 例 患 儿 湿 疹 主 因胎 热 内 蕴 . 失 健 运 , 风 脾 复 治 祛 野 菊 花 6 , 公 英 lg 紫 花 地 丁 lg 金 银 花 湿 热邪 所致 . 当清热 利湿 、 风解 毒 。方 以五 味消 g蒲 O, O, 取 方 蒲公 1 g 连翘 1 g 防风 1g 荆 芥穗 6 , 5, 5, 0, g 白藓 皮 1 g 僵蚕 毒 饮 为主 方 . 其清 热 解 毒之 功 . 中野 菊花 、 0, 英 、 花地 丁 性苦 、 , 紫 寒 清热 解 毒 利 湿 、 消痈 散 结 ; 金 1 g 栀 子 6 , 豆 豉 l g 焦 三 仙 ( )O , 内金 0, g淡 O, 各 lg 鸡 连翘 同用 , 强 君 药 清 热 解 毒 之 功 ; 加 防风 、 荆 l g 黑 丑 6 , 草 6 。4剂 。每 1 l剂 , 煎 取 汁 银 花 、 0, g甘 g 3 水
基于中医体质理论指导下的儿童湿疹研究
基于中医体质理论指导下的儿童湿疹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湿疹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皮肤病,临床上表现为皮肤搔痒、发红、干燥和出现红斑、疱疹等症状,给患儿和家庭带来了严重的困扰。
目前,西医常规治疗湿疹的方法主要是外用药物和激素,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皮肤变薄、色素沉着等副作用,并且容易复发。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具有独特的体质理论,认为人体有不同的体质类型,不同的体质类型对疾病的易感性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中医体质理论来指导儿童湿疹的治疗,个性化调理体质,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目前关于基于中医体质理论指导下的儿童湿疹治疗的研究还比较有限,缺乏系统性的整合和总结。
有必要进行相关研究,探讨中医体质理论在儿童湿疹治疗中的应用,为临床提供更为有效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基于中医体质理论指导下对儿童湿疹的治疗方法,以及验证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通过研究儿童湿疹患者的体质特点和病情表现,结合中医体质理论的指导,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疗依据,为儿童湿疹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也有望为中医体质理论在儿童湿疹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实际验证,为中医药在儿科领域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1.3 意义和价值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尤其在儿童中更为常见。
目前,针对湿疹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症状进行药物治疗,但长期使用药物可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依赖性。
基于中医体质理论指导下的儿童湿疹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中医体质理论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强调了人体的整体平衡和个体体质的差异。
在治疗湿疹的过程中,结合中医体质理论可以更好地了解患儿身体体质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基于中医体质理论指导下的儿童湿疹研究可以为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结合提供范例。
通过深入研究中医理论在儿童湿疹治疗中的应用,可以探索出一条中西医结合、个性化治疗的新路径,为传统医学在现代医疗体系中的发展提供参考。
中医药治疗湿疹的临床研究进展
白鲜皮 、 车前草、 冬瓜皮等, 随证 加减 。痊 愈 4 6例 , 占
8 8 . 4 6 %; 显 效 4例 , 占7 . 6 9 %; 有 效 2例 , 占3 . 8 4 %。 病 程最短 的 7天 , 最 长的 1 4天 。结果 有显 著疗效 。 1 . 2 . 2 亚 急性 湿 疹 宋 业 东 等 治 疗 亚 急 性 湿 疹 ,
之 品 。辨 清湿热 之轻 重 随证 用药 , 用 参 苓 白术散 加 减
治疗 组用 健脾 除湿止 痒汤 : 土茯苓 3 0 g , 苍术 1 5 g , 焦白
术 1 5 g , 陈皮 1 5 g , 茯苓 2 5 g , 泽泻 2 0 g , 山药 3 0 g , 丹 参等 养血祛 风 。重视 局部用 药 , 并合 理外 治 。孙 丽 蕴 等 指 出 陈凯 教 授 对 不 同 类 型
关键词: 湿疹; 中医药治疗; 综述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3 . 0 3 . 1 1 9 文 章编 号 :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3 ) - 0 3 . 0 6 4 0 03 -
中医药治疗小儿湿疹的研究进展
湿疹 是 由多 种 内外 因素引起 的一种 具有 明显 渗 出倾 向 的炎 症性 皮 肤病 , 伴 有 明显 疹 痒 , 易复发[ 1 ] 。 本病 在 儿 科 及 皮 肤 科 均 为 常 见 病 ] 。因 为 病 因 不
