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涵义、源流与实现条件(一)
关于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的必要性及其现实意义
关于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的必要性及其现实意义【论文关键词】按生产要素分配劳动价值论理论基础【论文摘要】按生产要素分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对于丰富、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促进经济的发展必将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出的.标志着我国分配制度改革触及新的领域。
党的十五大对此又有重大突破:一是提出分配制度改革要把“按劳分配制度与按要素分配制度结合起来:二是提出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从而提出了社会主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分配理论。
这对于丰富、充实.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促进经济的发展必将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按生产要素分配并没有否定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在于揭示了人类的抽象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和实体。
马克思从商品的两个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劳动的二重性学说.从而科学地揭示了两种财富的源泉。
一种是使用价值财富.其创造的源泉包括具体劳动与物质资源两个方面另一种是价值财富.即体现一定生产关系的价值财富,其源泉和实体就是惟一的人类抽象劳动.它是一定的体力和脑力的结晶。
所谓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惟一源泉,指的正是后一种概念,它和前一种概念并不矛盾。
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不等于只要有劳动就能创造价值。
前者说的是价值创造源泉问题.后者讲的是价值形成问题。
如果不了解两者的区别.就可能错将价值创造”等同于“价值形成”,从而否定价值形成过程中非劳动生产要素的重要作用,得出”只要有劳动就能创造价值”的片面结论。
各种物质生产要素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生产要素是价值形成的必要条件。
没有它.劳动者就不能创造价值。
因为劳动者只有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进入生产过程,才能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
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原则的理论探索与现实依据
【 摘
要】 按生产要 素贡献分配 同按 劳分 配并不是 完全对 立的 , 二者有许 多相 通之处。改革 开放 以来 , 中
共 中央一 系列重要 文献都对按生产要 素贡献分配 问题进行 了论述 , 并提 出了一些重要观 点; 同时 , 国 我 的生产要 素市场及各种要素收入也逐 步发展起 来 。所有这 些 , 既为进 一步贯彻按 生产要素贡 献分配的
权 。所 以就它 的 内容 来讲 , 像一 切 权 利 一样 是 一 它
种不 平 等 的权 利 ” 】') 。It5 1o由于按 生 产要 素 贡献 分 配 ( 3
【 收稿 日期10 8 0 — 5 20 — 2 2
【 作者简介】 义文 (9 4 ) 男, 南省唐 河县人 , 州轻 工业 学院 院长 , 剧 15 一 , 河 郑 教授 , 主要研 究方向 : 会主 义经济理 论 。 社
原 则提供 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与客观现 实依据 , 也强烈要 求全 面确立按 生产要素贡献分 配的原则 。 【 关键词】 分配原则 ; 劳分配 ; 生产要 素贡献分配 按 按
【 中图分类号10 6 F 4
【 文献标 志码】 A
一
、
按 生 产 要 素 贡 献 分 配 原 则 的
同按 劳分 配 一样 都 奉 行平 等 交换 的原则 , 以按 生 所 产 要 素 贡献 分 配 也 具 有 形 式 上 的平 等 性 和 内容 上
定 义 可 以看 出 , 劳 分 配 同时 否定 了“ 劳 而获 ” 按 不 和
“ 均主 义” 平 。它 是 只以劳 动作 为计 量尺度 并 承认 劳 动者 能力 差别 的个 人消 费 品的分 配方式 。这 就意 味 着 劳动 投 入 多 就 会 多 得 , 入 少 就 将 少 得 , 劳 动 投 而 投入 所 引起 的财 富 的增 加就 是 劳 动贡 献 , 以按 劳 所
毛概:按生产要素分配
(3)剥削与私有制没有必然的联系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剥削仍 然可能存在,但是,不能一概认为 凡是私营企业或私有经济就一定 会存在剥削。 在非公有制经济中,如果按照 市场价格付给工人工资,工人对劳 动所得感到满意,就不能说他在遭 受剥削。当然,也不能完全否认在 非公有制经济中存有剥削,但这种 剥削不一定是私有制造成的。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实质也是“按贡献分配”
所谓按生产要素分配,显然不是按生 产要素的所有权分配,也不能按生产要 素的数量或质量分配,因为生产要素的 数量再多、质量再高,如果没有得到有 效地利用,也不能成为分配的依据。这 里,能够成为收入分配度的,也只能 是生产要素的贡献,即各种 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
然而,仔细分析 便不难得知,人们 之所以痛恨和诅咒 私有制,并不在于 私有制本身,而在 于人们赋予私有制 的一个似乎是与生 俱有的属性——剥 削。
按照传统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价值 是惟一地由活劳动创造的,非劳动收入无一不是 非劳动要素的所有制凭借着非劳动要素的所有 权对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这样 ,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与剥削就成了孪生兄弟。而 千百年来,人们痛恨剥削,渴望占有自己的劳动 成果,而要消灭剥削,就必须消灭私有制这一产 生剥削的根源。
1·如何看待剥削和私有制
按生产要素贡献 分配理论的批评者通 常认为这一理论否定 了剥削。应该说,这一 批评既对,又不对,因为 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 的理论,既否定了剥削, 又没有否定剥削,问题 在于如何理解剥削,批2)以要素贡献为基础的非劳动收入不 等于剥削 • (3)剥削与私有制没有必然的联系 • (4)消灭剥削并不一定要消灭私有制
2016/6/7
(1)剥削的定义
根据马克思的理解,剥削是对工人创造的 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 罗宾逊则认为,剥削是垄断厂商获取的劳动 的边际成本与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或边际产 值之间的差额。 从上述不同定义中,我们抽象出剥削的一般 定义:所谓剥削,就是在利用(开发)他人拥有的 生产要素时所付报酬低于其贡献,其实质是对 他人要素贡献的无偿占有。
毛概:按生产要素分配
2016/6/7