脾 利湿 , 养血 祛风 ” 治则 辨 证 施 治 , 同时也 治疗 小 儿 湿 疹 的兼 症 。辨证 为 “ 血热 ” 时, 采 用 清热 凉血 方 加 减, “ 脾 虚湿 蕴” 时采用 健脾 利湿 方加减 , “ 血 虚风燥 ” 则 采用 养血 活血 方加减 。痒 甚者 加槟 榔 、 苦 楝皮 、 鹤 虱、 贯众 等 杀虫止 痒药 。 王 楠等 治疗 婴幼儿 湿疹 , 以中药 内服 为主 , 同 时兼 以外用 。其 根据 湿疹 局部形 态 的不 同 , 采用 “ 清 热 利湿 , 养血 润燥 ” 治则 。湿热 内蕴 型 内服基 本方 以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4 — 3 8 6 5 . 2 0 1 3 . 0 3 . 0 1 3
【 中图分类号】 R 7 5 8 . 2 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4 — 3 8 6 5 ( 2 0 1 3 ) 0 3 - 0 2 1 9 - 0 3
脾虚 型 ) 给予 中药 汤剂 内服 以清热利 湿 , 同时 配 以局
黄、 蝉蜕 、 党参 、 砂仁、 酸枣 仁 、 赤芍、 丹 参 等 。治 疗 2 周, 总有 效率 9 2 . 3 。
刁灿 阳[ 6 为 了 克 服 单 一 治 疗 手 段 起 效 慢 的 特
以生黄 芪 、 当归 、 鸡血藤 、 白鲜皮 、 苍 术各 2 0 g加 减 。 每 日 1剂 , 水 煎温 敷 患处 , 每 日 2次 。加减 配伍 生地
中药内服配合药浴治疗小儿湿疹90例——附单用中药内服30例对照
1 . 4 统 计 学 方法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 1 一 般 资 料
研 究对 象 为我 院于 2 0 1 3年 1 1月至 2 0 1 4年 l 0月 期 间接 受治疗 ,符 合纳 入条件 的小 儿湿疹 的患者 ,总 计 1 2 0例 。患者年龄 O . 3 ~ 7岁 ,平均 ( 2 . 4 7 ±1 . 4 2 ) 岁 。观 察组 患者 9 0例,对 照 组患 者 3 O例 ,一般 资 料 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 ( P> 0 . 0 5 )。 1 . 2治疗方法 1 . 2 . 1 对照 组 3 O例 患者采 用一 般中 药 内服疗 法 。采 用 甘草 、银花 、菊花 、赤小豆 、土茯苓 、黄芩、白鲜皮、 蒲公英 、菌陈 、 生薏等 , 水煎服 , 每 口1 剂, 分2 次服用 ,
中药 内服 配 合 药 浴 治疗 小 儿 湿 疹 9 0例 附单用 中药 内服 3 0例对照
一
季共 格
( 黑龙 江 省 鸡 东 县 疾 病 预 防控 制 中 心 ,黑 龙 江 鸡 东 1 5 8 2 0 0 )
【 摘 要】 目的 观察比较针对d , J L 湿疹炎采用中药内服配合药浴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从我院
婴儿湿疹中医治疗体会
婴儿湿疹中医治疗体会发表时间:2012-12-24T15:54:16.89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6期供稿作者:徐圆杰[导读] 本文旨在观察中医疗法对婴儿湿疹的疗效。
徐圆杰(苏州市中医医院皮肤科 215009)【摘要】目的本文旨在观察中医疗法对婴儿湿疹的疗效。
方法通过对62例病例运用中药外洗为主的治疗方法。
结果绝大部分病例成功治愈。
结论运用中药外洗对婴儿湿疹的治疗疗效好副作用小。
【关键词】婴儿湿疹中药治疗外洗湿敷1 婴儿湿疹的病因和表现婴儿湿疹是婴儿时期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由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过敏性皮肤炎症,出生后1-3个月多见,6个月以后逐渐减轻;好发于婴儿的头面部,也可发生于躯干四肢,皮损以丘疱疹为主的多形性损害,有渗出倾向。
反复发作,急慢性期重复交替,伴有严重瘙痒,引起婴儿哭闹不安;若处理不当,易继发感染,严重影响婴儿的食欲、睡眠和身体发育 [1] 。
2 病例选择在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笔者用中药外洗治疗婴儿湿疹62例,均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选择门诊就医头面部湿疹患儿62例,其中男35例,女27例,年龄1个月到14个月,病程5天到2个月。
其中46例为母乳喂养,14例为混合喂养,2例为人工喂养。
排除口服药物治疗及药物过敏患者。
排除未按规定用药,未及时复诊者。
3 给药和方法蛇床子10g、黄芩10g、黄柏10g、苍术10g、马齿苋30g、苦参10g、野菊花15g。
煎水外洗湿敷,一日一剂,每日洗2到3次,七天为一个疗程。
治疗期间嘱母乳喂养患儿的母亲和混合喂养的患儿忌食辛辣、鱼腥等刺激性食品。
日常护理忌用热水或含碱性的肥皂等,以减少局部刺激。
减退的痂皮不可强行剥脱。
洗澡的水温不宜过烫,应与婴儿体温接近,不宜过热。
患儿的衣服选用棉质品,不接触肥皂、药粉、塑料制品。
4 疗效判定标准患儿使用该方剂外洗湿敷,每周复诊一次。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
湿疹的中医护理研究进展
湿疹的中医护理研究进展摘要:湿疹作为一种常见皮肤疾病,容易反复发作,具有多形性、瘙痒以及对称性等特点。
近年来随着中医事业发展速度的加快,关于湿疹中医护理方面的研究也随之增多,本次研究笔者就湿疹的中医护理研究进展进行详细地阐述。
关键词:中医护理;研究;湿疹;进展湿疹是指因多种内外因素造成的剧烈瘙痒皮肤炎症反应,在临床中一般分为三期,即急性、慢性以及亚急性,其中急性期湿疹具有渗出倾向,慢性期湿疹具有肥厚以及浸润特点[1]。
近年来,随着中医理论研究的深入,关于中医药治疗湿疹方面的研究也随之增多,且中医药治疗该病所具优势也越来越凸显,下面笔者就近年来湿疹的中医护理研究进展实施综述。
1.湿疹分析湿疹病因比较复杂,多为内外因相互作用所致,其中常见内因有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情绪变化、新陈代谢障碍、内分泌失调、精神紧张、感染、过度疲劳以及失眠等,外因有食物、生活环境或者气候等,外界刺激比如化妆品、日光、炎热、人造纤维、干燥、各种动物皮毛、热水烫洗、肥皂等均可诱发[2]。
根据皮损表现可把湿疹分为三期,即急性、慢性以及亚急性,急性湿疹初期多表现为密集的小水疱、丘疹或者丘疱疹,如果激发感染可形成毛囊炎、脓疱或者脓痂等,瘙痒剧烈,多发生于肝周、头面、阴囊、耳后以及四肢远端等;慢性湿疹表现为患处皮肤增厚和浸润,表面粗糙,常见于外阴、小腿、肛门、手足以及肘窝等[3]。