这就不难理解,在现实中,为什么我们在大 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同时,总是要强调对其 要进行引导、监督和管理;为什么在充分肯 定非公有制经济的“三个有利于”的同时,总 是不忘记提醒人们私有制体现着剥削关系; 为什么当允许私营企业家加入共产党时会引 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追根溯源,正是传统 的剥削理论,构成了 非公有制经济进一 步发展的理论障碍。
然而,仔细分析 便不难得知,人们 之所以痛恨和诅咒 私有制,并不在于 私有制本身,而在 于人们赋予私有制 的一个似乎是与生 俱有的属性——剥 削。
按照传统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价值 是惟一地由活劳动创造的,非劳动收入无一不是 非劳动要素的所有制凭借着非劳动要素的所有 权对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这样 ,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与剥削就成了孪生兄弟。而 千百年来,人们痛恨剥削,渴望占有自己的劳动 成果,而要消灭剥削,就必须消灭私有制这一产 生剥削的根源。
1·如何看待剥削和私有制
按生产要素贡献 分配理论的批评者通 常认为这一理论否定 了剥削。应该说,这一 批评既对,又不对,因为 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 的理论,既否定了剥削, 又没有否定剥削,问题 在于如何理解剥削,批 评者所谓的剥削是指 什么。
• (1)剥削的定义 • (2)以要素贡献为基础的非劳动收入不 等于剥削 • (3)剥削与私有制没有必然的联系 • (4)消灭剥削并不一定要消灭私有制
(4)消灭剥削并不一定要消灭私有制
我们把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 面发展作为奋斗目标,但是,要实现这样一个目 标,手段可能是多样的,公有制可能是可供选择 的一个手段,但不一定是惟一的 私有制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它 也在不断地否定之否定,现在的私有制已不 是100多年前的私有制,更不是原始社会、奴 隶社会的私有制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基础分析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基础分析一、概述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基础1.边际生产力理论2.李嘉图的经济学3.马克思主义经济学4.纳什均衡理论5.托马斯-皮凯蒂的分享理论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现实意义1.提高生产要素的效率利用率2.平衡收入分配3.促进社会公平正义4.激励创新发展5.优化资源配置四、案例分析1.旧金山湾区房屋租赁市场2.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的产业结构和生产要素配置3.德国的工资分配制度4.苹果公司的高管薪酬管理5.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的股权激励计划五、结论一、概述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研究方向。
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收益分配方式。
按照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可以获得相应的收益,反映了社会的公正和公平。
本文将从理论基础和现实应用两个方面,详细探讨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相关内容。
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基础1.边际生产力理论边际生产力理论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之一。
该理论认为,生产要素的价格应该由其边际贡献来决定,而不是由总生产率或总最终产品的价格来决定。
其核心思想是:如果一个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要求投入更多的资本,那么这个生产要素的价格就会更高。
2.李嘉图的经济学李嘉图的经济学认为,土地的价格决定了生产要素的收益。
根据李嘉图的土地租金理论,土地的租金取决于土地的边际生产能力。
在资本和劳动相同的情况下,土地的边际产品率将越来越低,驱使土地所有者寻找更好的土地,从而导致土地租金上升。
3.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实现公平的重要保障之一。
它强调,在资本主义社会下,劳动者和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是无法避免的,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下,按劳分配、按需分配等原则的实践,才能实现财富和权力的公平分配。
4.纳什均衡理论纳什均衡理论认为,当生产要素只有少数人掌握时,他们会形成垄断地位,进而牟取超额利润。
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及实现条件的分析
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及实现条件的分析作者:周彬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8期周彬(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 710064)摘要: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设想,是以一系列假设条件为前提的。
而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中,并没有完全被贯彻和落实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原则,这是因为我国当前尚不具备马克思所设想的一系列前提条件。
正确认识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现实存在的差距,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对于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劳动中图分类号:F1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8-0071-03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原则是具有一系列的假设条件的。
马克思认为,在未来社会,在一个“自由人联合体”内,生产资料属于联合起来的劳动者集体所有,同时商品交换与货币流通已经消失,个人劳动具有直接社会性,只有在这时,才能实现按劳分配原则。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推进,我国业已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并非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否定,而是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对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一、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科学内涵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在这部著作中,不仅批判了拉萨尔派的机会主义错误,也科学系统地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所要遵循的分配原则。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个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1]。
马克思这一经典论述说明,在经济上,社会主义社会已经消灭了可能产生剥削的一切根源,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归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在阶级关系上,资本家阶级已经被消灭,劳动者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每个劳动者之间都是平等互助的关系。
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原则的理论探索与现实依据
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原则的理论探索与现实依据作者:剧乂文来源:《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03期摘要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同按劳分配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二者有许多相通之处。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一系列重要文献都对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问题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一些重要观点;同时,我国的生产要素市场及各种要素收入也逐步发展起来。
所有这些,既为进一步贯彻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原则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与客观现实依据,也强烈要求全面确立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原则。
关键词分配原则;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中图分类号F046文献标志码 A一、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原则的理论依据1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与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原则具有相通之处根据对马克思分配理论的传统理解,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是完全对立的。
实际上,这完全是一种片面性和绝对化的认识,因为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并没有完全排斥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1)按劳分配理论与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原则都承认形式上的平等和内容上的不平等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以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
他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
”“生产者的权利是同他们提供的劳动成比例的;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劳动——来计量。
”而“这种平等的权利,对不同等的劳动来说是不平等的权利。
它不承认任何阶级差别,因为每个人都像其他人一样只是劳动者;但是它默认不同等的个人天赋,因而也就默认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
所以就它的内容来讲,它像一切权利一样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利”。
由于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同按劳分配一样都奉行平等交换的原则,所以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也具有形式上的平等性和内容上的不平等性。
生产要素所有者所获报酬的高低是通过市场供求直接决定的,在市场中,每个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机会相同,因为都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但从其结果来看,由于不同的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种类、数量和质量各不相同,在实行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原则的条件下,必然会出现分配结果的不平等,出现个人收入的差别。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理论与现实的思考
有 效 供 给 第 二 , 善 与 社 会 主 义 各 阶段 基 本 经 济 制 度 相 适 应 的分 配 机 完
我 国现 阶 段 的 分配 制度 。 本 文 将从 该 理 论 的提 出入 手 .在 明确 生 制 社 会 主 义市 场 经济 条 件 下 的分配 制 度 既体 现 一般 劳动 的价 值 . 产 要 素按 贡 献 参 与分 配 的 理论 意 义 前 提 下 从理 论 与 实 践 两个 层 调 动 广 大 劳动 者 的积 极 性 和创 造 性 ,也 应 该体 现 科 学技 术 、经 营
面 加 以 分析 .然 后提 出几 点 关 于 生产 要 素 按 贡献 参 与 分 配 时应 注 意 的 问题 。
一
管理 等 复 杂 劳动 的价 值 激 发 广大 科 技 人 员 、 管理 工 作 者 的创 业 精 神 和 创 业 活 力 还 应 体 现 包括 土 地 、资 本 知识 产权 等 方 面 的价 值 ,从 而 集 中更 多生 产要 素 投 入 经 济 建设 。让 一 切 劳动 、知 识 、技 术 管理 和 资 本 的 活动 交 相 进 发 让一 切 创 造 财 富的 源 泉
产 要
素按贡献蓥与分D 论与坝实的思考 2| t
m张亚 强 商洛学 院 i a r
劳动要 素供 给 极 为匮乏 资 金 紧缺 ,设备 陈 旧等 问题相 当突出 既 然按 生 产 要 素分 配 是 伴 随 着市 场 经 济 的产 出而 出现 的社 会 收入 分 配 方 式 .我 们就 要 着 重 消 除体 制 、认 识 、实践 中的 障碍 加 速 培 育 要 素 市 场 ,实现 收 入 分 配方 式 的 多 元 化 ,从 而 增 加 生产 要 素 的
分 配 结合 起来 “ 按 生 产要 素 分 配 “这 一概 念 首 次被 出来 并 代 替 再 分 配 的 主 要 手段 一 是 完善 所 得 税 韦 ,调 整低 收 入者 和 高 收入 、” l J 了 以往 的 多种 分 配方 式 、 其 他 分 配 方式 “等 术语 。党 的 十 六 者 的税 负 比 重 .二是 完 善 城镇 职 工 的 基 本 养老 保 险 制度 ,三 是 建 大在 十 五 大 的基 础 上 根 据 我 国 的 收入 分 配 现状 及 市 场 经 济 发展 术 和 管理 等 生产 要 素按 贡献 参 与分 配 的原 则 ” 这 一原 则 的确 立 标 志着 我 国 分配 制 度 的进 一 步 完 善 从 ” 他 分 配 方式 到 按 生 其 产 要 素分 配 ”再 到 生 产要 素 按贡 献 参 与分 配 ,按生 产 要素 分 配
如何理解生产要素贡献的内涵