按照皮损累及范围进行划分的话可分为两种,即局限性湿疹与泛发型湿疹,其中局限性湿疹仅发生于特定位置,多根据位置命名;泛发性湿疹是指皮损多,散发或者泛发在全身各个位置,比如乏脂性湿疹或者自身敏感性湿疹等。
在中医理论中湿疹被纳入到了栗疮、湿疮、血风疮、以及湿疮等范畴内,认为该病为热、风以及湿等,加上脏腑功能失调、禀性不耐、湿热瘀毒内积以及营卫不和所致,其发病和过分疲劳、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气候变化以及生活环境该病等有关,因湿性粘腻,故该病若未得到及时且有效的治疗,很容易反复发作[4]。
婴幼儿湿疹中医外治研究进展
婴幼儿湿疹中医外治研究进展董凡】,张慧I,黄博明2,樊新荣彳(1.陕西中医药大学2018级硕士研究生,陕西咸阳712000;2冲和亚健康服务中心,北京100700;3.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100700)[中图分类号]R275.982.3[文献标识码]A 湿疹是好发于1~2岁及以下的婴幼儿,且呈不断增长的趋势,中医外治法疗效显著,接受度高丄。
现将近年来中医外治治疗婴幼儿湿疹的临床研究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婴儿湿疹属中医“奶癣”范畴。
《外科正宗•奶癣》载:“奶癣,因儿在胎中,母食五辛,父餐炙熔,遗热于儿,生后头面遍身发为奶癣,流滋成片,[文章编号]1004-2814(2021)03-0514-03睡卧不宁,瘙痒不绝。
”认为胎毒遗热与此病的发生相关。
《幼幼新书》云“奶癣脾积热气行”。
指出奶癣的病因为脾胃积热。
可见湿疹源于孕母嗜食无度遗热毒于胎儿,小儿饥饱不知饮食失节,脾胃受损湿热内蕴,又复感风热之邪所致。
楼延丞认为婴儿湿疹病因由内外湿热相搏结所导致,内生湿热多因孕母过食辛燥热之物致胎儿湿热困脾,外感湿热因婴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元气未充易受[基金项目]北京市中和亚健康科学研究院科研项目(190102004)[通讯作者]樊新荣[参考文献][1]李少林,周琦.实用临床肿瘤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665.[2]林霜,魏克民.魏克民对恶性腹水的辨证施治[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4,37(2):17-18.[3]张庆林,刘丽星,王耀熔,等.“平衡阻断”法治疗恶性腹水经验探析[J].北京中医药,2018,37(12):1157-1159.[4]毕磊.健脾利水方配合腹腔灌注化疗治疗恶性腹水40例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8):26-28.[5]冯高飞.升清降浊汤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腹腔灌注对恶性腹水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9,27(1):36-39.[6]林麟,蒋凉凉,胡岗,等.十枣汤联合氟尿喀啜配合高频热疗治疗恶性腹水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31):39-41.[7]赵怀玉.艾迪注射液联合TP化疗治疗晚期胃癌伴恶性腹水的临床观察[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27(23):43,52.[8]孟庆杰.紫杉醇脂质体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益气养胃汤治疗晚期胃癌伴有恶性腹腔积液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9):139-141.[9]王媛.复方苦参注射液配合腹腔灌注化疗治疗卵巢癌腹腔积液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22(5):25-28.[10]周永红,张风宾,赵飞.康莱特注射液联合顺縮腹腔灌注治疗胃癌恶性腹腔积液的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2019,40(8):1821-1823.[11]陆佩知,徐丽,杨会张,等.鸦胆子油注射液联合氟尿喀陀及顺餡热灌注化疗治疗恶性腹腔积液的疗效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21):167-168.[12]尤振宇,刘洋,苏晓辉,等.斑螯酸钠维生素B6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胃肠肿瘤恶性腹水[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0(9):73-75,79.[13]杨冬野,焦洋,杜志坚,等.猪苓多糖注射液联合顺銷腹腔给药治疗胃癌腹腔积液患者的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2018,40(5):725-727,731.[14]刘丹,姚军,邓海燕.利水膏联合艾灸治疗大肠癌晚期恶性腹腔积液[J].中医学报,2018,33(7):38-40.[15]江烽,洪芦鱼,曾水成.中药脐疗联合艾灸治疗恶性腹腔积液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20,18(6):133-135.[16]王文,司文涛,杨萍,等.消胀利水散外敷联合艾灸治疗脾肾阳虚证胃癌腹水4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9,60(16):1389-1394.[17]王佛有,李戈.实脾消水散穴位贴敷联合西药治疗恶性腹腔积液20例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9,33(2):45-47.[18]苏婉,龚亚斌,王立芳,等.皮硝大黄粉外敷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恶性肿瘤腹腔积液的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8,40(1):87-90.[19]许建新,王燕山,饶爱华,等.腹水消外敷治疗晚期肿瘤恶性腹水90例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5,50(6):416-417.[20]曹玉婵,田叶红,张巧丽,等.针灸治疗恶性腹腔积液的临床经验[J].环球中医药,2020,13(5):880-882.[21]苏场茗,黄金昶.针刺治疗原发性卵巢癌癌性腹水27例临床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收稿日期]2020-08-10外邪侵袭。
中医治疗小儿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
1. . 1急性湿疹 :皮肤潮红、红斑、水疱 、糜烂 、流滋 ,甚黄 2 水淋漓 ,伴奇痒 ,寝食不安 ,大便干 ,小便黄赤,舌质红 ,苔
腻 。证属湿热风邪蕴于肌腠 ,留恋不解 。治宜清热化湿 。疏风
止痒为主 。自拟方 :生地 1g 0 ,紫 草 1g 0 ,荷叶 6 ,防风 6 , g g 败酱草 1g 2 ,地肤子 1g 剂/,水煎,分早、晚服 。 0 ,1 d 1. .2慢性湿疹 :急性期后,反复发作 ,病期超过 6个月,长 2 达数年 。皮肤粗糙肥厚或苔藓样变 ,搔痒屑, 口干不欲饮 ,舌
湿疹中医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进展
湿疹中医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进展摘要:该文总结目前关于中医病因的研究进展,以及各家对湿疹病机的探究。
关键词:湿疹;中医;病因;病机湿疹是一种因过敏反应而导致的炎症性皮肤疾病,特点为皮损处多有破溃,渗出湿润液体,同时伴有结痂并且剧烈瘙痒。
有研究表明我国的湿疹患病率大概为7.5%,这就意味着湿疹在我们的生活中正变得越来越常见。
现系统的研究中医文献中关于湿疹的病因病机以及临床治疗方案的辩证思维,对今后本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病因病机1.1病因湿疹即对应中医概念里的“湿疮”“浸淫疮”等,在中医古籍之中对湿疹发病原因的记载如下,《疮科心得集》曰:“血风疮……乃风热,湿热,血热交感而成。
”《纯懿庐集•疮疡》曰:“湿疮,水泡也……问曰:热何以成水泡,风何以成挠疮。
曰:皮者肺也,热客于皮……皮起则津液注之,故泡中有水也。
”《诸病源候论》曰:“浸淫疮是心家有风热,发于肌肤……先痒而后痛成疮。
同时有学者指出,湿疹的发生与发展与患者的精神健康状况存在密切的关联,心态焦虑的患者,其湿疹多属湿热浸淫型;而心理抑郁的患者,多表现为脾虚湿蕴型[1]。
湿疹的发病同样与中医的“血分”病变存在着密切关系,不同阶段的湿疹存在着血热,血虚,血燥,血瘀的病变特征以及病理因素[2]。
而现代中医目前认为,湿疹的病因多是由于患者的先天禀赋不足,饮食失节,亦可由于过食辛辣刺激荤腥动风之物而导致。
1.2病机目前中医理论认为,湿疹的发病多与外感六淫、饮食不节、脏腑功能失调相关,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对湿疹的病机进行阐述。
1.2.1 外感六淫与湿疹《诸病源候论》曰:“瘑疮者,由肌肤虚,风湿之气折于血气,结聚所生。
”;《外科正宗》中记载:“纽扣风皆由风湿凝聚生疮,久则瘙痒如癣。
”;《疮疡心得集》中记载:“血风疮……乃风热、湿热、血热交感而成”;这些古籍中的记载均指出湿疹多是由于患者素体虚弱,外感风湿热邪郁于肌表,与皮下气血相互博结,进而发为湿疹。
《灵枢·刺节真论篇》中记载:“虚则寒博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
中医药治疗湿疹的实验研究近况
张志礼等_ 通过对石蓝草煎剂治疗急性皮炎及湿疹 的l 8 临 床和实验研究 , 结果表明石 蓝草 煎剂具有抑制 网状 内皮系统、
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 二硝基 氯苯引起 的迟发性 变态 反应 , 直接对抗组胺 、 5羟色胺 引起 的收缩 回肠平 滑肌的作用 , 其作
菌等微生物表 现出一定抑制作用 。田淑霄等l 对湿疹软 膏进 _ 3 ] 行 了毒理学、 药效学 研究 , 证实 其毒性小 , 抑菌 ( 括真菌 ) 包 作 用 明显 , 有 良好 的开 发前 景。孙虹[ 以茵 栀黄 注射 液 ( 具 4 ] 黄 芩 、 陈和 栀 子 提 取物 ) 茵 治疗 各 型湿 疹 , 程 2周 , 愈率 疗 治 6 , o 有效率 8 . ,5例湿疹患者 中, 1 89 4 3 例培养 出金黄色 葡 萄球 菌 , 2例 培 养 出表 皮 葡 萄 球 菌 , 疗 后 细 菌 阴 转 率 治
药治疗湿疹疗 效肯定 , 实验研 究也取 得了一定 的成绩 。现对
中医药治疗湿疹 的实验研究近况综述如下 。 1 中医药治疗的抗茵作 用 张凤英_从抑菌 角度阐释 了中药治 疗湿疹 的机理 , 儿 2 ] 小 湿疹洗剂对 金黄色葡 萄球 菌 、 皮金葡菌 、 表 大肠杆菌 、 棒状杆
关肽( G P 的影响 。实验研 究显示 中药 的四个方剂均 有抗 C R )
I V型变态反应 的作用 , 其中以凉血 清热方作用 最强 。同时该 方还可上 调血浆 ( G P 浓 度 。 明等_ 究复方苦参 止痒 CR) 戴 1 研
霜治疗亚 急性 、 慢性湿疹的作用 机制 。研究结果显示 , 复方苦
关键词 : 湿疹 ; 中医药; 实验研 究
中图 分 类 号 : 7 8 2 R 5. 3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0 7 2 4 ( 0 70 -0 5 - 0 10 - 3 9 20 )4 0 0 2
湿疹的中医辨证论治进展
素在 湿疹 诊 疗 当 中的 重 要 地 位 , 讨 湿疹 辨 证 的 新 思 路 。 探
文 章 编 号 :0 550 (0 7 0 —580 1 0 — 5 9 2 0 )4 0 2 — 2
Co m e to te n de tfc to n a iina i e e M e c n n z m a Ch m n fPat r I n iia in i Tr d to lCh n s dii eo Ec e en Shu e,So em i yu ng W i n Thid o e H o pial r Pe pl s t