如何理解生产要素贡献的内涵摘要:商品的生产是各种生产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使用价值的创造过程同时也是价值的创造过程,由此,按贡献分配中的要素“贡献”应当被理解为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双重”作用,即生产要素在使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和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关键词:按贡献分配要素贡献使用价值创造价值创造对于生产要素贡献的内涵这个问题,理论界存在不同的看法。
其中有两种观点值得我们注意:一是认为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等各种生产要素的贡献在于它们都创造价值,都是价值的源泉;二是极力推崇“要素财富创造论”,认为按贡献分配中的要素贡献仅仅是指各种生产要素在创造使用价值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完全与价值创造无关。
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是欠妥当的。
因为,前一种观点实质上是对庸俗经济学“三要素论”的翻版。
“三要素论”声称,在商品生产过程中不仅人的劳动创造价值,而且土地、资本同样创造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所谓的“三位一体”公式:劳动——工资,资本——利息,土地——地租,这是已被马克思批判过的“庸俗共创论”。
后一种观点则囿于使用价值创造的视角,片面地理解按贡献分配中的要素“贡献”之含义,把商品生产过程中使用价值的创造和价值的创造这一统一的事物给人为地割裂开来,这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
不可否认,商品是市场经济的细胞或组成元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十六大报告中提到的“财富”一词,就不能仅仅被理解为商品体即商品的使用价值,而应当被看作是由使用价值和价值构成的商品。
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赖以存在、缺一不可的两个因素,二者共存于商品一身,是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同时创造出来的。
进一步地讲,商品的使用价值创造和价值创造统一于商品生产过程,是生产过程中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由此,笔者认为,按贡献分配中的要素“贡献”应当理解为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双重”作用。
如果把生产要素分为劳动要素(如简单劳动、以复杂劳动形式出现的科技工作与经营管理等)和非劳动要素(如土地、资本、知识等)的话,那么,这里的“双重”作用既包括各种生产要素在使用价值创造中的直接作用,即非劳动要素和劳动要素一起决定着使用价值的生产,又包括劳动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直接作用,是形成价值实体的唯一源泉,以及各种非劳动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间接作用,是活劳动的吸收器,是活劳动创造价值的基础或载体,对活劳动创造价值起着制约作用。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因和意义
林学院生态学(1)班学号:040404022 苏佩婷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因和意义1.按生产要素分配和按劳分配相结合的原因党的十五大提出在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是分配理论上的重大突破,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之所以要相结合,其原因主要是:第一、是由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这本身就是两种分配方式相结合。
第二、是由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决定的。
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必然要求两种分配方式相结合。
例如,国有股份制企业的职工既有按劳分配的工资,又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按股分红。
在股份合作制企业里,既有按劳分配的工资,又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按资分配。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两种分配方式相结合。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要素的种类、范围越来越广,对创造社会财富的贡献越来越大,生产要素所有权不仅要求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而且还要求高效率获取高回报。
否则,就不能调动生产资料所有者的积极性,就不能发挥生产要素的作用,就会阻碍生产力发展。
第四,是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需要。
按劳分配比较注重公平,按生产要素分配比较注重效率,二者可以实现互补。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在分配制度上的体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应该体现一般劳动的价值,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应该体现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复杂劳动的价值,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和管理工作者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活力,还应该体现包括土地、资本、知识产权等的价值,使各种生产要素都能投入到经济建设之中。
总之,就是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分配机制,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动竞相迸发出来,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出来,以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民。
正确认识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正确认识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报告中讲到理顺分配关系时指出,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1],进一步从理论上明确了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涵,回答了生产要素怎样参与收入分配的问题。
为了正确理解和切实贯彻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原则,还需要深入研究什么是“贡献”、对什么的贡献、按贡献分配取得的收入的数量怎样确定、为什么要实行按贡献分配、按贡献分配是否是对按劳分配的否定、按贡献分配与按所有权分配是什么关系等。
尽管谷书堂和蔡继明教授早在1988年就提出了“按贡献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2],但中国理论界对上述问题仍然缺乏深入的研究,而且分歧严重,观点对立,特别需要进一步探讨。