湿 疹 的 中医辨证 论 治 进 展
陈书悦 宋 为 民
浙 江 中 医药 大 学 附 属 杭 州市 第 三人 民医 院
杭 州 3 0 0 10 9
摘要 : 回顾 了近 5年 来 针 对 湿 疹 的 中 医 辨证 思 路 与 观 点 , 括 国 家 颁 布 的 行 业 标 准 和 现 代 医 家临 床 中总 结 归 纳 的 辨 证 论 治 方 包
Ke r s e z ma p te n i e t ia i n; e iw y wo d : c e ; a t r d n i c to r v e f
湿 疹是 皮 肤 科 最 常 见 的疾 病 之 一 , 由多 种 内 是 外 因素引起 的具 有 明显 渗 出倾 向 的皮 肤 炎 症 反 应 , 皮疹 多样 性 , 慢性 期则 局 限 而有 浸润 和 肥 厚 , 痒 剧 瘙 烈 , 复发 。] 易 [ 历代 中 医根据 其 皮 损形 态 以及 病 因病 1 机命名 为浸 淫疮 、 疮 、 瘸 湿疮 等 等 。因为 存 在病 因 的 不确定性 , 皮损 的 多形 性 , 临床 的 中医 辨 证分 型 和 故 治疗 也是 百家争 鸣 。 1 湿疹 的病 因病机 传统 中医对 此病 的病 因病 机论 述 甚 多 , 素 问 ・ 《 至 真要大 论 》 中就有 了“ 痛 痒 疮 , 诸 皆属 于心” “ 湿 、诸 肿满 , 皆属 于脾 ” 的观 点 , 即脏 腑 病 变与 皮 损 发 病 存 在 密切关 系 。《 病 源候 论 ・ 疮 候 》 载“ 诸 痛 记 祸疮 者 , 由肤腠 虚 , 湿之 气 , 风 折乎 血 气 , 聚所 生 , …递 相 结 … 对, 如新 生茱 萸 子 。痛 痒 搔 抓 成 疮 , 汁 出 , 淫 生 黄 浸 长, 折裂 , 时瘥 时剧 。《 ” 诸病 源 候论 ・ 癣候 》 “ 癣 湿 :湿 者, 亦有 匡郭 , 如虫 行 , 淫 , 湿 痒 , 浸 亦 搔之 多 汁 成 疮 ,
儿童常见皮疹的中医药物疗效评估和辨证施治案例分享
儿童常见皮疹的中医药物疗效评估和辨证施治案例分享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儿童皮肤疾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
儿童皮疹是儿童常见的病症之一,给孩子和家长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中医药作为一种独特的医学体系,以其独到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在儿童皮疹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受广大患儿家长们的信赖。
本文将评估儿童常见皮疹的中医药物疗效,并分享一些经典的辨证施治案例。
一、湿疹湿疹是儿童最常见的皮肤病之一,初患年龄多在婴幼儿期。
中医认为湿疹主要由于湿邪内停、脾虚湿浊所致,故治疗时以祛湿、健脾为主要方法。
中医药治疗湿疹的常用方剂有小儿清热泻火汤、小儿痒疹丸等。
通过临床观察,这些方剂在缓解湿疹症状、改善皮肤状况方面疗效显著,且多数可防止复发。
例如,一位3岁男童患湿疹已有两年,多次就医未见好转。
经中医辨证辨证,诊断为“湿热郁闭”。
采用小儿清热泻火汤治疗,坚持服药一个疗程,湿疹症状明显减轻,宝宝整体情况改善,再配合一些中药外用药物,逐渐康复。
二、风疹风疹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感染引起的皮疹性疾病,多见于儿童。
中医认为,风疹是因风热病邪外袭所致,常表现为皮疹、发热、咳嗽等症状。
治疗时需清热祛邪、活血化瘀。
常用的方剂有连翘赤小豆汤、薏苡附子散等。
通过临床实践发现,中医药治疗风疹可减轻病毒感染的炎症反应,促进病灶修复,提高免疫力。
举个例子,一位6岁女童患风疹后,出现持续性的皮疹和发热症状。
经中医辨证,诊断为“风热犯肺”。
采用连翘赤小豆汤进行治疗,同时结合清热解毒的中药外用药物,皮疹逐渐消退,体温也恢复正常。
三、荨麻疹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儿童也是常见患者之一。
中医认为荨麻疹多由风热、湿热等邪气侵袭所致,表现为丘疹、水肿、瘙痒等症状。
治疗时以清热、解毒、祛风、利湿为主要方法,常用的方剂有荨麻疹汤、生脉散等。
例如,一位8岁男童患荨麻疹已有半年,反复发作,影响了孩子的正常生活。
经中医辨证,诊断为“湿热蕴肌”。
采用荨麻疹汤进行治疗,连续服药两周后,荨麻疹逐渐消退,瘙痒感明显减轻。
中医药治疗婴儿湿疹临床研究进展
关键 词 湿疹; 内治法; 外治法; 婴儿 中圈 分类 号 : 7 8 2 文 献标 识 码 : R5.3 A
文章 编 号 : 0 4 65 (0 8 0- 0 9 0 1 0- 8 22 0 ) 8 0 7- 3 辨 证 论 治 内服 中药 取 得 了较 好 的 效 果 。李 铁 红 等 [ 通 过 辨 3 ] 证 论 治 认 为 婴儿 湿 疹 分 为湿 热 俱 盛 型 、 虚风 燥 型 2型 , 血 分
李天 举 指导 : 恩虎 张 南京 中医药大学, 江苏 南京 2 2 109 0
摘 要 通过对近年来 中医药治疗婴 儿湿疹 的相 关文献进行 分析 , 中医药内治法 、 从 外治法 、 内外 同治法等 方 面进行总结 , 为中医药治疗婴儿湿疹 已经取得 了一定的成绩, 认 但还存在一些 不足之处 , 尤其改善 药物 剂型及给 药
婴 儿 湿疹 是 由多 种 因 素 引起 的 一种 具 有 明显 渗 出倾 向 的皮 肤 炎 症 反应 , 体胖 婴 儿 多 发 , 损 多分 布 于 头 面等 部 位 皮 皮肤 , 中 医学 胎 毒 、 毒 范 畴 , 称“ 癣 ” 胎 敛 疮 ”分 属 湿 俗 奶 “ , 为干 、 2型 。 婴 儿湿 疹 2岁 以 内儿 童 多 发 , 湿 由食 物 过 敏 引 发 的婴 儿 湿 疹 发 病 率 高 : 、 、 羊 肉可 使 婴 儿 及 哺 乳 期 鱼 虾 牛 的母 亲 对 食 物 过 敏 , 婴 儿 湿 疹 发 生 … 致 1。新 生 儿 期 母 亲 的 饮食 以鸡 蛋 、 肉 、 肉 、 奶 为主 , 类 饮 食 的 患 儿湿 疹 发 牛 羊 牛 此 病 率 高 ; 内 温度 、 度 对 婴 儿 湿 疹 的 发病 有 一 定 的影 响 ; 室 湿 另外 湿疹 发病 有 一 定 的遗 传 因 素 [ 。中医 通 过辨 证 论 治 给 2 ] 予 内服 中 药 , 外用 药水 、 膏及 母 予 同 治等 中医特 色 疗 法 具 药 有 较 好 的疗 效 。笔 者 就近 年 来 有 关 文献 综 述 如 下 : 1 内治 法 11 辨 证 分 型论 治 . 辨证 论 治 是 中 医 的精 华 , 临床 上 通 过