一什么是“贡献”正确认识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原则,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生产要素的贡献、是对什么的贡献。
一般来说,生产要素的贡献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作用。
劳动力、生产资料、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资本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才开始出现的生产要素),都是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对于物质财富的生产和为生产和生活的服务,都起了一定的作用,做出了相应的贡献。
但不同生产要素的贡献是不相同的。
有的生产要素发挥了被动的作为生产的物质条件的作用,如生产工具、原材料、土地等;有的生产要素则发挥了能动的创造性的作用,如劳动力、管理等。
在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过程既是社会财富(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即劳动过程,又是价值(交换价值)的创造过程。
是不是所有生产要素在这两个过程中都做了贡献,贡献的内容都一样呢?西方经济学历来以财富共创论、价值共创论为基础,认为所有的生产要素都在财富的生产和价值的创造中做出了贡献,都创造了使用价值和价值,都要参与收入的分配,得到各自所创造的收入,这就混淆了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作用,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
积极探索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有效形式(一)
积极探索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有效形式(一)【摘要】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本文对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有效形式和办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收入分配人才1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含义解析(1)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目标。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在积极稳妥地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我国的分配制度改革就是要把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以高度集中的计划分配和严重的平均主义为特征的分配制度,逐步转变为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的确立。
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是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来的,是党的十六大在分配制度改革方面的最大突破,它是在十五大解决了其它生产要素能不能参与收入分配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了其它生产要素怎么样参与收入分配的问题,即按贡献大小参与收入的分配。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3)我国经济学界对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解释。
赖得胜(2003)、许成安、王家新(2007)指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就是指按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出给予报酬,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强调了生要素的市场竞争原则,并且各生产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卫兴华和逢锦聚(2003)认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指按生产要素在生产财富即使用价值中的贡献分配,其认为活劳动之外的生产要素没有创造价值,它们只是创造了使用价值并按此贡献分配;周为民和陆宁(2002)则认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实际上是按劳分配的表现形式,按劳分配不能成为拥有自主财产权的劳动者直接的具体的分配方式,只能通过市场的作用,转化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方式。
按生产要素分配名词解释
按生产要素分配名词解释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在生产中,按照某种指标划分将生产成果分配给各个生产要素,目的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生产效率以及激励生产要素,促进经济增长。
下面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几种方式:
•按劳动力分配:根据劳动力的数量来分配生产成果,适用于劳动密集型企业。
•按资本分配:根据投入资本的数量来分配生产成果,适用于资本密集型企业。
•按土地分配:根据土地的面积或产出量来分配生产成果,适用于农业企业。
•按技术创新分配:根据技术创新的贡献来分配生产成果,适用于技术领先的企业。
•按市场贡献分配:根据市场销售贡献分配生产成果,适用于市场竞争激烈的企业。
以上几种分配方式各有优缺点,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分配方式。
知识点5-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内容、意义)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内容、意义)
【典型例题】
1.某位国有独资企业技术骨干的年收入,由工资、 奖金、股票投资收入等构成。对此,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
A.工资、奖金、股票投资收入都属于按生产要素 分配 B.工资、奖金、股票投资收入都属于按劳分配 C.工资、奖金属于按劳分配,股票投资收入属于 按生产要素分配 D.工资属于按劳分配,奖金、股票投资收入属于 按生产要素分配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内容、意义)
【典型例题】
【解析】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能够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③④正确。
【答案】D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内容、意义)
【典型例题】
3.某国有控股企业为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 和约束机制,在企业内部逐步实行职工持股参与企 业收益分配的制度。该分配方式属于( ) A.按资本要素分配 B.按技术要素分配 C.按劳动要素分配 D.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内容、意义)
【典型例题】
【解析】企业职工按持股比例参与收益分配,这是 按生产要素中的资本要素进行分配,A项正确。
【答案】A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内容、意义)
【典型例题】
4.小王的爸爸妈妈在国企工作,月工资分别是8000元;小 王大学毕业后,放弃了考公务员的机会,应聘到一家大型私 营企业工作,月工资是5000元。小王的爸爸妈妈和小王获得 收入的分配方式分别属于( ) A.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劳分配 B.按劳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 C.按劳分配 按资本要素分配 D.按技术要素分配 按劳分配
土地 房屋出租获得的租金、土地出租获得的使用金或转 让金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内容、意义)
【知识点解析】 2、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 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 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 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 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 造福人民。
怎样正确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浅议“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怎样正确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浅议“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本文摘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在我国公有制经济体制中实行的分配方式是“按劳分配”,而在多种所有制中实行的分配方式是“按生产要素分配”,怎样正确理解并处理好“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初级阶段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在现行初三《思想品德》新教材第十课中有一个重要知识点就是我国当前的“分配制度”。
现阶段,我国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这一分配制度,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这是学生在理解上的一个“难点”。
那么,怎样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这一分配制度中的“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笔者认为,那首先必须弄清楚“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之间的关系和我国现行分配制度的实现意义,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对“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内容的理解:一、从含义和内容上来讲: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可从以下方面理解:⑴在公有制情况下实行按劳分配,所分配的物质对象是个人消费品,分配给劳动者个人的,既不是全部社会总产品,也不是全部国民收入;⑵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是参与按劳分配的前提。
这也有两层意思:一是必须参加劳动,二是必须在公有制单位参加劳动,提供劳动;⑶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即:劳动者个人能分得多少消费品,取决于他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等量劳动取得等量报酬,当然还取决于所在单位的经济效益。
按生产要素分配:简单地说,就是根据各个要素在商品、劳务的生产和流通中的投入比例及贡献大小来分配国民收入。
高中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高中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为:参与分配的主体是要素所有者,依据是要素所有权;分配的客体是各种生产要素共同作用创造出来的价值;分配的衡量标准,这涉及到按生产要素的质量、数量还是贡献大小进行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在依据是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其直接表现和标准是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生产要素贡献的大小。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按照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时所投入的生产要素
的多少,进行收益分配的一种方式”。
这句话说“白”了,就是生产前,你所拿出来用于生产的“东西”,譬如劳动力、资本、技术、土地等等愈多,将来生产后所形成的利润中,你就能分得愈多。
简单地说,就是多拿多得,少拿少得。
这跟“按劳分配”中的“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是同样的道理。
但比前者内容更丰富,方式更进步。
因为,这表明你拿出来用于生产的“东西”不一样,所获得的“好处”也就不一样,比方说,拿出土地“好处”便是地租;假如你拿出来的是劳动,那么给你带来的“好处”就是工资;如果你拿出来的是一笔数目不小的钞票,那么给你带来的“好处”便是利润。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就是在社会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的基础上,按各种生产要素在价值形成中所做的贡献进行分配。
”“由于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在价值形成中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所以,社会主义的工资、利息和地租,不过是根据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所做的贡献而给予这些要素所有者的报酬。
按生产要素分配主要有: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分配;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
配。
浅析价值理论与按生产要素分配(一)
浅析价值理论与按生产要素分配(一)论文关键词:效用价值劳动价值生产要素分配论文摘要:亚当·斯密一方面认为劳动创造价值,另一方面又认为工资、利润、地租是价值的三个源泉。
斯密双重价值理论的提出,成为后来价值理论争论的根源,并形成对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不同理论解释。
萨伊等循着工资、利润、地租是价值的三个源泉的思路,提出了效用价值论,认为生产要素都参与了价值的创造,因而必须参与分配;但他们又对生产手段与收入来源作了区分,认为资本所有者和土地所有者获得收入是依靠生产要素的私有权。