婴儿湿疹的中医治疗方法
婴儿湿疹的中医治疗方法婴儿湿疹是常见的皮肤病,多发生在婴幼儿期,给孩子和家长带来了很多不便和困扰。
中医药在治疗婴儿湿疹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具有一定的疗效。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湿疹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湿邪困于皮肤所致。
因此,中医治疗婴儿湿疹的关键是清除湿邪、调理体质。
下面是几种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
一、中药外用法1. 中药湿敷:将适量中药材(如黄柏、苦参等)煎煮后取药液,凉至适温后用纱布蘸取敷于患处。
此法可消炎、燥湿、止痒。
2. 中药浸泡法:将中药材(如黄芩、连翘等)放入热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待药液变凉后,用浸泡后的药液给患儿洗澡。
此法可起到清热解毒、疏风利湿、调理体质的作用。
二、中药内服法1. 清热解毒药:如黄连、黄芩、连翘等。
这些药物能够清热解毒,对于体内湿热较为明显的婴儿湿疹患者有一定的疗效。
2. 养阴滋润药:如沙参、玉竹、天冬等。
这些药物具有滋润皮肤、调理体质的作用,对于湿燥型婴儿湿疹有一定的疗效。
三、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婴儿湿疹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选择不同的针灸穴位进行刺激,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达到清除湿邪、调理体质的目的。
这种方法无创伤、无副作用,适合婴幼儿应用。
四、中医推拿疗法中医推拿疗法对于婴儿湿疹的治疗也有一定的效果。
通过按摩推拿患儿的相关穴位和腧穴,促进经络的畅通,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达到缓解瘙痒、消炎镇定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通过中医治疗婴儿湿疹时,一定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同时,也需要在中医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并避免不当使用中药,以免造成不良反应。
除了中医治疗方法外,家长们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以辅助治疗婴儿湿疹:1. 保持室内适宜的湿度和温度,避免婴儿长时间处于过干燥或过潮湿的环境。
2. 避免使用刺激性的洗涤用品和化妆品,尽量选用温和、无香料的产品。
3. 注意婴儿的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总结起来,婴儿湿疹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外用法、中药内服法、针灸疗法和推拿疗法。
中西医治疗小儿湿疹的进展探究
38投稿邮箱:zuixinyixue@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9 Vo1.19 No.51·综述·中西医治疗小儿湿疹的进展探究文文兵1,2,聂晶莉2,姚霞秋2,卢宏昌2,傅睿2,张磊昌3(通讯作者)(1.南昌大学医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6;2.江西省儿童医院,江西 南昌 330006;3.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西 南昌330006)1 中医治疗小儿湿疹被中医学称之为奶癣,中医学认为禀赋不足、饮食失调、内有太火或外受风湿热邪搏于肌肤是造成该病的主要原因。
小儿皮肤娇嫩,在选用药物治疗时应更加谨慎,不可使用过于刺激性的药物,避免皮肤受损出现不良反应。
中医在治疗小儿湿疹方面,具有标本兼治,疗效显著,且副作用较小等诸多优势。
其中皮肤外治法、中药灌肠法以及中药内服法等均为治疗该病的首选方式。
1.1 中医内服法。
内治法包括中成药口服或汤剂等,该法可完善辩证分型的体系,有针对性的对小儿湿疹血燥、血热、脾虚以及湿热等因素展开治疗,从根本上调节患儿的体质,并改善湿疹病情。
据有关学者指出[1],湿热、脾湿以及血虚风燥等均与湿疹的病发有着密切关联,而治疗慢性湿疹的关键就在于中医药的辩证施治。
中成药苦参具有止痒安神与清热燥湿的功效,为中医治疗各种皮肤病的首选药物,经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苦参在治疗小儿湿疹中具有确切的了解,且用药不良反应较小,质量可控且稳定,用于治疗湿疹新药中具有关键的作用。
另一学者则指出,T 细胞亚群病变所引起的肺热、心火以及脾湿等均与湿疹的病发有密切关联[2],在治疗中应用苓槐丸。
该药味保护土茯苓可解毒祛热;槐花则凉血清肝,甘草调和诸药补脾益气、臣为清热解毒;黄柏则泻火除蒸、疗疮解毒,苍术可祛风散寒、燥湿健脾,加以蜂蜜调和,全方可共奏解毒清热、凉血燥湿与祛风散寒的功效,据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该方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湿疹的中医治疗进展
湿疹的中医治疗进展湿疹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大部分患者易反复发作,使疾病转为慢性,皮损有浸润肥厚、瘙痒剧烈等特点,临床治疗较为困难。
祖国医学对湿疹有着独特的认识,中医古代文献对本病多有描述,大多依其症状或发生部位而命名。