马克思从劳动价值论出发,认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但并不认为只有创造价值的人才有“资格”参与价值分配;分配关系是由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决定的,人们在生产过程的关系,最重要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的依据。
自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黝中提出双重价值理论以后,对价值理论的争论一直就没有停止过。
同时,由于对价值的不同理解,还引发了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依据的争论。
一、亚当·斯密的双重价值理论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发表于1776年,那时,英国资本主义正处在成长时期,工场手工业开始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现实要求人们回答财富是什么,财富的来源是什么等基本问题。
亚当·斯密在该书的仿论及全书设计》中,第一句话就说:“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
”亚当·斯密的这一直觉,使他在回答什么是商品的真实价格时,认为“任何一个物品的真实价格,即要取得这物品实际上所付出的代价,乃是获得它的辛苦和麻烦。
……劳动是第一性的价格,是最初用以购买一切货物的代价。
世间一切财富,原来都是用劳动购买而不是用金银购买的。
但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是不能自己表现出来的,它要通过一定的形式—交换价值表现出来,由于斯密不了解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因此,陷人了商品的“价值,恰恰等于它使他们(注:指商品所有者)能够购买或支配的劳动量”的误区。
论析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一)
论析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一)论文关健词:贡献;分配;劳动价值;生产要素;所有权论文摘要:文章从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得出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理论依据是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所有权。
这一理论深度不但能澄清劳动价值论与生产要素分配论的理论误区,而且能为市场经济建设的探索提供一种理论路标。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是在十五大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的基础上的又一次重大理论突破。
按贡献分配是对以往分配方式的继承与发展.标志着我国的分配制度的探索又达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那么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它为什么会得出“劳动价值论”与“生产要素论”两种理论误区?因此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理论依据的探讨不但能澄清理论上的误区,更能为市场经济建设的探索提供一种理论路标。
一、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理论依据不能是生产要素论要素价值论是19世纪初期,西方经济学家萨伊提出的生产三要素共同创造价值的观点,即资本创造利润、土地创造地租、劳动创造工资,这就是经济学史上的“三位一体公式”。
这种理论认为资本、土地、劳动共同创造价值,即生产要素价值论。
而英国经济学家又倡导了土地、劳动、资本和管理的“四要素论”。
不论“三位一体公式”还是“四要素论”它们的最基本观点都是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各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
马克思早就对这种要素理论作了深刻的批判。
马克思批判了土地是地租源泉、资本是利润的源泉、劳动是工资的源泉的“三位一体公式”。
指出这种分配理论掩盖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各种收入的真正来源。
“三位一体公式”把各种收入的源泉之间发生联系的社会形式抽掉了。
每一个源泉都把它的产物当作是它生产出来的东西,直接和它发生联系。
这样,工资、地租、利润好像分别由劳动、土地和资本创造出来的。
这就把资本主义制度下各种收入的真正源泉,即生产过程所创造的价值掩盖起来了。
马克思批判到这种经济学理论错误的根源在于抹煞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历史性质,指出在这“三位一体公式”中,雇佣劳动被当作一切社会劳动的共同形式,生产资料和土地都不以任何社会形式为转移的物质生产形式,与劳动合而为一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涵义、源流与实现条件(一)
论文关键词]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涵义实现条件论文摘要]本文认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中的贡献是在产权清晰的基础上,由市场自己衡量的合法要素创造的财富;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符合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公正的法治环境、自由竞争市场和抑制分利行为有助于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实现。
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是经济公平,经济公平的关键是分配公平,故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又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选择。
因之,研究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涵义、历史源流与实现条件很有必要。
一、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涵义分析
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是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的。
针对“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提法,经济学界纷纷给出自己的解释。
如赖德胜(2003)、许成安、王家新(2007)认为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就是按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出给予报酬。
该观点的意义在于指出贡献的衡量是由市场进行的,而不是由国家统一筹划。
但是,按生产要素边际产出分配的前提条件是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且各要素可以相互替代,这一理想状况往往难于满足。
卫兴华(2003)、逄锦聚(2003)则认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指按生产要素在生产财富即使用价值中的贡献分配。
此观点坚持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活劳动之外的生产要素没有创造价值,它们只是创造了使用价值并按此贡献分配,但对于没有创造价值的非劳动要素占有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否是剥削的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与阐释。
周为民、陆宁(2002)认为按要素贡献分配实际上是按劳分配的表现形式。
按劳分配不能成为拥有自主财产权利的劳动者直接的、具体的分配方式,只能通过市场的作用,在现象和形态上转化为按要素贡献分配的方式,因此其他要素的贡献也是劳动贡献的体现,按要素分配所反映的不是剥削关系。
综合参考以上解释,本文认为十六大关于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中“贡献”两字是不能用其他文字替代,如果有的话,在十六大报告或其后续阐述文件必然出现。
“贡献”是广义的,如果市场是完善的,可以按边际产出给予报酬;如果要素所创造的使用价值可以衡量,可以按照使用价值分配;如果要素的贡献可以还原为劳动的贡献,也可以采用原来的按劳分配。
按要素贡献分配的说法应有以下的涵义:
(一)贡献的大小是在产权清晰的基础上,由市场自己衡量的。
中央提出按要素贡献分配的意思并不是要越俎代庖,替各微观单位制定衡量贡献的标准并监督执行,而仅仅是指导性的原则。
实际上每个人的贡献千差万别,不可能制定统一的评估标准,在操作上只能由微观单位自己衡量所属要素贡献的大小,微观单位本身的贡献则由市场来衡量。
因此,宏观理论工作者大可不必费心研究如何度量生产要素在社会财富形成中的贡献,因为这一问题是企业家或者管理学家研究的问题,宏观理论工作者应关心如何建立良好的环境来保证客观公正的度量得以实现。
基于此,贡献是边际产出,使用价值还是劳动直接或间接创造的价值,应该由市场自己决定。
有的贡献的衡量是非常主观的,如某个科研人员的技术创新成果的贡献有多大,往往由企业管理层的主观意志决定的,没有严格的边际产出计算过程,也没有对凝结在创新行为上的抽象劳动时间的精确估计。
管理层对贡献的衡量不会仅考虑使用价值而不考虑价值,否则随手提供空气和水的人也应给予报酬。
至于企业管理层主观的分配决策是否正确,市场会给出检验结果。
在分配问题上,仅有抽象的理论是不够的,必须有可以实行的具体方式。
(二)分配的依据是要素的贡献,而不是要素的所有权。
拥有要素并不意味着可以获得报酬,必须将要素投入生产,使得要素的作用在市场上实现后,变成贡献才可以参与分配。
存放在保险箱中的资金是不能获得报酬的,拥有创新天赋但不进行任何科研活动的人也不能获得报酬。
所有要素必须先付出、有效益(有贡献)才有报酬。
(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都是合法合理的收益分配参与者。
报告中的“等”字应涵盖
土地要素。
一般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和土地三大类。
除了单纯的技术和管理方法的转让,技术和管理两种要素一般要和劳动结合在一起,技术和管理的报酬往往转变成技术劳动或管理劳动的报酬。
报告将技术和管理单独提出既是强调其在新时期的重要性,也是强调技术和管理要素可以合法合理地获得相应的报酬。
二、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历史源流
察往可以知今,见未来。
在明确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涵义后,我们来寻找该思想的历史渊源。
古代虽无现代意义上的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但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隐形形式事实上存在,并一直是推动生产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基本因素之一。
而且这一因素会继续在社会生产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历史沿革。
人类在狩猎与采集的孩提时代,生产力低下,为群体之生存,狩猎、采集获得的生活资料完全公平分配,但体力智力超群、在狩猎、采集中贡献卓越者,被当成英雄崇拜,让其保存诸如猎物的头骨、獠牙等,他们也由此获得威望,往往成为生产活动指挥者或部落首领。
这既是精神激励,又是物质奖励,即对智慧、勇敢、勤劳与奉献的报偿,实际上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始萌芽。
奴隶制时代,奴隶主占有所有的生产要素,包括被当成会说话工具的奴隶,奴隶主主要凭借占有权,也有组织管理的贡献,占有全部劳动成果。
这对奴隶是残忍与不公,但刺激奴隶主的财富欲望,客观上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封建制时代,农民获得人身自由,封建主凭借土地的占有攫取地租,而交租之后的土地收益归农民所有。
农民虽受剥削,但毕竟以劳动要素取得报偿,相对一无所得的奴隶,是历史性的进步;封建主以土地要素收取地租,但里面包含着剥削。
上述三个时代是否存在按生产要素分配可能有争论,但可以肯定,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绝不是到资本时代才从天上掉下来,而有一个由萌芽到长出干、枝、叶的过程。
孩提时代无国家,奴隶、封建时代法治不成熟,尚属人治,但猎物头骨终是体力、智力付出所得,奴隶主、封建主以占有权获取超额分配残酷的剥削之外,还有生产要素贡献的因素。
即使资本时代,基本上属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也还有凭借资本霸权的分配剥削。
因此,至少不能完全否认上述三个时代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因素的存在。
资本时代的法治并不公正公平,严重偏袒资本霸权。
不过,资本、土地、劳动、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全部参与分配,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机制基本形成,较之前几代是一大进步,却不够完美,也不够科学。
除开垄断利润超出按要素贡献分配的范畴,属超额分配,完全是剥削外,资本获取的利润比例超高,如不算全部,至少大部是剥削,还有西方国家的专利权垄断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近似敲诈勒索性的剥削。
显然,资本时代的分配也不是完全现代意义上的、完善的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
(二)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现实意义。
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是内生的,尽管在资本霸权或资本强势时会加剧贫富分化,若有一个有效调节资本与劳动关系机制的前提,就可发挥调节收入不均的效用,因之是目前不可替代的现实选择。
一是建设民主、富强、文明的现代化国家的需要。
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有利于调动各要素的积极性,合理、丰厚的报酬会促进资本的投入、劳动者的劳动热情、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生产力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为公平分配奠定物质基础。
二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前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消解资本霸权、平衡劳资关系的制度保障,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完全可以作合乎现实需要的适当调节,使收入分配的结果既能激励各个要素的积极性,又较为公平,为社会所认受,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
不过,各要素按什么比例参与分配才合理,尚须在分配实践中摸索。