以红斑、丘疹、水泡、渗出、糜烂、瘙痒和反复发作为主要特点。
古代医书中虽然没有“湿疹”的病名,但是对于某些病的描写与湿疹相符。
例如“奶癣”、“旋耳疮”、“四弯风”、“秀球风”等不下数十种之多,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婴儿湿疹、耳周湿疹、肘腋窝部湿疹、阴囊湿疹等。
虽名目繁多,但都具“湿邪”致病的特点,如:“湿性重浊、缠绵”、“湿易伤脾”、“湿易下注、阻气”等等。
其发于体表的病证形状,形如粟米,色红或紫,高出于皮肤之上,抚之碍手等(但亦有不高出皮肤、抚之无碍手之感的)。
1 概述该病多由于饮食伤脾,外受湿热之邪而致。
饮食入胃,由脾所运化。
如过食腥发动风,炙煿厚味,烟、酒、浓茶、辛辣,以致脾为湿热所困,运化失职,更兼腠理不密,经常涉水浸湿,外受湿热之邪,充于腠理,发为本病。
所以,内在的湿热与湿热外邪相搏结,是本病的实质。
以湿邪为主,并可兼风挟热。
湿邪又有内外,尤以内湿为主,外湿可引动内湿,内湿可招致外湿。
慢性湿疹由于病程迁延,湿邪久羁不去,又能伤阴耗血,反增虚象,临床常呈现正虚邪恋之征。
因此,该病的治疗,应该抓“湿热”这个病因,分清湿与热的偏颇,并注意兼夹、病程的久暂,知常达变,才能有较好的疗效。
治疗时审证求因,辨别疾病的虚实,尤为重要。
2 湿疹的基本证型简分为热重与湿重两个类型2.1偏于热盛型发病急,病程短,身热口渴、心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局部皮损初起皮肤潮红,状如云片涂丹焮热,轻度肿胀继而粟疹成片,或水泡密集,渗液流津,瘙痒无休,搔抓有痛感,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洪大。
治宜清热利湿,佐以凉血。
常用龙胆草、黄苓、黄连、栀子、生地、车前子、川木通、连翘、生甘草、槐花、赤芍、牡丹皮等,此型多为急性湿疹。
中医如何使用推拿法有效的治疗小儿湿疹
中医如何使用推拿法有效的治疗小儿湿疹中医治疗孩子湿疹的推拿手法①分阴阳部位:掌根横纹部,拇指侧为阳池,小指侧为阴池。
手法:分推法。
术者以两手食指固定患儿掌根之两侧,中指托患儿手背,用两拇指自掌后横纹中间向两旁分推。
时间:3分钟。
②清补脾土部位:拇指桡侧,指根至指尖。
手法:推法,应先清后补。
术者以左手握患儿之手,将患儿拇指伸直,自患儿鱼际向拇指端直推称清法,再以拇指端按压患儿拇指端,使其弯曲,以右手拇指偏峰自鱼际、拇指根、指尖返回鱼际处为补。
时间:共5分钟即清3分钟,补2分钟。
③逆运八卦部位:手掌内,以掌心为中点,作1圆圈,其半径为1寸。
手法:运法。
术者以左手持患儿左手,使掌心向上,然后用右手拇指端外侧逆时针方向逆运。
时间:2分钟。
④推掐四横纹部位:食、中、无名、小指掌面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手法:先推后掐。
术者以左手拿定患儿左手,掌心向上,4指并拢以右手拇指桡侧从食指横纹处开始依次到小指横纹处,称“推四横纹”。
右手拇指甲自食指横纹至小指横纹依次掐之,称“掐四横纹”。
时间:推3分钟,掐3次。
⑤揉小天心部位:掌根部,大横纹之前,阴池、阳池之间。
手法:揉法。
术者先以左手托住患儿之手,使掌心向上,以拇指或中指端揉之。
时间:3分钟。
⑥揉外劳宫部位:在手背,位于第3、4掌骨交接处凹陷中。
手法:揉法。
使患儿掌心向下,以右手中指端按定此穴揉之。
时间:5分钟。
⑦揉乙窝风部位:手背腕横纹中央之凹陷中。
手法:揉法。
术者令患儿掌心向下,使手腕向上屈,再以右手拇指或中指揉之。
时间:5分钟。
⑧清天河水部位:前臂掌面,自大横纹中央至肘横纹中央一直线。
手法:推法。
术者以左手持患儿之手,使掌心向上,食指在下伸直,托患儿前臂,再以右手拇指侧面或食中二指正面,自掌根大横纹中央推至肘横纹之中点。
时间:3分钟。
⑨推六腑部位:前臂尺骨下缘,从肘尖至尺侧大横纹头。
手法:推法。
术者以右手食、中二指面自肘尖推至大横纹。
时间:3分钟。
⑩揉风市部位:股外侧膝上七寸,双手自然下垂,中指尖所止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
小儿湿疹的中医治疗进展
杜锡贤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范玉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博士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皮疹多样性,瘙痒剧烈,易复发。
小儿湿疹是婴幼儿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主要表现为皮肤起红斑、丘疹、水疱等,常反复发作,湿疹急性期剧烈瘙痒,尤其在晚上致小儿烦躁哭闹而影响睡眠和进食,严重影响小儿的身体健康和正常发育。
中医药因能缓解临床症状,有效改善皮损,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疾病复发,越来越受到重视。
现就中医对小儿湿疹的认识及中医药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一、中医对小儿湿疹的认识
古代医藉记载的“奶癣”、“胎敛疮”、“四弯风”等相当于小儿湿疹,如明代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云:
“奶癣,儿在胎中,母食五辛,父餐炙煿,遗热与儿,生后头面遍身发为奶癣,流脂成片,睡卧不安,瘙痒不绝。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记载:
“胎敛疮,此症生婴儿头顶,或生眉端,又名乳癣,痒起白屑,形如癣疥,由胎中血热,落草受风缠绵,此系干敛,有误用烫洗,皮肤起粟,搔痒无度,黄水浸淫,延及遍身,即成湿敛。
”明确指出本病多因胎中遗热遗毒,或饮食失调、脾失健运、内蕴湿热、外受风湿热邪而致。
认为其病机“由心火脾湿受风而成”。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四弯风》又载:
“此证生在两腿弯、脚弯,每月一发,形如风癣,属风邪袭人腠理而成,其痒无度,搔破津水,形如湿癣。
”《诸病源候论》认为小儿发病乃“五脏有热,熏发皮肤,外为风湿所折,湿热相搏身体……”,“……是心家有风热”。
清《外科真诊》记载:
“奶癣生婴儿头顶,或生眉端,由胎中血热,落草受风而成,有干湿之分。
干者形如癣疥,痒起白屑;湿者皮肤起粟,瘙痒无度,黄水浸淫,延及遍身。
”
现代中医称湿疹为“湿疮”,婴儿湿疹为“婴儿湿疮”,特应性皮炎为“四弯风”。
婴儿湿疹相当于中医的“奶癣”、“胎敛疮”,是发生在婴儿头面部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湿疹。
近年来有人认为婴儿湿疹是特应性皮炎的婴儿型,但亦有人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婴儿湿疹都是特应性皮炎。
因此,小儿湿疹应包括婴儿湿疹与婴儿期、儿童期特应性皮炎。
二、名医经验
xx分二型论治婴儿湿疹:
①热盛型,证见局部皮色潮红,面部灼热,津脂稠粘,味腥微臭,搔痒不安,急躁,大便干,身体多肥胖等。
治以清热解毒为主,佐以利湿。
方用:
金银花9g,生槐花9g,黄芩3g,竹叶3g,灯心
1.5g,干生地9g,白鲜皮9g,丹皮3g,绿豆衣3g,车前草6g,滑石6g,生甘草3g。
②湿盛型,证见局部皮色暗淡,不热,津脂不多,或有脱屑,时流浅黄稀水,结痂很厚,痒感较轻,大便次数多,身体多瘦弱等。
治以健脾利湿为主,佐以清热。
方用:
苍术3g,白术3g,茯苓3g,炒槐花3g,厚朴
1.5g,xx
1.5g,炒枳壳
1.5g,炒槟榔
1.5g,xx
1.5g,炙甘草3g。
何雯总结李家凤经验,认为婴幼儿湿疹的病因是湿邪为害,由禀受胎温热毒,生后复感风邪,风湿热淫外发肌肤所致。
最常见的证型是风湿热淫。
治疗应当从风、热、湿论治,予清热利湿,驱风止痒。
创荆防扫毒剂(荆芥穗、防风各6g,地肤子、刺蒺藜各10g,白鲜皮6g,丝瓜络、板蓝根各10g,金银花6g,茜草、九里光各10g,蝉蜕6g,土茯苓、川芎各10g,苦参6g,甘草3g)和外洗方(蛇床子、明矾、苦参、茵陈、地肤子、金银花、薄荷、黄芩、臭椿、九里光、野菊花各10g,花椒6g,冰片3g),治疗小儿湿疹,疗效显著。
王霞芳从脏¸论治,以健
脾为本,祛邪以化湿为要,临证多用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祛湿以化湿为要,兼以清热祛风,临证多用三仁汤、四妙丸、四苓散、六一散、消风散等;气血同病,宜气血同调,补血活血;内外兼治,注重辨证与局部治疗。
宋瑜总结马绍尧对湿疹的辨证施治经验,初从外因风、湿、热、虫、毒治之有效,近年来从脏¸辨证论治,疗效较前明显提高。
辨证施治分四型:
①心肝火旺证治宜泻火清热利湿,方用导赤散、黄连泻心汤加减;②风热袭肺证治宜祛风清热,宣肺止咳,方用泻白散、桑菊饮加减;③脾经湿热证治宜健脾化湿,祛风清热,方用泻黄散(藿香、山栀、石膏、防风、甘草)或益黄散(陈皮、青皮、木香、柯子);④肾虚风燥证治宜健脾补肾,养血祛风润燥,方用参苓白术散、六味地黄汤加减。
樊惠兰总结宋祚民经验,辨证分三型:
①脾湿胃热型治则:
清胃热,利脾湿。
方药:
滑石12g,生石膏30g,黄芩10g,苍术10g,丹皮10g,生薏苡仁15g,茯苓10g,泽泻10g,车前子10g,生甘草6g。
②脾虚湿困型:
健脾利湿。
方药组成:
苍术10g,白术10g,陈皮10g,生薏苡仁30g,滑石10g,白扁豆10g,生甘草5g。
③脾虚肤燥型:
健脾润燥,益气养血。
方药:
黄芪6g,当归10g,丹参10g,鸡血藤10g,北沙参10g,茯苓15g,山药10g,陈皮6g,白芍6g,防风6g,扁豆10g,生甘草6g。
小儿湿疹以脾湿胃热型及脾虚湿困型最为多见,强调脾胃功能的强弱贯穿于小儿湿疹的始终,在治疗时,切记要健脾养胃,调补中焦。
三、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指南摘录
特应性皮炎多由禀赋不耐,胎毒遗热,外感淫邪,饮食失调,致心火过胜,脾虚失运而发病。
婴儿期以心火为主,因胎毒遗热,郁而化火,火郁肌肤
而致。
儿童期以心火脾虚交织互见为主,因心火扰神,脾虚失运,湿热蕴结肌肤而致。
(一)辨证论治
1.心脾积热证证见面部红斑、丘疹、脱屑或头皮黄色痂皮,伴糜烂渗液,有时蔓延到躯干和四肢,哭闹不安,可伴有大便干结,小便短赤。
指纹呈紫色达气关或脉数。
本型常见于婴儿期。
治法:
清心导赤。
方药:
三心导赤饮加减:
连翘3g,栀子3g,莲子心3g,玄参3g,生地黄5g,车前子5g,蝉蜕3g,灯心草3g,茯苓5g,甘草3g。
2.心火脾虚证证见面部、颈部、肘窝、腘窝或躯干等部位反复发作的红斑、丘疹,或丘疱疹、水疱,或有渗液,瘙痒明显,烦躁不安,眠差,纳呆,舌尖红,脉偏数。
本型常见于儿童反复发作的急性期。
治法:
清心培土。
方药:
清心培土方加减:
淡竹叶10g,连翘10g,灯心草10g,生地10g,白术10g,山药15g,薏苡仁15g,钩藤10g,牡蛎15g(先煎),防风10g,甘草5g。
3.脾虚蕴湿证证见四肢或其他部位散在丘疹、丘疱疹、水疱,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稀,舌质淡,苔白腻,脉缓或指纹色淡。
本型常见于婴儿和儿童反复发作的稳定期。
治法:
健脾渗湿。
方药:
小儿化湿汤加减:
苍术10g,茯苓10g,炒麦芽10g,陈皮3g,泽泻10g,滑石10g,炒白术10g,炒薏苡仁10g,甘草3g。
(二)外治
1.皮损潮红、丘疹,或散在水疱而无渗液时,可选用黄精30g,金银花
30g,甘草30g加水2000ml,水煎至1500ml,待冷外洗。
水疱、糜烂、渗出明显时,可选用黄柏、生地榆、马齿苋、野菊花等水煎取汁冷湿敷。
有少量糜烂渗液者,外搽5%~10%甘草油、紫草油或青黛油。
皮肤干燥、脱屑、干燥肥厚苔藓样皮损可选有用5%~10%黄连软膏、复方蛇脂软膏或其他润肤膏外搽。
小儿湿疹病因复杂,病机多样,个体差异较大,中医药在治疗小儿湿疹方面经验丰富,方法较多,疗效确切,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另外,湿疹患儿的日常护理格外重要:
患儿及乳母应禁食虾、鱼、蛋、牛肉、羊肉、葱、姜、蒜、螃蟹、辣椒等食物;用纱布包住患儿双手,防止搔抓,日常头戴布帽,以减轻后枕部的摩擦;给患儿穿棉质宽大衣服,不能穿着羊毛、人造纺织品内衣,以免过敏而加重病情;家中不宜豢养猫狗等宠物,也不宜种植花草等。
试题:
1.小儿湿疹相当于古代医籍中记载的哪些病名?包括现代医学的哪些病?
2.婴儿期、儿童期特应性皮炎如何辨证论治?
3.婴儿湿疹如何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